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经常会自相矛盾的道理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就是复合后,我觉得没以前那么喜欢他了,没什么感觉了,但是我一想到如果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就是复合后,我觉得没以前那么喜欢他了,没什么感觉了,但是我一想到如果
但一想到假如他离开我不喜欢我了,又很难过,当初是因为他的背叛才分的手
提问者采纳
是在一起久了 分开会不习惯,扔了怪可惜的,是不习惯你要明白
习惯既然是可以养成的,修好了还是老出问题,也可以改掉,没有什么好矛盾的 和一个背叛过你的人在一起 有意思么 你一直用的手机坏掉了
提问者评价
非常谢谢你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背叛过就是背叛过了
就算复合还是有裂痕的
伤过的痕迹是消不掉的
除非当初的背叛是不得已
是为你着想
分开会难过是正常的
都相处这么久了
朋友间分开还会难过
更何况的恋人呢
就算你们再分开
也不会难过很久的
但是这种感觉真的很矛盾,怎么办呢,万一又有什么 变故,我也不知道那是种什么感觉
这不是爱情、只是因为他被你认为是你的、就像一个你的旧的洋娃娃一样、是自己的被别人动就是不爽、、所以自己扔了他是最好的办法、
非常赞同你说的话,可是还是有点舍不得扔,扔完之后又是别人的了,
记住、是你扔了的东西、是你不需要的东西、别人就算捡到了那也是你扔了的、扔了的都是没用的垃圾
还是真的不要复合的
自相矛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这些心理学”常识“,你知道多少? | 心事鉴定组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626469人加入此小组
■ 有健忘症的人经常不记得他们的名字或身分。■ 一个自信满满的目击者的证词足以证明被告有罪。■ 人的记忆就像录像机一样,能够精确记录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因此我们过后能对其回忆,审视。■ 催眠有助于目击者精确回忆犯罪细节。■ 人们通常会注意到突然闯入他们视野的东西,即使他们一直在专注于其他的事物。■ 一旦你经历过一些事情,而且有了记忆,那么这个记忆是不会改变的。■ 为了改变人们对于少数族裔的行为,我们必须先改变他们的态度。■ 记忆就像是我们脑中的一个储存箱。我们可以将记忆材料存放在这里,并在以后需要的时候提取它们。偶尔,这些东西会从储存箱中丢失,于是我们便产生了“遗忘”。■ 婴儿对母亲的爱的基础,在于母亲满足了婴儿对食物等生理上的需求。■ 一个人越有动力,就越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维持某个目标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训练时,每当这个目标行为出现的时候,对它进行奖励。■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着分裂的人格。■ 婴儿十分幸运,人类母亲有着强烈的母性本能。■ 生物学家研究身体,心理学家研究心灵。■ 精神科医生就是那些使用精神分析的从医人员。■ 儿童比成人记起东西来更容易。■ 男孩和女孩的行为本来没有差异,直到环境的影响使两者分化。■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 非结构式访谈是判断一个人性格的最有效的途径。■ 在催眠状态中,人们可以展现出超出平常状态的身体力量。■ 其实,孩子的智商分数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没什么关系。■ 低等动物,例如昆虫,他们的行为完全处于本能,并不受学习的影响。■ 在生命的第一周,婴儿只能看见一片灰蒙蒙的模糊景象。■ 当成年人在周围习惯性重复正确的发音,孩子学习说话会更快。■ 想让一个吵闹的孩子安静下来并集中注意力,惩罚是最好的方法。■ 一些人尽管学习速度较慢,但是他们比那些学习速度快的人能记住更多东西。■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智商高的人,通常身体会比较差,也不擅长社交。■ 一个人在学校里的成绩,很难预测出他今后事业是否成功。■ 人们对于国家或民族形成的刻板印象,其实大多数都是错的。■ 大部分智力迟钝的人,心理上也有疾病。■ 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超过三分之一的都是潜在性的危险分子。■ 电击疗法早就过时了,现在的精神病院已经不使用了。■ 心理疾病越严重,所需要的治疗强度就越大。例如,精神分裂症就必须搬出精神分析这个大杀器。■ 男人和女人的很多心理特质其实都是天生的。例如,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加情绪化,而攻击性较弱。■ 第六感、催眠、瑜伽……有声望的心理学家决不会相信这些无稽之谈。看到后面的回复我不得不澄清一下。。。。这些都是不对的啊。大家不要当真啊。
+ 加入我的果篮
吐槽下最后一条,奇迹517同学可是大力推荐过催眠术的。
软件工程师,小众软件爱好者
人的记忆就像录像机一样,能够精确记录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因此我们过后能对其回忆,审视。貌似这个有时候不那么精确
软件工程师,小众软件爱好者
引用solier的回应:吐槽下最后一条,奇迹517同学可是大力推荐过催眠术的。■ 在催眠状态中,人们可以展现出超出平常状态的身体力量。■ 第六感、催眠、瑜伽……有声望的心理学家决不会相信这些无稽之谈。这两条矛盾了....矛盾了......
生物技术学士
貌似对记忆的研究显示记忆不是录像机……是有重点的
资深心理学爱好者
吐槽■ 有健忘症的人经常不记得他们的名字或身分。(看名字就……)■ 一个自信满满的目击者的证词足以证明被告有罪。(不足以,参考)■ 人的记忆就像录像机一样,能够精确记录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因此我们过后能对其回忆,审视。(记忆干扰现象很严重,参考上面的文章)■ 催眠有助于目击者精确回忆犯罪细节。(与本文最后一条矛盾)■ 人们通常会注意到突然闯入他们视野的东西,即使他们一直在专注于其他的事物。(变化盲视,有视频)■ 一旦你经历过一些事情,而且有了记忆,那么这个记忆是不会改变的。(同第二条文章)■ 为了改变人们对于少数族裔的行为,我们必须先改变他们的态度。(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两者互相影响)■ 记忆就像是我们脑中的一个储存箱。我们可以将记忆材料存放在这里,并在以后需要的时候提取它们。偶尔,这些东西会从储存箱中丢失,于是我们便产生了“遗忘”。(干扰说的实验证明,遗忘主要是因为信息干扰引起的提取困难)■ 婴儿对母亲的爱的基础,在于母亲满足了婴儿对食物等生理上的需求。(参考“恒河猴实验”)■ 一个人越有动力,就越能解决复杂的问题。(参考耶克斯-道德森定律,本条只适用于简单任务)■ 维持某个目标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训练时,每当这个目标行为出现的时候,对它进行奖励。(强化的确有作用,但内部动机的改变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着分裂的人格。(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障碍)■ 婴儿十分幸运,人类母亲有着强烈的母性本能。(不只有人类这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学家研究身体,心理学家研究心灵。(………………………………心灵是什么概念?行为学家集体失声痛哭)■ 精神科医生就是那些使用精神分析的从医人员。(…………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相去甚远)■ 儿童比成人记起东西来更容易。(并不是绝对的,儿童可能受到的干扰较少,但也可能缺乏一些有效的记忆策略)■ 男孩和女孩的行为本来没有差异,直到环境的影响使两者分化。(男的站着撒尿,女的坐着……)■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我不是疯子)■ 非结构式访谈是判断一个人性格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个人表示不赞同,只能看出对方认为的自己的性格)■ 在催眠状态中,人们可以展现出超出平常状态的身体力量。(需要催眠师的引导)■ 其实,孩子的智商分数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没什么关系。(有一定相关关系)■ 低等动物,例如昆虫,他们的行为完全处于本能,并不受学习的影响。(……动物心理学需要研究这个)■ 在生命的第一周,婴儿只能看见一边灰蒙蒙的模糊景象。(新生儿更喜欢看对比度高、有明显的明暗分界线,以及有弧度的具有中等复杂程度的突然)■ 当成年人在周围习惯性重复正确的发音,孩子学习说话会更快。(不能忽视babytalk的作用)■ 想让一个吵闹的孩子安静下来并集中注意力,惩罚是最好的方法。(惩罚没有强化好)■ 一些人尽管学习速度较慢,但是他们比那些学习速度快的人能记住更多东西。(证据?个别学者综合症患者?)■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智商高的人,通常身体会比较差,也不擅长社交。(这两天明显是安慰人用的)■ 一个人在学校里的成绩,很难预测出他今后事业是否成功。(同上)■ 人们对于国家或民族形成的刻板印象,其实大多数都是错的。(对于人类的认知有一定便捷的作用)■ 大部分智力迟钝的人,心理上也有疾病。(……我们都有病)■ 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超过三分之一的都是潜在性的危险分子。(……我们都有病)■ 电击疗法早就过时了,现在的精神病院已经不使用了。(没去过)■ 心理疾病越严重,所需要的治疗强度就越大。例如,精神分裂症就必须搬出精神分析这个大杀器。(精神分裂症与遗传因素有关,精神分析治愈不了)■ 男人和女人的很多心理特质其实都是天生的。例如,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加情绪化,而攻击性较弱。(又是与上面的自相矛盾)■ 第六感、催眠、瑜伽……有声望的心理学家决不会相信这些无稽之谈。(催眠真实存在,也是心理治疗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怎成无稽之谈,瑜伽作为一项有益身心的运动,怎又成无稽之谈了?)
资深心理学爱好者
这个几乎每条都可以吐槽~~~~~~
这些都是山寨货吧,前后矛盾不说,还一点都不专业。像那个“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简直太囧了...........
地球科学、心理学专业,科学松鼠会成员
....汗。。这本来是给觉得”心理学都是常识“的人看的。。。。。引用琦迹517_availa...的回应:这个几乎每条都可以吐槽~~~~~~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哈哈哈~我该对这楼说什么呢?引用Lithium锂的回应:....汗。。这本来是给觉得”心理学都是常识“的人看的。。。。。
药学博士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每一条都能吐槽~
哲学控,心理学控,文学爱好者
因为每一条所强调的因果性太强烈,而实际状况却有一定的复杂性
看了几条就开始不确定楼主是认真的还是在反讽的我就不吐槽了...
精神分析治不了精神分裂!
虽然能够获得一些收益,但上面的信息还是有一些不太靠谱的东西。当然也不至于逐条反驳一棍子打死哈。可不要把这个当做公式来背哦~
只能娱乐一下,不能全当真。
忍不住说一下,好多人没看清楚哦,最后人家说了,这些“常识”都是错的。也就是每一条都是误解!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常见心理问题及鉴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常见心理问题及鉴别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5.13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人真的有贯穿一生的特性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了?
上了日报,再次感谢 和 的邀请和支持,感谢大家的点赞。这个问题我是作为简略回答的题目,它算是心理学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或许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如果大家真感兴趣,希望能够私下翻阅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谢邀,这个问题也是我原本就感兴趣的问题,很长时间没有答题了,全面简略的回答下这个问题。首先说明一个状况,这个问题首先是语言学的内容,“三岁看大”这句话。我不理解这句话在何种语境,何种文化和人文景观中诞生的,所以解读的可能有些偏颇。我倾向于把它理解成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较早的年龄阶段,能不能看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我们这里把“三”看成是虚数)。而这个较早的年龄阶段我无法具体的量化,可能比三岁早,也可能比三岁晚些。但是,早到一个什么程度依然是一个问题。是早到当一个受精卵细胞组成时,还是早到一个儿童开始建立完善的知觉和意识(3岁),或者智力发育完全(7~11岁),这是一个问题。而既然要“三岁看老”,我们先谈人“整体的发展”,也就是人们的“外貌”。而外貌分两部分组成,一个是长相,另一个来自气质。我们说的长相方面是指,当给我们一个多大的儿童,我们建立了这个儿童的三维图像后,能够完全预估其成长年龄段所有面孔、身体的变化?这个儿童的年纪是否高于或者低于“三岁看老”的界定?仅仅从身高上说,“三岁”就不大可能看老。“二十三串一串”也是一句老话。我们会发现,俗语的模糊性依然制衡了我们精确的探讨,各种“老话”、“俗话”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状况,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自相矛盾性迫使我们必须限定俗语的语境,假设条件。而另一个关乎整体性的问题,就是个人的气质。在心理学上,将个人气质归类为心理活动。那么这就涉及到人格的问题,每个人的心理活动状况,与其际遇、发展有密切相关,不同时间段,人生阶段每个人的心态也会带来变化,所以一个人一生中,个人气质都在发展着变动。而即便在短时间内,由于际遇的不同,也使得人的心态波动,从而影响气质。所以这么看来,气质也不大成立。但是有研究证实,确实在婴儿早期就存在天生的“气质差异”,但是也证实这种天生的气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随着教养和遭遇的不同发生变化,特别是人们人生中遭遇的第一次大的转折,对人的认知和气质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另一个,就是我们要谈的就是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心理学上引起最多争端,又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就像光的问题之于物理学——先天和教养哪个决定了人格,则是心理学的历史焦点。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大的方向,就目前而言,学界普遍认可的是环境因素与先天因素交互作用,不可分割。但我们很难确定这样的观点是不是一种对先天和后天影响的折中,而不是类似光波粒二象性那样对光学理论的整合。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也由于生物方面更容易出成绩,在先天因素影响,逐渐出现抬头,这也是一大趋势。其代表要数明尼苏达的双生子研究。选取同遗产基因几乎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为实验对象,通过对不同因素下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对比,来分析先天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在不同家庭文化下,两个双生子的数据对比:其生理得分,脑电波活动与血压、心率等,相似度超过了9成,这并不令人惊讶;其智力相似度根据不同的量表测试(主要是韦氏成人量表和瑞文智力量表,韦氏的相似度在7成左右,瑞文达到了极度相似的1.02);人格方面,也总体达到惊人的9成(用的加利福尼亚人格问卷和MPQ多维人格问卷);心理兴趣为八成;宗教信仰9.6。我喜欢一句评价双生子实验的话:这个实验证明,先天因素可能比除了弗洛伊德以外所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的都要大。当然,这个实验的批评也很猛烈,特别是对于它的变量控制的严谨性问题,比如它在对比同卵双胞胎(基因型相同)与异卵双胞胎假设相同家庭下的孩子成长环境是相同的,但其实并不同,想想一个存在和你一模一样面容的兄弟或姐妹,你们的人生经历可能发生很大变化。还有许多人批评其忽视了一些未知的环境变量等等。但不得不承认一点,先天因素在这场纷争中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从20世纪40年代横扫心理学领域的行为主义,也就是环境因素决定论中争取了优势地位。在1999年,实验的主要领导者鲍查德评价明尼苏达双生子实验时,他总结道,从整体上看,人格中40%的变异和智力中50%的变异都以遗传为基础(Bouchard,1999)。另一个我看到的数据,来自奥斯丁德州大学的约翰.里林(John C. Loehlin),他认为,整体上有证据证明遗传因素的成分只占性格变化中的40%。关于双生子实验的另一部分研究,对比收养的孩子与其养母与生母的关系,他们发现只有25%的变异可归结到遗传中去。有趣的是,收养孩子的性格与其生母而不是养母更相似哦。这些研究,证实了在人的性格差异范围中,25%至50%有遗传决定。也许能够解释为何美国人的性格差异比单一种族的国家大,比如亚洲国家中的日本等。至于说到决定一个行为被何种因素影响本身,另外一本书,《社会心理学》的作者戴维.迈尔斯在总结斯坦福监狱实验等情境影响时说,单独的人格特质对于人行为的影响只有8%左右,而单纯的情境影响也好不到哪里去,大约在11%上下波动,而中间真空的地带,可能是两者交互作用的共同结果。这也许能够让我们有所启发,也许基因和后天环境本身的影响并不绝对的一分为二,甚至目前确立的基因40%的影响也很可能混入未被考虑的文化、教养、社会暗示等等因素。而本质上,基因和环境,更像是两把不同的乐器,在各自按照不同的曲调共鸣中,演奏出“我们”。所以,我们问这个问题:是否能够三岁看大?如果给出一个严苛的数据,我相信这是站不住脚的。就像戴维迈尔斯在讨论行为影响时对人格和情境因素绝对论的嗤之以鼻,我们同样对于先天和后天教养绝对论不屑一顾。我更喜欢描述两者关系的话是这样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如同化学中两种化合物的反映,重新生成了另一种物质。所以也应了我们开头定下的大方向,先、后天影响,无论是绝对的遗传决定论,还是被人们最常提及的绝对环境决定论,这样极端的态度都是没有市场的,都正在式微,并让位于相互影响说。但是我们最近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生物学科事实上取代了原本居于不可撼动的“科学女王”的物理学,成为目前最热的科目。这使得我们从生物角度得到更多,更大量的证据来佐证先天因素,所以目前我们能够看到,与之相关的领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最后,我想引用文化心理学家Hazel Markus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的讨论(尽管我不是第一次引用这句话,但说的实在漂亮):When we talk about self,we’re talking about the way in which the biological being a person. Becoming a person is a social endeavor .You can be a biological being all by yourself , but to became a person , to became a self , you have to engage with or take on or incorporate the cultural meanings , cultural ideas, cultural practices. You have to use those to become a person.You can’t be a self by yourself.You can be a biological entity, but to be a person, to be a self, you have to do it in some set of culture-specific ways.当我们讨论自我的问题时,我们就是讨论一个生物体变成一个人的过程。成为人就是为社会化而努力。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你只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但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你自己,你得接触、承担或同化文化的内涵、理念极其实践。做到这些,你才能成为一个人。你不能凭一己之力发展出自我。你可以成为一个生物学上的人,但要成为你自己,你得遵循某种文化规定的特有方式。无论是你是偏向先天决定论,还是后天影响说,我们都要探讨一个问题,(就如同我在开头时对题目的探讨一样)在我们的谈“人”这个词的时候,究竟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语境,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否唯一?如果这样来确立“人”的标准,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争论就少了很多。
一岁也能,只要你把生辰八字爆出来。
可以把这句老话理解为,小孩子的性格受童年经历,出生环境,亲人等的影响很大。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性格和处事的方法。
比如说,据我观察,身边很多得不到父母关爱、从小在家庭中被忽略的;或者是在性格暴躁,很少对孩子表达爱的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上一辈。他们做事情多对自己过分严格,弄的自己很累,而同样不太会对其他人表达爱。~~~这是因为童年的关爱缺失导致的不自信,会有想要把事情做的很完美来得到别人关爱和认可的倾向。
虽然童年对人的影响可以随着人的经历丰富而减轻,或者改变。但童年无疑是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很多那些驻扎在潜意识里的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
有一部英国记录片叫《56up》,影片记录了孩子们7岁到56岁的人生历程,探究人生轨迹的规律,可以看看!
3岁看老有一定道理,儿童时期固然是最重要的时期,但人生还可以有多种变化,这其中的奥秘,谁也说不清。
你的观察方式决定了你能得到的答案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异常心理-课件.ppt11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异 常 心 理 异常心理的概念 以异常心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学,称为异常心理学或变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 异常心理是指人的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判断、行为、记忆及人格等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发生异常。 异常心理可分为广义及狭义两种。 广义是指所有偏离正常的心理过程或行为; 狭义一般指“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or mental disorders)”:指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导致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事,以致其行为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这也是临床工作的主要对象。 精神与心理
精神 即心理,两者同义。
人的精神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映,大脑是 一切精神活动的器官,精神活动是大脑这种高度 分化 物质的功能。人的精神活动不能脱离大脑而 存在, 同样,人的精神活动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 发展。 精神活动及精神现象 (Psychic Phenomena
精神活动及精神现象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特征和意识倾向等方面。 ?
人的精神活动是在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的实践中进行的,通过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过程和接受、储存、利用信息的功能对环境和自身进行认识、预测、调节和控制,使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保持平衡。
精神活动及精神现象 (Psychic Phenomena
人的精神活动按心理现象的特征可分为: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 两种表现形式
个性 是指个体各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如个体的需要、兴趣、观念、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倾向要比心理活动过程稳定得多。 精神疾病 与 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相矛盾的道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