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该如此韩文翻译器简单翻译

> 图:《舌尖上的中国》何以感动国人——体制外团队拍央视大片
阅读 3755|回复 10
图:《舌尖上的中国》何以感动国人——体制外团队拍央视大片
/showWeb/0/0/.aspx
《舌尖上的中国》何以感动国人——体制外团队拍央视大片
“特别感谢片中所有人物和家人,以及为此片提供帮助的所有人。”——5月22日晚上11点30分,电视屏幕上滚过最后一段字幕,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此播完。数据还没有出来,但现在就可以提前宣布:这是二十年来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
  5月14日晚开播第一集,《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无数人选择在深夜窝家里等CCTV1的更新,此片也迅速占据了新浪微博实时热词排行榜第一名,并在豆瓣上获得了9.6的高分。淘宝网零食特产频道搜索量大增,购买高峰转移到每晚22-24点——这正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时间段。第一集中提到的云南诺邓火腿,在14日之前只有1件成交记录,现在已有91件,单价从298元、338元、368元、398元一路涨到现在的458元。
  网友感慨纷纷,有人生活满意度指数飙升,“生活在中国,原来这么幸福!”有人想扛起钢枪保家卫国,“黄岩岛是我们的!黄岩岛的鱼也是我们的!”有人民族自豪感爆棚,“一定要把本片翻译成韩文日文英文法文各种文,让外国人都颤抖去吧!”《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何以走红》的评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在提到“食品”就想到“安全”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唤醒了我们对中国美食的骄傲和感动。这,是一个奇迹。
  口水与泪水齐飞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
  片子里,刚出锅的黄馍馍热气腾腾,巨大的乳扇像风铃一样被悬挂风干,稻米酿出的黄酒滋味绵长色如琥珀,用诺邓井盐腌制三年方可做成的诺邓火腿肌红脂白,白吉馍切一刀声音酥脆,腊汁肉填进去,香气弥漫……
  但你注意到没有,这些并非珍馐海味,而是当地寻常百姓饭桌上最常见的饮食。以往美食类节目里常见的烹饪大师、美食名家,精湛厨艺和繁复过程,在这片子里通通被淡化,镜头对准的几乎全是平常人的平常蔬饭。
  在东北,朝鲜族姑娘金顺姬回家跟妈妈学做泡菜,再回京时,家里冰箱装满了临走时妈妈准备的家乡土特产;在北京,摄影师白波和家里人一起包饺子,他一脸幸福地说,谁家的面都没有妈妈做的焖面好吃;在香港大澳,经历四代人的百年老店郑祥兴虾铺里,76岁老人郭少芬看着老伴的遗照,回忆过去50多年里和老伴一起做虾酱的日子,夕阳在已经废弃不用的虾膏木桶上一寸寸滑过。很多人被这些镜头勾出了眼泪,开始想,自己有多久没有回家了。
  豆瓣上关于这部片子最火的一篇评论叫《吃货的中国》,文章讲了一对老华侨的故事,“桌上端来一盆白斩鸡,满头白发,一直沉静不语的老太太忽然使劲拍老头的胳膊:‘诶诶,走地鸡呀!’飞快地夹一块给老头,又自己夹一块,连筷子头一起吮在嘴里,闭眼,满脸都是笑,叹一口气:‘好好味喔。’那一瞬间满桌的年轻人互相看看,脸上都是很温柔的笑,女孩子好像要哭。我承认我那会儿想起的是辣椒炒虾米,腌菜煨豆腐,毛栗子烧鸡。……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前期调研员龚瑜在北京有位朋友,住在很时髦的楼房里,早上起来做早餐,背着一个绣花的袋子,淘米要舀一勺辣椒放里面,做的都是老家湖南靖州的早餐。这位朋友告诉她,工作再忙,不吃一点这样的东西就觉得一天都不正常。后来因为要拍这部片子,龚瑜问这位朋友家乡做不做腊肉,朋友回答,当然做,每年都打电话让爸爸做,做好后寄到各个兄弟姐妹那里去。
  “要把家里的食物带到外地去,这么一个动作其实我觉得很多人都感同身受,那为什么不去拍他们老家呢?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这种情感本身也是我们片子要传达的。” 龚瑜说。湖南靖州的稻花鱼于是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
  讲美食还是讲人?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舌尖上的中国》
  眼尖的观众或许会发现,第一集《自然的馈赠》48分22秒出现了两个背竹笋的年轻人,而此前根本没有露过面—— 《舌尖上的中国》有个惯例,片子结尾让此前出现过的主要人物再出一次场。
  “一闪而过的那两人是罗文才和他的朋友袁利灵。”《舌尖上的中国》执行总编导任长箴说,他们的内容被删掉了。
  在最初的版本里,一共是有三个竹笋的故事——除了现在播出的浙江冬笋,柳州做酸笋的鞭笋,还有一个八渡笋,就是在片末“空降”的瑶族青年罗文才的故事:广西田林县八渡笋产地,今年因为干旱八渡笋全面歉收,罗文才花了十年建好的八渡笋合作社也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收入了。任长箴说:“我想说,自然不是总有馈赠的,自然有时候会收回它的馈赠,人们面对自然有时候是手足无措的,很沮丧的。我不想说得欣欣向荣,不想说得歌舞升平,生活不是这样的。”
  在最后播出的版本里,这个“干旱的八渡笋”的故事,被总导演陈晓卿剪掉了,但仍然留下了一个尾巴。任长箴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删。也许是因为这东西显得有点可怜吧,有点显得苍凉。”
  这样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从接受这个活之初,任长箴一心想拍的是人,“我要拍的不是食物,而是人,食物只是切入口,人才是核心”。 但她的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央视的认可。《舌尖上的中国》执行制片人朱乐贤接受本刊采访时就一再强调,央视最初立项拍摄此片的初衷就是“做一个美食节目,向海外观众展示中华美食,我们拍片的核心是说美食而不是说人”。
  最终任长箴还是一意孤行,在自己导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里,她记录下远洋船长林红旗没有收获时承担的压力;她让观众看到,卓玛因为没采到好松茸而无比焦虑的脸,告诉观众卓玛和妈妈在夏天两个月松茸季节里,每天凌晨三点出门,走11个小时的山路挖松茸,挣五千元;她拍挖藕人天未亮就划船去湖里挖藕的身影,“我家孩子上学的钱,盖房子的钱都是挖藕挣的”。她把最想说的话写进了最末那句解说词里:“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时,应该感谢的是那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
  《自然的馈赠》播出后,媒体人李鸿谷认为,可以“把它视为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抗,以及漠视”。任长箴说,这是对她这集片子“最好的评价”。她说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这个世界,只是少部分有话语权的人营造出来的世界,“我要给你们这些现代人看看真实世界的样子。”真实的世界是“卓玛这一个季节挣五千元,而这是她挣得最多的时候。她采完松茸就进城拌水泥去了,一天工作下来挣70块钱”。
  体制内和体制外
  我们只是给央视干活,但是我们不是央视的人,我们特别骄傲地说我们不是央视的人——胡迎迎
  在《舌尖上的中国》开拍之前,任长箴在家里浇花,闫大众(首席摄影)在拍广告,胡迎迎(第二集编导)在给企业拍形象宣传片,马羽洁(第三集编导)在拍农业科教片,顾洁(《花絮篇》编导兼摄像)在找人要上一个片子的工钱。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经在央视工作过,但现在多转做自由职业者。
  任长箴被任命为执行总编导之后,把他们都找了回来。这帮人都有15年以上的电视拍摄经验,但近些年已经很少拍纪录片了,用胡迎迎的话说,“养不活自己”。这次被任长箴召集拍片,多少有几分《少林足球》里周星驰游说当年那帮师兄弟踢球的味道。
  朱乐贤说这在央视叫项目制,跟项目管理一样,央视自己的人不够,再临时外聘一部分人,“因为我们要团结更多的力量来做一个片子”。
央视最初给的文案是一个按照“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做7集分集的纪录片,采用的是传统的义理考据和辞章的讲述方式。“这本子拍出来不好看”,任长箴觉得,故事要从个案讲起,就说普通人的故事,不用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帮人把原先框架全部推倒重来,重做了分集,现在的7集分集,是任长箴和她的团队依据西方美食学的理论进行建构的结果。
  以往的中国纪录片制作往往都是先写文案,再按文案拍,行内管这叫“贴画面”,而这次央视也同样要求各分集编导按以前的方式交文案,任长箴觉得这次可以采取新方法,所以她只是要求所有编导都要交非常细致的大纲,“完全是学习BBC的大纲要求”。 她除了找了3位调研员,还要求编导们自己也要去第一线做田野调查,并强调找的拍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正在进行中的,日常的。
  虽然叙述风格、工作方式都向BBC靠拢,但在资金投入上则不可同日而语,BBC拍的《美丽中国》共6集,每集52分钟,拍摄、制作历时五年,耗资五百万英镑,《舌尖上的中国》一片则是四百五十万人民币。在自己的微博上,任长箴写了句“我们投资是BBC的十分之一,但是我们很努力了。技术肯定达不到,立意其实也达不到,遗憾从小受的教育就达不到”。
  但即便如此,《舌尖上的中国》已经代表国内原创纪录片的最高水准,播放之后的热烈反响即是明证。早在今年3月,这部片子的片花和第四集样片,拿到戛纳电视节,播映权就卖了20个多个国家。陈晓卿说:“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不需要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CCTV-9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那么我们的这部片子要怎么做才能让观众了解中国,特别是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
  如今这片子的火爆程度,连拍摄团队之前也没有想到。“如果是在纪录频道播,不可能有现在的效果,因为很多地方都收不到纪录频道。”胡迎迎在绥德做黄馍馍的黄国盛家拍摄时,想调个纪录频道出来给老黄看看,告诉他那就是以后片子会播出的台,结果那儿根本就没信号。
  从今年四月中旬开始,央视CCTV-1新成立了“魅力记录”栏目,专门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正好赶上这个机会。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央视近年制定的有关纪录片的整体规划,用朱乐贤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加大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向海外展示中国形象。”
  有人认为,这部片子其实反映的是市场化导演的水平,而非央视的水平。朱乐贤不同意这个判断,“它是在央视里面运作的,怎么会不是央视的水平?那这片子最初创意是谁提出的?立项是谁办的?钱和设备谁出的?”在他看来,这片子虽然通过项目方式运作,外聘了部分导演摄像,但“片子播完后,我们合作关系就结束了”。
  细心的网友发现,5月10日《舌尖上的中国》首映式除了总编导陈晓卿之外,并没有主创团队的身影。“当时没有人通知我们任何人去现场。”任长箴和她的团队都这样说。
  朱乐贤对此的解释是“那是频道的活动,做的是频道的推广,不是《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组自己组织的发布会”。可是在纪录频道的官方微博里,这次活动会被称为“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新闻发布会”。
  “我们只是给央视干活,但我们不是央视的人,我们特别骄傲的说我们不是央视的人。我们的价值观是保留自己对这个事物的判断,这个价值观也恰巧被央视觉得也很和谐,很安全,体现的中国人这种形象,也是他们需要传输给国外的这么一个形象。双方在这件事情上走到了一个可以合作的地步。”胡迎迎说。不过,执行团队的人也承认“陈晓卿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他把这个项目立项了,他用他的方式,居然到中央一套播了,其实挺了不起的”。
  播出之后的故事
  我不是要碰人家的伤痛,我是想体现他的骄傲,这些人做的事很牛,很棒。但是你要想表现一个人的骄傲,你一定要表现这个人的痛苦——任长箴
  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讲出来。
  观众在片子里听到挖藕人说“我老婆让我在外,要注意身体”,但不知道因为长期受湿遇寒,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关节病。那个藕塘被人承包种别的东西了,把整个地都给翻了,这些人又辗转到另外一个地方。本刊记者采访挖藕人叶茂荣的老婆时,她说自己没看到也不关心这部纪录片,她只知道,叶茂荣现在人正在武汉挖藕,每年就过年回来,“歇两晚就走了”。
  胡迎迎给卖黄馍馍的黄国盛说,“你明年卖这个的时候做一个大牌子:‘中央电视台隆重介绍’,在你的车上拉上。然后给弄一专卖店,让你儿子经营。你别那么辛苦了。”但老黄不太听得懂,他还是按照自己生活方式活着的一个人。
  端午节快到了,正是四川人刘光荣打工的五芳斋最忙碌的时候。从一个生手练到一分钟包七个粽子需要七个月,五芳斋研制过包粽子的机器,但口感不一样,人们就喜欢手工包出来的粽子。
/showWeb/0/0/.aspx
他们终于老得开始絮叨了
/showWeb/0/0/.aspx
我们对食物的骄傲与焦虑
/showWeb/0/0/.aspx
我们一起,推进食品安全的一毫米
热点|关注|活动|看房|
①:英国产《宝汀顿》24听500ml装,每箱400元。
②:英国产《纽卡索》24听500ml装,每箱380元。
③:德国产《艾丁格》24瓶500ml装,两箱400元。
以下货品,诚意出让,言无二价,谢谢!
特别推出:原装木箱MoutonCadet《小绵羊》2008年份,3支装500元。
显示全部签名
youke111111
我最喜欢看的是查干湖上捕鱼那篇,是距离我家乡最近的地方,我还在那里吃过全鱼宴。
显示全部签名
youke111111
还有朝鲜族各种口味的泡菜。北京找不到好口味的。下次我也从家背回来点。
显示全部签名
很值得反复回味的片子
我喜欢第五集:厨房秘密
舌尖上的中国第5集:厨房的秘密
①:英国产《宝汀顿》24听500ml装,每箱400元。
②:英国产《纽卡索》24听500ml装,每箱380元。
③:德国产《艾丁格》24瓶500ml装,两箱400元。
以下货品,诚意出让,言无二价,谢谢!
特别推出:原装木箱MoutonCadet《小绵羊》2008年份,3支装500元。
再看看这一篇:《舌尖上的中国》——当食物成为毒药
《舌尖上的中国》——当食物成为毒药,我们于此寻找安慰故事 说的是食物,看的是人   跟稀松平常的“娓娓道来”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的叙述显得更有深入浅出的曲径悠长。节奏上,既注重讲述的故事性,起承转合,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探究的好奇心理,也常有让人猛然一惊的错愕感,此时的“一惊一乍”让原本平坦的叙事显得有了铿锵的节奏感。   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的脚本写得好,故事讲得好。究其这种好,跟片中将“人”永远作为叙事主体有关,任何美食的造物主都是人,在片中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尽管是小人物,但有板有眼地将之姓名、家乡相当于历史重要人物一般介绍出来,仅这一点就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不再是附属在食物旁边的符号,而是真实存在的民间手工大师或者爱好烹饪的厨娘。   没人会对这种纪录片的用词咬文嚼字,诸如最鲜香、卓越等词也是夸张修辞,真正让你感受的不是学术上的准确,而是更生动地抵达镜头下的美食之美。   拍摄 把凡庸的生活拍出至美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纪录片,如果不是中文配音,常常会让错觉以为这是BBC之类的制作,这种美妙的错觉我猜主要是因为高清拍摄技术上的精准、大气和纯熟。   在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讲述紫菜的采摘时,镜头对准了每日在大海中辛苦干活的老李,镜头拉远,再远,巨浪或缓或急地向采摘者老李袭来,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采摘挖掘经济作物了,分明是“老人与海”的经典故事再度上演。此时无数个闪切镜头,成了我们在欧美电影中经常见到的场景,它们的运用不再是单纯地向你介绍一种食品的来源和制作,而是一种人与大自然、和谐与抗争的相处之道。   这种近似夸张和奢侈的拍摄,在《舌尖上的中国》随处可见,它们成了最让电视观众炫目的一种方式,习惯了荧屏上四平八稳镜头的语言的观众,看到此处自然会产生惊奇和震惊,食物之美、制作过程之妙和稳重大气的镜头语言形成了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片中,拍摄手段运用繁杂曼妙之处数不胜数,同样是拍摄几个醋瓶子,《舌尖上的中国》的摄像师却拍出了花样,他对焦在一个山西醋瓶上,然后移动焦点,再次对焦在旁边的浙江醋瓶上,本来算不上稀奇高难的摄影手法,用到此处却使画面格外生动,如此凡庸的生活原来也可以是至美的。   真正值得称道的是《舌尖上的中国》气势磅礴的拍摄过程。仅从画面就可以得知,他们常为了拍摄一个一秒钟的画面就可以蹲守数日,为了拍摄一个看似“闲笔”的画面便会等待几个小时的最佳时机,与其说这是一种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雄心和野心的展现。尤其在影视制作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得失的今天,这种耗资完成一种仅仅是食物之美,并且看似没有更多回报的作品,更会令人刮目相看。事实证明,观众不会漠视真正的高质量之作。   脚本、配乐、配音 把握了形容夸张的分寸感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需要与故事、画面配合的还有配音、脚本和音乐等元素,可以说任何一个瘸腿都会形成木桶原理。   《舌尖上的中国》的配乐环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少有人会刻意注意到它们的配乐,一来午夜守候的观众已经被画面中的活色生香折磨得筋疲力尽,二来配音在悄无声息配合画面时真正起到了绿叶作用。不管你是否领略到这里的配乐之美,或管弦合奏或当地乐器独奏都与自然声响和画面融为一体了。   关于影像作品的配音,一直没有最糟只有更糟,音调与主体脱节,语言内容过于庞杂,煽情处缺乏节制……作为配音大国,我们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强中自有强中手。但似乎《舌尖上的中国》做到了让人舒服一回,克制、紧张、舒缓、张扬,这大概源于编导等制作人员对于食物的特殊钟爱,用词和音调既没有过于渲染,也几乎完美地把握了形容夸张的分寸感。   社会   壹忘却有毒食品,回到食物乌托邦   人类真正的美味来源于一片叶子、一颗豆子或者一块肉,而非化学合成而来的某种味道和颜色。《舌尖上的中国》将镜头瞄准初始状态的生物,在大自然最原始的感召之下,天地山水湖海赋予了人类最终极的美食,以及这美食带来的人生境界。   正如挑逗你性欲的是某些发育饱满的器官,而非里面的填充物,当你获知这个圆润的D罩杯里面蕴含的正是硅胶之类的东西时,所谓情欲自然也会因此暴减。人类对自然美的追求永远与人类人工强化去美的欲望成正比,当我们陷入对食物的追逐和需求无限放大时,那我们的身体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成了无数添加剂、合成品、防腐剂、无机物的超级实验器皿。   当绿色、无公害、有机、农家等等成为卖点时,你就知道我们已经“进化”到了多么没有安全感的时代。   当黄曲霉毒素、三聚氰胺、双氧水、亚硝酸钠、2-二氯乙烯磷酸酯等这些生僻的字眼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关键词时,我们真的无法做到完全有效的防范,只能一边期待概率不要降临在自己头上,一边怀念从前那些单纯而美好的口舌之物。   《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食物的乌托邦世界,人们可以相信,可以想象,可以远望,但,已经得不到了。   有网友根据片中提及的各地美食,绘制了一份地区美食指南,南北各地的诱惑一一展示,这种美食的存在正是人类之所以要生存的一种理由。但与之对照的是,前不久也有人根据各地发现的有毒食品制作了一份报告,比如辽宁黑心豆芽、天津黑馅饺子、泰兴有毒香肠、安徽毒奶粉、湖南的毒猪油……一个个地域“毒食”也跃然纸上。   网友戏仿“舌尖体”:   冬天来了,当我国东南的南京人民用蓝矾为韭菜保鲜时,华北平原上河北阜城的人民正忙着把旧皮鞋做成胶囊。不远的石家庄,人们用苏丹红加工出红心鸭蛋,山东省的人民喜欢在白菜中加甲醛,辽宁省的人民则喜欢在豆芽里加一些亚硝酸钠。而全国范围内,美味的地沟油正风靡神州大地。   贰在工业化的今天,让味觉返璞归真   仅仅院子里放养的鸡和鸭当然满足不了日趋膨胀的人口的需求,人们要大量地吃鸡,吃的花样百出,吃的境界越来越低级,需求量越来越大,那么拥挤逼仄的铁笼里圈养鸡就只能成了一种必然。《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可以在观众的心理上造成不小的波澜,这跟大量工业食品流行有关,比如你可以对照着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来看看,人类在日常中已经远离了多少真正的“食物”,当食物被食品替代,人类的很多舌尖上的味觉也就变成了多余的玩意儿。   不用说方便面那种完美合成品了,就算你今天吃的大多数鸡鸭鱼肉蔬菜面粉大米,喝的酒饮料果汁等等,都已经不再是纯天然和大自然直接给予的了。正是因为我们的味道在被香料一点点代替时,像《舌尖上的中国》将镜头重新对准那些边远山区和原始村落得到的画面,才会显得如此宝贵和让人欣赏。   从腊肉、火腿、酸菜到酱油、豆腐、糯米糕,画面里充分地展示了手工的曼妙和食物诞生的美好,色香味相对来说已经退居次要,真正的美食首先应该是纯良的,所谓色香味不应该超脱自然的赋予,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口胃之需。   叁   大家来找茬   大多情况是这样的,因为你品质优秀、质量足够,才会令人产生鸡蛋里挑骨头的找茬动机。《舌尖上的中国》有了足够的关注度,才会有人愿意去挑剔其细节和寻找美中不足之处,其中的谬误和过失当然不是该片的主体,但同样忽视不得。   音乐抄袭   敏锐而博闻的网友“昭阳”指出,第一集《自然的馈赠》42分33秒到43分09秒处用的音乐,是日本作曲者小林武史在《燕尾蝶》OST 《heart of GLICO》中的前奏,或者说它们是一样的。空手而归的渔民沮丧的肖像加上渔船在灯光之下的困惑,配上小林武史低沉的音乐,的确很合适。   非全部原创   “查干湖冰上捕鱼”小节中,剧组从早到晚跟拍,寒冷的湖面配上传统的劳作,令画面充满震撼感。可能是编导觉得自己脑海中还有更震撼的一幕吧,所以就用了几个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的镜头。第七集中“獐子岛渔民潜水捕捞”的镜头,如果不是分几天拍摄,可能也存在这种剪切其他画面为己用的问题。 画面解说谬误   1.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解说词和字幕说的是冬笋,但画面给出的是春笋。本来问题不大,可本片还花了篇幅解释笋的种类,此处差错犹如刚切好的西瓜上落了只苍蝇。   2.“查干湖的渔民”一节中,解说词说“冰下的温度是零下4度”,画面中是水,冰下也是水,而水的温度不可能低于0摄氏度。此处是物理常识与生活常识出现了错觉,也许人身体感受到低于0摄氏度,但实际上物理上是不可能的。   文化   壹   记录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   随便切入一个主题,都让人有一种一头埋入浩瀚历史的错愕感。比如从盐焗鸡制作、吃法,讲到客家人历史,与其说这令纪录片有了更深一层的文化含义,还不如说是如此结构刚好吻合了观众对此的期望。在观望了美食之后,自然产生对刚刚提到的关键词有更详尽了解的欲望。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在对通俗事物的展现和解释里始终都贯穿了文化二字的深刻含义。这大概也是人们对该片意犹未尽的原因之一。   如今没多少人还敢奢望自己家吃的酱油、豆酱或者火腿、腊肉是真正的纯天然手工食品,在人数庞大的我们这里,食品首先是流通的商品,而商品则需批量生产,大规模生产加工销售,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吃饱吃好。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介绍了江浙的酱油和东北的大酱传统制作方法,那一口口一人多高的酱缸,工人爬上去,搅拌、凝望……味浓色厚的酱油仿佛可以让人品尝到真正的味道,这不是调制或者黑加工厂出来的东西。人类智慧的结晶从来不是什么山寨造假或者投机取巧,而是这些千百年可以流传下来繁衍生灵的技能。   正在消失途中的手工业食品,如今别说城市,就连乡村也再难见到,当这些传统在我们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时,我们难免要再想到文明的含义,人类的历史在文明与野蛮的博弈中行进了千年,究竟谁胜谁负呢?文明的诞生为什么要一次次建立在对传统和古朴的毁灭之上呢?   真正的文明并非那些相对低矮草房的高楼大厦,或者包装精美味道精致的食品,而应该是人类得以繁衍下去的那些美好之物。   在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镜头依然如旧地伸向了弄堂、巷子和平常人家,广州美食段落里,你看到稀松平常的街巷与吵杂拥挤的海鲜市场融为一体,它们不再是买卖或者温饱可以涵盖的,而是人类最深远的文化议题,它甚至还是人类之所以要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美食,因为美味,因为人世间尚有如此美艳鲜香的食物在每天都会到来的食欲来临之时等待我们去品尝。   “传统”大概是本片最频繁提及的一个词,这说明片中所展示的诸多美好已经不是现在时了。所以《舌尖上的中国》也符合了纪录片的初始定义,即纪录历史,纪录即将消失的历史。   贰   美食家眼中的《舌尖》   首先要肯定这是一部用心的作品,从拍摄画面和故事发掘就能感受得到。但可能题目定得大了,使节目过于跳跃,就像一桌好菜只能囫囵而不能细尝一样。看热闹者被馋得口水流干肚饿而死;看门道者被吊得心痒难挠郁闷而死,精彩和失望共生着的难得好片。   鲍汁飞哥:著名饮食界人士;TVB饮食节目《苏GOOD》客席主持人。   《舌尖》在罗列某一主题时,将食物的“趣事”串联在一块,我觉得,还缺少一些“考食”(考证食物历史)的内容;或者说,节目每集的选题还是太大。   达文东西:著名美食记者、美食达人   舌尖只能感受甜味,虽是美味的代表但并不全面,但如果改名为《全舌上的XX》也不雅。不如叫《大脷上的XX》。如果不好吃有嚼劲可叫《牙齿上的XXX》。岂不更佳。   张张无忌:著名美食摄影师   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有点煽情,有情可煽未必不好,饮食生活如果只建立在一种满足感之上,便容易陷入一种审美疲劳的困顿,激发一些感触,其实是一种本我的唤醒。   闫涛:《南方都市报》著名美食记者、美食达人   每天晚上,我手机上都噼里啪啦地接到一堆短信,让我看《舌尖上的中国》 ,说是特好看的纪录片。我就不看,等首播把你们都先馋死了,我再一个人抱着各种数不尽的好吃的,一个人一集集地挨着看。   文怡:湖南卫视《好好生活》主持人,美食畅销书作家,文怡美食生活馆创始人   跟老美推荐《舌尖上的中国》,他们看了之后说,是不错,但是中国人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费那么大力气做饭呢?美国有机器啊,可以省很多事呀!唉,怪不得他们吃快餐百吃不厌的,命该如此!   冰清:美食专栏作家   拍摄很认真,但是食材选择,尤其是选择地方代表性的菜肴方面,还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第六集提及汕头,提炼不出潮菜的特点(食材考究,烹调讲究合理搭配,保持食材的本味)。   郑宇晖:美食家、中国兰协副秘书长   叁   让我们味觉大开的电影们   《饮食男女》   (导演:李安,1994)   将中华美食与人生起伏甚至是人性波澜联系到一起,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家庭伦理、东西冲突、新旧观念与调羹、洗碗等厨房琐事一起,在一轮轮人生挫折中徐徐展开,没有刻意煽情,却达到了最情深意长的境界。   《美食总动员》   (导演:布拉德·伯德、简·皮克瓦,2007)   作为一部动画片,它的任务当然无需承载和宣扬法国菜,但它却让人见识到了一种通过诚实和努力获得美食式的成功。关于美食的深刻含义以及批评的教义,这部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也给予了很好的解释。   《入殓师》   (导演:泷田洋二郎,2007)   作为一部展现特殊职业温情和道德的影片,《入殓师》竟然有两处与美食有关的神来之笔。一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大口吞食打包回来的鸡腿,另一个是师徒二人共享河豚鱼白。所谓过目不忘的美食,这里应该算是一处。
①:英国产《宝汀顿》24听500ml装,每箱400元。
②:英国产《纽卡索》24听500ml装,每箱380元。
③:德国产《艾丁格》24瓶500ml装,两箱400元。
以下货品,诚意出让,言无二价,谢谢!
特别推出:原装木箱MoutonCadet《小绵羊》2008年份,3支装500元。
全鱼宴?我推荐你一个涮鱼的馆子,还是涮石斑的
东三环的大亚湾,都是当天空运的石斑,将鱼分解的细致到位,每一个部位涮出来都有说道,也有涮全鱼的说法。
①:英国产《宝汀顿》24听500ml装,每箱400元。
②:英国产《纽卡索》24听500ml装,每箱380元。
③:德国产《艾丁格》24瓶500ml装,两箱400元。
以下货品,诚意出让,言无二价,谢谢!
特别推出:原装木箱MoutonCadet《小绵羊》2008年份,3支装500元。
舌尖上的另外一个中国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一直提不起兴致看这个片子。。。。
空指南门新疆特产
很喜欢这个片子......
> 图:《舌尖上的中国》何以感动国人——体制外团队拍央视大片
后您才能在本论坛发布信息!
免费获取无增项报价
累计人报名
热点楼盘论坛
热门楼盘推荐
社区热点社会星光大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文在线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