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西固区政务网西固村,倪海生被抓

“甘肃第一小康村”村民要求罢免“当家人”
13年未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甘肃第一小康村”村民要求罢免“当家人”本报记者 狄多华<font class=neirong
  本报兰州2月26日电
  惊动省长的上访
直到今天,兰州市西固区西固乡西固村村民的上访仍没有停止。24日一大早,几十个村民代表再次赶到区委、区政府,反映村“两委会”(党总支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辱骂、殴打上访村民代表。
据村民马立海说,2月18日上午,当他们再次将“分田到户”、“罢免村长(村委会主任)倪海生”的横幅挂到乡政府门口,要求乡领导答复时,包括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在内,村治保人员、会计和村所属企业厂长、经理组成的五六十人赶到乡政府,不容分说扯下横幅,并和村民代表厮打起来。
  至此,西固村村民的上访已经持续了8个月之久。
村民代表王平福回忆说,上访源于2003年6月,起因是村委会要将村属企业棉麻纺织厂租赁给外省一家皮包公司,村民不满,要求自己承包。6月20日,村民先到村委会上访,之后就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工程招标等8个方面24个问题多次到区政府、省政府上访。
之后,区里组成调查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宣布王文信不再担任村支书的职务。可村民并不认可这个调查结果。7月31日,区政府在小学操场给村民集体作答复,当时就有500多名村民集体租用公交公司的6辆公共汽车冒雨去了省政府上访。
村民廖世清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村民就长时间守在村委会办公楼上。要求分田到户,要求清除腐败。标语挂得到处都是。12月12日,村委会突然发动几十号人,把上访村民清出了村委会。完事后,他们还放了鞭炮。第二天,气愤不过的村民涌到区委大楼,请求区委书记主持公道。”
日,下雪,又有100多名村民来到甘肃省委门口上访。这惊动了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浩。隔日,与新闻单位座谈时,牵挂此事的陆浩省长将其讲给大家听,强调政府要关心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在这之前,兰州市委已经牵头组成由市、区、乡三级政府和村委会、村民代表参加的“三级政府五级联合调查组”,从日开始进行了为期5个多月的调查,并形成长达34页的《关于西固村部分上访村民反映问题调查工作情况的通报》,所调查问题增至67个。可广大村民对调查处理结果仍然不满。1月17日的上访就是不满前一日联合调查组的答复引发的。
  “13年,我们的权利一直被剥夺。”
说到不断上访的理由,村民张安成说:“十几年了,村上没开过一次村民代表大会。村上的大事小事从来不听取我们的意见,只有几个人说了算。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可我们的土地集体所有,我们没有自主权。这次村民上访,说明村民觉醒了,意识到了国家赋予村民的权利。”
  村民王玉兰说:“村委会主任上任13年了,从来没有改选过。我们强烈要求罢免村委会主任,进行新两委会改选。”
兰州市委牵头的联合调查组查明,自1991年以来,西固村一直由王文信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倪海生担任村委会主任,其间从未易人。村上虽有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没有按规定推选过村民代表,也没有召开过村民代表大会,只在1996年开过有部分村民参加的村民代表会议,以后再没有开过。
联合调查组同时查明,西固村对村属企业的重大投资、贷款情况及归还情况没有按规定公布。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办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村集体所有资产的购置、村委会办公经费、接待费的分项支出等项目在公开中不够明细。而且,两委会成员同时担任着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成员。
  彻底失信的“两委会”
西固村地处兰州市西固区城中心,周边有不少大型企业,是典型的城中村。全村2668人,拥有土地1700多亩。改革开放后,西固村没有分田到户,继续集体经济的路子。
有知情者透露,1991年前,西固村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兴办乡镇企业,迅速完成积累。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8元,成为当时轰动甘肃的新闻。1991年后,依靠雄厚的基础,西固村经济继续滚动向前。到2000年,就有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91元的说法,并被誉为“甘肃第一小康村”。
  但记者在西固村采访的一个多星期里,所交谈的30多名村民无一例外对农民人均纯收入5891元提出质疑。
“如果人均纯收入5891元,我家5口人就有近3万元的年收入,事实上根本没有!”村民张乃祥说:“村上的干部,抽烟报销,手机费报销,冬天有取暖费,夏天有防暑费。可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二三十年前相比没什么变化。到今天,村民劳动还是记工分。可10年光景,一个工只涨了一两块钱。”
  54岁的孙玉梅是去年出勤最好的人之一,出工302天,全年收入4318元,“这10年,我觉得生活也没个变化,老想着往前奔,可总是奔不到前面。”
说到收入,一位在村企业上班的村民很是激动。“人均纯收入5891元?开玩笑!我们家4口人人均收入都过不了4000元。也不知道厂长怎么想的,明知道企业亏损,厂子还要开。将来贷款谁来还,厂长负不负这个责任?”
村民孙宝玲说自己是实在看不过眼才上访的,“5891元,纯粹是吹牛。书记、村长都是专车,村干部家家门口贴的瓷砖,哪一家没有空调?可村民有的还得捡垃圾生活。身为共产党员的村委会主任还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旅游开发区大佛的莲花瓣上。这是什么行为?”
  孙宝玲的一句话,引来更多的质问:
  “村上把上面给的退耕还林的面粉卖掉,把钱锁在保险柜里。那是农民应得的,他们凭什么要卖?”
  “有公司租用我们的土地,3年不交一分钱,为什么不查?”
58岁的王刚福参加了联合调查组对村财务的调查。他所记录的村委会用白条付账的行为有38笔。他告诉记者,12年里,村上用于香烟、便饭的支出有35.82万元。连外付的80多万元土地开发费用都是白条。
  联合调查组查实,西固村用白条做账的确存在,大多用于零星的招待、福利和劳务支出。
调查组同时查实,西固村12年间先后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和房屋租金收入800多万元,漏缴营业税、房产税99万元。村上历年所实施的各项工程在施工结束后,均没有施工单位开具的正规税务发票,而是用收据做账。总投资210万元的古城饭店“贵宾楼”工程,是典型的“三无工程”,且造价偏高。此项工程的建设,未经两委会讨论,是村党总支书记王文信个人做出的决定。调查组核实的王文信的问题有7条之多,并建议相关职能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对王文信的违纪问题立案查处。
  “比教育农民更迫切的是教育干部”
  参加过联合调查的一位市委干部感慨地说:“西固村村民上访是必然的。村民反映的问题客观存在。这不能怪老百姓。”
联合调查组查明,1991年至2003年5月,西固村总收入9147万元,其中来自土地的征用款便有5092万元。其间总支出7801万元,其中用于基建投入1572万元,用于长期投资4332万元,用于工资等福利支出1136万元,其他支出675万元。
  村民正是对此提出极大异议:那么高的收入,为何村民收益不大?那么多投资,效益又在哪里?
村委会主任倪海生虽于2月17日提出辞去村委会主任职务,但村民并不答应。村民要求上级政府启动罢免程序,罢免倪海生的村委会主任职务,并要追查村两委会当事人的责任。
  西固乡现任党委书记祁永良的答复是:“倪海生辞去村委会主任就是农民,不存在罢免之说。”
  村两委会为什么会失信于村民,祁永良分析说,除了班子老化,村经济体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之外,没有很好依法办事是关键。
  甘肃省社科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曲玮则认为,西固村13年没有选举过,区、乡两级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上一级政府,应对基层组织有指导和督察的责任。
  曲玮感叹说,连省会城市的先进村都如此,其他地方更不容乐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中国的不少乡村,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人治现象。”
  曲玮的话,让记者想起一位乡干部的话:“说实话,农村都这样。在西固乡,西固村还是制度最为健全的。”
  王文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没有改选,是违法。可实实在在地说,各方面稳定,也就这么过着呢。”
西固乡有人对此的说法是,自从西固村出名后,王文信的荣誉多了起来,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之后出任西固乡党委副书记、西固区人大副主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在那儿,西固村的事别人不好监督。”
  有村民将此比喻为“马桶效应”DDD有人坐在上面,臭味出不来。
甘肃省人大立法顾问张亻全仁教授在谈及此事时感慨地说:“这么明显的违法行为,为什么会存在这么长时间?这说明我们有关领导根本没把国家的法律当回事。对农民是要普法,可比教育农民更迫切的是教育干部。”
 发表评论: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兰州市西固区达川乡岔路村“第一书记”唐致军:心贴百姓解难题
  中国甘肃网5月14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董永前)5月10日,西固区达川乡党政办干部唐致军忙完手头的活后,快步来到湟水河边,实地察看抽水泵房的建设情况。唐致军是该乡下派到岔路村的&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村民院落,都留下了唐致军的身影,村干部和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唐书记&。
  岔路村位于湟水河边,是达川乡的中心村,川地600多亩,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零散的劳务输出。唐致军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老党员、困难户,结果他发现,岔路村民大多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蔬菜种植量比较少,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村里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村民收入不高。原因是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湟惠区自流灌溉不及时,虽然水价便宜,但不能保证村民高峰期用水,加上今年春旱,用水量大,而发展蔬菜种植需要及时灌溉,村民心里没底。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今年春耕时,唐致军与村&两委&成员进行了深入沟通,千方百计解决灌溉这一制约岔路村发展的难题。经过多方协调,乡村投入100多万元,铺设上水管线3000多米,修建一座抽水泵房,目前管道基本完成铺设,泵房正在建设中,力争在夏灌前投用,使岔路村600多亩川地能够按照村民需求及时灌溉。&有了水,土地就&活&了,我们依靠种地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这样说。
  河咀村靠近黄河岸边,村民居住相对集中,420户宅基地之间由10多条小巷连接,这些小巷都是土路,一刮风起土雾,一下雨脚就陷进烂泥里,村民希望改变这一多年的难心事。去年5月,&第一书记&王斗耀了解到村民的反应后,与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大家分工筹措物资,最后筹集水泥50吨,资金30万元,对主要的1800米小巷进行了硬化,极大地改变了村容容貌。
  谈到下派村&第一书记&的初衷,达川乡党委副书记杨春梅告诉记者,从目前达川乡的实际看,乡村两级工作存在&两难&:就村上的情况看,各村党支部书记都是务农出身,思想不开阔,致力于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偏大,工作精力也跟不上。就乡上的情况看,这几年乡上年轻干部增加,缺乏管一摊子事、独当一面的平台,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为解决这个&两难&问题,达川乡结合实际,从去年年初开始,安排5名优秀乡干部到各村担任&第一书记&。原村党支部书记仍主持村里工作,&第一书记&在乡党委领导下,帮助、协调村&两委&做好农村发展工作。&第一书记&工作做得咋样,乡党委随时给予指导,同时规定定期向乡党委汇报工作,年底总考核。&简单地说,&第一书记&的职责就是了解掌握群众诉求,监督村两委工作,理清发展思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杨春梅说。
  根植于肥沃的田野,收获着绿色的希望。达川乡下派&第一书记&给农村注入了活力,而广阔农村也让&第一书记&受到了锻炼,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杨双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记者5月12日从省建设厅获悉,我省将全力以赴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省建设厅将与省直有关部门及各市州政府积极沟通协调,采取督查、约谈等有效措...
甘肃省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实验室——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到底“长”啥模样?它又是如何治疗肿瘤的?公众可在5月18日—19日第九届公众科学日期...
甘肃生活通
天气·出行更多>>
考录·求职更多>>
购物·消费更多>>
二手·交换更多>>西固村变身新的“西固城”
第A13版:产经
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
西固村变身新的“西固城”
西固村村委会办公大楼
村长倪海生
  国庆长假刚过,位于兰州市西固城中心的西固村北街开始拆迁改造,拉开了西固村“新变革”的序幕。按照规划,一年后,这里将诞生一座新的“西固城”,从这一刻开始,西固村将走向新的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固村利用集体整合优势,夯实了集体经济基础,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可喜成绩。2005年,西固村被兰州市政府列为全市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村。6年来,西固村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在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踏上了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就业社会化、管理社区化的城市化“蝶变”之路。记者&&&侯守位&&孙雅彬/文 马朋艺/图  农村城市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期是西固村大发展的10年。在这期间,村上拿出相当部分的资金,依靠自身力量,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完成了村集体资本的原始积累。先后建起了棉麻厂、塑编厂、毛巾厂等数家村办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村上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  “乡镇企业的兴办,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壮大了集体经济,最直接的效果是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据西固村村长倪海生介绍,上世纪90年代后期,西固村面对新形势,及时提出了“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全方位发展”的新思路。在农业发展方面,针对川地逐年减少的实际,西固提出了“由川入山,开发坪台”的农业发展战略,先后投资1700万元对石头坪、芦家坪、毛茨坪“三坪”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共开发耕地1500亩。经过数年的规模建设,“三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渐显露,为西固村后来的集体经济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5年以后,随着兰州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按照西固石化城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的总体要求,西固村新组建的村委会班子围绕开拓市场、促进商贸流通,提高经济效益,树立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迈出坚实的一步。这个时候,&前些年搭筑好的三坪台逐渐引来了“金凤凰”。去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西固村的石头坪、芦家坪、毛茨坪的许多改造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如今,西固村这个四面围城的村落,已融入到城市化建设的洪流中。  进入西固区西固村,高耸的商贸大楼和车水马龙的集贸市场让城市的味道更浓。  “作为兰州较早探索城中村改造的乡村,西固村经过近年的改造,村内已基本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我们的目标是把城中村转变为现代化的文明城区。”&&村长倪海生一边说,一边指着摆在办公室里的兰州市城改办对西固城城中村改造的7套效果图介绍:3年前,经市区两级政府及市区两级城改办审核批准,位于西固城南街的地段开始拆迁,&2栋28层高的村民住宅楼拔地而起。估计到明年8月,临时租房过渡的村民就可入住新楼了。  “为村民兴建的住宅高楼没有占有一寸耕地,都是在老宅地上建起来的。”据介绍,截至目前,在西固村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城中村改造大踏步发展。由甘肃鸿安集团投资5.8亿元开发建设的位于西固南街城中村改造地段的鸿安国际广场,总占地面积72.25亩,总建筑面积28.5845万平方米,可容纳2372户居民和村民居住。目前一期在建的有6栋高楼,开工面积10万平方米,今年5月,3、4号楼工程顺利封顶,两栋专门为村民建造的28层高楼将于今年9月底封顶;位于西固庄浪西路的城中村改造地段,占地面积为3.59亩的丽都家园已经建成了33层的一栋高楼;位于西固西部市场北大门西侧建成了一栋19层高的大楼,还有其他地段正在开发建设的住宅楼,总建筑面积已经超过了西固老城区危旧土房的建筑面积,从建筑面积来说,西固村已经“再造”了一个新的西固城。&&&&  农民市民化  坚持共同发展的西固村,让所有村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西固村在促进就业、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上下了一番功夫。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农民就被组织起来培训,送到村办企业或农业合作社工作,获得稳定的收益;&目前对没有在村上工作的村民,每月发放生活费200元,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  多年来,西固村一直在探索完善社保体系,增加村民的保障性收入。如今,村里已经建立起农村养老制度,目前凡年满55岁的妇女和60岁的男子,每人每月可领取250元的养老金。过年过节,村里的老年人和困难群众还会收到大米、油、面等福利品。仅2009年,村里就为600多位村民发放了24万多元的福利用品;村民家里有老人去世,也会收到村集体发放的1500元丧葬补助费。去年,村里还给全村l053户统一办理了医疗保险,集体缴费70000余元,参保率达到100%。  西固村还建立了困难家庭补助制度,对于因病等特殊事件导致村民生活困难,村上经过会议研究,给予一定补助,帮其渡过难关。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2008年开始,西固村的2509个村民成为兰州市最早一批转变成城市居民的农民。  管理社区化  2008年以来,西固村的村民们议论最多的是村委会变社区。在西固村3层高的村委会办公楼里,功能齐全的居务大厅处处折射出变身为古城社区的村委会管理上的新变化。  自古城社区成立以来,西固村委会严格按照标准化社区管理模式服务于辖区内居民。在行政、计生、低保、社保、综治等方面逐步由村委会管理模式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型。在日常工作中,村委会班子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相关规定为居民办理医保、低保等城镇居民待遇,为困难家庭积极协调申报最低生活保障。在评审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评议和审查,并张榜公布,派专职人员逐户上门走访,广泛听取意见,使全社区低保工作开展顺利,获得了居民群众的良好反映。  “去年,我们西固村(古城社区)共为62户(172人)办理了低保。社区累计组织居民520人次参加区、街组织的大型用工洽谈会,解决了居民的一些后顾之忧。”&据村党总支书记王世林介绍,在具体工作中,他们还将村容村貌、村风民风、社会治安、文化教育、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为了鼓励村民移风易俗,破除愚昧迷信,大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区组织评比,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2户,并且争创文明社区,调动了村民崇尚科学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村上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并竭尽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村民盼望早日实现  城中村大变迁”  ——访西固村最后一任村长倪海生  “集体经营没有荒废一寸耕地”  “我是这个村的最后一任村长。村官虽然不算什么官,但里里外外的事情都要管。”这是倪海生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看得出,回想起西固村这些年来的变迁之路,他的心绪和往日不太一样。  倪村长掰着手指头说,西固村到目前仍然保持着公社化集体经济。“30多年前,全国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当时村委会召开社员大会,除3户村民愿意承包土地个人单干外,其他所有社员都不同意把集体耕地分田到户,过了一年,分田单干的3户村民由于经营不善,赶不上集体经营的收入,便主动将所承包的土地交还村委会集体经营。”  “那时候,很多村民都认为,只有依靠副业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才能致富。对于每个农户来说,其经济实力有限,其知识、才能有限,纵使其先知先觉地发现了致富的良机,由于诸多限制,往往也只能让机遇从自己的身边溜走,而且个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非常脆弱。发展集体经济会尽可能避免这些弊端,它可以集合大家的财力,聚集大家的聪明,迅速抓住发展良机,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从1958年8月公社化性质的集体经济延续至今,西固村成为甘肃唯一的一个集体经营性质的村,实行公平分配制度。到目前,村里仍有8个农业生产队和西部市场、西固塑料编制厂等集体经济实体。“近年来,由于农业经济效益差,我们村子实行了以工(二、三产业)补农的办法,促进了种植的发展,确保了农业的稳定生产,可以说全村没有荒废一寸耕地。”  “村委会就是为村民服务的”  6年前,倪海生走马上任时,曾向村民承诺:“村委会每月发给村民的生活待遇如果不超过西固其他村的待遇,我就让位。”&倪海生和他所在的村委会班子成员都认为,“在农村,只有农民富了,生活才能幸福。因此,一定要千方百计抓好经济发展,让农民生活富起来。”&借助良好的近郊优势和区里城市化推进的契机,西固村紧扣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做大做强村级经济。目前,村委会集体经济实行股份制,近几年以来,实行按人头、按劳力、按政策的股份制分配原则,随着村经济的夯实发展,村民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西固村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现有建筑面积为24.7万平方米。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有了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以及村民的积极响应,再大的困难村委会也能克服。”  现在,怎样使村民和城市人群一样享受到更全面的养老保险,是倪海生每天都思考的问题。他说,争取在3年时间内解决村民养老这个难题。  “&西固村肩负着  西固老城区改造的重任”  “西固村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可以说西固老城区90%的土地属于西固村,多数村民是居住在西固城里的。60年来,西固巷一条街将城镇居民和西固村村民一分为二,马路东面是城市,而马路西面是乡村。所以,西固村的城中村改造其实还肩负着西固老城区的改造任务。”&倪海生说,西固村村民的宅基地、耕地、村办企业用地占了西固区的一半面积,北至兰化和兰炼厂区围墙,南到西固南山前沿,东至马耳山,西到东坪村,在30多平方公里的西固区辖属面积内,就有16平方公里属于西固村。“这些年来,在城边边上生活的村民早就盼望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了。日,我们村被兰州市政府列为全市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村。村委会和村党总支两委会立即向村民逐户逐家传达,村上两委会还先后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落实贯彻市区两级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整体思路。当时,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表示赞同和拥护。从那时开始,西固村全体村民都投入到了城中村改造的实施行动中。”  说到这里,倪海生拿出了一张兰州市规划局审核的西固村城中村改造红线图。记者看到,规划图上标明:南至西固南街兰新铁路,北至108市场马路中心,东至西固巷马路中心,西至康乐路,方方正正半个西固城都被列入了城中村的改造之内。在划定的城中村改造范围的地方,不仅居住着2500多口村民,更多的是租住在村民小楼里的外来打工者。“将来,这里会变成高楼大厦和大型文化广场及绿地。”倪海生说。&&  股份制改革  将取代“公社”管理模式  近两年,随着城中村改造、村委会变社区、村民变市民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推进,倪海生和村委会的其他成员也开始筹划成立属于西固村村民自己的置业股份公司。(下转A14版)  甘肃省最后一个保持了50年人民公社化集体经济管理模式的西固村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城中村改造。这里的2509个社员,从2007年开始“农转非”,农村户口本换成了居民户口本,农民身份转变成了市民。用不了多久,村委会也将实现精彩“变脸”。作为西固村最后一任村长的倪海生最近正忙活着筹划成立置业有限公司。谈起西固村城中村改造,倪海生一下来了兴致。记者&&&侯守位&&孙雅彬/文 马朋艺/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州市西固区人民法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