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国姓氏分布地图在我国哪些区域划分

ak1210分类信息网站热诚为您服务
特大喜讯:
ak1210分类信息网站 &
ak1210客服中心
流量查询:┃ak1210分类信息网站热诚为您服务
特大喜讯:
ak1210分类信息网站 &
ak1210客服中心
流量查询:┃姓氏分布与人口迁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姓氏分布与人口迁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http://www.name321.net
以下精选刘氏姓名考虑了读音字义等因素!但没有结合三才五格,点击每个姓名可以查看得分和姓名学解释
★刘姓男孩起名大全/刘姓名字大全 -
如果您想按生辰八字起名,请到这里 ->
★刘姓女孩起名大全/刘姓名字大全 -
按生辰八字起名,请到这里 ->
          ■■百家姓分布
■■百家姓分布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万多个姓氏,其中的3000多个一直使用到今天。
早在1978年,我国的有关部门曾对北京等7大城市的姓氏使用情况作过一个调查,发现北京市共有姓氏2225
个,上海市有1640个,沈阳市有1270个,武汉市有1574个,重庆市有1245个,成都市有1631个。把7大城市姓氏
放在一起统计,共有2694 个。
198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处对全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分省区抽样调查,共抽查174900人,
得到姓氏737个。174900人,得到姓氏737个。
两年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也对这些普查资料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抽查537429个汉族人,共发现姓氏
1066个。至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又利用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六大方言区570822
人进行统计,得到姓氏1086个。
上述3次抽样调查所得姓氏合在一起,共有1436个。造成这种姓氏较少的原因主要与抽样有关,被抽的人
口比例不大,无疑有大量的姓氏因为没有被抽样而遗漏下来。因此,根据不少专家的估计,我国目前使用的姓
氏应在3000个以上。当然,上述数字也仅是估计而已。十分确切的姓氏使用数字,只有在以后进行人口普查时
,对姓氏进行专项统计后才能得出。
  从已知的姓氏统计资料看,我国务省市自治区所使用的姓氏都在1000个以上,但这些姓氏的使用频率和拥
有的人口情况是十分悬殊的。以我国北部为例,李、王、张、刘是北方大姓,仅在北京市一地,王姓人口就占
全市人口总数的10.6%,李、张二姓也各占9.6%,刘姓占7.7%。四姓人口加起来,共占北京市总人口的1
  又如上海市,据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区和上海县625万人的统计,张、王、陈三姓人口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
的6.46%、6.4%和5.83%。除这三大姓外,位居前10个的还有李、徐、朱、周、吴、刘、沈,七姓人口各
占人口总数的3.6%至2.43%不等。此外,人口数量占总人口重%以上的姓氏共有19个,除上述10个外,另有
杨、黄、陆、孙、顾、赵、胡、金、曹。19姓人口加起来,占全部人口的49.41%以上。
  再如台湾省,根据1978年6月的人口普查结果,当时全省有居民1700万,使用姓氏1694个,其中位居前10个
的依次是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10大姓人口占台湾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尤其是陈姓,
据1938年和1958年两次抽样调查统计,其人口数量都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以上。
  从全国来看,据一些专家对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的分析研究,参考1970年《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
分布》,发现李、王、张三姓人口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9%、7.4%和7.1%。此外,另有16个姓氏的人
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它们依次是: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
这19姓的人口之和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占人口总数的55.6%。至于占全国87%的人口,基本只使用100
个姓氏;90%左右的人口使用120个姓氏,96%的人口使用200个姓氏,98%的人口使用300个姓氏,99%的人口
使用500个姓氏。这种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姓氏使用的实际情况。
  我国当代姓氏使用数量的难以估计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所反映出的特点当然不止以上这些。如果把我国
以长江为界分作南北两大区,并把其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
西、海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9省区的南方区,大姓的人口多寡和排列顺序与北方区有明显的不同。如仍以上
述抽样调查资料为例,南方区的三大姓依次是陈、李、张,所占人口比例分别是7.1%、6,9%和4.8%;而
北方区则以王、李、张为三大姓,所占比例也分别是8.6%、8.4%和8.0%。由此可见,南北三大姓中只有
李、张两姓一致,其第一大姓各不相同。不仅如此,即使是南北相同的李姓,在地区分布上仍不平衡,南方区
的频率也仅占北方区的二分之一。同样,张姓虽在南北两区中均列第三位,但北方区的频率是南方区的两倍。
这种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当然在其他姓氏中也有反映。如陈姓是南方区的第一大姓,也是广东省的第一大姓
,其仅在广东省的人口比例即达10.5%;而在北方的黑龙江省,比例只有2.6%,仅为广东省的三分之一。又
如,北方区的赵、孙、马、刘等姓比例显著高于南方区,而南方区的林、黄、朱、吴等姓则高于北方区。至于
两大区的各个省中,姓氏分布也有自己的特点,或者拥有仅有本省区才最为集中的特殊姓氏。诸如此类的情况
如广东的梁、罗、赖姓,福建的陈、林、郑姓,山东的孔姓,江苏的徐、朱姓,浙江的毛、沈姓,广东的黄、
韦、覃姓,云南的李、徐、杨姓,四川的何、邓姓,甘肃的高、马姓,以及河南的程姓、河北的张姓、山西的
郭姓、内蒙古的王姓、安徽的汪姓、江西的胡姓、湖南的谭姓、陕西的赵姓、贵州的吴姓,等等,莫不如此。
在这些姓氏中较为特殊的只有一个周姓,无论是在何地的分布都较为均衡。造成上述的分布状况,当然有历史
的原因。除此而外,不容忽视的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民族融合的诸多因素。
  另外,在当代一些专家对我国姓氏分布状况的研究中,除按地理方位把我国分作南北两大区外,还根据各
地对语言的使用情况而划分成方言区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另外一个角度的研究结果。根据这种划分,全国共有
七大方言区,即北方、吴、赣、湘、客家、闽、粤方言区。在这些方言区中,由于北方方言区范围较广,又被
分作北方、西北、西南和江淮四个次方言区。各方言区被抽查的姓氏共有1055个,其中较常见姓氏的分布规律
是北方方言区中北方、西北和西南三个次方言区基本相似,都以李、王、张、刘、杨等姓人口最多;吴方言区
与江淮次方言区相似,均以王、张、陈、李四姓人口最多;赣、湘两方言区比较相似,都以李姓为第一;粤、
闽、客家则以陈姓占第一位。这种研究结果,与按南北两大区划分而得出的结论基本接近,说明我国当代姓氏
的分布的确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各姓氏的人口数量和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王姓在1984年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所作的统计中是第一大姓,但到1986年中国科学院统计时则退居第二位,至1990年人口普
查时,王姓又跃居第一位。此外如张姓,在近年所作的各种统计中均居第三位,但由于其人口增长很快,有人
预测,它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王、李二姓,跃居百家姓第一位。
  我国各姓人口的悬殊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悬殊并且还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其发展的结果可能是大姓人口越
来越多,小姓越来越少甚至被淘汰。正如以上所说的那样,我国目前使用着3000多个姓氏,但经常使用的仅有
500个左右,占人口总数87%以上的人只使用100个姓氏,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一些大姓的分
布可以遍及全国,但影响较小的姓氏甚至仅仅分布在某一地区、某一乡镇。如在湖南省桃源县有璩姓,辽宁沈
阳有皓姓,浙江余姚有众姓,陕西彬县有叱干姓,江苏武进有莳姓,这些姓氏在其他地方都不曾见到。又如在
湖南澧水流域的慈利、大庸、澧县等地,生活着16000余名庹姓人,在其他地区也很少能见到这一姓氏。这种分
布状况,也同样值得注意。&&&&&&&&&&&&&&&&&
■7大姓氏的分布&
   七大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十分不均衡。全国第一大姓是王姓,在山西、山东、河北、江苏、安徽五省中为第
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3%,12.7%,10.1%,5.8%和5.6%;在甘肃、湖北、四川、浙江、江西五
省中为第二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1.6%,9.1%,7.6%,6.1%和6%;在陕西和河南二省中为第三
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9%和7.8%;在广东和湖南二省中为第五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4.5%和4.1
%:在福建省仅为第八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5%;而广西的王姓仅仅排在第十二位,占省人口2.2%。王姓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地区,从北向南其占人口的比例逐步地减少。
  李姓为宋朝第二大姓,在陕西、四川、湖南三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2.2%,7.8%,
7%,在河北、广东、山西、河南、江苏五省中为第二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0%,9.5%,8。4%,8
.2%和5.5%,在甘肃、山东、湖北、广西、江西五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0.2%,8.4%
,8%,7%和5.6%,在福建、安徽、浙江中分别为第五、第六、第七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4.5%,4
.1%和2.5%。李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向东部地区逐步地减少。
  张姓为宋朝第三大姓,在甘肃、湖北、河南三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2.3%,10.2%
,8.4%;在山东和陕西二省中为第二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0.2%和10.1%;在湖南、山西、江苏
三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4%,6.1%和5.5%;在河北、广西、安徽三省中为第四大姓,
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8%,5.5%和5.1%;在四川省为第五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5.7%;在广东省为第
七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4%;在浙江、江西和福建分别排在省中的第八、第九和第十位大姓,分别占省人
口比例为2.5%,3%和2.7%。张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尤其在中原地区特别密集,然后向东南部地区梯
度地减少。
  赵姓为宋朝第四大姓,在广西省中为第一大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为8.8%;在湖南省中为第二大姓,占省
人口的比例为6.8%;在河北、广东、浙江三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9.6%,8.1%和5.2%
;在甘肃、陕西、河南、四川、山东、湖北六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9.2%,6.7%,6.7%
,5.9%,5.9%和5.6%,在江西和江苏二省中为第六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7%和3.5%:在安徽
省为第七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9%;在山西和福建分别排在省中的第八和第十一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
例为3.6%和2.4%。赵姓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河北、浙江和两广地区。
  刘姓为宋朝第五大姓,在江西省中为第一大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为7.6%;在广西省中为第二大姓,占省
人口的比例为7.1%;在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四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5%,4.7%
和4.3%;在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河南五省中为第五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3%,5.6%,4.2
%,4%和3.2%;在陕西省中为第六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4.2%;在湖北、甘肃、四川三省中为第七大姓,
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5%,3.4%和2.7%;在安徽省排在第八位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5%。刘姓主要
分布在中原和东南地区。
  陈姓为宋朝第六大姓,在福建、广东、浙江三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3.1%,9.7%和
6.3%;在江西和江苏二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5.4%和4.8%;在湖北、湖南、四川和河
南四省中为第六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8%,3.7%,3.7%和2.9%;在陕西省中为第十二位大姓,
占省人口比例为1.5%;在安徽、山东二省中为第十三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和1.5%;在河北、湖
北、广西、山西分别为省中的第十五、十六、二十、三十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4%,1.4%,1.1
%和0.6%。陈姓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向西北的方向逐步地减少。
  杨姓为宋朝第七大姓,在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分别为省中的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大姓,分别占省
人口的比例为6.4%,6.7%,5.7%和4.8%;在湖南和河南二省中为第八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9
%和2.1%;在广西、河北和湖北三省中为第十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8%,2%和1.9%;在福建和浙
江二省中为第十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9%和1.8%;在安徽、江苏、山东、江西、广东分别排在省
中的第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和二十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8%,1.4%,1.1%,1.4%和1.1
%。杨姓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逐渐向东南方向梯度地减少。
  在每个省份中也表现出某些地方性特点的高比例的姓氏。比如,江西的曾姓和胡姓;四川的苏姓和何姓;
河南的韩姓和郭姓;山东的晁姓和孔姓;河北的曹姓和贾姓;浙江的吴姓和徐姓;福建的林姓、黄姓和郑姓;
安徽的汪姓和程姓;湖南的谭姓和唐姓;陕西的宋姓、韩姓和高姓;山西的薛姓、郭姓、侯姓和折姓;江苏的
朱姓和孙姓;湖北的吴姓;甘肃的郭姓、马姓和董姓;广东的黄姓和冯姓;广西的蒋姓、田姓和石姓。
■当代姓氏的分布&
   当代的姓氏统计来自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
距离的抽样,严格地按统计学原理所获得的全国性的姓氏数据,它基本上反映了全国姓氏分布的情况,这是至
今惟一的一份有关中国人的姓氏随机分布的资料。总样本为537421人,不包括少数民族。台湾省的姓氏数据来
自1967年的全台湾四分之一的抽样计算,我们按万分之五的比例获得台湾的样本4841个。这样全国总共样本为
542262人,含有1042个姓氏。全国的数据又进行了一次核对,纠正了一些错误,所以100个大姓的排列上有点变
动,魏姓由原47位调整到45位,相应的贾姓和丁姓都向后退一位;黎姓和易姓的位子互换。
  当代汉族姓氏的分布有两大特征:第一特征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现象;第二特征为同姓人群在地区分
布上的不均匀性 。
  所谓的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现象,说的是同姓人群的大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长期存在一定的
分布规律。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和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其比例都超过了7%
,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全国占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
、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19个大姓的人口占全国总
人口的55.6%。从宋朝以来,各个时期占全国总人口1%以上的姓氏都在18个或19个,历史上,中国大约一半
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8或19个同姓人群中。当代我国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人口最多的120
个姓氏集中了全国人口的90%,而人口最多的200个姓氏的合计人口已经超出全国总人口的96%。当代大约12亿
汉族中使用的姓氏估计在3 500个,这说明占姓氏种类不到3%的100个常见姓氏拥有87%的人口,而占姓氏种类
97%的一般的和稀罕的非常见姓氏仅仅拥有13%人口。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
律,中国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所揭示的是各地人群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的迁移,
决定着地域人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则更表现出地域特色和相对隔离的现象。
  我国同姓人群的形成的原因是与我国的婚姻特征和同姓聚居和修谱习俗有关联的。我国农村的婚姻往往受
到家庭背景、地理环境、民族差别的限制,"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虽然同姓不通婚,但仍存在
着姨表婚和姑舅表婚的婚俗。我国的"婚姻半径"平均只有几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婚体系,网络相连,地域
相依,本村、邻村、邻乡及邻县是他们的娶嫁的固定范围。大部分已婚青年夫妇,婚前都是住在同一个乡,大
约90%的住在同一个县,跨县和跨省的很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化的加速,
我国婚姻通婚半径和范围将不断扩大,但这并不会影响我国姓氏和基本的同姓人群分布的大格局。我国婚嫁的
习俗又使任何一个村庄都可以保持姓氏和血缘关系的长期相对稳定,有的地方一二个姓氏就占全村80%一90%
的人口,小姓和外姓往往受到歧视和欺压。就是今后发展起来的城镇,其人口主要的来源仍旧为其周边的乡村
,有势力、有群体规模,加上有族谱或联谱的同姓人群仍旧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我国,农村的人口一直占据着人口的重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与城镇
人口的比重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同时我国历来狭小的"婚姻半径"也将被打破,同姓家族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
。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引起注意:我国地域虽然广阔,但可耕种的土地和淡水资源极其有限,各地早已人满为
患,不管城镇与农村的人口比例将发生多大的变化,农村的绝对人口是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也就是说不可
能再接受大量的外姓移民,只有本地多余的劳力外流到附近的城镇和城市。对一千年来的姓氏分布的研究证明
了中国人姓氏传递是多么的稳定,而且一直是延续的。自从清道光年间我国人口达到4亿以后,可供人民生活的
土地都已住满了人,事实上,各类同姓人群的分布在全国早巳定局,今后只要不发生亡国灭族之事,不会再发
生剧烈的变化。
  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的一项特有的国情,她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宗们遗传下来的基因组资
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大统、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重要的问题和研究的领域。中国人
姓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资源。
■明朝姓氏的分布&
   368年朱元璋称帝,史称明太祖,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共历17帝,277年。明朝期间先后有五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中
国人口史》(赵文林和谢淑君,1988年)首次以当代的行政区划统计了明朝的人口数,获得1381年大约6 700余万
,1391年大约7 000余万,1393年大约7 050余万,1491年大约9
200万和1626年大约1亿。根据这五个阶段的数
据,以年为加权平均值的计算法,获得明朝时期平均人口数为9 300余万。
  所用的明朝姓氏样本取于《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昌彼得等,1965年)、《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
籍书店,年)以及部分清朝各省"通志"中有关的明朝人物。《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收集了明清时期近
600种文献,《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为浙江宁波天一阁所藏明代方志,选刊共107种,我们利用了其中的"科
举名录"和"人物传记"两部分的明代人物,根据每一人物的姓名和籍贯,或者居住地进行统计。为了便于与现代
的姓氏研究的结果比较,明朝地名省份的归属按目前的行政区划进行归并。台湾省和西藏地区暂未分析。为了
便于比较,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海南的资料不单独设立,分别归类于河北、江苏、四川和广东等省,一
些较少资料省份与其相邻的省份合并,内蒙古和辽宁的数据合并到河北省,甘肃、宁夏和青海的数据合并到甘
肃省,云南的数据合并到贵州省。共收集到明朝112 810个人物和740个姓氏。
  严格地讲明朝的样本与宋、元两朝的样本相同,不是一个完全随机的样本。我们对各省的样本观察值和明
朝的人口统计数相比较,同样发现东南地区数省样本数相对较大,造成在文献中各省区之间的样本数不随机平
衡的主要原因仍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人才分布不平衡,记录于文献上的地区人物数与地区实际人
口数不成比例。
  明朝的100个大姓的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5.1%,比元朝的84.3%高,但比宋朝的86.2%和当代的87.2%都要低
;明朝的占总人口1%以上的大姓有19个,其中最大的八大姓分别是王、张、李、陈、刘、杨、吴和黄,宋朝的
第四大姓和元朝的第六大姓赵姓却排在第十二位,人口数继续减少,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也继续下降。八大姓
氏中陈姓比元朝时略有下降,但排名中却升到全国第四大姓。其他七大姓均比元朝时略有上升,但总的人口增
■宋朝姓氏的分布&
   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以开封为首都,建立
了北宋王朝,到1279年南宋丞相陆秀夫负背九岁宋帝赵(日丙),在广东新会南的崖门投海自尽,宋朝灭亡,
共319年。在这期间,北方地区先后存在辽、西夏、金和元政权,因此,宋朝的人口和汉族姓氏应包括当时的宋
朝和北方四个政权统治下的人口和汉族姓氏。有学者统计了宋朝四个阶段的人口数(赵文林和谢淑君《中国人
口史》,1988年):980年大约3500万,1079年大约7900万,1102年大约8200万,1210年大约10800万。这四个
阶段的人口数包括了北方地区先后存在过的辽、西夏、金儿元政权的人口数,根据这四个阶段的数据,以年为
加权平均值的计算法,获得宋朝时期平均人口数为9300万。
  宋朝姓氏的统计样本来自于《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昌彼得等,1974年),此书从490种文献和许多其他的资
料中收集了宋朝320年间的有关的人物,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收集宋朝人物最全的一部文献。根据每一人物的姓
名和籍贯,或者居住地、工作地区、文献表明的地点进行统计。为了便于与当代的姓氏研究的结果比较,宋朝
地名的省份的归属按目前的行政区划进行归并。东北地区、台湾和西藏地区缺乏姓氏资料。在统计中,一些省
份的资料由于太少,我们只好把它们与其相邻的省份合并,其中北京和天津的资料归于河北省,上海的资料归
于江苏省,内蒙古和辽宁的数据合并到河北省,新疆、青海的数据合并到甘肃省,宁夏的数据合并到陕西省,
云南和贵州的数据合并到四川省。总共得到23 411个人物的数据,获得436个姓氏。
  严格地讲它并不是一个完全随机的样本。第一点,我们对各省的样本观察值和宋朝的人口统计数相比较,
发现凡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尤其是东南地区数省,其样本数相对较大,而经济落后的边缘省区和宋朝与北方政
权频繁交战的边界省份的样本数相对较少。在经济发达和社会稳定的省区,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多,做官的人士
和有成就的文化人士相应地也多,反之则少。这就是造成了在文献中各省区之间的样本数不符合随机平衡的主
要原因。第二点,在这份资料中,河北省的赵姓数据过大,且97%的赵姓人物出自河北涿州。为何会出现河北
省赵姓人数异常的情况呢?这与"皇族效应"有关,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其籍贯和出身地均在河北涿州,因此
涿州的赵姓人士很容易做官和出名,由此造成了赵姓人数在文献中的异常。在历史上,因"皇族效应"而造成在
文献中皇族姓氏的人数异常是非常明显的,如汉朝的刘姓、唐朝的李姓、明朝的朱姓等。为了获得更接近随机
的数据,对河北涿州地区的赵姓数据作必要的推算,获得了合理的数据。
  宋朝和当代各100个大姓的分布频率十分一致。两个时期的100个大姓分别覆盖了总人口的86.17%和87.
19%,其中占总人口1%以上的最常见的姓氏分别为18个和19个,这些最常见的姓氏分别代表了总人口的52.7
%和55.6%。宋朝的七大姓氏为王、李、张、赵、刘、陈和杨,当代的七大姓氏为李、王、张、刘、陈、杨和
赵,姓氏完全一样,但在人口数的排列上略有区别。宋朝和元朝、明朝和当代各100个大姓的分布频率曲线非常
一致说明了中国汉族姓氏的传递在这1 000年间是十分稳定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姓氏是皇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