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曾国藩全传在线阅读算算账.在线阅读

访问本页面,您的浏览器需要支持JavaScript来福士四楼U空间咖啡书吧
费用:&&免费
4 人感兴趣 & 2 人参加
活动相关舞台剧/电影/专辑/图书
这个活动的论坛
用豆瓣App扫码,找人聊聊这场活动。没有豆瓣App?
活动相关标签 &&&&&&&&&&&&
活动地图 (
活动组织者
活动成员 ( ·
链接打不开?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既重要又复杂的一位人物。不过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的时候,往往遗忘了他。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过多聚焦于他的功业道德文章,忽略了他“琐碎”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曾国藩本人唯恐得到“清官”之名。他的一生,可谓既“清”又“浑”,以“浑”为表,以“清”为里。这种居官行事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我在阅读《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等常见资料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关于他个人收支的零星记载,因此在2006年前后慢慢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通过梳理这些大量、琐碎而分散的资料,给曾国藩的一生算算账。后来在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中又见到曾国藩亲手记的日常生活账簿,其中从买了一颗大白菜、剃了一次头、雇了一次车到收了别人十两“炭敬”、给某大学士送了三两“节礼”和一两“门包”,事无巨细,悉数记载。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估量,我认为可以大致复原曾国藩一生的家庭经济收支实情。
  这个题目当然很有趣味,因为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通过观察他的经济生活,窥探这个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少为人知的一个侧面,可以衡量他在这个最隐秘的角落呈现出的“真诚”与“虚伪”。同时,通过曾国藩这一个例,我们获得了观察晚清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断面。比如可以穿越门禁重重的大小衙门,观察晚清官场的种种微妙而复杂的“规矩”。
  这本书也可以为当今的廉政制度建设提供某种借鉴。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汇的河口,在器物和制度的外衣之下,传统的力量,仍然在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分析曾国藩在金钱诱惑面前采取的既原则分明又现实圆通的态度,分析他所作所为的制度背景,对理解今天的社会现实以及思考如何进行制度建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与此同时,虽然曾国藩研究已可以称得上是一门显学了,不过,主要集中在曾国藩的总体历史功过评价、军事思想及活动、外交思想及活动、政治思想及活动、学术思想及活动、人才思想及活动、家庭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幕府问题、人际交往、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近代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对他个人经济生活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点。所以这本书多少还有点“填补空白”的作用。
  我曾经在一本书的后记当中说:“我认为,学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好玩’。我不能容忍把学问做成概念、意义、材料的集合。”我甚至还说过这样过分的话:“洋鬼子们的那些学术名著,却大都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儿,甚至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中国式的学术研究包含了比西方多得多的目的,可是往往唯独缺少了一项:兴趣。”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写这样正儿八经的“学术作品”。
  不过,好在我这本“学术作品”目的确实比较单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
  按照常理,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的我应该在一家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里,沿着秘书、副科、正科的台阶安稳地完成一生。
  但是我头脑中天生缺乏“常理”这根弦。因为工作的无聊,刚刚工作不久,我就开始了业余写作,并因为出了几本书调到了一所地方大学。然后,一是为了能有一个更靠谱的图书馆可以利用,二是希望可有一些师友进行讨论交流,我又跑到复旦,读了一个历史学博士,接着来到清华,做了两年博士后。说起来,这一系列“转轨”,背后的驱动力只有两个字:兴趣。
  不过,这本书也许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作品”,或者说,这本书也许够不上学术著作的标准。按照“常理”来讲,学术著作应该具有“专门性”“理论性”“系统性”,要明确概念、总结意义、分析规律。但这本书却基本是沿着我自己的兴趣路径展开。我写这本书的动力是想弄明白一个传统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以及决定这个状态的制度背景。生于“兴趣”,死于“兴趣”,这本书也许会不可避免地立意不高。加上我只以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为止,或者说只想客观呈现描述历史事实,而没有解决什么学术问题的雄心,也无力揭示历史材料背后的规律,因此深度自然不够。
  同时,这本书不可避免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写法不够规范。我总想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专业领域外的普通读者。在写作过程中,也许花了太多的篇幅来对一些常识性的背景加以介绍。本书纵向上沿时间线索进行,但是横向上,却切入了多个专业史范畴。在这些专业史范畴,我并无太多学术贡献,只是利用了大量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已经不太容易理解的历史现象。此外,第一次进行学院范式的论文写作,用词及注释上也难免会有不规范、不完备之处,敬请读者们批评指正。
  《给曾国藩算算账》 张宏杰著 中华书局
点击:933&&&发布: 09:55&&&责编:linxingzi&&&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联系我们】010-《给曾国藩算算账》:曾国藩经得起经济审查_读书频道_新浪网
《给曾国藩算算账》:曾国藩经得起经济审查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 & &张宏杰 & &中华书局
  曾国藩的功业道德文章,世所瞩目,堪称晚清第一重臣。坊间关于他的研究可谓俯拾皆是,但可惜能兼得严肃与趣味者甚少。近日读到的《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中华书局),算是一部以小见大、有依有据,又极具趣味的上佳之作。作者张宏杰从曾国藩的日记、书信等材料入手,替他仔细盘算了一番工资收入、人情往来、日常花销等情况,进而钩沉出曾国藩鲜为人知的一面,获得了一个观察晚清社会的特殊视角。&
  这中间最让我惊讶,也可能是最鲜为人知的一面是:原来曾国藩很穷!在北京做了整整十三年的京官,借贷和哭穷一直是曾国藩居京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因为“胸中无学手无钱”,连仆人都敢鄙视他,卷铺盖另寻高枝。虽然中了进士,但大舅依然“陶穴而居,种菜而食”,过着半野人的生活,二舅也是贫病交加,直到去世,也没能沾到外甥一点好处。&
  为何做京官的曾国藩这样穷?据张宏杰的分析,这与清代京官的低俸制有很大关系。在京做官十三年,虽然曾国藩屡经升迁,但年俸一般只有一百多两白银,高也不过四五百两。这点银子,要养全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人,还得养车租房、交际应酬,根本不够花。“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中进士后钦点刑部主事,因为家境贫困,无力支持当京官的花销,竟一度不想就任!
  许多京官为了弥补赤字,只能靠家族资助,或者放下身段,厚着脸皮“打秋风”,交结地方大员收受“碳敬”、“冰敬”,甚至以权谋私,包揽词讼,干预公事。但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如此穷困拮据,曾国藩依然能保持清节,克制“利欲”,立下了“学作圣人”“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的誓言。&
  此书考察的是曾国藩做京官时期的经济生活。这是他蓄势待发的时期,那么,后来他离开京城,办团练,办洋务,位日高,权愈重,是否守住了当初“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呢?
  据张宏杰在另一本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的研究,即使在身为方面大员以后,曾国藩也并没有像民间传说的那样暴富。在湘军时期,他作为湘军最高统帅,带兵十二年,拥有绝对的财政权,先后支出军费三千五百万两左右。如果曾国藩稍有贪念,则十多年军旅生涯,很轻松就能积累百万资财实。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上下其手,发财致富。虽然,此后又历任两江总督等要职,但终其一生,所积的“养老钱”也不到两万两白银――这是一个相当小的数目,可堪对照的是李鸿章的存款:八百万两白银。&
  这一点在今天读起来尤让人感佩。这几年,随着反腐的日渐深入,改革公务员薪酬制度、高薪养廉的议论时有耳闻。实事求是地说,以今天公务员的正常收入,要想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恐怕也是不容易的,十有八九也要像曾国藩那样穷困拮据。但收入少并这不能成为可以肆意弄权贪腐的理由。最起码,在曾国藩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为官者的品德和操守。(李寅初)
【相关阅读】
(责编:小题)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模糊作者书名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国藩日记在线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