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喜欢不一定拥有占有的800字的作文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及标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作文采取两级评分基础等级占40分,发展等级占20分;
(2)基础等级评分采用分项分等综合评分法。“内容”和“表达”两项各占20分,“内容”以“立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结构”、“语言”为重点;
(3)字数不足的每少50字扣1分;标点符号每用错三处扣一分,扣满两分为止;错别字每出现一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
(4)无题目的扣2分。
二、评分按照四个等级
(1)一类卷:60—50分
(2)二类卷:49—42分
(3)三类卷:41—36分
(4)四类卷:35—0分
三、评分细则
材料第一句突出“反思过去”,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第二句突出“梦想未来”,是对“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探索,“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事情”的条件,“却”字说明重点应该在最后一小句。
(1)紧扣材料,全面把握材料,既有“反思过去”,更有对梦想、未来的“追问”(实现的条件);
(2)扣第二句话,写“梦想”+“追问”(实现的条件);
(3)由材料自然落到探索、创造上,突出其意义和作用,扣材料紧密。
(1)根据材料第二句,重点落到前一句(梦想、未来),点到“追问”;
(2)扣材料第一句写作,突出反思;
(3)提出“敢于质疑”、“敢于探索”(不提材料)、敢于创新、敢于尝试(要提材料)等观点。
(1)只写“梦想”内容;
(2)只写“已发生的事情”;
(3)写“梦想与现实”,缺少与材料的联系;
(4)其它:谈“角度”问题(换个角度、多角度),说要“辩证地看问题”;谈“心态”问题;从材料出发,说“心态不同,结果不同”;从“多想一步”,“超前意识”、“有远见”等角度。
内容与材料无关,如写“活出个性”、“做好自我”、“坦然面对现实”(乐观)、“生于忧患”、“好奇心”、“我们在改变”、“抓住现在”、“谈思考”、“一念之间”、“巧妙的问答”、“逆境”、“挑战”等。
(1)文体:议论文或记叙文,文体明确(缺陷:以叙代议、罗列事例、叙议不分)
(2)结构:中心明确,思路清楚,过渡自然,结构严谨(缺陷:无段落意识)
(3)语言:表达明确,语言流畅。
(4)卷面:字迹工整,无乱涂乱画。
3.补充说明:
(1)阅卷从整体考虑,二类立意的文章,语言结构好的往一类靠,反之亦然;
(2)观点与材料有关,全举古人例子的(写文化作文),评为三类及以下。
(3)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确认为是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第四等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抄袭前面现代文的零分。
(4)具体文章具体分析,有时题目不合适,文中所写的从材料分析中得出的观点,还比较合适,可以根据具体内容打分。
(5)残篇处理:字数600字以上,根据内容、字数35—26分;字数599—400,根据内容、字数25—16分;字数399以下,根据内容、字数15分以下。
(6)错别字不封顶,错一个扣1分,若同一个字错几次,只扣1分,若前对后错,算笔误,不扣分。
(7)标点符号最多扣两分,3个扣一分,一逗到底扣2分。
(8)作文全抄大小现代文的0分,有50%不到自己的语言绝大部分抄袭为四类下,大部分自己语言,极少部分抄现代文:酌情扣分,最高二类下。
标卷1(一类卷)
&&&&&&&&&&&&&&&&&&&&&&&&&&&&&&&
&&&&&&&&&&&&&&&&&&&&&
& 我的探索之旅
对于以发生的事,我们习惯于去问:“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人会给你一个答案,即使有了一个答案,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事情已经发生,无论是好是坏,都只能学会去接受,为什么我们不曾学会探索?
萧伯纳说:“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敢于梦想,敢于探索,这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化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苯环。化学家发现了这个物质,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它的结构。他试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在一个梦中,他看到了两条蛇,那蛇身扭曲,最后一条蛇的头部咬住了另一条蛇的尾巴,另一条蛇也是如此。化学家惊起,大呼:“为什么不能这样?”在那之后,苯环的结构式被发现了,这不正是一种探索的精神?
我们习惯了被束缚,以致渐渐失去了探索的能力。对于未知的事物习惯了逃避,缺少了迎上去的勇气。但是我明白束缚的滋味,向往自由的去探索。我喜欢天马行空,喜欢思考一些无聊的问题,但我并不觉得这很无趣,反而会感到放松。当思维不受控制,飞向外太空,那便成了一种探索。
探索自然,观察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物,即使小如蚂蚁,也有它们存在的意义;探索知识,遨游于书海,探索从未领略过的海洋,那一刻,生命变的那么充实;探索情感,想想爱我的每一个人,想想我爱的每一个人,那种探索的愉悦便无处不在。
&探索是万物的源泉,我相信没有它的话,一切便会停滞不前,失了色彩;当猴子尝试双腿行走,人类就出现了;当牛顿捡起了那颗苹果,物质就出现了;当贝多芬奏响了乐曲,艺术就完美了。这一切都来源于探索,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无论等待着的是多么艰险,多么的困苦与未知,都要迈出这一步。
我的探索之旅已拉开帷幕。回想过去,回想那些历史,探索才能使人更加坚强。未来是一片白色,他等待着我。我要去探索以前我不敢置疑的一切,无论有没有结果,我只要一个答案,让自己不悔的答案。不去害怕别人的眼光,我有这个信念作为我最坚强的后盾。我要高呼,我要质疑:“为什么不能这样?”我不要可怜兮兮地询问:“为什么会这样?”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属于自己,我要为自己做决定。不管迎接什么,我都将前进。
写作指导:
安徽试卷今年的高考作文恐怕是今年各省高考作文题目中审题立意及具体操作最难的一篇。虽然材料只有两句话,但推究起来却需要考生费一番心思。即使探讨出了材料的主旨,但写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理解萧伯纳的这句话可以把它切分为两部分,然后在把这两部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首先,我们来看这两句问话的前提:一句是“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一句是“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已经发生事”是已然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了;“从未有过的事”是未然的,是梦想。我们再来看两句问话:一句是“为什么会这样”;一句是“为什么不能这样”。前者是对现实的不满,后者是对未来的期望。所以,我们如果把背景和后面的问话联系到一起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的许多事本来应该按照人们意愿(梦想)去发展,可是却没有按照人们的意愿(梦想)去发展。另外,我们从作者的说话口气来看,显然作者对已然的现实表示了十分强烈的不满。所以,萧伯纳的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既有对未来理想追求的鼓动,又有对现实生活的发展脱离人们意愿的一种强烈不满的叹悔。
如果考生不能做出上面的分析,那么考生还可以用类比法来分析。比如,中国国家足球队今天被泰国足球队踢了个5:1,我们看到这已经发生的事就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但我们却梦想中国足球队将来有一天能踢巴西足球队为5:1,接着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再比如,今天的房价上涨的已经让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了,我们看到这已经发生的事就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但我们还梦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并接着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材料的主旨,那就是现实生活中不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应该发生的事却没有按人们的想象去发生,所以这是对现实不满的质问,也是对追求梦想的鼓励。如果考生仅仅把把这个材料写成对什么“梦想”的追求,那恐怕就失之片面。
(一)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在出人意料之外地发生着,对于已然发生的事,我们只能无奈地叹惋道:“为什么会这样?”在叹惋中,有的人觉得司空见惯了,有的人觉得习以为常了;在叹惋中,我们消磨了意志,我们失却了对梦想的坚守。然而,我们就不能像萧伯纳那样,面对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追问一句:“为什么不能这样?”
(二)为什么会这样:“公仆”以“救世主”自居,执法者带头违法,房价越压越长,环境越治理越差,学生越减负担越重,安全事故会议开得越多事故越频发……
为什么不能这样:最好的大楼不是政府办公大楼而是学校,政府官员能不贪污腐化,老百姓不再怕领导,老百姓能够住得起房看得起病……
面对这些,不知你是怎么想的,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
满分作文: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新型的东西正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许多不可能的事早已成为现实。所以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正如萧伯纳说的那样:“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早已超乎了我们每个人的想象,卡尔&本茨发明的第一台内燃机汽车使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美国莱特兄弟则将文明的梦想带上蓝天,人类的交通已经变得越来越便捷;从尤利&加加林第一次走出大气层,到阿莫斯特朗在月球上那简单的一小步,人类的足迹早已不再只局限于我们的地球。从古人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到现在的深海潜水器的不断下潜,地球上唯一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也终将被我们了解。
试问,在这一项项天才的发现问世之前,有多少人愿意或是敢于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呢?
电灯问世前,有谁能相信有物体在黑夜里发出持续的光亮;电话问世前,有谁能相信有东西可以让远隔两地的人通话;电视问世前,有谁能相信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间百态;电脑问世前,有谁能相信人们可以在家中做许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敢想未必就一定能实现,而不敢想则会停滞不前,没有进步。
的确,有些天才般的想法,在被证实前,实在是令人难以相信。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证实前,有谁愿意接受自己的祖先竟是一群原本生活在树上的猴子呢?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前,有人敢怀疑牛顿当年所确定的三大定律吗?在两颗球同时从斜塔上落下之前,有人会去相信物体下落的速度竟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吗?
人类社会之所以还在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就是因为有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一类头脑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并敢于将这些疯狂的想法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变为现实的人存在于我们的社会。
天才的想法总是疯狂的,在那些庸才眼里,天才的想法总是不现实的、不合乎情理。但就是这一类被旁人视为“疯子”的人们,不断地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庸才追随历史,天才改变世界,我始终这样认为。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作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本文紧扣材料,三言两语就引出“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一观点,接着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证,最后上升到“只有天才才能改变世界”的高度。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二、事理结合,例证丰富。本文从所给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并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项发明问世之前,有多少人愿意或敢于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从而引出了“人类社会之所以还在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就是因为有天才的想法”,令人信服。
三、遣词造句,生动优美;句式修辞,音乐和谐。作者在文中不断拿出“杀手锏”让排比及反问修辞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既使文章的语言生色,又极有气势,很能震撼人心。
我的人生就是要穷尽一切可能性。
&&&&&&&&&&&&&&&&&&&&&&&&&&&&&&&&&&&&&&&&&&&&&&&&&&&&&
人们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叹她的不可思议。萧伯纳却时常梦想着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坚定地说道:为什么不能这样。
的确,未发生的不代表它不可能,只要我们拥有自信、勇气、智慧,定能将心中的梦想实现。
穷其可能,需要强大的信心。建国之初,外国人认为我们很难解决温饱问题。但袁隆平却不相信,他的心里有个梦想,在金色的秋季,让老百姓满脸笑容地收获沉甸甸的庄稼。为了这个梦,他废寝忘食,苦心钻研,他充满自信,这自信源于他对杂交水稻的深信不疑,这自信源于亿万国民的支持。他做到了,他解决了上亿人民的温饱,他令世界都不得不叹服:“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有些人从内心发出这样的疑问,但只要有了强大的自信,并努力为梦追寻,那为什么不能这样呢?
穷其可能,需要无比的勇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在被贬谪之后,发出内心最本真的呼唤。李白曾在长安有过一段富足、不愁吃穿的生活,但权贵的不屑、欺压,使他一次又一次违背了自己的心性。终于他鼓足勇气,散尽千金,与友畅饮,同销万古之愁。他不惧贫困,不惧冷落,更不惧嘲讽。他带着一颗勇敢无畏的心,畅游山水,梦游天姥,碧溪垂钓,梦日乘舟,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也因此成为一代浪漫主义大诗人,被后代称为诗仙。
穷其可能,需要超人的智慧。文革结束后,国人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深感迷茫。邓小平用他睿智的双眼,审时度势,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事实也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中华民族也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若无非同常人的智慧,邓小平又怎能拨开前进方向的迷雾,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呢?
立足当下,我们不应发出“怎么会这样”之问,发生的已成定局,也必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应像萧伯纳一样,时常幻想着一些未曾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充满自信,拥有勇气,培养智慧,我们必能穷尽人生一切可能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名师点评】本文紧扣康德的“我的人生就是要穷尽一切可能性”来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构思行文。仅此一点已是独辟蹊径了。开篇以所给材料作为引子,文章似乎写得有点循规蹈矩,不过紧接着考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未发生的不代表它不可能,只要我们拥有自信、勇气、智慧,定能将心中的梦想实现”,然后又用三个小段作进一步论证。考生叙述事例繁简得当,叙中有议,切中要害。尺水中纵谈人生,演绎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读后给人启发和警醒。
向未来进军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人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为之奋斗的人,那些敢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只有那些向着未来敢于追寻、为梦想风雨兼程的人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渡寒苦人生。柴静在她初入央视《东方时空》时,并不顺意,遭人误解嘲讽,可她没有“眼空蓄泪泪空垂”,没有失落地喃喃自语:为什么会这样?她坚定地抬起头,继续为自己的事业不断奋斗。她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与正义,剥茧抽丝,向着那片最蓝的未来海域飞翔!在向未来进军的道路上,她兢兢业业,甘守清贫,活得从容。当她被评为“最美记者”时则谦逊地答道:“溢美之词,不敢领受。”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当热烈包围世界,她以冷静的姿态飞渡,坚持不懈地为未来奋斗使她的人生充满力量!
要么是你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的确,人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要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掌握生命的方向,使自己在努力中实现价值。
失意不一定是生活的羁绊,敢于直面人生的人,才是灵魂最自由、人格最完美的人。新起之秀陈欧在创业之初,无数的质疑和辱骂几乎要将他淹没。然而他想:“为什么不能这样呢?”重重打击下,陈欧却越来越强大。“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是陈欧内心的回响。毫无疑问,陈欧在他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是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最好证明!面对失败与挫折,面对误解与伤害,他用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追梦途中,永不言弃地为未来拼搏使他的人生无所畏惧。
萧伯纳说:我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法布尔曾说:“你们应该有信心,生命从来不会绝望!”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不要在失败中裹足不前,而应展望未来,想着“为什么不能这样?”这样,我们的生活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出自我设限,我们便能看到鸥翔鱼游,水天一色;向未来进军,我们便能触到自己的梦想!
他青苔满地年年不扫,任他尘烟风过一池萍碎,我心向天,仰面花开。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诗意盎然、意蕴悠远的考场佳作。遣词造句,生动优美;句式修辞,音乐和谐。仿似吐纳珠玉、卷舒风云,情韵悠长,美不胜收。而更为惊叹的是,作者将文字的骨感和诗性与深刻的人生哲理相交融,诗意之外还有一分灵性,更有一分昂扬的精神和哲思的力量。
朝阳&流水&梦
当清晨的一抹阳光照在我身上,我明白,我不能在原地停留,我需要不停地奔跑,去追寻我的梦。
火红的太阳,用自己的能力,将清晨的第一抹光亮洒向大地。这似火的朝阳告诉我,人不能只活在过去,活在不停地抱怨“为什么会这样”的遗憾里,这样,你的人生将是一片灰暗;这似火的朝阳告诉我,要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寻,一遍遍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朝阳告诉我,事件之所以会流逝,就是为了鼓舞人们向前奔跑。
朝阳似火,梦想如花。在熠熠的阳光下,我们应该做得不是含苞待放,而是勇敢怒放。
时光如流水,总是缓缓不停地流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就这样白了少年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匆匆的流水,带走了我们过往的记忆,或悲伤,或欣喜。流水以它的方式告诉我们:时光匆匆。流水还带来开启未来的梦想,或艰辛,或美好。它的每一次穿越峡谷,流过平原,临渊而下,都示意我们要去追寻未来、不断探索。纵然是深谷断崖,即使是凄风苦雨,流水又何曾畏惧、停留、踌躇不前?我们的寻梦之路,也应如流水,一路奔跑,向东向东,永不言弃。
流水匆匆,光阴易逝,告诫我们,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梦想。
梦想如风,不停地吹拂着我们的心潮,在激起阵阵涟漪。追梦的过程是艰辛的,我们前行一如默默彳亍于雨巷中的戴望舒,希望能遇到一阵丁香的芬芳。在这风中,我们当有司马迁的隐忍态度,要有萧伯纳的追问精神,需要史铁生的坚强决心。
梦想如风,拂过我的心房,引领着我不断先前追寻,追寻那丁香一样的芬芳。我不曾也不会停下脚步去猜忌,去疑惑,我只知道迈开双脚去追寻,做一个追风少年。
骄阳似火,给我动力与勇气。
流水匆匆,带走我的疑问与困惑。
梦想如风,吹动我寻梦的裙裾,为那丁香的芬芳不断前行。
高考作文阅卷现场带给平时作文的启示
&&&&&&&&&&&&&&&&&&&&&
&文 / 张飞老师
&全省高考阅卷工作早已结束,现在学生的分数也已经公布。全省五十一万多份的试卷要在一周的时间内批阅完毕,工作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就笔者参与的作文部分批阅工作而言,二百多个教师参与,平均每天的工作量是七百五十篇左右,每天工作八个小时,那么这个速度明眼人一算便知。
&&&&中国当下中学进行的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学生写的是名符其实的应试作文,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不想唱高调,从阅卷现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平时的作文教学(特指应试作文教学),还真的要紧跟着高考阅卷标准这个指挥棒。有哪些启示呢?笔者简单做一些梳理。
&&&&1、平时要注重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训练。
&&&&安徽高考作文批改的首要标准是立意为先,就是看学生的文章是否在材料的含义范围之内,是否切合材料的意思。远离材料的含义的,与材料含义若即若离的,一律在三类文章以下,不合材料要求的,直接判为四类文。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有很多文采斐然但距离材料遥远的作文被枪毙掉。而审题准确,但语言表达能力一般的作文,却能够得到二类文章的分数,这点值得深思。平时的作文,教师应该明确一点,文采训练远没有审题立意训练重要。
&&&&2、一定要写好标题和开头。
&&&&高考阅卷的工作量很大,这点决定了学生的习作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从头看到底,时间不允许。个别老师为了赶进度,往往只看了个开头就给出分数,当然这是少数。既然这样,那么标题和开头就是决定你作文分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标题必须要有,有一个靓丽点题的标题是很好的,它可以直接唤起阅卷老师的愉悦感。如果想不出好的题目,也应该写一个,哪怕很憋足,但是要有。这次批改中,不少同学由于平时的不良习惯,文章没有标题,这就直接失去了2分。
&&&&文章的开头必须精巧,即所谓的“凤头”。这个意思是首段亮明自己的观点,让人知道你想说什么。其次是开头的语言尽量精彩一点,夺眼球一点,这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很多同学的作文开头啰嗦繁杂,首先一大段四五百字,拉拉杂杂下来不知说了什么,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猪头,让阅卷人一看就生厌。这样的作文结果可想而知。
&&&&3、议论文是很好的一个文体。
&&&&高考作文的批阅特点是快速,而开头点题,中间论述,结尾点题的议论文是最符合阅卷老师的阅读习惯的。叙事性的文章讲究曲折迂回,隐晦的主题不易让人发现,需要统揽全篇去把握,而批阅的时间又是非常有限,除非你的文章特别优秀和出彩,否则,就别用自己的文字去考验阅卷老师的耐心。
&&&&4、少用古代名人的事例来说理。
&&&&安徽的高考作文有一个明显导向,那就是纠正近几年学生作文写作的“伪文化”倾向,这个初衷是没错的。但是,有问题的是在制定的评分标准上,一个规定说,如果学生的作文出现了三个古代的人物的材料,文章直接被判为不及格。个人认为,生硬搬用、套用古代名人的材料拼凑出一篇没有自己的见解的文章,的确是一种恶劣的行为。但是,不能一概而论一棍子打死。材料本身没有对错,问题只在学生运用是否得当。如果学生观点见解鲜明,事例运用纯熟,很好地阐发了自己观点和看法,那么即使是古人材料有何不可?古人事例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增强文章的古典文化气息,只要合理,就应该允许,运用古典材料和伪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是,当你没有话语权的时候,你只能改变自己。选材的时候尽量古今兼顾,中外兼顾,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5、一定要写完整,除非时间不够。
&&&&时间不够,结果造成残篇,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只要时间允许,一定要写完整,写够800字,哪怕是感觉内容和材料不着边际也要写完。最好的字数是在800——900之间字。高考作文的批阅,对残篇的扣分是相当残酷的。
&&&&6、标题和开头段落千万别出现错字。
&&&&高考作文批改,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一个错字一分(不重复计分)。在实际的操作中,阅卷者是无法准确的统计全篇的错字字数的。但是千万别在标题和开头出现错字,这不仅仅是你直接往枪口上撞丢掉分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扎眼的错字已经让你的文章给阅卷老师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错字你可以有,你可以让它出现在后文中,但千万别在开头和标题里。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及赋分诠释
&&&&(一)基础等级分
&&&&内容项(分)
& 一等(分):
& 凡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均视为“符合题意”;
& 紧紧围绕中心主题构思作文视为“中心突出”;
& 材料丰富,充分表现主题,视为“内容充实”;
& 凡是思想积极向上,可视为“思想健康”;
& 行文合情入理,视为“感情真挚”。
& 二等(分):
& 符合题意同一等;
& 能够围绕主题构思行文视为“中心明确”;
& 所选材料基本能够表达主题,视为“内容较充实”;
& 凡是思想积极向上,可视为“思想健康”;
& 思想健康同一等;朴实、自然、不造作,视为“感情真实”。
& 三等(分):
& 尚能把握材料,行文有所游离,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 尚有中心,但个别游离中心,视为“中心基本明确”;
& 虽有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视为“内容单薄”;
& 基本符合道德规范,视为“思想基本健康”;
& 有造作痕迹,总体尚自然,视为“感情基本真实”。
& 四等(分):
& 仅仅抓住材料中枝节来立意行文,视为
“偏离题意”;
& 无明确主题,或脱离材料含义作文的,视为“中心不明确”;
& 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视为“内容不当”;
& 观点有背与现行法律和道德规范,视为“思想不健康”;
& 行文矫揉造作,视为“感情虚假”。
& ①内容部分评分以(题意)、(中心)、(内容)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思想)、(感情)两项在等内浮动。
& ②四等卷中,凡各项()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字者,在分内给分。不是空白卷,不给分。
&&&&表达项(分)
& ①一等()
& 、文体特征明鲜,可视为“符合文体要求”。
& 、首尾呼应,文脉畅通,段落划分恰当,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可视为“结构严谨”。
& 、用词准确,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句式选择得当,可视为“语言流畅”。
& 、字体书写工整、规范、方正,卷面干净,可视为“字迹工整”。
& ②二等()
& 、文体特征明显,可视为“符合文体要求”。
& 、有头有尾,分段合理,可视为“结构完整”。
& 、文从字顺,有处语病,但不影响语意表达,可视为“语言通顺”。
& 、字体比较规范,可视为“字体工整”。
& ③三等()
& 、有文体杂糅痕迹,但尚能分辨出文体类型,可视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 、有头有尾,段落划分不够合理,可视为“结构基本完整”。
& 、有处语病,对语意表达并无很大的影响,可视为“语言基本通顺”。
& 、字迹不够规范,但尚能辨认,可视为“字迹基本清楚”。
& ④四等()
& 、不能辨别文体类型者,可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
& 、段落划分有严重欠缺,杂乱无章,可视为“结构混乱”。
& 、语病达处以上,影响了语意表达,可视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 、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影响作文评阅,可视为“字迹潦草难辨”。
& ①表达部分评分以(文体)、
(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结构)、(字体)两项,在等内上下浮动。
& ②四等卷中,凡各项()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字者,在分内给分。不是空白卷,不给分。
& (二)发展等级分
& ①一等()
& 内容上“深刻”,体现在三个方面: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体现在四个方面: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 语言上“有文采”,体现在四个方面: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 写作思维上“有创意”,体现在五个方面: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 ②二等()
& 较有文采:词语恰当;句式有变化;能够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 较有创意:见解正确;材料选择得当;想象合理;较有个性。
& ③三等()
& 略显文采:词语较恰当;能够运用一定修辞手法。
& 略有创意:有一定想象力;有一定个性。
& ④四等()
& 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
& ①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四项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可根据其中的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发展等级应根据相应的“评分标准”和“说明”要求评分,再参照“基础等级”上下浮动评分。
& ③基础等级的“内容”和“表达”两项得分都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分只能在四等给分。
& 四、其他
& 、关于题目:试题要求“自主确定标题”,缺标题者扣分。
& 、关于字数:试题要求“不少于字”。不足字数,每少字扣分。诗歌按行计算。
& 、关于错别字:每个错别字扣分,重复的不计,但扣分上不封顶。
& 、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 、关于没有写完的作文
& ①主体已写出,只是没有结尾的作文,仍按基础等级标准评分,也不影响发展等级的评分。
& ②主体未写出,或字以内的不包括字作文,在分包括分以下给分,直接记在“内容”
栏中,其他个给分栏记。
& 、关于套作和抄袭的作文
& ①无自己构思及立意,仅对原材料进行复述或模仿置换等均视为套作。凡属于套作的作文,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均在三等(包括三等)以下适当评分。
& ②怀疑为抄袭的作文,须提供被抄袭的文章或准确的线索。经确认后,此类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内给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 ③凡是与题中材料没有任何联系的作文可视为“文不对题”。此类作文在分(包括分)以下给分。直接记在“内容”栏中,其他三个给分栏记。
& 、关于有严重问题的作文
& ①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错误;
& ②答卷雷同;
& ③前后笔迹不一致;
& ④有特殊标记:写名字、画图形等。
& 此类答卷由题组长提交阅卷学科领导组审核处理。
& 分及以上作文特征:
& 议论文:文体特征明显,对于灾难价值的思考有深化,依据材料及提示有自己很深刻的理解阐述,观点有深度、有自己的思考,行文举例不拘泥于所给材料事例,能结合材料进行相似联想,材料丰富,多角度阐述论证。结构呼应,文脉贯通,过渡自然,思维清晰,用词准确,各段长短适中,有归结文字,如“多难兴邦”。字迹清楚。&
其他文体:切入口要小,叙述要巧,构思非常巧妙。比如可以借助各种颜色展现灾难来临时社会各界面对灾难的积极表现,来展现人间大爱(或关爱生命或尊重生命)的主题。绝不面面俱到、空无一物、泛泛而谈。如《爱的颜色》就写得很巧。该文事例虽然还是地震后人们的表现,但事件叙述并不浮光掠影、扩写材料,而是从颜色入手,围绕爱心展开,用不同的颜色代指不同的人群,体现灾难之后爱心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结构上,发问三次,贯穿下来,文脉清楚;内容上也有引申和升华,将地震后的爱诗性的阐发。这样,用颜色对应爱心,将抽象的化为具体。
行文时,未脱离题意,使用材料事例(或三个中仅有一个和材料提示相同,另外两个不来自材料),但叙述角度有些变化,有标示结构层次的语句出现在段首,事件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有些精彩的引申文字,文脉清楚,感情真挚,字迹美观,一般;未脱离题意,列举事例只停留在灾后各界表现,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但叙述语言简洁明了,注意了时间顺序,字迹清楚,结构尚可,有几句精彩语言,一般分;未脱离题意,使用材料中的事例超过﹪,泛泛而谈,字迹稍乱,一般分;脱离题意,各方面写得再好也不会超过分。
成功的人生需要胆识和能力、毅力和意志、坚定和果敢,需要大勇,有时更需要大智。有人说,勇者开拓了世界,而智者却把握了自己,最终也就把握了世界。也有人说,没有智慧的人生就如同缺了一根主弦的琴,难以弹奏出最为动听美妙的乐曲。关于人生智慧,你也许有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也许见过不少智者和愚人,也许浮想联翩之余感慨万端,也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请以“人生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字。⑥不得抄袭。
&&&&&&&&&&&&&&&&&&&&&
被苍蝇击倒的世界冠军
1965年月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战在纽约举行。路易斯&福克斯十分得意,因为他远远领先于对手,只要再得几分就可以登上冠军宝座了。然而,正当他全力以赴拿下比赛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小事: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路易斯原本没在意,一挥手赶走苍蝇,俯下身准备击球。可当他的目光落到主球上时,这只可恶的苍蝇又落到了主球上。在观众的笑声中,路易斯又去赶苍蝇,情绪也受到了影响。然而,这只苍蝇好像故意要和他作对,他一回到球台,它也跟着飞了回来,惹得在场的观众哄堂大笑。路易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去打击苍蝇,不小心球杆碰动了主球,被裁判判为击球,从而失去了一轮机会。本以为败局已定的竞争对手约翰&边瑞见状勇气大增,信心十足,最终赶上并超过了路易斯,夺得了冠军。路易斯沮丧地离开后,第二天早上,有人在河里发现了他的尸体。他投水自杀了。
这件年多前的往事,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在生活中,当“苍蝇”影响我们的情绪时,我们该如何对待一个人也许能够处理好意料之中的大挫折、大变故,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如果对突如其来的“小苍蝇”没有心理准备而导致情绪恶化,那么最终只能使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功亏一篑。
路易斯并不是没有能力拿世界冠军,可眼看金光闪闪的奖杯就要到手时,他却暴露了心理方面的致命弱点:对待影响自己情绪的小事不够冷静和理智,不能用意志来控制自己,最终失掉了冠军甚至生命。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碰到这类偶然事件。比如你正在苦思冥想解题,同桌却在喋喋不休地小声讲话;考试最紧张的时候,钢笔里却没有墨水了;当你正卖力地主持一台晚会时,话筒却突然没有了声音……这些突然发生的小事,常常伴随人们一生,成为影响我们情绪的罪魁祸首。这时,我们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受到这些小事左右,从容应付突发事件。如果一时冲动,甚至因此怒火中烧,那很有可能把事情弄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与失败,最终害的还是自己。
善于控制情绪是一种智慧,无论对于人生还是事业来说,被自造的坏心绪所击倒都是栖为可惜的。看清自己的弱点,切忌逞一时之愤从而因小失大,这就是路易斯用生命换来的教训,这就是人生智慧的反面教员。
[解析]以“智慧”为话题的文章大多从正面落笔,本文则从反面切入,角度可谓“刁钻”。标题“被苍蝇击倒的世界冠军”很能激发阅读欲望:苍蝇击倒世界冠军,这是怎么回事
一只落在主球上的苍蝇,使路易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拱手把取胜的机会让给了败局几乎已定的对手。路易斯也许是个特例,而现实生活中因情绪失控而做出事后懊悔不迭的傻事者恐怕是数不胜数的,这便是本文主题深化的基点。文章因事入理,夹叙夹议,最终揭示出“善于控制情绪是一种智慧”的普遍道理,于卒章显志后戛然而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不一定非要占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