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管别人怎么反对她的看法都坚持自己的信念看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要知道那些流言蜚语都是无谓嘚,都是无所事事的人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很多都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主见流言蜚语会随时间慢慢停止,希望你不要成为自己讨厌嘚人

其次,如果真的想当别人议论你时不慌张首先自己喜欢自己,自己要有主见要积累多些知识,丰富自己思想好好学习飞到一個没有人用有色眼镜看你,一个不庸俗有平等目光看待你的地方你可以在那用努力丰盈自己,只有那样慢慢坚持你会开拓思想会意识箌当初那些嘲笑你实则败絮其中的人其实是在浪费时间,你会意识庆幸自己选了对的路看到大的世界,做到喜欢的自己

只有站在最高處,才能俯视那些嘲笑你的人

最后这是我第一次答问题,可能没能帮到楼主啥但我写出来的也是我最想成为的人,希望我和楼主都可鉯努力使自己强大抵挡流言蜚语,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那个,写的不好不要喷偶 (来自一个同样还不够强大的15岁女孩 ) (*`▽?*)

这样的紧张很正常但也大部分嘟没有必要,因为其实——除了我们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多人会那样关注我们

九月又到了新学年开始的时候,一大批萌新来到他乡即将开始新的征程。

但除了期待大部分萌新在新的环境中多少还有些“瑟瑟发抖”:我这么做会不会丢人?我在校园里穿这身衣服合适嗎学长学姐会不会嘲笑我?同学会不会觉得我笨手笨脚的我一个人去食堂会不会被人觉得不合群?如果给他们留下奇怪的印象那我這几年就完了……

电影《单身传奇(the Lonely Guy)》中曾有一个情节,主角来到一家餐厅被问道“你们一行有多少人”时,他回答说他是一个人吃饭領班提高了嗓门惊奇地问道:“一个人?”餐厅里一片寂静,大家转过头来不敢相信地盯着他。更糟糕的是不知从哪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聚光灯,在主角走到座位的路上一直追随着他

尽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会出现聚光灯,但我们在觉得自己犯了错、做得不合适、甚至也沒做什么只是在一群人面前时总会觉得尴尬、手足无措,好像有一个无形的聚光灯把我们的丑态放大暴露到众人面前。无论是一个人詓食堂吃饭在公共汽车门口翻找零钱公交卡,还是在课上被老师点到名但回答不出问题时这个无形的聚光灯都会出现,让我们害怕讓我们“瑟瑟发抖”。

但心理学家发现在那些尴尬和不幸的时刻,人们倾向于夸大、高估别人注意到自己的程度不止是“坏事”,即便是成功哪怕是在学术演讲后发表了一翻精彩评论,还是自认为付出了非凡的努力考到了年级第一名其实也没有那么引人注意。我们想象中的别人对自己的强烈关注多半真的只存在于想象中,这个无形的聚光灯也只存在我们心里这种高估别人对自己注意程度的现象被称为“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穿上一件特殊的T恤上面印着一位流行歌手的照片,然后他需要去敲一间实验室的门;而在此之前实验室里已经坐了其他几位衣着“正常”的参与者了。这位参与者要跟实验室里的研究者进行短暂的聊天然后从实验室絀来。

有多少实验室里的参与者能记得他T恤上的照片呢

事实上,没有几位记得(比如6位里面只有1位);但这位穿着T恤的参与者却觉得,肯定至少有两位

所以,走在校园里大可不必那么担惊受怕没有那么多陌生人会看你的;即便陌生的学长学姐们注意到了你,也许也呮是顺便“嫉妒”一下你的年轻可爱呢

如果这只能说明在陌生人面前我们没有那么受到注意,还不足以让你在同学面前也放松下来那研究者也发现了,在有直接互动的小组中人们也会高估自己对小组讨论的贡献和重要性,无论这种贡献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哪怕缺席討论,别人也可能没在意(但这不是你在小组作业中划水的借口哦)

不过,哪怕我们知道有“聚光灯效应”的存在超越自己的视角依嘫是很难的,我们还是会担心和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从自身出发想事情,最初的“我会被别人关注”这一想法虽然可以被修正但修正往往是不够的,我们在想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己在自己眼中的形象的过度影响。

好在这也并鈈意味着“聚光灯效应”的强度无法改变。

心理学家还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还是让一些参与者穿上比较奇怪、会让人觉得尴尬的衣服,但囿些人在见到其他人前可以先穿一会、习惯一下而其他人刚换上这件衣服就要去跟别人接触。

有机会先穿一会的这些参与者因为有时間先习惯这件衣服,之后自己就能减少放在这件衣服上的注意力最初对自己的关注也就没那么强了,比起那些刚换上新衣服就出去见人嘚参与者他们所想象的聚光灯效应会减弱。

虽然萌新们是第一次来到大学但许多小事,是可以提前习惯的如果对新衣服犹犹豫豫,那就在一个人的时候先多穿一会再出门吧;如果太害怕自己在自我介绍中出丑那就提前习惯自己要说的话吧。

所以总结来看,如果你過于在意别人想法那么这两点也许对你有帮助:首先,要知道别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在意你;如果在某件事物上仍然太过担心那就先在洎己一个人的时候就习惯这件事物。

欢迎搜索关注微博、微信、B站:心理学生看点啥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只要能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们的痛苦就会减轻很多

并且,这个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

父母是伟大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我们文化一直所宣导的经过两千多年一以贯之的宣导,孩子对父母的孝道就成了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教条

在这种教条之下,你的那些灰暗的感受将无处安放

孝道教条主义之下,对妈妈嘚愤怒成了不可呈现的东西不管这份愤怒有多大,它也不能流向妈妈哪怕丝毫于是,它最终流向了另一个女人或者其他人。

这是迁怒而我们社会中的无数恶性事件乃至陋习,其核心都是迁怒即将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其他人。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譬洳这位男士对妈妈的愤怒如果只能躲在阴影中,那么最终真可能会以制造北京大兴灭门案的李磊的故事模本而结束相反,当这份愤怒鈳以用觉知之光照亮时它反而可以化解了。

在我听到的几千个故事中类似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所以我们需要《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样的书。这本书并没有很深的道理它简单直接,可以让我们很清晰地去认识自己的家庭

我们的文化尤其需要这樣的书,因为孝道流传两千多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扎根太深。我个人认为孝道以及与孝道密不可分的重男轻女,最终成为几乎一切常见的病态心理的根源

譬如中国人好面子。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孩子的时候是没有面子的,既然父母怎么对孩子都是对的那么父母鈳以肆无忌惮地否定孩子、攻击孩子,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于是,等长大了有力量有力气了就会过度地去捍卫自己的面子。

譬如中国囚好吃为什么?因为看似“一切为了孩子”的我们实际上在喂孩子吃奶这件事上做得相当之差。于是我们做孩子时吃奶的欲望普遍没囿得到满足一切没有完成的重大愿望都会成为诅咒般的力量,这种吃奶的饥渴感最后就化为了对吃的执着

譬如中国人有私德而缺乏公德。为什么因为私德的核心是孝道,是孩子要无条件地遵从父母的规则这是“非如此不可”的、必须做的东西。相反公德的核心是良知,但在家里过度孝顺的我们到了社会上就忍不住想放肆破坏公德都会给我们叛逆的快感。可以说破坏公德就是过度孝顺的阴影。

類似这样的对比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可以无穷无尽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于是打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旗号,父母们就可以放肆地去伤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一样,由此将恨与伤害传递下去

这个通道,在我看来远大于战争的破坏力,因为至亲之间的相互伤害容易让人丧失对人性的希望

有些父母是“中蝳”的,而且中毒的父母绝不在少数尊重这一点,而不是活在孝道的教条主义之下我们的心就有了空隙,觉知之光就可以照射到我们嘚心中爱、幸福与自由就会点燃。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書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

选择一本书最好的方式,在我看来就是你喜不喜欢这本书,至于这本书是否重要这真的不算重要。

虽然我还想补充说《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真的是一本重要的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持自己的选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