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在哪里穗兰分布在哪里?

  广义的秦岭山脉自青藏高原东部向东延伸至河南伏牛山,绵延约1500公里,是横亘于我国中部的一座巨大的山体。本文所指为狭义"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秦岭植物垂直带谱完整复杂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广义的秦岭山脉自青藏高原东部向东延伸至河南伏牛山,绵延约1500公里,是横亘于我国中部的一座巨大的山体。本文所指为狭义的秦岭,也即位于陕西省的部分,东西长约500公里,其主峰太白山是我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峰,海拔3767米。由于山体高大,秦岭由山麓到山顶有着明显的气候垂直带谱(自上而下有亚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和土壤垂直带谱(自上而下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森林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山地沼泽土),也有着完整复杂的植被垂直带谱。 中国论文网 /8/view-6778502.htm  但是,有关秦岭的植被垂直带谱在学者中却有着不同的认识。   一座山引出缤纷学术观点   自1939年以来,不同学者对秦岭太白山植被垂直带谱有不同的划分。不同学者对秦岭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意见不一,其分歧主要在于对秦岭北坡基带植被、松林以及中高海拔(2200米~2800米)桦木林植被性质的认识上。   首先是秦岭海拔700米~1000米的山麓和低山地区目前普遍呈现着侧柏林,使人误认为是自然地带性植被,即秦岭植被的基带是侧柏林。但是,古植物学研究资料证明,虽然侧柏最晚在中更新世在该区就有分布,但是秦岭不但过去没有以侧柏为优势的自然植被带,甚至同科属的种类也没有作为优势的地带性植被存在过。现今侧柏林在秦岭山麓和低山地带的广泛分布,是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使该地带气候趋于旱化,特别是反复频繁垦殖,水土大量流失,使土壤变得极度贫瘠,甚至形成基岩裸露的石质坡面――这大大加强了侧柏对栎类树种的竞争能力,使侧柏林的面积得到扩大和发展。通过封山育林,在土壤条件恢复之后,栎类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除局部山脊梁顶悬岩峭壁之地仍为侧柏林占据之外,阔叶林将得到大量的恢复和发展。目前阔叶树侵入侧柏林,使侧柏的枝叶干枯,严重受抑状态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无论过去或将来,侧柏林成为该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是不可能的。秦岭及其邻近地区的古地理和古植物资料分析及这里森林生态特性和演替趋势研究表明,秦岭基带的地带性森林就是栎林(栓皮栎林和麻栎林),其中栓皮栎林占主要地位。   秦岭广泛分布的松属植物主要有油松、华山松和马尾松3种,其中马尾松仅分布于秦岭南坡低海拔地区,而油松和华山松南北坡均有。大致油松分布在海拔1900米以下,华山松多在海拔1700米~2300米区间。尽管油松和华山松的分布范围较广,但在秦岭其分布面积却比较局限,多在陡峭的山脊梁顶上成林,或是在阔叶林被破坏后的迹地上发展而来。岭脊有些较宽阔而土壤发育较好的地段上松林则常被阔叶林隔断,因此,松林具有演替早期阶段的特征。而且,就具体某一松林看,其在垂直带上的位置常常并不与能代表气候亚带特征的特定的栎林类型相一致,如华山松既可以作为巴山冷杉林的混生成分而存在,也能成为红桦林、糙皮桦林及锐齿槲栎林的伴生成分。另外,油松和华山松林的生态适应性较强,分布范围很广。比如油松林既可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部、阴山、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等较干冷地区,也能分布于秦岭南坡较暖湿区域,其分布区域气候因素的差异已超出了气候亚带的范围。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从两类松林的稳定性、分布面积还是从其与气候带、土壤带的联系的密切性上看,将松作为海拔1300米~2300米垂直自然带划分的标志都是不太合适的。   中高海拔(2200米~2800米)地区广泛分布着红桦林和糙皮桦林,对两类桦林稳定性的认识的不同是对植被垂直带划分产生分歧的原因。近年孢粉资料和群落学分析证实,桦林或以桦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地质时期和现代都可形成地带性(水平和垂直)森林,是凉温湿润气候的顶极植物群落。因此桦林可以作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湿冷生针叶林的过渡地带凉温湿润气候的代表,其区系组成也是以典型落叶阔叶林和湿冷生针叶林的混合成分为特点。从目前针叶树种在这一区域分布的广度上看,称之为桦林带更为合适。因为这两种桦木叶片一般小于栎类树种,所以也常称作落叶阔叶小叶林带。   一般认为,代表一个垂直带或亚带的植被类型应是广泛分布于该带或亚带中等生境条件下(如坡中部,土壤干湿适中、发育正常等),能反映垂直带主要气候、土壤特征的顶极植物群落,即植被垂直带应与气候带、土壤带相联系。这里所说的顶极群落指处于演替晚期阶段且自我稳定,不存在演替证据的植物群落。   秦岭主峰太白山植被   综合前人的划分方案,结合秦岭气候、土壤及植被类型的分布和动态特征,笔者以秦岭主峰太白山为例,制定出植被垂直带谱如下图:   由此图可以看出,秦岭主峰太白山植被垂直分布非常清晰,具有我国东部湿润区典型的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特征。而且,各垂直带的划分和命名主要考虑的是潜在植被而非现实植被,尤其是低海拔地区。由于低海拔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大面积分布的是农业植被和次生灌丛或灌草丛,但其气候顶极植被仍应是森林,有些学者将其划分为栽培植被带或农耕带其实并不恰当。   南北坡植被基带不同   南北坡的植被垂直带谱有所不同。北坡基带为栓皮栎林为代表的落叶阔叶林。南坡基带为含常绿树的落叶阔叶林,除栓皮栎、麻栎外,常有小青冈和岩栎等常绿树种混生其中。另外,北坡有比较明显的辽东栎林亚带,南坡则无。辽东栎是一种典型的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在秦岭南坡,除西秦岭凤县一带有分布外,一般很难见到。辽东栎林亚带的出现与否是秦岭南北坡植被垂直带差异的明显标志之一。   海拔2300米以下:落叶栎林带   落叶栎林带位于海拔2300米以下,自下而上依次为栓皮栎林(海拔1500米以下)、锐齿槲栎林(海拔1500米~1800米)和辽东栎林亚带(海拔1800米~2300米),分别代表暖温带、山地中温带、山地寒温带下部的落叶阔叶林。油松、华山松在该范围内比较多见,跨亚带分布,而且频繁的人为活动也客观上扩大了油松、华山松的分布区。   栓皮栎林为秦岭植被垂直带谱基带植被的代表,目前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由于地处低山地带,人类活动频繁,大多系多代萌生林。群落外貌灰绿色,林相不整齐,结构一般较简单。乔木层以栓皮栎占优势,但混生树种很多,如锐齿槲栎、小橡子树、化香树等。南坡栓皮栎林中常混入一些热带起源的常绿阔叶树种,如化香树、小青冈、山合欢、枫香及小叶?沟取?
  锐齿槲栎林在秦岭南北坡是栎林中分布幅度最宽、面积最大的植被带,占据了海拔1500米~2000米的大多数地区,这一区域也是秦岭降水、温度、土壤条件三者组合最好的地区,其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均比较复杂。锐齿栎林既有萌生林,也有实生林。常见伴生种有小橡子树、栓皮栎、油松、华山松、铁杉、红桦、亮叶桦、坚桦、网脉椴等。灌木层中最主要的是美丽胡枝子、木姜子、四照花等。草本种类基本属于中生耐阴植物,如湖北野青茅、麦冬、吉祥草、龙芽草、鹿蹄草等。由于锐齿栎林处于秦岭水分和热量配合最好的地带,因而是各类森林群落中藤本植物最丰富的,特别是一些较大型木质藤本植物种类多,常见藤本植物有葛藤、西五味子等。   辽东栎林仅分布于秦岭北坡,但占据了海拔1800米~2200米的广阔地带。该区域是秦岭北坡降水量最多地带,达900毫米~1000毫米,辽东栎林的上限主要受热量限制,一般不超出年平均气温6℃等值线。下接锐齿槲栎林,上连红桦林,土壤为深厚肥沃的棕色森林土。秦岭辽东栎林群落结构简单,林相整齐。常见伴生种有山楂、毛花槭、华椴、千金榆、锐齿槲栎、青皮槭和华山松等。灌木层常见种有美丽胡枝子、秦岭花楸、蜀五加等。草本层以大披针苔为主,常见的还有细弱草莓、三褶脉紫菀、异叶茴芹等。   海拔2300米~2800米:桦木林带   桦木林带占据海拔2300米~2800米的范围,以红桦林和糙皮桦林为代表,可以此分为两个亚带,它们共同代表着山地寒温带下部的落叶阔叶林,是凉温湿润气候的顶极植物群落,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湿冷生针叶林的过渡地带凉温湿润气候的代表。   红桦林广泛分布于秦岭海拔1900米~2100米区域,在北坡分布下限连辽东栎林,上限接糙皮桦林,其个体分布可以在海拔1700米~2500米之间。红桦林所在地带为秦岭多雨区,气候凉温湿润,多分布于山坡的中下部,迎风的坡面上很少分布。而糙皮桦林主要分布于秦岭及关山地区的亚高山地带,位于桦林带的上部。糙皮桦适应性强,分布区垂直跨度大,太白山地区集中分布于海拔2500米~2800米范围内,下限接红桦林,上限连巴山冷杉林。糙皮桦林可以生于石质土上或冰川侵蚀槽谷之石流岩隙间,多为纯林,但其上部常与巴山冷杉形成混交林,下部与红桦形成的混交林的情况也比较常见。桦林中常见乔木树种有华山松、少脉椴、锐齿栎、灯台树、重齿槭、巴山冷杉、湖北花楸等。灌木层常见有华桔竹、峨眉蔷薇、川滇绣线菊、水榆花楸、冰川茶?子、红脉忍冬、陇塞忍冬、密穗小檗等。草本层常见种有毛状苔草、假冷蕨、大花糙苏、大叶碎米荠、川赤芍、山酢浆、水金凤、升麻、白花酢浆草,偶见有独叶草、延龄草等。藤本植物有藤山柳、防己叶拔契、秦岭铁线莲等。   海拔2600米~3350米:针叶林带   针叶林带位于海拔2600米~3350米。下部(海拔2600米~3000米)以巴山冷杉林为主,上部(海拔3000米~3350米)以太白红杉林为代表。太白红杉是秦岭山地的特有植物,其分布上界也是太白山森林分布的上限。   目前巴山冷杉林占据秦岭海拔2500米~2800米的广大地区,成连续带状分布,是这一海拔高度的主要植被景观,但有些地段有时完全缺乏巴山冷杉林,太白红杉林可直达桦木林,如大爷海北沟附近。巴山冷杉林自地质时期形成以后在秦岭地区就没有消失过,但曾经历过几次大幅度的上下迁移。巴山冷杉林外貌暗绿色,林冠稠密,林下阴暗潮湿。除在过渡地带有太白红杉、糙皮桦、华山松个体混生外,一般多为纯林。灌木层以优势种出现的有华桔竹、秦岭箭竹、金背杜鹃、刚毛忍冬、红脉忍冬、钝叶蔷薇、峨嵋蔷薇等。草本层植物种类常见有大叶碎米荠、禾叶嵩草、川康苔草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在巴山冷杉林下也常能见到。巴山冷杉林分布在森林带之上部,是秦岭较少受到采伐影响的森林。   太白红杉是秦岭高山区特有树种之一,处于森林带之上缘,仅出现在秦岭几个高度超过2800米的山峰。这一海拔为冰缘气候控制,气温低、湿度大,风的作用非常强烈,使太白红杉常矮化并呈旗型树。太白红杉林群落结构简单,有时有少量的巴山冷杉、糙皮桦混生,其他乔木很少见到。   在太白山地区,太白红杉林与巴山冷杉林的位置,在局部地段会有倒置现象,即巴山冷杉在上而太白红杉在下,这种现象在太白山南坡玉皇池下之沟内,以及南坡的老庙子和西太白白起庙梁下部最为明显。刘慎鄂先生对此的解释是“此盖以落叶松(即太白红杉)之幼苗喜阳,故能直接争向新地面(河沟)发展,而枞树(即巴山冷杉)之幼苗喜阴,必待落叶松成林之后,借落叶松阴保护,始能渐入落叶松林之内而扩充其枞林之面积。换言之,即落叶松为新地面之先锋,而枞树则为落叶松之侵略者。”凡落叶松林分布的空间,冰期都曾被冰覆盖,并经过强烈的冰蚀作用,倒置现象从另一方面也表明自最后一次冰川退却之后,太白山植被发育过程仍在进行之中。   海拔3350米以上:灌丛和草甸带   灌丛和草甸带在太白山分布于海拔3350米以上,是原生性的灌丛和草甸,在秦岭其他山峰如光头山、冰晶顶、牛背梁、平河梁、玉皇山、兴隆岭等海拔2500米以上一些山峰上也有分布,其原因为山顶效应,在《森林与人类》2014第2期《植物的秦岭》中已有论述。本带内灌丛主要包括头花杜鹃灌丛、杯腺柳灌丛及华西银腊梅灌丛等,草甸则是以禾叶嵩草、早熟禾、球穗蓼、川康苔草、紫苞凤毛菊、秦岭龙胆、高山唐松草、毛状苔草、太白银莲花、川陕金莲花、驴蹄草及龙胆科植物等为优势的原生性草甸。这类灌丛草甸植被是高山亚高山气候条件的产物,是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群落。   随气候变化的带谱   植被垂直带谱不是一成不变的。   秦岭地区第四纪以来才达到现今的高度,而气候在冷、暖、干、湿方经历了多次复杂的波动。第四纪早更新世初期(距今约200万年),秦岭正经历冰期,植被地带性由低到高大致为:云、冷杉针叶林(海拔500米~1000米)、落叶针叶林(海拔1100米~1600米)、灌丛草甸(海拔1600米~2100米)、寒荒漠(海拔2100米~2500米)、雪线(海拔2500米以上)。晚更新世末期(距今约2万年),秦岭植被分布特点为:森林草原(海拔500米~1000米)、落叶阔叶林(海拔1000米~2200米)、云、冷杉针叶林(海拔2200米~2800米)、落叶针叶林(海拔2800米~3300米)、高山灌丛草甸(海拔3300米以上),此时秦岭山麓植被和山上植被面貌都和今日颇为相近了。但此后一直到全新世早期,秦岭又经历了一次冷期,云冷杉林一度降至海拔500米~1100米。到全新世中期,气候已渐变暖并持续至今,一直到现在没有发生大的波动,各植被带逐渐上移,才形成了目前所看到的格局。这一过程仍在持续,例如太白红杉正在向上侵没石海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有些山峰已接近主峰顶部。这些事实表明,除太白山外,当前太白红杉的林线并非其气候上限,而是受制于土壤条件以及强风。   另外,秦岭不同的山峰植被垂直带谱表现也有所不同。太白山因为山体高大,各植被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基本占据其气候适宜区,仅有位于巴山冷杉林之下的太白红杉林仍可能被巴山冷杉林所替代,但其他高度在海拔2500米~3100米的山峰,如牛背梁、鲁班寨等,植被带存在上移的可能性。与太白山相比,这类山峰上各植被带或亚带的幅度也经常变窄,或者缺失某个植被带或亚带,如秦岭中东部的牛背梁、草链岭就缺少辽东栎林亚带等。   植被垂直带谱的划分依据是地带性植被,但由于秦岭曾遭受过多次大规模的采伐破坏,尤其是中低海拔地段,现存植被几乎都为次生的,次生灌丛和草甸广泛分布,其分布同样表现出有规律的垂直梯度上的变化。这类灌丛和草甸为森林植被遭破坏或者耕地撂荒以后形成的次生类型,多分布于中低山地区,分布极广且类型复杂,与海拔高度和破坏前的森林群落类型的关系很密切,灌丛主要以胡枝子属、蔷薇属、绣线菊属、柳属、?兆邮簟⒒畦邮簟⒑?颓子属等植物为优势,而次生草甸多以菊科及禾本科植物为优势。次生灌丛和草甸有向被森林群落演变的趋势,但由于秦岭中低山地区长期处在反复樵采与垦殖压力之下,该过程极为缓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性。调查发现,次生的灌丛和草甸的分布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规律性,尽管学术界并不认可次生植被地带性的提法,了解次生植被与海拔梯度的关系仍有其积极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陕西现秦岭雨蛙 这珍稀可爱的精灵曾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现(图)-社会新闻-齐鲁晚报网
陕西现秦岭雨蛙 这珍稀可爱的精灵曾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现(图)
核心提示:
日前,秦岭雨蛙又在秦岭南麓的陕西省佛坪县现身。去年7月,这珍稀可爱的精灵曾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潭子保护站一带出现,但在县城附近“安家落户”并被拍摄到还属首次,再次印证了秦岭雨蛙在秦岭南麓的分布,且种群数量和生存区域有所增长和拓展。
日前,秦岭雨蛙又在秦岭南麓的陕西省佛坪县现身。去年7月,这珍稀可爱的精灵曾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潭子保护站一带出现,但在县城附近&安家落户&并被拍摄到还属首次,再次印证了秦岭雨蛙在秦岭南麓的分布,且种群数量和生存区域有所增长和拓展。
以前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岳坝镇大古坪村一带看到过秦岭雨蛙,后来数量有所减少也难得一见,去年秦岭雨蛙在龙潭子保护区被发现,今年又在70多公里外的韩盘沟发现,这说明秦岭雨蛙种群数量和生存区域有所增长和拓展。
据了解,多年来,当地群众为保护大熊猫等野生珍稀动物,从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性农资,近年来又坚持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建设环保准入制度、农村清洁工程、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城等政策、举措,生态环境、地域水质持续良好,为秦岭雨蛙营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换个姿势看山东-天天豪礼有惊喜-全新界面国际范儿】
齐鲁壹点 最懂山东
责任编辑:白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直接加微信号“qiluwanbao002”关注齐鲁晚报官方微信公共平台。秦岭植物区系和植被研究概述--《西北植物学报》1996年05期
秦岭植物区系和植被研究概述
【摘要】:秦岭植物区系和植被研究概述傅志军,张行勇,刘顺义(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系,陕西宝鸡721007)(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陶铭(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关键词秦岭,植物区系,植被,研究概述THESUMM...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Q948.5【正文快照】:
秦岭植物区系和植被研究概述傅志军,张行勇,刘顺义(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系,陕西宝鸡721007)(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陶铭(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关键词秦岭,植物区系,植被,研究概述THESUMMA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冬平;丁长青;楚国忠;;[J];动物学报;2006年01期
罗勇;张百平;;[J];地理科学;2006年05期
付志军;[J];山地学报;1998年04期
傅志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唐志尧,柯金虎;[J];生物多样性;2004年01期
唐志尧,方精云,张玲;[J];生物多样性;2004年01期
毛学文,郑宝军,贺蕊蕊,巨玉萍;[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利锋;[D];西北大学;2001年
许天全;[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袁秉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赵智渊;[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朱晓勤;[D];西北大学;2007年
赵建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詹兴中;[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慕英;[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傅志军;郭俊理;;[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张志英,袁永明;[J];西北植物学报;1989年01期
朱志诚;[J];西北植物学报;1983年02期
张志英;苏陕民;;[J];西北植物学报;1984年01期
傅坤俊;[J];西北植物学报;1983年01期
张学忠,张志英;[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傅抱璞,虞静明,李兆元;[J];地理学报;1982年01期
刘华训;[J];地理学报;1981年03期
陈明荣;[J];地理研究;1992年03期
張伯声;;[J];地质学报;196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华潮,吴鸿,赵明水,杨淑贞;[J];浙江林业科技;2003年05期
栗德永,王开曦;[J];植物生态学报;1983年03期
傅志军,郭俊理;[J];植物生态学报;1994年03期
惠俊爱,李学禹,王绍明;[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张希彪,上官周平;[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张希彪;上官周平;;[J];生态学报;2006年02期
唐龙;梁宗锁;杜峰;郝文芳;;[J];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刘果厚;[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李秉成,孙建中;[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3期
申云霞;[J];西北植物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雷梅;常庆瑞;冯立孝;阎湘;;[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舒守娟;王元;;[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张经炜;;[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胡艳;葛继稳;汪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张经炜;;[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Peking University The Sixth Reconnaissance and Exploration Group,Jiangsu P[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六辑)[C];1978年
孟繁松;张振来;盛贤才;;[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五辑)[C];1995年
陈孝红;汪啸风;;[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七辑)[C];1999年
蔡文华;李文;陈惠;王加义;;[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谢晓金;郝日明;;[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成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王明玖;[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0年
王国宏;[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侯扶江;[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张德辉;[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王艳;[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杨万勤;[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张智英;[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陈玉福;[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闫桂琴;[D];西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予杰;[D];吉林大学;2004年
冯险峰;[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孙龙;[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周明冬;[D];石河子大学;2006年
唐龙;[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郭新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赵丽娟;[D];中南林学院;2005年
林春松;[D];中南林学院;2005年
陈维川;[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吴晓莆;[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董爱荣,吕国忠,吴庆禹,宋瑞清,宋福强;[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樊璐,刘西俊,周丕振;[J];西北植物学报;1996年05期
杨建兴,王锐,田建华,孔绿玉;[J];陕西林业科技;2004年01期
巴雷,王德利,高莹;[J];草业学报;2005年05期
李景侠,张文辉,李红;[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5期
刘宝;陈存及;陈世品;李生;;[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洪伟,柳江,吴承祯;[J];林业科学;2001年S1期
张文辉,王延平,刘国彬;[J];生物多样性;2003年02期
苏志尧,吴大荣,陈北光;[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3期
史小华;许晓波;张文辉;;[J];植物研究;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玉心;[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尹五元;[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齐代华;[D];西南大学;2007年
刘会梅;[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杨永川;[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宋爱云;[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王振杰;[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许俊杰;[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姜于兰;[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张悦丽;[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霜红;[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郭会哲;[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万明利;[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谭蔚;[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谭晓红;[D];郑州大学;2004年
王今琪;[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陈娟;[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张瑞利;[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何艺玲;[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白卫国;[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文斌;杨鹏;柴崎亮介;唐华俊;陈仲新;;[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冯建孟;王襄平;方精云;;[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柳小妮;张德罡;孙九林;曹文侠;蒲小鹏;徐长林;;[J];草地学报;2007年01期
苏维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刘井元;余品红;吴厚永;;[J];昆虫学报;2007年08期
冯建孟;王襄平;徐成东;杨元合;方精云;;[J];山地学报;2006年01期
关文彬,冶民生,马克明,刘国华,汪西林,谭辉;[J];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沈泽昊;赵俊;;[J];生态学报;2007年03期
朱晓勤;刘康;秦耀民;;[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5期
张桥英,何兴金;[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爱云;[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张刚华;[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冶民生;[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张永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庆钟;[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李凤岚;[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王照霞;[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霍云霈;[D];西北大学;2006年
崔治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张萍;[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万明利;[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李明艳;[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袁秀;[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刘士华;[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震达;[J];地理学报;1955年03期
祁延年,王志超;[J];地理学报;1959年04期
傅抱璞;[J];地理学报;1963年03期
王荷生;[J];地理学报;1979年03期
张学忠,张志英;[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裘善文,姜鹏,李风华,夏玉梅,王曼华,汪佩芳;[J];地理学报;1981年03期
傅抱璞,虞静明,李兆元;[J];地理学报;1982年01期
李炳元,王富葆,杨逸畴,张青松;[J];地理研究;1982年04期
陈明荣;[J];地理研究;1992年03期
傅坤俊;[J];西北植物学报;198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应俊生;[J];植物分类学报;1994年05期
张秦伟;[J];广西科学;2002年03期
邓懋彬,魏宏图,姚淦;[J];植物生态学报;1983年02期
陆树刚,张光飞;[J];云南植物研究;1994年03期
尚富德,王磐基,丁圣彦,郑合勋,曾颖;[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孙航,周浙昆;[J];云南植物研究;1996年02期
布仁图雅,刘书润,阿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路端正,张向辉,崔国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梅笑漫;[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年02期
周厚高,黎桦,周琼,谢义林;[J];广西植物;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茹文明;;[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许崇梅;张颖颖;樊守金;李法曾;;[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欧祖兰;苏宗明;李先琨;;[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陈肖鹏;张朝晖;;[A];Chenia--Contributions to Cryptogamic Biology(Vol.10)[C];2011年
王兵;周桂玲;;[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傅德志;左家哺;王英伟;李春雨;李兴锋;;[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曾宪锋;庄雪影;;[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张研;;[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7)[C];1984年
严昌荣;丁莉;;[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吴玉虎;;[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钧;[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李岚;[N];陕西日报;2008年
曹锋;[N];商洛日报;2008年
马佳;[N];中国妇女报;2008年
马佳;[N];北京科技报;2008年
市林科所老科协;[N];郴州日报;2009年
王承鼎 程传宏;[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孔祥福 通讯员
李守峰;[N];湖北日报;2010年
本报见习记者
邓飞;[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铁铮;[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明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单家林;[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金山;[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孙会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马成亮;[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宋绪忠;[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张阳武;[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刘林馨;[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史作民;[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998年
石培礼;[D];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凌云;[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谢梦洁;[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巴贺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D];新疆大学;2012年
王欣颖;[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孙秋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徐永福;[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王芹;[D];新疆大学;2013年
王彦涛;[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徐艳明;[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郑铁钢;[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岭神树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