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热饭就流鼻涕伤寒是颈椎和大椎穴的准确位置图伤寒吗

当前位置: > 伤寒
伤寒-伤寒的症状-第2页
伤寒的症状: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多数起病缓慢,体温逐渐上升,至5~7上升至39~40℃,且持续不退,除发热外,病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表情淡漠、头痛、全身不适、腹胀、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相对缓脉,即脉搏跳动与体温上升不相称。在腹部和胸部可见淡红色皮疹,称为玫瑰疹,但少见。约半数患儿有咳嗽,咽部充血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焦点内容:[1750人顶][1222人顶][2572人顶][1118人顶][1808人顶][105人顶][106人顶][112人顶]
大家都在看
您可能会喜欢看: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民间中医药
杂病论卷第八&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实二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连翘二两& 阿胶一两半& 半夏半升(洗)& 赤小豆三两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半夏半升(洗)&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茯苓三两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主之。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百合七枚(洗去沫)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葶苈三两(熬)括萎实大者一枚(捣)桔梗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疑为矢)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桃仁二十七枚(去皮尖)干姜一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大黄三两厚朴三两枳实三两半夏一升甘草一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劈)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茯苓二两枳实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何谓结胸?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误下故也。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半斤(熬)芒硝半斤杏仁半斤(去皮尖熬)右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方寸匙,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度,禁忌如药法。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忄农),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匙)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匙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发黄者,加茵陈蒿十分。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而实,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方见前)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肋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方见前)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枳实四枚(炙)生姜五两(切)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大黄二两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方见前)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括蒌实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蒌取三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此作协热利也。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五苓散小陷胸汤方俱见前)文蛤散方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粒(去皮尖)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三两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匙,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言严)语,脉弦大,五日(言严)语不止,当刺期门。妇人中风,恶风,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言严)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妇人,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言严)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六七日,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挂枝汤方桂枝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括萎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者,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小柴胡汤见前)五六日,呕而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大陷胸汤见前)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必鞕,若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烦。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括萎根三两;若微利,若嘻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右三味,各等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太阳病,医发汗,遂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跳动)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昧,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见前),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益甚,医以理中与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余粮一斤(碎)右二昧,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后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见前),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方见前)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匙,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津,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二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前),脉浮,,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前)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下也,下之则痉。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大枣十二枚(劈)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脉结促,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地黄半斤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十二枚(劈)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表于: 22:01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相关疾病。[转载]六经为病尽伤寒
六经为病尽伤寒
在我08年刚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有位老中医告诉我,学中医一定要跟随一个老师,这样才能进入临床。我开始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但是这是我心里一直放不下的一个心结,所以我一直注意寻觅这方面的信息。后来学医时间久了,越来越感觉有跟师临床的必要,书本上的知识,若不见老师当面如何使用
,自己用起来还是心里面没有底。但种种机缘不够,一直没有机会亲自跟随一位临床技术真实可靠的医生学习。
日到19日,我有幸到马鞍山亲自跟随蔡长福老师学习,期间被蔡老师卓越的临床疗效所震撼,老师又循循善诱,把自己四十余年实践体会全盘告知,让我体会甚多,我深深感激蔡老师的指点,写下此文,算是自己的一个学习汇报。
感恩黄煌经方沙龙,我是看到温兴韬师兄的文章才知道有这样一个民间经方大师,看到温院长是如此赞叹蔡老师的高超医术,我深深的仰慕,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亲自目睹蔡老师的临床风采。
后来我又看到一三生师兄的文章,让我更觉得很有必要亲自拜访一下,或许真的是一位隐藏民间的临床高人呢。我就在网上打听到了老师的地址,并下载了六经辨证图来研究。
今年的寒假特别长,2月20号才开学,我提前和蔡老师打了招呼,说明了拜访的来意,老师很欢迎。我从山东坐火车,2月9号凌晨三点到达了马鞍山。在火车上一夜未睡,下车时疲惫的很,我发现了售票大厅里面有一桌一椅,真好,就趴在上面休息到了六点,这时候车站前面的公交汽车站开始发车,我乘坐清晨第一辆四路车,到了老师的诊所门前。
那时候天还没有全亮,看到老师的诊所门前有很多患者送来的锦旗,随便的挂在门口的药柜上,有点凌乱,我就重新摆了一下,看起来整齐了一些。那时天未亮,我费劲很多才看清患者的名字地址,大部分来自安徽各地。我想可能我真的遇到了值得跟随的恩师,就越发激动地在门前等待。
&&&&一会的功夫,街上小店慢慢都开张了,天太冷,我就到附近小吃店吃了一碗面条,回来再慢慢等。一直到八点的时候,有患者来了,是一家三口,从网上看到蔡老师的信息来的。&&&&
老师的诊所没有名字,只用大字写了两句话“学好伤寒论,再问人间病”。门面就在菜市场的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真正是大医隐藏民间的感觉。
九点多,诊所开门了,原来老师就住在诊所里面。第一眼看到老师,感觉老师高大强壮,一头黑发,脸庞坚毅有力。这是我的第一印象。
说明来意,进屋坐下。本来就知道老师的图谱贴的到处都是,来了以后才发现,不仅仅到处都是,而且已经把四面墙壁贴满了。
第一个案例的震撼
今天的第一个患者是一个八十二岁的老太太,脑栓塞中风偏瘫,拄着拐杖行走困难,上台阶需要两个人搀扶,小脚趾下面疼,大腿外侧痛。老师问了几句话,口苦否?大便如何?等等。看舌诊脉后就开了方子如下:
桂枝三十,葛根六十,白芍三十,炙甘草二十,石膏六十,知母二十,厚朴六十,枳实二十,槟榔二十,大黄三十后下,柴胡四十,黄芩二十
服用一剂未完,解了一次大便,小脚趾便不痛了,走路也快了很多,不用拄杖及他人搀扶。老太太非常乐呵,满脸笑容。在场的人无不发出由衷的惊叹!惊叹经方的神奇!惊叹蔡老师的神奇的医术!
&后来几天又进行了一些调整,老太太的病情较刚来时大为改善。随后带药回家继续治疗,临别时热泪盈眶感激不尽。
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案例,其疗效给我极大的震撼,老师强调,关键在于认证,认证准确,即可投药,剂量大也无需疑惑,仲景都是这样用的。
老师说:很多病人都有表证的长期携带。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篇占据一百七十八条,其余篇章中都有表证的论述,这是为何?仲景为何以“伤寒”立论?究竟何为伤寒?
老师回答说:伤寒论既高深又平易,伤寒论就是衣食保暖,人不注意衣食保暖,随时随地会被寒邪所伤害,但是不一定直接引起中风、伤寒。真中风、真伤寒难得见到。随着伤害的积累,阳气慢慢会虚损,再次受寒邪引起感冒,因为不发烧,而得不到恰当的治疗,就会引起各种杂病。很多疾病都是从感冒开始,感冒是从平时不注意衣食保暖受寒引起,所以很多疾病都是伤寒,伤寒可以统摄百病,百病要从伤寒找病根。你和患者说,你的疾病是因为感冒,患者往往不承认,怎么会是感冒呢?其实感冒就在一行一动中,洗澡受凉,骑电车摩托,吹空调,吃冷饮,不知不觉就伤寒了。&
长期治疗失当,形成各种杂病,也就更加不知道解表治疗才能祛除病根。病人常常兼有表证,只是自己不知道。深入领会“伤寒”二字,就可以知道病从何来,应从何去。总之,
表证的长期携带,这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 膀胱经大论
老师说,人体如同一个热气球,下面火力足了,就可以正常漂浮。火力不足了就会下沉,这个火力的来源就是五脏六腑热量,五脏六腑热量足够就可以蒸化膀胱,膀胱气化推动全身热气周流循环,膀胱气化足够,人体才能不受外邪侵犯。
老师说“大自然有太阳普照大地,温暖万物才能生长,乌云遮盖太阳,太阳不能发挥热量,万物不能生长,一旦风云突变,阴雨连绵,大自然中见不到阳光,这就叫大自然中的太阳病。
人是小天地,有五脏六腑,有气有血,有元阳,元阳朝百脉,这叫生,元阳来源于父母,父母所生两肾,靠后天的脾胃纳五谷,化元阳,化内元,供应五脏,这叫活,脾胃化能源化能量,化热气,供应五脏六腑,热气供养膀胱,膀胱化热气化能量,散全身在外围,保护人,才能正常的生长,不怕寒热,这叫做长,此为生命的来源,这叫生活长,此为人生之理。”
“膀胱经在人体的能量,膀胱就是人体的水泡,膀胱为人体的六腑之一,藏于少腹,
全靠胃气热量下压,热气蒸发于膀胱,聚之为尿液,尿液中大量的热气,传给了19椎,膀胱经散在于人的全身,能保住人体热量的平衡,不怕风寒,一旦膀胱气化失约,气化的热量就不能保护人体的外围,小便多,一旦汗后受寒,人就会感到怕风怕冷,体壮之人,就能发高烧,能量不足之人,不发烧,感冒常常携带,常得颈椎病,胃病,膀胱从气化化为能源,尿液含有大量的热气,在夏天,小便解到体外,热气不见,到了冬天,小便解到体外,大量的热气外发,这就叫膀胱的气化能源,膀胱气化含水之腑,一旦五脏六腑能源不足,腑气不足,热量不够,就不能下压膀胱,就会失去了正常的功能,排到体外,两腿先肿,引起水肿,水痹,全身功能失调,百病重重。
足太阳膀胱经在人体多么重要,生也膀胱,死也膀胱,生死都在膀胱,仲景六经辩证,第一大法就是太阳膀胱经,开卷就是太阳病。”
&&& 太阳病大论
膀胱经和太阳病是贯穿伤寒六经的两条红线,医生应该在这之中寻找诊断和治疗,辗转腾挪不离此两条大纲,切勿舍近求远。
老师详细论述了太阳病和身体其余一切疾病的关系,令我大开眼界。
老师谈论到,太阳膀胱经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五脏六腑供养膀胱,膀胱热气散布于膀胱经,膀胱经六十七个穴位就好比火车站,供养全身不同部位热量,人体热气才能周流全身,正气存内,外邪不犯,人体才会健康长寿。
老师说道“太阳病就是太阳经病,太阳经从两足小趾至阴穴起,至阴穴上行循经背后,共67穴,这67穴能收天地之气,与五脏六腑各个器官和血脉紧紧相连,一旦太阳经受了风寒风邪的袭击,常常受风受凉,太阳就要病了,太阳病有哪些症状,太阳病身体好的人,发高烧,身体虚弱的人风寒感冒,无烧的感冒常常携带。”
老师从临床中总结很多规律,比如对与太阳病的发展的认识:
“太阳病下行,引起下半身发冷发凉,甚至引起两脚发麻发胀,两腿不能行走自如两腿发软,常常引起足后跟的外踝常常的肿胀而痛,能引起小腿肚胀,引起小腿肚抽筋,腿弯发软,蹲起不能自如。
太阳病上行能引起腰椎腰脊不适,脊柱两边常常的腰痛,腰不能直立持重,弯腰蹲倒,转身不能自如,能引起腰椎病,引起腰间盘突出,腰椎增生,腰椎劳损,引起坐骨神经痛,引起两胯痛,两腰眼痛,不能久坐板凳,若久坐板凳,则引起屁股发冷发凉发麻。
太阳病上行,能引起背后发胀,身上没有力量,或大椎下有巴掌那么大常常发凉,难以忍受,非常难过。
太阳病再上行,能引起肩周炎等引起多种并发症,两膀酸胀无力,两膀外侧引起双手发胀发麻不能自如,胀得夜里难以睡觉。
太阳病再上行,能引起颈椎病,颈椎僵硬,颈椎增生,常常脖子难受,甚者不能摸脖子,一摸脖子能引起头昏头晕,引起恶心,甚则昏倒,摔跤。
太阳病再上行,能引起风池风府发胀,引起两眉间常长期发痛发胀,鼻流清涕,鼻子长期的不通,能引起咽炎。
太阳病长年不解还能引起多种病变,多发症,譬如引起心脏病,冠心病,心慌心跳,心脏常常无舒服感;引起胃脘不舒,胃怕冷胃怕凉,吃饭不香,常常吃饭没有口味;引起血脂高,血稠,血压高,血糖高,能引起五脏六腑的突变,引起五脏六腑的大病,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老师认为,膀胱经是人体最重要经脉,太阳病是人体最重要病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疾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仲景太阳篇占据一百七十八条,分为三篇,这里面有仲景的深刻用意,医生不应该舍近求远,小题大做,太阳篇方寸之中实在包含大天地。
桂枝类方大论
老师认为:膀胱经和太阳病是贯穿伤寒论生理病理的两大纲领,桂枝法自然是贯穿伤寒论的最重要治法。仲景伤寒杂病二百七十方,含有桂枝麻黄的方剂有一百多方,占据一半,可以明显看到仲景对于表证的重视,六病和杂病治疗时时刻刻不可忘记表证是从多疾病来源,很多人常常携带而不自知。表证携带不解除,内在脏腑,永无宁日,补也补不上,泻也泻不成。久而久之,奇难杂症蜂拥而起。医生应该努力参透“伤寒”二字,深入领会膀胱经功用,深刻思考表证常在是人体常态,深入理解桂枝法的普遍适用,念兹在兹,切勿忘记。
分清寒热进临床
老师认为分清寒热是一个医生最重要的临床基本功,老师的诊桌前面写到“做父母知儿女衣食保暖,当医生知患者是热是寒,治病效果在于诊断”。可以看到老师对于辨清寒热的重视。太阳病注重解表,少阳病柴芩以清热,阳明病用白虎承气,太阴病用好理中丸,少阴病常用麻附细,厥阴病常用当归四逆汤、乌梅丸。老师问诊细致,询问皆有落处,指导开方,往往取效迅速。老师用药范围很小,也就几十味常用药物,不过伤寒方子来回加减,却能每每取效,实在令人称奇。这大概就来源于老师对于六病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寒热虚实的准确识别。
阳明病是三阳热病总纲
&&&&疾病有热也有寒,医生要把证来辨。《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道: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伤寒进入人体之后,因为阳气之多寡不同,而有化寒化热的差异。因为阳明经是人体多血多气之经,种种化热之症状往往不离阳明经,所以大部分热病要在阳明经上找原因。邪热积聚人体,时间日久,种种疑难杂症就会出现,这时候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采取白虎承气法,往往很快起效。比如古人讲到“痿证多因肺热生,阳明无热病不成.”就是一个重要提示。其余肝胆热病,心热,筋骨热病,往往都有阳明热的参与。伤寒入里后所化生种种热证,多在阳明盘算。老师又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大大深化了“热结旁流”的临床意义,古今医家普遍认为热结旁流就是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旁流下所致。老师从临床中理解到,邪热积聚胃肠不解,可以导致邪热在人体的流溢,流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受病,医生若无法辨认这也是热结之旁流,就会耽误病情。老师从临床中体会到,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热性妇科病,往往都是热结旁流导致。一般医生不辨认此证,导致久治无效,而用白虎承气法往往很快见效。我认为老师所理解的热结旁流,比起古人的理解,更加深刻和有更广泛的解释力。我也因此而想到,人体有三大排毒通道,汗、尿、便,胃肠邪热不解除而会产生种种病变,那么排汗的通道若是堵塞,也会是很多疾病的来源。伤寒条文中有“不汗出而烦躁者”,那么临床应该会有“不汗出而头痛者”“不汗出而腰痛者”“不汗出而失眠者”“不汗出而胃病者”“不汗出而心病者”“不汗出而骨病者”等等这样的病情出现。同样,小便有问题,也会引起种种症状。这时候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采取汗、下、利小便等法,就可以解除类似病情。我更加体会到,老师反复讲的“切勿舍近求远”的深层含义,也是说不要远离人体自身的反应,只要顺应人体的本能需要“利之”即可解除很多疾病。
表里同治是治疗杂病的根本出路
百病起于伤寒,伤寒引起百病。长期携带表证不解除,损害人体阳气,再次受寒会引起直中少阴。老师说:医生往往不能理解到“伤寒”就在一行一动中,就在行住坐卧中,就在衣食保暖细节中。今日生活条件好,寒邪伤人反而更严重,蒙蔽性更强,冷饮啤酒,穿衣不注意,夏季空调广泛使用,大大增加寒邪伤人机会。蔡老师说道:“少阴阳虚久不解,直中伤寒找太阳,脾阳久虚不运化,表里双解壮阳光”。临床上六病表证并不一定有典型表现,医生便不知用解表治疗。其实现实中典型中风伤寒少之又少,表证
长期携带却是隐藏的事实。年轻时候热量足够,有点受寒一到中午就可以貌似自动解除,但是却长期隐藏体内,不为人知。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加于人身体,时刻不停息。种种杂病自然形成势力,盘踞不解。治疗杂病不可忘记很多疾病皆是伤寒引起,内外同治是治疗疑难杂病的重要大法。滋阴、温阳、补虚、通下、调和等诸法都要表证解除之后才显威力。
观其人文字不如亲见其人
当前有种种医学书籍文字,介绍各家治疗经验和医学体悟,但是文字总是一种单向度的交流方式,信息流失严重,和老师亲自交流讨论获得的信息,远远较研读文字丰富深刻。以前在听胡希恕录音后,深深感觉到读胡希恕的书籍远远比不上听取录音获得信息丰富。这次来马鞍山亲自跟随老师,朝夕相处,一问一答,有来有回,这样得到的认识明白深刻。了解到老师作为一个民间医生,行医路上所经历的辛酸和苦难,让我深深的无奈。老师对待弟子关爱有加,不断关心我的生活情况。老师如同是一棵参天大树,保护着我们,给我们带来阴凉。我有幸找到了能引领我进入临床的恩师,希望各位朋友也能找到。
马鞍山的拜师学习经历,大大加强了我对中医学习的信心,我愿意付出更多的心血来走好自己的中医之路,来报答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们。
故吾发愿曰:
无上甚深《伤寒论》,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遇明师,
愿解仲景真实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椎穴位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