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蔓中药大全名字和图片有别的名字吗

中药材,狗椒根。有别的名字吗?希望知道的能告诉一下,谢谢了_百度知道
问:中药材,狗椒根。有别的名字吗?希望知道的能告诉一下,谢谢了
&副主任医师
来自威县中医院
你好。憨耽封甘莩仿凤湿脯溅竹叶花椒 、狗椒,枝叶均可提取芳香油;种子可榨油;果皮可作调味品;果及根、叶入药,有散寒止痛、消肿、杀虫之效。
金丝桃又叫土连翘,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半常绿小木,为半灌木。【别名】花生草、观音草...
病情分析:
你好,腋臭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建议要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保持...
党参10g 黄芪10g @@10g 白芍10g 羌活10g 防风10g 牛膝10g
杜仲10g 鸡内金10g 焦三仙...
病情分析:
你好;月经失调应该是内分泌紊乱造成的,建议做性激素六项检查来明确原因再...
病情分析:
中年女性患者,咨询问题
指导意见:
肺癌到了中晚期,如果单纯依靠中药...
* 百度知道专家平台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第一章 枝蔓横生无知小儿难孔子,事出非常博学圣贤考项托_小儿之神项托_周濯街_天翼阅读
第一章 枝蔓横生无知小儿难孔子,事出非常博学圣贤考项托
  孔子姓孔,名丘,学仲尼。因学识渊博而被人尊称为孔夫子。简称孔子。他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陬邑的具体位置在现在的山东曲阜东南。  孔子的先辈曾经是宋国的贵族,到孔子出生前后其家境已经败落,少年时代的孔子便成了“贫且贱”的普通百姓。但孔子既不因家境贫贱而自暴自弃,更没有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别人的怜悯,而是千方百计地学习文化、历史、政治知识,乃至其他自认为必要学习的天文、地理生活常识等。  孔子的学习态度是“学而不厌”,学习方法是拜一切能者为师,无论是一字之师,还是一技之师,一艺之师。直至被公认为春秋时期最受人敬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教的创始人之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认为“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  学有所成后,孔子又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他先后收授过三千余名弟子,其中有七十多位弟子成了社会名流。后人所说的“三千门弟子,七十二贤人”指的便是这件事。  不过孔子并非专职教师。他曾经说过:“谁只要给我十条肉干做学费,就从来不拒绝让他有受教育的机会。”十条肉干,是古人作为见面礼时最轻微的礼物。可见孔子并不靠向弟子收取学费为生,基本上是在进行“义务教育”。其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其社会职业的收入。  孔子年轻时当过“委吏”,其性质是“司会计”。后来又出任过名为“乘田”──管理畜牧的小官吏。而聚众计学或参与政治活动则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  由于孔子是个学者型的人物,在政治上虽然有自己的一系列独特的见解,但因没闲心也没精力去投机钻营,以致官运一直不佳。直至五十岁那年才由负责管理王家内外事务的中都宰,升任为鲁国司寇。  司寇王室六卿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刑部尚书,是专门主管刑狱、纠察、法律、法令的国家要员。  有道是:“在其位谋其政。”孔子出任司寇之后,就准备利用自己的满腹才华和手中的职权,认认真真地施展一番政治抱负,为鲁国的强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不料由于当时孔子已经很有名气,同鲁国相邻的齐国听说孔子当了司寇成了重要的决策人物“六卿”之一后,惧怕鲁国因此而强盛起来对齐国构成威胁,便挑选了八十名乐技高超,且颇有几分姿色的女乐师,分乘三十辆马车送到鲁国去,为鲁君演奏《康乐》,以便讨好鲁国的国君季恒子。  季恒子担心以孔子为首的六卿们提出异议,便在城南高门外选了一个地方,让她们在那里演奏。季恒子则先后数次微服出城去欣赏。由于这批女乐师们能歌善舞,色艺具佳,居然让鲁君听得入了迷,看得乐而忘返,因而屡屡疏于朝政。  孔子觉得鲁国本来就既小且弱,如果国君继续这样不勤政治国,弱小的鲁国随时随地都有被强国灭亡并吞的危险。无奈鲁君不听劝告,仍然终日沉眠于歌舞女乐。这件事使孔子非常痛心。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见此情景,便劝孔子另谋高就,以便实现先生以德治国,以道救民的伟大抱负。孔子觉得子路的话很有道理,便在季恒子又一次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听政之际,不辞而别,到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去了──即“孔子周游列国”是也。  孔子拜神童项托为师的故事就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在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要施展抱负就必须借助一个诸侯国作为其施展抱负的“试验田”。而拥有“试验田”的先决条件便是受到某个诸侯国国君的聘用。因此,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之后,都要重复一句同样的话:“如有用我乾,犖岂为东周乎?”  春秋时期又称“东周”,由于当时的东周同先前的“西周共和国”一样,仍然由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等十二个诸侯国组成。这十二国在名义上依旧属于周朝统治。而那时的周王室为躲避西域犬戎族的骚扰,已经将京城从西都镐京,迁到了东都洛阳。  因此便有了“东周”之名称和“东周列国”之说。孔子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的意思是:如果有哪位诸侯国的国君能够重用我,那么这个国家不仅会迅速强大起来,而且其国力一定超过那名不副实的东周王朝。  十二诸侯的国君都知道孔子是个多才多艺的博学之士,且大都有意重用孔子,却又;有人轻易开口聘请。因为他们大都不相信孔子会舍近求远地丢下鲁国的司寇不当,而真心实意地为振兴邻国出谋划策献计献策。  尽管如此,由于孔子是个大学问家,因此不仅各国国君都非常礼貌地接待了他,十分虔诚地向他请教,而且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还有不少慕名向孔子请教者。当然在那些慕名求教者当中,以请教为名,行发难之实者也罢,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的问题能难倒孔子──足见这位孔老先生学识渊博,无所不知了。  但人有失手,马有失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正当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子贡、颜回等人,因无人能难倒自己的老师而沾沾自喜时,居然连续发生了两起孔子被人问得无言以对的事情。有趣的是两次难倒孔子的都是嘴里还残留着奶香的孩子。  有一天,孔子一行来到楚国境内,发现路边有两个孩子不知为什么事相互争辨起来,双方已经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仍然互不相让。孔子便很感兴趣地问他们遇上了什么大不了的难题,值得这样争论不休?  两位小孩正愁没人为他们判断谁对谁对谁错。当他们得知面前的这位老大爷便是大名鼎鼎的孔子时,便非常高兴地请孔子为他们评判。  “我说早晨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的距离最近,到了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离我们的距离最远。”一个小孩子说。  “不!应该是刚刚升起来时的太阳离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当顶的时候离我们的距离反倒近一此。  孔子虽然博学多才,却从来没想过这种只有小孩子才有可能去想的问题,不过孔子觉得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幼稚可笑,但正因为幼稚可笑才比大人们提出的问题更有趣。  孔子以为像这样的问题纯属孩子们的胡思乱想,一旦让他们申述自己的理由,便一准儿没戏。  于是,孔子便让他们各自申述自己的理由。不料,他们不仅各自有理有据,而且面对他们所提出的理由,孔子反倒无言以对。那个说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们最近的孩子说:因为太阳刚升的时候大如车轮,太阳当顶时小若盂盆,所以刚升起时近,正中时远。  另一个孩子的理由是:太阳刚出山时凉凉沦沦,正中午时热如探汤。太阳是火球,近则热远则凉这是很简单的道理,难道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么?  孔子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什么有说服力的理由说服那两个孩子。便只好三缄其口一一默不作声了。  其中一个孩子不相信大名鼎鼎的孔子没法判定他俩谁对谁错,便满腹狐疑的问道:“不是说你懂得的事情很多么?难道你也不知道我和他谁对谁错么?”  没等孔子回答,另一个孩子紧接也毫不客气地来了一句:“谁说他知道的事情很多,依我看还不如我们的朋友项托。”  孔子是个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老学究,一向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来都不会不懂装懂。更不会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拿假话骗人──为了显示自己什么都懂而误人子弟。  因此,尽管这两个孩子的话大大刺伤了孔子的自尊心,但孔子宁肯自己丢面子也不愿给一件没有把握的事情下结论。──现代科学知识表明,太阳初升时离地球的距离同太阳正午时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就具体地域而言,因为太阳当顶时是直线距离,初升时是斜线距离,所以就“当地时间”而言,正午时太阳离“当地人”的距离最近。由于初升的太阳离当地较远,阳光较弱,人们能看清楚外部轮廓,因此“大如车轮”;正午时则由于距离近,光线太强烈,肉眼只能看到其核心光点,因此看上去“小若盂盆”。  孔子虽然博学多才,但“百科荟萃莫过专家”。这个由于文专家们经过若干年,若干代人的努力才弄明白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当然不可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孔子不仅未能找到关于太阳什么时候离人的距离最近的答案,也没有弄明白第二个小孩所说的“……依我看还不如我们的朋友项托”中的项托是什么人。  “你们知道项托是谁吗?”孔子问跟随也一道周游列国的几位弟子。  子路说:“我们如今在楚国境内,项托既然是他们的朋友想必也是楚国人。”  孔子点了点头说:“子路言之有理。项托想必也是个孩子。”  “那倒不一定,”子贡说,“大人与孩子交朋友者大有人在。更何况从那孩子的口气中不难听出,项托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呢?”  子贡正准备阐述自己的理由,孔子却示意他不必再说了。”孔子觉得颜回分析得很有道理,因为对于十二诸侯国的有识之士们,孔子大都了如指掌,如果项托是个很有学识的大人,孔子决不可能从未听说这个名字。  如果不是后来连续发生几件奇怪的事情,也许孔子早已把项托这个名字给忘了。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不仅让孔子直至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项托,而且让中国尤其是中国的少年儿童们世世代代不会忘记项托。  告别两位“辩日”的小朋友之后,孔子师徒数人乘坐一辆马车在楚国境内继续前行。当他们路过一户单门独院时,发现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挥斧砍院子中央的一棵大槐树,刚砍了两三下,恰好被一位进院玩耍的小男孩碰上了。  “郭伯伯,这么好的树为什么要砍呢?”小男孩吃惊地问。  郭伯伯说:“我最近看见一卷书上有那么几句话:‘单门独院四四方,方方正正门字样;庭院当中加一木,恰似困字不吉祥……’”  “就因为像个困字你就要把这棵老槐树砍掉?”小男孩没等郭伯伯把话说完,便自问自答道,“前天李伯伯也砍他院子里的树,我的朋友发现后一问,也是因为在一册书看到了同样四句话。不过当我的朋友告诉他另外四句话之后,李伯伯便再也不砍了。”  “有这种事?”郭伯伯说,“你还记得那四句话么?”  小男孩说:“当然记得。我的朋友说他最近也在一册书上看到了另外四句话:‘家家房屋四四方,方方正正正口字状,房屋当中若住人,恰似囚字不吉祥。’解困砍树能办到,解囚杀人罪难当。”  “说得好,说得好!”郭伯伯说,“如果以此类推,不杀人也得拆房子。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那位朋友肯定是项托。”  “郭伯伯真聪明!”  “你的朋友项托更聪明。”  孔子一听“项托”二字不由得大吃惊:怎么又是项托?  偷听别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孔子及其弟子不便上前打听,只好继续往前走。因为孔子的目的是要找楚昭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他们一直向当时楚国的国都郢邑纪南城,也就是现在湖北江陵西北方向前进。  孔子一边走一想想:这个项托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楚人中有那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而且以能与项托为友而自豪的又都是些乳臭未干的孩子呢?如果像颜回所分析的那样,项托是个孩子的话,那么这个孩子也一定是个聪明能干的小神童。  孔子想着想着,竟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想见一见项托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愿望,孔子已经暗自决定,如果再遇上有哪个"子提到项托,一定是设法打听清楚项托是什么人。  没容孔子细想,颜回便指着一位放牛娃对他说:“先生,我敢打赌,那位坐在松树上看书的放牛娃儿一定是项托的朋友。”  “何以为凭?”  “先生只要认真审视一下那条牛拴在什么地方便知道了。”  孔子一看,原来那条牛正沿着一个大水塘吃草。木塘是圆形的,塘中间有一个小岛,小岛中间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塘岸到小岛一丈五六尺远的距离,二者之间没有桥,没有船,也没有可供到达塘中岛的其他东西。早春时节,不宜骑牛涉水,更不宜泅水登岛,可是那放牛娃却偏偏将牛拴在岛中间的那棵大树上了。  这样一来,牛可以沿着塘岸吃草,放牛娃也可以无忧无虑地坐在一旁看书。那放牛娃儿是用什么办法将牛栓到树上去呢?  孔子认真思索一番之后才弄明白,除用一根很长的绳子,让牛站在岸边不动,放牛娃绕池塘一周,再打一个结巴之外,别无他法。一个年方弱冠的放牛娃儿,能想出这样放牛、看书两不误的办法来,也实在太聪明了。  颜回正是凭着这一聪明之举,才肯定那放牛娃儿是项托的朋友。孔子让子路去将放牛娃叫过来一问,孩子果然非常自豪地声称自己是项托的朋友。但是,当孔子继续询问有关项托的其他有关情况时,放牛娃除了知道项托是个聪明的小男孩之外,其他几乎一无所知。不过那位放牛娃说,凡是自称为项托之友的孩子们都知道项托是荆山人。  “这就对了。”孔子自言自语地说。项托生于荆山,长于荆山,可算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楚国最初建国于荆山(位于湖北南漳县西),因此古代楚国的别称为“荆”。从西周开始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南)。自熊渠出任楚国国君,其疆土扩大到了长江中游一带之后,又在郢邑建造了新的都城──纪王城。  因此,凡是荆山一带的老百姓及其子孙后代都是古楚国的国民。自古以来便有“唯楚有才”之说,项托的聪明能干,大约与他生于荆楚、长于荆楚不无关系。  放牛娃那一知半解、只言片字的回答,不仅没能满足孔子意欲了解项托的强烈愿望,反而像饥渴的人品尝了一两口甘露似的既不解饥又不解馋,唯一的作用便是引发了饥渴者更强烈的饮食欲了。  为了能尽快见到那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项托,孔子一行决定加快速度绕道荆山,先找项托,再去见楚昭王。他们晓行夜宿,连行数日,终于来到荆山脚下。  孔子正准备让子路去打听一下项托家住保处,突然发现一群孩子在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他们时而你追我赶,时而以沙石为武器相互打击对方,时而由装扮强盗的一方藏于刺丛或石洞,由充当官兵的另一方去捉拿搜捕,玩得非常开心。只有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男孩远远地站在一旁观看,没有加入小伙伴的游戏。  “好吃贪玩是儿童的天性,你小小年纪为什么不同他们一起去玩游戏呢?”孔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前问道。  “游戏有什么好处呢?”那个身体比较瘦弱,脑袋却比较大的小男孩反问了一句之后回答道:“大游戏相残相杀,小游戏也难免相损相伤。依我看,游戏没有功,衣破腹中空。如其相随掷石子,不如回家去舂米。”  “小小年纪,却不喜欢做游戏,真奇怪。”  “衣服破了难缝,彼此伤了难医,如果回去向大人们告状,说不定两家大人会因此而发生争吵。这样上至父母,下至兄弟都难免要受连累。如果把衣服弄破了,把身上什么地方弄伤了的真相隐瞒起来不告诉大人,又会陷害自己于无礼──因为对父母、兄弟不讲真话的孩子,便是不懂礼貌的孩子。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才不愿同他们一起去玩这种毫无益处的游戏。难道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么?”  孔子听完之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那小男孩说完后竟不声不响地来到大路中间,用泥土和石块“建造”了一座城池,并洋洋得意地坐在城池之内,掌握自己的杰作。  孔子见那城池造得既简单又漂亮,便故意逗他说:“你这孩子刚才还说得头头是道,好像很懂礼貌,这会儿修筑城池却为什么不避开车道呢?”  小孩子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我听说圣人有言,凡是圣人君子,必然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中知人情。我看你老人家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想必也是个圣人君子。难道不懂得自古以来只有车避城,没有城避车的道理么?”  孔子被问得无话可说,只好赶着车从城池旁绕道而行。因为那孩子生得实在太聪明可爱了,所以当车子绕过城池之后,孔子忍不住下车来,挑逗他说:“真看不出来,这孩子,小小年纪,不仅能说会道,而且那么狡猾。”  那孩子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我听说鱼生三天,便会在江海里游戏;兔生三天,就会在旷野中跑跳;龙生三天,就能张牙舞爪;人生三月,便能识别父母。这些都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事情,怎么能说是狡猾呢。  孔子觉得这孩子非同一般,说不定就是那位自己要寻找的,让楚国的孩子们无不引以自豪的不神童项托。因此,便问他家住何处,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见问便眨了眨眼睛,调皮地一笑说:“我家住敝乡贱里,姓项名橐。因为年龄太小,所以还没有字。”  “啊,果然是项托!怪不得发此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孔子且惊且喜地赞叹道。  “不是让别人举托之托,而是如囊如橐之橐。”项托似乎并不在意孔夫子的赞扬,而是一本正经地解释说。橐就是一个小布袋子。大布袋就叫做橐,因为橐上一般都有花,所以又叫锦囊。小布袋又叫做橐,即“大者为囊,小者为橐”是也。橐的读音为拓,虽然与开拓同音却是个很普通的布袋子,不仅小,而且一般没有花纹彩绘。  孔子说,小不要紧,没有花纹彩绘也没关系。橐与囊的价值不在于其大小,而在于里面装的是什么。以囊为例,如果里面装着为国为民的计策,别人便赞之为“锦囊妙计”,如果里面装的全是秕糠、稻草,别人就会称之为“糠袋、草包”。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被尊为仁人志士、圣人君子,有人被斥之为酒囊饭袋、行尸走肉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胸中所存放的东西不一样。  项托说:“还是你老人家说得对。我自己也觉得橐虽然比囊小,却也不一定比囊差。橐字里面装的是‘木’、‘石’,上面装的是‘古’董……”  “讲得好!”孔子说,“木与石还另有讲究。所谓木就是草木,石便是石头。石在‘五行’属火,木在‘五行’属木。如果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配,因为有‘东方甲一木’和‘南方丙丁火’之说,所以它们分别属于东方和南方。”  ‘是木则旺于春,是火则旺于夏’。无论是东、南两个方位,还是春、夏两个季节,或者是木、石两样物质,都是好的,有用的,欣欣向荣的。不过我觉得用委托之托、托举之托也未尝不可。因为任何后人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臂上完成的,任何全新的东西都是在古老的、陈旧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正如你自己所说的橐字下面装的是‘木’、‘石’,上面装的是‘古’董一样。其实托字也不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先有古,尔后才有今;先有老,尔后才有新。所谓‘观今如观古,无古不成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你的意思是,任何现在的、新的,都是过去的、古老的将他们托举起来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你老先生才认为我的名字可以由囊橐之橐改为托举之托?”项托似有所悟地问。  孔子不知道是没听清,还是故意王顾左右而言他,项托话音刚落孔子便说:“小项,我再问你几个问题好吗?”也没等项托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便放连珠炮似的提出了一大串问题:  “你知道什么火无烟?什么水无鱼?什么山无石?什么树无枝?什么人无妻?什么女无夫?什么牛不生犊?什么马不生驹?何雌无雄?何雄无雌?何刀无环?何城无市?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人无字么?”  “先生,你提这么一大堆疑难问题,不要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就是我们这些跟随你多年的大人一下子也不一定能回答出来啊。”颜回不无担忧地向孔子耳语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枝蔓铺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