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年包饺子的习俗这样的词语来说说中国人是怎么过年的

& 包饺子!
发布成功!
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客户端躺着也能逛圈子,发帖回帖更方便
乐乐&&1岁8个月小男生
&&&&俗话说,这年过到初五也暂告以段落。为这个大年忙碌多日的乐妈也终于可以停下手来,和阔别多日的宝树亲密接触了。说起这个春节,乐乐可以说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小家伙长进了不少。今天先来说说包饺子。 &&& 过年吃饺子可是咱中国人过年的老传统,别瞧咱乐乐才一岁八个月,可今年过年已经可以&掺和&包饺子了。从大年三十到初五,小乐乐对包饺子可谓是乐在其中。一听说要包饺子,乐乐就嘴里唠叨着&乐乐包饺饺&,自己爬上椅子,摆好架势,准备&掺和&。
& &&& 为了避免乐乐&掺和而不添乱&,姥爷特意给乐乐发了一个小擀面杖,让乐乐一起帮忙擀皮。有了任务,小家伙似乎也格外兴奋,模仿着姥爷,一步步的干起来,别说还挺有个范儿。
&&&& 要说包饺子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都望尘莫及。可是咱小乐乐却玩起来游刃有余,看着什么都好奇,拿起什么都乐不思蜀。先是对长长的面砣饶有兴趣。
&&& 接着就上手,姥爷不让我动刀刀切,我就用手手拽,方式不一样,可结果是相同的。
&&& 姥爷给我布置的任务是,将小面团给按癟,然后再擀擀,我就照着做。
&&&& 我使劲的按呀按,把小面团,便成小饼饼。
我用劲的擀呀擀,将小饼饼擀成小饺子皮。
&&&&&可是,为什么呢?我的饺子皮没有姥爷的大呢?
&& &&&&&我的饺子我做主。
& 当然,干什么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包饺子包的我的小手手也粘到一起了,这可怎么办呀?
&&&&& 最后,饺子包完了,我也成了个小面人!
&&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包饺子!下次我还玩!& 包饺子!
发布成功!
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客户端躺着也能逛圈子,发帖回帖更方便
乐乐&&1岁8个月小男生
&&&&俗话说,这年过到初五也暂告以段落。为这个大年忙碌多日的乐妈也终于可以停下手来,和阔别多日的宝树亲密接触了。说起这个春节,乐乐可以说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小家伙长进了不少。今天先来说说包饺子。 &&& 过年吃饺子可是咱中国人过年的老传统,别瞧咱乐乐才一岁八个月,可今年过年已经可以&掺和&包饺子了。从大年三十到初五,小乐乐对包饺子可谓是乐在其中。一听说要包饺子,乐乐就嘴里唠叨着&乐乐包饺饺&,自己爬上椅子,摆好架势,准备&掺和&。
& &&& 为了避免乐乐&掺和而不添乱&,姥爷特意给乐乐发了一个小擀面杖,让乐乐一起帮忙擀皮。有了任务,小家伙似乎也格外兴奋,模仿着姥爷,一步步的干起来,别说还挺有个范儿。
&&&& 要说包饺子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都望尘莫及。可是咱小乐乐却玩起来游刃有余,看着什么都好奇,拿起什么都乐不思蜀。先是对长长的面砣饶有兴趣。
&&& 接着就上手,姥爷不让我动刀刀切,我就用手手拽,方式不一样,可结果是相同的。
&&& 姥爷给我布置的任务是,将小面团给按癟,然后再擀擀,我就照着做。
&&&& 我使劲的按呀按,把小面团,便成小饼饼。
我用劲的擀呀擀,将小饼饼擀成小饺子皮。
&&&&&可是,为什么呢?我的饺子皮没有姥爷的大呢?
&& &&&&&我的饺子我做主。
& 当然,干什么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包饺子包的我的小手手也粘到一起了,这可怎么办呀?
&&&&& 最后,饺子包完了,我也成了个小面人!
&&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包饺子!下次我还玩!& 包饺子!
发布成功!
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客户端躺着也能逛圈子,发帖回帖更方便
乐乐&&1岁8个月小男生
&&&&俗话说,这年过到初五也暂告以段落。为这个大年忙碌多日的乐妈也终于可以停下手来,和阔别多日的宝树亲密接触了。说起这个春节,乐乐可以说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小家伙长进了不少。今天先来说说包饺子。 &&& 过年吃饺子可是咱中国人过年的老传统,别瞧咱乐乐才一岁八个月,可今年过年已经可以&掺和&包饺子了。从大年三十到初五,小乐乐对包饺子可谓是乐在其中。一听说要包饺子,乐乐就嘴里唠叨着&乐乐包饺饺&,自己爬上椅子,摆好架势,准备&掺和&。
& &&& 为了避免乐乐&掺和而不添乱&,姥爷特意给乐乐发了一个小擀面杖,让乐乐一起帮忙擀皮。有了任务,小家伙似乎也格外兴奋,模仿着姥爷,一步步的干起来,别说还挺有个范儿。
&&&& 要说包饺子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都望尘莫及。可是咱小乐乐却玩起来游刃有余,看着什么都好奇,拿起什么都乐不思蜀。先是对长长的面砣饶有兴趣。
&&& 接着就上手,姥爷不让我动刀刀切,我就用手手拽,方式不一样,可结果是相同的。
&&& 姥爷给我布置的任务是,将小面团给按癟,然后再擀擀,我就照着做。
&&&& 我使劲的按呀按,把小面团,便成小饼饼。
我用劲的擀呀擀,将小饼饼擀成小饺子皮。
&&&&&可是,为什么呢?我的饺子皮没有姥爷的大呢?
&& &&&&&我的饺子我做主。
& 当然,干什么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包饺子包的我的小手手也粘到一起了,这可怎么办呀?
&&&&& 最后,饺子包完了,我也成了个小面人!
&&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包饺子!下次我还玩!北京旅游服务热线:12301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010-
第1页第2页
  各种好吃饺子馅的调配方法,还有绝对够味的饺子调料配方,吃货们,赶紧学起来为过年包饺子做准备吧!
虾仁饺子馅
  主料:虾仁500克,草鱼肉150克。
  调料:少许盐,姜末。
  操作方法:先将草鱼肉血挤出、去皮,放入姜末,做成鱼胶。如果家中有搅拌机,可直接放入搅拌机搅拌,同时有冰块加入更好,可以让鱼肉鲜嫩中有嚼头。虾仁去线,直接用刀面压住,一碾,虾泥就出来了,加入适量姜末。虾仁和鱼胶按3:1的比例放入盆中,加一小匙盐,搅拌均匀。虾仁饺子包好后,水开锅后过一分钟后就可以捞起,放入碗中后撒上一点切好的香菜或时蔬。
  注意事项:虾饺好吃,可是自己家的虾仁饺子口感怎么也赶不上酒店的,秘诀在哪里?许多家庭在做虾仁馅的水饺时,喜欢放入其他材料,但是虾仁非常易熟,而其他材料较虾仁难熟,如果等到其他材料煮熟,虾仁就不够嫩滑了。建议虾仁饺子不要放其他材料,也尽量少放辅料,因为虾本来就很鲜了。如果一定要放,可以放鱼肉做的肉泥。鱼肉一定要放血才能去除鱼腥味。另外,饺子皮一定要擀薄些。
青瓜水饺馅
  主料:黄瓜1000克,鸡蛋5个,香菜、小葱适量(根据自己口味)
  调料:精盐,味精,鸡精,耗油,香油,葱油,十三香(少许)。
  操作方法:将黄瓜剁碎成绿豆大小的颗粒,然后用纱布脱水,脱出的黄瓜汁兑水和面,也可用于女士美容。将鸡蛋炒熟剁碎,将香菜小葱剁碎,然后将以上三种东西放进容器内搅拌,并依此放入各种调料,搅拌均匀即可。
  注意事项:由于黄瓜水分较大,饺子馅拌好后应放在密罩滤内继续控水,否则饺子馅水分较大,包饺子会很困难。煮饺子时,大火烧开,小火烹煮,加两次凉水即可,否则饺子容易煮破。
木耳饺子馅
  主料:发开的黑木耳500克,猪肉200克。
  调料:葱末,姜末,花椒粉,酱油,盐,油。
  操作方法:将猪肉剁成馅,加2匙花椒粉、少许酱油、盐,加入葱末、姜末,最后倒入适当的熟油(以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搅匀。将发开的木耳剁成末,加入肉馅中搅拌均匀即可。
  注意事项:木耳最好不要用开水发,一是会影响木耳涨发的数量,二是用热水发的木耳口感黏软。正确的泡发方法是,用凉水或温水发。泡发时可以在凉水中加点盐。
大肉水饺馅
  主料:精制五花肉馅750克,鸡蛋1个,大葱,姜适量。
  调料:姜末,精盐,味精,鸡精,十三香,胡椒粉(少许),香油,葱油,老抽,生抽。
  操作方法:在五花肉馅中依次加入姜末、鸡蛋、生抽、老抽进行搅拌。然后依次加入精盐、味精、鸡精、十三香、胡椒粉再次搅拌。此时加入一小碗左右的葱姜水(用葱、姜泡制而成),边加水边搅拌,使馅料松软。最后加入葱油、香油、大葱搅拌均匀即可。
  注意事项:搅拌时应始终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这样有利于葱姜水侵入馅料,使馅料松软。肉馅调好后有些松软,可放入冰箱稍冻一下,包饺子时会较为容易。
酸菜水饺馅
  主料:酸白菜500克,五花肉200克,大葱适量。
  调料:酱油、葱末、姜末、鸡精、盐、香油、食用油。
  操作方法:五花肉剁碎,加入酱油、葱姜末、鸡精、盐、香油、食用油,搅拌均匀(喜欢的话还可以放一点点五香粉或十三香)。酸菜洗净,剁碎,挤水。锅里放油,油热加几颗花椒炸出香味,花椒捞出不要,将酸菜放锅里炒一下。酸菜放凉后,放进肉馅里搅匀就可以包啦!
  注意事项:酸菜剁前要反复清洗,因为白菜腌制前难免有石沙,剁碎后可就不好挑出来了。
豆腐素馅饺
  主料:白菜半棵,豆腐干200克,粉条100克,香菜若干。
  调料:老抽,白糖,豆腐乳,香油。
  操作方法:将白菜剁碎用纱布包裹后挤水,尽量将水挤干。在油锅内倒入花生油2匙,放七八颗花椒爆香后捞出不用,再将剁好的豆腐干、粉条放入锅中翻炒,加入几滴老抽或少许白糖,翻炒几下闻出香味就可以出锅。将白菜、豆腐干和粉条加入容器,加入豆腐乳和香油一起搅拌即可。
  注意事项:这里最重要的是豆腐乳和香油、白菜、豆腐干和粉条味儿都非常淡,放入豆腐乳和香油味道就出来了。
莲菜大肉馅
  主料:肥肉100克,精肉200克,莲菜500克。
  调料:大葱,姜,盐,酱油,花椒油,香油。
  操作方法:把肥瘦肉分开处理,瘦肉剁蓉,肥肉切小粒,然后将两者倒入容器中,顺着一个方向搅均匀。将莲菜切片,过开水焯熟后,切碎加入肉馅中。加入100多克葱姜水,放入切碎的葱、姜、莲菜,加适量盐、鸡精搅拌均匀。加入炸好的花椒油,再搅拌均匀就可以用了。
  注意事项:肥瘦肉一定要分开处理,这样调出来的馅口感才好。另外,记得要加葱姜水,否则饺子馅太干。
本文关键字
你的态度:
还想说点什么: 你还可输入240个字符
有什么亮点与不足
&&&&&&¥54
&&&&&&¥37
&&&&&&¥25
&&&&&&¥48
&&&&&&¥40
&&&&&&¥23
&&&&&&¥100
&&&&&&¥40
&&&&&&¥20
&&&&&&¥65
热点资讯排行快要过年了,来说说咱聊城过年时的习俗_说聊城-爱微帮
&& &&& 快要过年了,来说说咱聊城过年时的习俗
聊城市,地处鲁西这片广袤无垠的平原上。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大约在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民族习俗,特别是当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鲁西人民更是以其地方特有的风俗来祝贺。 在聊城过春节,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所谓狭义的春节,即指阴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辛亥革命前,一直把这一天称为元旦、元日、元辰、元正、正旦等。辛亥革命后,因改为阳历纪年,随规定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元旦,而把阴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以区别于阳历元月一日。广义的春节所指时间跨度就大了。中国是农业国,广阔的农村历来以阴历的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广大的农民群众依然习惯用阴历来纪年。因阴历的正月初一,即年节,正处于“立春”前后,故又称为春节。这一意义上的春节就不是单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了。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持续时间长,规模宏大隆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说起鲁西人民过春节,应该从腊月二十三算起。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又称“小年下”,“小年节”、“小年”。这一天祭祀的主神就是“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人们要给灶王爷辞行,所以又叫“送灶”、“辞灶”。说起来,这“灶神”和“辞灶”还有一段来历。 这祀灶的风俗由来已久。要想了解祀灶习俗的演变过程,得首先明确这灶神是那方神仙。在我们这一带民间传说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察善恶的神。人们尊称为“东厨司令”、“灶君”、“灶王”、“灶王爷”或“灶神”。第二种传说是有一富家子弟姓张,先娶郭丁香为妻。这郭丁香勤劳、善良、孝顺,但这姓张的偏偏又喜新厌旧,休了郭丁香又娶李海棠为妻。这李海棠虽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但是她与这富家子弟一样,既不会田间劳作,也不会操持家务,二人婚后是有出无入,坐吃山空,家里又遭火灾,烧的片瓦不留,这姓张的也双目失明流落街头乞讨。有一天讨饭来到前妻家中,对自己以前的所做所为感到愧疚,便碰死在灶前,后被封为灶王。从前有的大灶禡上印有一男二女三人像者,即根据此传说而来。第三种传说是黄帝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这一传说与古文献记载相近。  古文献记载也不尽相同。《礼记·礼器》中在孔颖达所作的疏中说:“颛项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这祝融本是我们的祖先,是古帝之一。《礼记·月令》中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淮南子·汜论》中说:“故炎帝於火而死为灶”。汉代高诱注日:“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不管是传说中黄帝死后玉皇封他为灶神,或者富家子弟张姓碰死灶前后封为灶神,还是古文献记载中的炎帝、祝融氏为灶神,这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际上祭祀供俸的都是已故的人,并非什么神。特别是文献中记载的灶神是炎帝或祝融,这实际也是在祭祀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祖先,因此,不能把这统统视为迷信。现在祭祀的日子是在腊月二十三,但过去并非如此。祀灶为古代五祀之一。从文献中对灶神的记载分析大约在战国前后就有祀灶之习俗。不过,汉以前是在夏天祭祀灶神。《吕氏春秋·孟夏》日“孟夏之日……其祀灶,祭先肺”。汉以后改在腊月举行祀灶了。《后汉书·阴识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阴子方者(阴识之祖先)至教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自此始,祀灶改为腊月。唐宋以前,多半在腊日,即腊八。唐宋时期,祭灶时间是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明代有“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之说。是说官家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民间祭灶在腊月二十四,清中期之后,大都在腊月二十三了。我们鲁西大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这祭灶礼仪也是很讲究的。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晚饭后进行。我们鲁西一带的灶神像多半是贴在灶台上方的墙上,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也有的叫糖藕),果品、蛋糕、枣糕,也有的用水饺做供品,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这辞灶所用的供品,多是粘和甜的,意思是想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让灶王嘴甜一些,光说好话。还要供上用秫秸扎成的灶马、灶鸡,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大吉大利。供品摆好后,先烧香叩头,然后把旧灶神像揭下来烧掉。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意思是让灶王爷喂马用。所扎灶马、灶鸡等要一并烧掉。这时一家老小都要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同时老年人还口中念念有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有些盼望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带个胖小子来”。 我们鲁西一带,腊月二十三这天,不仅是辞灶,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打扫卫生。这一天,或在以后几天内,要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要扫到,所有能搬动的家具、餐具等,都要搬到院里彻底清洗,然后再放回原处,表示要干干净净过新年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辞灶之后,家家户户都忙忙碌碌准备过大年了。俗话说:“辞灶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黑手帕,老头子要顶大毡帽”。说明新年的气氛已经很浓了。男人忙着杀猪宰羊,赶集置办年货,妇女则在家蒸馍馍、打花糕、炸丸子、炸藕盒、炖鸡、煮肉、包水饺。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都按排得满满当当。  传说,辞灶后,诸神上天,地上则百无禁忌了,谓之“乱岁”。嫁娶不用看日子。天天都可以。   一个小年,就这么多习俗,大年的风俗习惯就更复杂了。大年说起来应包括年除日、春节(元旦)、元宵节这三大块。这年的习俗由来已久。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之中就有记载。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  年除日是指腊月的最后一天。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除日的活动很多,如贴春联、挂祖谱、摆放祖先牌位、请家堂、放鞭炮、点灯守夜等。贴春联是过年的一大特点,一般自腊月二十八就开始贴。最晚不能晚于除日的午饭前。大红对联一贴,年的气氛就浓了。  这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时候,元旦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避邪。到了五代时,后蜀的官庭里开始在桃符上题联语。《宋史·蜀世家》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逐渐把“桃符”换为春联。因此春联又有“桃符”之称。  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贴的地方也特别多,一般大门上贴“忠厚传家远,诗书处世长”或“闲人休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之类,进门迎门壁上要贴“迎门见喜”、“万象更新”之类。灶君旁要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猪、羊、牛圈要贴“六畜兴旺”、牲口槽要贴“骠马满槽”、大车上要贴“日行千里”。其他地方要贴福字。有的地方在特别显眼、引入瞩目的地方将“福”字倒过来贴,看到的人说一句“福倒了”。“倒”与“到”音同,意为“福到了”。  除日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包括挂祖谱、请家堂、祭典三大过程。挂祖谱就是把祖宗三代的祖谱挂在正房冲门的墙上,再把祖先的牌位按尊长摆放在冲门的供桌上,鲁西北半部大都是在除日上午来办,而南半部则在下午办。所谓“请家堂”,就是一家之主,在接近中午十二点时(也有的在晚饭前)手拿三炷点着的香,到村外离祖坟较近的十字路口上,向祖坟方向作揖叩头、烧纸,并口中念念有词说:“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来到大门口又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迈步进大门。晚辈们随机在大门口燃放鞭炮。这时各门口要放上一根拦门棍。意为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也有的说拦住财宝不外流的。有的院里要撒芝麻杆或者谷草,叫“踩岁”。家堂请回家后,将三炷香插在供桌的香炉内,自此始,香炉的香要一根接一根不能断,直到初二将家堂送走为止。祭典就是把过年准备的年货,如炸鸡、炸鱼、炸藕、炸丸子、炖肉等制成供品,一般是五盘六碗,再配以果盘、水饺、馒头等,还要放上三杯清茶、三杯酒。然后,家中最长者,在供桌前上香、烧纸、行四拜礼(即磕四个头),然后家人一一叩头。天黑后,家堂桌上要点上腊烛,彻夜不灭。家人也要围坐在一起,饮酒叙谈,彻夜不眠,叫做守岁。  鲁西一代,许多地方还盛行扎天灯和三十晚上散灯的习俗。天灯,就是在院里栽上一根高杆,绑上松枝和滑轮。将一盏灯笼拉到杆子的顶部。除日晚上,不仅天灯照的满院通明,而且各个屋内、院外沿街顺路都要放用萝卜做的灯。整个村庄都一片明亮。  鲁西一带大都有除日祭天的习俗。在正房门前设一供桌,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君之神位”。有的还供奉玉皇大帝、地母娘娘等诸神的画象。供品更为丰盛,比家堂桌上的供品规格要高许多。一般要整鸡、整鱼、猪头三大件,再配以五碗菜蔬、五色点心、五个馒头或一对枣糕,叫天地供。祭天时,由家长燃上三炷香,接着叩头跪拜,并念道:“祈求天地爷保祜”。然后其他人轮翻跪拜,然后烧纸。这天中午,还要到水井、碾子、磨、牲口棚等地去祭祀。一方面表示不忘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另方面表示来年使用起来顺利。除日中午这顿饭非常重要。要把过年准备的各种菜蔬都放一点,再放上大白菜、粉条、肉等,煮一锅菜,名为全家福,一人一碗,主食是馒头或发糕。意为全家团圆,人人都有福,且越发越高。旧社会,有些为富不仁的地主,不想让扛活的吃这顿饭,就想把人赶走。所以农村有“东家东家别耍赖,还有年三十晌午一顿菜”的顺口溜。除日的晚饭虽不复杂,也挺讲究。一般是下水饺。包水饺时,还要特意包一些合子,即两层皮中间夹一点馅的食品,还要赶点面条。这水饺是元宝,这合子是表示能得双份利,这面条是穿钱的绳子(因过去多用带孔的制钱),三样一块放到锅里煮。每人各样都吃点,就预示这一年钱财都来了。燃放鞭炮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除日中午饭前、晚饭前、除夕零点,都要燃放多头鞭炮。此习俗最晚从宋代就有了。王安石有句诗日:“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例证。 概括除日的特点有三,一是红,二是响,三是火。红是贴对联,响是放鞭炮,火是散街灯,点灯守夜。为什么会有这三大特点呢?也是有原因的。民间传说,古代,年是一个凶猛怪兽,每年除夕出来伤人害命。有一次到了一个村庄,恰好遇到比赛抽鞭子,年听到“啪”“ 啪”的鞭声,吓得掉头就跑,跑到第二个村庄,看到一家门口晒着红衣服,吓得望风而逃,窜到第三个村庄,看到灯光闪闪,吓得晕头转向,便跑得无影无踪了。从此,人们便用贴春联、放鞭炮、点灯守夜、散街灯来庆贺新年,以防年这种猛兽再来伤人。这传说,当然不能当真,但这三大特点却的确烘托了过年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愉悦心情,所以久传不衰。  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所说的狭义的春节。过去称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等,有三十多种名称。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到这个时候,各家鞭炮齐鸣,响声震天,节日的欢乐气氛笼罩着千家万户,过年到达最高潮。各家各户也开始煮饺子。这天的饺子也很讲究,一般此时煮的水饺是素馅的,表示一年素素净净的,日子过的顺当。而且饺子中还要包上一个制钱(现在为硬币),谁要是吃着这个饺子,谁就一年富余有钱花。也有的包上糖块或花生米之类,谁吃着就预示一年日子过得香香甜甜。虽说是半夜里没食欲,但大伙都要吃些,预示看一年都能吃好饭。  吃过水饺,待到天快亮时,拜年就开始了。拜年,这是过年的一项重大活动。先是本家拜,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平辈之间也要拜年。然后是给没有出五服的近族内长辈拜年,然后是全村各家各户地串门拜年。拜年活动代代流传,是因为它能改善和加深感情,消除隔阂。特别是在农村,两家有过小磨擦,谁也不理谁,通过春节拜年,叔叔大爷的一喊,小矛盾也就解了。  初一这天的忌讳很多。早晨家人拜年时,忌呼姓名和称呼。走到跟前跪下就叩头。到其他人家拜年时,则可以称呼了。这一天忌扫地,因为家家都供着天地神灵或祖先的牌位,说扫地会尘土飞扬脏了神灵或祖先的脸,而且笤帚也要放好,别让看见;忌动针线,忌洗衣服,这两项一直忌到初五日。忌吃荤,吃荤一年不素净;忌吃葱蒜,忌打人骂人等等。这一天,家养的鸡、鸭、鹅、羊、猪等都要圈好,说是怕这些动物弄脏了年或搅乱了年。另一个原因也是怕放鞭炮,惊的鸡飞羊跑,不安宁。  初二,是送家堂的日子。鲁西一带有早饭后送家堂的,也有晚饭前送家堂的。送家堂时,一家的长者,点上三炷香,在祖先各牌位面前照一下,然后在供桌前烧纸叩头。这时,年少者将各门上的拦门棍拿开,长者口中念道着:“爷爷奶奶,祖宗三代,年过完了,送您回程”。年少者则拿好香、纸、水饺、糕点、鞭炮等供品,还要用壶或瓶子,特地带上水饺汤,陪长者一直到陵地里。在每个坟头都烧香烧纸后,将水饺汤浇祭在地上,放一挂鞭炮,就算把祖先们又送回陵地了。  自初二开始,串亲活动就开始了。特别是新婚夫妇,多半是在初二到岳母家去(也有的在初三)。  初五日,称为“破五”。这天要包饺子、洗衣服(年除日换下来的衣服要等到这天才能洗)。此后,过年的一切禁忌全打破了,所以叫破五。但这天一般不走亲戚。临清一带则在这天早饭后送家堂。且临清还有十五前不串亲的习俗,说什么“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这拐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有这种说法的地方就不能串亲了。  初七日称为人日。东方朔《占书》中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初七为人日的由来已久。唐代称为“人胜节”。《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因此多以中午吃面条来祈求人们身体健康。也有的以此日的天气晴否来占验本年收不收人。人日这天,鲁西的北半部忌讳妇女作针线。说什么:“人日作针线,专扎婆婆眼”。总之人日这天,可以休息,可以改善生活。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赏彩灯,所以又称灯节。这是继春节之后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  赏灯的习俗可以上追到汉代。汉代有腊月赏灯的习俗。根据《僧史》记载,西域腊月晦日,称为大神变,该日烧灯表佛。汉明帝将此俗引进后,逐步发展为赏灯。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在正月十五。史载,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十五夜。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二十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五万盏花灯,就象一株巨大的花树。到唐玄宗时,元宵节赏灯更为盛行。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夜弛禁,开市赏灯。宋、元、明、清各朝都沿用唐代旧制。规定元宵前后三夜,开市赏灯。官家与民同乐,以示歌舞升平。民国时期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天为灯节。十四日称为试灯,十五日称为正灯,十六日称为残灯,一直延续至今。  鲁西农村过元宵节,还有一种禁忌,就是新婚的媳妇,头三年不能在婆家过十五,说什么头三年的新媳妇“十五不观灯,观灯死公公。”因此,凡有这种习俗的地方,新媳妇必须回娘家去躲灯。  鲁西的花灯种类繁多,而且城市和乡村也有差别。  城市里的灯多是彩灯。主要街道上的官府、商行、作坊、店铺等都要张挂彩灯。彩灯种类繁多,有戏曲故事为内容的灯,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有以动物形象为内容的,如龙灯、虎灯、兔灯、鸡灯、鱼灯等,有以农作物为内容的,如谷子灯、玉米灯、棉花灯等,有以瓜果为内容的,如北瓜灯、西瓜灯、寿桃灯等。总之,各种彩灯,制作精巧,内容丰富,千姿百态,争奇斗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元宵观灯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和艺术享受。每到元宵灯会,城市郊区的农民群众,也纷纷涌进城里观灯,主要街道上人流如潮,连袂避日,十分热闹。  稍偏远的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的彩灯丰富繁多,但也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用竹片或秫秸扎成彩灯,最多的是用萝卜雕成灯盏,在元宵节晚上,散放在自家的大小屋内和院外的胡同及村外的主要路口。远远望去,灯光闪闪,如银河落地,别有情趣。  这三天不仅赏灯,而且还有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鼓、秧歌、赶毛驴等多种多样的大型表演活动,这几天街上是锣鼓喧天,载歌载舞,观众是人山人海,如潮水一般涌来涌去,全城都沸腾了。一派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景象。  正月十六日是元宵节的尾声。也称为残灯。鲁西的老百姓非常看重这一天。鲁西民间认为这一天是出去走动的好日子,群众称作“走百病”。这一天,男男女女穿着节日的服装,走亲访友,有的则外出爬山涉水,走桥渡船。农村有顺口溜说“跑一跑,不见老。”“动一动,治百病。”因此,有些农村,把活动不太方便的老年人也要架着出来走走路,以示孝心。过去,在农村,过年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二月二。聊城最具影响力的微信媒体① 【说聊城】微信号:shuoliaocheng② 微信推广、合作请联系微信:
点击展开全文
一个值得聊城人关注的微信账号,每一天为您推送聊城资讯,介绍聊城的方方面面,汇总聊城大事小事身边事。让外地人了解聊城,让聊城人更了解聊城。“聊城”值得出现在您的微信里。关注微信号:shuoliaocheng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年包饺子的习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