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学习反思总结总结反思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研究总报告-语文教育-369语文网
当前位置: >>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研究总报告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研究总报告
<p作者:&&指导教师:&&&&文字大小:【】【】【】
369为你提供以下内容: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研究总报告
北流市南园明德小学课题组
执 笔:李一心(北流市南园明德小学校长)
 陆惠兰(北流市南园明德小学教导副主任,三人行工作坊帮扶者)
【内容摘要】学生的成长 = 自主 + 反思。在终生学习起点阶段的小学时期,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养成自觉反思、自觉总结、自觉评价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本课题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立足小学生学习、生活习惯与个性心理实际,试图从家校共建、撰写成长足迹、构建反思课堂、构建反思文化、刷新养成教育五大渠道,探索反思型学生培养体系,以期达到引领学生“日积月累做学问,敞开心扉做真人。”的教育愿景。
【关键词】 反思  反思型学生  反思教学  反思文化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与生成
(一)课题的产生
1. 顺应课改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它倡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构建与反思的过程。《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上也指出要让学生 “ 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与反思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使命。
2. 立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 , 我们很难预测 10 年或 20 年后 , 学生需要哪些知识 , 学生必须面对哪些挑战 , 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 , 更重要的应是引领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合作……因此,我们需要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检验、问题识别,而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过程恰恰正是促使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展的过程。
3. 生于调研分析的思考
2007 年秋季期,我校建校之初,作为新学校,当时 2-6 年级班级都是“混合型”的特殊班级,教师们在教学中反响强烈,普遍反映班级“差孩子”多,教育起来困难。针对该情况,学校对每班最后面的 10 位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反复研究,了解得出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差孩子”,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行为上的“全方位”照顾,造就了一大批的“小皇帝”、“小公主”。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没有主动关心他人,自觉安排自己学习、生活、行为的意识,更没有体谅他人、进行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二是孩子们缺乏与教师、家长、同学的相互友好沟通,三是一个一个学期欠缺的知识较多,四是没有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好的学习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这些孩子自身没有养成对自己学习、生活与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与习惯。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组织研讨,寻求对策,一致认为要解决这些孩子的问题,就必然得从根源入手——培养孩子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于是决定从指导学生书写一周总结,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开始。通过半学期的实践,发现学生对写这样的总结很感兴趣,学生也慢慢从总结中学会了分析自己、力求转变。
与此同时,我们对优秀孩子的成长也展开调查分析,从每一位优秀学生的成长中,我们发现:这些优秀的孩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着 “ 学习反思 ” ,他们善总结、会归纳、能整理、勤内省。由此可见:学生具备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孩子却在学习、生活上一味地被教师、被家长牵着鼻子走,因此没有自主、自评的意识,没有自律、自理的习惯,对工作、学习不是一味听话就是冲动鲁莽,缺少一种“三思而后行”的反思习惯与能力,从而使工作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必须要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与家长共同督促孩子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表现进行审视、回顾、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2007 年 12 月,教育局教研室研室召开了课题研究申报会,学校召开申报课题研讨会议,商谈了这件事,准备从家校合作,学生习惯养成训练入手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的课题。经整理分析,进一步了解当前各地研究情况,认为这个提法已很多,并且也都研究到一定的程度,再研究也很难有所突破;因而改为《家校合力,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再经教师科组讨论,认为家校合作有点局限,最后就以《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为题进行申报。课题经过玉林师院杨超有教授、教育局彭代彬副局长、当时教研室负责课题申报工作的罗宁副主任、北高的刘振北主任等领导与同行指导,于 2008 年 4 月获得了立项,被确定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 B 类重点课题。《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就这样开展了起来。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我国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学校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办学理念,向教师们提出了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在 ” 育人”上下功夫,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发展的引领者、理想的激发者、精神的鼓励者、人格的熏陶者、学习的引导者、良好习惯养成的训练者;要求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好学之心,行善之志”,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哪怕是小小的进步。本课题就是基于以上思想理念的指导,立足于课改要求与人的发展需要,坚持“以研促教”,坚持不断提高教育科研在有效教学中的“实战能力”,强化教师和学生反思意识,让反思成为改进实践的平台,构建培养反思型学生的教育体系,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培养人”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 源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引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在人们认知框架中,主体的自我反思是构成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构建,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一切知识最终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预先确定的目标。可以说,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反思在知识建构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反思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很有帮助,尤其是对小学生,从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力是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启迪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类的智能分成八个范畴,这种划分使老师们意识到: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儿童都能够学习,利用儿童的多种智力来帮助儿童学习是老师和家长的责任。这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给予了我们无限启迪,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融进这一理念?
首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如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即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反思,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案,探索有效课堂的模式。
其次,重塑全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同时又是有着不同特性的个体。我们的课堂不仅追求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而且关注学生个体和谐的全面发展。然而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其长,也有其短,课堂教学应该扬其长,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再者,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倡导个性教育。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必须灵活多样。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实施评价,应注意老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通过个人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的结合,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反思的有效性。
多元智能理论这种先进理念正与我们倡导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们要培养反思型学生,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重塑全新的学生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进而能够运用的自己智能发展自己智能。在这种理念的启迪下,我们开展“反思型课堂教学促进反思型学生形成的研究”、“撰写成长足迹促进反思型学生形成的研究”、 “多彩活动促进反思型学生形成的研究”,通过“温故知新、探究交流、反思运用、感悟拓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探索、学会反思、学会感悟;通过引导学生学会“点击成功”、“刷新自我”、“日积月累”、“敞开心扉”、“展示自我”,使学生在反思中成长、成长中收获、收获中感受快乐。
3. 立于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感悟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前提,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以“生活”为归宿的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它成功指引广大教育智者们采摘了教育的硕果。
如何使我们的教育走向生活回归,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呢?深深的思考的之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来到学校不应仅仅是为了学会学习,更重要的应该是要学会生活。作为自然人的学生,今天走进校园,是为明天成为“社会人”作好准备。从这点上说,我们更应该把学校看作了一个 “小社会”,教育者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小社会”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指导学生形成社会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立足于生活教育,我们产生了“养成教育促进反思型学生形成的研究”意识,在校园里营造良好习惯养成氛围,引导学生做“三好”学生(自觉学习好、行为规范好、劳动服务好),教育学生“每日三省吾身”,使学生视“反思”犹如“出于本性”。
(四)研究目标
总目标:积极探讨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具体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反思性教学与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联系,提炼反思型学生的基本素养,探索反思型学生培养的策略与途径,建立反思型学生培养机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自立、自理、自律、自强的良好习惯。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出具有实效的校本资源《小学生成长足迹》小册子,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并形成反思习惯,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反思特色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探索、学会反思、学会感悟,形成学生个体的学习风格与个性特征。
4.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造就一批有思想、有较强反思能力与科研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科研人才小高地,策动科研兴校、科研强校。
5.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反思教育理论。
(五)研究内容
1. 调查分析小学学生的反思能力现状,以及影响学生进行有效反思的因素。
2. 探索培养反思型学生的主要渠道。
( 1 )构建和谐默契的家校合作方式。
( 2 )构建实效有趣的反思型课堂教学模式。
( 3 )开发校本资源小册子《我的成长足迹》。
( 4 )构建体验反思的学习或活动模式。
( 5 )探索有效的养成教育策略。
(六)研究思路
1 .以家校合作为依托,以《我的成长足迹》与《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进行,把家长、教师、同伴对学生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以培养反思型学生为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拓展反思型学生的外延,并以拓展反思型学生的内容作为重点展开研究。
3. 以家长的父爱、母爱、教师的师爱、同学之间的友爱作为研究成功的关键所在,以爱促反思、以爱促进取、以爱促提高,同时端正教师、家长对学生成长引导的态度。
(七)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学生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收集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培养“反思型”学生的途径与方法。本课题在论证课题以及进行理论探讨时均会使用这一方法。
3.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组将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思路,运用该方法探询反思型学生的基本素养,研究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策略,构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寻找促进小学生反思能力发展的途径、方法、措施。
4. 经验总结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总结反思型学生善于反思的经验、反思的具体策略以及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反思习惯和能力的教学策略及评估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及主要活动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各进行了一些主要活动。
(一)准备阶段 (2007 年 9 月—— 2008 年 2 月 ) ,即课题实验研究的酝酿生成期。本阶段主要研究工作与活动如下: 
1. 选定课题,组建课题组,成立课题研究领导机构。
组 长:李一心
副组长:陈国冰  陆惠兰
成 员:吴堂林  蔡庆凤  黄世林  黄雨霞  王 敏
陈洁怡  陈慧薇  骆日伟  李福莲
2. 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工作。我们组织教师们学习了以下书籍:
《反思性教学》(熊川武著)
《小学反思性教学——课堂实用手册》(英) Andrew pollard 著
《我们如何思维》 ( 美 ) 约翰·杜威 (John Dewey) 著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著
《成为反思型教师》(美) Charles W.Casea 著 . 沈文钦译
3. 调查研究,建立档案。
2007 年 10 月,开展学生反思能力的调研活动,对学生反思品质进行理性分析。通过深入班级进行观察、面谈、与家长交流、以及从侧面了解等,了解到当前的小学生对学习比较被动,做什么事总是要家长、老师提醒才懂得做,很少有主动做什么的意识,更少有主动反思自己言行与学习收获、学习过程、发现自己长处与不足的习惯。
4.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初步拟定实验思路。
确立以家校合作为依托,以《我的成长足迹》与《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把家长、教师、同伴对学生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
5. 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明确各成员分工。
课题组确立“每月一会”、“每月一研”制度,以及根据研究需要不定期碰头的科研制度。课题组的每位主要成员要主动深入各年级科组,既要当好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领头雁,也要当好上传下达的课题研究联络员。
6. 针对实际情况完善和修订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7. 反思性学习学科作品展示。
2007 年 11 月,进行反思性学习学科作品展示与评比,各班老师按学科单元按月创作手抄报,总结了学科阶段学习成果,综合各学科学习成果书写了学习感悟等。
8. 组织《我的成长足迹》(实验版)作品展。
2007 年 12 月,组织《我的成长足迹》(实验版)作品展。通过展示作品,全校师生学到了写成长足迹的好处与必要性。同时科研组收集成长足迹书写格式的修改意见,形成了学校以《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为主题的校本资源小册子。《我的成长足迹》的编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实验的依据。
2008 年 1 月,撰写学生养成反思习惯的调查报告或个案分析。老师们通过个案分析或整体研究来了解学生反思能力的养成情况。及时鼓励或表扬,促进学生们在思想上、学习上不断进步。
9. 撰写课题研究论文《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理性思考》、《让反思伴随学生成长》等,分别发表于国家级、自治区级教育刊物。
( 二 ) 研究实践阶段 : (2008 年 3 月 ——2010 年 2 月 ) ,即课题实验研究的成长发展期。本阶段主要研究工作与活动如下:
1. 创编并完善校本资源《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
2008 年 2 月,学校初步创编形成校本资源《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并在全校推广使用。指导学生每周反思自己的“成长足迹” , 引导学生学会“点击成功”、“刷新自我”,做到“日积月累”,并学会对父母家人、老师同学“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成功困惑等等。使学生在反思中成长、成长中收获、收获中感受快乐。
2.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题被批准立项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B 类重点课题。
2008 年 4 月,本课题被广西教育厅、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为 2008 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B 类课题(
)。由此,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工作正式进入教育科学课题实验研究阶段。
3.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题开题。
根据课题立项的有关要求, 2008 年 6 月,北流市南园明德小学举行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课题组分别从课题的产生、课题研究思路的构想、课题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保障措施、预期成果等方面对课题作了简要的开题论证与陈述,并指出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绝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课题负责人谈了课题前期的实践与体会,着重谈了小册子《我的成长足迹》的编撰与使用;与会成员针对课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最后,与会成员还观摩了该课题前期研究成果——《我的成长足迹》,并对该小册子的编写与使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玉林师院的杨超有教授(主任)、梁钊华副教授、玉林教科所的甘雄毅副所长、教育局副局长(北高校长)彭代彬、梁家隆主任等领导分别进行了指导讲话,对课题的研究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与殷切的期望。
4. 加强理论学习,推进课题的实施工作
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有理论来支撑 , 而理论学习贯穿在整个课题实验过程中。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 本课题成员必须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 , 不断探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使课题实验始终处于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此外,鉴于新学校教师是不断充实的,很多新调进来的老师对课题的理念不了解,必须通过多方的学习,必须在课题小组成员的不厌其烦地“帮,带,扶”下,对本课题的以下相关内容做个理解和了解。
5. 探讨《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2008 年 9 月,课题组展开《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立足于实效有趣课堂,同时兼顾师生心理因素对构建反思型课堂的影响,力求建构宽松、自主、协调的课堂。通过多次研讨、反复试教、修改整合,一致通过《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四大环节——温故知新、探究交流、反思运用、感悟拓展。该课堂教学模式随即在全校推广,并于 2009 年春季期开发生成《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备课本,在全校推广使用。
6. 开展《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问卷调查。
2008 年 11 月,课题组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习惯等方面出发,针对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态度与反思习惯以及我的成长足迹使用情况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分三个学段(一年级、二三年级、四五六年级)进行,既有面向学生的调查,也有面向家长的调查。据调查分析,结果如下:一年级(刚入学) 72.61% 学生具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在学习生活与行为习惯方面认为应该要约束自己;二三年级的学生却只有 42.77% 具有较好的反思意识, 49.9% 的学生有时能约束自己,有时不能自我控制约束;而四五六年级则 49.52% 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反思意识, 49.92% 的学生有时能约束好自己。从以上数据可见,学生的反思意识的形成有一个起伏期,而且一年级的反思潜力是极大的。因此,培养学生反思型学生应从一年级抓起。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家长对我校推行每周写《我的成长足迹》的支持率达到 98.5% ,认为该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思想的转化,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还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自从转学到我校后,学习、个性、能力都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昔日的“调皮王”今日也变成了“小当家”。
2009 年 11 月,课题组展开第二次问卷调查。这次问卷主要面向家长,从家长的角度观察孩子的学习、生活态度与习惯,从中总结分析孩子的反思意识、态度、能力与习惯。
7. 组织开展《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家校研讨沙龙。
2008 年 12 月,课题组组织开展了课题《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家校研讨沙龙。研讨会上,由陈洁怡、陆惠兰两位教师分别以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展示课与六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展示课,向家长们介绍《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60 多位家长代表参与了这次研讨,他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与座谈,与老师们一起对学校课题《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展开探讨。教育局教研室廖瑞芳副主任、曾雪丽副主任、李力老师莅临指导,并对本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家校研讨沙龙活动的成功,让课题研究多了一份喜悦,向成功又迈进一大步。
8. 探索《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约定。
2009 年 4 月,课题组开展《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约定探讨,通过王敏、钟谊、覃金玲、梁俭等多位教师的展示课,为课题组提供课堂约定研讨范例,并通过各年级分组探讨与集中整合,形成了学校特色课堂约定,对学生课前、问候与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要求。
9. 定期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
我们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有计划有目标的课题组研讨活动,由各位主讲人认真钻研课题研究方案,围绕课题,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精心准备好讲稿,并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课题,在研讨活动中积极参与课题研讨,不断提高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确保研讨活动扎实有效。
10. 围绕该课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 1 ) 2008 年 10 月,开展反思性学习学科作品与反思档案展示。通过学科作品展示,指导学生养成按学科单元或按月创作手抄报的良好习惯,内容可以是总结某一学科阶段学习成果,也可综合各学科学习成果,抒写学习感悟等。通过反思档案展示,指导学生学会整理成长档案袋,记录成长点滴。
( 2 ) 2009 年 5 月,开展《我的成长故事》征集与评比活动。
( 3 ) 2009 年 6 月,创编《明德学苑》,介绍课题研究进程与做法,推广刊登《我的成长故事》优秀文章。
( 4 ) 2009 年 9 月,写好首届毕业生个案跟踪案例。
( 5 ) 2009 年 6 月 -9 月,开展《我的成长小书》、《爸爸妈妈,我长大了》征集评比活动。
( 6 )每学期开学伊始,开展学生优秀成长足迹与优秀作业展示,为学生树立典范,实现榜样引领,共同进步。
11. 开展学生假期实践情况调研。
每学期结束,各班级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实施课题研究渗透假期实践,家校合力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普遍获得个性化自主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与学习习惯、能力。每学期开学,教师们通过观察、面谈、与家长交流、阅读学生假期总结、侧面了解、交流展示等方式,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习总结情况。
12. 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阶段总结和推广工作。
( 1 )通过主管教学的学校领导深入课题组,学校组织现场会或研讨课等形式,观察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科研痕迹 , 对较好的研究成果和改革成果加以宣传,打造品牌学校特色。
( 2 ) 2008 年 6 月,《北流教研》刊登本课题开题报告等课题研究材料,在市内推广我校课题研究经验。
( 3 ) 2009 年 4 月,我校课题研究经验《尖尖小荷初露角 盈盈浅笑初展姿》在北流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得到与会领导与同行一致好评。
( 4 )在本阶段,学校多次接待玉林、博白、陆川、容县、北流市教育参观团,以及本市大里镇、沙垌镇、附近兄弟学校教育团队的参观,各教育团队对课题组研究成果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备课方案、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给予高度评价,不少同行借鉴使用了该研究成果。
13. 撰写收集课题研究实验论文,其中有多篇发表于省、市级教育刊物。
( 三 ) 成果总结阶段 (2010 年 3 月 ——2010 年 10 月 ) ,即课题实验研究的总结推广期。本阶段主要研究工作与活动如下:
1. 骨干教师演示交流培养反思型学生的成功经验,大面积开展《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研讨,提炼总结反思型学生的基本素养,形成反思型学生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模式。以上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教育科研》第 4 期、《基础教育》第 4 期、《广西教育》第 6 期。
2 .创编第二期《明德学苑》,以期刊促师训,以期刊促研究,以期刊促交流。
3. 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 1 )出好教师研究成果集《探索 实践 反思》。
( 2 )出好学生成长集《我的成长故事》。
( 3 )出好班级文化建设方案集。
( 4 )写好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报告《反思中成长》、结题报告、研究计划总结前中后期报告集。
( 5 )完善《我的成长足迹》、《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备课本、听课本。
( 6 )做好学生作品展览。(学生成长小书、学习乐园、反思档案等)
( 7 )完善教师研究档案。
( 8 )收集班级文化记录
( 9 )整理课题研究荣誉集、课题研究活动图片集、课题研究音像材料等。
4. 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并推广研究成果。
5. 制定课题延伸计划,做好课题延伸研究的准备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 形成了教师的教育共识
课题组立足于“培养人”的角度,带领全校师生展开实验研究。而研究也促使老师们更加深切地理解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含义——教育,重教更重育。因此,我们打破了目前教科研往往徘徊于“教” 的领域,重“教”轻“育”的研究常态,而把“研”的触角伸展到更深层次的“育”的领域,从如何育人、育怎样的人的角度展开探索与研究。在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共识。比如好奇心强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提出一些疑问和设想,教师家长就应当善于发现这样的学生,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通过实践、实验去证实其所有的疑问和设想。而班级也应该给学生提供训练培养对班级负责,对家庭、对学校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脱颖而出,全面充分发展自我。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深深体会到:教育必须从不同人的素质、素养与能力出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个性与学习生活态度。
2. 研发生成了校本资源《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
基于我校建校之初“混合型”班级较多,“差孩子”也较多的现实思考与调研,学校课题组从引导学生开始一周总结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反思,创编了《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让学生每周末写《我的成长足迹》,指导学生每周回顾总结概括一周来学校情况,以及有哪一些进步了,哪一些方面没有做好,反思自己的“成长足迹” , 引导学生学会“点击成功”、“刷新自我”,做到“日积月累”;并学会对父母家人、老师同学“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成功困惑等等。促使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并根据孩子所写的心里话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鼓励孩子;老师了解学生的心声,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提出意见,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劳朴实,品学兼优。这样的无声交流,整合了学生、家长、老师、同伴的力量,增进了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教育达到遇物而诲,遇事而教的境界;给生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彼此鼓励提供了一个充足的平台,促进了温馨和谐团结友爱氛围的形成。
( 1 )《我的成长足迹》(实验版)写作格式图示
( 2 )《我的成长足迹》(实验版)各环节简述
※点击成功——在自我反思中体会成长的乐趣
要抓住学生的上进心,首先就得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产生“我能行!”的信心。因此,引导学生每个星期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挖掘自己身上所蕴藏的“闪光点”,使学生能在“成功”的愉悦中充分“享受”成长的乐趣。请看一位学生所“点击”的“成功”:
这个星期里,我的成功之处是: 1 组长工作做得挺好,也很负责。 2 在班上排练校园舞时,我很认真跳得还不错。加油!跳出最漂亮的动作! 3 我在课堂上很安静也很认真,改正了分心的小毛病。 4 我在家里,美术字学得不错,画画也进步了。 5 我还喜欢经常复习功课,这点做得不错,继续努力、加油吧!
※刷新自我——在自我反思中发现自已的不足
发现自己的成功固然是快乐的事情,但如果只是一味求好,而不进行冷静思考、全面审视,就会令学生忘乎所、失去方向。因此,在寻找成功的同时,我还注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刷新缺点,使之成为过去,以达到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请看一位学生所“刷新”的“自我”:
这个星期里,我在习作或做作业时错别字较多 ,我一定要赶快“消灭”错别字,我以后应该这样做: 1 写字时想想字义字音。 2 写完检查一遍,改正错别字。 3 请同学帮我检查,我改正后还请她再为我出题测试。这样我的错别字就减少了许多。
※日积月累——在自我反思中学会学习、充实自我
荀子曰: “ 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没有积累,就没有收获。让学生每周抽一定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请看一位学生的“积累”:
这个星期,我在丰富的学习海洋中收获了许多的知识:在方向与位置中我知道了可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使用数对时要先从左到右看横排的数,再从下到上看竖排的数。还学习了确定方向位置,如以中心广场为观测点,方方家的位置是西偏南 600 ,距离中心广场 100 米。我还认识了生活中的负数,知道了比较负数的大小和读写负数的方法。通过这周的学习,我觉得只要用心,其实数学也不难,学习数学也很快乐,我还发现生活中藏着很多的数学奥秘。
※敞开心扉——在群体交流中寻找新的自我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就是把“单纯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生活在群体中,也就必然有着群体间的交流与共处,或者说需要群体的力量促进自我提升。因此,在每周的“成长足迹”中,我除了要求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审视、自我评价之外,还要求学生收集家长、老师与同学对自己一周表现的意见,通过与周围人的对话与沟通,引发学生反思群体对自己的评价,依靠群体的力量找到新的自我,以追求更高更大的发展。请看一位学生与家长、老师与同伴的交流:
※与家长的对话:
○爸爸妈妈,上周的我已经改变了许多,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不等人,我的年龄随着时间增长,我慢慢长大,我的知识也随着增加了。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对我的培养与关爱。
○年龄在增长,知识在增多。你开始思考一个人的成长了吗? 
※与老师的对话:
○老师,我在这周里,有了不少缺点,可是您不但不批评我,而且还鼓励我,到今天我才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不仅仅是父爱、母爱,还有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师爱。
○老师深深为你写的语言而感动。继续努力,只要你勤于总结,善于反思,你一定会进步得更快。
※与同伴的对话:
○理坤,你在这一周里表现得很好,但是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还不够响亮,希望你下周继续努力!
○琳丽,谢谢你的提醒。你成绩优秀,又乐于助人,下周竞选班干部我希望你能当选班长,带领我们班成为更优秀的班级。
( 3 )《我的成长足迹》(修订版)写作格式图示
( 4 )《我的成长足迹》(修订版)各环节简述
第一版块:日积月累做学问
引导学生回顾一周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也可以是课外阅读与特长学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整理、总结概括,并把一周所汲取的知识点与学习感悟付诸笔端。
第二版块:敞开心扉做真人
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同时对自己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最终完善自我。
※与家长的对话
在前一周末与爸爸妈妈定好本周目标或心愿,让爸爸妈妈监督自己按计划完成情况,与爸爸妈妈交流自己的完成目标或心愿的感悟。
※与同学的对话
周一定好本周互相学习与交流的对象,双方互相观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于周五写出对方在一周内的表现,并给出评价与建议。(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寻找同学的优点,补充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完善。)
※自我感悟
在前一周末给自己定好本周小目标或需要改进的方向,以目标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到周末时再认真总结,督促自己扬长避短,不断进步;也可以写一写本周的一点感悟。
同时,在修订版的《我的成长足迹》中增加了“期中回顾反思”与“期末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养成不但一周总结反思的好习惯,还养成阶段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推动反思型学生的生成。
( 5 )成长足迹的拓展与延伸
在撰写《我的成长足迹》的过程中,学校还结合开展了撰写《我的成长故事》与《爸爸妈妈(老师),我长大了》作文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走过的历程,写下心头感悟点滴,并把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刊登于校刊《明德学苑》。同时组织了《我的成长小书》、《知识乐园》手抄报评比展演活动。此外,还引导学生制作闪光集或评点本,写自警日(周)记、值日(周)总结,写错题反思集,整理成长档案,写班级日记,课题组来定期研究个别比较复杂的案例,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通过撰写《我的成长足迹》都能得到反思、感动,努力改进自己不足之处,发挥自己的优点,促进树立学生“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能让自己掉队”的自我发展信念。
撰写《我的成长足迹》,不仅仅是体现一种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心灵的沟通,它更是一种方法的引导,一种力量的传递,一种精神的传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学会做学问的方法,在敞开心扉交流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沉潜反思中树立起“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能让自己掉队”的自我发展信念,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日积月累做学问,敞开心扉做真人”。
3. 构建了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播种思想的田园,是培养反思型学生的主战场。课堂中,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作业、每一个活动,都透露着学生个体的学习风格与个性特征。把 “ 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之中,使学生反思行为寻常化,就给“反思型学生”提供了适宜的气温与土壤,利于反思意识的生根发芽。基于以上构想, 2008 年 9 月,课题组展开《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兼顾师生心理因素对构建反思型课堂的影响,力求建构简约有效课堂。通过多次研讨、反复试教、修改整合,构建《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并于 2009 年春季期开发生成《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备课本、听课本,在全校推广使用。
( 1 )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备课方案图示
( 2 )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各环节简述
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可分为:“温故导新、探索交流、反思运用、感悟拓展”四大环节。
※温故导新。学习新知之前,指导学生学会结合每课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反思与交流,收集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与新知关联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还要用到的知识等等。这种知识间的纵向对比以及学生间的横向交流,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习化难为易,使学生在对比与联系中形成反思意识。
※探索交流。一节课中,最要紧之处就体现在对新知的探索与交流这一环节上,这短短二十分钟也是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新知的探索与交流中,学生的反思能力最容易得到培养。因为探索过程也是学生个体不断地对知识、方法与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协商、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则是学生群体之间互相协商、对比与反思的过程。通过这样不断的协商、对比与反思,冲动型学生往往会慢慢沉淀、锐变,最终向反思型学生群体靠拢;而原本偏向于反思型的学生,也更容易在这样的学习与培养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好方法,并且更善于与人合作与交流。
※反思运用。别小看新课之后一、两分钟的小结,其实里面凝聚了学生反复比较与提炼的结晶,学生在这过程中对新知进行及时梳理。而小结之后的运用,则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养成及时反思、善于运用的良好习惯。
※感悟拓展。课的最后,往往就是学生思维与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给学生留一个舞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反思本课收获,发表学习感想,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往往会带给学生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气,学生在反思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也促使孩子们乐做反思型学生。
( 3 )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没有规距不成方圆。在推进《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校课题组紧抓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研讨形成学校特色课堂约定,
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思”作出具体要求,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附课堂约定如下:
4. 形成了深具反思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以“反思”为眼,努力构建反思特色学校文化,校园内形成了良好人文关系,学校与家长之间、校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建立起平等协作、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
( 1 )建构了学校特色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绝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办学特色:全人教育。管理理念:科学化管理,民主化管理,人文化管理,校本化管理。长期目标:立足北流,弘扬明德,放眼世界,着眼未来。近期目标:一、二年抓建设,夯基础;三、四年树特色,跃一流;五、六年立品牌,创名校。学生观:学生是自然人,有着强烈的融合学校生活的欲望,但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学生发展信念: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能让自己掉队。校训:日积月累做学问,敞开心扉做真人。校风:弘扬明德,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教风: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学风:勤劳朴实、积极进取,品学兼优。
( 2 )创作了学校校徽、校歌、校报
我们结合学校特色创建了美观大气的校徽,体现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儒家思想之精髓;创编了旋律优美,热情洋溢,富有号召力的校歌《明德启智》,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激起了师生热爱学校的热情,激发了作为一名明德学子的自豪荣耀的感情;创办了立于师生成长,出于师生创作的校报《明德学苑》,通过校报这个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明德,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
( 3 )构建了反思性活动体系
※开设经典诵读课程
每周星期一第六节经典诵读的时间,每个班级切合班级实际,开展了《三字经》、成语典故、《大学》、《论语》等古诗文朗诵,还有西方经典诵读。从小让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以及世界优秀文化,感受世界各国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特长
学校组织了演讲、写作、书画、舞蹈、陶艺、体育等多个课外兴趣小组,每天第六节为第二课堂时间,学生们热情高涨,各展所长,不断成长。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艺术节(含美术书法作品评比、校园歌手比赛、元旦文艺汇演等),还举办一次校园运动会,为求学生人人参与,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的普遍提高,引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开展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情感素养
学校利用升国旗,观看电影电视、阅读爱国书刊、参观访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两年来,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激发了学生感恩之心,促使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热爱祖国,志存高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该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意新颖,被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玉林电视台、北流电视台选中播出。同时,还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各项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每人争做一件好事”活动, “六·一”儿童节,组织文艺汇演,表彰优秀少先队员活动。“ 6 · 5 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环境知识宣传教育。“ 9 月 10 日教师节”,向辛勤园丁表达莘莘学子对教师之爱的活动。“国庆节”、“元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迎新年系列活动等。
※开展反思性主题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制作“小小自我警示卡”,使学生学会自醒(省);通过建立“会诊卡”,使学生学会自“治”;通过制订“日程表”,使学生学会自“理”;通过开展学生名言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真谛;开展班徵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班级特色,培养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组织学生制订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反思自已与团队的优点与不足,增强规则意识;组织“成长”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成长历程,体会父母老师对自己的爱;组织问卷调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发现自身成功之处,也勇于刷新自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反思个群关系,培养关爱之心,形成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能引导学生反思自已获得的爱,从而懂得感激与关爱、尊重与体贴;开展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祖国文字的纯粹,品味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通过训练学生冥想,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通过训练整理贴身物品,教会孩子有条理。还训练学生以自律克制废话,以自信克服胆怯,用放弃对付玩性,以交流治疗封闭……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我校首批毕业生自发提出要给母校留下一份爱,给学弟学妹们留下一种精神,在校园里留下了刻着“自重、品高、和睦”的“爱心石”,以期爱心传递,文明传承。
5. 谱写了养成教育新篇章
学校课题组从课改理念出发,提出了让学生从小学会反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首先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班级评价上“变一为三” —— 变“先进班级评比”为“自觉学习先进集体”、“行为规范先进集体”、“劳动服务先进集体”; 把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分成三大板块来开展:
※学会生活: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从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等方面进行检查督促,设立行为规范先进班级奖牌。
※学会劳动:抓小学生劳动服务习惯的养成,从清洁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习惯、体育锻炼、安全习惯等方面进行检查评比,设立劳动服务先进班级奖牌。
※学会学习:抓小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进行习惯训练培养,设立自觉学习先进班级奖牌。
在个人评比上则变单一为多样,即除了传统的“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还增加了“自觉学习积极分子”、“行为规范积极分子”、“劳动服务积极分子”、“体育锻炼积极分子”、“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等评比;这种尊重差异体现个性的评价机制,既激发了学生树立起“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让自己掉队”这样富有竞争性的争先创优的信念;更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劳动习惯。
我们还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特点对各年级学生提出了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
一年级侧重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使学生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需要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有计划组织强化训练。特别是对比较调皮学生,焦虑不入群的学生。)能与父母交谈在校生活、学习情况。
二年级从继续做好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上升至人的生活品德中,建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至良好的个性养成。要求二年级不再用铅笔写字,可以用圆珠笔、钢笔,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有一定的写字速度,作业整洁,格式统一,大方明了。方法正规,不用涂改液、粘胶等。
三、四年级开始学生处于纪律分化的最佳时期,在原来二年级的基础上加强德育工作——重于生活中养成,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需要引入人生处世的道理与公共道德方面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要求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爱好,养成每天看书、看报、了解时事新闻的习惯。注重训练学生写作的爱好,对于喜闻乐见的人、事、物自觉有趣是写出来,并能与家长、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评论新闻时事。
五、六年级开始,学生体形有了微小的变化,独立的见解、逆反的心理逐步形成。加强思想道德、为人处事道理、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生理知识的了解认识。在学习上加强自学能力的训练,逐步与中学学习接轨,形成“自学能力——阅读理解——总结概括能力——认识过程方法”的学习训练链。读完一本书后,能整理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并根据知识结构,自觉掌握了解自己的认识过程方法。
为使养成教育行之有效,我们提出一个阶段系统抓一系列“小事”的重点,进行行为习惯训练。每周确定一个行为训练重点,依靠反复强化训练而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例如,某周我们的行为训练重点是养成主动做好事的习惯,在周一晨会上围绕训练重点向学生讲清楚训练要点和方法,让每一位学生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要求每天各班围绕训练重点组织开展活动并进行小结,学校将结果纳入班级量化考评。经过这样重点强化及后续阶段反复督促训练,学生们主动做好事、为学校做好事、为他人做好事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
6. 建立了和谐默契的家校联盟
成功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点一线,需要家长、教师在孩子的“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问题上高度一致,需要家长、老师、孩子共存一颗爱心、一份包容、一份耐心,经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与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在教育的问题上,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那么家庭环境则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学习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培养反思型学生,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引领,更要重视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教育教学的过程具有更充足的时间保证与资源保障,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理想效果。
在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过程中,我校以家校合作为主要途径,社会力量为辅助渠道,竭力打造教育共同体。首先是通过定期“给家长一封信”、开展家校研讨沙龙、家校主题研讨会、家校教育问卷调查、组织“我与家长同为校园献出一份力”活动等,带领家长与社会有心人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深入教育,唤醒家长与社会的教育意识与教育爱心,唤醒家长与社会的教育反思意识。同时,为形成统一教育合力,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首先是面向教师,提出了教育教学工作要在 ” 育人”上下功夫,教师要在思想、身体、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关爱学生,懂得激励每一个学生求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期待每一个学生的成功;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懂得自觉组建良好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培养良好品格,做“三好”学生(自觉学习好、行为规范好、劳动服务好)的要求;面向家长,提出了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与对话“,善于配合学校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这样,端正教师、家长与社会对学生成长引导的态度,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形成教育合力,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就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了温和适宜的大环境。
三年的努力与携手,我们组建起和谐默契的家校教育联盟。家长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给予了绝对的信任与充分的支持,其中最明显的是对撰写《我的成长足迹》的理解与支持,高达 98.5% 的支持率让我们心怀感激。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家校合作是教育赢得成功的真理。面对家长们如此支持,我们心醉了,醉在家长的信任与支持里,醉在家长与学校的共同携手里,醉在丰收的愉悦里……
7. 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开展学生反思意识、反思态度、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的调研,深入实际进行观察、面谈、与家长交流、以及从侧面了解,跟踪调查,个案分析或整体研究等,提炼了反思型学生的基本素养,拓展了反思型学生的外延,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 1 )反思型学生基本素养
①主动汲取知识的意识与态度 
②较强的学习总结概括能力与习惯
③多向比较的意识与习惯
④沟通对话的意识与习惯
⑤自省自悟的意识与习惯
( 2 )反思型学生的成长条件
①渴望超越的动机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动力
②勇于进取的态度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前提
③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基石
④自我监控能力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保证
( 3 )反思型学生的学习特征
( 4 )反思型学生的成长要求
①加强思想引导,培养意志品质
②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互动反思关系
③丰富反思内容,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一堂课,一个知识点,一个学习内容的反思,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多个知识点,或多个学习内容的反思;可以是单个学科的纵向对比反思,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对比反思;可以是对成功的感悟;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反思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填写课堂反思卡、谈学习感悟、撰写一周成长足迹、整理成长档案、做成长小书、做知识小报、撰写我的成长故事等,都是很好的反思形式。
④勤作教学反思,实现双边共赢
( 5 )反思型学生的培养途径
①创一个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②留一点余地,给学生反思空间。
※建立成长档案袋
※做反思调查问卷
※填写课堂反思卡
※撰写“我的成长足迹”。
※建立反思作品展示台
③教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错误反思法
※检验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
※质疑反思法
※比较反思法
※总结反思法
( 6 )反思型学生的培养策略
①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培养合力
②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反思氛围
③引导多向比较,学会反思方法
( 7 )反思型学生的培养模式
①构建反思性课堂,播撒反思种子
②创建反思档案,促进反思生成
③营造反思氛围,养成反思习惯
④开展反思性主题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四、课题研究的显著成效
1. 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广大市民与家长的普遍认同,课题研究经验在市内外推广。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首次公开亮相,是在 2008 年 6 月的开题报告会,当时与会领导、专家与同行首先对课题研究的理念、方向与思路予以充分肯定,并对课题组研发的校本资源《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高度赞赏,后来不少学校还在自己的科研中引用借鉴。课题经验与研究特色引起上级领导与家长广泛关注,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在北流电视台、《玉林基础教育》等多次报道,课题研究经验通过我市教育刊物《北流教研》在市内推广。学校先后接待了玉林、博白、陆川、容县、以及市内多个教育团队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观摩,以及城区附近 10 多所学校的参观学习,得到了各教育同行的充分肯定。
在推行每周写《我的成长足迹》一个多学期后,课题组对全校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家长对我校推行每周写《我的成长足迹》的支持率达到 98.5% ,认为该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思想的转化,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还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自从转学到我校后,学习、个性、能力都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昔日的“调皮王”今日也变成了“小当家”。下面是部分家长的原话:
陈锦鋆家长:学校推行每周写《我的成长足迹》,我认为是学校提供家长和子女进行沟通,老师和学生谈论心声的一个平台,让自己的孩子说出平时没敢对家长说的话,让家长更清楚知道自己孩子的心声。
陈锡梧家长:学校要求学生每周写《我的成长足迹》这种做法非常好。通过填写“成长足迹”,使我的孩子知道一周所学的知识的要点和一周学习和生活存在优点和缺点,并可以自我反思,找出学习差距,这种方法一定要推广。
何华南家长:非常好的一种教育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坚持做好,学生受益无穷。记录成长足迹,品味人生百态。
同时,课题的研究也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三年来,学校教育教学佳绩捷报频传:学校先后在全国 3370 多所明德系列学校评比获最高奖项:全国“明德”奖、“全人教育”优等奖,先后获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观摩研讨活动暨广西首届教师教科书美文诵读特等组织奖,玉林市、北流市科研先进集体……
学校创编的各种文体节目,也多次成为北流市、玉林市指定展演节目。在 2008 年 9 月 28 日开展的“红歌献给祖国母亲”的爱国歌曲大联唱活动中,北流电视台、玉林教育信息网、玉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相继对我校的爱国主义特色教育活动进了报道。
社会市民与家长对我校教育教学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个家长给学校打电话说:“我儿子曾在三间学校读书,我认为最好就是明德小学,老师,领导都能跟学生沟通融合得很好。”
一个家长说:“我儿子转到明德小学变得开朗得多了,学习成绩等各方面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作为一所新学校,科研成果能在短短时间内得到上级领导与广大市民家长的一致认同,这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也正是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取得成功的最好阐释。
2. 打造了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
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专业发展和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事实上,反思的过程常常孕育着专业发展和能力的结构性螺旋上升。学校以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题为依托,为全校教师们搭建专业引领平台、校本课题生成平台、互动交流平台、随机研讨平台,掀起了校内课题研讨的热浪。全校教师人人乐于参与课题的研究,自发形成先“学”后“研”,“研”中实践的良好科研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教师纷纷主动报名参与课题研究,组建形成学校科研团队。这支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心中装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绝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在学校科研 “ 八个一工程 ” ( 即每学期上一节高质量的课题研讨课,每星期深入各年级随堂听课、评课不少于 1 节,每学期至少写一篇详实的教育教学反思或教学心得,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有一定价值的教科研论文或经验总结,每学年至少有一篇优秀科研论文能在地市级以上教育教学刊物发表,每学期编制一份切合实际的试卷,每学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写一篇 1000 字以上的读后感,每学期主持或承担一次专题讲座或教学研讨。)的引领下,在课题组有意识的压担子、搭台子锻造中,在问卷调查、家校研究沙龙、构建反思课堂、引领撰写成长足迹等活动中,培养了教师开放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的精神,教会了教师们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问题、挖掘课题研究的盲点;学会了把发现的问题与实践中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并及时探讨交流;学会了在研究中总结、研究中反思,因此迅速成长起来,在同伴互助中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在南园明德小学这短短三年的历程中,就有一位老师被选送参加“国培计划”培训,三位老师被选送参加自治区 A 类园丁工程培训、玉林市 B 类园丁工程培训。 60 多位教师分别获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教育科研先锋等荣誉称号, 10 多位教师成为我市学科带头人。教师们参加各级各项教学竞技比赛成绩优异,其中获广西区级奖 2 人,玉林市级奖 5 人,北流市级奖 17 人;撰写 20 篇论文发表于全国、省、市级教育刊物上, 70 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荣获省、地、市级一、二等奖, 5 位教师受邀参加了自治区、玉林市级教辅资料的审编工作……
3. 锻造了一批善于反思的优秀学生
培养反思型课题的研究氛围,促使学生学会主动反省,孩子们通过撰写成长足迹建立自信、发现差距、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学会沟通,通过反思课堂学会做一名优秀的听课者、智慧的学习者、积极的思考者,通过参与反思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关爱他人、遵守规则、形成强烈责任感。孩子们思想转变明显,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迅速养成,并主动形成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在 2008 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学生们纷纷利用课外时间主动开展勤工俭学或省下自己的零用钱,为灾区伙伴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在各级各类的竞技活动中,一大批学生脱颖而出,取得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 学校艺术队参加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经验交流会表演的舞蹈《壮乡鼓妹》获得全国艺术专家的高度好评。
*041 班戴琳丽、李欣烨、苏珊珊等同学在 2008 年 9 月 28 日开展的“红歌献给祖国母亲”的爱国歌曲大联唱活动中表现突出,被选为我校活动代表发表感言,相继在北流电视台、玉林教育信息网、玉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报道播出。
* 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广西、玉林、北流市级别的学生舞蹈、主持人、作文、书信、经典诵读、手抄报、绘画、书法、科技、讲故事、演讲等各项竞赛,共计 615 人次获奖。
* 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检测与抽查中,全校基本消灭不及格现象,大部分年级优秀率也超过 75% ,学生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正如 04.1 班的班长李欣烨同学在在国旗下讲话时所说:“学会反思,使我和我的同学受益匪浅。在过去,我是一个默默无闻女孩,到了明德小学之后,我通过“点击成功”建立自信,通过“刷新自我”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通过“日积月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通过“敞开心扉”学会与人交往,如今的我能落落大方的站在国旗下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我知道自己正一步步的前进,我也更有决心有毅力去收获更大的成功……
是啊,在明德小学里面,有不少曾经是默默无闻的孩子,如今都已充满自信;有不少在学习上踌躇不前的孩子,如今已大踏步前进;有不少曾经懒贪玩的孩子,如今都已做到自觉主动、积极进取;有不少内向害羞的孩子,如今已成为礼仪的楷模。学校逐渐实现了办学理念“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美好愿景。
4. 拓宽了家长的教育视野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不但重视家庭教育的支持,还带领家长走进学校、深入课堂、参加研讨、共同反思,从而拓宽了家长的教育视野,使众多家长与学校统一教育理念,结成和谐默契教育联盟。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家校共建方式促进了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使家长学会了更多的教育方式方法与策略,增长了教育智慧,为引导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五、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 培养反思型学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 , 我们很难预测 10 年或 20 年后 , 学生需要哪些知识 , 学生必须面对哪些挑战 , 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 , 更重要的应是引领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合作……因此,我们需要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检验、问题识别,而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过程恰恰正是促使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展的过程。
2. 培养反思型的学生符合小学生特定时期的需求
小学生的学习 , 是人生发展的奠基石,是终生学习的起点。小学时期所形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关系到一个人成年以后是否能适应学习型社会,关系到人生的发展与成功。在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过程中,小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态度、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逐渐形成,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形成了每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为将来适应学习型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过程也是培养反思型教师的过程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过程,其实也是提升教师反思性教学的理念 , 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促使教师做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 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研究型”逐渐转变。
六、存在问题与思考
1 .课题研讨和开展工作中,仍然有个别教师的认知不足,认为课题工作就是课题小组成员或学校的事,未能让课题研究工作成为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体工作,有待于继续提高教师对课题理念、理论和相关工作的认识及重要性。
2. 参加课题的教师大多教学任务较重,科研的时间得不到保障。从制定课题实验计划、理论学习研究、教学研究探讨、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和实验的论证等,所有的实施方案都必须认真操作,课外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钻研,尤其是初次作课题研究所花费的时间更多。
3. 多元力量整合协调还不够好。都知道成功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点一线,成功的教育需要家长、教师在孩子的“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问题上高度一致,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老师、同学之间共存一颗爱心、一份包容、一份耐心,经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与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但因为部分教师整合与协调力度不够,造成收效不够明显。
4. 评比激励不够。在本期安排的各项评比中,部分未能及时评比,打击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今后评比必须按时,及时表彰。
5. 由于没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与方法,加大了课题研究的难度,我们的研究活动相对来说缺乏深度。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对课题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相信经过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我们将针对问题和不足,认真总结,尽力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开展得更加出色,为下一轮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今后的研究设想
1. 构建 “ 反思型 ” 学生的评价体系。
2. 对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平等的反思要素 , 如何能在课堂上呈现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的研究。
3. 继续探索教育多元力量的整合策略,优化教育合力的成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课题研究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组将越来越成熟,我们期待下阶段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巴里斯著,袁坤译《培养反思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年。
[2] 熊川武 . 反思性教学[ M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78
[3] ( 美 ) 约翰·杜威 (John Dewey). 我们如何思维[ M ] . 新华出版社 , 2010 年 1 月。
[4] ( 英 )Andrew Pollard 著 . 王薇 郑丹丹译:《小学反思性教学——课堂实用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06.7
[5]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 1998 年,第 5 期
[6] 《多元智能》(美)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 新华出版社 2003 年 8 月
[7] 《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金林祥 胡国枢 屠 棠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0 年 12 月
本文引用地址:&
     
&燕赵语文教师QQ群 (专业探讨 学生勿扰)&学生语文阅读与学习QQ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引导层动画教学反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