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大移民绩溪县人民法院有多少人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五十年前的特别国家行动:新安江大移民&&5
时任淳安县县长的张玉青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对淳安县城选址曾留下这样一段叙述:
1959年,新安江水库的水肯定淹没贺城,淳安县委、县政府迁移他地,近万人的贺城百姓总得有个安居的地方。我们商议后,就背着省、地自己选址了。当时采取了三条措施:首先,查阅了淳安县有关史志资料,全面了解了淳安的历史沿革,乡镇建置,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生产生活习惯。其二,分析研究了军用地图所提供的地形、地貌、山川、道路、乡村等特别是水位淹没县所处高程位置等详细资料。切实掌握了有关数据,再是慎重选点。开始选……县人委一班人一致意见将县城设在排岭。县委也赞同了县人委的方案。1957年8月,县委就决定成立淳安县新城镇建设委员会,并于同月在泗渡洲村祠堂里挂牌办公。
建德地委和专署都认为,淳安、遂安两县大量的受淹人口外迁后,后靠移民和原淳、遂二县的人口一共不足30万,两县的建制以合并为宜。1957年9月,浙江省新安江移民委员会成立后,向浙江省委、省人委呈报的第一个报告便是《关于淳安、遂安两县建制及复建新城问题的报告》。当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以浙办字第〔2352〕号文件下文批准:淳安县城迁至排岭复建。遂安县城迁至汾口扬旗坦复建。
1957年9月,淳安县新城镇建设办公室就制定出了淳安新城——排岭的建设方案,淳安新城镇核定人员缩减。房屋建设面积缩减,新城的建设工作,必须在1958年底以前完成。1959年3月底以前全部迁移完毕。日,浙江省城乡建设局给浙江省人民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淳安新城排岭的总体规划,时隔四天,浙江省人民委员会下发移字第〔1082〕号《批准城市建设局关于“淳安县城总体规划的通知”》。“通知”中指出:淳安县新城根据电站工程要求,须在年底复建完毕。均需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与因陋就简原则,力求节约。全城建设投资120万元。
1958年1月,淳安县新城镇建设委员会邀请金华建筑工程公司和上海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师现场察看,设计新城建设方案。基建工程从2月21日破土动工,直至日,淳安县委、县人委和其他行政事业机关单位陆续迁入新城。一个县城,在一座荒秃的山顶上建起,只用222天,这在世界上绝对是奇迹,但留下的隐患却令人心酸。
两年多后,1960年12月,淳安县城建办公室对新城镇建筑质量进行了鉴定验收,发现有10幢泥木结构的房屋因施工及材料(旧木料)低劣,泥墙墙体出现倾斜。此后,屡有房屋倒塌。新安江水库移民的城镇人从贺城、狮城、港口的古建筑群搬进了危房的泥墙屋,整天就担忧着。
茶园镇的新安江水库移民从1957年4月开始迁徙,他们到白沙去创建“电力城”。继之,港口、贺城的居民也陆续迁往。新安江水库移民是今日建德市白沙镇的真正创业人。白沙,多美妙的名字。清代诗人黄仲则写下:“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对新安江这“天”上来的水,著名诗人李白称赞道:“青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清我心”的水经过三百六十滩来到十里峡谷的罗桐埠。历经紫金滩的洗礼,泥沙变成了洁白无瑕的白沙。白沙滩上的一片片白沙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上世纪50年代末期,新安江电站大坝在铜官把新安江锁住了。日光下的金光,明月下的紫光,咆哮的紫金滩,天上来的新安江水被驯服了。白沙滩上如今已成了闻名于世的建德电力城,这里,浪晏河清,终年碧透,水底荇藻,葱葱郁郁。江上双桥飞架,彩虹映行在秀水中,如一对彩蝶翩翩起舞。列为中国建桥史上石拱桥之四的白沙大桥挺峭秀丽,威武雄壮,桥上的130对狮子,神态各异,仿佛在摇动鬣毛,谛听着火车的长笛。
50年前,白沙滩彻底变了。白沙滩变成了一座白沙城,变得令人不敢相信。
在白沙城调研时,我设法找到了一位白沙变迁的见证人洪银霞。一提起50年前的白沙,这位82岁高龄老太说:“原来这里也就是零零散散的几个小村落。1956年春,白沙、铜官两个乡合并为白沙乡,乡址设在新安江南岸的白沙村。我们这里当时是‘十年九年闹洪水,不闹一年稻无穗’。”
“那时候我们这里是通往江西的必经之路,要过这条江,就必定要坐白沙渡。我们这里有几句打油诗形容白沙的险滩,一句是‘走遍天下路,难过白沙渡。过了白沙渡,难走叶家路。’还有一句是,‘一撑撑到罗桐埠,一淌淌到江村埠,船夫撑一篙,船就能行驶四五里的水路,下了三点毛毛雨,就难过白沙渡。’”
洪银霞是童养媳,12岁就开始在白沙渡北口搭棚卖茶水、点心和茶叶蛋了,一直卖到1960年7月白沙大桥通车。她在白沙渡口的24年,送走了一批批江西挑盐的人,送走一队队国民党残兵败将,后来迎来了席卷江南的解放军。当然最使她想不到的是滚滚江涛上建起了电站。1960年8月,建德县城从梅城迁来白沙,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就在白沙滩上冒出来了。
我在白沙城调研时,曾设法去寻找白沙城的第一批建设者。在府前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每爿店门都是现代装饰,穿过府前路大楼后面的麻园巷则是另一番景象。两相对比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白沙城第一批开拓者——新安江水库移民的住处。
我在麻园巷39号门口,找了一条他们从淳安带来的老板凳坐下。听到乡音,他们也有一种亲切感,很快七八十岁的老人就一个一个地围了上来,问起他们的经历,他们真有说不完的话。
淳安县威坪镇后街杨赤娥今年83岁,丈夫汪明海是祖传三代的老裁缝,日,随同威坪手工业联社里的木匠、篾匠和裁缝师傅八家乘着四条木船来到了白沙。杨赤娥说:“当时,我威坪老家的房子是前后有厅,里三间,外三间,中间有天井的砖木房子,到这里一家四口两代人,只给楼上楼下各一间,灶头是公用的厅。房子的墙是用竹篾扎起刮上稻草泥沙灰,一打钉就剥落。当时的移民干部对我们说:‘你们住上一二十年就换新房。’想不到一住就是50年,现在都成了危房。”淳安县联社的王福祥,50年前正是个25岁的大小伙子,有一股朝气,他带了几位联社的同志来到白沙筹建白沙镇手工业联社。1958年,麻园巷建起12幢两层楼的移民房,一家三口的王福祥只分到楼下一间17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住了近50年。
75岁的邹荣香说:“我家老头吴有荣今年81岁,原是淳安县供销社城关一家大布店的职工。1958年初,一家五口人随老头迁来白沙,他成了白沙供销社的第一批职工。三女儿下乡被水淹死了,去年又死了二女婿,现在我一个孤老太,住在这过渡房里,不知要过渡到何时?”
1956年底至1957年初,从各地云集到新安江来的职工已多达七八千人。工地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员,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需要大量的辅助劳力。当时建德专属移委在白沙麻园弄和麻园岭建起20排移民过渡房。他们成了白沙镇上的第一批城市居民,也成了白沙镇上第一批创业者。他们没想到一过渡就过渡了近50年,至今还有半数以上的新安江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在这里过渡着。
在淳安,他们是木匠、铁匠、篾匠、瓦工、裁缝。在白沙新城,他们是创业路上的领头人。大坝上有他们的身影,修铁路有他们的身影,白沙镇上商业、供销等各个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来的家属,也从家庭里走出来,成了白沙新城建设的辅助工,拉黄沙、抬砖块。随着新安江水电站工程围堰二期开始,淳安至杭州的水路被迫中断,从那时起,新安江水库移民中的妇女就成了皖南木材搬运的主力军。直至1983年,安徽徽州至江西景德镇铁路通了,他们的货物和木材由水路改为铁路,淳安这些妇女才从肩上卸下一根根木头和一筐筐货物。但她们已从二三十岁的少妇变成五六十岁的老太太了。25年,她们自己也记不清脚底磨了多少血泡;肩上磨去了几层皮。但她们创下的奇迹是搬运了木材3.53万立方米,货物6.36万吨,这将永远记在安徽转运的史册上。
这50年这些创业者是怎么过来的?
一位76岁的老太太递给我一本封面已打皱、发黄的小册子。我翻了一下,这是一本一个白沙城创业者的创业史,我如获至宝。忙说:“这是你记的日记?”她慢条斯理地说:“我叫陈夫花,出身地主,旧社会读了几年私塾,过去只是自己偷偷地记日记,不敢给任何人看。”我说:“那我是日记的第一个读者?”她点点头说:“献丑了。”这本日记,对我吸引力太大了,在麻园弄足足抄了一个小时。征得作者同意,在此披露几则:
1958年元宵& 晴
从淳安港口移来黄岙埠,在农民家里住下,已半个月了。我怎么也想不通,在淳安港口孩子他爸是在区搬运公司的,通知我们移民时,淳安县移民办的同志也明明说是叫我们到白沙,参加白沙的搬运公司。到了白沙,却通知我们来更楼。黄岙埠到白沙上班15里。我今天特意赶到梅城的建德县移民办,他们说:“麻园弄和麻园岭上的几百间房子还没造好,本来安排你们住在麻园弄新造好的两排房子里,在一间房子门口也贴上你家的名。你们家东西多,在铜官等车,耽误了几天,房子都被别人抢住了。”最后,这位移民办的同志说:“你们淳安是居民户,户口就登记在白沙,等今后有房子再通知你。”这些天,装运移民的汽车在杭淳公路上川流不息,装运移民的大木船,在新安江上穿梭似的来回,耳朵里整天装进的是&&村移到桐庐了,&&村搬到富阳了。我们家幸运的是家具都搬来了。1958年农历九月初五&
在乡下农村,无田、无地、无山、无窝,一家五口就靠孩子他爸的32元工资,现在我又有孕在身。户口在白沙,人却住在黄岙埠农村,这算何体统?今天一早,我跟随他爸到了白沙,这时,建德县人委移民办已从梅城搬到了白沙。我闯进县人委的移民办公室。县移民办的同志见我挺着一个大肚,吵着要房,他们也同情我,并说:“你们在白沙租间房子,你做了产,年底分配房子一定给安排。”当天晚上我就与他爸盘算起白沙租房的事了。我憧憬着未来,城里有了房子,他爸有一份工资,我也能挣到一些票子,生活稳定下来,日子就会好起来。
日& 雨后转晴
自从上年12月5日搬进麻园弄,分到楼上楼下各一间,共31平方米的房子,今天又是小儿子满月,也算是一件喜事吧,特意砍了一斤肉,买了一条鱼,打了一斤黄酒,花了总共不到两元钱。这在全家一个月32元的总收入中,称得上是一大笔开支了。吃过晚饭,我就到港口去移来的几位老乡家里,请她们带我去背木头。她们都说:“你刚做过产,月子里是不能下冷水的。”我说:“又不是初胎,现在已生了四个小孩了,今天已满月,明天我就跟你们去。”她们又说:“你出嫁前可是千金小姐,哪能经得起木头压?”我争辩说:“你们腰经得住压,我就不信。”她们说:“要去千万不能穿布鞋,一定要穿草鞋。”她们递给我两双草鞋。我今年虚岁虽然已30了,明天毕竟是第一次开始为家庭挣钱,高兴压倒了害怕。
日& 初春的阳光有点暖
今天,天特别晴朗,但从山里流淌出来的新安江水却冷得刺骨,我们下江背起杉原木,虽然不粗,但已被水浸透,每根至少百斤以上。从新安江南岸背到王家储木场,足足有200米,对于我这个从来没有背过树的女人来说,这确是一场考验。半天下来,草鞋破了,我的脚背上也起泡了。吃过中饭,给满月的儿子喂了奶,嘱咐12岁的大女儿管好三个弟妹后,又上了白沙渡船来到新安江南岸。当我再次穿上新草鞋,脚背上的水泡破了。一根百斤重的杉木压在肩上,破了的水泡渗透出血。我咬紧牙关,一根一根地背,跟着背树的妇女们,她们走,我也走,她们跑,我也跟着跑。一天下来,我拿了5个工分。回家的路上,我们港口的同乡妇女夸我说:“真想不到你也能背树。一个星期后,你一天挣7个工分不成问题。”我心里盘算着:一个工分1角2分钱,7个工分就是8角4分钱,如果天天都下江背树,一个月就能挣25元2角钱,再加上他爸的工资,人均将近10块钱一个月,老二、老三也能读书了。生活也就好过了。我越想越甜蜜,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日& 烈日炎炎
背树赚钱已上瘾了,每天三四百个新安江水库移民的妇女在王家储木场说说笑笑,一天背上几十根树,不仅赚了钱,心情也开朗。老二小学已毕业,他考上了白沙中学。读书不成问题的老三也读四年级了,老四下半年也将入学。只亏待了大女儿,只在淳安港口读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下一代不可能个个成龙成凤,只要全家身体好,他爸能挣工资,我能背树,后面三个子女读书不成问题。
1969年农历十二月初八& 大雪纷飞
已经四年没提笔写日记了。自从老二小学毕业那一年,他爸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只拿到200元的安葬费,其他什么也没有,我的精神全垮了。老二拿到白沙中学的入学通知书,书是读还是不读?已经下放农村的大女儿回到家劝我说:“弟弟的书一定要读。”我听了大女儿的话,振奋起精神。我依然天天下江背树,靠我这个近40岁的妇女支撑着这个家,培养着三个子女上学。我们连青菜都无钱买,许多日子,只靠盐汤泡饭吃。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移到建德的一个远房亲戚来我家说:“我们要转迁江西省资溪县,听说那地方田多人少,吃饭不成问题,居民移到那里,小孩也给安排工作。”我怕折腾,再好的地方,财产也是要靠双手去创造,我谢绝了这位好心的亲戚,继续背着安徽在白沙转运的木材。
陈夫花的日记片断反映出了新安江水库移民创业的艰难和辛酸,也反映出了新安江水库移民的奉献和乐观。
浙江建德白沙城是在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她伴随着新安江水库的兴建而发展。新安江水库移民的心,50年从来没平静过。他们总盼望着,白沙会更加兴旺,浙江会更加兴旺,国家会更加兴旺。祖国发展了,总会来帮助他们,帮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最大牺牲的新安江水库移民们。
在“大跃进”的年代中,新安江水库二十多万移民提前搬迁成了建德地委专署的头等大事。水库移民的一个个奇迹,就在新安江水库移民中创造了出来。
我在桐庐县下洋洲调研时,遇上了胡朋仁,这位1958年初中毕业的新安江水库移民,写了不少文章,却没有变成报纸、杂志上的铅字,只是留作自我欣赏。我看了还真有点味道,我看上了他1960年夏天写的一篇“追记”,向他讨要。他爽朗地说:“你需要就带去吧。”这篇文章记述的便是新安江水库移民动员中的一大“创举”:
今天离开学校的大门,已整整两年了,离开自己的故乡也近14个月。但这两年,特别是这14个月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仅不会忘记,只要祖籍是淳安人,他们永远都会记住,他们的老家在新安江,他们的祖宗埋在新安江水库底。
在淳安中学读书,政治老师常在课堂上说: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全国人民日常需要的纺织品和日用品,有50%以上是华东这些城市、工厂制造出来的。同时这一带地区的农村,面积广阔,土地肥沃,雨量充足,又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但是要想迅速、大量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却存在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大量的动力工业,轮子转不起来,不能大量制造机器,发展农业机械化。解决电力,已成为当前的头等重要任务。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能发出66万多千瓦的强大电力,1个千瓦的电力能顶上14个强壮人工的劳力,66万的电力就等于924万个强壮的工人,这是一支多么巨大的劳动大军啊!在毕业前,我们到县委党校参观,我们这些孩子气十足的少年,被两副模型深深吸引,一幅是新安江电站电力带动整个华东沪宁杭等大城市机械创造财富的蓝图,另一幅是新安江下游建德、桐庐、富阳县城5年中一座座工厂在“大跃进”中破土而出的蓝图。在两副模型前,不在库区的同学都羡慕地对我们说:“你们今后移到建德、桐庐、富阳都能当上工人了。”能当上一个工人,是我们这些少年心中久藏的夙愿,听了同学的话,我们库区的移民同学心里个个是乐滋滋的。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1959年元宵节这天,我们里商公社的凌日鸿社长来到我村,他在动员大会上说:“现在桐庐、建德、富阳办起了很多工厂,新安江和富春江电站工地也需要一批年轻工人。你们一到目的地,青年人不再种地,都当工人了。老年人吃的是食堂饭,住的是新建的房,在家过**了。移民东西该丢的都丢掉,家具、农具不要全带了,只带上装衣服的箱子,碗筷、棉被就行了……”
村上的老年人要离开故土,思想怎么也转不过弯,对凌日鸿社长的话中年人也半信半疑,而我们这些青年人对凌日鸿社长的话全信了。我跟妈妈说:“我去当工人了,日子会更好的。”
到了正月十八,村上开始突击清理农家具了。那天早上,我和我弟把一张大衣柜扛到供销社收购点,供销社只给了三元钱。我问了一下价,红漆八仙桌两元钱一张,一只能装80公斤水的大水缸,只卖一元钱,一只大酒坛给一角钱。这哪里是买?连工夫钱也不够。我气火了,回到家,把家中21只大酒坛全部抛砸在门口的溪里,其他家具全部劈掉,其他人家也学着我这样干。突击处理掉家具,才能快移,早一天到桐庐去当工人呀。日,我家六人,和同村的应明振家六人合用一只三丈头的木船,一只大队装母猪的木笼几乎占了半只船的位置。我的两位大伯,要把两副红漆棺材装上船,县移民办和公社来的干部硬把两副棺材抬到了溪滩上。我有一种预感,这次移民会像领导说得那么好吗?但又想,凌日鸿社长的话总不会骗人吧!在老人们的一片哭声中,我还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日,我们的船在窄溪公社下洋洲小码头靠了岸,后来遇到的两件事给我触动很大。一是住房,说住新房也不错,那是大队里的畜牧场。听说新安江水库的移民要来了,把猪卖了,临时隔起来,整个房间充满着猪粪的臭气。二是吃饭,说吃食堂也不错,一天我帮村上的移民搬家,回家吃中饭,见我妈在哭,我说:“妈,你整天哭哭啼啼的在干什么?”我妈把一桶稀饭推到我面前说:“你看看。”妈妈又说:“食堂里的烧饭师傅说,移民安置生产队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米,开始几天吃大米饭。米吃得差不多了,从今天起,餐餐就吃这种粥过日子了。”我往桶里一看,竟看不到一颗米粒,却看到自己的头影。这时,凌日鸿社长的话在我脑中突然响起。“明天去县城找移民办的领导去。”我当工人的幻想还没破灭。
第二天,我第一次踏进了桐庐县移民办公室的大门,找到了一位看上去像领导的同志,我自我介绍后便问:“我们村在移民动员会上,一位公社社长在大会上说,青年人都要安排当工人,有这回事吗?”那位领导模样的同志笑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两年内桐庐要接受新安江水库移民两万多人,青年人至少有三分之一,几千人当工人是不可能的事嘛!回去好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多挣工分,多分钱。”从那天起,我的美梦彻底被惊醒了。
新安江水库移民来的那么突然,走的又是那么快捷。两万多人一下涌入桐庐,我们大队500多人,一下挤进了只有800人的下洋洲大队,14个月中移民就已经死去老人25人,5%的死亡率绝对是不正常的。今后的路怎么走,我这位年轻人没有数,就是见过世面,能审时度势的老年人也看不准。一句话,漫长的辛酸路,还在前头等着我们。
读完了胡朋仁的“追记”,我自问道:淳安县委党校两副模型鼓舞了多少人?鼓舞了多少新安江水库的移民?又有多少新安江水库移民听信了像里商公社社长那样的鼓噪?一个家的迁移,一个村的搬迁,是多么细致的一项工作,怎么能够采取军事化行军的办法呢?但那是个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年代,新安江水库移民规定在100公里以内范围的迁移,全部采用军事化行军式转迁。从新安公社制定的这份“计划”中就能看出大行军移民是怎么回事了:
勤俭社移民共131户,477人,全部安置本县里商公社向阳小队,两村相距45华里,其中有水路可以船运20华里,决定日开始迁移。鉴于当前运输紧张,为了保证完成迁移任务,采取“土洋结合”大行军的移民办法,现将计划安排如下:
移民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进行思想发动,大讲淳安十大胜利,大讲新安江建设跃进形势,大讲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美好远景,达到个个表示态度,服从国家计划,愉快迁移到安置区,积极搞好生产。△移民房屋,安置社已准备房屋208间(其中部分新房),已根据成员关系平衡到户。
△调查移民健康状况,据初步了解,其中有年老不能步行需随军担架25人,小孩除本户自带外尚有34人须统一安排挑送,其中产妇一人,即将生育孕妇一人,确定家庭先迁,本人缓移。
△确定搬运物资,既要保证移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当前劳力紧张的实际困难,对物资进行必要压缩。对迁运物资的原则是:凡移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资,保证运去。如小农具、床、铺盖、马鞍桌等;八仙桌一般质量较好,一并带去,食堂可以用;质量差的就不要带了。大型物资,如粮柜、大衣橱,船上一律不准装;对棺木同样处理,但对个别年老体弱,年满60岁以上经批准后适当照顾,一起运去。所有不运物资移民前全部处理完毕。
△大行军人数众多,请里商公社沿途增设茶水供应点,山路、桥梁加宽加固,并做好保卫工作,确保安全。
△安置社在移民到达前,对移民食堂吃饭、吃菜的准备和稻草、床铺的准备要做好。
大行军行动方法
△淳安至港口全部船运,请移办迅速调配船只于1月1日报到,2日将物资全部上船。
△3日开船至港口,当晚在港口宿,请里商公社准备1000人的住宿地点,里商支援劳力在移民到达港口后,必须有组织地与移民见面挂钩,做好物资捆扎,以便随时行动,避免临时混乱。
△4日行军至安置点,行军秩序,军乐领先,连跟营,排接连,正职领先,副职压后,小人跟大人,物资随户,人到物资到,做到搬运不乱,一次移清。
△关于移民途中吃饭问题,移民与本公社劳力一律自带两天干粮,到达后在安置区准备供应。
△建立医务组若干人,本社派出两人,请里商公社派出若干人随军行动,并建立随军宣传鼓动队若干人,到处锣鼓喧天,一边行军,一边吹打,一边鼓动,使人人精神饱满,个个心情舒畅。大行军的移民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政治挂帅,加强领导。公社确定成立四大队移民委员会专门负责勤俭、曙光两社的移民领导,委员会共七人。
从这份计划看,移民前的准备和大行军的行动办法都安排得挺周到的。但这是一个家、一个村的搬迁,意味着他们将永远告别生活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故土。要知道,他们移到一个地方,不是去过按需分配的**,是去重新创建新家,是去重新再生活。他们的离别,肯定是泪水洒满了行军路。
已投稿到:新安江大移民绩溪县有多少人_百度知道
新安江大移民绩溪县有多少人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g.com/zhidao/pic/item/02d5dfa9ec8b13cddc.hiphotos.jpg" esrc="http.baidu,在本次移民中.hiphotos,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移民.baidu,影响安徽省内歙县地区6个受淹乡镇20000多名移民外,所以绩溪应该是没有的./zhidao/wh%3D450%2C600/sign=c3a777af952397ddd62c9/02d5dfa9ec8b13cddc.hiphotos。
新安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作者童禅福——为了抢救一段历史 - 千岛湖的日志,人人网,千岛湖的公共主页
在路上做龟速运动,或者干脆不动的同志们,你们现在在哪呢?速来报个到!是不是觉得,宅,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呢!?
《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作者童禅福——为了抢救一段历史
& & &1965年,童禅福考上了浙江农业大学。临行的那天,乡亲们紧紧地拉着他的手,再三叮咛:&禅福啊,你将来要是当了官,千万要记得为我们说话。让党中央晓得我们新安江移民的苦&&&  时隔24年,通过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邵华泽的帮助,童禅福在《人民日报内参》发表了《江西省新安江水库移民调查报告》,关于新安江水库移民的历史真相和现实境遇,首次得以向中国高层直陈。  此后20年,童禅福没有停下脚步,他始终铭记邵华泽等淳安父辈对他的谆谆嘱托:写一部书,记下几十万新安江人的悲壮移民史,这是一座大坝的历史,更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2009年1月,随着人民文学出版社《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迟到五十年的报告》一书的问世,一段淹没在美丽千岛湖底的沉痛往事,终于浮出了水面。  这部书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记载了新安江水电站从设想到行动的一幅幅历史画面。这里有周恩来总理亲临建设工地,亲手调配水泥,以确保建坝质量的生动场面;也有那些大坝建设工人日以继夜、流血流汗、赶工赶期的飒飒英姿。经过4年的奋斗,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终于建成并开始发电。这无疑对华东地区工业发展直至全国的民生作出了大贡献。  一位新安江移民在读这本书时写满了批注,他说:&我总觉得,我们的移民故事惊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很值得代代传颂。&  迟到五十年的报告  新安江水电站开工那年,童禅福只有11岁,对一个少年来说,这是不能承受的沉重记忆。  他的老家是淳安县松毛岭脚下的松崖村。这个如今已沉睡水底的村庄,在他的心底曾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  松崖村四面环山,一条长渠穿村而过,村内的大巷小弄全用青石板铺砌,平坦得没有一个台阶。童氏是这里的最大宗族,童氏宗祠第一大厅的柱子要两个成年人才能环抱,雕梁画栋,极尽辉煌。  安详宁静的千年松崖古村,直到日才被惊醒。当晚,村里召开了动员会。说是动员,实际上是下命令,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简单,干脆,做事只需一级一级地往下传命令。可是,这日子来得太匆忙了,留给他们只有短短的20天,能做什么呢?什么都来不及了。  来不及的,何止是松崖村。对生活在新安江两岸的农民来说,大水几乎瞬间就漫上来了。情愿和不情愿,都是几天之内的事,甚至来不及向祖宗道别。  1958年,以高指标为特征的&大跃进&在农业领域全面铺开,原先花了几年时间精心制定的新安江水库移民规划,在一次会议上就被推翻了,缺乏科学性的移民计划却被批准,安置经费一降再降。  在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谁敢讲真话?后来,有人又提出,要与规模相仿的美国普列斯托滩水电站比速度。于是,新安江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比原计划提早了20个月。为了这超常规速度,移民们付出的是更大的代价和牺牲。  你要知道,仅从1958年到1959年的两年时间里,移民时间只有7个月,但却完成了12万人的搬迁任务。怎么搬?每天都是军事化的&大行军&,从新安江街口到富春江、钱塘江,尽是白帆点点,公路上,扶老携幼的移民肩挑背扛,来去匆匆,烧木炭的大篷车不时地穿梭往来。  童禅福常想,中国的农民,是最值得信任的农民。他们是中国工业经济起步、发展的奉献者,他们也是中国工业经济起步、发展的牺牲者。新安江水库移民,是在特殊背景下的国家特别行动,如果不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如果不遇到那三年自然灾害,新安江的移民们也绝不会经历那么多的辛酸。  30万移民,这么多的问题不断地叠加,总有一天会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的!  童禅福开始搜集有关材料,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1989年9月,童禅福到北京请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的邵华泽来浙江讲课。正当他为怎么开口而费尽思量时,邵华泽却先讲话了。  那是一口浓重的淳安普通话啊!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的老家就在两个隔壁乡。乡音,让他们拉近了彼此距离,他递上了自己采写的《江西省新安江水库移民调查报告》。  邵华泽眼睛一亮,很兴奋,一口气把文章看完了,然后说:&你这个稿子写得很不错,我会把它发在内参上。移民问题,确实很值得关注,我们国家有800多万生活在贫困线下的水电移民,没有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也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工业&&&  邵华泽感叹,新安江水库移民为祖国建设做出的牺牲是巨大的,他们在心灵上所受到的震动,在重建家园中遇到的艰难,是不曾亲历过的人所难以想象的。壮举将永世继承下去,可这方面的历史还没人写过。他突然问我,&要不,你来写,怎么样?&  就这样,童禅福踏上了为新安江移民著书的漫漫长路。  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工程,是跨&一五&国家特别行动,许多文件材料都由中央档案馆保存。为了得到第一手翔实材料,童禅福决定去北京查档案。  日,拿着省委开具的介绍信,童禅福走进了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央档案馆。过了四五道严密防守,他终于见到了那些泛黄的珍贵档案,很多都是当年还未解密的绝密文件。  经过批准后,他如获至宝,拿到了该拿到的所有保密材料,这其中包括当年毛主席视察绍兴东湖时为新安江电站建设点题的照片,还有周恩来、李富春等领导人亲自签发的文件。  相比起来,在浙江档案馆的查阅就要顺利得多。馆长对他说,&你想查什么档案,我都调给你。&在省档案馆,他看了几百万字的材料。  不过,采访就没这么顺利了。流逝的时间尘封了历史,不少敏感的史实是常人无法知道的。出于各种原因,有的领导和部门不愿谈及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些年,童禅福辗转浙皖赣3省,走了2万多里路,从高端访问到田野调查,历经千辛万苦。凡是有新安江移民聚居的地方,他大多都去过。曾去过22个县近200个村子的1000多户人家,寻访了2000多人,用了8本笔记本来记录他们的故事,但他还是觉得不够,很多人是把埋藏了几十年的心里话都告诉了他。  每到一地,闻讯而来的移民们就把他团团围住,想诉说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不得不做出规定,请65岁以上的人留下。因为只有这个岁数以上的人,对当年的历史才有一定的了解。  去移民村采访,童禅福一般都不会主动联系当地组织,因为那样了解不到真相。有移民的帮助就够了,他们相信他会替他们说话。他们会像传递火炬一样,把他不断地接过来再交给下一个站点。  写作的过程,童禅福也很痛苦。有时候,会盯着天花板发呆,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写不出一个字。他感到手在发麻,这毕竟不是小说啊,那么多的材料,那么多的故事,千头万绪,无从下笔。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探求移民之道  前两天,童禅福还奔...
阅读(1348)|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绩溪县人社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