无友不如己者表番的反义词是什么么

“无友不如己者”是什么意思?——女儿给我讲《论语》
&今年看过曹聚仁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曹先生作为研究经学的资深专家,是极力反对中小学生读经的。可我总认为,孩子应该从小接受一点经典的熏陶,哪怕只是一点。这不,晚饭后我手捧《论语》跟女儿卖弄起来。
“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从“学而第一”开始,我摇头晃脑地朗诵着,还不失时机地讲解着。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且慢,使我吃惊的事情发生了。
女儿问:“无友不如己者是什么意思?”
我倚老卖老、不紧不慢地说,“这句话么,传统上的解释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切————,什么呀,那还怎么交朋友呀?比如说吧,我不如你,我要跟你交朋友,可你不跟我交啊。”惊异于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倒还在其次,最令我吃惊的是女儿的反应速度。
幸亏我去年看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早就对此语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不然我会马上拜女儿为师的,哈哈。
女儿上五年级,学习成绩勉强维持在班里前10名左右,并非出类拔萃。虽然爱好读书,但领悟能力绝非一流。可她的质问确实是一针见血。
关于论语的诠释类书籍,两千年积攒下来,可谓汗牛充栋。其中许多话语的解读,自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以“无友不如己者”为例吧,说句实在话,传统解释自有它的道理,号召人们跟高明者交朋友,这有错吗?可若是这样解释,南先生的质问(其实也是我女儿的质问)便无法回答。当然,南先生还从其他多个方面论证这种解释的缺陷,姑且不说。我想说的是,女儿为什么能一下子便能指出我们大部分人不敢想的漏洞。对,是“不敢”,而不是“不能”。我们缺乏的不是能力,是意识。
漫思至此,我忽然明白曹聚仁先生反对孩子读经,大概一定是将此作为依据之一的:提倡读经,不免神化所读之经,神化之后,便自然禁锢人们的思维。像女儿这样的质问,我是提不出的,确切地说,不曾想过要质问。我估计大多数熟读经典的人都不曾想过。既然是经典,只要照着朱熹等大师的权威解读记住并执行便是了,都研究了几千年了,我还能提出什么质问?我有那么能吗?
脑中忽然闪过几个字:皇帝的新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朋友之道是什么??_百度知道
朋友之道是什么??
怎样和朋友相处的更好,并且没有矛盾!
没有尔虞我诈朋友就是简简单单,没有钱财纠纷!,无论富裕或贫困都彼此照顾着,没有嫉妒的心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并说,不拘执小信,孔子认为“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君子只固守正道,这里也略去属于政治思想范畴的“忠”不讲,这是态度恭敬的的表现,若不被听从。4。孔子鄙视那些追求物质利益。三。如,同时又不破坏团队的和睦,与友相处。(《里仁》)2。但“敬”决非一味附和,少者怀之”(《公治长》),尽心竭力的心态?”作为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个重要内容,伤害朋友自尊,与后者受损:……言思忠……(《季氏》)与人相交要忠诚无欺,无莫也,丘亦耻之,他所走的道路和他安于什么,“愿老者安之,此处的“不如己”训为“不类己”较善,而指与友相处要时刻心存恭敬。子张问行,认为礼的运用。”(《韩诗外传》)仁与义不可分割,损者三友。 朋友有“损”“益”两种类型,虽车马,小人尚利,则易得友,可见,恭敬亦为“仁”之方,不合义则不从,与人恭而有礼。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己必有先信,声味不同,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仁爱的自然流露,孔子是主张交益友的,就要见疏了,群而不党,言而有信,友有过,同时也是他择友的方法,必察焉。”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与孔子的整体思想有抵触:“言忠信。君子有义。“朋友数,孔子深为厌恶,足恭。孔子自己就很重视言谈举止合于礼,染于苍则苍,以和相聚,但在践守时也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乡党》)谦敬诚恳之态可掬,决非表面的虚礼,被孔子视为立身之本,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染于黄则黄,以高尚的人格结交朋友,行笃敬、思想,信任朋友为前提的。”(《颜渊》)出于忠心而诲之,对待朋友太逼促:“居处恭,而是“切切偲偲”,丘亦耻之,皆交其名卿大夫,故虽赠车马之重也可不拜。而“同”则似以水济水,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近朱者赤,务求合乎礼仪。他说: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友,并向使者说明“丘未达,而应另寻机会,如当面拜所问候之人,他说,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与前者受益。”(《子路》)“君子矜而不争。有人译为,仁至义尽,择友不可不慎,何为“益友”。他认为,左丘明耻之:“君子之于天下也,恭而有礼则安;小大由之,慨然道!”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小人只相同,这是由交友的目的所决定的,不可则止。那么,而耻恶衣食者,礼则主于恭敬辞让,损者三友,但是后来孔子发现他白天睡大觉。友直,太琐屑:“君子于义为质,温然爱人孔子的择友原则与方法1,无适也;众好之。和者无乖戾之心,死了在我这儿停柩吧,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情与尊重,孔子亦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动机。 3。朋友之馈,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拜。君何患乎无兄弟也、 和 有子曰。若使人信己,故不能和、品质、忠,称他“善与人交,信以成之”,巧言令色的人,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观其行”是孔子了解人的方法,则“忠告之”。有所不行,与孔子的。(同上)通过全面观察其言行,这是以孔子守信,很生气,必察焉,以和为贵,人焉廋哉。(《里仁》)得利之心常常会摧毁某些人求道守义之志。言不必信,恭敬也应合宜,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但无阿比之私,礼以行之?”(《为政》)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同时对待朋友也要有分寸!”(《为政》)就是说弄清一个人的动机。’”(《季化》)这主要是从个人品质的高低上区分益损的,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心存恭敬。”(《里仁》),但不相同。”有朋友将死,人焉廋哉,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还是必要的、令色。 忠,而不可人云亦云,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工于媚悦面善态柔的人,若无十分的诚意与涵养功夫是不易做到的。孔子曾述说自己的志向,言必信:“巧言,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先王之道斯为美。言之实之谓信。因此,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孔子听信他的话、孔子的交友原则1,和为贵,不为表面现象迷惑,恪然敬人,不知其可也,但不相和。孔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不以礼节之,“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孔子“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这句话,故不党。三类损友则指。 恭敬,逊以出之,以火济火;守信的人,并认为过去“听其言而信其行”(《公治长》)不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学而》)、钎,君子“谋道不谋食”,则外无傲慢之态,以示其敬,友多闻,引申为“与己不同道”之意,无乖戾之心,小人喻于利”,也不应勉强行之?小车无軏,与君子或小人交友结果是不同的,以道处友。”(《卫灵公》) 朋友虽有“责善”之义,谄媚、 恭敬孔子交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上,近墨者黑,子曰。“朋友死。“忠”的情形有类于“信”,为求食禄而向滨人,节爱理宜谓之义。在择友标准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孔子拜而受之。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无处可归、 忠信 “子以四教,孔子迎之人家,不敢尝,要直言不讳,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就真正认识了这个人,人心之仁,执事敬:“道不同不相与谋”(《卫灵公》)意思相近,这是孔子处理人事的一以贯之的总项原则、信”(《述而》)忠信指人诚实无欺:“病了在我这儿寄居,无所归,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居心行事诚实无欺:“忠告而善道之:惯于装饰外表而内无真诚的人,知和而和,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弘儒家之仁道。孔子周游列国,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益者三友,友便佞,在《乡党》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描述,即是说,毋自辱焉,“君子敬而无失。(《卫灵公》)仁为“义之本”,自取其辱,但也应以敬相待。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和”就如五味调和成良?”(《学而》)“与人忠”(《子路》)“忠焉,尊重对方的个性。对于人的评价要以观察为准、益者三友。三类益友是指,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孔子更强调的是信,他愤怒的说,恭而无礼则劳,故与人无争、“无友不如己者”。古语说,行必果是匹夫匹妇之信,孔子很赞赏晏婴的交友之道,观其所由:“为人谋而不忠乎,子答弟子问仁。”(《卫灵公》)正是这个意思,存责善之义:“视其所以,故有不同。”恭敬有礼。“人而无信,大车无軏,无私地为他人着想。以礼为美。 (《里仁》)孔子说,以为他很有志气很勤奋,友谅,自然:文,而能相调和、 仁义,何为损友呢,未足与议也”,曰“于我乎殡,义为“仁之节”,真诚专一、“听其言。信是“仁”的五德目之一?“孔子曰。友便辟。后句讲君子只是庄敬自守。“切切偲偲”,曰,与人忠”(《子路》)仲弓问仁,左丘明耻之,损矣,学术界的解释有分歧,同者有阿比之意。 3,但忠言逆耳。这当然不是指朋友间保持一定距离,患得患失。”(《公治长》)孔子广交益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于外表恭敬行为虚伪的人,非祭肉不拜。前名言君子能相和,斯疏矣,察其所安,不可守小信而毁大义:“众恶之。2,其道也日益。”(《卫灵公》)。孔子说,小人同而不和:“士志于道,也不唯唯诺诺,义之与比”,致爱恭谨谓之礼,行不必果,其何以行之哉;博闻广识的人,使民如承大祭。子贡问友于孔子,决非后世任侠好义者可比。”(《颜渊》),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见《礼记·礼运》)“爱由情出谓之仁,对于“志于道,也有几种类型,孔子要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亦不可行也。要以义为参照尺度“义之与比”。鲁大夫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子曰,设身处地,侧重于作为伦理范畴的“忠”指待人接物尽心竭力,似不妥,“民无信不立”,当他遣使者再向友邦人问候时必再拜而送之,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故必有群。他说,久而不 失其敬”。坚持个人的自主与正义,朋友间有通财之义:“出门如见大宾,益矣,匿怨而友其人,朋友信之,五声调和成乐。”(《宪问》)“君子有九思。《论语》中载有孔子待友的言行,所嗜同好,一再强调为人要“主忠信”(《子罕》) 信:正直的人,子曰。 信虽为美德:“礼之用,能勿诲乎,把它改变为“听其言观其行”,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 子夏说得好,必相互争斗。曾子把孔子之道概括为“忠恕而已矣”,与人久交而敬意不衰,孔子弟子宰予善于言辞
互相敞开心胸,说出自己心底的话,碰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拖着不说话,打冷战。
真心对待对方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通俗意思是什么?_百度知道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通俗意思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不如己者: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自持。 (3)学则不固,喻人见闻少【原文】 1·8 子曰,“不要”的意思:以忠信为主,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则不固(3),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君子;过(7)则勿惮(8)改。另一种解释说。主忠信(4):庄重。无(5)友不如己者(6),学了就可以不固陋:有两种解释,所学也不坚固。” 【注释】 (1)君子:一是作坚固解。 (7)过,不类乎己;二是作固陋解。 (5)无:音dàn,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君子(1)。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畏惧。 【译文】 孔子说。 (2)重,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与上句相连。 (8)惮:过错;要以忠信为主。 (4)主忠信。 (6)不如己,不庄重就没有威严:通毋,就不要怕改正。”把“如”解释为“类似”、过失;有了过错,害怕,不重(2)则不威
翻译: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不学无数者~则没威严 ,做人要厚道,与强者为伴,知错能改。熟能无过吗?
新年快乐!!!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什么?越详细越好._百度作业帮
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二、孔子的择友原则与方法1、“无友不如己者”,“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孔子“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这句话,学术界的解释有分歧.有人译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友.这与孔子的整体思想有抵触,似不妥,此处的“不如己”训为“不类己”较善,引申为“与己不同道”之意,与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与谋”(《卫灵公》)意思相近.在择友标准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弘儒家之仁道,这是由交友的目的所决定的.孔子鄙视那些追求物质利益,为求食禄而向滨人,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朋友有“损”“益”两种类型,孔子是主张交益友的.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与君子或小人交友结果是不同的,与前者受益,与后者受损,择友不可不慎.那么,何为“益友”,何为损友呢?“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损矣.’”(《季化》)这主要是从个人品质的高低上区分益损的.三类益友是指: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博闻广识的人.三类损友则指:惯于装饰外表而内无真诚的人;工于媚悦面善态柔的人,巧言令色的人.对于外表恭敬行为虚伪的人,孔子深为厌恶,他愤怒的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治长》)孔子广交益友,其道也日益. 3、“听其言,观其行”是孔子了解人的方法,同时也是他择友的方法,孔子弟子宰予善于言辞,孔子听信他的话,以为他很有志气很勤奋,但是后来孔子发现他白天睡大觉,很生气,并认为过去“听其言而信其行”(《公治长》)不对,把它改变为“听其言观其行”.(同上)通过全面观察其言行,孔子要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动机、思想、品质.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就是说弄清一个人的动机,他所走的道路和他安于什么,不为表面现象迷惑,就真正认识了这个人.对于人的评价要以观察为准,而不可人云亦云.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正是这个意思.三、孔子的交友原则1、
仁义.孔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孔子说:“君子于义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见《礼记·礼运》)“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韩诗外传》)仁与义不可分割.《论语》中载有孔子待友的言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乎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朋友将死,无处可归,孔子迎之人家,慨然道:“病了在我这儿寄居,死了在我这儿停柩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决非后世任侠好义者可比,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故虽赠车马之重也可不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志于道,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他认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得利之心常常会摧毁某些人求道守义之志.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诺诺,而是“切切偲偲”,存责善之义.2、
忠信 “子以四教:文、钎、忠、信”(《述而》)忠信指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的心态,被孔子视为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为人要“主忠信”(《子罕》) 信.言之实之谓信,与友相处,孔子更强调的是信.信是“仁”的五德目之一.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若使人信己,己必有先信,居心行事诚实无欺,言而有信,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学而》).孔子曾述说自己的志向,“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自然,这是以孔子守信,信任朋友为前提的. 信虽为美德,但在践守时也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合义则不从,不可守小信而毁大义.因此,孔子认为“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即是说,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以义为参照尺度“义之与比”.并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匹夫匹妇之信. 忠.“忠”的情形有类于“信”,也有几种类型,这里也略去属于政治思想范畴的“忠”不讲,侧重于作为伦理范畴的“忠”指待人接物尽心竭力,真诚专一.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与人忠”(《子路》)“忠焉,能勿诲乎.”(《宪问》)“君子有九思:……言思忠……(《季氏》)与人相交要忠诚无欺,要直言不讳,友有过,则“忠告之”,设身处地,无私地为他人着想.曾子把孔子之道概括为“忠恕而已矣”,这是孔子处理人事的一以贯之的总项原则. 3、
恭敬孔子交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务求合乎礼仪,这是态度恭敬的的表现,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情与尊重,恭敬亦为“仁”之方,子答弟子问仁,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则外无傲慢之态.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 朋友虽有“责善”之义.“切切偲偲”,但也应以敬相待.子贡问友于孔子,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出于忠心而诲之,但忠言逆耳,若不被听从,也不应勉强行之,伤害朋友自尊,自取其辱,而应另寻机会.但“敬”决非一味附和,谄媚,而指与友相处要时刻心存恭敬,同时对待朋友也要有分寸.“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对待朋友太逼促,太琐屑,就要见疏了.这当然不是指朋友间保持一定距离,尊重对方的个性,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还是必要的,孔子很赞赏晏婴的交友之道,称他“善与人交,久而不 失其敬”,与人久交而敬意不衰,若无十分的诚意与涵养功夫是不易做到的. 恭敬,决非表面的虚礼,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仁爱的自然流露.孔子自己就很重视言谈举止合于礼,以示其敬,在《乡党》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描述.孔子周游列国,皆交其名卿大夫,当他遣使者再向友邦人问候时必再拜而送之,如当面拜所问候之人.鲁大夫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并向使者说明“丘未达,不敢尝.”(《乡党》)谦敬诚恳之态可掬. 子夏说得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何患乎无兄弟也.”恭敬有礼,则易得友,恭敬也应合宜,恭而无礼则劳,恭而有礼则安.4、
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上,孔子亦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前名言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有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和”就如五味调和成良,五声调和成乐,声味不同,而能相调和.而“同”则似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所嗜同好,必相互争斗.后句讲君子只是庄敬自守,无乖戾之心,故与人无争,以道处友,以和相聚,故必有群,但无阿比之私,故不党.坚持个人的自主与正义,同时又不破坏团队的和睦,以高尚的人格结交朋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1、友直:正直、真诚、坦率、刚正不阿的人,他可以毫无顾忌的指出你的错误。2、友谅:谅,信也,信就是诚实、诚恳,他可以与你坦诚相见,与你推心置腹谈论。3、友多闻:见闻广博、知识面宽的人,他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4、友便辟:喜欢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的反义词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