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外星人陈山微博的慕后是什么人。

陈山的blog - 文明博客
11:10:00 | By: 陈山 ]
听过一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窗外的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于是窗与顽强不屈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
于是窗与不可思议的奇迹联系在一起……
年轻时,听到这些,羡慕之极,就不禁想,什么时候那扇窗的轰轰烈烈或者刻骨铭心或者精彩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为什么就没有呢?……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工作已经几十年,离家已经已经几十年……生活平平淡淡,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刻骨铭心,更没有奇迹发生。
那天无意回老家,走过桥北那座立交桥,看到那栋半边楼,看到小时候家里那扇窗。
小时候家里房子小,于是把阳台用一扇扇窗封闭起来成了一个简单的厨房。小学特贪玩,一回家放下书包就跑到楼下和小伙伴玩。当浓烈的饭香和菜香透过那扇窗飘散开来时,我听到妈妈叫吃饭的声音也透过那扇窗飘来……
中学经常上晚自习,当深夜背着书包走回家时,黑暗里远远就看见暖暖的橘黄的灯光透过那扇窗散开,我看到妈妈默默等待的眼神充满在灯光里透过那扇窗散开……
大学假期回家,当带着行李带着满身疲惫看到那扇窗时,浑身好像充满了力量,一阵小跑就上了楼,我知道妈妈开心的笑容透过那扇窗绽放……
于是窗与一缕浓浓的家的气息联系在一起,在我的心中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愁绪……
现在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让我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小时候自己的那扇窗……
16:01:00 | By: 陈山 ]
我凝视你微笑的塑像
& 欲破译你内含的隐语
有时,真想说你近视
& 不是赞扬你 温文尔雅的翩翩
只是无奈摇头
&蜀道西风的瘦马& 欲回头
脉脉拉着你& 曾
&摇落一声银铃的背影
&有时& 真是想说你近视
&深深咫尺的炯炯
&你依旧隔着扭曲的玻璃
我凝视你微笑的塑像
&欲破译你内含的隐语
“风铃秋雨酸明眸
寂寥梧桐汉宫囚”
15:55:00 | By: 陈山 ]
忆有一个名字,在不经意间,住在了我的心底,你的容貌并没有映在我的脑底,哎,总是在街头,在巷尾,疑那个人是你!你,让我奔跑中去拾球不知觉中你也弯腰去卷长长的裤脚你的缓兵之计(“等会我给你打电话”)总让我沉默无语疑神疑鬼打与不打都很难轻松
8:21:00 | By: 陈山 ]
市第七次党代会七大亮点
——《在中国共产党新余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读后感
市委宣传部陈& 山
市第七次党代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市委书记李安泽《报告》合计1万3千多字,分为六个部分,可概括为三大内容,对过去5年工作总结为“十新”;对现在形势判断为“站在新的起点”;对未来5年工作展望为“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并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市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集中概括起来就是市委书记李安泽多次提到的“一二三四五”。当前,最重要的是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其实质内涵,用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统揽各项工作。其中,市第七次党代会七大亮点值得高度关注。
亮点一:首次提出建设和谐新余、富裕新余、文明新余的三大奋斗目标。和谐是保障,富裕是基础,文明是标志。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只有和谐富裕文明,人民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这是《报告》最有创意、最为核心之处。尤其是把建设和谐新余放在了三大奋斗目标的首位,这充分体现了市委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市委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市委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切实举措。
亮点二: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必须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在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发展是落后地区赶超的关键。今后五年,产业转移加快,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的发展时期,我市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目前引领新的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就是低碳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审视新余,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新能源、新材料、钢铁等三大产业,新钢、赛维、江锂等三大龙头企业,高新区、新余经济开发区、分宜工业园等三大园区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开始从聚能蓄势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报告》审时度势提出:“按部就班只会拉大差距,超常发展才能进位赶超。我们必须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把全市上下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转化为不甘落后、奋发图强的巨大动力,以超常规思维、超常规举措,推进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努力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中有更大作为。”
亮点三:突出了深入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要实现超常规发展,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是空谈。《报告》强调促进思想解放,就是要做到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闯新路、敢于担当,鼓励尝试,宽容失败,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要通过举办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班,坚持开展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以理论体系、理想信念、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为重点,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素质,以超常规的举措推动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努力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亮点四:鲜明体现了求真务实的思想,增强各级领导干部重实干抓落实的能力。在强调党的作风建设中,提出要大兴“四风”,其中把“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放在首位,提倡唯实是务,所务必实,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抓工作上。在《报告》中把今后5年的一些具体目标设定的更加切合发展实际。例如把“成为江西省第一梯队”的提法变为“进位赶超”,把“打造江西亚中心”提法变为“把新余建成赣西区域中心城市”,更加符合我市GDP总量在全省第7的事实。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战斗力。解放思想、超常发展的前提是要实事求是,这是基础和根本,必须时刻牢记。《报告》通篇鲜明的贯穿了求真务实之风也是亮点之一。
亮点五:系统总结了成功的七大经验,清醒指出了发展存在的五大瓶颈。《报告》总结经验弥足珍贵,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是坚强保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是重要法宝,“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是根本方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和谐发展”是前提保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是力量源泉;“必须坚持弘扬”新余精神是强大精神力量。更为可贵的是居安思危,清醒认识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不回避,不护短。即: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与第三产业滞后的矛盾、财政收入增长与民生事业支出增加的矛盾、改革的深入推进与群众利益诉求增多的矛盾、加快发展与少数干部能力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指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亮点六:科学判断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有针对性的部署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我市人均GDP超过8500美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2.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5%,根据上述指标,可以判断我市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因此《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以优秀人才支撑发展,打造人才高地、构筑技术高地、建设产业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力争5年后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
亮点七:明确把坚定不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大举措,以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作为落脚点。《报告》把“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作为单独一个大部分来论述属于首次,寓意深刻。昭示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列为市委重大部署,“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营造充满活力、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破题关键。《报告》还提出了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畅通社会管理渠道、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夯实社会管理基石、筑牢社会管理基础等具体举措。尤其是把“着力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最终落脚点,体现了市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远见卓识,其重大意见将随着时间推移被人们深刻认识。
新蓝图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加快科学发展,奋力进位赶超,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余而努力奋斗!
&&&&&&&&&&&&&&&&&&&&&& 2011年9月23日
19:48:00 | By: 陈山 ]
我紧紧地抱着树
我拼命地呐喊着
啊,歌声是我燃烧的心
是我颤抖的灵魂
我向天空述说着积久的痛苦
我向天空述说着突至的欢欣
啊,在这个多风多雨的人间
只有你是我的知音
我只愿我的翼上不粘着尘土
啊,四年黑暗的苦功
换来那好同高高天空对白的喉
假如有一天
冬天突然降临
我将失去声音,然后死去
但,已高歌过秋日的成熟
死时,颤抖的灵魂必跨进
自由的门槛
8:21:00 | By: 陈山 ]
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总有一个深深依恋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家乡。
站在高高的仰天岗上,迎风眺望,美丽的家乡新余尽收眼底。
南面的钢铁之城,连接着新余人建市、复市、转型的辉煌历程;西面的仙女湖,讲述着让仙女流连忘返的美丽传说;东面的高新区,昭示着一个新兴太阳能之城的快速崛起;北面是湿地公园,代表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几千年来,生活在这块371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们,把自己的聪明与才智、光荣与梦想、深情与厚爱一代代撒播开来。习凿齿、卢肇、宋应星、傅抱石、何大一、蒋国珍……正是有了他们,家乡才变得更加美丽。
正如眼睛再好也有盲点,家乡再熟悉也有不了解的地方。我们喝着袁河、孔目江、仙女湖的水长大……可是我们了解新余那如水般包容接纳的开放精神吗?我们攀登着仰天岗、大岗山、蒙山长高……可是我们了解新余那如山般“会当凌绝顶”的创新精神吗?我们仰慕着傅抱石、何大一成长……可是我们了解新余人成功背后那自强不息、勇争一流的争优精神吗?
每一个新余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要把对家乡一鳞半爪的认识深化为全面系统的了解;把对家乡朦胧朴素的爱乡感情升华为明白深沉的理性情感;尤其是把爱家乡、爱新余的热情转化为建设家乡的激情,发扬“开放、创新、争优”的新余精神,为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为新余更美好的明天奋斗!
17:26:00 | By: 陈山 ]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随想
一、认清事物必须认清前提
近来读了两本书,一本是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本是何学林先生的《战略决定成败》,这两本书的结论和观点针锋相对。我不禁想,到底成败是由细节决定还是由战略决定的呢?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说:“在中国,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而《战略决定成败》一书则认为:“细节决定成败的前提是战略正确。只有战略正确,细节才会有意义,执行才会有意义。否则,细节再完美也无济于事,甚至还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
后来反复阅读,和同事讨论,发现其实两本书说的都有道理。说细节决定成败是有前提的。比如说,一根稻草压死了一匹骆驼,听起来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加上一个前提,如果这匹骆驼已经驮的重量到了极限,那么显然,哪怕是加上一根稻草,骆驼也一定会承受不起。
同样,在现代这个竞争高度激烈的时代,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是力求做的尽善尽美。在能力和水平都不相上下的时候,谁在细节上能更加注重,谁就有可能脱颖而出,谁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如果让两个实力悬殊巨大的人来竞争,细节根本就不能决定成败的。如果我们忽视了事物的前提来谈细节决定成败,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拘泥于细枝末节中,在眼光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行动中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任何一件事情的对错它都是有前提的。
二、领导不能光求细节,执行者要追求细节
领导者,站得高,看得远。他对未来,对整个全局负有责任。显然,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应该考虑战略的地方多一些。否则,整天陷于具体事物之中,因为精力有限,难免考虑不周全,结果就会失败,成为一个不合格的领导,甚至一个失败的领导。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战略决定成败。
在大方向已经定下的情况下,执行者闪亮登场。执行者,靠他来落实一些具体的事情。作为一个执行者,他对现在,对某个方面,某件事情负有责任。同时他专注于具体,所以能有更多的精力做好细节。所以,应该尽可能的考虑细节多一些,在这个时候,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
&& 领导不能光求细节,执行者要追求细节。
三、为事要求成功,为人不能光求成功
&& 中国有句古话,叫“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把成败看的很重。所以,当今社会,很多人把追求成功看的很重很重。把成功当成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拥有多大官职,拥有多少房屋等,急功近利者十有八九,甚至于不惜一切代价的地步来一味追求成功。其结果是幸运者成功了,却并不觉得人生快乐和幸福;不幸失败的人就更加难过了,觉得天都塌了,有的甚至于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和行动。我觉得这是我们当今教育的一大失败之处。
为事要求成功,为人不能光求成功。如果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牺牲了情爱、亲爱、友爱、仁爱,牺牲了健康乃至生命,这样的成功不要也罢。中国还有句古话叫“不以成败论英雄”。做人,不能不讲一个“情”字。记得三国演义中有词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幸福是一种心态,和拥有财富的多少、和社会地位高低等不成正比。真情到处,幸福即到。
真正打动人的并非是成功,持久的快乐并非来自成功。为人快乐的途径三条: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 2011年5月于新余
9:06:00 | By: 陈山 ]
&&撰写调研报告ABC
A什么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是一种说明性文体,即通过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者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研究的结果,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调研报告,也叫调查报告。毛泽东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调研报告一般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调查。就是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二是研究。是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三是对策。就是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写好调研报告要做到三点:一是爱好。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写调研文章,如果是作为一项任务,可能就感到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厌烦。但是,如果我们将写作,写调研文章看成是一种爱好,从工作需要出发,从自己兴趣和爱好出发,对一个题目、一个问题有感而发,形成了文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一种幸福感。二是有心。有一句俗话叫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偶尔听到别人叙述某一事件时,如果有心,可能就会灵机一动。还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读别人的文章时,如果有心,必然有所悟、有所得。有心,还需注意将平时在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及时记录下来,待思考成熟或者有了一定的轮廓时,再动手调研、撰写。三是积累。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原是指一个人读的书太少,我们可以借指资料积累的太少,所以到要用的时候就感到江郎才尽。我们要以愚公移山的毅力,积累目之所及、力之所及的资料,为做好调查研究,写好调研报告奠定基础。
&&& B如何撰写调研报告
一是确定调研课题。调研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在动手做调查研究之前先弄清楚。一般来说,我们调研的重点,即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对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调查和研究,努力做到“三个贴紧”,即贴紧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贴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贴紧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
&二是拟好调查提纲。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调查的范围、重点和具体内容。不确定调研提纲,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记什么,记了很多,写调研报告时却用不上,还得重新去了解。因此,拟调查提纲一定要细致,具体。
&三是开展调研活动。符合实际的丰富确凿的材料,是调研报告的生命。这些材料一方面来自于实地考察,一方面来自于书报、杂志和互联网。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得间接资料似乎比较容易,难得的是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眼睛向下,采取亲自调研、联合调研、借力调研等行之有效的方式,脚踏实地地到实践中认真调查,掌握大量的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获得的大量的直接和间接资料,做艰苦细致的辨别真伪的工作,筛选出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事物本质或找出内在规律性,得出正确结论。
四是撰写调研报告。
1、结构要求。调研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首先,报告的开头要概述此次调查研究的经过,什么时间,在什么范围,对哪项工作或哪项工作的哪个方面问题,进行怎么样的调查,开了什么范围的座谈会,走访了多少基层单位和人员,到实地考察多少次,达到了什么目的,等等。正文第一部分基本情况要说得细一些,但也不能把调查来的东西全写上去,筛选标准就是与后面的分析、观点等是否有联系,没有联系的就不要写上。有很多调研报告,根据需要,有主要特点这一部分,实际是基本情况的特点。这部分可以放在基本情况中,也可以单写。如果特点单写,基本情况部分就可以简单写。其次,第二部分是存在问题。必须明确,一个大问题总是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的。每个小问题都需要大量的归纳、分析,证实确实存在着你所说的问题,问题非常严重,不解决不行。同时,必须分析产生问题的多方面的原因,为最后提出解决方法做铺垫。最后,第三部分是对策建议。必须认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所有工作,都会有更好的方法。要以先进的理论做指导,把所有的材料反复地一个一个地分析,一件事一件事地想,再看看其它地区或国际上的经验,肯定能找到最好的方法。提出的方法要具体、有步骤、有可操作性。调研报告的解决问题部分,应该含有解决方案的内容。按着设定方案,一步一步地做下去,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2、文字要求。调研报告要求文风朴实,在语言表达上是有一定要求的,用词力求准确,尽量少用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但被调查对象反映事物的典型语言,应在调研报告中选用,同时要讲究用词规范。
3、逻辑要求。调研报告要做到观点鲜明,立论有据。论据和观点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论据不单是列举事例,讲故事,逻辑关系是指论据和观点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逻辑关系,无论多少事例也很难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 C 撰写调研文章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忌人云亦云。有的同志写调研文章,爱拣现成的,看到报刊杂志上有好的文章,拿过来稍作加工,换个事例;或是改头换面,变个说法,就成了自己的作品。这好比吃别人的残羹剩饭,别人看到不舒服,自己也觉得不光彩。所以,做调研,最好不要拿别人的观点做文章。
二是忌生搬硬造。有的同志写调研文章,四处引经据典,将别人的观点进行拚凑,洋洋洒洒一大篇,通篇没有一句是自己的。这样的文章,写起来费劲,看起来没劲。做调研文章,有的时候引经据典十分必要,可以让读者了解不同的观点,但绝不能没有自己的观点。一篇文章没有了自己的观点,就好比一个人没有姓名,是难有立足之地的。
三是忌言之无物。有的同志写调研文章,收集数据、事例一大堆,就是不善于归纳总结,写出的文章谈不出什么观点,使人如饮一杯清水,淡而无味。这是许多初学者的通病,其产生根源在于没有深入到研究对象中,只是浮在现象的表面,自然就抓不住重点。其实,只要好好地动动脑筋,是可以写成一篇好文章的。
四是忌语言生涩。一篇调研文章,写成了“八股文”,读者看起来就会感到吃力。盲目追求用词新颖,把简单的事物用复杂的词语来表达,把简单的道理说得云山雾罩、玄而又玄,实际上是浮躁的表现。同样,调研报告不能写成“大白话”,否则就会显得大失水准。调研报告文字必须简明流畅,才会给读者带来好印象。
21:02:00 | By: 陈山 ]
&& 在绵绵不断
&& 雨里的世界
& 盛开为一朵
& 在泥泞中
&从高不可测的
& 星星的故乡
坠下的& 那
&一点 一滴 一丝
那株粉红的月季
不经意地低头
欲滴的珠儿晶莹
& 凝聚于花瓣里
才知薄薄的伞
&怎承受得住
& 这绵绵不断
& 雨里的世界
& 不愿凋谢
只好走进雨里的世界
&便任TA敲打
&& 直投心底
走出雨里的世界
便会在阳光下
&孤零零任泪干
在泪痕斑斑中
等待着下一次
在雨里的世界
20:37:00 | By: 陈山 ]
& 六楼上国际关系课
见你金黄色的侧影
&& 临着摇晃的门
& 单薄西服的我
毫不迟疑的坐到你身边
& 临着摇晃的门
自己此刻的心情
& 我生命树上的落叶
& 铅色的声音
冬天的印象
&& 花自飘零水自流
人生也有国际边界
全然不知那课二月的风
& 全投在我单薄的西服里
象一棵无言的法国梧桐
&& 为你默默挡住西伯利亚的快车
因为你 不经意的笑容
& 降临在我心上
象竹子的根
深的无法挖出
& 北京的二月
人生也有国际边界
从此抓紧上好国际关系课
共&65&条记录1
陈山的blog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最近玩微博的人,应该都认识yy外星人陈山吧?这个人在新浪微博注册账户为“yy外星人龅牙”,在微博经常炫富,堪称超级富二代。据说,他名叫陈山,身价好几个亿,是万科董事长的儿子。
资料图:陈山炫超级跑车
资料图:陈山炫美丽女友
看了陈山的资料,我们都被他震惊了。陈山出生于。祖籍广东梅州,父亲名叫陈余海,广东梅州人。母亲古娜巴,新疆维族人,现在全家居住在浙江温州,父亲是梅州房地产最大投资商(万科蓝山)!
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投资商,可是非常有钱的。那么,当看到陈山经常炫超级跑车,炫一大把女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丑男也大有前途的,只要你有钱。
看了陈山的样貌,我们更被他震惊。难怪陈山会在微博取名“外星人”,原来他真的长得非常像外星人,可以说是世界最丑富二代。陈山的命运却并不顺利,因为天生患有中型地中海贫血,所以陈山不仅丑陋无比,而且身材矮小。
很多人羡慕陈山是一个富二代,也有很多人为陈山的样貌和身体感到可怜。不过,理性的人都会质疑,这个陈山只是在炒作,他可能根本就不是富二代。
【更多精彩同标题类似新闻资讯,请下拉网页到底部,查阅“相关阅读”链接内容!】朱瞻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1]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2]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3]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武有英国公,地方上又有像、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4]
纠错 关闭纠错
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北平燕王府出生日期日(洪武三十一年)逝世日期日(宣德十年)职&&&&业主要成就“仁宣之治”随祖父亲征蒙古逝世地北京紫禁城乾清宫陵&&&&寝景陵配&&&&偶胡皇后,孙皇后继承人(明英宗)年&&&&号宣德庙&&&&号宣宗谥&&&&号章皇帝
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日)[5],是(当明宣宗朱瞻基[6]时是封地的继承人)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父当时还是的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将一个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朱元璋将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有着很大的作用。[1][7]
在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8]
朱瞻基习武,又在的指导下学习学术。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年,他尤其是一个杰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朱棣尚武,常带朱瞻基离开京城和他的家庭去和进行军事视察。[9][2]
他的父亲在九年(1411年)被指定为,朱瞻基立刻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他进一步攻读儒家的经籍和为政之道,此时主要由进行指导。这些课程深受重视,以致在他与其祖父公出时也不中断。他父亲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15岁时,他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他父亲,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和的打击。这一切引起了其他几个叔父的警觉,他们对他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受朱棣的宠爱有很深的印象。[2]
登基不久,在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一日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在以后几个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时间在度过,但在次年四月,他父亲派他到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时,朱瞻基被召回北京,但当他抵达时,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26岁时成了新皇帝。[10]他在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开始了宣德王朝。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的计划,仍留为,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2]很大程度上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是朱瞻基等不及父皇朱高炽传位,谋杀了他,朱高炽的非自然死亡、的措手不及、朱瞻基的从容即位是历史留下的谜团,但可以肯定的是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11]回到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第二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2]
宣宗朝文有“三杨”、、;武有,地方上又有像、这样的巡抚,真是,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的盛世局面。[2]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他在位只有10年。他被尊为章皇帝,庙号宣宗。他留下二子二女及原配废后胡氏(死于1443年)、继后孙氏(死于1462年)和他母亲(死于1442年)。在临终时,朱瞻基指定已在日被定为的8岁的为他的继承人:这名儿童作为进行统治。领导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1442年她死去时为止。[12]
由三杨监修的这个时期的官方记载相当理想主义地把朱瞻基描绘成一个擅长文艺和献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这似乎言之有理。他不但试图实践儒家的原则,而且通过编写为帝的指南《帝训》(1428年)和类似的教诲官员的手册《官箴》(1432年)而把儒家的原则留给后世。[13]
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可是,他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朱瞻基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的起事和需要作出从撤军的最后决定时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关心公正的施政。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外,他很少判处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审判。他一贯命令复审严重的刑事案件,而这样的再审理在他统治时期使数千名无辜者获释。[14]
总之,朱瞻基的统治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15]朱瞻基在位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史载:“,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16]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加强皇权
登基之后,摆在朱瞻基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朱元璋留下的的问题。这个问明宣宗[17]题在、、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在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病逝,朱瞻基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朱棣一样扯起了“”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早已准备就绪的朱瞻基在大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内逍遥城。[7]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暗示他交出兵权[18],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在朱瞻基的身边,汉王和赵王一直没有放弃争夺皇位的念头,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安定。朱瞻基即位后,深知两位皇叔久蓄异志,加强了对两位皇叔的防范,但没有采取强硬的行动宣宗射猎图,反而重加赏赐,以礼相待。朱高煦认为少主新立,软弱可欺,更加积极谋夺皇位。八月,以为时机成熟,仿照朱棣起兵举事,派人到京师秘密联络张辅作内应,事发,阴谋为朝廷所知。[19]起初,朱瞻基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规劝他罢兵。[7][20]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朱瞻基决定亲征。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清焦秉贞绘《亲掖銮舆图》,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有人说朱高煦曾经请居南京,这次他会率兵攻取南京。[19]朱瞻基则另有一番见解:济南城池坚固,朱高煦不会冒险攻打;叛军的家属都在乐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会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乐安。正如朱瞻基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亲征,竟然没有了主意,在乐安束手待毙。朱瞻基令平叛大军将四面包围,但没有发动攻势,而是将劝降信射入城中,继续劝谕朱高煦出降。此时的朱高煦已经彻底绝望,私下派人来请降。叛军中的等人宁愿战死,坚决阻止 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吓破了胆,从间道跑出来投降了朱瞻基。大臣请求将其立地正法,朱瞻基顾 及亲情,没有同意,而是将朱高煦押送回京,废为庶人,禁锢在内。班师回朝,朱瞻基特意将乐安改为。这时他一定会想起当年祖父朱棣为了开拓自己的眼界,熟悉军事, 带着自己深入漠北,出征蒙古。[20][21]
这次没有举兵,并不是因为他突然改过自新。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对的叛乱行为很是赞成,并且积极招呼汉王派来的联络使者。府左长史力劝赵王不可造次,赵王根本不理睬。胡永兴情急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杀使者,烧掉来往信件,将参与叛乱的痕迹销毁了。这样,才能够逃得一劫。假如当时有所异动为朝廷所察的话,能否保存就是一个疑问了。不过,以朱瞻基对的了解,他肯定知道并不是那么安分。在他自己都想移军彰德的情况下,能够听从相反的意见,保全,这是很难得的政治家气度。[21]
本来也可以保留性命的。朱瞻基在内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于此。三年后,朱瞻基带着内侍前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对自己的处境耿耿于怀,用脚将朱瞻基勾倒。朱瞻基惊魂未定,恼怒异常,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围以柴炭,放火将其活活烧死。铜缸都被烧化了,朱高煦的尸骨荡然无存。汉王、的威胁被解除,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明朝平稳顺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7][20]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能够很快被平定,赵王朱高燧的危机得以圆满解决,除了朱瞻基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在朱瞻基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 “”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 溥、、,其中前三人合称“”,尤为重要。[22]
杨荣像朱瞻基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长处,互相补充,“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 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断。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 ;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夏)原吉”。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22][23]
几位重臣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国家大事为重,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据记载,杨荣办事果断,敢作敢为,对军务很熟悉,只是不能洁身自好,多次接受边将馈赠的良马。朱瞻基听说了,向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力赞杨荣通晓军务,是他和众位朝臣所比不上的,不应该因为有这样的小毛病就放弃不用。朱瞻基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和的坏话 。杨士奇听后,没有丝毫的怒意,反而对朱瞻基请求能够像包容他一样包容杨荣。后来杨荣知道了这件事,感觉十分惭愧,对不住杨士奇,便尽释前嫌,相交甚欢。[22]
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 。“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 每岁首,赐百官。车驾亦时幸,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22][24]
朱瞻基在位期间任用的官员  内阁成员、、、、、、名臣、、、、、武将、、、、吴管者、政府结构
朱瞻基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2]
由于朱高炽的改组,由翰林学士任职的内阁此时享有崇高的威望。自朱棣在位时起,人们所称的内阁原来是一个谘询机构,这时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三杨、、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他们不但,具有特殊的宫廷官衔,而且在兼任尚书。[25]例如,杨士奇保留了的官衔,黄淮和金幼孜分别保明代商喜绘《明宣宗行乐图》留和的头衔。他们都得到新皇帝的尊敬和信任,这不但是因为他们曾是他的老师,而且他们还是前一代皇帝的有功之臣。他们由像蹇义和户部尚书等高级官员协助工作,夏元吉虽不是内阁成员,却能参与决策。但除了这些人外,在宣德年间内阁很少添人。[26]禁止给予这类顾问头衔的命令并不能阻止他们势力的稳步发展,特别在他们得到皇帝坚定的支持后更是如此。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定期上朝觐见皇帝以讨论较为迫切的政府事务。遵循明仁宗的先例,皇帝要他们直接向他呈递密封的奏议以确定适当的行动。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条旨或票拟的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他并不再召他的顾问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27]这样,内阁就成了皇帝和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它的这时可以不与主管的部商议就提出建议,每当皇帝感到应该默认他们的决定时,这些决定就自动生效。[2]
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办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但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自明朝建立以来,他们作为皇帝的个人代表,一直在执行紧要的任务。朱元璋在位时,负责皇帝文书的太监不准与外廷的官署接触,以防止参与政事。和也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弊病,都遵循这一做法,严密地监视着的活动。[28]
朱瞻基也持同样态度,但他一改以往的方式,而是在宫内为宦官提供正规的书本教育。宣德元年(1426年),后来宣德三年(1428年),皇帝指定在内书堂教宦官,以使他们能够处理文件和正式与朝廷官员联系。虽然对宦官的正规教育从没有像某些非官方史料断言的那样真正被禁止过,但这种做法仍是一反常规。主要的原因是皇帝需要信得过的奴仆去处理他私人的文件。其他的集团都不能提供这样的忠诚和机密性。[29]每当皇帝并不简单地采纳大学士们提出的决定,他们关键性的作用就突出起来;这时司礼监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适当的行动。此外,各部一般不能与皇帝一起讨论和复审宦官的建议,那些转递文件的宦官就能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下其手。结果是,他们取得空前的机会去滥用皇帝的特权。[2]
宣德年间的崛起是以前行政发展的结果。三杨因未能警告皇帝不要以他那种方式使用宦官而受到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但是宦官篡夺皇帝权力的能力归根结蒂取决于皇帝本人的脾性。就朱瞻基而言,似乎能够控制他们。他不但屡次下令减少宦官的采购和诸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导活动,而且他处决和严惩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规教育和使用他们处理公文,他无意地为他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当某个皇帝宁愿怠忽职守或不问政事时,宦官滥用权力的情况变得最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宦官最后便高踞在一个无强有力的领导和其权力体系也处于混乱状态的官僚体制的顶点。结果,他们为后来明政府的败坏而承受了大部分的责难。[30]
作为他的国内政治和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朱瞻基在政府的三个主要领域作出改变,它们是、和军事。朱瞻基继承了一个贪污成风的都察院;后来他制定了几项改造,并为它定下了宣德时期的明朝疆域新的任务。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诚实清廉的被任命为都御史,以取代,刘因任职期间(1415年—1428年)犯下许多罪行而被判刑。在以后的几个月,和南京都察院的43名官员因不胜任而被罢官,接替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查。总的办事程序和组织都加以规定,都察院的职责也被扩大。[31]新增的两个主要任务是重建兵员花名册和视察边境各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期间,专门规定了一些御史监察的任务,并在以后加以制度化。它们包括视察军屯、建设项目和的情况,以及监督的征税和通过大运河至北京的漕运。
监察工作渗透到明代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以及外廷和内廷的所有领域;它的活动遍及民事、军事、财政和司法几个方面。它在监督行政工作的运转和向皇帝进行政策进谏方面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期间,御史们使240名以上的官员降职,并使其他一些官员任职、复职或得到提升。他们还呈上247份弹劾奏折,至少揭发659名官员和其他17人,同时还呈上251份其他内容的奏议,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劝谏。[2]
一般地说,经过宣德三年(1428年)的清洗,御史们变得更加干练,在批评时更加直言无忌。他们还提出直率的忠告,不过在触及皇帝私人行为的案件时,他们也会迟疑不决,因为担心会带来相应的处罚。虽然皇帝对他们表示尊敬,但他对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的御史也是严厉的。这些人被降职、关押或流放;对他们不处死刑。[2]
在地方行政中,宣德时期最重要的制度发展是地方治理开始从半正式向正式的体制过渡。在这个体制中,官员们被任命到各省担任巡抚,其意义为“巡视安抚”;这个头衔在英语中通常被译作“总协调人”(grand coordinator),因为这类官员的职责是协调省的三司——、、的职能。这种省的行政体制的设立体现了以前几代皇帝统治时期为了临时任务由中央政府任命特任“巡抚”这一做法的变化。“巡抚”这一名称已被太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使用过,当时他派太子去执行类似的任务。成祖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也派26名高级朝廷官员进行安抚军民的工作。不但著名的官员曾被专门授予巡抚或安抚的官衔,而且有些亲王——包括登基前的明仁宗、明宣宗也被委任过。[32]
关心民间疾苦和地方行政工作的朱瞻基遵循这些先例,在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派两名高级官员到南直隶和浙江省去进行“”。当宣德五年(1430年),任期不限定的高级官员被委派去“巡抚”、和的民政、司法和军事工作时,体制的定形化过程仍在继续;5年后,这类委派的任务包括了从甘肃至辽东的北方边境的主要边防地区。在承担长期管辖这样大的地区的任务时,这些专使实际上已把后来称之为巡抚的职务制度化了。[33]
但巡抚从未被承认为实质性的任命,而是把职权委诸同时在中央政府任正式官职的官员的一种专门的委任。这类官员通常是的侍郎,特别是。后来他们被加授高级监察官员的空衔。此外,巡抚还被指定为兼提督军务或参理军务。当军事在行政管理中日趋重要时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普遍了,并且标志着随着军事组织本身的退化逐渐地控制了军事。巡抚制逐渐演变成后来称之为总督的管理方式,总督意即被委任去处理涉及一个以上辖区的文职协调人。[2]
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工部右侍郎(1381年—1452年)被指定去监督征收、运输从解往北京的时,“总督”这一官职名称开始被使用,意即“监督”。这一先例在明英宗时得以制度化,这时这些专使之一担任了巡抚和总督,具有明确的军事责任。[34]巡抚制和总督制都在明英宗时趋于成熟;它们成了明代行政等级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洲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控制,也继而加以采用。
朱瞻基即位后想立贵妃为皇后,便用意开导,让她以有病为由辞掉皇后之位。朱瞻基由此废了胡皇后而改立孙氏为皇后,胡氏居住别宫,但是朱瞻基并没有亏待她,恩御进膳如常,每到宴会,必命她居于孙氏之上。[35]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后设,。
在对内的治国之道上,朱瞻基能够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朱瞻基路经农田时,看见路旁有耕作的农民,于是他下马询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他兴致盎然,取来农民耕田的农具,亲自犁地。没推几下,他停下来,回头对身旁的大臣说,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胜劳累的感觉 ,何况农民终年劳作。说完就命人赏赐农民钱钞。他对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是了解的,因此能够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同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朱瞻基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7][36]
宣德七年,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37]宣德八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38-39]
朱瞻基赐银皿。朱瞻基清楚,昏君滥用民力乃至亡国,就是个例子。朱瞻基以此为鉴,非常注意爱惜民力。在他统治的10年间,多次下旨为民解困。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罢湖广采木。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罢工部采木。宣德三年(1428年)十一月,锦衣指挥钟法保请采珠,朱瞻基不但没有同意,还认为他是想用这种扰民的事情为自己谋求利益,将他逮捕入狱。他还多次蠲免税额、积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残疾和户内无者的。[7]
(1426年~1435年), 使用10年,是其代号。明宣宗又称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为。清除军队腐败
朱瞻基试图清除军事的腐败现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统治。在历次征战中,贪污的军官只动员穷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征券,在征用物资时,向黎民百姓过分勒索。他们非法地使用士兵作为自己的私人奴仆,侵吞他们的和口粮,扣发他们的冬装。这样的非法勒索和苛刻待遇败坏了士兵的士气,助长了开小差,进而破坏了整个军事组织和严重地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40]为了清除这些弊病和恢复军事组织的纪律,朱瞻基从宣德元年(1426年)到三年(1428年)派出一批批的监察官员去视察和改进各省的军事状况。这些调查的一个目的是清查兵员花名册,以确定各军事单位实际的士兵人数和所需的军饷和口粮,从而清除贪污的主要根源。这类使命称之为清军,从此成了御史们的正常任务。[41]另外,朱瞻基在宣德三年(1428年)颁布了关于征兵和扣押逃兵的新规定,条款从8条增至19条;四年(1429年)十月,他又增加了旨在清除营私舞弊的条款22条。同年,他为了表示对军事和提高军队士气的关心,在北京郊外举行了一次王朝最令人难忘的公开军事检阅。京师在训的部队定期随御驾巡视北方边境和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42]
尽管这样关注,军事组织继续受到管理不当、士气下降和缺乏战斗力等问题的损害。根本的原因似乎是军屯未能给部队提供粮食以及世袭的军事制度中存在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对中国社会来说)。军队不再像在永乐帝时代那样经常征战,战斗经验很少。朱瞻基老是对犯罪军官宽大处理,这是促成以上通病的一个因素。他断言,他们缺乏教育,因而不能用正常的标准去衡量他们。[43]明代军队的无能更趋严重;这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惨败人数远远少于明军的蒙古人之手这件事中暴露无遗。尽管以后作了种种改革,明代军事制度的基本弱点到明朝灭亡时仍未得到纠正。
朱瞻基担心秋高马肥时胡人侵犯边疆,于是整顿兵马,驻扎喜峰口以待敌军。守将奏报兀良哈率领万名铁骑骚扰边疆,朱瞻基精选铁骑兵三千飞奔前往。敌军望见远处来军,以为是戍守边疆之兵,即以全军来迎战。朱瞻基命令将铁骑分为两路夹攻敌军,并且亲自射杀敌军先锋,杀死三人。两翼飞失如云,敌人不敢前进。继而,朱瞻基又命连续发射神机铳,敌军人马死伤大半,剩下的全部溃逃。[44]朱瞻基用数百铁骑直驱前行,敌人看到黄龙旗,才知道是皇帝亲征,于是全部下马拜倒在地请降,朱瞻基将这些人捆缚抓获,大胜而归。[35]
安南人反叛,屡次打败官军。黎利请示朝廷,请求重新立陈氏之后为国王。朱瞻基认为国中疲惫,远征无益,于是答应了他,册封陈暠为安南国王,罢征南兵。后来黎利篡夺陈暠之位而自立为王。派人入朝纳贡谢罪,请求皇帝册封群臣。有人请求皇帝讨伐黎利,朱瞻基不许,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安南国也就是交趾国,自此以后朝贡不绝。[35]随着政局的稳定,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往来活跃。
宣德时期第三个重要的国内发展是重新组织财政和特别在长江下游诸如和等府采取救济措施。如前所述,这些府负担着很不公平的税赋。有意在这个地区征收惩罚性税赋的洪武帝后来已下令进行减免;但甚至晚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苏州的份额依然高达281万担,几乎是全国田赋总数的1/10。松江的地只有苏州的1/4,但几乎为后者的一半,占田赋收入的4.14%。[45]朱棣在位时,平均每年的田赋收入提高约10%,以满足迁都北京及历次对外征战、海外远航的巨额支出需要。史籍没有记载苏、松新的田赋份额,但可以合理假定,它们的份额也相应地提高了。这些沉重的税赋要求引起了巨额欠税和债务,从而导致大量人口出逃和农民的贫困,特别是在永乐晚期自然灾害袭击这一区域时更是如此。[2]
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1428年期间,松江欠税每年高达几百万担。朱瞻基的北京朝廷既依靠田赋作为岁入,又依靠从长江流域运送的粮食来供养北京。这些运送的粮食宣德元年(1426年)估计达239万担。正好两年以后,运粮翻了一番以上,达548万担。[46]因此造成这一极为重要的区域减产的欠税和农户出逃,成了一件越来越受到关心的大事。在这些府采用各种减税免税的计划具有双重目的:保持收入流入国库,粮食运往北京。它们的实施还基于这样的信念:帝国的富强取决于其农业人口的富足。
钦差大臣的报告使朱瞻基对区域税赋负担的严重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周干是奉命去那里调查财政状况的。他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的奏疏描绘了农民的逃亡、过多的欠税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当地居民和征税工作的严重影响。他提议减少的税赋份额,清除税吏的贪污行为,消灭当地官员的弊政。他请求朝廷指派干练的官员去管理这些府的财政事务,并派专使去监督他们的工作。[2]
朱瞻基的注意力被这种情况所吸引,朝廷进行了讨论;大学士支持减税,户部官员则反对,因为担心减税后的影响。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皇帝下令全国减税。十月,皇帝派几个财政官员作为巡抚到各地总督税粮征收工作。当时的右侍郎周忱受权管理南直隶,其中包括苏、松两府。在以后几年他和(1383年—1443年)在宣德的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况钟是一名同样干练的行政官和财政专家,在当年(1430年)六月任苏州府知府。[47]
周忱和况钟在承担新的责任时面临艰巨的任务。特别在苏州和松江,他们发现不但有巨额的欠税以及官地和私地之间税赋份额的差异,而且发现大规模逃亡以逃避沉重的税赋负担。例如,周忱注意到,苏州府太仓县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宣德七年(1432年)的40年中,纳税户少了90%,只有738个纳税单位,而该县负担的税赋份额则保持不变。但况钟和周忱并不仅仅是不顾户部的不断阻挠而奉皇帝命令进行减税。他们还开始实行旨在消灭税吏征税中的不法行为和贪污腐化的一系列措施。
在他的治地推行了至少5项重要的财政改革措施,因而受到称赞:[48]
1.征粮的衡量单位的标准化。这个措施防止税吏欺骗和多收粮食。[2]
2.每个县设粮仓以贮藏地方行政官员监督下征收的税粮。这样就能防止粮长在自己的私宅内囤积粮食。[2]
3.对官田和私田的税粮采用一种称之为平米法的附加税。这项附加税用于运输溯运河而上直达京师的粮食,附加税的一切结余都储存起来用作紧急储备。百姓可在运河河畔的方便地点缴纳税粮,另外缴纳一种特定的附加税,作为士兵们然后把粮食用船运至目的地的报偿。这样就能解除那些需要自己运输的人的负担。[2]
4.在这些府的每个县设济农仓。它将储藏地方官在丰年通过收集的余粮,以便在自然灾害或歉收时分发。[2]
5.设立以“”或棉布缴纳税粮的制度,其特定的折换率定期调整。这个制度对平民和官府都大为方便,还直接刺激了南方各府和纺织业的发展。[2]
朝廷批准了其中的大部分建议,但它们的贯彻常常受到户部和地方行政官员的阻挠。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周忱和况钟关于不折不扣地给苏州减税的要求才得到皇帝的批准,减免数相当于以前份额的1/4以上。对其他的府也相应地进行减税,但周忱的其他大部分建议却被户部成功地否定了。[49]
可是,周忱的改革在他死后仍在进行。他的其他计划在正统帝1436年初期登基后被采用。还有一些计划后来给张居正(年)在长江下游诸省的财政改革提供了样板。[50] 记录表明,朱瞻基统治时期田赋年平均收入已下降到担,比明仁宗统治时期少8%,比永乐时期少5%。在正统时期,此数又进一步降低了10至15%,在以后明朝各代皇帝统治下,年平均征收的税粮始终在2500万至2800万担之间。[51]
要解释这些数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没有关于耕地面积和纳税户实际数的可靠材料;此外,也不存在分项目列出的国家收支数。的确,明代不存在国家“预算”。但是一般地说,在宣德期间农民似乎从全面的减税中得到了益处,而国家由于大量减少支出,也能够经得住收入的减少。但在以后几代统治时期,情况有了变化。由于直线上升的行政和军事支出,政府被迫加征附加税以补充税收的不足。这些附加税转过来造成了严重的新财政问题,这些问题使16世纪晚期张居正主持下的改革势在必行。[52]朱瞻基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书画作品当作图书赠重臣,上书年月及受赐者姓名,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在位10年中,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用兵交。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为政以宽的措施,对宦官控制严格,改革科举制度,史称“仁宣之治”。图书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宣德八年(1433)他命杨士奇、杨荣于馆阁中择能书者10人,取五经、《说苑》之类,各类副本,分别贮藏于广寒、清署二殿及琼花岛,以资观览。又建造“通集库”、“皇史晟”以藏古籍、档案。内阁藏书约2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占十三成,抄本占十七成。史称“当是之时,典籍最盛”、“仁、宣二主,世既承平,文物益盛”。[53]郑和七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1年1月),宣宗以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再次出航。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去世。船队由太监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朱瞻基登基后不久,明朝周边的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数十国前来朝贡明朝,几乎是每年都来。[54-62]
虽然在以前几十年明朝经常遭受蒙古诸部落的骚扰,但朱瞻基在位时期的北方边境还是比较平静的。这种暂时平静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对东蒙古人的无可争辩的领导已被永乐帝的无情征讨所破坏。结果,部落领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到朱棣去世时,已经江河直下,因为重新振兴的瓦剌人在脱懽(死于1439年或1440年)的领导下屡次侵入他的领地,迫使他东移。这样,蒙古联盟一分为二:阿鲁台领导东蒙古人,脱懽领导西面的诸部落。双方战争不断。[63]
阿鲁台的领导权还受到在他控制下的惕各卫的蒙古人的挑战。在明仁宗统治时期,他们曾经徒劳地寻求中国人的援助去反对阿鲁台。在这些威胁面前,阿鲁台再次争取与明朝廷和睦相处,他的提议得到热情的回报。宣宗登基以后不久,阿鲁台每年派遣纳贡使团去北京,中国人则以珍贵的丝绸、缎子和其他的礼品回赠。明廷希望万一进攻时能够从其处得到帮助,但阿鲁台十分虚弱,不能成为一个有力的盟友。由于阿鲁台的无能,兀良哈惕蒙古人受到鼓舞,不时威胁中国边境。宣德三年(1428年)十月,当这伙人袭击中国领土时,恰好皇帝率领3千骑兵视察边境,亲自击退了侵犯者。[2]
后来对边防作了一些变动。在战略要地卫之南,中国军队在将军的率领下在一些城市构筑防御工事。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工事完成后,薛禄建议把边境防务集中在此,放弃开平的前沿戍区,以便缩短供应线。这个决定后来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因为它把几百英里的地方暴露在蒙古人面前,同时又限制了中国军队,使他们越来越采取守势。[64]
同时在西面,瓦剌已经强大,并在宣德六年(1431年)击败阿鲁台。此事促使兀良哈惕再次造反,但没有成功。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的母纳山之战中,脱懽领导下的瓦剌部击溃了阿鲁台并把他杀死。无可争辩地成了蒙古的支配力量。这次胜利后,脱懽保持着与明廷的友好关系。当他野心勃勃的儿子也先(死于1455年)继任瓦剌的领导权后,立即试图在蒙古腹地建立瓦剌部落的霸权,局势就完全改变了。[65]
朱瞻基在位期间,明廷设法改善与日本关系。朱瞻基恢复了与日本正式关系,由于日本将军的敌意,这种关系在朱棣时已经处于冰点。宣德元年(1426年)、二年(1427年),朱瞻基单方面取消了关于纳贡使团在永乐二年(1404年)的协定,以改善关系。他增加了准许来华贸易的船只和人员。但足利义持继续阻碍任何协定的达成。[2]
不过,他的继承者(统治期1429年—1432年)则对恢复关系表现了很大的兴趣;宣德七年(1432年)二月,朱瞻基派宦官携带一份给足利义教的诏书去琉球,建议恢复关系和增加批准的贸易量。诏书是通过王的斡旋而转到日本的。足利义教对所提的内容感到欣慰,在九月派了一名具有中国血统的僧人带领一个使团于八年(1433年)六月抵达,同时随带马匹、甲胄、刀剑和其他土产等贡品。七月,中国皇帝回派一个使团护送日本使团回国,明朝使团在日本受到热烈的接待。[66]
这些互相往来的活动恢复了中日之间的官方关系,其间关系虽然偶尔发生破裂,但是一直维持到了二十八年(1549年)。原因是双方各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将军及其继承者愿意合作,是因为日本人热衷于在新的和更有利的制度下进行贸易,并且获得了厚利。明廷希望在镇压方面取得将军的帮助。明廷认为,他们未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对方对他们慷慨大方的反应采取了半心半意的态度。但实际上将军对海盗的控制程度是很小的。[2]
朱瞻基和(1418年—1450年在位)都在位期间,中朝关系一直是亲切的。双方定期互派使团、互赠礼物,宣德元年(1426年)二月,皇帝命一名宦官率第一个使团去朝鲜。他赠朝鲜王丝绸,以回报这一年早些时候朝鲜王派使团带礼物访华的行动。下一年,另一个携带礼物的使团被派往朝鲜;这一次,皇帝要求5000匹马以供军用。要求很快被满足。四年(1429年)末,两次照会朝鲜王,劝他不要再用他本国不生产的金银器皿作为贡品,并且还要求不要再送除要求以外的任何珍奇动物——这个劝告在宣德七年(1432年)重申。八年(1433年)末,皇帝婉言谢绝了朝鲜王要求派学生来国子监攻读的请求后,赐给他一套儒家的经史著作。这是朱瞻基最后一个派往朝鲜的官方使团。[67]
根据明代史料,朱瞻基改善与朝鲜关系的愿望,似乎是出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和取得战马的明确目的。但是朝鲜的记载《李朝实录》透露,皇帝与其祖父永乐帝一样,常常有除此以外的个人目的。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要求处女和宦官以充实皇帝的,还要求女厨师以满足皇帝对朝鲜佳肴的爱好。后来,中国人要求猎鹰、猎犬和豹,供皇帝玩赏。李祹亲自选7名处女,并随带10名厨师、16名侍女和10名年轻的太监于宣德二年(1427年)八月离开,两星期后抵达北京。十一月,应明朝廷的要求,另一著名的美女也被送去。宣德四年(1429年),皇帝要求并收纳了另11名厨师,以及大量的鱼和泡菜;类似的要求一直继续到宣德九年(1434年),直到十年(1435年)四月,即朱瞻基死后2个月,53名已在中国住了10年并希望离开的朝鲜妇女才被送回国。这些事件反映了明朝对外关系的另一面,这一面引起了朝鲜的强烈不满。[68]
朱瞻基在继续他父亲的收缩政策时,只和朱棣时期定期前来纳贡的南亚和东南亚诸国保持例行的接触,按来朝次数多寡排列,它们包括:(8次)、爪洼(6次)、(6次)、(4次);来朝一次的有、、、、、、和等国。[69]在维持这些关系的同时,皇帝还继续执行不准中国人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更早时期的禁令。其目的是加强沿海的治安,使之不受海盗的骚扰,以及保持一切对外贸易的官方垄断。这些不现实的禁令失败了,因为在执行时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70]
在这些有节制的关系中,一度短暂地恢复了皇帝主办的海上航行。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朱瞻基命指挥第7次、也是最后一次南洋的航行。重新集结的舰队直到1年半以后才离开福建。按照皇帝的设想,它们的使命是恢复朱棣促进的纳贡关系。舰队沿着熟悉的航线重新访问了约20个国家,航行远及以及东北非洲沿岸。如同以往那样,它们带回了携带宝石和异国动物等礼品的外国使团。这时已60多岁的郑和于宣德八年(1433年)六月回国,没有亲自访问每个国家。有些次要的使命交由他的助手去完成。宦官从古里前往麦加,在本人带领舰队主力回国后于九年(1434年)带了一部分舰队驶往苏门答剌和爪洼。宣德八年(1433年)出现了海外使团前往北京的另一个高潮,其中15个使团来自南洋、波斯湾和东北非洲。[71]
朱瞻基为什么重新推动、然后又中断郑和的远航,其原因至今不清楚。对此曾作出过种种解释:国家资源的大量耗费、杨士奇和夏元吉的起作用的反对、对北方边境防御的日益增加的关心、永乐帝死后明朝海军力量的衰落。这些因素的综合肯定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当朱瞻基下令恢复远航时,他不顾朝廷的反对。在反对远航最为激烈的杨士奇死后不久他作出这一决定的目的可能是抵消在安南大败的影响和恢复中国在属国中的威信。但是这些冒险行动引起的反对依然存在,他以后几代皇帝就没有认真考虑进一步的远航了。[72]
虽然明朝廷有充分理由中断海外扩张,但其影响是深远的。这项决定严重地影响海军建制的力量和士气,削弱了它的沿海防御能力。这从而促成了海盗在下一个世纪的进一步的掠夺。最后,明朝从和南洋的撤退切断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联系,而此时欧洲列强正开始进入印度洋。朱瞻基统治时期不但标志着中国在欧洲水域的统治地位的结束,而且是明帝国孤立于国际事务的开始。[2]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主义的萌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受到封建专制制度多方面的阻挠。其中明政府对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种种压制掠夺。
传说朱瞻基喜好私访,因其教育是以儒家为主,故其本人对经商的人也很反感,经常给以打压,使商业很难发展。
朱瞻基对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旱涝和蝗虫灾害的报告的反应是迅速的。在正常的制度范围内,他对受灾区采用各种各样的救灾措施,诸如免税一至二年,减收田赋二至四成,分发免费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以吸引难民重返家园。为了保证取得理想的结果,皇帝鼓励地方官员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常常派钦差大臣去各受灾区监督工作的进行。历史学家一般都盛赞宣德帝全心全意地关心人民的福利。[73]
明朝初至中叶娼妓业尤为发达。许多达官显贵不问朝政国事,沉溺于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之中;名流贤达狎妓冶游、寻欢作乐。后来,还出现了研究、评价妓女的《嫖经》,成为当时的狎妓指南。当时妓女满布天下,大都会有数以千计之多,就是穷乡僻壤,也不乏其人。[74]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秋天,30岁的朱瞻基受够了。他称帝时,国家政纲松弛,官员日益腐败淫逸,终日纸醉金迷,纵情享乐。朱瞻基终于无法忍受满朝文武的生活作风日益败坏,决定在全国裁汰官妓,严肃法纪,阻止帝国官员们沉溺于腐朽荒淫的私生活。[74]
朱瞻基发动的这个行动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扫黄运动。他下令查封了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大批妓院,废除了原有的制度,禁止官员携妓宿娼。但对民间娼妓业却没有什么限制。当时朱瞻基的扫黄主旨,是为了巩固帝业不被颠覆,官吏不嫖娼,使所谓“父母官”的形象更为正面。因此,此次扫黄只对官员们起了一点威慑作用而已。[74]
他的措施果断而不容置疑,将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经营了数十年的官营妓院全部革除,严令御史纠察官员德行品性,胆敢违令狎妓宿娼者,必然罢职,永不叙用。而士子嫖妓,也要受处罚,甚至在科考中不予录用。对明代开国即繁荣两京的国营妓院酒楼来说,这一禁令无疑是灾难性的。其后不久,曾经繁华靡丽的教坊女肆半行拆毁,歌楼舞馆,化为废井荒池。[74]
但是对文武百官而言,紧张的气氛只在暂时。虽然官妓被取缔,官员也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入妓院,但是他们在家中仍然蓄养女乐家妓,查无可查,禁无可禁。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瞻基驾崩。在朱瞻基短暂的作风整顿之后,明朝上下百官被压抑的酒色之欲迅速反弹,整个社会“淫风大炽”。[74]
朱瞻基扫黄运动的失败,后来秦淮风月的繁荣昌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75]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76]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4]
在明代,朱瞻基是继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而朱瞻基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朱瞻基的父亲是仁宗,虽然在位仅一年,但因为成祖常年累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多年以来朝中政务都是由朱高炽代理,所以他有很多实践自己施政方针的机会,对“仁宣之治”的贡献是很明显的,至少改变了永乐一来,朝廷内外压抑、紧张的政治空气,还了臣民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尤其在朝内,朝臣们从永乐的高压下解放出来,敢言善谏,明仁宗把这个好的传统留给了朱瞻基,朱瞻基也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在军国大事上,能听取臣下的意见,比如在即位之初,他听从阁臣、大学士杨荣的建议,率兵亲征,平定了怀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乱,[77]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稳定;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设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乱,朝廷数派大军征剿,均吃败仗,朱瞻基听从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78](这个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军费虽然节约了不少,但交阯却再次独立了)等等。应该说,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基于此,所以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
朱瞻基的废后风波也是他的一个污点,总之,瑕不掩玉,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但是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4]《》赞誉宣宗:“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16]朱瞻基是就明代整个皇帝的素质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了。宣德间,君臣关系相当的融洽,在此略举一例:朱瞻基夜访大学士杨士奇的家。
朱瞻基偏好微服私访。宣德六年七月的一天,“漏下十二刻,从四骑至士奇宅。士奇仓皇出迎,顿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
皇帝有话想与大臣说,完全可以将其诏进宫中,而他却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并且在深更半夜。如果二者没有较为亲密的关系,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明人在论及此事时更富有情味:
宣德中,驾幸杨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警起,朝服而迎。但见仪从塞屋,香气氤氲,不知上所在,惟向北拜不已。上方倚阑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所赐已充庭矣。[79]
一句“士奇,朕在此”,彰显出君臣的和谐之处。当然,朱瞻基的品行也不是一点没有问题,记录他瑕疵的文字通常在野史里和一些文学作品中能经常看到。比如,他喜好促织,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名。促织者,蟋蟀也,民间叫蛐蛐。称“太平天子”尚好,呼“促织皇帝”好像就不太中听了吧。而且他“好促织”的有点过了头,明人吕毖《》里载:
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80]
清人《聊斋志异·促织》中有一句:“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说宫中尚此戏,其实就是在说皇帝的个人嗜好。君王可以有点爱好,但因为个人爱好,致劳民伤才,并且搞的小民家破人亡,显然就不是有德之君的所为了。除此之外,朱瞻基还有一些不德的表现,比如,他好房中术,曾向太医院一位太医索要这方面的书,这位太医比较正直,告诉他,他是看病的,先辈(指太医院)传下来的也都是些医书,没有那类的书。这让朱瞻基极为不满,于是他就令人把这位太医偷偷的抓起来关在监狱里,不让外人知道。太医的家人也感到蹊跷,就托人打听。得知真相之后,太医的家人也不敢声张,只能苦苦的等。那位太医被关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放出来。
这都属于朱瞻基的不德的表现。《捕蝗诗》[36]
《猗兰操》[81]
《官箴》[82]
《闵旱诗》[83]
明宣宗绘画作品《》明宣宗《武侯高卧图》[4]
《》《寿星图》[84]
《》《双犬图》[84]
《》  《》  《三阳开泰轴》  三阳开泰轴
 《瓜鼠图》  《戏猿图》 《戏猿图》
 《御临黄筌花鸟》御临黄筌花鸟卷
《》局部,。《明宣宗行乐图》局部,捶丸。
《明宣宗射猎图》轴《明宣宗射猎图》轴。
《明宣宗马上像》轴《明宣宗马上像》轴。
高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
高祖母:(追尊)陈氏
曾祖父:太祖高皇帝
曾祖母:马氏
祖父:成祖文皇帝
祖母:徐氏
父:仁宗昭皇帝
恭让章皇后胡氏,即
孙氏,,即后来的孙太后
吴,即,之母也。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升格为。复辟,复称宣庙贤妃。南明时追谥&&.
何贵妃,殉宣宗为,谥端静
妃,殉宣宗为,谥纯静;
吴惠妃,殉宣宗为,谥贞顺;
焦淑妃,殉宣宗为,谥庄静;
曹敬妃,殉宣宗为,谥庄顺;
徐顺妃,殉宣宗为,谥贞惠;
袁丽妃,殉宣宗为,谥恭定;
诸恭妃,殉宣宗为,谥贞静;
妃,殉宣宗为,谥恭顺;
妃,殉宣宗为,谥肃僖。
郭嫔,,殉宣宗。
长子 明英宗,《明史》记载为宫人子。
次子 明代宗,所生
长女,母胡皇后。
次女, 母胡皇后。
三女, 母孝恭章皇后孙氏。
朱瞻基埋在北京十三陵的中。[3][85-86]
在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修建陵墓的时候,朱瞻基遵循他父亲的遗嘱,厉行节俭,亲自规划,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竣工了。的规模和耗资均比成祖的长陵少得多,为以后的几代帝王陵墓做出了榜样。只是到了后来的嘉靖帝时期,才开始奢侈起来。[7]《明史·本纪第九·宣宗》[16]
《明宣宗实录》
2003年执导电视剧《》饰演朱瞻基。[87]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星人陈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