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体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路。

知识点梳理
血糖平衡的意义在于为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提供能源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水平在80~120 mg/dL范围之内波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动态平衡时,血糖转变为肝糖元,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而同时又有非糖物质转变为肝糖元等使血糖升高,从而达到动态平衡。神经和激素对血糖浓度有调节作用。大脑下部的下丘脑接受神经信号,分泌皮质释放因子,通过血液运到靶腺体肾上腺皮质,使糖原异生加强,血糖增多。糖原的分解与合成是调节血糖的主要因素。它受激素的调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1)被动运输,是顺着膜两侧浓度梯度扩散,即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入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以及扩散的物质的性质(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出细胞)对自由扩散的速率有影响,常见的能进行自由扩散的物质有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尿素、胆固醇、水、氨等。②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扩散。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以及载体的种类和数目对协助扩散的速率有影响。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依靠协助扩散。(2)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反应所释放的能量。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各种离子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过膜都是依靠主动运输。能进行跨膜运输的都是离子和小分子,当大分子进出细胞时,包裹大分子物质的囊泡从细胞膜上分离或者与细胞膜融合(胞吞和胞吐),大分子不需跨膜便可进出细胞。
三大营养物质  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  应让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例如酵母菌放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内就能够生成脂类,个别种类的酵母菌合成的脂肪可以高在这酵母菌干重的40%;然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例如某些动物在冬眠的时候,脂肪可以转变成糖类。  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首先使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所谓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可能合成的氨基酸;所谓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种,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  然后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例如,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则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可以转变成葡萄糖。  ③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顺序:淀粉、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图:
激素调节特点:1、 微量和高效: 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调节的实例:男生进入后长出胡须是由睾丸所分泌的雄性激素的调节作用,出现的男性第二性征.属于激素调节。
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部分,肾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囊、肾小球组成.当血液流经肾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最后由尿道排出尿液.尿的成分包括多余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尿素尿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积聚多了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因此必须排尿.可见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所以调节人体水分和无机盐平衡最重要的器官是肾.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1)图中①过...”,相似的试题还有:
糖尿病是由于血糖调节障碍造成的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可分为I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其中I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Ⅱ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下图为血糖调节示意图,图中的①②代表生理过程,a、b代表相应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a、b分别由胰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合成和分泌的。(2)在血糖的调节过程中,图中的a、b作用的结果又会分别影响a、b的分泌,属于_______调节。a和b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为__________关系。(3)I型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是因为胰岛素可以促进①过程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4)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表现为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下图示人体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请分析回答:(1)胰岛B细胞分泌的_______能促进________(编号)等过程。胰岛A细胞分泌的______ 能促进____________(编号)等过程。这两种激素的作用相互___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2)②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细胞。
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1)图中①过程是_____________,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2)正常血糖浓度是______________。(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___________。(4)④代表________,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这时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5)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_______和_______,能够抑制②过程的激素是________。(6)当葡萄糖在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进入血液可与___________发生反应,此反应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图1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图2是人体内某激素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请据图回答:请填写下列内容:(1)图1中①过程是消化、吸收,⑥代表的物质是肝糖原、肌糖原.(2)正常糖代谢水平,血糖浓度为0.8-1.2g/L,此人血糖浓度高达1.85g/L,就有一部分血糖通过④排出体外,因此,此人患糖尿病,(3)能够促进图1中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4)图2中甲、乙、丙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5)图2中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6)如果用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则激素A、B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减少、减少.【考点】.【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分析】1、据图1分析: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表示肝糖原的分解,③表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的转化,④表示尿糖,⑤表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⑥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表示转化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2、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故甲乙丙分别为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解答】解:(1)图1中①过程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⑥代表的物质是肝糖原、肌糖原.(2)正常糖代谢水平,血糖浓度为0.8-1.2g/L,此人血糖浓度高达1.85g/L,就有一部分血糖通过④排出体外,因此,此人患糖尿病.(3)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图1中②肝糖原的分解过程,从而提高血糖浓度.(4)据图2分析可知,甲、乙、丙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5)据图2可知,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6)当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则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受抑制,则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均减少.故答案为:(1)消化、吸收&&&&肝糖原、肌糖原(2)糖尿病(3)胰高血糖素(4)下丘脑&&&垂体&&甲状腺(5)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6)减少&&&减少【点评】本题考查了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老师 难度:0.64真题:1组卷:0
解析质量好中差
&&&&,V2.32297当前位置:
>>>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1)图中①过程是_..
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______________,⑤过程进行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的____________中,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2)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____________。(3)④代表________;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4)能够促进②分解的激素是______和______,能够抑制②分解的激素是__________。
题型:读图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消化吸收&& 线粒体&& 糖原& 脂肪、某些氨基酸(2)主动运输(3)尿的形成&&& 多&& 排出糖的同时也排出部分水(4)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胰岛素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1)图中①过程是_..”主要考查你对&&血糖的平衡与调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动物的激素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血糖的平衡与调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动物的激素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血糖的平衡调节:1、血糖来源和去路:“三来”——食物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转化 “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1)胰高血糖素 ①内分泌细脆:胰岛A细胞。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2)胰岛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3)肾上腺素南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类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作用。3、血糖平衡调节(1)调节方式:神经一体液调节 (2)具体调节过程:&血糖的神经调节:4、血糖平衡异常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血糖的平衡失调时,可导致人体出现多种疾病症状。(1)当血糖浓度低于0.5-0.6g/L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等)。 (2)当血糖浓度低于0.45g/L时,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除早期症状外还出现惊厥及昏迷等)。(3)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g/L时,出现高血糖症状。(4)当血糖浓度高于1.6-1.8g/L时,出现糖尿现象。&知识拓展: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危害 (1)I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财缺乏是I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2)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降低并不明显。(3)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4)治疗: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治疗。(5)正常人血糖浓度范围0.8-1.2g/L。 ①口服葡萄糖,血糖升高的原因是葡萄糖经吸收后进入血液。 ②消化吸收后血糖浓度降低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去路增加。③较长时间后血糖降低到一定水平的原因是细胞的氧化分解,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需肝糖原分解来维持血糖平衡。(6)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主要的升高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协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叫做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O2)(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蛋白的扩散方式。(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2、主动运输:有能量消耗,并且需要有载体的帮助进出细胞的方式。(小分子物质、离子)3、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比较:1、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2、大分子物质和颗粒进出细胞的方式&(2)结构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 (3)条件:二者都需要消耗能量。 易错点拨:1、上表中“高浓度”“低浓度”是指运输的离子或小分子本身的浓度,而不是它们所处溶液的浓度。2、被动运输的动力来自于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主动运输的动力来自ATP。 3、胞吞和胞吐进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胞吞和胞吐与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如果分泌细胞中的ATP合成受阻,则胞吐不能继续进行。 4、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不同物质分子的运输载体不同,即载体具有专一性,不同生物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不同。 5、在低浓度时,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协助扩散要比自由扩散快得多,这是由于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的物质结合。 6、主动运输能够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是一种对生命活动来说最重要的物质运输方式。7、抑制某载体蛋白活性,则只会导致以该载体蛋白转运的物质运输停止,对其他物质运输不影响。 8、若抑制呼吸作用,所有以主动运输跨膜的物质运输都会受到抑制。 知识拓展:一、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1.自由扩散中物质运输速率和浓度梯度的关系&(1)甲图中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载体协助,所以此图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时的自由扩散过程。(2)可以预测,甲图中随着细胞膜外物质浓度的降低,自由扩散的速率会越来越慢。(3)甲图中箭头表示当细胞外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时的物质转运方向。(4)乙图表示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差呈正比关系,说明自由扩散过程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2.协助扩散中物质运输速率和浓度梯度的关系&(1)A图代表协助扩散过程,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2)可以预测,A图中物质转运速率会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制约,如B图ab段,即物质浓度再大,物质运输速率也不再增加。 (3)B图Oa段随浓度的升高,物质运输速率逐渐加快,说明此段的限制因素是物质浓度梯度,而载体蛋白是充足的。
&3.主动运输中物质的运输速率与氧分压的关系(1)由A图可判断为主动运输,因为此物质的运输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并且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2)B图中,a点表示氧气浓度为零时,也可发生主动运输(所需能量来自无氧呼吸);ab段表示随氧分压的升高,物质运输速率逐渐增加,此时,限制物质运输速率的直接因素是能量;bc段随氧分压的升高,物质运输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物质运输速率的直接因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 (3)由C图可知,主动运输中物质运输的方式既可逆浓度梯度,也可顺浓度梯度。 二、物质跨膜运输层数的分析判断 1.物质在细胞内不同细胞器之间的跨膜分析 (1)线粒体与叶绿体之间的跨膜 O2 由产生场所到利用场所共跨4层膜。 (2)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跨膜问题 ①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肽链后,肽链直接进入内质网中加工,不跨膜; ②蛋白质在内质网中完成初步加工后,经“出芽”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不跨膜; ③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后,成熟蛋白也以囊泡形式分泌,并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整个过程均不跨膜。 2.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 (1)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肺泡、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管壁或泡壁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 (2)物质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跨膜葡萄糖、氧气等物质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经过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至少要跨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共2层细胞膜)。 (3)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要分析该物质具体在细胞中被利用的场所,然后计算出跨膜层数。如葡萄糖利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只跨 1层膜,进入细胞质基质即被利用。氧气利用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它要跨3层膜,进入线粒体中被利用。 3.体外环境与血浆之间的跨膜分析 (l)物质由体外环境(肺泡、小肠等)进入血浆,至少要跨1层上皮细胞和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要跨4层膜,才能进入到血浆中。 (2)物质进入血浆后,由循环系统转运到全身各处,该过程不是跨膜。例&& 外界空气中0:进人人体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5层& B.10层& C.11层& D.12层思路点拨:氧气经过肺泡壁细胞(2层膜)+肺部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红细胞进和出(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线粒体(2层膜) =11层。答案C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他们之间可以转化,但是有条件,而且转化程度有明显差异。知识点拨:1、蛋白质和糖的转化关系:几乎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都可以转化成糖类;2、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糖类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相应的非必需氨基酸,但由于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而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3、脂肪和糖类的转化关系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和脂肪酸都能够转变成糖类。4、蛋白质代谢与脂肪代谢的关系一般来说,动物体内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植物和微生物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途径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5、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转化的条件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氧化供给的,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给能量,保证集体的能量需要。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而当大量摄入糖类和脂肪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减少。6、人体内的物质代谢是一个完整的同意过程激素调节的概念与特点: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①靶器官、靶细胞含义: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②作用机理:靶器官、靶细胞上含有能和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代谢速率的改变,从而起到调节作用。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③不同的激素都有自己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但范围有大有小,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所有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3)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
主要生理功能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激素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胰高血糖素
降低血糖 (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肾上腺皮质
糖皮质激素
升高血糖、抗过敏、抗炎症、抗毒性
盐皮质激素
促进肾小管吸收钠和钾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激素
增加心输出量,使血糖升高,舒张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平滑肌
促进精子和生殖器官生长发育,激发并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
促进卵巢、子宫、乳腺等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乳腺泡发育2、常见的激素分泌不足或过多引起的病症:
相关内分泌腺
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
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
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呆小症、生理性便秘、水肿
低血糖易错点拨: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作为信号分子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体内需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知识拓展:1、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①给人工养殖的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似物,促进亲鱼的卵子和精子的成熟,从而进行人工授精②让蝌蚪快速发育为一只小青蛙的原理: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③阉割催肥的原理:割除牲畜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为和生殖能力,利育肥。④给牲畜注射生长激素以促进生长,缩短生长周期。 (2)动物激素的不正当应用 ①使用瘦肉精(激素类物质)提高猪的瘦肉率,人食用该物质后,会引起“心悸、肌肉震颤、头晕、乏力、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症状。②运动员服用睾丸酮衍生物(一种兴奋剂),可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比赛成绩,但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2、不同的激素化学本质不同 ①同醇类激素:性激素。 ②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③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3、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①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同作用,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②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人体水盐平衡调节: 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 (1)来源:食物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 (2)排出:通过排尿、汗液蒸发、呼气等途径排出。 2.水盐平衡调节 (1)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 (2)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①产生:下丘脑产生。 ②释放:垂体后叶释放。 ③ 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 ④ 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调节过程 ①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②无机盐的调节: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K+: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易错点拨:1、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2、正常人每天随饮食进入人体内的水分和排出的水分大致相等。
发现相似题
与“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1)图中①过程是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302499843816628595997749843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糖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