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有鱼该怎么消毒,水深4-5米,面积20亩,万元寻狗 急急急急!

池塘养鱼技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1.00
&&¥1.00
&&¥3.00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池塘养鱼技术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1.46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20亩的鱼塘怎么养鱼
20亩的鱼塘怎么养鱼 100
各位大虾,我是新手,现承包了一个鱼塘,20亩左右,想用来养鱼,请个人分析一下大概的规划,养什么鱼,怎么去养,希望大家指教指教!谢谢了!怎么详细怎么来。
补充:我说的鱼塘是现实中的鱼塘,
养草鱼以养殖草鱼为例进行说明

1、养殖环境与池塘消毒:草鱼最容易生病,养殖无公害草鱼应有专门的养殖基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基地周围无污染源,如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农药、生活污水,各种垃圾等都不允许存在。养殖基地应具备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畅通,鱼塘之间互不相通,交通运鱼力便,饲料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条件良好。
鱼塘面积以5-10亩为最佳,东西向,水深保持2m左右。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保持10-15 cm。冬季鱼池曝晒后,在放鱼种前10天注水10-20cm,每亩用生石灰150kg彻底清池消毒,经2-4天后放水,对注入鱼塘的水源及施入的粪肥须经消毒后入池,防止病菌等有害生物随水流入鱼塘,使池塘造成污染。
2、优质鱼种的放养:要想养好草鱼,必须选用健康活泼的优质鱼种,鱼种放入前须经消毒处理,可选用二氧化氯每5-10分钟20-40mg/L,食盐每5-20分钟用1%一3%.每15-30分钟用8mg/L,高锰酸钾每15-30分钟10-20mg/L,等药物浸泡消毒。第一批在2月中旬前入塘,条件较好的池塘亩放规格为300-500g/尾的大规格草鱼250-300尾,规格在200g/尾以下可放500尾,密度过大或没有清洁流动水要备好增氧机,放养比例按80:20放养模式投放鱼种,即主养草鱼占80%,配养鱼(搭配鲢鱼200尾、鳙鱼50尾、鲤鱼80尾等,配养鱼规格要少于草鱼)占20%,另外可配少量鲫鱼等其它优质品种,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及残饵,不断提高立体养殖效益。

3.水质调节:主养草鱼的水质十分重要,要经常保持水质的清新和卫生。要求保证池水“肥、嫩、爽、活”,每隔3一5天添加新水5一10厘米.有长期流动水更好,以增加水体活力增加溶氧提高浮游生物 的繁殖率,满足鲢鱼、鳙鱼对饵料的需要,也刺激草鱼的快速生长。配备增氧机增氧以保持水质新鲜溶氧正常。同时每隔半月667平方米泼洒生石灰10一20公斤,如果每星期对鱼塘泼洒天时好乳酸菌水剂,效果更佳,以澄清水质。透明度最好保持在25-30厘米,溶氧量3一5mg/L,PH值7.5一8.0。

4.投饵施肥:池塘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不足部分投喂青草或其它青饲料。饲料投喂按“四定”、“四看”原则进行,一般每天投喂2次,时间在8一9时和傍晚,上午喂颗粒料,傍晚喂青料,日投喂量:颗粒料为吃食鱼体重的3%左右,以30分钟吃完为度;青料为草鱼体重的30%一50%,以2小时吃完为度。具体投饲量根据季节、天气、水温和摄食情况予以增减,以鱼摄食“八成”饱为宜。为满足鲢、鳙鱼对浮游生物的需求,在池塘清塘3天后注水60一80cm,施入经天时好乳酸菌发酵的牛、猪、鸡粪500kg/亩作基肥,培肥水质。以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追肥,采取少施、勤施的方法予以操作。水温较低时主施发酵的有机肥,一般每次追施猪粪等100kg/亩左右;高温季节主施化肥,每次施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5kg/亩。(青草在夏秋季用2%的天时好乳酸菌水剂喷洒后30分钟后再喂,有显著降低草鱼肠胃疾病的发生)。

5.草鱼鱼病的防治措施:鱼病害较多,养殖期间要特别注重鱼病的综合防治,一般在5月初,池塘要投喂敌百虫和食盐药饵,以防寄生虫和肠炎的发生。药饵的制作与作用方法是:将150一250g敌百虫碾成面用10kg凉水化开后拌人50kg麸皮中,等半干后再把1.5kg食盐拌人,20分钟后即可投喂,连服2一3天。治疗草鱼中华鳋,可用敌百虫0.4g/立方米加硫酸铜与硫酸亚铁(二者为5:2)0.7g/立方米全池泼洒,如遇阴雨天要及时加水,防止浮头、泛塘。对草鱼所患烂鳃、赤皮、肠炎病,可先加水,抽出一部分老水后重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40一50g/立方米,第二天大量加水。患烂鳃病严重的池塘可在施用生石灰1周后,用敌百虫0.4g/立方米和食盐4g/立方米化水全池拨洒,2一3天后大量加水1次,同时可投喂药饵配合治疗。

烂鳃、肠炎、赤皮是草鱼的三大多发病,尤以二龄草鱼最易染病。现介绍六种防治草鱼”三病”的方法,供参考使用。
(1).按每亩池塘用烟叶0.1一0.3千克,将烟叶切碎后用热水浸泡7一12小时后连汁带渣全池遍洒,隔天1次,连用2次。
(2).每50千克鱼用车前草、铁马鞭、辣寥各2千克,切碎后加水适量煮沸20一30分钟,再加适量面粉煮成稀糊。冷却后与5克研粉的磺胺类药物混匀,拌料喂鱼,连用4一6天。
(3).铁觅菜、地锦草各30%,葛蒲、辣寥各20%为合剂,每50千克鱼用合剂干粉1千克或鲜草3千克,加水5千克煮沸20分钟,加适量面粉煮成糊状,冷却后拌入草料投喂。连喂6天(合剂第2一6天减半)。
(4).每50千克鱼用三黄粉0.3千克(大黄50%、黄柏30%、黄苓20%碾成碎粉),与面粉糊混匀后拌入饲料中喂鱼,连续3一5天。
(5).每立方米水体用土霉素片6克加维生素C片3克,将药片研碎拌料,混合均匀,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投喂,第1天喂全量,第2天起喂半量,连喂3天。
(6). 在饵食中加入1/200的天时好乳酸菌水剂量。使用乳酸菌一个月,得到以下的结果:粪量是原来的一半,池里的水很干净,小鱼的时候,密度高,能看到很多受伤的鱼,现在都长好了,变得很漂亮了。

上述方法操作简便,花钱少,疗效快,一般治愈率可达85%一100%。

6.捕捞:由于本操作技术改变了传统春放冬收的模式,而变成了现在的轮捕轮放,一般三月份放苗,6月份开始收获,每30-40天捕捞一次,捕大留小,到年底一次性清塘上市。由于是大规格鱼种,草鱼增重、成活率高,生长4个月一般可增重4倍左右,成活率在92%以上,年亩产鲜鱼在1200公斤以上,最高可达2000公斤,周期短,风险低,效益显著。
其他回答 (1)
这很简单啊,你先开池塘,然后去商店,在“种子”的旁边有个“鱼苗”,你点击一下,然后,你看看,新手好象有一个鱼苗不用那个宝石的,你就点一下,他就会出现像你买种子一样的“表格”,然后你选择要购买的数量,再点确定就行了!(我好幸苦滴!)
&& 望采纳!&&&&&&&&&&&&&&&&&&&&&&&&&&&& 学生*& *& *& !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QQ宠物领域专家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我想养殖黄颡鱼,请给个回复,知道的_百度知道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我想养殖黄颡鱼,请给个回复,知道的
我想在河道里养殖,就是那种四周围起来的那种,不是网箱请知道的或水产公司给回提供苗并提供技术的也行。谢谢最好在安徽
河道里不能养,涨水就全冲走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黄颡鱼多在静
黄颡鱼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编辑本段食性
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cm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编辑本段年龄生长
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
黄颡鱼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g。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编辑本段繁殖
黄颡鱼2~4冬龄达性成熟(约3龄以上),最小成熟个体,雌鱼为11.7cm,雄鱼为14.8cm。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黄颡鱼图片合集(15张),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要求水温在20~30℃。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10cm,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每个穴径约为15cm,深为10cm,产卵受精于穴内。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当其它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8天)。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黄颡鱼怀卵量为粒,成熟卵径1.7mm,受精卵为黄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须根等物体上发育。其产出的卵径约为2.5mm,两天内即可孵化。黄颡鱼可能为分批产卵的鱼类。编辑本段分类
黄颡鱼的分类 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
黄颡鱼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岔尾黄颡鱼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硬角黄腊丁、江颡)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光泽黄颡鱼
(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瓦氏黄颡鱼
(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鲿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养殖技术 二、操作要点
1、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
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由于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此,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鱼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工作饲料。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鱼池中,可以利用池内的一些野杂鱼虾,不必为黄颡鱼另行投喂饲料,每亩放50--100尾规格在35克左右的鱼种,可获得10--15公斤商品黄颡鱼。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4、水质管理。
黄颡鱼耐低氧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5、鱼病防治。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池养黄颡鱼,大致有主养和套养两种形式。
一、主养黄
黄颡鱼颡鱼(一)、池塘准备。黄颡鱼对池塘要求不严,一般选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积3-10亩,最好不选淤泥厚的老化池塘。每个池塘都须有可控制的进、排水口。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0米较为理想,池塘较浅光照度较强,不利于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要求。
池塘在放鱼前10-15天用生石灰(70-90公斤/亩)或漂白粉(4-6公斤/亩)进行清塘消毒。一般在池塘消毒后第2天加注水0.8-1.0米,第3-4天按350公斤/亩施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以繁殖天然饵料,等到毒性完全消失后,放入鱼种,加满池水。
每个池塘配备1台1.5千瓦-3.0千瓦的增氧机。
(二)、鱼种放养投放的苗种无论从天然水域捕捞或人工繁育的鱼种,都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基本一致,一般尾重15克左右,放养期3-4月之间,每亩放养尾;同时每亩套放尾重100克左右团头鲂鱼种100-150尾;尾重50克的鲢、鳙鱼种50-80尾。搭配品种不宜用鲤、鲫、罗非鱼等杂食性的底层鱼类,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与黄颡鱼大致相当,混养这些鱼类会跟黄颡鱼争夺饵料和栖息环境,影响黄颡鱼的生长。
在黄颡鱼鱼种下池1周后,搭配投放一些与黄颡鱼在生态和食性上没有冲突的其它鱼类,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如搭配体长15-20厘米的花鲢50尾/亩,体长15-20厘米的白鲢200尾/亩。鱼种放养时用3%-5%食盐水浸洗消毒,以杀灭鱼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鱼种下塘前,鱼篓内水温与放养池水的温差不超过3℃。
(三)、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质恶化,还可防止鱼体发病和产生浮头现象。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30厘米,在阴雨天要开增氧机。
由于长期投饲,池塘水质会逐渐变化至呈弱酸性,这对黄颡鱼生长不利,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药物,调节池水的pH值在7.0-8.4之间。调节池珐涪粹皇诔郝达酮惮捆水水质的药物多为生石灰,一般为每半个月左右用1次,每次用量为15-25公斤/亩。(四)、注意事项。鱼种在放养、捕捞、计数、运输时的操作要轻,使用的工具要光滑,避免碰伤鱼体。黄颡鱼对常用水产药物忍受能力不及四大家鱼,这可能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的缘故,所以,对黄颡鱼用药一定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黄颡鱼因中毒而死亡。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出塘一定要根据规格大小、市场行情来定,一般在100克以上便可上市。
二、套养黄颡鱼
(一)、品种搭配。鱼种放养时间一般选择在冬季或春初进行,放养规格一般为20克/尾以上,放养密度一般为尾/亩。鱼种放养前,应用3-5%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后,方可放养。同时,搭配花白鲢的夏花鱼种,花鲢1000尾/亩,白鲢3000尾/亩。
黄颡鱼黄颡鱼在饲养其它品种的池塘中进行混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5厘米左右的大规格夏花或10-15克的冬片苗直接套养在池塘中,在不增加投喂饲料,不增加人工、水电等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塘中优质鱼类产量及经济效益。
(二)、套养密度套养密度应根据其它底层鱼类放养和饵料情况而定,常规饲养方法的商品鱼池塘,每亩套养5厘米左右长的大规格夏花250尾或10-15克的冬片苗种2.5公斤。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套养,大规格夏花年底可长成平均规格100-150克左右的成鱼15公斤。在不是以鲤、鲫等底层鱼类为主养鱼的池塘,黄颡鱼的套养量可成倍增加。
(三)、日常管理黄辣丁的养殖过程当中,日常管理比较重要,主要应抓好饵料投喂。黄颡鱼是以肉食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所喂饵料可用占总量30%-40%的鲜小杂鱼虾绞碎成鱼浆后,拌和60%-70%的植物性粉状饵料(豆饼4份、小麦3份、玉米2份),添加1%维生素和无机盐,制成团块投喂。根据黄颡鱼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池塘中设置固定的食台,一般每亩鱼塘设食台1-2个。每日定点投喂2次,投喂量占池鱼重量的5%-9%,一般每天上午7-8时、下午5-6时各投喂1次,考虑黄颡鱼晚间摄食的生活习性,上午投喂一天投饵量的1/3。有条件时可适当投喂水蚤、丝蚯蚓、蝇蛆等鲜活饵料。鱼类生长旺盛时期,可适当投喂一些水、陆草,以供团头鲂摄食。
由于投喂绞碎的动物性饵料较多,水质易恶化,要勤注新水。一般每半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以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4-9月)每隔15-20天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每亩10-15公斤,调节池水的pH值(6.8-8.5)。要适当投入一些活螺蚬等,用以净化水质,并作饵料。
(四)、鱼病防治黄颡鱼抗病力强,病害少,只要预防得当,一般不易发病。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水体、食台消毒。定期在鱼浆中加入1%食盐,连续投喂5-7天,投喂的饵料要新鲜、干净,要坚持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每月用1-1.5毫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0.3毫克/立方米强氯精杀菌1次。巡塘观察发现黄颡鱼摄食不旺和行动迟缓等情况应立即检查,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镜检,进行综合分析和确诊后,对症下药;并加强池水更新和消毒措施。黄颡鱼
精养高产技术要点
黄颡鱼,俗称黄牙头,广泛分布于各大江河水系,以鄱阳湖所产的种类品质最优。黄颡鱼以其肉嫩味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1、池塘条件精养高产鱼塘要求水源良好,排灌方便,面积平方米(2—5亩),水深以1.5—2米为宜,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池底淤泥少。静水塘必须配增氧机。
放苗前7天排干池水,每667平方米(1亩)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第3天注入新水,并用“901鱼虫净”杀灭水蜈蚣、蝌蚪等敌害,提高黄颡鱼苗种成活率。
黄颡鱼2、鱼苗放养鄱阳湖地区人工繁殖的黄颡鱼苗,6月上旬可达1.5厘米,最好在水泥池或小土池中暂养10天,达3厘米左右的夏花规格再下塘。暂养期间主要投喂红虫和鱼肉糜,后期拌喂粉状配合饲料。放养量视池塘条件和饲料保障程度而定,一般放养量每667平方米可达尾。正常情况下,经120—150天饲养,尾重可达100—150克的商品规格,667平方米水面单产500—800公斤。黄颡鱼性情温驯,抢食能力弱,不宜配养其他吃食性鱼类。从调节水质、合理利用天然饵料出发,必须混养大规格的(100克/尾以上)鲢、鳙鱼种,密度为667平方米200尾左右,混养鱼单产可达150公斤。
鱼苗放养前要用3.5%的食盐溶液或60毫克/升的甲醛药浴消毒5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和寄生虫。因气温高,最好在外包彩布的网箱中进行。
3、饲料投喂黄颡鱼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精养高产的前提是大量投喂优质饲料,并做到科学喂养。要设置2—4个食台,并进行驯食,使鱼群在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集中抢食。尾重20克以前,用鱼肉拌粉状配合饲料,加水捏成团状投喂;尾重20—50克,投喂粒径1.5毫米,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饲料(或破碎的鱼苗料);尾重50克以上,改投粒径2.5毫米、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饲料。
养殖期间严格做到“四定”投饲:一是定点。饲料要投喂在食台上或附近,不要满塘随意投喂,也不要随鱼群变动位置。二是定时。每天上午9—10点喂日饵量的1/3,下午4—5点喂2/3,每次喂30分钟,并按“慢、快、慢”的节奏投饲,避免养分溶失。三是定量。日饵量随水温变化和鱼的生长适时调整,日投饲率为3%—8%,一般以投饲后1小时大部分鱼吃饱离开食台为度。四是定质。确保饲料新鲜不变质,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选择蛋白含量高、营养均衡、适口性和稳定性好的优质饲料,正常情况下饲料系数为2.5左右。滨湖地区野杂鱼资源丰富,可拌喂冰鲜鱼肉,以降低饲养成本。
4、水质管理黄颡鱼喜清水,要求池水溶氧达5毫克/升,每天大部分时间不低于3毫克/升。精养塘因密度大,且大量投喂高蛋白饲料,排泄物及残渣易恶化水质,导致缺氧浮头,甚至泛塘。养殖期间一方面要定期冲注新水、更换老水,确保水质鲜、活、嫩、爽;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增氧机,充分利用其搅水、曝气、增氧功能,避免池水富营养而导致低溶氧综合征。
5、鱼病防治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很少发病,但集约化高密度人工饲养易暴发细菌性病和寄生虫病。勤洗勤掏食台,清除残饵并消毒食台,是有效的预防措施。饲养期间,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如全池泼洒0.3毫克/升强氯精或20毫克/升甲醛,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结合内服痢特灵(每公斤饲料加0.5克,连喂7天),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若病情严重,还可拉网集中起来用50—60毫克/升甲醛药浴5分钟。此外,每隔半个月每667平方米施放15公斤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预防鱼病蔓延。 鱼苗放养与饲养管理
鱼苗放养:
放养密度:每亩放养5—10万尾,以单养为好,放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鱼苗必须在0.9厘米以上放养,活力要好,游动正常,已开食的鱼苗。
(2)同一池鱼苗要求是同一批的鱼苗。避免培育规格参差不齐,放养时操作要轻快,注意放苗温差,温差不要超过2℃。
(3)鱼苗放养前一定要试水,其方法为:用桶装一桶池水,放入几尾鱼苗,经12个小时观察无异常现象,可放心放养鱼苗。
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鱼苗浅水下塘(40—60厘米),以后每隔3—5天注换水1次,每次注换水8—10厘米,保持一定的水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2)饵料投喂:鱼苗下塘后,开始不投饵或少量投喂配合团状饲料。一周后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饵料,日投量为每万尾苗0.25—0.5公斤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参考配方:鲜鱼浆35%,豆饼粉25%,麦麸23%,玉米粉15%,粘合剂2%。
投喂方法:依据黄颡鱼的集群摄食习性,采取多点集中投喂方法,投喂面积占池塘面积的6—10%。编辑本段混养技术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公斤~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20亩~30亩,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公斤~8公斤。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养黄颡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6公斤~10公斤。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亩~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亩放养黄颡鱼3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5公斤~10公斤。河沟混养
河沟中低值野杂鱼类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6公斤~12公斤。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8公斤~15公斤。注意事项
无论采用何种混养方式,在养殖管理中须注意如下事项:
一、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四、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五、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编辑本段常见疾病
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为此,提出几种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机械损伤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疾病控制技术
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 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出血性水肿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术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水霉病
由水霉菌感染引起。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疾病控制技术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后再泼洒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肠炎病
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疾病控制技术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术
全池泼洒每立方0.7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用苦楝树叶30kg/亩煎煮后用汤汁全池泼洒。小瓜虫病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在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
疾病控制技术
用每立方福尔马林50~60g浸洗鱼体10~15分钟,同时,发病鱼池亦用福尔马林消毒;全池泼洒每立方2g亚甲基蓝,连续数次,每天1次。锚头蚤病
由锚头蚤寄生引起。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节。
疾病控制技术
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每立方0.3~0.4g,疗效显著。营养性疾病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过多或过少,饲料成分变性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常见症状有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肝脏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疾病控制技术
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在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控制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预防措施:①彻底清塘,严格消毒。②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③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的苗种。④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经过发酵的粪肥。⑤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⑥定期泼洒药物消毒水体与口服药物,坚持对活饵、饲料台、食场进行消毒。⑦发现鱼病,及时诊治。应注意:黄颡鱼为无鳞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编辑本段
你那河道深度有多深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黄颡鱼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池塘石灰消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