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北美学院食品学院1303班

景炎1303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排名:
本吧签到人数:2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景炎1303班学霸班欢迎你!
最近班吧有点冷,而我的大号还被盗了真是不爽 这是一个只有你戳进来才能看到的美妙世界 PS【如果本人
都成初三的老油条了爸爸竟然还特么单身(心好痛) 有人隄给滙我滚 小心单身狗咬人! 无聙里濙里来水
嗯它只是一个记录贴喜则进不喜勿入-
时间过得真快,我还有很多动漫没有看的。【你萌今年还有哪些未完成的梦想?都能在这36天完成么?】反正我是很难说了。
尼萌酷爱来
邹思宁love笑一个----我乃yzb
所以我决定要这个贴了!
RT。男女都有份
毕竟还没有十二级的说(大部分是jay的歌啦,水帖不要当真)
当有一天答案被收上去的时候,你才会明白是你不珍惜
可以容许学长来串个门么w
曾经的RO伙伴 原来你也在这里
yzn和ccz还有tsq都不准讲啦!
如题       (此回复虽有且仅有几个字,却深刻的表达了回复人的深深的祝福与刻骨的情感,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足
本贴主推日常笔,也许会附带英语书法的工具。 上踔泻蟆6裕≡!就是到景炎后!!我深刻体会到写一手好字真的需要一支好笔!!!
话说这个吧还有人吗
内容这种东西当然什么都没有,因为根本不知道说什么,我想说的就只有题目那一句,一楼还凑了这么多字数真是难为本宝宝了:D
好久没玩贴吧了,自从被tsq封了号后,就没玩了,但现在哼无聊,所以还是回来玩一玩,望吧主不要删此贴,【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虽说好像早就到十级了哈
难道你们不想水了?
短裙丝袜劲歌热舞,让你大饱眼福
与JiYou合作的画镇楼→_→
《小时代》顾里的20句话,虽毒却句句戳心! 1.你什么货色,我就什么脸色。 2.没替你承替你承受痛苦,也没有人能拿走你的坚强。 3.那些泼过我冷水的人
镇组之宝大家都知道吧。以后要换组了也要有人继续写就好了那么一起来温习一下以前的小段子呗。
先报一下女主前期和后期的照片
我是不是该丢下霜之哀伤跪求你的宽恕呢
坚持不懈地水到十三级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也许以后本帅哥不会那么水了大家放心。
在抱抱配图里打儿子有惊喜,楼主绝对不会骗人的(可以多试几次,会有惊喜的)             没有猎物的猎人什么也不是   
呼~总算找到咱班吧惹(*/ω\*)
有个人贴吧的我都发了祝福噢,没有的真的不好意思了 我知道现在这个吧也没有多少人会看了 但是祝福一定不能迟到 难以想象现在已经2015了 再过一年就20
一小孩拿100元假币去商店买东西,此商品进价21元,售价25元,老板找不开,去邻居家换了100元零钱找给小孩,不久邻居发现钱是假钱,来找老板,老板又还
你可能感兴趣的吧...
发贴红色标题
签到六倍经验
兑换本吧会员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
使用签名档&第一节& 学 校 设 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以后,在“国蹙患深”的情况下,有识之士要求革新,清政府被迫改良,废科举、兴学堂。高等学堂逐步兴设。继同治元年(1862年)京师同文馆建立之后,次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在江苏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以培养翻译人员和外交人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同年九月十二日,江苏学政瞿鸿以南菁虽处县治,实为全省人才所萃,遂奏请将南菁书院改办高等学堂,以书院旧管沙田,试办农学,参用西法,树艺、五谷、果、蔬、棉、麻等项,先行试办。光绪帝准其按省城书院改办。同年十月二十日,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请将江宁储材学堂按大学堂定章,改为江南高等学堂。是为江苏(指现有行政区)近代高等教育之始。不久,维新变法失败,旧政恢复。南菁高等学堂农学之议作罢,但仍保留学堂名称。江南高等学堂于次年改为格致书院。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日清政府复下兴学诏,将所有书院改设学堂。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颁发《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分科仿日本制,分为法政、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等7科。这是我国大学分科制度的起源。次年,颁发《奏定学堂章程》,规定高等教育机关有大学堂、高等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法政学堂及优级师范学堂。所设科目,除前定7科外,增加了经学科,成为8科。清政府兴学诏书颁发以后,兴办学堂的风气大开。光绪二十八年,翰林院编修缪荃孙,改江宁钟山书院为江南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开办高等正科,宣统三年(1911年)停办。光绪二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督署江宁办师范学堂。当年九月,刘坤一病逝,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九年复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于江宁省城北极阁。聘缪荃孙为总稽查,“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人士,皆得入学受业”。光绪三十年十月开学,光绪三十一年末,易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由江宁提学使李瑞清接任监督。李瑞清主持两江期间,悉心兴学育才,他的办学信念是: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学校规模日益扩大,最多时在校学生近千人,教学成绩卓著,为江南各高等学堂之冠。建校后,先后毕业学生2000余人,培养出江苏第一代中小学堂师资,这是清末对江苏教育事业影响最大的一所高等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清政府兴学诏书颁发后,继任江苏学政李殿林奏准改南菁高等学堂为江苏全省南菁高等学堂,聘庚辰进士丁立钧为总教习,开始实施高等学堂章程,宣统二年改办南菁文科第一类高等学堂,宣统三年停办。光绪二十八年二月,漕运总督陈夔龙奏请开办江北大学堂于淮阴西门
内行台,委淮扬道尹沈余庆为总办,同知许秉彝为监督,光绪二十九年二月易名江北高等学堂,招收淮、扬、徐、海四地学生,是为苏北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江北提督刘永庆改江北高等学堂为江北师范学堂(中师性质),宣统三年停办。光绪三十年,署理两江总督端方奏请将苏州护龙街三元坊的紫阳书院改办为官立江苏师范学堂,先招讲习科和速成科,培养小学教员。次年,添设初级师范本科和优级师范选科及体操专修科,并改名为官立江苏两级师范学堂。监督为罗振玉。同年十一月,两江总督魏光焘将格致书院改为江南农工格致学堂,后易名江南农工矿实业学堂,后又定名江南高等实业学堂,校址在南京三牌楼和会街(民国成立后改为江苏省第一工业学校,民国12年改为江苏省立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光绪三十二年,江苏省官立法政学堂在苏州海红坊巷成立,监督为朱祖谋,是为江苏最早建立的高等法政专门学堂,辛亥革命后停办。另据《首都志》记载,在江宁还办有几所法政讲习所,亦列入高等学堂范围。自签订《南京条约》以后,帝国主义在我国攫取了传教权,派出大批传教士到处布道(清同治八年即1869年在华新教传教士1296人,民国3年即1914年增至5462人),并出于传教的需要而设立学校,以“训练一批中国助手,传播福音”。清政府弃教育主权于不顾,光绪三十二年,学部咨行各省,外人在国内设学堂“无庸立案”,惟以“所有学生概不给予奖励”为限制。江苏地处沿海,《南京条约》又规定上海为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传教士渗透最厉害的地区,因而江苏的教会学校“益形发达”。光绪二十七年,由美国基督教差会、监理公会就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和宫巷中西书院合并成立东吴大学堂,设文科、理科。初办时只有中学班,光绪三十一年始授大学课程。民国4年(1915年)增设法科于上海。该校办学要求比较严格,法律、生物、化学等系闻名于国内外。校长为美国人孙乐文。宣统元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北长老会等,将所办南京汇文、宏育两书院合并成立金陵大学堂,开办时学生仅数十人,基本上是书院模式的文科大学。经过十余年的经营,至民国26年,学校规模达500余人,并且发展成为文、理、农、工、医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校长为美国人包文。东吴大学堂与金陵大学堂成立后,分别向美国田纳西州政府和纽约州教育局办理了立案手续。立案后的教会大学,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得到董事会和在美国的创设人会同意,学生的毕业文凭得由美国的大学校董会签发,然后转至学校监发。外国教会在中国办高等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企图用“基督精神”造就能按他们的意旨来“改造”中国的人才。但由于教会学校传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人才,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在客观上为我国封建传统教育的改革,引进了积极因素。
1909年的金陵大学堂校门江苏最早建立的近代高等军事院校为光绪十六年由南洋大臣曾国荃奏请建立的江南水师学堂,又名南洋水师学堂,学额60名,总办(校长)桂芳亭,校址在南京仪凤门内。民国元年(1912年)改建为南京海军军官学校。光绪二十一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设江南陆师学堂于南京和会街,学额150名,总办钱德培。
建于1890年的江南水师学堂遗迹清末江苏(现行政区)高等学堂简况
监督(校长)
官立江南高等学堂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江宁城内三牌楼
由储才学堂改办,光绪二十五年改为格致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本科142,预科79
江宁城内门帘桥
宣统三年停办
官立江苏南菁高等学堂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本科360,预科240
金宋育仁章琴若
光绪二十六年更名江苏全省南菁高等学堂,宣统三年停办
官立两江师范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学额900,江苏宁属250,苏属250,安徽200,江西200
杨觐圭徐乃昌李瑞清
江宁北极阁
初名三江师范学堂,后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宣统三年停办
官立江北高等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中文、西文、算学、体操4科,学生200余人
淮阴西门内行台
光绪三十一年改为江北师范学堂,宣统三年停办
官立江苏高等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学额50(英文、法文)
苏州沧浪亭
民国元年停办
官立江南高等实业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农学32、电学25、矿学15,农工学、矿学普通科各64
江宁城内三牌楼和会街
辛亥革命后改为江苏省第一工业学校和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
官立江苏两级师范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学额273,优级分地理历史、物理化学两门,初级分本科、预科,学级两级。另设体操科(一年制)
苏州护龙街三元坊
民国元年改称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官立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银行、关税,学额120
江宁城内复成桥东
民国2年后无该校卷宗
官立法政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学额199,学级两级
苏州海红坊巷
辛亥革命后停办
官立江南蚕桑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蚕学科、蚕桑实习科、普通学科,学额80
江宁城内中正街
由蚕桑树艺公司改办。民国元年改为江南农桑学校(中专)
官立南洋方言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德文60、法文60、英文60
江宁城内中正街八步圹
官立江南法政讲习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法律科、政治经济科
由陶保晋等7人倡议,郑苏、龛京卿等提倡
江宁城内娃娃桥
宣统三年就原址改设私立金陵法政专门学堂
官立两江法政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正科每年招100人,其中江苏20名,江宁60名,皖、赣各10名
江宁城内旧仕学馆
私立东吴大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第一年25人,次年40人,第三年109人
孙乐文(美)
苏州天赐庄
私立金陵大学堂
宣统元年(1909年)
初创时仅数十人,为书院式文科大学,十余年后发展为500多人
民国4年改称金陵大学校
说明:(1)《首都志》记载:宣统二年(1910年)建法政学堂讲习所,宣统三年建两江法政学堂,附设监狱专修科,本表未列入;&&&&& (2)私立东吴大学堂和私立金陵大学堂,清政府学部未作统计,本表列入;&&&&& (3)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由美国长老会牵头,六公会认捐经费,建立东方医科大学,学生七、八人,创办人史尔德。民国2年(1913年)改为金陵大学医科,本表未列入。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进行革新。民国元年(1912年)公布《壬子学制》,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规定高等教育机关有大学院、大学、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各分预科、本科。允许私人设立大学和专门学校,这是我国首次在法律上确定了私立高等学校的地位。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兵燹频仍,江苏境内的高等学校除教会大学外,全部停办。民国元年,江苏省临时议会曾决议,设法政和医学专门学校各两所,后来为经费所限,只在南京府西街原江宁府署设立了江苏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在吴县设立了江苏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清末,江苏除教会大学外,无其他私立高等学校。自辛亥革命以后,由于“政党林立”,“竞办大学”,又因国家允许私人办大学,所以民国元年至2年,私立大学特别是私立法政学校办得很多。据《江苏教育行政报告书》民国2年不完全统计,全省有50余所私立高校,其中80%以上为法政学校。这些私立学校,绝大多数不具备办学条件,国民政府教育部咨行各地,严令限日停办。但其中也有一些办得好的,例如民国元年,由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由张謇和张
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民国2年由张謇办的私立南通甲、乙两种农业学校(前身为私立通州师范学校农科)。三校经费均由张謇办的大生纱厂负担,聘有外籍教员,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民国8年,南通农业学校改为私立南通农业大学。民国16年纺专和医专分别改为私立南通纺织大学与私立南通医科大学。民国17年,三所大学合并成立私立南通大学,设农科、纺科与医科。是为江苏省由国人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的私立高等学校。民国3年,江苏各省立中学校长鉴于“苏省自光复后,中等学校教员大为缺乏”,联名建议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设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年8月,江苏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派江谦负责筹建,并委任为该校校长。江谦,清末受业于南京文正书院,后受张謇邀请,任通州师范学堂堂长。在他受命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任务以后,即约同郭秉文、陈容、袁希涛等协同办理。次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学。该校是民国初期继北京高师、武昌高师和广州高师之后,我国最早成立的4所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和国文专修科,以培养中学师资为目的,后又增设教育、英文、农业、工艺、商业、体育等专修科,其系科设置,实际上已突破了师范专业的界限,初具综合大学的雏形。民国9年9月,张謇、蔡元培、王正廷、蒋梦麟、沈恩孚、江谦、黄炎培、郭秉文等联名向教育部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工艺、体育、教育、农业、商业等专修科基础上,建立国立东南大学,“而留南高师本科照旧赓续办理”。民国10年,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设文理科、教育科、农科、工科于南京,设商科单科大学于上海(原南高师商业专修科),定名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该校是民初继北京大学之后,我国建立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理科尤为世人所推崇。校长郭秉文,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民国4年自美国回国后,自始参加南高师和东南大学筹建工作,悉心恢宏校业。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力求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他对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也有较全面的阐述与实施。民国12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
入国立东南大学。
成立于1921年的国立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 东南大学首届毕业生张佩英的毕业证书
民国4年,国民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在南京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隶属全国水利局。聘许肇南为校长,黄炎培为筹备主任,学校所需经常费,由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分担,凡4省选送之学生,可免缴学费。民国8年,由全国水利局转咨教育部准予立案。民国13年夏,东南大学工科与该校合并,更名河海工科大学。该校对我国现代水利工程和科学研究起着开拓和推动作用。民国7年成立的顺直水利委员会、督办运河工程局,民国9年成立的督办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民国18年成立的导淮委员会,民国22年成立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23年成立的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许多技术和工程的负责人,都是由“河海”师生担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茅以升,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曾主持修建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大桥――钱塘大桥。
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学典礼辛亥革命后,美国基督教会、长老会、英国伦敦会等7个教派组织在上海召开会议,商讨在长江流域创立一所女子大学,民国4年9月,我国最早的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正式成立,并在美国纽约州立案,第一学期只有11名学生,6名教员(其中美籍4人,中国籍2人)。民国5年,金陵女大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女子大学结为姐妹学校,史密斯女子大学每年赠经费给金陵女大。校长为美国人德本康夫人。民国17年,由吴贻芳继任。吴贻芳,民国8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民国11年赴美深造,获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民国17年回国被金陵女子大学聘为第一位由中国人担任的教会大学校长。她主持校政20余年,精心擘划,不断开创,使学校得到较大发展。
1928年,由美回国就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的吴贻芳()民国9年,私立无锡国学专修馆成立;民国16年,改名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该校教学内容以讲授古代文史专著为主,学生对古代文史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能熟练地掌握旧体诗、词、歌、赋。校风严谨扎实,声誉卓著。校长唐文治,清末曾任职外务部,官至农工商部署理尚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弃官从教,立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师”。随后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监督,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
无锡国专首任校长唐文治()
成立于1920年的私立无锡国学专修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教育思想影响下,民国11年,国民政府公布《新学制》(壬戌学制),其中对高等教育规定,大学可设多科,也可以设单科;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大学。根据这一学制的规定,江苏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和江苏省立医学专门学校分别改为公立江苏法政大学和公立江苏医科大学。民国12年,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成立,该校前身为宣统三年在苏州建立的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和江苏省铁路学堂。民国元年,在江苏教育司司长黄炎培的推动下,将两校合并成立江苏省第二工业学校。民国12年改为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在较长期间办五年制专科,招收初中毕业生,是江苏培养土木、纺织、机械、建筑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校长刘勋麟,毕业于日本高级工艺学校纺织本科,以实业救国为职志,殚精竭虑,主持校务13年,为苏州工专初期的建设作出贡献。民国15年10月,广州政府作出私立及教会学校须向政府立案的规定。广东一些教会学校师生认为教会学校为外人文化侵略工具,要求收回自办,南京、苏州的教会学校师生积极声援,并得到社会广泛支持,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收回教育主权”运动。迫于形势,民国17年后,东吴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先后向教育部办理了立案手续,停授圣经课程,并改组校董会,推举中国人杨永清、陈裕光、吴贻芳分别接任三校的校长,但教会大学的经费使用、教育管理实权仍控制在教会手中。民国16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与上海从江苏划出,成立特别市。同年,国民政府确定江苏试行大学区制,明令合并国立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河海工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设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以东南大学原校址为主校址。裁撤江苏省教育厅,改为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院,在江苏、上海、南京三地区范围内,由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长综理学区内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的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宜,是为江苏高等教育的一次大的改革试验。对这个试验,褒贬不一,有许多人强烈要求废除,尤以大学区立中等学校联谊会的呼声最高。民国18年,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停止试行。
国人首任教会大学(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停止试行大学区制度的同时,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将大学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4类,把原来大学分科改为学院,具备三个以上学院,方得称大学,否则只称独立学院。民国19年,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向教育部申请立案时,因不符合《大学组织法》须具备三个以上学院方得称大学的规定,改称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私立南通大学虽有农、医、纺织三科,但在《大学组织法》中无纺织系列,改称私立南通学院。大学区制试行期间,民国17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江苏大学,5月又改名国立中央大学,设有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其中商、医二学院设于上海。这种设置达到了民国18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组织法》中所作“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规定的上限。鼎盛时期,在校学生达4021人,中央大学当时已是国内院系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央大学师生抗日情绪高涨,因校方压制师生抗日要求,引起师生的反感,又因“九一八”事变后,我国外交失败,该校学生怒打外交部长王正廷,并围攻国民党中央党部,校长朱家骅引咎辞职。国民政府任命段锡朋为校长,又遭学生反对,部分学生扭打了段锡朋。蒋介石闻讯震怒,民国21年6月下令,除在沪的商、医二学院外,中大其余各学院立即解散,并组成整理委员会进行整顿。整顿以后,改派原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为该校校长,将设在上海的商学院、医学院划出,改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和国立上海医学院。民国24年,中央大学重建医学院。同年6月,又奉命创办国立牙医专科学校,为中央大学主办的独立单位,经费独立核算,由大学校长兼任校长。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起,到国立中央大学止,共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南高师779人,东大1156人,中大8914人),是民国时期我国培养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其中有许多成为国内外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现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毕业于东大、中大的就有46位,占学部委员总数的八分之一。 
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校门民国17年2月,俞庆棠在苏州留园路创立民众教育学校,5月迁至无锡荣巷,改名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同年10月,在无锡筹建江苏省立劳农学院。民国19年6月,两院合并,定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从事民众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院长高阳,美国康乃尔大学毕业,经济学硕士。在清末与民国时期,江苏建立了多所宗教院校,其中最著名的是金陵神学院。该院前身是金陵神学,始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由基督教南北长老会所办的圣道书院与美以美会的圣道馆、基督会的圣经学校合并成立,于民国7年添设大学科,民国19年改称金陵神学院。民国27年,美国纽约州高等教育局同意该院在美国立案,并授予该院有颁发5种神学学位的权力,院址在南京汉中路。1952年8月,华东地区的上海圣公会中央神学院、福州协和神学院、杭州中国神学院、济南齐鲁神学院等11所神学院与金陵神学院合并,定名为金陵协和神学院,院址在南京五台山大锏银巷,院长丁光训。 
创立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的俞庆棠()鉴于原江苏省立医科大学于民国16年由吴县迁上海,已改建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民国23年5月,江苏省政府决定,为培养省内所需医务人才,在镇江成立江苏医政学院,该院除医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外,还设有卫生行政科,招收公立医学专科以上学校或大学理科及市政系毕业生,学习一年,培养卫生行政人员;卫生教育科招收各级师范毕业生,学习一年,培养卫生教育人才,以推广卫生教育;卫生特别班招收年龄在35岁以下,在本省开业3年以上的中医,学习一年,授以各种医学的基础科学,导以科学的途径。省主席陈果夫兼江苏医政学院院长,胡定安任教育长;民国26年由胡定安任院长。爱国华侨胡文虎曾捐赠该校5万银元,兴建附院大厦。
1934年成立于镇江的江苏医政学院校舍从民国23年起,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办学成绩优良的私立大学,实行经费奖励和补助,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南通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均因办学成绩显著,得到奖励和补助。如金陵大学的农学院,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即从事农业科学的教育研究工作,其活动范围之广,研究成果之多,在国内高校中居领先地位,金陵大学亦由此而声誉鹊起,并使南京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农业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中心。民国2年,金陵大学育成的“金大26”小麦品种,是江苏高校有记载的首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苏南地区历来蚕桑事业十分发达,为培养蚕丝事业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民国24年江苏省政府决定成立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该校前身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史量才创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公立。民国元年迁址吴县浒墅关,改称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民国19年增设高级制丝科。民国24年,江苏省政府决定改办为专科学校,是我国最早设立的高等蚕桑学校之一。校长郑辟疆,毕生从事蚕桑教育和蚕丝技术推广、革新工作,是我国振兴蚕丝业的先驱。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蚕丝业,必须从教育制度和方法上进行改革,把理论教学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他自编5种蚕学教材,还聘请日本蚕业教师来校任教。
成立于1936年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首届开学典礼民国25年7月,教育部派孟目的、薛培元、朱章赓、陈思义等筹建南京药学专科学校,租南京白下路盐业银行旧址为临时校舍,招生40名。9月10日,教育部正式聘请孟目的为校长。9月17日,药专正式成立。民国26年,教育部拨丁家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场为校址,筹建校舍,工程未竣,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在丁家桥原址复校。这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高等药学专科学校。
创立于1922年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沧浪亭)
苏州美专创办人颜文梁()从民国元年至民国26年,江苏省和南京市先后建立了公私立高等学校34所,加上清末所建的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两所教会学校在内,共36所。其中有的更名,有的合并,有的停办。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尚有中央大学、戏剧专科学校、药学专科学校、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中央政治学校等国立高校5所,教育学院、医政学院、蚕丝专科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镇江银行专科学校等省立高校5所,东吴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通学院、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苏州成烈体育专科学校(即私立中华体育专门学校)等私立高校7所,合计17所。民国时期江苏省34所高等学校简况表
首任院校长或创办人
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4年(1915年)
苏州阊门外
民国14年(1925年)改名江苏医科大学,民国16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
江苏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4年(1915年)
南京府西街,后迁红纸廊
民国12年(1923年)改名江苏法政大学,民国16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
苏州高等专门垦殖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
苏州阊门外
由蒙藏事务局举办,停办时间不详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11年(1922年)
民国16年(1927年)改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
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6年(1917年)
民国16年(1927年)改为私立南通纺织大学
私立江苏法政专门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2年(1913年)
苏州海红坊
民国4年(1915年)并入上海神州法校
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民国3年(1914年)
民国4年(1915年)
南京北极阁
民国12年(1923年)并入国立东南大学
国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民国4年(1915年)
民国8年(1919年)
南京江苏省咨议局
民国13年(1924年)改为河海工科大学,民国16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
▲私立金陵女子大学
民国4年(1915年)
民国19年(1930年)
德本康(美籍)
民国19年(1930年)立案时改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私立南通农业大学
民国8年(1919年)
民国16年(1927年)
前身为通州师范农科
▲私立中华体育专门学校
民国8年(1919年)
苏州吉庆街
后改名成烈体育专科学校,民国26年(1937年)停办
国立东南大学
民国9年(1920年)
民国9年(1920年)
南京北极阁
民国16年(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
▲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民国9年(1920年)
民国17年(1928年)
无锡学前街
▲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民国11年(1922年)
民国21年(1932年)
苏州沧浪亭
1952年与上海美专、山东大学文艺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
民国12年(1923年)
民国14年(1925年)
苏州三元坊
民国16年(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
南京工业专门学校
民国12年(1923年)
民国12年启用工业专科学校印章
南京复成桥
由江苏省第一工业学校改办,民国16年(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
私立苏州国医专科学校
民国12年(1923年)
民国24年(1935年)
苏州长春巷
民国26年(1937年)停办
私立南京文化学院
民国13年(1924年)
民国14年(1925年)
南京龙蟠里
民国17年(1928年)由北京迁南京,民国22年停办
私立中山体育专科学校
民国13年(1924年)
民国21年(1932年)
苏州仓米巷
民国25年(1936年)停办
私立无锡美术专科学校
民国14年(1925年)
无锡四郎君庙巷
民国22年(1933年)停办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民国16年(1927年)
南京北极阁(主校址)
民国16年(1927年)由东南大学等9所院校合并组成,民国17年改名国立中央大学
▲私立南通学院
民国16年(1927年)
民国19年(1930年)
▲国立中央大学
民国17年(1928年)
南京北极阁
民国17年(1928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又改名国立中央大学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民国17年(1928年)
民国19年(1930年)
▲中央政治学校
民国18年(1929年)
民国18年(1929年)
南京建邺路
前身为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
私立首都女子法学院
民国19年(1930年)
南京中正街
校董会成员有王庞惠、宋美龄等,停办时间不详
▲江苏省立医政学院
民国23年(1934年)
民国23年(1934年)
镇江北固山
民国27年(1938年)改为国立江苏医学院
▲公立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
民国23年(1934年)
民国35年(1946年)迁天津办学,解放后并入河北师院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民国24年(1935年)
民国29年(1930年)奉命更名
南京大光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并入中央戏剧学院
▲国立牙医专科学校
民国23年(1934年)
民国23年(1934年)
为中央大学主办的独立单位
私立章氏国学讲习会
民国24年(1935年)
苏州锦帆路
民国25年(1936年)迁上海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民国25年(1936年)
民国25年(1936年)
南京丁家桥
▲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
民国25年(1936年)
民国26年(1937年)
▲江苏省立银行专科学校
民国26年(1937年)
民国28年(1939年)改为国立商学院
注:(1)有▲者为民国26年尚存在的高等学校;&&& (2)民国14年由上海迁句容桥头的私立三育大学,后改名中华三育神学、中华三育研究社,解放后与江阴农校合并成立句容农校,本表未列入。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市和江苏省的大部分地区沦陷,各高等学校纷纷迁出。国立中央大学迁重庆沙坪坝,中大医学院和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及国立牙医专科学校迁成都华西坝;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迁桂林(民国30年停办,民国35年复办);江苏省立医政学院迁湖南沅陵,民国27年8月与私立南通学院医科合并,成立国立江苏医学院,同年12月又迁贵阳再迁重庆;私立金陵大学文学院、农学院迁成都华西坝,理学院迁重庆;私立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迁浙江吴兴,再迁湖南长沙、安徽黟县。法学院辗转福建邵武,四川重庆,一部分师生在上海租界区坚持办学;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迁成都;私立南通学院农科、纺科迁上海租界区,医科迁湖南沅陵;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长沙,再迁重庆、江安;国立药学专科学校迁武汉,再迁重庆;国立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迁长沙,又迁桂林,再迁龙州;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迁四川乐山;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迁上海租界区;江苏省立银行专科学校迁湖南桃源,再迁乾城所里,民国28年改为国立商学院;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迁长沙、桂林,民国28年又在上海租界区设国专分部;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迁上海租界区;私立成烈体育专科学校迁宜兴,不久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出的高校,除国立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和国立商学院外,均迁回原址复校。抗战期间,在云南、四川等地新建立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国立音乐院、国立边疆学校、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私立重辉商业专科学校以及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在福建建立的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后改名江苏学院)亦迁至江苏办学。抗日战争期间,当江苏省和南京市大批高校迁出以后,汪精卫伪政权为推行奴化教育,于民国29年4月,在南京建邺路红纸廊成立中央大学,在沦陷区南京、上海、北京、苏州、杭州、武汉、广州等7城市招生,校长樊仲云。民国31年迁天津路原金陵大学校址,利用金大遗留下来的图书设备,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学生数一度达到1100余人。民国30年8月,伪江苏省教育厅在苏州用原晏成中学、慧灵女子中学校舍建立江苏省教育学院,院长汪北禾。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两校解散。此外,汪伪政权时期,还有淮海学院(徐州)、私立南方大学(南京,校长江亢虎)、私立中国公学(南京)、私立建村农学院(南京,院长铁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借金陵大学部分校舍,设立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将日伪所办各大学的学生进行登记,入临大补习班受训,登记受训的学生共2038人;受训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的306人,准入正式学校肄业的1584人。民国35年8月,国立政治大学在南京红纸廊成立。该校前身是国民党培养党务骨干的中央政治学校,蒋介石任校长。民国2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南京,与以培养三青团骨干为宗旨的中央干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政治大学。校长顾毓L,名誉校长蒋介石,其办学宗旨不变。蒋介石举办中央政治学校和政治大学的初衷并未完全如愿以偿,因为政校和政大的师生员工很多投身于革命事业,如陈祝三在民国38年4月1日参加“反内战,要和平”示威运动,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民国38年,国立政治大学迁广州,再迁台湾建校。民国36年,实业家荣德生在无锡创办私立江南大学。他认为“教育由实业兴,实业因教育昌”。该校的董事会成员,大多系荣德生所经营的申新、福新、茂新三个公司的负责人,办学经费由申新系统各厂调拨,不少专业课由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兼任,同时聘请学术造诣较高的教授到校任教,并给以优惠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学生定期到工厂实习,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学校与工厂密切结合,是该校办学的主要特色。民国37年江苏省和南京市高等学校概况
教职工数(人)
在校学生数(人)
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四牌楼
国立政治大学
南京建邶路
私立东吴大学
苏州天赐庄
私立金陵大学
私立江南大学
无锡太湖后山湾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苏州拙政园、南京栖霞山
国立江苏医学院
镇江北固山簏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江苏省立江苏学院
徐州民主路30号
私立南通学院
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南京宁海路
私立建国法商学院
南京宁海路匡庐路
国立音乐院
南京西康路古林寺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南京丁家桥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南京大光路
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
南京三牌楼紫竹林
国立边疆学校
南京光华门外石门坎
江苏省立苏州蚕丝专科学校
苏州浒墅关
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
苏州三元坊
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苏州沧浪亭
私市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无锡学前街
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
私立重辉商业专科学校
南京朱雀路30号
私立南京工业专科学校
南京膺府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从民国27年冬到民国29年的两年多时间,新四军东进,八路军南下,在敌后创建了苏南、苏
中、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民国34年11月1日,苏中、苏北、淮南、淮北4个根据地统一成立苏皖边区政府于淮阴。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教育建设,坚持教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坚持根据地斗争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重点发展干部教育的同时,兴办了一批高等学校。民国30年3月,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盐城成立,招收学员600人,院长刘少奇(兼),副院长彭康。民国31年秋,经华中局批准,由陈毅命名的江淮大学在淮宝县仁和集成立,经中共中央华中局批准,中共江苏省委决定,任命原之江、大夏和复旦大学教授韦悫为校长,这是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所理工科综合大学。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动员复旦、交通等大学的爱国教授和助教十余人来校任教。生源是来自上海、苏州的大学生及部分中学生,共办两期,培养学生120余名,民国33年8月停办。民国31年11月,南通学院迁淮南天长县铜城镇,该院原为民国27年由南通迁至上海办学的私立南通学院农科与纺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院拒绝向汪伪登记。当时新
四军为培养农业和纺织人才,于民国31年5月与该院代理院长郑瑜议定,将学校迁至淮南抗日根据地办学,由新四军供给经费,院长郑瑜。民国32年春,因战争形势变化而停办。帅生被护送回上海,并由新四军拨给该院一笔经费,返沪后继续办学。民国34年8月,苏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盐阜一联中改为苏北工业专门学校,校长江重言,将盐阜二联中改为苏北盐垦专门学校,校长熊梯云,同年冬改名为苏北五分区农纺专门学校。民国34年12月,苏皖教育学院在淮安板闸成立,院长白桃(戴伯韬)。其前身为盐阜师范,民国35年4月并入华中建设大学,名为建设大学师范学院,院部设在观音庵,学院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实验小学)、中等教育(初中部、高中部)和高等教育(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实行全日制教学。民国35年3月,华中建设大学在盱眙县新铺成立,校长彭康。同年9月迁清江市。不久,苏皖教育学院和苏北工业专门学校并入该校,民国36年3月,彭康等率领师生400余人北撤山东。留下的部分师生于3月22日重建该校。校长李亚农,副校长夏征农、白桃(戴伯韬)。民国35年春,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在淮阴成立,校长范长江。民国36年春因战事停办。民国37年春复办。同年6月迁射阳河边千秋港开学,校长俞铭璜。淮海战役结束后,该校迁淮安板闸,校长汪海粟。学员来自华中大学和华中党校的知识青年,也有一部分苏北解放区的青年。民国38年,该校迁无锡改名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由于地处敌后,战争频繁,上述高校不可能按照普通高校的要求进行学历教育,只能以培养革命干部为主要任务。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所建立的师范、新闻、工业、财政等高等学校和专业,旨在按普通高校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适应全国解放后进行大规模经济和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由于蒋介石重新挑起内战,原定计划被迫停顿。即使如此,这些学校由于注意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所培养出来的人,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或在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少成为优秀的军政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民国38年4月23日,南京解放,6月,江苏全境解放。在解放前夕,各地高等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以“起看星河含曙意,愿将热血荐黎明”(中央大学梁希教授诗句)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投入“应变、护校、迎解放”斗争。解放后又密切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的军代表,做好高校接管工作。
民国38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管会主任刘伯承、副主任宋任穷派赵卓接管了中央大学和政治大学,与此同时,对其他公立学校的接管和私立学校的改造也相继进行。接管之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国立南京大学,撤销了国立政治大学和私立建国法商学院。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并
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国立边疆学校并入中央民族学院;江苏省立江苏学院解放前夕迁上海闵行,1949年夏停办;私立重辉商业专科学校解放前夕在杭州成立分校,校本部停办。私立南京工业专科学校在上海成立分校,校本部停办,学生并入南京大学工学院。实际保留高等学校16所(公立8所,私立8所)。
日南京市军管会关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国立南京大学的通知1950年7月,苏北建设学校水利科和华东水利部水文技术人员训练班合并成立淮河水利专科学校(1951年8月改名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校长刘宠光(兼),校址在南京长江后街8号。1950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和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解放后改名中国文学院)合并,成立苏南文化教育学院,院长古M,副院长童润之,校址在无锡社桥;1951年,国立音乐院迁天津,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合并,成立中央音乐院(1958年迁北京);丹阳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改为正则中级技艺学校(1952年改为苏南艺术师范学校,后又改名丹阳师范学校);新建南京市师范专修科,校址在南京中山南路曾公祠。根据195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规定,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东吴大学维持私立,由人民政府予以经济补助。至1951年底,南京、苏南、苏北三地区共有高等学校13所,即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南京药学专科学校、江苏医学院、苏南文教学院、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苏州蚕丝专科学校、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南京师专等9所公立院校,东吴大学、江南大学、南通学院、苏州美专4所私立学院。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高等教育分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得设研究院,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员。各种高等学校得附设先修班和补习班,以便利工农干部、少数民族学生及华侨子女入学。1952年下半年开始,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全省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调整的办法是全国一盘棋,统一考虑高等教育的布局与系科设置。继1952年全国大规模院系调整之后,1953年至1956年对部分高校继续进行院系调整。具体调整情况如下:以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为主体和复旦大学外文系德文组,齐鲁大学和中山大学天文系以及浙江大学部分系科,合并组成一所文、理科综合大学,仍名南京大学。该校经过调整后,有的系科得到加强,一批学有专长、卓有建树的学者、教授,如文科的陈中凡、胡小石、范存忠、商承祖、陈嘉、韩儒林、方光焘,数学学科的孙光远、曾远荣、叶南薰,物理学科的魏荣爵、鲍家善、施士元、吴汝麟,化学学科的张江树、李方训、戴安邦、高济宇,生物学科的耿以礼、欧阳翥、陈纳逊、郑集、朱浩然,地学学科的李学清、徐克勤、任美锷,天文学学科的戴文赛等都在校任教,保证了该校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在较高水平上进行。1960年被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校长潘菽,民国15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民国34年后和许德珩、梁希、金善宝等20位科学家发起成立“民主与科学座谈会”,民国35年定名“九三学社”,是著名的民主教授。1957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由郭影秋继任校长。郭影秋,民国21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毕业,曾任云南省省长、省委书记,在南大工作期间,重视发挥专家和广大知识分子作用,善于从实际出发,把学校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到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63年,郭影秋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由匡亚明继任党委书记、校长。匡亚明长期从事马列主义宣传教育和高等学校的领导工作,并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研究,在南京大学任职期间,尊重爱护知识分子,注重校风、学风建设,曾提出高等学校要有“高度的政治空气,高度的学术空气,高度的文明空气,高度的文化娱乐空气”。由南京大学的工学院和江南大学、金陵大学的机械、电机系合并成立南京工学院。1953年,又将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的无线电系及厦门大学的热工专业的部分并入该校,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调整后该校得到充实和加强,杨廷宝、刘敦桢、童
、李汝骅、张镛森、梁治明、金宝桢、方福森、方左英、徐百川、刘树勋、戴居正、余立基、钱钟韩、胡乾善、石志清、范从振、舒光冀、夏彦儒、王守泰、陈章、吴大榕、倪尚达、陆钟祚、时钧、汪钟钧、
王昶、朱宝镛、沈学源、徐镳等数十名造诣深的知名教授在校任教,1960年被定为全国重点高校。首任院长兼党委第一书记汪海粟,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在南工任职期间,提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校内各项工作要面向教学,为教学服务。1959年,汪海粟调离南工,由刘雪初继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刘雪初,曾任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在南工任职期间,悉心致力于组织教学科研工作,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毕业设计结合生产、科研项目进行,把政治思想工作深
入到业务之中。该校教授、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杨廷宝,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以其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由南京大学和交通大学的水利系、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工专修科合并组成华东水利学院。1953年厦门大学土木系水利技术建筑专修科、山东农学院农田水利系、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并入。1955年夏,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水道海港系并
入。建院时,著名教授严恺、徐芝纶、刘光文等即在该院工作。1960年被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首任院长钱正英(兼)、第一副院长严恺。由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及浙江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和农业化学系合并建立南京农学院,许多知名教授如罗清生、冯泽芳、邹钟琳、黄其林、方中达、马育华、樊庆笙、王栋、郑庚、吴湘淦等在校任教,1963年被定为全国重点高校。首任院长金善宝,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专长小麦遗传育种,1957年调任中国农科院院长,由张维城继任院长。由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合并,建立华东林学院,不久改名南京林学院,知名教授干铎、陈嵘、马大浦、李德毅等在校任教,首任院长郑万钧。由南通学院农科与江南大学农艺系、苏南文教学院农教系合并成立苏北农学院,院址扬州,1971年更名江苏农学院,知名教授夏永生、方定一、施华
、郑学年等在校任教,首任院长冯焕文。由苏南文教学院与东吴大学文理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成苏南师范学院,同年12月改名江苏师范学院,知名教授唐文治、吕凤子、潘慎明、钱仲联、柴德赓、周孝谦、朱正元等在院任教。院址在苏州天赐庄,首任院长吴天石。由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金陵大学教育系、南京市师范专修科数学和理化班、私立上海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福利组合并成立南京师范学院,知名教授高觉敷、唐圭璋、罗炳之、孙望、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陈邦杰等在院任教,首任院长陈鹤琴,副院长吴贻芳。在南通学院医科的基础上建立苏北医学院,知名教授黄竺如、戈绍龙、王同观等在校任教,原南通学院院长顾尔钥留任院长。1956年,改名南通医学院。1957年迁苏州,更名苏州医学院,另在南通设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苏州医学院的首任院长汪青辰。由华东药学专科学校、齐鲁大学药学系、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合并成立南京药学院。知名教授叶桔泉、张辅忠、彭司勋、刘国杰、徐国钧等在校任教,首任院长江守默。由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科、音乐科与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无锡社桥,1956年迁南京,改名南京艺术专科学校。知名教授臧云远、谢海燕、黄友葵、刘汝醴、俞剑华等在校任教。首任校长刘海粟,从事美术教育70余年,是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并以其理论和创作中的成就,多次荣获国际荣誉奖。江苏医学院保留原建制,知名教授颜守民、许本谦、刘燕公、黄胜白、冯致英等在院任教,1957年由镇江迁南京,改名南京医学院,首任院长邵象伊。新建苏北师范专科学校,首任校长孙蔚民。新建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校长邓永清。1956年改为南京航空学院,首任院长吴继周。次年,苏州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6年建校,校址苏州三元坊)并
入该院。1957年,在无锡中学师资训练班基础上建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迁徐州,与徐州师专合并,建立徐州师范学院,首任院长于从文。苏州蚕丝专科学校大专部于1953年调整到浙江农学院,原校名改为江苏省浒墅关蚕桑学校,属中专性质,1958年恢复大专。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原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1951年更名苏南工专)于1956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动力学院及冶金建筑工程学院,原校名撤销。由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的华东航空学院于1956年迁西安,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原南京大学医学院,早在1951年初独立,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院系调整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迁西安,与第四军医大学合并。调整到外省、市的系科有:南通学院的纺科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南京大学法学院的法律系、政治系调整到华东政法学院,经济系调整到复旦大学,哲学系调整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的园艺系分别并入浙江农学院、山东农学院和安徽农学院;东吴大学的经济系、工业管理系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化工系调整到华东化工学院;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科调整到北京中央电影学校(现北京电影学院);江南大学的化工系调整到华东化工学院,工业管理系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的电化教育专修科调整到北京电影学院。经过院系调整,到1957年止,江苏省共有高等学校15所,即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南京航空学院、南京农学院、苏北农学院、南京林学院、南京医学院、苏州医学院、南京药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扬州师范专科学校、江苏师范专科学校、南京艺术专科学校。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立。在此期间,学校数虽未增加,但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比1949年翻了两番,高教事业稳步发展。调整后的江苏高等院校得到了扩大和发展,布局得到改变,原来规模小、系科庞杂、师资力量不足与分散的弊端有所纠正。工科、农科、医药、师范院校得到加强,其中工科院校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1953年至1956年,工科招生人数占高校招生总数的40%~46%,适应了当时对科学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但在院系调整中,综合性大学压缩过多,南京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的政法、财经、社会学专业全部调整到其他省、市,致使这些专业在江苏长期处于空白,近几年虽有发展,但仍然比较薄弱。高校的设置、系科专业的配备,机械模仿苏联,把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只含文理科)、多科性工科大学和单科性院校,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互脱节,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受到限制,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科的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大跃进”的形势下,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争取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各地出现了大办高等学校的热潮。1958年6月,江苏省决定新建16所高等学校,两个月后,又重新决定新建59所高等学校,实际上当时全省新建了82所高等学校,其中南京市21所、无锡市10所、苏州地区9所、镇江地区11所、扬州地区5所、南通地区5所、淮阴地区4所、盐城地区8所、徐州地区9所。加上原有15所老高校共97所。年,撤销、合并22所,同时又新建7所。1960年,江苏实有高等学校82所,各地、市都办有配套的工、农、医、师等各类高校。由于高等教育盲目发展,违背了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也违背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加之当时国民经济发生很大困难,教育与经济不相协调的矛盾更加突出,造成了学校工作的极大困难。从1961年开始,中共江苏省委和省政府贯彻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及中等学校会议精神,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大力整顿高等学校。至1965年止,全省共保留普通高等学校29所,即: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航空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南京邮电学院、南京化工学院、镇江农机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扬州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改称扬州工业学院)、苏州丝绸工业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扬州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南京林学院、苏北农学院、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南京药学院、南京铁道医学院、苏州医学院、南京医学院、南通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在这次调整中,老高校有所加强,南京大学等4所院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保存了一批适应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建高等学校。例如,1958年在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基础上成立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在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基础上成立的南通医学院,在南京电信、邮政学校基础上成立的南京邮电学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学校基础上成立的南京铁道医学院,在江苏省中医学校基础上成立的南京中医学院,由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和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的徐州医学院,在南京体校和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基础上成立的南京体育学院,复办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59年在南京工学院化工系基础上成立的南京化工学院,1960年在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和汽车与拖拉机专业基础上成立的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在苏州丝绸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的苏州丝绸工业学院,1963年由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为独立建制的南京气象学院。这些学校在师资、设备、经费及办学经验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适应了江苏轻纺工业比较发达,农机、化工、邮电、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趋势。这些学校建校以后,均得到巩固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相当数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调整中,由于大批新建学校下马,也带来了许多遗留问题,相当数量的教师、教学设备随学校的精简而流失。整顿中所有的师专全部停办,致使全省的初中师资缺额较多。此外,将许多新建的地方工业专科学校撤销,大大的削弱了为本省地方
工业服务的人才培养能力,而且因专科人才的匮缺,造成本、专科学生比例失调。1964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农)半读学校同时存在的学校教育制度。在此期间,江苏省先后试办的半工(农)半读高等学校有:南京农学院江浦半农半读专修科、苏北农学院附设半农半读师范专修科、南京林学院木工专业半工半读五年制学习班、国营东辛农场半农半读东辛农大。1965年底,南京大学根据全国半工半读高等教育会议精神,举办了溧阳分校,将中文、历史、政治三系打通合并,在分校实行半工半读。南京商业专科学校改为南京半工半读商业专科学校(1971年停办)。南京农学院在宜兴办了分院。华东水利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扬州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学院等院校分别在金湖、句容、吴江、仪征、丰县等县办起了分校,并附设农场,部分学生实行半工(农)半读。1965年,借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经验,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在句容县石山头创办半耕半读、社来社去的江苏省劳动大学,设师范、医疗卫生、农林三个专业,培养热爱山区事业,既有科学专业知识,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农业中学教师、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农林技术人员。第一、二期各招生150名。校长、党委书记吴天石(兼),副校长张世平,1968年停办。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改为地方性质的理工科大学,更名华东工程学院。该院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始建于1953年9月。1960年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哈军工分建成7所独立的理工学院,华东工程学院为其中之一。初选址武汉市,1962年迁南京孝陵卫,1984年更名华东工学院,首任院长孔从周中将。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使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学校被迫停课,许多高校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教学人员,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有成就的专家、教授,被打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遭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身心受到极大摧残,有的被迫害致死。1966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在江苏首先受到错误的公开点名批判。其后,该校教授陈嘉、陈瘦竹也被加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在《新华日报》上点名批判。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原江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天石与其夫人、南京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敬仪,被游斗致死。南京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沈战堤、徐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李聪也先后被迫害致死。1968年,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高等学校,制止了武斗,对稳定局势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工、军宣队领导下进行的“斗、批、改”,错误斗争,批判了一大批干部和教师。同年开展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许多教职工被加上“国民党残渣余孽”、“特务”、“叛徒”、“反革命分子”等罪名,受到迫害。有些人被迫害致死,如南京大学气象系主任徐尔灏教授,地理系杨纽章副教授,因不堪凌辱含冤死去。1970年,开展了“一打三反”和清查“五一六”运动,使高校更多的师生员工蒙受不白之冤,又一次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1986年12月至1987年3月,省教委对在宁高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进行检查,据25所高校统计,在“文化大革命”中,共有2871名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纠正。从1966年下半年到1971年,江苏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基本停顿,全面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1970年,江苏新医学院、南京航空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和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试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1972年全面铺开。经推荐录取的学生,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30%~40%,其余的为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任务又是所谓“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以及开门办学,上阶级斗争这门“主课”等,教学质量急剧下降。实行开门办学,学生频繁下乡、下厂、下连队,学农、学工、学军以及批判“智育第一”、“师道尊严”,造成“读书无用”的不良风气。尽管如此,高校广大干部、教师从关心下一代,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愿望出发,不仅想方设法给工农兵学员补习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努力搞好专业课的教学,而且注意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生活上照顾学生,不少工农兵学员入学后,能刻苦学习,取得较好的成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江苏共有高等学校30所。1969年,扬州工业学院停办,改建成国营扬州曙光仪器厂。1970年,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并
入镇江农机学院。同年,南京医学院与南京中医学院合并,改名江苏新医学院。1971年,南京农学院迁扬州和苏北农学院合并改名江苏农学院。1975年,南京体育学院撤销。至此,江苏的高等学校减为25所。此外,南京艺术学院于1969年冬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音乐系以及江苏省戏剧学校合并称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1972年,南艺恢复原校名,南师美术系、音乐系重返南师。为了免遭撤并、搬迁的厄运,南京林学院于1971年曾一度更名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75年1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组织传达学习“朝阳农学院经验”,并要求农业院校“彻底改造”,将江苏农学院迁至仪征县青山果园建校。将徐州、苏州、盐城、南通、镇江、淮阴等6所农业学校改办为地区“五七”农业大学,招收二年制工农兵学员1789人。当年7月,省革委会教育局、卫生局又发出通知,要求江苏医药、师范院校试行“社来社去”的招生办法,招收大队赤脚医生、公社一级医药卫生人员和民办教师,适当招收一些知识青年,毕业后原则上仍回原大队、公社担任原来工作。为此,南通医学院和如东县岔河区合办了以赤脚医生为培养对象的二年制医学专业“社来社去班”,共办了3届,1980年结束。1975年8月至9月,省革委会在南京召开“教育革命座谈会”,传达了全国“七二一”工人大学“教育革命”经验。据省革委会教育局统计,1975年全省有“七二一”工人大学500所,学员2万人,1976年猛增至2274所,在校学员7.5万人。由于发展过快,办学条件差,绝大多数“七二一”工人大学名不符实。1979年,省教育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认88所,并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改名职工大学。6所“五七”农业大学,全部改为中等农业学校。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江苏的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江苏的高等教育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党和政府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各方面给予高等学校极大的关怀,调动了高校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从1977年起恢复了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恢复了培养研究生制度。1981年建立了学位制度。随着“拨乱反正”,教学秩序恢复正常,江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提高办学水平上来。1977年起,为适应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后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的本科院校相继恢复;一些在1958年创办的有一定基础的专科学校,因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而停办的
,又陆续复办;此外,还新建了一批本、专科院校。1978年3月,四川矿业学院由四川省合川县迁徐州市。该院前身为宣统元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民国20年改名河南省私立焦作工学院。1953年迁北京改名北京矿业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文革”期间,于1970年被迫迁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改名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迁徐州后改名中国矿业学院,院长刘子光。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需要大量人才,80年代初,省高等教育局局长顾尔钥等提出兴办职业大学的方案。198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金陵职业大学,由市投资,属市领导,实行“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办学形式。学校紧密结合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对社会长期需求的人才,设置常规专业,每年招生,重点保证;对因现代化建设和新技术发展所急需但为数不多的专门人才,则办一、二期或三、四期,满足需要后即停止培养。该校所需师资,除本校自行引进或培养一部分外,还依靠兼职教师(包括老高校的老师和工矿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兼职教师)。该校于1984年9月曾接受世界银行贷款169万美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建校后已面向南京市输送了48个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5700人,7000余名非学历培训生,成为南京市发展文化、经济所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首任校长周伯藩(兼),党委书记朱刚。自1986年起,该校开始了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试点,把招生重点放在农村职业中学,并以“分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目标,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到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都做了一系列调整与充实。 继金陵职业大学成立后,1981年,无锡职业大学成立。1984年,无锡市委、市政府集资3000万元,将无锡职业大学改建为无锡大学(仍属职大性质)。为适应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发挥原私立江南大学的影响,1985年6月,报经江苏省政府同意,改名江南大学,学校性质、学制和领导体制不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向学校捐赠300万元,其中200万元建立“公益图书馆”,100万元建立“公益奖学金”基金。1985年,台北市能源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志新,捐赠100万美元,建造“文浩科学馆”,办学条件日益完善。1985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并试行接受专业对口的职业中学优秀生免试入学的办法。免试人数不超过专业招生数的3%。该校已先后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000余人,长期和短期留学生132人,为无锡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江南大学校长翁寿麟,名誉校长薛暮桥。1982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江苏省职业大学暂行条例》公布施行。条例规定“职业大学是主要为地方服务的、不包分配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学校”,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所设专业面要宽些,适应性要强些,通用性要大些”。学习以三年为期(专科性质),某些专业亦可设四年本科,“正式录用的毕业生享受同期大学毕业生的待遇”。1984年,地处长江下游沿海经济开发区的沙洲县(1986年改名张家港市),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沙洲职业工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县办职业大学性质的高校。1987年与1988年已向市输送工民建、电子、纺织等专业毕业生297名,胡耀邦、乔石等曾到校视察,对该校办学方向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院长汤耀衢,党委书记何志仁,名誉院长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1985年,江苏的职业大学曾发展到18所(含筹建),经多次调整,1988年底有市属职业大学12所,县属2所,均属专科层次。职业大学的兴起,开创了中等城市办高等教育的新体制,改变了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的局面;初步改变了大学生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改变了职业技术教育只限于中等教育的状况;改变了高等学校完全是指令性招生计划的管理体制,沟通了毕业生分配到乡镇企业的渠道;改变了江苏省高校培养人才层次的结构比例。这些都为推动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学校经费来源渠道的改革,建立适合国情和省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提供了新的经验。现在省辖市基本上都有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职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络在江苏已建立起来,并得到巩固和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职业大学也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局面,包括办学方向和培养规格、办学层次和非学历教育、专业和课程改革等许多课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抓好教育和科学这两个战略重点,日,省委批转省高等教育局《关于加速发展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报告》的通知,要求各地贯彻改革精神,坚持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办学。要逐步调整好高校的布局和内部的比例关系,在充分发挥现有高校潜力的同时,根据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多办一些专科,注重开办一些急需的短线专业,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个方面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切实帮助苏北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1985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有各市委、市政府领导人和省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3000人大会,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大家从真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高度,正确理解和处理教育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关系,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要尊重教育的观点,要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正确理解和处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牢固树立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观念,充分利用江苏发展教育事业的有利条件,为“四化”建设培养更多人才。《通知》和大会的召开,从宏观上对江苏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起了积极指导作用。1984年,江苏省委决定在连云港筹建以应用学科为主的淮海大学,并列入“七五”计划的重点项目。1985年投资400万元,并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省内12所老高校对口承建相关专业,保证了该校筹建工作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后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定名淮海工学院。至1988年,苏北地区共有高等学校23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3%,与1952年的3所比,增长7.5倍。从而使苏北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基地,为加快苏北发展的速度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适应江苏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需要。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常州市建立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业技术高等师范学校――常州技术师范学院,规模2000人,受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市为主。同年秋季开始招生,该院既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基地,又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为顺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四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需要,江苏高校学科建设呈现新的态势,理工结合、文理渗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开始崛起,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同步发展,专门学院向综合性、多科性方向发展。例如:南京大学提出了“发扬基础学科优势,保证和抓好重点学科的发展,改造部分传统学科,扶持和发展新兴应用学科”的努力方向。目前已设有国际商学院、法政学院、医学院等3个学院,26个系,62个本科专业,74个硕士生专业,38个博士生专业,5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修科,形成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教育在内的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训序列,突破了院系调整时文理科综合大学的结构模式;还设有36个研究所(室),14个研究中心,科研成绩斐然,在中国科技情报所两次公布的高校科学计量排序中,该校在全国均是名列第三。南京工学院自1978年以来,采取加强理科、发展文科、调整提高工科的办学方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设有管理学院、能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及无锡分院等5个学院,18个系,47个专业,成为一所工、理、文、管相结合的高等学校。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东南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经过改革和发展,现设有机械学院、管理学院、农村电气化学院等3个学院,15个系,3个培训中心;从一个以水利为重点的理工学院,逐步建成为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包括理、工、文、管理各类学科的多科性学校,1985年更名河海大学。南京农学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次搬迁,学校受到严重损失。复校以后,教学与科研工作发展迅速,目前设有农业工程学院、农业经济贸易学院、农业管理干部分院、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分院、研究院等5个学院,12个系,19个专业。1984年,改名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大、华南农大并列为国内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重点农业高校。中国矿业学院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增加文理专业的比重。1984年开始,对本科生实行学分制,中期筛选制和第二学位制。1988年,改名中国矿业大学。同年7月,将企业管理系改名经济贸易学院,继续工程教育部和函授部合并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华东工学院在保持军工专业特色、发挥军工技术优势、更好为国防现代化服务的同时,着重发展高新技术学科、应用理科和管理学科,同时增设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并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化工学院、管理学院,从而突破了单纯工科型的学科框架,使学院沿着综合性理工科大学的方向发展,197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高校。南京航空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体,理工结合,设有管理、经济、人文社会学科,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多科性科技高校,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校。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根据社会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对老专业进行拓宽改造,积极创造条件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努力把学校办成以工为主,工管结合,适当发展应用文科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工科高校,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校,1982年改名江苏工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在制订“七五”事业规划时,提出建成以大气科学为主的多科性院校为办学方向,现已建有5个学系,1个进修部,1个研究生部。为支援西藏、青海地区气象事业的发展,该院还建立了专门招收和培养藏族学员的五年制气象专业,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校。1978年以来,省属老高校也有很大发展。例如江苏师范学院于1982年改办成多科性综合大学,定名苏州大学。成为一所为本省培养文、理、工、师、财、法等多方面人才的高校(原有培养师范生任务不变)。现有财经学院、法学院、工学院等3个学院和8个系26个专业(专门化)。为了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该校近年还举办了8期外国人汉语短训班,参加培训的日本学员220人,美国学员52人。南京师范学院于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改办大学后,其师范性质不变,同时负责培养其他方面的人才。几年来招收了美、日、加、澳、比、意、法、西德、苏等17个国家留学生和高级进修生。1987年,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试招首届实用英语专科班学生16名。1988年3月,江苏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在该校成立。南京医学院与南京中医学院于1978年恢复原建制,南京医学院现有5个系,6个省级重点学科,并有16个专业被卫生部定为全国卫生人员进修基地。南京中医学院被卫生部定为全国中医师资进修基地,还成立了中国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并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接受和培养留学生的4所中医高校之一。江苏农学院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和江苏省与农垦部达成联合办学的协议,对本科专业进行充实和调整,在控制长线专业、加强短线专业的同时,又增设了农牧业经济管理、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食品工程、观赏园艺等应用性较强的新专业,逐步发展成为种、养、加、农、工、商结合一体的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高等农业院校。多年来,该院坚持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动与响水县结成了多学科、紧密型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联合体,把各种实用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加快了响水县脱贫致富步伐。该院还全方位实施农科教统筹,初步探索出“集团承包”、“单项基地”、“区域性服务网络”等多种模式,积极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服务。198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上述5所高校,被确定为江苏省省属重点高等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许多高等院校利用学校教师和设备的潜力,开办了夜大学、干部专修科以及函授、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形式,为社会各方面的建设需要培养人才。据1988年统计,全省有22所院校举办了函授教育,30所院校开办夜大学,15所院校在开办夜大学的同时办了函授教育。江苏高校开展联合办学起步早,发展快,不仅有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联合办学,而且有地方高校和中央有关部委联合办学。1988年,江苏高校中,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招收本专科生6883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14.4%。在地方高校中,首先是江苏农学院和农垦部于1981年实行联合办学,以后陆续有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徐州师范学院、扬州师范学院、南京医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扬州工业专科学校、盐城工业专科学校等,同石油部、石化总公司、煤炭部、商业部、纺织部、农牧渔业部、水利电力部等中央部委和本省徐州、盐城、无锡等部分市、县及建材、水产、化纤等有关厂矿部门实行联合办学,委托培养。1988年,江苏地方高校采取这种形式招生3936人,占地方高校当年招生数的15.8%;在校生达10104人,占地方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4%。为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和专业布局的宏观管理。1987年,省教委组织力量对地方高校的布局、规模以及如何联合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向省政府报送了《江苏省地方高校布局,联合办学的调查报告》。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南京能源工程学院并入东南大学。同时着手筹划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等6所省属高校实行联合办学,建立扬州大学;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徐州师范学院;着手进行苏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常熟职业大学合并成立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的准备工作。此外,东南大学与南京医学院于1987年开始了教学、科研方面的联合办学,联合开设选修课、举办培训班、互聘教师、相互兼课、学生相互听课、相互开放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协作活动、联合培养研究生、相互借阅图书资料等。南京大学与南京市鼓楼医院合办南京大学医学院,于1987年暑期招收了第一届学生。1979年以来,江苏省政府组织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12所院校,与新疆、广西的16所高校实行对口支援,为他们代培学生和技术人员,开办少数民族班。江苏在积极协助办好部属高等学校,运用部属高校的智力资源为江苏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1988年与1965年相比较:1988年地方高校共44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61%,而1965年仅占40%;1988年招生47730人,地方院校为24857人,占52%,而1965年仅占22.7%;在校本专科学生l47705人,地方院校为71335人,占48.5%,而1965年为28.7%。上述几项指标,在各省、市地方高校中,均位居前列。江苏地方高校在培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人才方面为本省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88年江苏省72所普通高校简况单位:人
在校研究生数
在校本专科生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学院
航空航天部
★华东工学院
机械电子部
镇江船舶学院
船舶总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
煤矿总公司
南京化工学院
南京邮电学院
★河海大学
无锡轻工业学院
苏州丝绸工学院
丝绸总公司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工学院
机械电子部
★南京气象学院
国家气象局
南京化工动力专科学校
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
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
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机械电子部
南京电力专科学校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铁道医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
苏州医学院
核工业总公司
南通医学院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
南京粮食经济学院
●南京金融专科学校
中国人民银行
盛昌兴(副)
△苏州大学
●淮海工学院
江苏化工学院
南通纺织工学院
汤淳渊(副)
盐城工业专科学校
扬州工学院
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无锡轻院纺织分校
△江苏农学院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南京医学院
徐州医学院
△南京中医学院
镇江医学院
扬州医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学院
扬州师范学院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
刘立祥(负责人)
淮阴师范专科学校
盐城师范专科学校
南通师范专科学校
镇江师范专科学校
苏州师范专科学校
徐州师范专科学校
南京市师范专料学校
江苏商业专科学校
南京审计学院
钟裕辉(兼)
江苏会计专科学校(筹)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市金陵职业大学
连云港职业大学
镇江市职业大学
南通职业大学
彭城职业大学
苏州市职业大学
常州工业技术学院
沙州职业工学院
常熟职业大学
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
盐城职业大学
胡立坤(副)
扬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社会科学职业大学(筹)
●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筹)
南京能源工程学院
●高校附设大专班
注:带★者为部属重点高校;带△者为省重点高校;带●者未计校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