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能了解梗死dsa血管融通术病变情况吗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无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实施最有效处理的基础是搞清楚此次发病的原因。因为任何盲目的治疗都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或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而全面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就是明确诊断的最佳选择,它不仅提供直观的颈部和脑血管实时影像,而且可以充分显示从动脉到静脉整个循环过程的周期、形态、分布与走行等动态变化,使临床医师全面了解和判断脑卒中的可能原因、发病部位、病变程度,以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这也是保证查清病源,不误诊和尽全力救治患者的基础!
  凡是考虑到可能存在脑血管病变,均可行脑血管造影。目前也有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进行诊断的,但由于脑颅底骨质的伪影干扰,以及MRA本身成像的分辨率因素,使其准确程度受到一定限制。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适应证:
颅内外血管性病变,如出血性(脑血管动静脉畸形(AVM),动静脉瘘(AVF),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急性口鼻咽腔大出血,脊髓动静脉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等)或缺血性(脑梗死,椎动脉、基底动脉的狭窄,大脑中动脉、颈动脉的硬化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锁骨下盗血综合征、无脉症),脑静脉窦血栓,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突发耳聋)等血管病变;
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头颈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液供应状况;
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液供应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
头颈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技术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成为神经学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微创和微侵袭的特点,操作简便,治疗安全度高,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效果可靠等优点,使得原来必须开刀开颅手术解决甚至开刀开颅手术不能解决的脑血管疾病得以诊治,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的认同和重视。近年来,该技术已成为传统脑外科手术的重要补充替代手段,并拓展了常规脑内科的治疗范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脑血管病分为2大类:出血性和缺血性,介入血管内治疗的目的就是对出血性病变进
  行封堵、栓塞治疗,对缺血性病变做溶栓、疏通、取栓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治疗。
  我院脑病介入科已全面开展上述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并且使用最新美国强生公司的Cordis ExoSeal封堵止血系统封闭股动脉穿刺点,省去了穿刺点压迫和24小时的长时间卧床、固定体位肢体制动,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穿刺点出血血肿、下肢深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死亡等并发症,使得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不需要特殊准备随时可以完成,不影响进食和休息,不影响输液治疗,简便易行。
  (脑病介入科杜亚辉)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对后循环脑梗死血管病变的预测作用--《苏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对后循环脑梗死血管病变的预测作用
【摘要】:缺血性卒中20%发生在后循环,前后循环梗死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不尽相同,目前,有关血管病变在前循环梗死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的认可,而在后循环中的作用亦逐渐被认识,本研究首先确定血管病变在后循环梗死中的作用,继而探讨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对于后循环相关血管病变的预测作用。
1、探讨血管病变与后循环梗死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2、探讨后循环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3、探讨后循环梗死影像学部位在血管病变预测中的作用;
4、探讨后循环梗死临床特征(包括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在血管病变预测中的作用;
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靖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7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结果分为有无新发梗死存在,梗死部位分为近段、中段和远段梗死,梗死严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判定其血管病变情况,并记录其性别、年龄、生化指标及相关病史、临床表现等。(1)比较不同程度血管狭窄在有无脑梗死组间的分布差异,进一步分析血管重度狭窄-闭塞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危险因素;(2)分析后循环梗死病灶分布模式及与血管重度狭窄-闭塞间的相关性;(3)分析后循环梗死临床特征与血管重度狭窄-闭塞间的相关性。
1、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在有无脑梗死组间存在显著的分布差异(Χ2=7.881,P=0.019),脑梗死组具有更高的重度狭窄-闭塞发生率(63%vs41%,P0.05);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重度狭窄-闭塞为后循环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OR=2.293,95%CI=1.180-4.455,P=0.014),以上数值虽然经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因素校正后,仍为其独立的危险因素(OR=2.947,95%CI=1.407-6.174,P=0.004);对于重度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尿酸为其重要危险因素,OR(95%CI,P值)分别为3.574(1.774-7.204,0.000)和1.004(1.001-1.007,0.010);
2、重度血管狭窄-闭塞在不同梗死部位的后循环梗死中发生率不同,近段组发生率显著升高(82%vs51%or59%,P=0.006or0.039),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中段组为参照,远段组和近段组OR(95%CI,P值)分别为1.357(0.592-3.110,0.470)和4.423(1.455-13.448,0.009);由于重度血管狭窄-闭塞发生在椎动脉呈优势性选择,对于椎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与近段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密切相关,其R和P值为0.343和0.000;对于后循环梗死是否发生在近段的回归分析显示,以椎动脉无重度狭窄-闭塞为参照,重度狭窄和闭塞组的OR(95%CI,P值)分别为3.167(1.023-9.802,0.046)和15.437(4.567-52.180,0.000);
3、重度血管狭窄-闭塞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后循环梗死中发生率不同,表现为轻症患者相对较低而重症患者较高,与NIHSS评分小于4分组相比,大于8分组显著升高(73%vs47%,P=0.023);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小于4分组为参照,4到7分组和大于8分组OR(95%CI,P值)分别为2.228(0.952-5.215,0.065)和3.162(1.155-8.656,0.025);对于重度血管狭窄-闭塞与具体临床症状间的回归分析显示,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1、后循环梗死的发生与其相关血管重度狭窄-闭塞的存在密切相关;
2、近段梗死易于合并存在后循环的重度狭窄-闭塞,尤其是椎动脉;
3、临床症状较重的后循环梗死更易于合并存在重度血管狭窄-闭塞。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R743.3【目录】:
中文摘要4-6Abstract6-10前言10-13 参考文献11-13第一部分:血管病变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13-21 探讨与分析13 材料与方法13-15 结果15-17 讨论17-19 参考文献19-21第二部分: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在血管重度狭窄-闭塞中的预测作用21-27 探讨与分析21 材料与方法21-22 结果22-24 讨论24-25 参考文献25-27第三部分:临床特征在血管重度狭窄-闭塞中的预测作用27-36 探讨与分析27-28 材料与方法28-31 结果31-32 讨论32-33 参考文献33-36小结36-37展望37-38综述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分析38-50 参考文献46-50附录图片50-53英文缩略词表53-54致谢54-5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本刊编辑部;[J];中国民康医学;2005年10期
杨文;牛亚明;刘玲玲;;[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12期
;[J];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21期
;[J];养生大世界;2006年02期
张小平;范捷;;[J];祝您健康;1994年05期
刘文;;[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年23期
付建辉;赵辉;;[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年05期
王宏宇;;[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年04期
李晓江;;[J];长寿;2007年11期
王宏宇;;[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洪;张光照;叶素玲;;[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张微微;;[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赵尚华;闫京宁;;[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杨丽;李珉;吕朴;黄一宁;白玉;刘虎威;;[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8分会:质谱分析[C];2014年
;[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袁淑敏;;[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吴以岭;;[A];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金苏芹;谢兆宏;毕建忠;;[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金苏芹;谢兆宏;毕建忠;;[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龚海璞;于霞;;[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丹;[N];健康报;2012年
健康时报记者 马淑燕;[N];健康时报;2014年
熊昌彪;[N];中国医药报;2007年
葛素表 范春生;[N];安徽日报;2003年
李天舒;[N];健康报;2007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王宏宇?李天舒
整理;[N];健康报;2007年
徐述湘;[N];中国医药报;2007年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王宏宇;[N];健康时报;2005年
王学东;[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杨通 编译;[N];健康时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琳琳;[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6年
徐小军;[D];苏州大学;2014年
金苏芹;[D];山东大学;2010年
王宁;[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孙凤娇;[D];青岛大学;2014年
章均;[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黄雁;[D];南华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13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DSA结果及临床特点分析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13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DSA结果及临床特点分析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eatures of lacunar infarction an analysis of 133 cases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血管B超联合DSA对分水岭脑梗死的血管评价 〖本文档下载后其中的文字可以直接复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血管B超联合DSA对分水岭脑梗死的血管评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sa血管融通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