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是土木工程考研学校排名的分支吗,为什么还考化学啊

来自子话题:
道路桥梁的养护和维修的内容包括平时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行所必须的小修、保养外,还应包括到了一定使用年限、路桥的病害道路一定程度要对其进行大修、中修等。&br&
日常的小修、保养包括对道路桥梁的的日常检查、清扫、保养、局部轻微病害的修补、预防性养护,还包括钢桥及索桥的除锈、防腐处理,这些工作是在道路桥梁投入使用的那一天就开始的,而且随着它的寿命期终止而终止。&br&
道路大中修是指到了一定使用年限、病害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为了恢复它们原有的功能而做的一系列工作,主要是指道路路面的翻修、重新铺筑等,而且不同的道路等级、路面类型的设计年限是不同的,我国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及城市主干道当使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时设计年限是15年,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及城市主干道当使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时设计年限是30年,一般规定路面的大修是必须达到设计年限且病害也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进行。但现状是:一方面由于现在我国在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非常混乱,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腐败问题,施工质量往往都达不到设计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国现在各个行业管理也混乱,规范标准不统一,各行其是,例如汽车制造企业在拼命的加大汽车的载重量,各种超大吨位的载重汽车层出不穷,加之现在汽车发动机性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往往核载5吨的汽车大多数都装载到50吨以上,远远超过设计采用的汽车荷载等级,而现在设计上采用最高汽车荷载等级是公路—Ⅰ级、城—A级,使用再高的荷载等级一方面规范不允许,也不经济。所以施工质量差、超载现象严重等多种原因叠加导致了道路桥梁都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当然也能不排除有时也存在设计不合理等因素,使得道路的大中修期限不能按规定执行。&br&
桥梁的大中修的确定较复杂,引起桥梁的病害及破坏因素也很多很复杂,公路桥梁一般规定要每隔3~6年对桥梁的承载能力、通行能力、抗灾能力等技术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评定,评定为一类~五类五个等级,根据评定的结果等级确定对桥梁是否进行大中修、限载、加固维修、改建重建、关闭等。城市桥梁设计规定,桥梁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根据结构的重要性、桥梁规模等因素分为100年、50年、30年。所谓桥梁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是指在正常使用的条件下,不需要进行大修即可满足使用功能的年限,不包括超载等非正常的使用状态。故除了前面所说的设计、施工质量等原因外,还有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水毁等)都会对桥梁造成破坏,而且特别是对于桥梁结构来说,普遍严重的超载对其的破坏程度来说往往是致命的、不可恢复的。
道路桥梁的养护和维修的内容包括平时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行所必须的小修、保养外,还应包括到了一定使用年限、路桥的病害道路一定程度要对其进行大修、中修等。 日常的小修、保养包括对道路桥梁的的日常检查、清扫、保养、局部轻微病害的修补、预防性养护,还…
来自子话题:
美国的方正格局源于本身历史短,城市基本是平原新建,城市格局从早期的&b&朗方规划&/b&开始就是放射状结合环形。当时也算是一大创举,完全方格状,这本身也反映其地形。&br&首先,中国不是所有城市都不是方格网状格局。&br&城市格局有很多种,你所说的应该是道路格局为什么不呈现方格网布置。其实国内很多新城建设都采用方格网,或者非标准型方格网,其原因大致和地形地貌有关。目测下楼主是南方人,北方的城市道路大都南北、东西走向,都嵌套了方格网状布局,而南方多不规则,但其实也是方格网状的。&img src=&/766a45b071fc9e826ecd51_b.jpg& data-rawwidth=&532& data-rawheight=&5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2& data-original=&/766a45b071fc9e826ecd51_r.jpg&&这是厦门市海沧区新城规划的一个局部,图在实际中的面积大概有2.6平方公里,中间的岛有1平方公里左右。其结构就是刚才所说的方格网嵌套进去的,部分线不是直的,那是和地形有关,比如有水等。&b&可见一部分是地形地貌的原因。有时因考虑分割后地块主要朝向,对道路做适当调整。有时会因建筑排布做一定调整&/b&(比如楼间距因日照规定60米的话,道路往往会偏斜一点,使得地块由90米宽,方便之后的建设布局。这也会影响整个道路网的结构)&br&&br&下面说下有些地方为什么不用这种形式,在说之前简单介绍下几种基本道路结构。一个是方格网状,一个是环形放射状道路(巴黎凯旋门那边)。现实中常有次级道路挂在主干道之上的形式,情况大概如图:&img src=&/c18eed8cb955fcdb9e5ecfe_b.jpg& data-rawwidth=&261& data-rawheight=&2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1&&&br&方格网状道路实际上会该来很多问题。&br&&b&首先,道路交叉节点的增多,这回明显减缓道路的通行能力。交叉路口影响车速,这个应该不用过多解释吧。&/b&&br&其次,方格网道路难以对道路进行等级划分,增加主要道路的通行能力。&br&再次,实际建设中方形网状道路会使地块建设过程中,道路面积较其他形式增大,工程上不划算,卖地的时候也不划算。&br&&b&最后,一个常识,两点间直线最短,方格网状道路,除非两点正好在同一条路上,不然永远要多走很多路。这本身也就带来很大的交通问题。&br&&/b&&br&&br&因为方格网状的道路存在这些问题,当然其他的道路形式也存在各种问题,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往往依需要,&b&采用混合道路的形式&/b&,将几种道路形式结合使用,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国城市的现状。比如北京就是环形放射道路与方格网道路结合的形式。&br&&br&先这样吧,还需要什么回头再补。
美国的方正格局源于本身历史短,城市基本是平原新建,城市格局从早期的朗方规划开始就是放射状结合环形。当时也算是一大创举,完全方格状,这本身也反映其地形。首先,中国不是所有城市都不是方格网状格局。城市格局有很多种,你所说的应该是道路格局为什么…
&b&“XX or XX该如何选择”&/b& 特没劲。&br&惯例是:介绍自己学历、专业、个人性格,简述offer的薪酬、工作地点,如何选择?&br&接着大家各自从各自的经历、感受出发,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苦口婆心讲述利弊。&br&捎带吐槽自己的工作,表达对其他岗位或行业的羡慕,&br&最后开启上帝视角,高屋建瓴的来一句&b&“follow ur heart”。&/b&&br&&br&&br&&b&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言论是有偏见的,&/b&&br&设计院强度大是持续性的吗?&br&高校收入一定低吗?&br&&br&我们都会夸大某一行业的特点,来表现这个行业的基本属性。&br&&br&我本人供职铁X院,&a data-hash=&b61f107d0917812ccee6& href=&/people/b61f107d0917812ccee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猫无忌& data-tip=&p$b$b61f107d0917812ccee6&&@猫无忌&/a&对设计院的描述是真实的,但是不客观,这里不展开,不反驳,每个设计院的情况不同,业务量不同,不适合讨论。&br&&br&高校里,假期多,但凡有点事业心的老师也不可能真的去休息。同样,助教、讲师稍微参与一下课题,经济情况也不会太差。这点硕士不会不明白。&br&&br&这不是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事业心的问题,不论什么性质、什么工作、什么单位,总会有人浑浑噩噩,也总会有人出类拔萃,显然这不是他们当年选出来的。&br&&br&无非是想在答案里找几句支持你心里已经做出而又没在这里说出来的选择而已。
“XX or XX该如何选择” 特没劲。惯例是:介绍自己学历、专业、个人性格,简述offer的薪酬、工作地点,如何选择?接着大家各自从各自的经历、感受出发,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苦口婆心讲述利弊。捎带吐槽自己的工作,表达对其他岗位或行业的羡慕,最后开启上…
来自子话题:
绝壁是个坑~&br&从结构上讲,不可能违背力学规律,所谓建筑结构就是将建筑荷载传给大地,形成的建筑传力路径必然存在,随心所欲?不可能,至少不可能打断传力路径!!!但是随着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用更少的材料建造满足更加复杂要求的建筑,本身上这种趋势就会将建筑的想象无限放大!&br&==========我是叫喵喵喵的分割线============================================&br&目前建筑师们的各种构想(除非非常诡异的),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我认为是可是通过各色的建筑结构理论与技术建成的。(曾几何时和建筑同学一同做设计,各种被活活鄙视啊,总说建筑设计不能天马行空,要不想出来,结构工程师也做不出来。。。我心里真是万头草泥马在奔腾啊。。。)&br&&br&回到题目,如今的建筑师在对一座建筑进行设计构想时,随着技术的发展,的确会越来越少的考虑到结构的问题,只要觉得可以的一般都没问题。。。&br&&br&考虑到建筑师培养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回避建筑力学这门专业基础课(话说坑死多少艺术脑细胞?!)那么在他们未来的设计中,已经牢固树立了很深刻的设计框架——只有满足一定要求的建筑才能建成。。。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会考虑到结构问题:比如房屋必须坐落在地上,一般下部比上部大,基础牢固嘛(其实是符合弯矩图的)等等,所以必然设计中是有一定力学原理的,在其上发展起来的后面的设计同样遵循这个大背景,因此后期考虑的主要就不会再是能不能建成的问题了。&br&&br&再者说建筑师的本职就是做人与环境关系的设计,脑洞打开才行啊。。。考虑到起码不倒的要求,身下的抗震、抗风神马的交给结构工程师啦。。。何苦非要用艺术的细胞纠结那密密麻麻的数字???随着BIM技术等的更广泛的应用,建筑师与工程师更多的交流,结构工程师可以给建筑工程师提建议,在尽力保留建筑设计原方案的情况下,提高结构使用效率,甚至建筑师在不确定是否能够建造的条件下,依赖结构工程师的专业知识能确定更多的可建造方案。&br&看几个脑洞大开的方案:&br&08奥运设计方案之一的浮空开启屋面——结构没说啥吧?建筑随便想,这个方案可行,只不过考虑到成本。。。赫赫。。。&br&&img src=&/4f9d684dde6d3a6e222ced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f9d684dde6d3a6e222ced6_r.jpg&&&br&世博会中国馆和大裤衩——从结构上来说都不是最合理的,但是就是造出来了啊,建筑本来就不能只考虑安全么,不是么,一些建筑的功能性要求大于经济合理性要求的时候,结构想方设法也能给你实现喽!&br&&img src=&/e733a693bb12efbd514c11c7b45d216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e733a693bb12efbd514c11c7b45d216a_r.jpg&&&img src=&/8ee42ca123bdac7d9dd57_b.jpg& data-rawwidth=&293&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3&&&br&巴西太阳能之塔——不敢想象这个结构和设备的设计要多纠结啊。。。反正可以实现,不是么?&br&&img src=&/aa7865ffc954fd3ebc2c0f21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a7865ffc954fd3ebc2c0f21_r.jpg&&&br&=================我是叫汪汪汪的分割线=====================================&br&随着技术进步,反正建筑师们可以脑洞越来越大,什么建造困难的交给工程师好了(俺们工程狗是由多自虐?),给你一张白纸,想什么是什么的时代迟早会来!
绝壁是个坑~从结构上讲,不可能违背力学规律,所谓建筑结构就是将建筑荷载传给大地,形成的建筑传力路径必然存在,随心所欲?不可能,至少不可能打断传力路径!!!但是随着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用更少的材料建造满足更加复杂要求的建筑,本…
我原本也是造价专业的,毕业后就一起做BIM&br&所以来说说我的情况。&br&国内的BIM公司(或者设计院,又或者施工单位)用的BIM软件基本都是Autodek的Revit加Navisworks。我建议题主也学这个好了,因为这个软件学习成本最低,而且应用市场大。&br&教程的话可以找找王君峰的《Revit 建筑设计火星课堂》,这作者是我以前公司的领导,也是国内最早一批BIMer,这书也是各大BIM论坛备受好评的应用书,要了解Revit应用的话,这本算是一个很好的入门。&br&如果题主要深层次地了解BIM这个技术,可以看看何关培的《BIM是个什么东西》系列。有详细讲解BIM这个技术的各个程度与应用范围,一本理论性的书。&br&至于什么培训班我跟上面的知友一样,不建议参与。&br&&br&&b&好了,现在说说一个造价狗成为BIM狗之后了解到的一些事。&/b&&br&&br&在我开始搞BIM之后,就没有做过跟造价有关的事(外了统计工程量),主要原因是,当时(其实现在也情况也差不多)真的没有什么BIM软件能用来搞国内的造价,在技术上就已经痿了。就Revit来说,也只统计混凝土量,管线量。&br&&br&当然,后来Revit上也有出现了类似EQBE这样的,可以用来搞清单定额的插件,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你要建筑一个适合国内算量标准的BIM模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一面墙都要分开来建筑,核心层,粉刷层,饰面层……&br&&br&后来像广联达、鲁班这样的造价大哥也开始搞BIM了,但我没接触过。不过他们的数据跟其他BIM软件的数据又不可以交互,打个比喻就是说,你要在Revit搞一个模型做碰撞,又要在广联达里重新搞一个模型做算量……&br&&br&所以现在搞BIM的跟搞造价的还是分开行事,建模狗继续加班建模,造价狗继续加班算量。河水不犯井水,最多在对量的时候大家拿自己算出来的量比一比。题主还是做好准备,在两者间做个二选一吧。
我原本也是造价专业的,毕业后就一起做BIM所以来说说我的情况。国内的BIM公司(或者设计院,又或者施工单位)用的BIM软件基本都是Autodek的Revit加Navisworks。我建议题主也学这个好了,因为这个软件学习成本最低,而且应用市场大。教程的话可以找找王君峰…
来自子话题:
想想打气筒是怎么打气的吧。
想想打气筒是怎么打气的吧。
打开地图一眼望去,香港乃弹丸之地,面积比深圳小,城区比深圳袖珍多了,却容纳700万人,宁愿只开发30%土地,却把70%留给青山绿水。同理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占据那么核心位置,又如此巨大,为何不拆了修房子?答案不是很浅显的吗。&br&-&br&理
由太多,推山的投入和产出、城市生态建设需要、城市绿地需要、民意阻力、法律法规限制、自然资源稀缺、文化和社会价值,实在太广泛。我只谈一条:人们喜欢住在有山有水有林的地
方,城市核心区保留这些东西可以让附近的土地价值提升,吸引高收入阶层,由此得来的经济利益,可能比你推掉山林和公园修大量廉价房赚更多钱,保护了环境还赚的轻松。而且就算实在没地盘要开发山地,直接在山上建设,恐怕也比把山推平来得节约成本---比如有一座山城叫重庆。
打开地图一眼望去,香港乃弹丸之地,面积比深圳小,城区比深圳袖珍多了,却容纳700万人,宁愿只开发30%土地,却把70%留给青山绿水。同理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占据那么核心位置,又如此巨大,为何不拆了修房子?答案不是很浅显的吗。-理
由太多,推山的投…
我们能用得上的80%的知识也是到单位才学的。推荐你同时读三本书:&br&1 土木工程概论&br&2 混凝土结构&br&3 房屋建筑学&br&&br&这三本书对力学要求其实不高,是很具体的经验公式和细节介绍。读完这个,回头再去读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土木工程是一个入门到精通,难度曲线始终比较稳定的学科,尤其是对于施工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瓶颈,也没有很便利的法门。读一个系统的成教、函授本科是很必要的,结合着具体工作去读,效果可能还会更好。建议你现在就把自己的目标定为建造师,然后看建造师的考试内容,反推你的学习计划。
我们能用得上的80%的知识也是到单位才学的。推荐你同时读三本书:1 土木工程概论2 混凝土结构3 房屋建筑学这三本书对力学要求其实不高,是很具体的经验公式和细节介绍。读完这个,回头再去读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土木工程是一个入门到精通,难度曲线始终…
第一次在知乎上写长一些的答案。&br&------------------------------------------------------------&br&去百度新闻看了一下题主说的,竟然没有看到相关内容。&br&所以下面都是答主自己的分析,如与事实不符请直接忽略。&br&一般出现不均匀沉降基本都是基础出问题了,上海的地基一般是淤泥质粘土(也叫老八吨),听楼主说的应该是个高层,应该是桩基础。&br&答主在一个离上海很近的的沿海城市打了一年的桩(现在还在打),这个项目一共不到一万根桩(钻孔灌注桩,嵌岩的哦。。),目前已经打了一大半了,桩长从几米到一百米都有。&br&答主虽然在设计院,但是真的一天设计都没有干过。。。所以设计方面的内容不是特别专业。&br&我们这里和上海地区土质差不多,也是有很厚的淤泥质粘土基本都是流塑状态的,一般基岩面埋深在几米到一百米不等,而且答主这个项目很重要(国家保密项目,不让随便说)所以基本都是端承桩。端承桩的好处在于桩要落在基岩上,有一个良好的持力层,再加上设计篇保守桩身侧向摩阻均不考虑只考虑持力层的承载力(虽然部分区域摩阻是负的,但是总体来说是正的,而且很大),真的是不惜血本。。。。而且这边质量控制你都不知道有多严(EPC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监理,业主24小时现场值班盯着打桩。。。)所以我们的桩静载实验基本都是沉降10mm左右。&br&------------------------------------------------------------------广告时间完毕-------------------------------------------------------&br&如果桩基沉降过大,无非是四种情况&br&1、地勘问题&br&设计根据地勘资料确定单桩承载力、持力层等、如果地勘不准确,最终施工的结果肯定会出问题。&br&现在很多项目地勘都是小公司,本来钻100m的勘探孔只钻20m的,应该钻100个孔的只钻10个孔的,比比皆是(剩下的基本都是胡编乱造的)。所以如果地勘不准确出现夹层、溶洞、地质突变等现象很容易出问题。&br&2、设计问题&br&我觉得设计因素是最小的,答主在的设计院设计出的东西虽然经常出错,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靠谱的,而且设计不!计!施!工!成!本!(楼主所在设计院设计出来的房子每平米钢筋用量是一般设计院多很多)。但是一些小设计院业主为了节省成本经常给设计院定指标比如省一吨钢筋给设计师多少钱等等,所以导致图纸过于“激进”毕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虽然可能是符合规范要求,但是肯定不会有任何安全冗余。。&br&3、施工问题&br&这个可能性最大,楼主在这个地方打了一年的桩,自己听说的猫腻见过的猫腻也不少,那些施工单位为了钱真的什么都干的出来,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s?wd=%E8%A0%A2%E8%A0%A2%E6%AC%B2%E5%8A%A8&hl_tag=textlink&tn=SE_hldp0zkg6&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蠢蠢欲动&i class=&icon-external&&&/i&&/a&;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s?wd=%E9%93%A4%E8%80%8C%E8%B5%B0%E9%99%A9&hl_tag=textlink&tn=SE_hldp0zkg6&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铤而走险&i class=&icon-external&&&/i&&/a&;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s?wd=%E7%BB%9E%E5%88%91&hl_tag=textlink&tn=SE_hldp0zkg6&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绞刑&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危险。你也不知道他们随随便便偷工加料一点可以省多少钱,楼主听说过本来几十米的桩就打几米的,也听说过本来设计钢筋笼是整笼,只下一半钢筋笼(有良心的会下到2/3这样没什么问题,一般轴力传到2/3的地方基本就没有了,但也是偷工减料),剩下的钱施工单位和监理平分的。也见过嵌岩桩根本就不入岩的。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br&4、检测问题&br&桩基检测的成本一般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很少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但是一般的桩基检测单位会收施工单位钱,然后你懂的(四类桩变二类桩,三类桩变二类桩。。。)不多说了。&br&整个建设过程从上游的地勘、设计到下游的施工,检测都有可能出问题所以,某些结论真的不是说下就下的。
第一次在知乎上写长一些的答案。------------------------------------------------------------去百度新闻看了一下题主说的,竟然没有看到相关内容。所以下面都是答主自己的分析,如与事实不符请直接忽略。一般出现不均匀沉降基本都是基础出问题了,上海的…
我就想问问题主原来哪里能拿到这么多钱啊。。
我就想问问题主原来哪里能拿到这么多钱啊。。
多图,请在wifi下浏览,确实有空间利用的问题。&br&&br&原因之一是出于地块的考虑,因为中国大部分路网是方形的&br&&img src=&/dce762beb2f16d393815ee_b.jpg& data-rawwidth=&314& data-rawheight=&24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4&&&br&所以三角形的建筑。。。不好放&br&&img src=&/fcd0cc35b7328_b.jpg& data-rawwidth=&317& data-rawheight=&2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7&&不过如果是巴黎这样的路网&br&&img src=&/95a66a3b67df141af3302_b.jpg& data-rawwidth=&279& data-rawheight=&1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9&&夹角地带上也是有三角形建筑哒&br&&br&&br&原因之二么就是锐角空间不好利用,家具怎么放就够头疼了。&br&&img src=&/7b86da1fac3580ebafe912db3f26dc3c_b.jpg& data-rawwidth=&533&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3& data-original=&/7b86da1fac3580ebafe912db3f26dc3c_r.jpg&&&br&你看大师他们都拿来做什么:&br&&br&空着做活动空间/阳台的:&br&&img src=&/dc0a02ba0baaf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dc0a02ba0baaf_r.jpg&&停车的:&br&&img src=&/b17a832df8232cbf49adcff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17a832df8232cbf49adcff2_r.jpg&&博物馆中放着看看的。&br&&img src=&/3b3ac8e0ef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3b3ac8e0efd_r.jpg&&&br&你要说利用确实利用上了,但是相比矩形空间还是不那么实用吧。&br&&br&所以由于契合地块的考虑和实用性来考虑,三角形建筑都比较不方便,&u&不过如果能处理好二者关系而不产生其他问题的话,三角形建筑也是可以出一个好的方案的。&/u&
多图,请在wifi下浏览,确实有空间利用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出于地块的考虑,因为中国大部分路网是方形的所以三角形的建筑。。。不好放不过如果是巴黎这样的路网夹角地带上也是有三角形建筑哒原因之二么就是锐角空间不好利用,家具怎么放就够头疼了。你看大师…
看到这个问题,一时间百感交集。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不是我的,是某公司一位素未谋面的前辈的。&br&&br&某大型国有建筑公司。公司下属的分公司里,专门有一个对外承接项目的海外部。坦白的说,现在国内的施工总承包业务已经越来越不好做了,但是海外部效益一直不错,一年13W+吧,这只是工资和补助,还有奖金若干,但是项目就大多是卡塔尔、牙买加、加蓬这种天人隔绝的不毛之地。因此,其实没几个人愿意去。每年海外公司的招人都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br&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要说的那位前辈就在领导的多次鼓励和许诺(无非是回来升到分公司副经理云云)带着几个人去了。&br&那个地方真的什么都没有,一个技术含量并不多高的普通援建项目,五六个人,全都是男的。因为是援建,交完一次性管理费后就没有人来这个穷乡僻壤找他们麻烦了,国外和国内不一样,没有那么多三教九流为了讹钱三天两头堵工地大门的破事。没有通信信号,没有合适的吃的,几乎什么都跟国内不一样。其实最可怕的,还是那种几个人面面相觑,因为熟悉所以无话可说的孤独。他们被封印在一个语言无法化解的绝境里了。一年十几万,就是为这横竖都不舒服的生活开出的价码。就这样,他们在那个交通等什么都不畅通的地方不同程度地抑郁了,几年后终于回到了国内。&br&那个前辈(援建的项目经理)开始不对劲了。&br&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比较乐于跟人倾诉。可是渐渐的领导和同事就发现,他开始每天都去领导的办公室长谈,从海外的经历到自己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心里的那些由寂寞碾压出来的苦。久而久之,很多人的工作因此受到打扰,大家就渐渐地不耐烦了。领导比较着急,出去援建的这么多项目和人员都好好的,最多也就是抑郁一下回来差不多都好了,怎么他就成了这样呢?大家甚至想让他带薪内退,由公司养着,只是别来上班就好。事情差不多就这么定了,马上要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那个项目经理却主动告诉领导他要辞职了——他找到了一个房地产公司的工作。于是,他就顺理成章地离开了。&br&后来,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那个喜欢跟人聊天吹牛逼的项目经理,去了甲方反而有了更好的发展。心理上的毛病也渐渐地好了。大家最初觉得惊讶,最后也就皆大欢喜地不去管他了。&br&&br&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非常感慨。想想看,一个孤独压抑了太久的人,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后果将会是很可怕的。而这个前辈最幸运的地方在于,他居然误打误撞地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他吹牛逼,并且真的给他机会去尝试、去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就像导管一样,疏导了积郁内心多年的种种,所有的一切都在正面的回馈中得到了消解。也因为这样,他才幸运地没有变成一个悲剧,有惊无险地渡过了人生暗流汹涌的一段漩涡。&br&这是他的幸运。也希望好多人有这种幸运。&br&&br&&br&——————分割线——————&br&&br&故事讲完了。总结一下我的答案,其实就是从一个侧面讲了讲在国外援建的孤独问题。这个问题目前确实不太好解决。不过很多公司已经有所重视和应对。&br&&br&关于当事人的信息我就果断匿了。大家也不要猜测。就当听个故事吧。&br&&br&我的新浪微博:@栋梁白&br&公共微信号:weiranxiaoshuo
看到这个问题,一时间百感交集。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不是我的,是某公司一位素未谋面的前辈的。某大型国有建筑公司。公司下属的分公司里,专门有一个对外承接项目的海外部。坦白的说,现在国内的施工总承包业务已经越来越不好做了,但是海外部效益一直不…
Michael Scofield
&br&看过《Prison Break》就知道为什么了
Michael Scofield 看过《Prison Break》就知道为什么了
建筑成本的话,地下室应该最贵吧。
建筑成本的话,地下室应该最贵吧。
&a href=&http://www./show.aspx?id=1571&cid=2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 --- 2014年第三期&i class=&icon-external&&&/i&&/a&,这个可以破除谣言,大家看看吧,那些误读的出来瞧瞧,太过分了!
,这个可以破除谣言,大家看看吧,那些误读的出来瞧瞧,太过分了!
来自子话题:
河海大学一点都不LOW。水利方面绝对是行业标杆,业界良心,认可度很高。至于宿舍及其他硬件措施,大概跟河海的校训艰苦朴素有关。新校区的硬件配套措施还是很不错的,老校区因为历史太悠久了,老旧点是情有可原的,往好处想,这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一种体现。&br&&br&对题主所涉的市政专业,我不甚了解。不过既然题主以之为目标,必定是因为在题主所在环境里它还是属于不错的选择。河海工科还是很强势的。&br&&br&题主因为他人之言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冲击,这个影响未免有点太大了。知乎上关于河海的回答并不多,且不全,都是碎片化的信息,题主不要以偏概全,偏听偏信为好。&br&&br&别人的建议终究是别人的,最重要的决定还是要靠自己。考研日程表已经很紧张了,题主应尽早确定目标,专心看书,不宜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自己既有选择进行怀疑和重置的过程上。&br&&br&一点拙见,希望能帮到你。&br&&br&最后祝题主最终考上心满意足的学校,如愿以偿。
河海大学一点都不LOW。水利方面绝对是行业标杆,业界良心,认可度很高。至于宿舍及其他硬件措施,大概跟河海的校训艰苦朴素有关。新校区的硬件配套措施还是很不错的,老校区因为历史太悠久了,老旧点是情有可原的,往好处想,这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一种体现…
苟富贵,务告之。&br&&br&&br&土木工程师留
苟富贵,务告之。土木工程师留
来自子话题:
这算是一个弹性力学的平面应力问题,不过其实用材料力学的知识也可以得到大致的概念。&br&还记得材料力学里面一点的应力状态这个概念吗?材料中的一个点,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出一个微元体,得到这个微元体上各个面上的应力大小方向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描述的这个点的应力状态是一样的。用公式来描述是这样的:&br&&br&&img src=&/equation?tex=%5Csigma_%5Calpha%3D%5Cfrac%7B%5Csigma_x%2B%5Csigma_y%7D%7B2%7D%2B%5Cfrac%7B%5Csigma_x-%5Csigma_y%7D%7B2%7D%5Ccos%7B2%5Calpha%7D-%5Ctau_%7Bxy%7D%5Csin%7B2%5Calpha%7D+& alt=&\sigma_\alpha=\frac{\sigma_x+\sigma_y}{2}+\frac{\sigma_x-\sigma_y}{2}\cos{2\alpha}-\tau_{xy}\sin{2\alpha} & eeimg=&1&&(1)&br&&img src=&/equation?tex=%5Ctau_%5Calpha%3D%5Cfrac%7B%5Csigma_x-%5Csigma_y%7D%7B2%7D%5Csin%7B2%5Calpha%7D%2B%5Ctau_%7Bxy%7D%5Csin%7B2%5Calpha%7D& alt=&\tau_\alpha=\frac{\sigma_x-\sigma_y}{2}\sin{2\alpha}+\tau_{xy}\sin{2\alpha}& eeimg=&1&&(2)&br&(1)(2)这两条公式整理一下可以得到:&br&&img src=&/equation?tex=%28%5Csigma_%5Calpha-%5Cfrac%7B%5Csigma_x%2B%5Csigma_y%7D%7B2%7D%29%5E2%2B%5Ctau_%5Calpha%5E2%3D%28%5Cfrac%7B%5Csigma_x-%5Csigma_y%7D%7B2%7D%29%5E2%2B%5Ctau_%7Bxy%7D%5E2& alt=&(\sigma_\alpha-\frac{\sigma_x+\sigma_y}{2})^2+\tau_\alpha^2=(\frac{\sigma_x-\sigma_y}{2})^2+\tau_{xy}^2& eeimg=&1&&(3)&br&这个公式就漂亮多了,这正好是一个圆心在&img src=&/equation?tex=%28%5Cfrac%7B%5Csigma_x%2B%5Csigma_y%7D%7B2%7D%2C0%29& alt=&(\frac{\sigma_x+\sigma_y}{2},0)& eeimg=&1&&,半径为&img src=&/equation?tex=%5Csqrt%7B%28%5Cfrac%7B%5Csigma_x-%5Csigma_y%7D%7B2%7D%29%5E2%2B%5Ctau_%7Bxy%7D%5E2%7D& alt=&\sqrt{(\frac{\sigma_x-\sigma_y}{2})^2+\tau_{xy}^2}& eeimg=&1&&的圆嘛。&br&在直角坐标系下画出来,就是大名鼎鼎的Moore圆(莫尔圆、摩尔圆...不管了就英文名吧...)&br&对一点,你总能够找到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上的正应力有极值,这个正应力就是主应力,这个方向就是主方向。对上面第一个式子求一下极值,这个主方向就出来了:&br&&img src=&/equation?tex=%5Cbegin%7Barray%7D%7Bc%7D%5Csigma_%7B%5Cmax%7D%5C%5C+%5Csigma_%7B%5Cmin%7D%5Cend%7Barray%7D%3D%5Cfrac%7B%5Csigma_x%2B%5Csigma_y%7D%7B2%7D%5Cpm+%5Csqrt%7B%28%5Cfrac%7B%5Csigma_x-%5Csigma_y%7D%7B2%7D%29%5E2%2B%5Ctau_%7Bxy%7D%5E2%7D& alt=&\begin{array}{c}\sigma_{\max}\\ \sigma_{\min}\end{array}=\frac{\sigma_x+\sigma_y}{2}\pm \sqrt{(\frac{\sigma_x-\sigma_y}{2})^2+\tau_{xy}^2}& eeimg=&1&&(4)&br&对应的方向角度为:&br&&img src=&/equation?tex=%5Ctan%7B2%5Calpha_0%7D%3D%5Cfrac%7B-%5Ctau_%7Bxy%7D%7D%7B%5Cfrac%7B%5Csigma_x-%5Csigma_y%7D%7B2%7D%7D& alt=&\tan{2\alpha_0}=\frac{-\tau_{xy}}{\frac{\sigma_x-\sigma_y}{2}}& eeimg=&1&&(5)&br&好了,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出现x形斜裂缝呢?地震时墙承受很大的剪切作用,假设这个墙被往右推,不考虑其他荷载,这是墙里面的一个点横平竖直地切出来一个微元体,四面受剪力为&img src=&/equation?tex=%5Ctau& alt=&\tau& eeimg=&1&&:&br&&img src=&/47ebf99b7eb2a19d9030e_b.jpg& data-rawwidth=&112& data-rawheight=&1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2&&&br&那么对这点,主应力方向在哪呢?没有正应力,所以&img src=&/equation?tex=%5Csigma_%7Bx%7D%3D%5Csigma_%7By%7D%3D0& alt=&\sigma_{x}=\sigma_{y}=0& eeimg=&1&&,代入(4)(5),就得到&img src=&/equation?tex=%5Cbegin%7Barray%7D%7Bc%7D%5Csigma_%7B%5Cmax%7D%5C%5C+%5Csigma_%7B%5Cmin%7D%5Cend%7Barray%7D%3D%5Cpm%5Ctau& alt=&\begin{array}{c}\sigma_{\max}\\ \sigma_{\min}\end{array}=\pm\tau& eeimg=&1&&,主方向(也就是正应力最大的方向)是&img src=&/equation?tex=2%5Calpha_0%3D%5Cpm90%5E%5Ccirc+& alt=&2\alpha_0=\pm90^\circ & eeimg=&1&&,所以&img src=&/equation?tex=%5Calpha_0%3D%5Cpm45%5E%5Ccirc& alt=&\alpha_0=\pm45^\circ& eeimg=&1&&&br&也就是这个样子:&br&&img src=&/6da9d9ab1a72efc98e8c46a_b.jpg& data-rawwidth=&145& data-rawheight=&1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5&&&br&好了,这是砌体,就是说这是&b&脆性材料&/b&对不对?所以其&b&拉伸强度远远小于压缩强度&/b&,所以没等材料压坏,墙就先沿着左上右下45度方向拉开一道裂缝,这道&b&裂缝垂直于主拉应力方向,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b&。(这也是混凝土梁剪切破坏出现斜裂缝的机理)&br&现在往左震一震,地震力把墙往左推,就出现另一个方向的斜裂缝。于是,x形裂缝出来了。&br&有自重和其他竖向荷载时的应力状态复杂一些,但如果破坏还是剪切力起主导作用的斜向破坏,结果是差不多的。&br&这是砌体独有的吗?当然不是了,这种破坏形式出现的一个关键在于材料的脆性。所以其他脆性材料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破坏现象,包括混凝土,设计不当的混凝土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也有可能出现x形裂缝的剪切破坏。&br&希望对你有帮助。&br&&br&第一次用知乎的TeX编辑器写公式,果然很方便,赞一个。
这算是一个弹性力学的平面应力问题,不过其实用材料力学的知识也可以得到大致的概念。还记得材料力学里面一点的应力状态这个概念吗?材料中的一个点,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出一个微元体,得到这个微元体上各个面上的应力大小方向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描述的这个…
来自子话题:
之上的几个回答均泛泛地谈了隧道维护的防水,然而问题主要集中在施工时,隧道的防水作业。&br&题目中谈到过江隧道或跨海隧道,施工先讲工法,这样的隧道基本无一例外地使用盾构法施工,这样问题就缩小为盾构施工的防水要求了。&br&首先,管片的防水。盾构隧道施工时的混凝土管片为预制,各种指标均比较好,制作精度也很好,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水效果。&br&其次,接缝的防水。管片拼接时,接缝的防水很关键。拼接管片时,可采用非膨胀合成橡胶或者水膨胀橡胶来实现接缝的防水。&br&第三,壁后注浆防水。管片上预留的注浆孔,勤注浆一方面会减小地面沉降(主要是地上),另外一方面就是浆液会成为防水的第一道屏障。&br&第四,掘进过程中防水。主要是拼装质量或者不均匀的推力可能引起管片变形,掘进应当合理,及时调整纠偏。盾构的尾部有止水刷,可以保证水不从盾构与管片缝隙中流入。&br&所以说,盾构工法作为一种成熟的隧道施工工艺,通过富含水的地层并不是大问题,而且难度并不大。事故多发其实在盾构进出洞等相对复杂的工况下。另外,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建议去了解一下盾构工法及改设备的原理,在此不赘述。
之上的几个回答均泛泛地谈了隧道维护的防水,然而问题主要集中在施工时,隧道的防水作业。题目中谈到过江隧道或跨海隧道,施工先讲工法,这样的隧道基本无一例外地使用盾构法施工,这样问题就缩小为盾构施工的防水要求了。首先,管片的防水。盾构隧道施工时…
大二土木学生讲两句:&br&1.土木工程与建筑学的区别:&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土木工程与建筑学的区别是什么?&/a&&br&
举个实习的例子:我们实习一般是 安全帽+工地。建筑学:旅行箱+遮阳帽(夏)+画板+单反(少部分人)+X派建筑。&br&
既然你喜欢建筑学,那就努力学习转专业吧,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是多么幸福的事啊!&br&&br&2.开学你进入土木班的话,你们班大概只有两三个女生,不知道你性格如何,最好能与班上男生打成一片。这个我不多说,个人情况不一样。&br&&br&3.学习:这个你不用担心,只要你好好学,上课坐前排,上课别玩手机,课后作业认真完成,应付考试够了。这几门课一定要学好:《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大二以后的课程我不知道。&br&一些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一定要过掉,而且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考,中间不能断。&br&放心吧,这些课程不难的。暑假好好玩吧,这么多年过来了。&br&&br&4.如果你这样的心态能保持到毕业,你就是一个学霸!
大二土木学生讲两句:1.土木工程与建筑学的区别: 举个实习的例子:我们实习一般是 安全帽+工地。建筑学:旅行箱+遮阳帽(夏)+画板+单反(少部分人)+X派建筑。 既然你喜欢建筑学,那就努力学习转专业吧,能从事自己喜欢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木工程考研科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