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乐时相机的徕卡是徕卡相机吗,什么关系,还有什么sharan Nikon

&主题:相机收藏经眼录,我的私人相机收藏记录!
&[ 主题管理员: SadBear ]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上个月某日凌晨因为某些烦心的事情,醒来就无法入睡,开始胡思乱想。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我的相机收藏。于是就在中华相机网发了一个帖子:相机经眼录。后来想想,无忌也是我经常混的为数不多的一个网站之一, 所以有了现在这个帖子。
2003年前后,突然对国产的双方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下子在916那边购买了应该有20台左右的双反。后来有个偶然的机会(应该是通过某个搜索引擎),发现了中化相机网。当时就觉得,这边的东西好像更便宜啊(916的同志请不要扔板砖啊)。于是将主战场转移到了中华相机网。
开始的时候是见到什么买什么,乱七八糟的买了一大堆,虽说那时候是一个人,但家里的地方有限(单位分的一居室房子只有50平米),慢慢地也觉得快放不下了。那时候是买的比卖的多,当然都是国产相机哈。我的头像就是一台国产珠江201的镜头。
期间在因为想购买一台长城发条相机,认识了中华的btfsj老师。并在btfsj老师的的带领下,知道了大柳树的那个市场。随后至少有一年多的时间,每周六半夜起来奔赴大柳树那个市场,不管多冷、风多大,只要不下雨、下雪,基本上周六的上午都是在那里度过了。当时中华网的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在那里遇到和认识的。直至大柳树市场的早市时间调整到周五还是周四,才因为时间不合适的原因,慢慢地不去了。
后来发现国产相机的种类和型号对于我而言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我个人更喜欢金属质感的东西,同时不大喜欢国产相机的做工,所以将购买的目标转移到了国外相机,于是eBay成了我购买相机的首选网站。
慢慢地家里的洋货多了起来,但依然是毫无章法,见到喜欢的就买。为此我成了建国门邮局那个海关的常客,因为要经常去缴纳关税取回相机,甚至和那里的邮政人员和海关关员都知道我是来取相机的了,哈。
有一天在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他问我你的收藏有没有个主题啊?知道这时,我才发现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想过!国产相机不喜欢,进口相机的品牌和型号更是多如牛毛、浩如烟海。
偶然的机会在色影无忌看到了一个关于为伪满洲国制造的Contax的帖子,才知道相机除了能够通过拍摄胶片记录历史的进程之外,相机本身也是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的,例如被占领国制造的相机、殖民地制造的相机等等。当然因为相机的历史本来就是很长,所以这个主题我基本上已经收集完毕了。
在收集境外相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我根本没有想到的国家,竟然也曾经生产和制造过相机,例如匈牙利、丹麦等。其中有些国家当然可能仅仅是组装或者作为大品牌的生产基地而已,就像现在苹果不有的不也是在中国中国生产的嘛。这样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
于是按照国别和地区来收集相机,成了我第二个主题。经过数年的努力(基本是eBay海淘),这个系列中我知道的国家除了瑞典(哈苏实际上很常见,所以我尚未购买,关键是人穷志短没钱啊,开个玩笑)、智利(智利产的相机实在是太罕见了)、越南(尼康的有些数码相机实在越南制造的,但我对电子的东西兴趣不大,所以一直还在寻找胶片机)没有到手外,其他的应该都全了。其中最近刚刚在中华的sdm630202兄台那里,买到了一台菲律宾组装的Olympus傻瓜机,在此向sdm630202兄台表示感谢。这是我最近收到的一台此系列的相机。
我目前正在搜集的第三个系列,就是奥运纪念版相机。这个系列是最近才刚刚开始的,因为北京正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我人在北京)。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吧,已经搞到了(冬季和夏季奥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的纪念版相机。
此外,我应该还有个系列,那就是前苏联/俄罗斯相机系列。
前苏联/俄罗斯作为一个相机生产大国,在世界相机领域觉得是一个不如忽视的国家。在二战后,从德国获得了大量的设备、技术和人才,都为前苏联/俄罗斯相机的起步和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Zenit相机不少型号的产量,甚至超过了100万台。
当然,考虑到我有限的金钱和精力,特别是家里居住面积的有限,我将前苏联/俄罗斯相机的收藏进一步系分成了两个方向:1、各种纪念版的机器,例如政权建立50周年,党代会纪念等等;2、前苏联/俄罗斯相机出口到其他国家,贴牌或者以新型号命名的相机,例如出口到德国的Revue、出口到美国的Kalimar等等。
为了搜集上述相机,其他的一些相机和镜头我就选择性的出掉了,所以现在我在中华是卖的多,买的少了。在此一并感谢那些购买了我的物品的同好,没有你们的支持,我的收藏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我的目标是以玩养玩,否则家里的领导也是不会同意的。
下一个系列目前还没想到,欢迎各位的建议。大规模的对我而言是不现实的,虽说现在的房子大了,但家里的人也多了,所以地方依然紧张啊。
之所以将这个帖子命名为《相机收藏经眼录》,强调的是经眼,亦即过手,来源于严宝善先生的《贩书经眼录》。准备将我收藏和收藏过的相机集中个帖子一一做个展示。
另外,我最近也刚刚在微信上也申请了以《相机收藏经眼录录》为名称的公众号,附上微信二维码,有微信的同好欢迎关注!
这个帖子只谈收机、藏机,不涉及买卖!欢迎各位同好跟贴,批评和指正!
作者相关热贴:
&浏览:15662&&回帖:333 &&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中国相机:北京制造的长城PF-1单反相机!
长城PF-1单反相机,由北京照相机厂在1982年开始研制,1984年初研制成功,并于同年10月通过当时的机械工业部的相机定型鉴定。当时上市的零售价为275元。
长城PF-1采用了四片三组的长城40/2.8镜头,翻斗式机械程序快门,光圈值为2.8、4、5.6、8、11和16。
该机内置测光系统,测光结果通过三个Led发光二极管在取景器中进行显示:两个红色表示过曝或者欠曝,绿色则表示包装正确。在PF-1的说明书中,并未说明使用的是哪种测光方式,不过我在庄克明先生的那本《中国照相机》一书中看到的是Cds,也就是硫化镉测光系统。
PF-1内置闪光灯,使用闪光灯时需手动将闪光灯向相机上方推起,倒片扳手旁边的就是闪光灯充电指示灯。
因为采用了翻斗式快门,长城PF-1整机是否小巧,与一台旁轴相机大小无异。但是作为一台单反相机,却无法更换镜头,这在设计上明显存在不合理之处,使其实用性收到了很大的局限。不过庄克明先生对PF-1相机的评价似乎不低:“为我国单反相机多方向房展起了导向作用”。
长城PF-1机身为塑料材质,整机重量按照说明书上的数据仅为334克,外形尺寸为144X87.5X75毫米。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日本制造的雅西卡Yashica J旁轴照相机!
Yashica J由日本Yashica公司在1961年推出,当初的定位就是面向那些预算有限的使用者的,因为指标更高的Yashica Lynx 1000和Yashica Minister系列旁轴也基本是在同一时间问世的。
Yahsica公司初创于1945年,当时的名称是Yashima Seiki Seisakusho (八洲精機製作所)。成立初期,它主要是作为其他公司的分包商来运营的,而且成立之际正值二战结束前,因此军用引信和弹壳成了该公司的主要产品。在二战结束后,该公司主要业务就是为其他公司生产钟表和电子设备的配件。
1953年,Yashima制造出了该公司的第一款照相机,为一家经销商制造的6X6画幅的Pigeonflex双反相机。随即在当年月份,公司的名称变更为Yashima Kōgaku Seiki K.K.(八洲光学精機㈱)。同样是在1953年,Yashima推出了自有品牌的Yashimaflex双反相机。
1957年,知名度颇高的Yahica-Mat系列双反问世。也就是在这一年,Yahica公司在美国纽约成立,成为进军日本海外市场的第一家子公司。
到了1973年,Yahica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丰富产品和生产经验的电子相机制造大户。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在激烈的35毫米单反相机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Yahica公司与Carl Ziess公司合作,推出了电子快门系统的Contax单反相机。新的Contax RTS在1974年的Photokina(世界影像博览会)首次亮相,并引起轰动。
Carl Zeiss这种Contax相机设计了一些了的镜头,这种镜头的卡口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Yahica/Contax(Y/C)口。随后Yashica也开始推出兼容Y/C口单反相机,如FR和FX系列。
1983年,Yahica公司被日本另外一家公司Kyocera(京瓷)合并。
简单介绍完了Yashica公司的历史,我们回过头来说说今天的这款Yashica J。Yashica J只能说是一款中规中矩的旁轴相机。因为面向相对低端的使用者,因此其技术指标相对较低。
Yashica J的快门速度只有1/25、50、100、300四档,没有慢门,镜头为Yashinon 45/2.5镜头。虽然装备了联动的黄斑测距,但却没有自动视差纠正功能。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xinxiliu 发表于
这部相机品种稀少应该很珍贵。我相信,但估计我买不起,而且不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内。
泡网分: 69.492
帖子: 12341
注册: 2002年05月
SadBear 发表于
没有。这部相机品种稀少应该很珍贵。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xinxiliu 发表于
今天翻看老杂志,2001年第8期《大众摄影》刊登吴刚的一篇文章,该文介绍了尼康M-35S变形相机。该相机机身没有取景对焦装置和快门结构,快门在镜头上,拍照时插上机身与镜头处的挡板,将镜头平行滑出机身,利用毛玻璃取景对焦后再将机身滑回机身抽出挡板再按动快门曝光拍照。该相机诞生于1967年。不知楼主是否收藏有?没有。
泡网分: 69.492
帖子: 12341
注册: 2002年05月
今天翻看老杂志,2001年第8期《大众摄影》刊登吴刚的一篇文章,该文介绍了尼康M-35S变形相机。该相机机身没有取景对焦装置和快门结构,快门在镜头上,拍照时插上机身与镜头处的挡板,将镜头平行滑出机身,利用毛玻璃取景对焦后再将机身滑回机身抽出挡板再按动快门曝光拍照。该相机诞生于1967年。不知楼主是否收藏有?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来自德国的小精灵:蔡司Zeiss Werra旁轴相机!
说起Zeiss公司,大家绝对不会陌生,生产的各种镜头以优异的成像闻名于世。但其生产的相机,貌似并没有取得与Zeiss镜头齐名的声望。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款Zeiss生产的相机Werra Mat E。
Werra系列相机是德国Carl Zeiss Jena工厂(千万别和我说你不知道CJZ啊!)在1954年推出的一款设计极为精致,同时也极为独特的旁轴相机,使用135胶卷。
Werra相机的最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过片与快门上弦方式:直接转动镜头外围的那个圆筒(抱歉,我找不到更为恰当的词汇来描述这个装置),也就是下图中的带有黑色花纹的那个圆圈状物体,即可完成过片和上弦。这一点好像在其他任何一款相机上都没有看到过,而通常的相机总是依靠过片扳手或者旋钮来完成这个工作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过片设计,使得Werra系列相机的设计可以变得极为简洁:相机的顶部除了一个快门按钮(后期的增加了闪光灯插座)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调节装置,所有的调节与设定都可以镜头筒上完成在因此在我眼中,一台Werra相机就像是睁着大眼睛的小精灵一般,特别是安装上其附带的遮光罩。
Werra系列相机从1954年推出后,发展和衍生出了多个型号,包括Werra 1-5,以及我手里的Mat和后来的Matic等等,其型号的差异无非就是增加了测光表与是否可换镜头而已,外形上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Carl Zeiss Jena在1964年并入VEB Pentacon后,当时的董事长Siegfried B?hm认为公司的发展重心应该在光学制造和单反上,所以在1966年后便停止了Werra系列简单小旁轴的生产。
我今天介绍的这款Werra Mat E是1965年的产品,在顶部增加了闪光插座和测光显示窗口。我手里这台带有原配的镜头盖、相机皮套、说明书和外包装纸盒。
提醒一下准备收藏Werra相机的各位:Werra相机的镜头盖,是Werra相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同时可以当作遮光罩使用。
另外,因为早期的Werra相机饰皮为橄榄绿色(黑色饰皮是从1960年开始使用的),所以很多卖家都说是军用版。其实Werra相机并没有用军事上,说是军用版不过是一种借以提高售价的销售手段而已。
泡网分: 28.84
注册: 2003年06月
留爪,慢慢看
泡网分: 23.635
帖子: 3211
注册: 2005年07月
泡网分: 23.088
帖子: 2087
注册: 2005年06月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威猛的美国造测距版柯达Kodak 35旁轴照相机!
Kodak 35相机由美国Kodak公司在1938年制造,是Kodak公司在美国制造的第一款使用35毫米胶片的相机。在此之前的35毫米胶卷相机一直由德国的柯达公司制造。
但到了二战爆发前的几年,各种麻烦不断,Kodak公司意识到他们不能在完全依靠从德国柯达公司进口相机了。而柯达德国公司是唯一生产柯达35毫米胶卷相机的厂家,包括取得了非常成功的Kodak Retina相机相机。
最早的Kodak 35相机并没有安装对焦装置,完全靠使用者的经验和眼力估焦测距。两年之后,升级版的Kodak 35旁轴相机问世,也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款,升级版配装了单独的测距系统。
但是不知道Kodak公司是否处于市场宣传和营销的考虑,并没有给升级版的Kodak 35命名新的型号,依然用的是Kodak 35。所以这给后人在区分升级版与早期版的时候制造了混淆,因此之后的相机收藏家和爱好者在谈到升级版的Kodak 35这款相机时,通常会以“测距版Kodak 35”来说明。
Kodak 35测距版的最大特征就是在镜头旁边增加了一个齿轮用于调焦。另外就是在镜头与齿轮相对的另外一侧,增加了一个外部的传动机构,用于测距。如下图所示:
测距版的Kodak 35虽然使用了塑料材质作为过片和回片旋钮,但是其内部的过片齿轮却一律才有了金属材质,因此测距版的Kodak 35本身的份量并不轻。
我手里这台测距版的Kodak 35虽然是在美国制造的,却于1950年在Kodak的伦敦公司进行过保养,不知道这其中又会有什麽样的故事?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tkartist 发表于
太长,马克一下,慢慢看欢迎观临,我慢慢写,您慢慢看。
泡网分: 26.281
帖子: 1853
注册: 2004年01月
太长,马克一下,慢慢看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SadBear 发表于
一款做工很粗糙的日本相机,Anny 35旁轴!
说道日本相机,估计大家的普遍印象都会是做工不错,早期的做工和用料更是让人无可挑剔。但是看了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款Anny 35,估计大家会有所失望,因为这款相机相对而言只能用粗糙来描述。
Anny 35由日本的Hōei Sangyō Y.K.(豊栄産業有限会社)在1964年制造的一款简易型相机,相机上的公司品牌为Houay,估计是该公司名称的英文翻译吧。此机只有一档速度,镜头为Utacar 50/F8镜头,胶卷不可调,光圈也只有4档:8、11、16和22。
不过有点奇怪的是,此机的片仓内部并不是像常见135相机那样的水平结构,而是有一个从镜头后部向压片板方向凸出的弧度,不知道为何会有这样的 ...有同好在微信上指教,说弧形设计是因为此机镜头太差,改善边缘成像的,以避免避免因镜头素质不高而出现的暗角。在此表示感谢!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一款做工很粗糙的日本相机,Anny 35旁轴!
说道日本相机,估计大家的普遍印象都会是做工不错,早期的做工和用料更是让人无可挑剔。但是看了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款Anny 35,估计大家会有所失望,因为这款相机相对而言只能用粗糙来描述。
Anny 35由日本的Hōei Sangyō Y.K.(豊栄産業有限会社)在1964年制造的一款简易型相机,相机上的公司品牌为Houay,估计是该公司名称的英文翻译吧。此机只有一档速度,镜头为Utacar 50/F8镜头,胶卷不可调,光圈也只有4档:8、11、16和22。
不过有点奇怪的是,此机的片仓内部并不是像常见135相机那样的水平结构,而是有一个从镜头后部向压片板方向凸出的弧度,不知道为何会有这样的设计。这种设计我只在127胶卷的相机是看到过。
此机虽然做工略显粗糙,估计本身定位就是廉价的简易相机,但配套的相机套倒是还算有质感。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能够挡住子弹的尼康Nikon 大F系列单反照相机!
今年年初的时候,曾经在新华网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的是了一台曾经为著名战地摄影师唐·麦库宁(Don McCullin)挡住过一个子弹的Nikon F(俗称大F)单反相机。于是乎对Nikon大F有了兴趣。上个星期,终于以相对合适的价格搞到了一款Nikon F系列中的最后一款Nikon F Photomic FTn。
日本Nikon公司创立于1917年,当时的名字为Nippon Kōgaku Kōgyō K.K.(日本光学工業㈱),是由两家与军用为主要产品的光学公司合并而成。在二战中,Nippon Kōgaku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二战的结束,Nippon Kōgaku开始生产民用产品。最初Nippon Kōgaku的民用产品主要是旁轴相机,不过该公司很快意识到单反照相机才是未来专业摄影师的首选。于是在1959年,Nippon Kōgaku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35毫米单反相机Nikon F。
Nikon F从1959年首次面世,一直生产到1974年,在此期间,共发展和生产了若干个F系列的型号,包括Nikon F(生产时间为)、Nikon F PHOTOMIC()、Nikon F PHOTOMIC TN(),以及我今天介绍的这款Nikon F PHOTOMIC FTN。
Nikon F PHOTOMIC FTN,1968年上市,1972年停产,尺寸147.5×70×103,重量为859克,采用全机械设计,B门T门快门1秒-1/1000秒,闪光同步速度1/60秒,设有自拍功能,取景涵盖100%。可换式取景器。设有测光功能,感光度为ISO/ASA 20-6400, 它是尼康大F中最后一款机型,在机顶取景器中上方指针指示的右则可以看到快门速度显示,这一设计在当时大大方便了摄影者正确使用快门速度。
拿到这台Nikon F PHOTOMIC FTN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实在是太重了!不过想想也是,如果不是全金属的机身,恐怕还真挡不住子弹!我的收藏原则是,如果你找不到某个相机的第一个型号,那就去找最后一个型号,嘿嘿。
下面这张图片就是为唐·麦库宁挡住了子弹的那台Nikon F(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附:唐·麦库宁(Don McCullin)(1935-)著名英国战地记者,被公认为当今世上最杰出的、最为勇敢且最为敏感的战地记者,入选自1855年至今150年以来世界54位新闻摄影大师行列。他的照片被世界各地主要的美术馆列为馆藏。他所拍摄的照片几乎涵盖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主要战役,其中有很多幅都已成为时代符号。
当时在柬埔寨金边东部的波萝勉省,麦库宁跟随的越南军队在数天内两度遭遇埋伏。就是在第一次中伏时,这台尼康大F挡住了一颗子弹,令麦库宁幸免于难;不过在第二次中伏时,他因一颗迫击炮而身受重伤。在被送往医院的过程中,他依然在使用这台相机坚持拍摄。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德国制造的Agfa Solinette II型折叠相机
说道德国的Agfa公司,但凡玩过胶卷的朋友,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著名的显影液雷电露(Rodinal),就是由Agfa公司在1892年生产出来的,并一直持续生产了115年!
Agfa是创立于1867年的Aktien-Gesellschaft für Anilin-Fabrikation公司的缩写,该公司在1873年改为有限公司。1925年Agfa公司从德国的拜耳(Bayer)公司手中收购了Rietzschel相机工厂后,将所有的Rietzschel的所有产品加上了Agfa的菱形标牌。1926年,Agfa公司生产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Agfa相机后,Rietzschel的名称从其产品上彻底消失了。
1928年,Agfa公司授权许可美国的Ansco公司生产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这也就是为何今天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一模一样的照相机,但商标却是Ansco的原因。
1930年,Agfa推出了有款拍摄6X9画幅的胶卷相机,随后在在1937年推出了首款使用35毫米胶片的相机。“二战”介绍后,Agfa推出了新款的使用35毫米胶片的Solinette系列相机,也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个型号。
Solinette使用135胶卷,生产时间为年,是一款非常轻巧的折叠皮腔相机,兼具了折叠机的便携和35毫米胶卷的小巧。不过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Solinette或者Solinette I型,网络上看到的不是II型就是Solinette的后续型号Super Solinette。
我手里的这台Agfa Solinette II型相机配用的是Apotar 30/3.5镜头,据说也有配用Skopar镜头的。据我掌握的资料而言,Solinar镜头是要优于Apotar镜头的。Solinette II的快门系统也有两种Prontor SV或者SVS,我的这台为Prontor SV。
Agfa Solinette II型相机在美国市场销售时的品牌型号为Ansco Regent。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德国生产的Voigtlnder Vito折叠皮腔照相机!
说到Voigtlnder这个品牌,没听说过的人,估计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玩相机或者是玩摄影的。这家公司成立于1756年,由创始人Johann Christoph Voigtlnder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创建,可以说是相机业界最老的品牌了。
福伦达公司在1840年生产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光圈(f/3.7)的Petzval镜头,1841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达盖尔式( Daguerrotype)相机,紧随其后推出了平板式相机。1849年,福伦达公司在德国的 Braunschweig建立了分支机构,随后将公司总部也搬迁至此。
在随后的200多年之间内,福伦达公司一直是相机行业的技术领袖:1939年福伦达第一款使用35毫米胶卷的相机Vito(我今天介绍的这款Vito的战前版),截止到1955年,福伦达已经生产出了第400万只镜头;在1960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款变焦镜头(36-82/2.8的Zoomar),1965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款内置电子闪光灯的35毫米照相机Vitrona。至于Skopar和Ultron镜头至今仍被广大摄影爱好者所钟爱和津津乐道。
但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福伦达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1956年,其大部分股票被卖给了Carl Zeiss公司,随后两家公司在1965年进行了合并。1972年,Zeiss/Voigtlnder公司停止了相机的生产,一年之后,福伦达又被转卖给了Rollei公司。而随着1982年Rollei公司的瓦解,福伦达这个品牌再次被转卖。从1999年开始,Voigtlnder品牌的产品开始由日本Cosina公司生产和销售了。
介绍完了福伦达公司的历史,现在就说说今天的这款相机Voigtlnder Vito折叠相机。Vito这个型号,实际上被使用过两次,第一次是在1939-40年,第二次则是在二战后的年。
Vito是福伦达公司的第一款35毫米胶卷相机,因此也被称为Vito I型,早期版开始生产于1939年(一说是1940年),当时使用的是没用打孔的一种胶卷,Kodak的828胶卷。不过随着二战的开始,德国和美国变成了敌对状态,这种胶卷便无法在德国获得了。同时,Vito相机的生产也因为战争的原因而被迫中断了。
早期的Vito最显著的区别是使用了带铰链的滤镜,之后的型号变成了卡扣式的。下面三张图,前两张就是我这台为铰链式的,另外一张则是我手里一款后期的,明显看出已经没有铰链了。
二战结束后,Vito的生产得以恢复,直至1951年,被Vito II所取代。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前苏联制造的钻石牌Алмаз 103单反相机!
说起前苏联/俄罗斯的相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泽尼特Zenit、基辅Kiev和费德Fed等牌子,甚至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但是今天这款钻石Алмаз 103单反相机,估计听说过和见过的人就不会那么多了。
Алмаз为PK卡口单反相机,其生产年代为年。Алмаз在俄语中是“钻石”的意思,我个人绝对之所以使用这个品牌,也是考虑到Алмаз作为一款高档相机来生产和销售的。Алмаз品牌的相机一共有四个型号,101-104,其中103是唯一大规模生和销售的是款,因此101、102和104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7年对于相机的生产应该说不是个很短的时间了,但这款103相机的总产量也不过只有区区的9508台而已。
Алмаз 103相机由前苏联著名的LOMO厂制造。1932年,苏联在当时的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成立了国立光学机械厂ГОМЗ(俄文,50年代改名为——列宁格勒光学联合企业ЛОМО(俄文),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LOMO”厂。当时苏联从德国莱兹公司购买了大批光学加工设备和产品图纸,这使得该厂一举成为苏联技术力量最强、规模最大的光学工业企业。
我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显示,Алмаз 103为仿制日本Nikon F2相机而来,采用了可以更换的取景器。据说103的取景器可以和Nikon F、F2的取景器通用。但我手里没有Nikon的这两款机器,所以无法验证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Алмаз 103采用了PK机身卡口,配套的镜头为MC Volna 1.8/50镜头。说道这个Volna镜头,喜欢玩老相机的同好更是不会陌生了, Volna-9 50/2.8就是一款成像优异、性价比很高的一款微距镜头。
Алмаз 103为全金属制造的,给人十分厚重的感觉,这是我最喜欢的,哈哈。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达尔富尔 发表于
安徽绩溪,胡总老家吧?这个我真不知道。
泡网分: 0.083
注册: 2009年05月
SadBear 发表于
中国相机:安徽绩溪制造的清凉峰简易相机!
这款清凉峰牌相机,估计99%的人都没听说过,呵呵。几天前,我肯定也是属于这99%之内的。
只是在非常偶然的一个机会看到了网上有人出售这款相机,我很喜欢这个相机那个山峰形状的商标,加上价格很低,就出手拿下了。
这款相机的制造厂商是安徽绩溪伏岭胶木电器厂,可见能制造相机的不一定必须是相机厂。我之前介绍过的孔雀和熊猫等单反就是哈尔滨电表厂制造的,当然那几款相机档次要高地多了。
貌似这是我知道的,唯一一款安徽生产的相机。
这款清凉峰相机属于简易相机,或者称之为玩具相机也不为过。固定焦距,只有两档快门,其中一档应该是B门。可惜因为工艺和所有材料档次不高的原因,我手里的这台快 ...安徽绩溪,胡总老家吧?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中国相机:安徽绩溪制造的清凉峰简易相机!
这款清凉峰牌相机,估计99%的人都没听说过,呵呵。几天前,我肯定也是属于这99%之内的。
只是在非常偶然的一个机会看到了网上有人出售这款相机,我很喜欢这个相机那个山峰形状的商标,加上价格很低,就出手拿下了。
这款相机的制造厂商是安徽绩溪伏岭胶木电器厂,可见能制造相机的不一定必须是相机厂。我之前介绍过的孔雀和熊猫等单反就是哈尔滨电表厂制造的,当然那几款相机档次要高地多了。
貌似这是我知道的,唯一一款安徽生产的相机。
这款清凉峰相机属于简易相机,或者称之为玩具相机也不为过。固定焦距,只有两档快门,其中一档应该是B门。可惜因为工艺和所有材料档次不高的原因,我手里的这台快门速度调节钮已经锈住了。包括红窗遮挡板和快门按钮在内的大部分金属零件,也同样是锈迹斑斑了
从图片上各位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款清凉峰相机使用120焦胶卷,拍摄的画幅应该是6X4.5厘米,红窗计数。看起来一台120相机该有的功能和配置倒是都齐全了。
非常遗憾地是,我手里这台的底盖应该是遗失了底盖。
关于这款清凉峰相机,我在我手里的相关相机图书以及网络上都查找不到任何资料,因此其生产年代、产量和相关技术参数都是未知的。如果哪位同好能有相关资料,还请不吝赐教,谢谢!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日本制造的Konica I型旁轴照相机!
说起Konica相机,相信大家都不应该陌生,貌似应该是日本造古老的一个相机品牌了。从1873年成立开始,直至2006年才停止相机的生产。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款是早期的一款旁轴,Konica I。
Konica I型,也被称为Konica型或者Konica Standard(标准型),因为其机身顶部只有“Konica”字样,而不像其后续型号有Konica II或者Konica III的字样。
Konica型是在一款名为Rubikon型号的机器上发展而来的。Rubikon是日本Konishiroku(小西六)在1938年推出的一款相机,但该型号并没有进行商业性的销售,并因为二战的原因停止了研发。从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小西六不得不优先研发和生产战争中使用的航空相机了。
二战结束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小西六公司也在这个时间重新开始了相机的生产,不过Konica被选为了相机的品牌。正如同Leica和Yashica一样,Konica的后两个字母“ca”实际上就来自camera(相机)这个单词的前两个字母。
按照《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版的介绍,Konica I型相机,主要分为两个版本1948年版和1950年版。其中1948年版的产地全部标为“Made in Occupied Japan”(MIOJ,被占领日本制造),采用的是Hexar f3.5/50mm镜头和Konirapid快门。
而1950年版的Konica I,则使用了Hexar3.5/50镜头,快门系统也变更为Konirapid-S。初期1950年版的产地也有MIOJ的,但后期的则完全改为了Made in Japan。
很明显,我手里的这款就是1950年版的。
1951年起,Konica I这个型号就被Konica II所代替了。
本帖最后由 SadBear 于
09:18 编辑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为旁轴相机爱好者推荐一本书:《300台徕卡仿制机》
这本《300台徕卡仿制机(300 Leica Copies)》,是由Patrice H.Pont和Jean-Loup Princelle共同完成,并在1990年由FotoSaga出版的。
看到书名,相信大家就会明白此书的内容了。说道复制机,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山寨版,但因为仿制的是Leica,这个世界知名的相机品牌,所以各个仿制厂家在仿制的时候绝对是不遗余力的。因此仿制出来的相机,其中的绝对大部分,如果不是该厂的极品,也绝对算是精品了,因此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山寨!
此书是世界上第一本介绍Leica仿制机的相机图书,打破了之前大部分相机按照国别或者厂家为范围或者标准进行介绍的框框,将不同国家生产的Leica仿制机集中于一本书来介绍。因此,我个人觉得,此书绝对是旁轴相机爱好者必备的一本书。至于是否适合Leica相机爱好者,我不大确定,不知道忠实的Leica粉丝是否会对Leica之外的相机有兴趣?
此书共352页,虽说是300台仿制机,但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实际上“共有450款相机的图片在此书中得到了展示,其中一些是第一次”。而且在介绍每款相机之前,作者都会对相机的生产厂家的历史发展、沿革等做详细的介绍。
此书共有12章和附录,按照不同国别分别介绍了奥地利、中国、原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英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前苏联、瑞士和美国生产的徕卡仿制机。再看此书之前,我从没有想到美国居然也曾经生产过仿Leica的相机。
其中中国的介绍了长江、南京、大莱、红旗和上海581和582。只是其中的大来的英文被翻译成了“Popular”大众的意思,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
仿制Leica相机最早开始于1934年,当时是日本和前苏联,随后在二战中意大利与美国也加入了仿制的阵营。尽管Leica在二战中从未停止过生产,但德国的相机工业毕竟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至于Leica相机“一机难求”。因此,众多的厂家开始生产仿制机,以满足各自国家民众对Leica的需求。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仿制Leica? 此书的作者给出了10个原因,我翻译过来,大家一看就完全明白了:
1、Leica在当时可能是最好的型号了(表现优异、为广大摄影者所接受等等);
2、仿制Leica可以无需研发,从而节省时间和资金;
3、Leica仿制机不担心卖不出去(感谢Leitz所投放的广告);
4、性能相同的两款相机,看起来像Leica的可以售价更高;
5、Leica仿制相机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找到大把通用的镜头和附件;
6、仿制Leica(至少到IIIB之前的型号),并不是很难的工作,只要装配认真即可。但如果仿制与Leica齐名的Contax,则完全是另外一项艰巨的任务了;
7、二战,使得Leitz的所有专利失效,1939年之前不能干的事情,现在可以干啦;
8、不管怎样,一项专利的有效期只有20年。因此从1952年开始,任何人都可以仿制Leica II了;
9、仿制Leica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爱国行为,将自己的国家从德国摄影器材的垄断阴影中解放出来:(中国是否属于此原因?)
10、在某些情况下,Leica仿制机是唯一可以满足军用标准的相机。
其他的,不说啦,各位看图吧。最后一张图是附录中的一页,可以看到对相机的年代、快门速度等有个基本的介绍。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xinxiliu 发表于
楼主能介绍一下这部相机的资料吗?谢谢
这款Ilford Advocate相机,是由伊尔福在英国的子公司Kennedy Instruments制造的。第一款于1949年问世,铸铝机身。第二款(升级版)1952年推出,主要是增加了闪光同步装置,也就是您图片中镜头右下方的两个黑色插口。
据说Advocate是英国第一款上市销售的35毫米相机,最终于1957年停产。
本帖最后由 SadBear 于
07:23 编辑
泡网分: 69.492
帖子: 12341
注册: 2002年05月
楼主能介绍一下这部相机的资料吗?谢谢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海鸥DF-1的原型机,日本美能达SR-7单反相机!
在之前介绍到我的两台黑白海鸥DF单反相机的时候,我曾经提到,海鸥单反是以日本的美能达相机为原型仿制而成的,今天我就介绍一下这款海鸥DF的原型机,Minolta SR-7单反相机。
Minolta SR-7相机,是日本美能达公司在1962年推出的一款高端相机,是美能达第一款内置测光表的单反,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内置了以电池为动力的Cds(硫化镉)测光表的单反相机。下面两张图分别是SR-7的测光电眼和测光指针显示。
下面这张图就是来自Minolta SR-7的说明书,明确说明了这个“世界第一”。
作为美能达单反系列的高端款,SR-7除了内置测光表之外,还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全自动预设光圈(Complete Automatic Pre-set Diaphragm)”。之前的单反相机将光圈设置到较小位置时(比如8以下),取景器中的景物通常会变得很暗,甚至难于准确对焦。而SR-7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使将光圈设置在最小,也能够让摄影者从容地使用最大光圈迅速、准确对焦。只有当快门被释放时,镜头的光圈会自动收缩到之前摄影者预设的光圈。
SR-7自1962年问世之后,先后有数次变款,其中最明显的是在1965年,亦即SR-7的V型。这一型成为了随后问世的美能达SRT 101的基本型号。我个人喜欢早期的型号,因为有棱有角。
在那本我最常使用的那本《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中,明确说明Minolta SR-7后来在中国被用作了海鸥DF-1。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海鸥DF兄弟相隔万里数十载,重聚在今朝!
上海生产的海鸥DF单反相机,在中国相机发展史中,绝对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
但是因为我对国产相机的兴趣不是很大,所以一直没有经眼和收藏过。近日,偶然的一个机会,连续得到了两台带有海鸥标识的海鸥DF,而且两台机器的机身号码仅仅相隔了一位!其中一台为出口型,购买自英国。
一日闲逛于网络,不经意间在英国的某个网站发现了一台全黑色的海鸥DF。当时考虑到黑色机身的不大常见,加上价格不是很高,遂下单付款。十余日后,此机飘洋过海到手后,才发现原来是被人后来涂装的黑漆。顿时大失所望,不过仔细一看,貌似是款更少见的出口版啊!
下图为一张出口版的海鸥DF图片(翻拍自庄克明先生的《中国照相机》),其额头的标识为Reflex DF。我的这台黑色海鸥DF虽然被涂装了黑漆,但在其额头上依然可以看出Reflex DF的字样。
更为凑巧的是,我的这台黑色海鸥DF的机身号为2751103。在到手后的第二天,我在国内的中华相机网看到了一台机身编号为2751105的银色机身海鸥DF,大喜!拿下!虽然不是连号,但因为只相隔了一位,因此也是大哥和三弟啦!要知道海鸥DF的产量可是多大13万台啊!真可谓海鸥DF兄弟相隔万里数十载,重聚在今朝!
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以日本生产的美能达(MINOLTA)ST型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为蓝本,试制生产了&上海&牌单镜头反光相机,初定为&上海7型&。其机身采用M39*1螺纹接口,早期快门速度为B门--1/60秒,后期则改成B门--1/1000秒,后盖的开启由机身底部的压簧锁控制,取景器的右侧是机身编号,机身编号由凹刻的&ZS7-10001&开始,左侧刻有黑体字&上海照相机厂&,机身正面顶部刻有草体&上海&,尤为夺目。此机身的成功开发使上海照相机厂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定型产品。&上海&相机产量很少,所以,&上海&照相机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它是上海照相机厂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转折。
1966年,该厂开始批量生产当时最具使用价值的海鸥DF型相机。机身顶盖正上方有海鸥图案标志,右侧刻有汉语拼音打头字母&DF&字样,在相继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大致没有变动,只是将DF拼音改成文&Seagull&,前后两种机型被收藏家认为是较有收藏价值的相机。尤其是具有&DF&字样的相机较具收藏价值。该产品一面市便受到摄影爱好者的垂爱,但由于当时国人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使之销量较低。
海鸥DF型相机在当时具有实用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其机身精密度高于国内同期产品,设计上采用的480多个零部件在60年代国内同期产品中质量较高。该机采用四轴式布帘幕横向机械快门,快门速度为B门、1--1/1000秒,设有X闪光同步档(约1/45秒)、反光镜锁和瞬时复位反光镜,可在翻拍或特殊摄影时减缓机身震动;另装有延时约10秒的机械自拍机。
此机由机身底部开启后盖,拍摄画面尺寸为24*36毫米,卷片角度为180度,其中有10度预备角,采用磨砂玻璃调焦屏进行调焦。机身的右侧设有单次及万次闪光灯连接插孔。初期产品闪光插座上设有热靴触点,该机出厂是配用58毫米六片四组的双高斯结构加膜镜头,有七档光圈可供调节,最小光圈为F16,调焦范围由0.6米至无限远。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dickly000 发表于
感觉这样子收藏相机,是倾家荡产的节奏........倾家荡产夸张了,哈。但肯定有大量的投入是肯定的,特别是精力和时间。至于金钱,以玩养玩,想办法降低点成本吧,没发现我的单反很多只有机身,没有镜头,嘿嘿。
泡网分: 25.878
注册: 2004年11月
珠江 发表于
,唯独相机套的拼音却是“中华”的汉语拼音声母缩写:Zh(ong)h(ua)。---你理解错了。皮套上的字母是hzh。。。第一个是美术字体的H。后面才是zh啊!仔细看了看,您是正确的!是我没看仔细,谢谢指正!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乐时瞄准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