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路了课文仿写

等雨来吧!我等着什么意思啊?_百度作业帮
等雨来吧!我等着什么意思啊?
听到有人说,只有黄鹤楼是坑爹的地方,不后悔去了更后悔,但对于第一次得走了,结束的方式来吉庆街.花木兰是个好地方,值得一游.长江大桥,走就行了的样子.如果您是老革命老,也看革命博物馆...
应该是打错字了吧?25.《窃读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学会“踮、婪、辘”3个要求会认的字和“窃、婪、唾”3个要求会写的字,掌握“窃读记、贪婪、唾沫、知趣、饥肠辘辘、适宜”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并受到感染。【教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一.预习提纲:1.搜集作者林海音的生平简介,搜集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认识“婪、辘”等四个生字,会写“撑、唾”等四个生字,掌握“贪婪、适宜”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多年来我们一直和书形影不离。在读书中,我们不仅能获取知识、学会思考,而且能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所以,读书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享受。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2.学生畅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3.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本文的作者林海音,从小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她少年时期,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读书方式——“窃读”(教师相机板书“窃读”),陪伴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今天,让我们跟随少年林海音一起来感受她读书的乐趣吧。
4.板书课题。
三.自由读文,检测预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自学提纲。
2.关于作者林海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大家在预习时已经知道了什么?请大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我们分享一下。
3.总结生字、生词,以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得到的知识。
卸:强调左面字形的写法。
婪:读音是lan不是
luan。撑是翘舌音
形近字:“窃”与“窍”要区分开。
“唾”字右边共有四横,要注意第二横最长,第四横要短于第三横。
4.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说还想知道什么课文以外的知识吗?
5.学生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交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
四.紧扣题眼,揭示课题。(一)巧用查字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教师在“窃”字下加上红色标记,请学生查字义。
这个“窃”字有多种含义,请同学们快速在字典中找出答案。(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
2.教师引导学生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那么,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吧。四.再读课文,理解文章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交流,感知概括。
1.指名交流思考的问题。
小结:原来课文记叙了(教师板书:“记”)“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学生齐读课题。3.小结:所以,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三)朗读训练,熟悉课文。
(1)同桌合作,分段读课文。
提出要求: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流利;听的要求:认真倾听组员读书,为组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2)多种形式练读。可指名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评价时多用激励性语言,激发读书兴趣。)
也可出示课文中有较多生字的段落和写作者矛盾心理的段落让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四)围绕问题,思考探究。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相信作者这种独特的读书方式——“窃读”一定让大家印象深刻。
(1)谈一谈“窃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概括出了作者自己对“窃读”的感受的句子。
(引导学生画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五.置留问题,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那么,这种窃读的滋味到底如何呢?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好好品味一下她所说的“滋味”。
六.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跨(&&&&&&&
遍(&&&&&&&&&
垮(&&&&&&&
骗(&&&&&&&&&
夸(&&&&&&&
偏(&&&&&&&&&
)2.写近义词。
担忧——&&&&&&&
贪婪——&&&&&&
惧怕——&&&&
3.写反义词
担忧——&&&&&&&
适宜——&&&&&&
隐藏——&&&&
一.预习提纲:
1.搜集作者林海音的生平简介,搜集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认识“婪、辘”等四个生字,会写“撑、唾”等四个生字,掌握“贪婪、适宜”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多年来我们一直和书形影不离。在读书中,我们不仅能获取知识、学会思考,而且能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所以,读书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享受。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2.学生畅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3.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本文的作者林海音,从小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她少年时期,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读书方式——“窃读”(教师相机板书“窃读”),陪伴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今天,让我们跟随少年林海音一起来感受她读书的乐趣吧。
4.板书课题。
三.自由读文,检测预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自学提纲。
2.关于作者林海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大家在预习时已经知道了什么?请大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我们分享一下。
3.总结生字、生词,以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得到的知识。
卸:强调左面字形的写法。
婪:读音是lan不是
luan。撑是翘舌音
形近字:“窃”与“窍”要区分开。
“唾”字右边共有四横,要注意第二横最长,第四横要短于第三横。
4.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说还想知道什么课文以外的知识吗?
5.学生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交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
四.紧扣题眼,揭示课题。
(一)巧用查字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教师在“窃”字下加上红色标记,请学生查字义。这个“窃”字有多种含义,请同学们快速在字典中找出答案。(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
2.教师引导学生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那么,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吧。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章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交流,感知概括。
1.指名交流思考的问题。
小结:原来课文记叙了(教师板书:“记”)“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学生齐读课题。
3.小结:所以,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三)朗读训练,熟悉课文。
(1)同桌合作,分段读课文。
提出要求: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流利;听的要求:认真倾听组员读书,为组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2)多种形式练读。
可指名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评价时多用激励性语言,激发读书兴趣。)
也可出示课文中有较多生字的段落和写作者矛盾心理的段落让学生多种形式练
(四)围绕问题,思考探究。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相信作者这种独特的读书方式——“窃读”一定让大家印象深刻。
(1)谈一谈“窃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
(2)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概括出了作者自己对“窃读”的感受的句子。
(引导学生画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五.置留问题,全课小结。师:同学们,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那么,这种窃读的滋味到底如何呢?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好好品味一下她所说的“滋味”。
六.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跨(&&&&&&&
遍(&&&&&&&&&
垮(&&&&&&&
骗( &&&&&&&&&)&&&&
夸(&&&&&&&
偏(&&&&&&&&&
2.写近义词。
担忧——&&&&&&&
贪婪——&&&&&&
惧怕——&&&&
3.写反义词
担忧——&&&&&&&
适宜——&&&&&&
隐藏——&&&&
暂时——教学反思:
&&&&&&&&&&&&&&&&
26.《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font COLOR="#. 会认“哽、蜈、蚣、翩”4个字,会认写“筝、哽、翩”3个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font COLOR="#. 抓住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子,体会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font COLOR="#. 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教学难点】
&探究刘老师是一位这样的老师,体会课文中写“我”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一.预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平台
【板书】女娲造人&&&&&&&
捏、甩&&&&&&&
&&&&&&屈辱&&&&&&&&&
眯、瞪、瞧&&&&&
沉醉&&&&&&&&&
翩翩起舞&&&&&&&
翱翔盘旋&&&&&
1.读着这些词语,你想到了文中关于刘老师的哪件事?
【相机板书】笑谈残腿&&&
讲课生动&&&
当众提问&&&
放、追风筝
2.随机进行字词训练。
&#9312;给“激昂”加拼音,强调隔音符号。
&#9313;“咽”的三个读音:咽(y&#257;n)喉、吞咽(y&n)、哽咽(y&)
&#9314;“眯、瞪、瞧”都是与“看”相关的动词,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9315;结合生活情境,用“沉醉”说话,并据此总结出词语意思。
&#9316;分析“翩翩起舞”、“气喘吁吁”的构词形式,并拓展一些这样结构的词语。3、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当堂讨论解决。
三.理清脉络。
1、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这四件事?(4~10自然段)
2、快速浏览课文,如果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可以怎么分?
(按地点不同分,找过渡句分,按主次分等,能说出依据即可。)
3、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些什么呢?相机给文章划分段落。
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反馈信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形近字组词
)&&&&&&&&&
硬(&&&&&&
)&&&&&&&&&
骗(&&&&&&
)&&&&&&&&&
哽(&&&&&&
)&&&&&&&&&
翩(&&&&&&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1.课文写了刘老师的那些事?
2.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二.展示交流
品析文本:(一)课堂上的刘老师。
默读文章第4—6自然段,找出你体会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再反复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看看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9312;乐观的刘老师
别的残疾人都害怕别人谈及自己的缺陷,而刘老师却敢于拿自己的缺陷来调侃,来自嘲,怎能说他不乐观呢?可这乐观的根源是什么呢?(内心的坚强、对生活的热爱、直面生活的勇气)所以当听完他讲述自己残腿的故事后,同学们先是“腾起一片笑声”,他们是被刘老师的幽默逗笑的;而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因为他们为刘老师的残腿而伤感,同情刘老师;最后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因为他们为刘老师的乐观、坚强而深深地感动了。
&#9313;敬业的刘老师。“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9314;讲课生动的刘老师。
&#9315;知识渊博的刘老师。
&#9316;循循善诱的刘老师。抓“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句。
他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紧张着学生的紧张,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令人难忘?难怪“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二)生活中的刘老师。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请同学们赶紧走入文中,去寻找、去探究、去发现生活中的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拿起笔来,画一画,标一标,写出自己的心得。
&#9312;心灵手巧的刘老师。抓“他的风筝各式各样”
&#9313;乐观坚强的刘老师。抓“决不肯”,“总是”,“最幸福”。
&#9314;有童心、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抓“故意”,体会他的童心未泯;抓“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体会他的乐观坚强(此处结合刘老师的外貌描写深入体会);抓“终于”体会他的永不放弃。
在交流感悟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曾说过:“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若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你觉得刘老师有着怎样的一颗真心呢?(热爱学生、热爱事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板书:热爱生活】
是啊,对生活强烈而执着的爱,是他所有表现的根源。
三.升华思想,解读“理想”。
1.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是啊,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想象练说】当……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老师,于是……
2.老师想问,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那他放飞的是什么呢?(乐观坚强的品质,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而这一切,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深深植根于我的心田。
所以,【课件出示】
在文革期间,作者苏叔阳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学教授沦为伞厂工人,在工长的呼来喝去中,他备受折磨;在众目睽睽之下,他顶着用卫生纸做的帽子,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示众。在那个年代,有很多人都以近乎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苏叔阳不会,因为……(学生结合课文及自己的理解谈感受)
1994年4月,作者苏叔阳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10月,他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2004年又切除了脾脏。抗癌十多年,苏叔阳几次三番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笑对人生,依旧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间奇迹。这是因为……(继续让学生结合课文及自己的理解谈感受)
3.是啊,已经近三十年没有再见到刘老师了,然而
【课件出示】齐读
“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所以,作者在自己文集的总序中这样写道:【课件出示】
不管我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
——摘自《苏叔阳文选》(六卷本)总序
四.反馈提高
1.填空刘老师是一个(&&&&&&
)、(&&&&&&
),(&&&&
&&&&&&&&&&&&&&),是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好老师。
2.课文通过对(&&&&&&&
)(&&&&&&&
)(&&&&&&&&
)(&&&&&&&&&
)等典型的工作和生活片段的描写,表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
&笑谈残腿&&&&&&
刘老师&&&&&&&&&
讲课好&&&&&&&&
&&&&&&&&&&&&&&&&&&&&
放风筝&&&&&&&&
教学反思:
&&&&&&&&&&&&&&&&&&&&&&&&
27.《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汲、琅、恬、袅、婷、蕾、吮”7个要求会认的字和“汲、恬、瓣、砌、硕”6个会写的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芭蕾、砌着砖、丰硕、硕果累累、袅袅婷婷、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生动形象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
2.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展示平台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交响乐《命运交响曲》,激发兴趣。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简介什么是交响曲和交响诗。交响曲一般是由四个乐章组成,而只有一个乐章的就被称为交响诗。交响诗的创作往往是根据某一著名的文学作品进行构思和想象,并通过音乐加以体现,即用音乐的手法来解释或表达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交响诗”)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由音乐中的交响诗联想到了文学作品,创作了这首——“校园交响诗”。(板书:“校园”)
3)齐读课题。(四)引导生就课题谈谈感受:联想到了什么?
2.初读课文,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1、读准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检查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着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水上芭蕾”
3.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词语。
4.教师相机正音。
5.指导写字“储、瓣、砌”。&#9332;感受“左中右”结构的字,讨论如何写得漂亮。
&#9333;教师范写“瓣”,学生写3个字。
6.指导学生把感情带入词语中,读出词语所要表达的情感。(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水上芭蕾)
3.再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一)自由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思考:诗中选取哪些富有特色的场景描绘多彩的校园生活?
2)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欣赏的优美词句。(二)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学习情况。
1.诗中选取哪些富有特色的场景描绘多彩的校园生活?
&(选取了5个场景“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来进行描绘。)
2.交流:摘取了哪些优美词句?
&(A、“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书写沙沙。”B、“像金色的小蜜蜂……储积着蜜。”C、“花丛树下……鸟儿倾心地鸣啭。”D、“你看,那一封封学生来信……深情祝愿似欲随它飞去。”E、晶莹的水喷洒变幻……水上芭蕾。……)
&&#9332;通过有滋有味地赏读优美词句,让学生感受语言上遣词造句的优美。
&&#9333;谈感受:读了这些优美的句子,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感受“诗化”的语言。)
&&#9334;初步了解散文诗的语言特点。
&&#9335;指导学生读出“诗”的美。
&分组读全文,回归整体。
三.反馈提高
1.形近字组词
  ) 汲(&&&&&
) 储(&&&&&
 )瓣(&&&&
 ) 砌(&&&
&&) 及(&&&&&
诸(    )辩(  &&
) 彻(    )       
2.选取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尝试进行背诵。
3.抄写词语“汲取、恬静、硕果累累”。
4.抄写课文中形象优美的语句,多读读。
一.预习提纲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词语,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词语,“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着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水上芭蕾”(指名读、齐读)
2.尝试选择词语说话,“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
3.听写词语:“汲取、恬静、储积、花瓣、丰硕”三.学习课文,体悟情感。
1.自主阅读,思考领悟。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思考: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领悟到什么?
2.研讨交流,畅谈体会。
1)组内交流:自己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领悟到什么?
2)全班交流读书感悟,集体品读。
3)根据学生自主提出的主题,选择两个主题进行指导学习。
&(了解感受学习方法,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打基础。学习方法:读主题文章——交流感悟文中的比喻、想象与象征,体会课文中传达出来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多种形式读主题片段。)
3.小组合作,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阅读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其他四个主题的片段,交流汇报。
4.小结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方法进行阅读。
5.回顾全诗,整体感受散文诗。
1)分组读五个片段,整体感受散文诗的文字美。
2)教师相机介绍散文诗,学生加深对散文诗的认识。
&(散文诗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它的内容具有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并且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这就留下较多可供读者自由大胆地进行想象的空间。)
3)配乐朗诵散文诗。
&师:同学们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了,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它一定会给你们留下些不寻常的记忆,请带着你们各自的感受,再次读这首散文诗。
四.读写结合
1.再读课文,做批注加深感悟。
1)运用前面的阅读方法再读课文,做做摘录笔记及批注,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2)欣赏课件《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启发想象谈话: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让你联想到什么?指导学生可仿写一个片段
五.反馈检测
1.课文分别把校园的五个场景比喻成了(  )(  )(  )(  )(  )。
2.读写结合,仿写一个片断。
3.摘抄、积累让你感动的优美词句,做做读书笔记。
4.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5.仿照课例,选取一处场景,围绕一个主题,以组诗的形式,尝试创作一首《______的交响诗》。
&板书设计:
&&&&&&&&&&&&&&&&&&&&&
校园交响诗蜂巢——蜜蜂——储积花蜜(积累知识)&
鸟岛——鸟儿——共享欢乐(生机勃勃的生活)&&&&&&&
美好回忆花瓣——来信——真切思念(师生情深)&&&&&&&&&&&&&
感恩之心喷泉——花匠——忘我劳动(永存我们心中)&&&&&&&&&&
参天大树树根——老师——输送营养(根的事业)
教学反思:
&&&&&&&&&&&&&&&&&&&&&&&
28.《我们上路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独立认识生字,读读记记“抖着威风、歪歪扭扭、雷鸣电闪”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2.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组内进行交流。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告别童年的心情和在人生成长道路上胸怀理想、勇往直前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句的寓义,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在路上会遇到时各种困难、艰险、挫折、失败,以及我们毫不畏惧的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我们上路了”的含义。能说出这首诗对自己成长的启示。
一.预习提纲:
1.搜集作者的生平简介,搜集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认识“售”一个生字,会写“抖着威风、雷鸣电闪”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们的炎黄子孙继承了优良传统,也写出一首首优美的现代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王慧骐作的现代诗——《我们上路了》。
三.初读诗歌,预习汇报。
1.教师感情范读诗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诗。
思考:诗歌中的“我们”指的是谁?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4.检查生字词情况。(出示卡片:认读“抖着威风”“歪歪斜斜”“雷鸣电闪”)
5.指名分小节读诗歌。
6.齐读诗歌、回答问题:诗歌中的“我们”指的是谁?(指——在座的每一位学生,所有与大家一样要告别童年,已经长大的孩子们。)
7.带感情读课题。(带不同感情读课题)
四.再读诗歌,深入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诗歌,了解诗歌每小节都写了些什么。
1.小组成员自读诗歌。
2.读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并作上批注: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二)班级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顺学而导,根据学生的回报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诗歌不同的小节。)
1.诗歌第一小节。
&#9332;学生交流:我读懂了——“孩子们长大成人了,告别大人上路了。”“一路上有许多美景。绿树、轻风、红旗”……
&#9333;让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9334;多种形式读诗歌,指导学生读出第一小节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指名读、男女分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优美流畅的语句,充满诗意地读,读出意境美。)
&#9335;总结本节诗歌写的内容,“虽然我们还很稚嫩,但还是上路了。”(板书:“上路品美”。)
2.诗歌第二小节。
&#9332;学生交流:我读懂了——“我知道了他们上路时有风险。从这些诗句中感悟到的:我们的膝盖也许会被石块磕肿,也许会有骤起的风暴把我们抛入崖底……”“但他们有心理准备。”
师:你们迈着稚嫩的脚步上路了,心中充满了向往,可是大路总是那么平坦的吗?
&#9333;学生默读第二小节,思考: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
&#9334;交流学生思考的问题。
&#931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谈谈对“骤起的风暴”和“虚幻的风景”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家庭的变故,考试的失利、与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板书:“路中艰险”)
&#9313;再次感受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象征手法。
&#9314;引读“我们的脚步也许是歪歪扭扭,我们的膝盖也许被石块磕肿,假如因为这些……一只人观赏的狗熊。”
&#9335;谈谈:当你碰到挫折打击时的态度。
&#9336;句式练习:“也许……也许……也许……”
你想和他们一起上路吗?你能猜想到这路上还有什么美景,还可能遇到哪些风险吗?试着仿写一些诗句。引导学生运用上面的句式,进行大胆想象与写话
&#933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9338;教师范读诗歌第二小节。
3.诗歌第三小节。
&#9332;齐读第三小节诗歌。&&&&&&&&&&&&&&&&&&&&&&&&&&&&&&
&#9333;小组合作自学。
&#9334;学生感情朗读诗歌,并相机询问学生的读后体会。(板书:“挑战风雨”)
&#9335;指导书写“售”。
(三)通读全诗,回归整体。&&&&&&&&&
&&&&&&&&&&&&&&&&&&&&&&&
1.配乐朗读诗歌。
2.讨论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我们上路”了的理解和体会。
(引导学生说出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求千篇一律和“假话”“空话”。)
3.指导朗读。
&#933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
&#9333;为学生配乐,学生表演读。
&#9334;想象情景,请个别学生来朗诵。
五.拓展交流,总结结题。
1.准备一首相同题材现代诗,学生互相交流。
2.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开弓没有回头箭,人生的车站不售返程车票,不管什么样的路,都是一种经历,一种收获,相信大家都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置留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
sh&u&&&&&&&&&&&&
sh&u&&&&&&&&&&&&&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脚印&&&
)的风暴&&&
3.写出近义词。
威风(&&&&&&
)歪歪扭扭(&&&&&&
)残酷(&&&&&&&
)温热(&&&&&&
观赏(&&&&&&
)真正(&&&&&&
退回(&&&&&&&
)抛入(&&&&&&
4.试着仿写一小节诗。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28*我们上路了
路中艰险(走自己的路,做勇敢的我)
教学反思: 教完这节课结束了,我有这么几点想法:
1、语文教学,贵在读。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老师们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读课文,也许一开始是强迫的,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有不少学生喜欢上阅读的。而只要学生能爱上阅读,学好语文就不在话下了。
2、教师必须充分熟知文章,能从各个角度分析文章,并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3、了解诗歌借物象征的写法,:激励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重点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借物象征的写法。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语文百花园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2.能够和其他同学交流你所得到的读书方法并从中获益。
&3.能积累各种名人语录,让自己的知识的储备更加饱满。
&4.用种各种的方式向母校汇报知识成果,并与母校告别。
&5.带着感恩的心,拿起自己手中的笔,以“感谢母校”为主题,写出自己心中的话。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使用标点。
&2.向母校汇报成果,告别母校。【教学难点】
&用感恩的心写出对母校的情感。
教学内容:标点符号、拓展与交流、积少成多
一.预习提纲
1.自读,体会各种标点符号用法和书写格式要求。
2.回读本单元课文,想想读懂的方法
3.积累名人语录。。二.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六年来,我们就像一只只辛勤的蜜蜂,在语文百花园里储存知识。今天,是我们在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里储备知识,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小学六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
三.板块推进,复习旧知。
(一)标点符号。
1.读课文中的句子,注意标点使用。&#9332;当我们用根来赞颂您时,您说:“落花会变成大地的营养,果核也会变成大树的根!”
&#9333;你看,那一封封学生来信——淡蓝的、粉红的、嫩绿的、浅黄的……一封封,寄来了一颗颗赤诚的心。
&#9334;一夜之间,我一口气将《泽姆加诺兄弟》读完了。&#9335;歌唱明天吧,用满腔的激情,用青春的风采;美化明天吧,用智慧的火焰,用真挚的热爱。
2.引导学生谈体会与感受:以上的标点符号,你觉得平常在使用过程中最容易出错的是哪些符号。
3.让学生记下标点符号使用规则: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顿号都要标在句子或词语后面空格里,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除了破折号和省略号边占两格之外,其他各种标点符号都占一格。
书名号前后两部分都标在空格中央,引号的两部分都标在空格的上方。这两种标点符号的前部分不能写在一行的末尾,后部分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破折号和省略号要标在空格中间。在转行时,破折号和省略号不能断开。它们既可以写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写在一行的末尾。
4.补充练习,巩固标点符号的使用。
&&#9332;出示句子,指导学生练习标注标点符号。
&&#9312;白居易(772——846年)&#9633;字乐天&#9633;少年时便写出了著名的&#9633;赋得古原草送别&#9633;&#9633;是继李白&#9633;杜甫之声后唐代的又一位诗人&#9633;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9633;
&&#9313;你知道中国的&#9633;四大名绣吗&#9633;&#9633;那就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9633;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9633;
&&#9333;修改有标点标注问题的句子
5.阅读短文《“标点”的信》,分别说说说两封信中的问号和感叹号各是什么意思。
6.小故事《一个逗号》,让学生感受标点的趣味。一个逗号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有一次举行宴会,来客等了好久,他才跑来,并说:“对不起,我在校阅我的诗稿,我做了一件极其重大原工作——删去了一个逗号,但经过反复思考,我又把它加进去了。”
(二)拓展与交流。
1.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的对话。
2.小组讨论。
&&#9332;宁宁和丫丫二人各用了什么方法去阅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9333;说说自己学习本单元某篇是所采用的读书方法。
3.全班交流汇报。
&&#9332;点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9333;归纳出读书方法。
&(整体把握、浏览、精读品析、摘录、对比、联想、想象等方法。)
(三)积少成多。&
&1.熟读以下名人语录。
&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春天,一朝最好是清晨。
&——李大钊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苏联】高尔基
&寻常的山花凋谢了,还会再开,而我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
——【英国】王尔德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法国】萧伯纳
&2.比赛背诵以上自己喜欢的名人录。
&3.引导质疑,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全班交流讨论。
&4.小组交流。
&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在小组中进行诵读交流。
&5.补充其它的名人语录,熟读成诵。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晋】陶渊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唐】李&
白四.小结。这节课我们温习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希望所有同学珍惜时间,把握好每一天,多积累知识,让青春没有虚度。
五.反馈信息
一.预习提纲
1.确定互动主题,地点,形式。
2.为出席活动的老师、家长、学校领导发请柬。
3.布置班级。
4.拟定会议程序(领导发言、学生发言、家长代表发言)
5.选出主持人,准备主持台词,全班同学准备主题活动的内容。
6.排练各项节目:歌舞、诗朗诵、小品等。
二.活动主题:我们的成长
三.活动地点:六年级(6)班四.活动形式:队会形式
五.活动准备:
1.为出席活动的老师、家长、学校领导发出请柬。&
2.也可以根据情况做出海报,贴于社区显眼处。
3.布置班级。写上主题“我们的成长”,写出欢迎的标语:“欢迎领导莅临我班指导”。
4.拟定会议程序。(社区领导发言、学生活动、辅导员讲话、家长代表讲话)
5.选出主持人,准备主持台词,全班同学准备主题活动的内容。
6.排练各项节目:歌舞、诗朗诵、小品等。六.活动进程:
(一)仪式。
1.中队长整队、报告人数、报告辅导员。
2.出队旗、奏乐、敬礼。
3.唱队歌。
4.中队长宣布队会活动开始。
主持人:美丽的校园就像一棵葱郁的大树,我们像快乐的小鸟栖息其中——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可是,雏鹰总要离开大树的怀抱,向着更远的目标展翅飞翔。现在,我们即将小学毕业,离开母校,让我们在最后的时刻欢聚一堂。
(二)“我们的成长”汇报活动正式开始。
1.请社区领导讲话。
2.学生展示才艺。(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三)辅导员讲话。
(四)家长代表发言。(五)在队旗下呼号。(六)退旗、奏乐、敬礼。
(七)欢送各位领导、家长。七.活动总结
&根据这次活动写一份总结。
1.任选一个主题,写活动的精彩之处、写出自己的收获、对初中生活的畅想。
2.写通顺、具体,不写错别字。文体不限,可以是诗歌,可是记叙文,可以是建议书等。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习作
一.回忆童年时期最难忘的一件事,列出本次习作提纲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欣赏歌曲《童年》。
&师:亲爱的同学们,不久,你们就将告别小学生活、告别母校校园了!你的胸中一定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还记得吗?六年前踏着幼稚的脚步走进校园的情景。让我们一起回忆,六年来那许许多多的童年故事,童年欢乐,童年梦幻……
(一)初谈美好回忆。
&引导学生回忆在校园中度过的美好时光,回忆校园中的童年趣事。
(二)创境体情。提供相关情景诗歌,激发学生离别之情。
学生配乐朗诵离别诗《别了,母校》别了,母校
每一次别离都充满了伤感每一次挥手都充满了眷恋&
见证了五次离别的我们今天,也要说一声再见转瞬已过六载
往日的欢笑还在耳边依稀响起
昔日的泪水还在脸颊轻轻流淌而今的我们,都已长大&
展开稚嫩的翅膀离开温暖的巢
飞向更广阔遥远的天际
&两千多个日夜已从指尖滑过
有笑颜,有泪滴有汗水,有叹息煲了六年的浓浓的汤就要揭盖
有毕业的欣喜有别离的失意(三)诉说离别
1.听着这音乐,读着这诗,你想起了什么了吗?(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想起昔日伙伴,想起老师的谆谆教导,想起可爱的校园花草……)
&师:的确,母校是我们生活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四)重拾回忆。
1.点击课件:“我们踏过的足迹”
2.课件演示图片:班级六年来的校园生活照,师生一起游戏、上课、一起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开展班队会的场面……
3.交流: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场面?老师适时点击课件中,“难忘的活动”、“难忘的老师”“难忘的课”“亲爱的的伙伴”。
4.引导学生重拾回忆,畅所欲言。(教师相机板书:感谢母校&
感谢生活……)三.学生练笔,以笔泻情。
&师:六年来,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我们进步的背后是自己的不断努力,老师辛勤的汗水、是伙伴们携手共进,我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可喜成绩,望着这一张张的荣誉证书,望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此时此刻,你们是不是有很多想要感谢的人,想到许多的话对他们倾诉呢?
&师:诉说你的收获、你的感恩,以及你对母校的怀念,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
&学生根据要求动笔习作。配上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写作要求:在文体(诗歌、散文、记叙文等)、样式和题目、字数上自由发挥
四.动情讲评,体悟感情。
1.指名选择采用不同文体的习作,让学生读自己最为感动的片段。
2.学生共品析。(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赞赏的地方是?提的建议是?)五.总结延伸,展望未来。
师: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给了我们的丰富的养料,在这里,良师和益友就像是知时节的春雨,化寒冰的阳光。不论现在还是未来,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好好珍惜在母校度过的每天、每分、每秒,好好珍惜我们与的每位同学和老师的美好感情,向着自己的毕业目标迈进吧。(板书:走向未来)
&板书设计:&&&&&&&&&&&&&&&&&&
&&&&&&&&&&&&&&&&&&&&&&&&&&&&&
&&&&&&&&&&&&&&&&&&&&&&&&&&&
&&感谢老师&&&
→(走向未来)
&&&&&&&&&&&&&&&&&&&&&&&&&&&&&
&&&&&&&&&&&&&&&&&&&&&&&&&&感谢生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上路了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