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书查经如何处理神子民群体关系

雅各书4:&11-17傲慢与自欺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不朽的名著,就算你没看过小说,也多半看过电视上面放的电视剧。虽然这是一部十九世纪的作品,但它的经久不衰,证明这本书里面所讲到的,不只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问题,而是古往今来人类共同的问题;里面那些生动的人物所反映的性格,不仅是十九世纪英国人的性格,而是人类共同的一些本性和特征。如果不是的话,我想这本书不会到今天还引起那么多的共鸣,受到那么普遍的欢迎。
这本书的主题正如它的名字,《傲慢与偏见》,里面不是由偏见所以为的傲慢,就是由傲慢所引起的偏见,所以就产生很多误会,闹出很多笑话,引出很多男男女女的悲欢离合,勾出一大堆眼泪鼻涕。当然,眼泪鼻涕主要不是书里人物的,而是读者跟观众的。
但是今天我们从雅各书所看见的不是傲慢与偏见,而是傲慢与自欺:因为自欺而引起的傲慢,和因为傲慢而带来的自欺。今天雅各在4:11-17节里面所触及的,也是一个古往今来人类共同的问题,一个人性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骄傲。
每一个人都骄傲:在别人身上我们最不喜欢看到的,就是骄傲;但在自己身上,却又喜欢得很,觉得还理所当然,非常奇怪。所以有人说骄傲就是罪人的胎记。
骄傲也会带来很多其他的罪恶,破坏许多的美德,最严重的就是:骄傲是我们和上帝之间最大的一道墙。骄傲使我们不能认识神,不能接受神的恩典,所以神也不喜欢骄傲的人,阻挡骄傲的人。难怪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骄傲乃是人类最大的罪。而亚当夏娃之所以会吃禁果,也可以追溯到骄傲。
雅各在这段经文里讲到骄傲的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就是自以为可以作别人的法官。
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
彼此批评论断,似乎是当时那群犹太基督徒当中很严重的问题。雅各书里面已经指出过他们的争战斗殴,嫉妒纷争,他们的怒气,还有舌头所惹的祸。现在雅各要纠正他们当中那种彼此的批评论断,而且提出一个更强的不应该批评论断的理由,因为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
为什么批评论断弟兄就等于批评论断律法呢?
因为论断弟兄,就等于把自己当做别人的法官,却忘记了只有上帝才是最终的法官,只有上帝才是那位“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所以只有上帝才有权审判人,只有上帝才能决定人永远的结局,也只有上帝才能知道人隐藏的动机和意念。
但是,当我们论断别人的时候,就等于是在扮演上帝,因为我们狂妄地以为能够看到别人的内心,甚至能够决定别人的结局。
而违背律法这件事的严重性,也就在于想要扮演上帝。
还记得伊甸园里发生的事吗?夏娃之所以把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摘下来吃了,就是因为蛇把一个意念放在她心里,让她以为吃了以后,就能够像神那样分别善恶。所以这个拒绝神的善恶标准,就是人类犯罪堕落的根源。
人类对神最大的冒犯,也可以说是我们所有的罪背后根本的动机,就是否定神的权柄,而试图以自己为最高的权威,以自己的善恶取代神的善恶。
而现在当我们在批评论断别人的时候,我们就不单要为自己来决定善恶,还要为别人来决定善恶,把自己当做别人的审判者。所以雅各说:批评论断,就是我们狂妄骄傲的一种表现。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雅各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做正确的分辨,比如分辨真理和异端,分辨道德的清洁和污秽。雅各也不是在反对好像保罗在哥林多前书(5-6章)提出的:教会应该自己判断那些彼此有争讼的成员,甚至把一些不肯悔改的人开除出去。雅各在这里所要处理的,乃是那些不负责任的,很可能是因为嫉妒纷争所引起的,毁谤、指控和定罪。
凭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因为“批评”这个词,另外一个翻译就是“毁谤”。在旧约圣经里,这个字也翻译成“怨渎”,曾用来代表以色列人对摩西的那种攻击毁谤。
在新约里,这个字被用来代表不信的人对基督徒的名誉的攻击。比如彼得前书
1 Peter 2:12
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
1 Peter 3:16
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
大家看到没有,这个“批评”,“毁谤”,跟“诬赖”是同义词。那是一种不实的指控,带来的结果就是让别人的名誉受到破坏。这就相当于十诫的第九诫所说的:不可做假见证害人。所以雅各所说的不是那种正确跟负责任的批评和判断。
第二个根据,就是雅各在前面第二章(8-13节)说的“要爱人如己”,跟这里所说的“不可论断”,背后其实是同一段旧约经文,就是利未记19章。
让我们读一下利未记19:16-18。
16 不可在民中往来搬弄是非,也不可与邻舍为敌,置之于死(原文作流他的血)。我是耶和华。
17 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总要指摘你的邻舍,免得因他担罪。 18 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
大家看到吗?16节的“不可在民中往来搬弄是非,也不可与邻舍为敌”,就是这里不可彼此批评论断的背景。18节的“却要爱人如己”,就是第二章的背景。
但是17节说什么呢?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总要指摘你的邻舍,免得因他担罪。
可见旧约已经说到,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在邻舍确实犯了严重的罪的时候,还是要指摘,要指出他的错误。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首先就是我们这样做是出于爱而不是恨;第二就是我们的目的是要阻止罪的扩散,免得因他担罪。
而这个跟那种往来搬弄是非,显然不是同一回事。正确的指正是要阻止罪的恶化,但那种不负责任的批评论断,不但不能阻止罪的扩散,反而让教会和群体中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分裂更加恶化。
好,这样我们就清楚了,雅各所定罪的,乃是那种没有爱心,不负责任的毁谤。那是在把自己当做别人的法官,也是在上帝面前的骄傲狂妄。这是这段经文所提到的第一种骄傲的表现。
第二种骄傲的表现,就是自居主人。
13 嗐、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
这些应该是做生意的商人。这些人对他们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去,去多久,还有他们去了能不能赚到钱,充满自信。我们的周围也充满了这样的人,可能我们中间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曾经说过类似的话。
有什么问题呢?难道赚钱不可以吗?难道未雨绸缪,为生意为事业做计划不可以吗?下一节我们就看到,问题不在赚钱,也不在计划,而在没有自知之明。
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上个星期悉尼的天气变化很大对不对?昨天是夏天,今天就变成好像冬天;上午还在刮风下雨,阴湿寒冷,下午就立刻转晴,阳光普照,那些乌云、湿气,转眼就不见了。
其实我们的生命也好像这么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圣经里面经常讲到人生的短暂。诗篇90篇是我们熟悉的,说我们的一生无论七十岁还是八十岁,都是转眼成空,如飞而去。约伯也叹息说“我的生命不过是一口气,好像云彩消散而过。”(伯7:7)
因为生命那么短暂,所以诗篇27篇就叫我们“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知道。”连今天要发生的事都不知道,怎么还能夸口明天呢?
可是,骄傲的人不但为明天夸口,妄想自己是生命的主人;连这种的夸口跟妄想,他都觉得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16 现今你们竟以张狂夸口。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
中文圣经这里的“以张狂夸口”翻译得非常好,因为这个张狂不只是形容这些人夸口的性质,或者夸口的样子腔调,而是这些人所夸口的就是自己的张狂。
为什么会夸口自己的张狂呢?当你充满肯定地计划自己的将来,当你信心满满地安排着自己的行程,计算着未来交易所能够得到的收益,这些都会成为你骄傲的理由,会让你想到自己有多聪明,有多能干,有多重要,多么自强不息,多么未雨绸缪,多么精打细算、多么有条不紊!今天很多成功人士的演讲不都是讲这些吗?无数的人涌去听,不就是想变成这样的人吗?
骄傲的人不仅把上帝丢在脑后,更为此洋洋自得,以张狂夸口。因此雅各说:“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呢?15说:
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我们应该打消自己是主宰的妄想,承认上帝才是人生的主宰。
我相信雅各不是要我们把“主若愿意”这四个字变成一句口头禅,做什么事都挂在嘴上。“上哪吃饭去?”“主若愿意,上Eastwood。”“你几点下班?”“主若愿意,5点半。”相信不是这个意思。
我想雅各乃是要我们在神面前有真正的谦卑。我们要承认我们的未来,我们的计划能否实现,甚至我们的生命本身,都不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只有当上帝许可的时候,任何事情才会发生。上帝如果不允许,你就什么都做不成。
“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我找不到有第二句话,更能够帮助我们在世界上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人字怎么写呢?两条腿,一条顶着天,一条撑着地,对不对?所以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一个平衡的人,一个把自己摆在正确位置上的人。
一个人如果不承认“主若愿意”,那么他就很容易失去平衡。一方面他就很容易骄傲,自我膨胀,觉得什么都是靠自己。另一方面他又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或者遇到自己不能控制的局面,他就顶不住了,或者就什么都不敢做了。所以这个人就总是在骄傲和自卑,嚣张和恐惧之间摇摆。
而那些自称我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靠,只靠自己的,其实并不比别的人更高明。我这几年回中国,就发现中国的那些庙宇道观生意越来越好,香火越来越旺,而很多在庙里拼命拜拜的人,都是当年自称什么都不信的人。因为那些人一旦钱赚多了,生意做大了,就会知道其实很多事情自己根本没法预料,没法控制。所以人越成功,心里就越害怕;钱越多,心里就越没有平安。所以一个在上帝面前昂首挺胸的人,很容易就会变成一个在偶像面前卑躬屈膝的人。
但是假如我们愿意来到上帝的面前,承认上帝的主权,顺服上帝的旨意,我们就能够做一个平衡的,顶天立地的人。一方面我们可以有谦卑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可以拥有内心的平安。
因为我们知道可以把生命和前途交在上帝的手中,如果事情顺利,计划实现,我们就会归荣耀给上帝,而不会洋洋自得,目中无人。反过来,即使我们自己的计划不能成就,我们也可以相信上帝有更美的心意,更好的计划,不需要我们太过着急,太过恐慌。这样我们的心态就平和了,就有平安了。
我听冯秉诚牧师的讲道里面提到周主培牧师的一句话,说“只有没长好的麦子才会昂首挺胸”,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所以骄傲自大的人其实都是没长好,骄傲就是无知的表现。所以无论我们是在大言不惭地计划将来,炫耀自己怎么样掌管自己的人生;还是在不负责任地论断别人的内心,把自己当做别人的法官,其实都是在自欺欺人。
为什么雅各要在这里提到自居法官和自居主人这两种骄傲呢?我相信这两个问题,在当时雅各所面对的处境当中,还有更深的意义。因为我们从雅各书里可以看到,当时那些犹太基督徒所面对的外界的逼迫,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内部的问题,而这内部问题又是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信徒彼此之间的分裂争吵;另一个就是信徒因为贪爱世界,所以不能专心向着神,不能除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所栽种的道。
大家看到这两个问题跟今天的主题之间的关系了吗?批评论断,把自己当做别人的法官,这个跟分裂争吵是分不开的,至少会使分争更加恶化。而自以为可以作生命的主人,则是跟贪爱世界分不开:因为忘记神所以爱世界,因为爱世界,赚到了世界的利益,所以更加狂妄自大,更加不要神。
所以如果那些基督徒不懂得对付自己的骄傲,不懂得为自己的狂妄自大认罪悔改的话,他们的信仰就会破产,他们的教会也会分崩离析。我们不也是一样吗?
今天这段经文对我们的提醒很清楚:第一就是不要批评论断;第二就是不要以张狂夸口,把自己当做生命的主人或别人的法官。
正面来说,就是我们要谦卑。过去宋尚节博士布道的时候,有一次听到他在台上一直讲一句话:“你们基督徒都要枪毙。”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基督徒都要枪毙呢?后来才听懂了,哦,原来是说“你们基督徒要谦卑”。因为宋博士讲话有福建口音,所以“谦卑”听起来好像是“枪毙”。但是这下就记住了,因为以后每次骄傲的时候,就会想到,假如不谦卑,那就要枪毙啊!
好,我们要谦卑,这个知道了。但是谦卑是什么呢?谦卑不是故作谦逊,不是明明有的硬说没有;谦卑也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决断。谦卑乃是承认一个事实,就是最终的标准,最终的主权,都在神的手中。“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做那事”。当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也常常将自己谦卑放在神的主权之下,我们就能够胜不骄,气不馁(nei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顶天立地,荣神益人的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主日讲章】“褥子团契”的奇迹—如何建立合神心意的群体生活?(上)
经文:可2:1-12
弟兄姐妹主内平安!每个人都惧怕孤单,人人需要一个群体生活。基督教更是非常看重群体生活。教会本身就是一个信仰群体的有机集合。教会建造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建立合神心意的群体生活。我们刚刚进行了一次圣诞活动,全教会各个团契小组参与,大家一起配搭,这就是活生生的群体生活。这样的群体生活是基于主耶稣连接在一起的。
我们熟读福音书,看主耶稣的教训和活动,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主耶稣医治人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候我们看到主耶稣亲自去寻找人施行医治和拯救,比如主耶稣坐船跨越加利利海到格拉森某个坟茔去医治那个被一群鬼所附的人。又有时候,是有人主动去找主耶稣而寻求医治,福音书在这方面的记载很多,比如患大麻风病者,比如瞎子巴底买听到耶稣路过而特意赶过来向主寻求医治。
有时候主耶稣因着患病者的信心而予以医治,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患十二年血漏的女人得医治的故事。又有时候,主耶稣似乎不在乎人的信心而施行医治,至少福音书没有提及被医治者的状态,比如约翰福音第五章毕士大池子旁边那个病了38年的瘫子。
福音书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一位丰富多彩的主耶稣,更向我们展现主耶稣丰富多彩的大爱和权能。而透过同一位主耶稣我们认识上帝的大爱和权能!因为认识了子就认识了父。
认识基督信仰的耶稣,也就是认识福音书里的耶稣。福音书向我们展现——
A.展现耶稣丰富多彩的故事(是活生生的故事,而非单纯的道德说教)
B.展现一位丰富多彩的拿撒勒人耶稣(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神子,而非超人)
C.展现这位耶稣丰富多彩的爱和权能(耶稣的大爱和权能无穷无尽,不受任何限制)
D.至终展现上帝那丰富多彩的大爱和权能
(从来没有人见过父神,耶稣将父神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认识了耶稣就认识了父神!)
&我们研读福音书要把握这几个要点。今天要和弟兄姐妹分享的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是一个瘫子得医治的故事。弟兄姐妹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医治故事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对,这是福音书记载的唯独因为一个群体的信心而某一个人获得了医治和恢复的故事。当然,我们也看到福音书里有人得医治是因另一个人的信心的缘故,比如因百夫长的信心,他的仆人被主耶稣医治;因着迦南妇人的信心,她的女儿被主耶稣医治。但是在马可福音第二章的这个故事里,惟独是因为一个群体的信心而其中一个成员得到主耶稣的医治。这正是这个故事的独特之处、新颖之处。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段经文,进入这个群体与耶稣相遇的美妙故事里面。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信息,聚焦在这样一节经文上,这节经文意味深长,足以让我们沉思良久,反复揣摩: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可2:5)
我们根据对这节经文的思想把今天所分享的经文信息分为四段:
一、“……他们……”:一个独特的群体
二、“……的信心”:这个群体的标记
三、“耶稣见(一见)……”:满有权能的主耶稣在看——欣赏他们的信心
四、“就对瘫子说……”:满有恩典的主耶稣采取行动——施予恩典,展示大爱
一、“……他们……”:一个独特的群体
弟兄姐妹,马可福音第二章一开始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故事的宏观背景:
“过了些日子、耶稣又进了迦百农.人听见他在房子里,就有许多人聚集,甚至连门前都没有空地,耶稣就对他们讲道。”(可2:1、2)
&耶稣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似乎永远是“万人迷”,身边常常簇拥着无数的“粉丝”。人们喜欢他,饥渴般地聆听他讲道。耶稣这一天到了迦百农——一个巴勒斯坦加利利地区的小镇,当他出现在一户接待家庭的房子里时,他的消息即可遍布整个小镇,整个小镇很快就万人空巷,人潮向他这边涌来。在耶稣那个时代,巴勒斯坦的居民生活是非常公开的,每户人家在早上便把门口打开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出的。除非有私事要办外,通常的门口都是没有关的。张开的门口,是表示公开的邀请,欢迎邻舍随时来串门。当时穷人家的屋子是不设前厅的,所以他们的家门口直接对着大街。这是一个熟人社会,不像今天的我们生活的社区防盗门、防盗窗鳞次栉比,不用提防左邻右舍,也不用担心小偷光顾或顺手牵羊。耶稣很可能就是出现在这样一个贫寒人家的房屋里,正对着街道,因此这个地方很快就被闻讯而来的人拥挤得水泄不通。人们带着渴求的心要听耶稣讲道。耶稣和他的信息确实很特别,对当时深陷罗马帝国压迫而又熟知旧约的广大犹太人来说,耶稣至少是一个先知,从他那里有拯救性的信息。因此很多人渴望听他讲道,从他那里获取有关弥赛亚的信息——这里蕴藏着他们民族的和个人的出路与盼望。
&正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几个“不速之客”。马可福音的经文接下来这样写道:
“有人带着一个瘫子来见耶稣,是用四个人抬来的。”
“有人”原文里是复数,表示是一个群体。中文表达习惯没有单复数的,但中文圣经后面也提供了这一讯息:“四个人”。我们来看这个群体有什么特征呢?
一共有几个人?
——也就是四加一,五个人。
这个群体有什么独特之处?
——有四个正常人再加一个瘫子!
这个五人团队里面最特别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有一个完全没有行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瘫子!这个故事在三卷符类福音都有详细的记载。我们要问,福音书为何要刻画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呢?这绝非闲来之笔!
“瘫子”很显然是社会上最为贫弱的边缘人士,但是他却有四个宝贵的朋友,充当他的腿脚。【没有朋友的可悲,约翰福音5章:毕士大池子旁边的那个瘫子,没有朋友孤独无助……】
&基督教会为什么能用300年时间战胜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的古罗马帝国并压倒其他异教而一跃成为罗马帝国第一大宗教呢?并不是依靠所谓的“神迹奇事”。有外邦的历史学家(《基督教的兴起》一书的作者罗德尼·斯塔克教授)通过对早期教会史料的客观分析发现,其中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教会对穷人、孤儿寡妇等贫弱群体的关怀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爱心。比如罗马帝国每逢爆发瘟疫,异教徒一般都纷纷抛弃身染瘟疫的亲友而任凭其自生自灭,但基督徒却与之相反,冒着种种危险救治、收留那些被遗弃的瘟疫感染者。斯塔克教授通过统计模型研究发现,每次瘟疫过后,基督徒的人数和人口比例都要大大地提高,异教徒相应地萎缩。其实,我们看使徒行传和使徒书信,就可得知当时成立不久的教会已经有了对孤儿寡妇和穷人的关怀。他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信仰社团,里面有不少孤儿寡妇和穷人——社会的贫弱群体,但基于基督的爱凝聚在一起,并对这些人有实际性的帮助。“共产主义社会”不是源自德国大胡子马克思,而是源自使徒行传第二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上对社会弱势者的藐视和践踏比比皆是!我们看几个例子,中西历史都有的。
我记得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取自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的课文,讲的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赤壁之战”的故事。其中有一段话记载了当时非常残酷的一幕:“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羸兵”就是老弱残兵,他们按理应该得到优先照顾和服侍,但是在信奉“宁叫我负人,不叫人负我”哲学的曹操那里,这些老弱残兵个个沦为牺牲品,被马踏泥潭里惨死。真是“一将成名万古枯”!
英国19世纪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灾难(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才能限制人口(指穷人)的过度增长。赤裸裸地鼓吹通过灾难和道德罪恶来限制、消灭社会上的多余人口(往往都是穷人)!而我查阅资料得知,这位马尔萨斯竟然还是英国圣公会的牧师!
19世纪后期西方出现社会达尔文主义:催生出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到了20世纪30年代,纳粹掌控的德国发展出雅利安种族至上理论,借此理论屠杀了成千上万的所谓“低劣民族”。
但圣经对这一种族文化、歧视贫弱群体的文化坚决说“不”!
早在摩西时代,耶和华神就通过颁布律法,对社会弱势者的权益表达了特别的关怀,并且是实实在在的!也对有钱人的权利做了适当限制。
“22:21不可亏负寄居的,也不可欺压他,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
不可苦待寡妇和孤儿。&
若是苦待他们一点,他们向我一哀求,我总要听他们的哀声,&
并要发烈怒,用刀杀你们,使你们的妻子为寡妇,儿女为孤儿。&
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
你即或拿邻舍的衣服作当头,必在日落以先归还他;&
因他只有这一件当盖头,是他盖身的衣服,若是没有,他拿什么睡觉呢?他哀求我,我就应允,因为我是有恩惠的。”
最著名的法律莫过于“拾麦穗法案”,这也是耶和华神给以色列中的弱势者提供的基本福利保障(当时那个社会没有低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神自有他的办法):
“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 神。”(利19:9、10)这样的拾取不叫“偷窃”,而是神提供的福利救济!
律法的精义是爱,耶和华神借着这些律法向他的百姓特别是百姓中的弱势者展现了无比细腻的爱!
正是有这样的法律保障和福利制度,摩押女子路得跟随婆婆拿俄米回到以色列的伯利恒后,才不至于饿死或卖身为奴(在当时的社会,寡妇是生计是非常艰难的,几乎没有什么就业机会),而且才能在田地里拾取麦穗养家糊口并且得遇大财主波阿斯,成就了一桩千古爱情婚姻,在大卫王和主耶稣的家谱上作出巨大贡献,成就主的救赎工作。
新约圣经继承了旧约圣经这种对弱势者关怀的精神。耶稣非常关怀弱势者,他的教会在使徒行传里也是这样,至少我们看到初期教会里有孤儿寡妇接受教会的救济,教会建立了一种互济互助的。雅各书特别强调检验基督徒虔诚与否,不是看他外表的宗教行为,而是看他对孤儿寡妇有没有实实在在的爱(另一个测试标准是控制舌头)!
“在 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
弟兄姐妹,一般来说,人交朋友都交些什么人呢?至少是四肢健全有劳动能力的吧。但这四个人为什么要交一个瘫子做朋友呢?经文没有说,但我想是出于真正的友爱,并且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也是付了代价!真友谊是要付代价的。比如约拿单和大卫之间的友谊,约拿单付出了多少牺牲代价。
这个故事正好与初期教会里面被充分照顾救济的贫弱群体形成呼应!再如,马可福音特别提到逼迫,也是呼应着当时教会所处的特殊情景。
思考与应用:
1、“瘫子”表示的是社会贫弱群体,教会应当给予关怀。教会当效法耶稣,进入人群当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应当成为教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美国有一家教会过了一个特别的圣诞节,没有停留在室内自娱自乐,而是动员弟兄姐妹深入社会进入人群当中,服侍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进入贫民区,进入乞讨者流浪汉那里,收到了巨大的果效。
2、属灵上的“瘫子”:因各种原因(财务的、家庭的、婚姻的、人际关系的等等)而致心灵破碎困苦流离的人?我们虽然四肢健全,但在属灵上我们都是不同程度的(心灵)“瘫子”,对那些陷入各种软弱或试探中的弟兄姐妹,我们不能漠视,应该伸手去帮忙。这次受洗共有八位弟兄姐妹受洗,其中有两位弟兄姐妹分享在他们的生活中快要跌倒陷入无望的时候,身边的弟兄姐妹伸出了援助之手,还有的摆上祷告和关怀!弟兄姐妹们,你身边有没有属灵的“瘫子”?你如何担代ta的软弱和需要(罗15:1)?
3、这个故事也表明我们需要一个群体,需要真诚有爱不计代价的朋友,需要进入一个群体。一个人不能孤立地成为一名基督徒,必须在一个信仰群体里面确认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方位。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从群体性事件看我国的政民关系及如何处理突发事件_百度知道
从群体性事件看我国的政民关系及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现在群体事件越来越多,这表明我国的政民关系越来越紧张,人民对政府的信赖度已经越来越低,政府的公信度也很差。人民对现状不满,而政府对现状毫无办法,拿不出实际的行动。所以每次遇到这类事件的时候,政府都是先掩盖问题,而人民却自发的传播信息,而瞒不住的时候,政府就假假的进行处理,结果大家都知道,不是拖到我们都忘记了,就是找农民当替罪羊,而没有真正的从根本上找到问题,从制度上解决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已经是相互不信任了,政府也不相信老百姓,老百姓也不相信政府。因为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政府的信用了。
老话说,官逼民反,政民的矛盾不断激化,只能说明在某些制度或者政策存在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雅各书讲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