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耶鲁大学公开课博弈论问题

很难的博弈论问题_百度知道
很难的博弈论问题
很难的博弈论问题两个人要决定如何分配10万元钱。他们使用如下分配规则:每个决策者分别给出一个小于10万的正整数。若两个人给出的数的总和不超过10万,那么每个决策者拿到的钱数是他们各自出的数字(多出来的钱被撕毁)。若两个人的数字之和大于10万并且他们...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个人观点(1)方案2、3(2)方案1、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学生活中的博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学生活中的博弈
&&经济博弈论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9,792次浏览
66,928次浏览
98,689次浏览
1,791次浏览来一起涨姿势,七种常见的经济学博弈(game) | 死理性派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895350人加入此小组
向约翰·纳什(John Nash)致敬。冯·诺依曼( 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于1944年出版《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标志博弈论诞生。1、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塔克(Tucker)于1950年第一次描述了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最常见也最为公众熟知的经济学博弈。两个罪犯被关入监狱,相互不能沟通。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两年。其效用矩阵如下:合作 揭发合作 (-1,-1) (-5,0)揭发 (0,-5) (-2,-2)囚徒困境有一个变式叫智猪博弈(boxed pig game),大同小异就不介绍了。 2、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由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古斯(Guth)提出。在这一博弈中,两名参与者按实验要求分配一笔金钱,其中一名作为提议方(proposer)有主动选择提案的权利,也就是分多少钱给对手。另一参与者作为回应方(responder)能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如果接受则该笔钱按提议方的建议进行实际分配;如果拒绝那么双方一无所有。举个例子:两个人要求分100元,一个人很贪婪打算分给自己80元,分给对手20元。对手看到如此不公平的分配,十分生气。于是他拒绝了分配,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两个人都一分不得。再来个例子:两个人要求分100元,一个人相当正义,他打算分给自己和对手各50元。对手表示很满意。于是他接受了分配,最后双方各得50元。 3、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不好说谁提出来的,很多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做了改进。是基于最后通牒博弈的变式,类似最后通牒博弈,但在这一博弈中回应者没有权利拒绝。也就是提议者拥有绝对权力,他提出的任何一个分配方案,回应者都得接受。 4、免惩罚博弈(impunity game)一个日本人在2009年改进的,Yamagishi,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翻译。也是最后通牒博弈的变式,在这一博弈中,回应者拒绝只会引起自己的收益为0,而不会对提议者的收益造成任何影响。 5、公共物品博弈(public good game)没有讲明增值条件,经@提醒,补上。事实上,不是所有公共物品博弈都需要增值。在公共物品博弈中,多个参与者每人拥有一定数额的初始金钱,他们可以给一个公共的账户进行投资,每个人可以投资任意金额。当公共账户中的金额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它会乘上一定系数(可以为1)实现投资增值,然后总收益平均分配给每一名参与投资该账户的人。参与人投资得越多, 公共账户中积累的金额也就越多,个人收益相应越多。若是参与人都不投资,那么公共账户中一分没有,大家也就一无所有。举个例子:有三个参加一个项目,每个人都有初始资金100元。其中A很小气,还想搭个便车于是他投资0元;B有点担心这是个骗局,于是他投资80元;C十分相信这个项目,他投资了全部资金100元。那么公共账户就有180元,接下来180元增值成为360元,再平均分成三份,ABC每人都得120元。最后A有220元,B有140元,C有120元。看来搭便车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项。 6、信任博弈(trust game)由美国艾奥瓦大学的实验经济学家伯格(Berg) 等人于1995年设计。信任博弈中有两名参与者,一个作为委托人(investor),另一个作为代理人(trustee)。委托人首先拥有一笔初始资金(endowment)。委托人需要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如果委托人投资A元,那么代理人能得到三倍(通常是三倍,相当于代理人拿着委托人的钱去炒股赚了三倍)于投资额的金钱也就是3A元。然后代理人可以选择一个从0到3A 的任意数额返还给委托人,作为投资回报。 如果委托人决定投资同时代理人愿意返还一个大于A 的金钱,那么双方都能从这次交易中获益。举个例子:委托人投资100元给代理人,代理人投资顺利使得资产变成了300元。这个代理人比较大方,他返还了200元给委托人作为红利。最后委托人有200元,代理人有100元。再来个例子:委托人投资100元给代理人,代理人投资顺利使得资产变成了300元。这个代理人比较自私,他欺骗委托人说投资失败了,只能返还给他尚未亏损的50元。最后委托人只有50元,代理人有250元。 7、礼物交换博弈(gift exchange game)由著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Akerlof)在1982年首先提出。礼物交换博弈模拟了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两名参与者,一个人作为雇主可以给对手任意一个金额,它可以被理解成工资。另一个人作为工人,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如果不接受这笔金额,那么双方的收益都是0。如果接受了雇主的金额,他需要选择愿意提供的努力程度,这相当于为生产投入的成本。工人选择的努力水平越高,则雇主的收益就越大(通常要乘上3倍作为劳动力增值的收益),但是工人的效用就越低。举个例子:老板发给员工100元效率工资,员工拿了工资积极性大涨,投入很大的努力(相当于80元成本)做好流水线工作,结果为企业赚了240元。最后老板赚140元,员工赚20元。再来个例子:老板发给员工100元绩效工资,这个员工好吃懒做,拿了钱不干活,投入很少的努力(相当于20元成本)在流水线上,结果只为企业赚了60元。最后老板亏损40元,员工赚80元。
+ 加入我的果篮
3、独裁者博弈这也叫博弈?4、免惩罚博弈这也叫博弈?5、公共物品博弈这也叫博弈?6、信任博弈这也叫博弈? 明明是不坑你坑谁
引用 的话:博弈论不是为了追求公平的,而是为了研究某些前提下的收益的。公共物品博弈其实周围俯拾皆是:我是外地人,自己到到北京玩,北京的所有免费公共设施比如:免费的花坛、免费的公园、免费的风景甚至廉价到几乎免费的公...根本不是公平的问题,而是博弈基于理性的问题. 这么说吧,最后通牒违背了理性人的原则. 因为拒绝分配方案的理由不是"我选择拒绝的话收益更大",而是"老子TMD看你不爽". 这有聊的? 理性环境下,只要分配不是100:0, 回应方就应该选择接受,因为这样才有利可图.要使得这个所谓"最后通牒博弈"场合成为博弈,必须引入心理效应的量化. 比如[对你施行报复]的行为会使我获得满足感,这个满足感等价于一个基数加上你损失金额的比例,如10 + m*0.3. 那么回应方对于90:10的分配方案才有拒绝的理由. 因为拒绝的收益是 27, 大于接受的收益10. 而提案方必须考虑一个 10+0.3m - (100-m) = 100-m 的平衡点.另外,你给出那个公共博弈的例子和文中背景不符. 你例子中的博弈对象是纳税人vs游客, 而文中是投资人vs投资人vs投资人. 实在要对比,应该是游客和游客之间博弈. 而且讨论起你的例子,你没有给出任何背景,给人感觉兴建公共设施是前提,纳税人没有任何策略可言;而游客因为'搭顺风车'毫无成本,是必然行为. 那么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一方需要选择策略,这谈何博弈? 你需要补充这么一种情况: 公共物品的所有人一般是处于回应方的角度. 当"游客"--也就是提议方--行为是如此操蛋,以至于回应方选择'不合作'还更有好处时,回应方就有权利作出拒绝并中止博弈的决定.举个例子说明, 我在门口种了棵果树. 然后来了一堆路人,没事就爬上去采,吃一地果壳顺带踏了我门口一脚泥:1.如果我嫌扫地麻烦大于树好看,那我第二天就会给树砍了. 这时候路人需要考虑策略,给我带来多少麻烦我可以忍,这样下次来还有果子吃. 这是公vs私. 2.游客今天不采,明天果子熟了会更甜,明天采比较划算. 但是今天不采可能明天就被别人摘了. 于是有采和不采两种选择. 这是私vs私.你提到的问题叫公地悲剧. 是2的一种极端情况.
引用 的话:3、独裁者博弈这也叫博弈?4、免惩罚博弈这也叫博弈?5、公共物品博弈这也叫博弈?6、信任博弈这也叫博弈? 明明是不坑你坑谁这些博弈貌似初始条件不合理,但实际上隐含着一个结果:博弈终止,引起“最大受益者”的最大损失——比如:独裁者被推翻、公共物品彻底没有收益、再也没有投资人继续投资……所以,博弈是存在的,而且事实上这种“不公平博弈”比那些貌似公平的博弈更常见,且更有实际意义。所以,我认为你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博弈的涵义。
经济学与口碑的博弈
3、独裁者博弈这也叫博弈?4、免惩罚博弈这也叫博弈?5、公共物品博弈这也叫博弈?6、信任博弈这也叫博弈? 明明是不坑你坑谁
引用 的话:3、独裁者博弈这也叫博弈?4、免惩罚博弈这也叫博弈?5、公共物品博弈这也叫博弈?6、信任博弈这也叫博弈? 明明是不坑你坑谁这些博弈貌似初始条件不合理,但实际上隐含着一个结果:博弈终止,引起“最大受益者”的最大损失——比如:独裁者被推翻、公共物品彻底没有收益、再也没有投资人继续投资……所以,博弈是存在的,而且事实上这种“不公平博弈”比那些貌似公平的博弈更常见,且更有实际意义。所以,我认为你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博弈的涵义。
引用 的话:这些博弈貌似初始条件不合理,但实际上隐含着一个结果:博弈终止,引起“最大受益者”的最大损失——比如:独裁者被推翻、公共物品彻底没有收益、再也没有投资人继续投资……所以,博弈是存在的,而且事实上这种“不...问题是,这些条件没有给出...
比方说公共物品博弈,如果是多个参与者每人拥有一定数额的初始金钱,他们可以给一个公共的账户进行投资,每个人可以投资任意金额。之后它就会有一定增益,再平均分配给每一名参与投资该账户的人。修改后的例子:有三个参加一个项目,每个人都有初始资金100元。其中A很小气,还想搭个便车于是他投资0元;B有点担心这是个骗局,于是他投资80元;C十分相信这个项目,他投资了全部资金100元。那么公共账户就有180元,接下来增益为360元,这360元平均分成三份,ABC每人都得120元。最后A有220元,B有200元,C有120元。搭便车能获得大量利益,但想要最大化,自己也得出力。 这样就正常多了,实际生活中上修路也是这样的情况
引用 的话:问题是,这些条件没有给出...事实上,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没人给出条件,或者是不言自明的。说到底,没人有义务,也没人有能力给所有事实写一个说明书,而这些博弈论其实就是“说明书”,博弈一旦崩溃,系统消失,自然全无收益,同时博弈本身也就不存在了。但博弈论是在博弈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的,所以博弈没了,就不是博弈论的范畴了,理解?
引用 的话:事实上,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没人给出条件,或者是不言自明的。说到底,没人有义务,也没人有能力给所有事实写一个说明书,而这些博弈论其实就是“说明书”,博弈一旦崩溃,系统消失,自然全无收益,同时博弈本身也就...是吗,既然都免惩罚了,还有什么好不言自明的
博弈论不是为了追求公平的,而是为了研究某些前提下的收益的。公共物品博弈其实周围俯拾皆是:我是外地人,自己到到北京玩,北京的所有免费公共设施比如:免费的花坛、免费的公园、免费的风景甚至廉价到几乎免费的公共交通,我都可以享受,请注意:实际上是有人在这些东西上投资的,如果寻根究底,是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纳税人一起投资做的“公共物品”,而我作为一个“外人”,且没有交过任何税金,我在此类物品上获得收益的行为,就是属于“搭便车”。公平与否,不是博弈论需要考虑的前提。
我觉得咱们对"绩效工资"一词的理解有些不太一样...
引用 的话:博弈论不是为了追求公平的,而是为了研究某些前提下的收益的。公共物品博弈其实周围俯拾皆是:我是外地人,自己到到北京玩,北京的所有免费公共设施比如:免费的花坛、免费的公园、免费的风景甚至廉价到几乎免费的公...我有没提过公平
引用 的话:比方说公共物品博弈,如果是多个参与者每人拥有一定数额的初始金钱,他们可以给一个公共的账户进行投资,每个人可以投资任意金额。之后它就会有一定增益,再平均分配给每一名参与投资该账户的人。修改后的例子:有三...是的,这里是我的疏忽,遗漏了增值这一条件。我已经修改好。但是其他问题还值得商榷。
引用 的话:我觉得咱们对"绩效工资"一词的理解有些不太一样...礼物交换物品常用来理解效率工资,这里是笔误。
引用 的话:...搭便车能获得大量利益,但想要最大化,自己也得出力...引用 的话:是的,这里是我的疏忽,遗漏了增值这一条件。我已经修改好。但是其他问题还值得商榷。我的结论也错了,还是搭便车获利最大,所以还是需要强制
引用 的话:比方说公共物品博弈,如果是多个参与者每人拥有一定数额的初始金钱,他们可以给一个公共的账户进行投资,每个人可以投资任意金额。之后它就会有一定增益,再平均分配给每一名参与投资该账户的人。修改后的例子:有三...首先,你提的公共物品博弈需要有增值条件,这个本身就值得考虑。为了迎合你,我修改了。当不存在增值条件时,它反映一种特殊的情况——公地的悲剧。其次,就你质疑其他“博弈”是不是博弈这个问题,就好像是质疑罗伯特·席勒是不是经济学家一样无趣。我就贴图给你看吧,注意看每篇文章出自什么杂志。
引用 的话:博弈论不是为了追求公平的,而是为了研究某些前提下的收益的。公共物品博弈其实周围俯拾皆是:我是外地人,自己到到北京玩,北京的所有免费公共设施比如:免费的花坛、免费的公园、免费的风景甚至廉价到几乎免费的公...根本不是公平的问题,而是博弈基于理性的问题. 这么说吧,最后通牒违背了理性人的原则. 因为拒绝分配方案的理由不是"我选择拒绝的话收益更大",而是"老子TMD看你不爽". 这有聊的? 理性环境下,只要分配不是100:0, 回应方就应该选择接受,因为这样才有利可图.要使得这个所谓"最后通牒博弈"场合成为博弈,必须引入心理效应的量化. 比如[对你施行报复]的行为会使我获得满足感,这个满足感等价于一个基数加上你损失金额的比例,如10 + m*0.3. 那么回应方对于90:10的分配方案才有拒绝的理由. 因为拒绝的收益是 27, 大于接受的收益10. 而提案方必须考虑一个 10+0.3m - (100-m) = 100-m 的平衡点.另外,你给出那个公共博弈的例子和文中背景不符. 你例子中的博弈对象是纳税人vs游客, 而文中是投资人vs投资人vs投资人. 实在要对比,应该是游客和游客之间博弈. 而且讨论起你的例子,你没有给出任何背景,给人感觉兴建公共设施是前提,纳税人没有任何策略可言;而游客因为'搭顺风车'毫无成本,是必然行为. 那么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一方需要选择策略,这谈何博弈? 你需要补充这么一种情况: 公共物品的所有人一般是处于回应方的角度. 当"游客"--也就是提议方--行为是如此操蛋,以至于回应方选择'不合作'还更有好处时,回应方就有权利作出拒绝并中止博弈的决定.举个例子说明, 我在门口种了棵果树. 然后来了一堆路人,没事就爬上去采,吃一地果壳顺带踏了我门口一脚泥:1.如果我嫌扫地麻烦大于树好看,那我第二天就会给树砍了. 这时候路人需要考虑策略,给我带来多少麻烦我可以忍,这样下次来还有果子吃. 这是公vs私. 2.游客今天不采,明天果子熟了会更甜,明天采比较划算. 但是今天不采可能明天就被别人摘了. 于是有采和不采两种选择. 这是私vs私.你提到的问题叫公地悲剧. 是2的一种极端情况.
引用 的话:博弈论不是为了追求公平的,而是为了研究某些前提下的收益的。公共物品博弈其实周围俯拾皆是:我是外地人,自己到到北京玩,北京的所有免费公共设施比如:免费的花坛、免费的公园、免费的风景甚至廉价到几乎免费的公...兄弟,北京人吧,你有没有想过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否完全由北京的税收补贴?如果北京不是首都,那他是否还会像今天这样?外地人来北京游玩的时候,购物,住宿所缴纳的税金,搞不好多过北京人同样时间内缴纳的税金?也许是北京人搭全国的便车,并不是游客或者去北京的人搭北京的便车~
引用 的话:首先,你提的公共物品博弈需要有增值条件,这个本身就值得考虑。为了迎合你,我修改了。当不存在增值条件时,它反映一种特殊的情况——公地的悲剧。其次,就你质疑其他“博弈”是不是博弈这个问题,就好像是质疑罗伯...我不需要你的迎合我只是觉得,如果只考虑你给出的条件,那么结果将是一面倒的,但实际中没有,那一定有重要条件没考虑(给出)到。
引用 的话:首先,你提的公共物品博弈需要有增值条件,这个本身就值得考虑。为了迎合你,我修改了。当不存在增值条件时,它反映一种特殊的情况——公地的悲剧。设置增值条件是为了给'合作'策略一个动机. 但是即使有巨大增值,公地悲剧依然存在,直到特定点以前都一样. 见下.引用 的话:我的结论也错了,还是搭便车获利最大,所以还是需要强制这个问题本质其实是这样:对于每个个体,你贡献出一部分钱,经过系数K的增值以后平均分给N个人(包括自己). 当K大于N的时候,选择全力合作是比搭便车划算的.设有N人参与,增值系数为k,共募集了M元. 对于每个人而言:合作: 出资X, 分红 k(M+X)/N. 收益(kM+kX-NX)/N.搭便车: 出资0, 分红kM/N. 收益kM/N.策略比较: 合作 - 搭便车 = (k-N)X/N可见,合作策略是否优越于搭便车仅取决于 k-N 为正还是为负. 当k小于N时, 无论其他系数如何变化, 不合作为最优解. 这是公地悲剧容易产生的情况: 视环境不变,个体分别作出自利选择,而不考虑如果大家都和自己一样,谁都没得赚啦 (╯‵□′)╯︵┻━┻
引用 的话:设置增值条件是为了给'合作'策略一个动机. 但是即使有巨大增值,公地悲剧依然存在,直到特定点以前都一样. 见下.这个问题本质其实是这样:对于每个个体,你贡献出一部分钱,经过系数K的增值以后平均分给N个...是的,我发现通常收益倍数很少超过投资人人数所以,结论就是,没有法律约束的话,没人想纳税,哪怕是一分钱?
引用 的话:是的,我发现通常收益倍数很少超过投资人人数所以,结论就是,没有法律约束的话,没人想纳税,哪怕是一分钱?不一定哟. 这要考虑组合博弈的问题了,可以去做表找纳什均衡,说不定有共赢解. 不过多方的表做起来太麻烦. 上面把环境作为不变的处理,但是其实可以这么玩:设所有人的想法都会和你一样,而且你了解这一点.设有N人参与,增值系数为k,你出资为X,总募集金额为(N-1)X, 对于每个人合作: 出资X, 分红 kX. 收益(k-1)X.搭便车: 出资0, 分红0/N. 收益0.显而易见,只要收益率是正的,大家就理应参加. 可惜,大众并没有这种"我是凡人,我这么想,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这种觉悟,更多是"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的小聪明....
引用 的话:不一定哟. 这要考虑组合博弈的问题了,可以去做表找纳什均衡,说不定有共赢解. 不过多方的表做起来太麻烦. 上面把环境作为不变的处理,但是其实可以这么玩:设所有人的想法都会和你一样,而且你了解这一点.设...不对,只要N&k,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每多投入一些都是亏的,虽然收益率是正的,但是一分再减去成本就变成负的了。设有N人参与,增值系数为k,我出资为X,其他人总募集金额为B, 对于我:k(B+X)/N-X=(k/N)*B-((N-k/)N)X 其中-((N-k)/N)是负数,说明每投入一点X,都会导致个人获利下降,就是说纳税不值得,如果不记名,不强制,没人知道我纳了多少,不会有任何人报复,那我会不纳这么简单的道理谁都懂啦
引用 的话:设置增值条件是为了给'合作'策略一个动机. 但是即使有巨大增值,公地悲剧依然存在,直到特定点以前都一样. 见下.这个问题本质其实是这样:对于每个个体,你贡献出一部分钱,经过系数K的增值以后平均分给N个...恩,没错,公地的悲剧是公共物品的纳什均衡。标准的公共物品中有限定条件K&N
引用 的话:公共物品中搭便车是最优解,也是均衡解。在标准公共物品博弈中,有K&N的限定条件。几乎所有经济学实验的最后结果,都是到最后一轮几乎很少人再往公共账户里面投资。所以呢,花了那么大篇幅,就讲了个人人都懂的道理么?
引用 的话:所以呢,花了那么大篇幅,就讲了个人人都懂的道理么?我说错了几乎所有经济学实验的最后结果,都是到最后一轮仍有很多人继续往公共账户里面投资。
引用 的话:所以呢,花了那么大篇幅,就讲了个人人都懂的道理么?为什么现实人会违反纳什均衡,偏离理性预期的假设?光这一点,就有上千篇文献在研究
引用 的话: 为什么现实人会违反纳什均衡,偏离理性预期的假设?光这一点,就有上千篇文献在研究因为有条件没考虑到啊,比方说,国家有枪
1、我不是北京人,用北京做例子,只是随口一说,既然让人误会,那好吧,把北京改成华盛顿或者纽约好了,中国人去纽约,这些没有什么美国人搭我的便车的嫌疑了吧?2、公共物品的博弈,其实不是要求谁做什么,而是从数学角度分析一种现象而已,比如英国那个著名的小镇上的公共草坪,最开始大家都只想收益不想付出,所以最终收益很差(草地很烂),而当大家都意识到如何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再比如原文中的例子,如果三个人都投资100元,按照增值1倍计算,每人最终受益为100元,而如果三人按照最初的比例,获益只能是180元,均分,每人获利60, 一下就能知道:所有人的获益都降低了,只是按照各人收益比,搭车的获益比例最大,但获益量与可能的100元相比实际是降低了。但是真正能明白、看透这个道理的永远是少数(至少目前是这样的),所以才会有人讲这个博弈,如果大家都明白了,就可以大家共同受益。但是,实际操作却不可能反复测试,比如每次总体收益率可能会变化、投资总额可能超出实际需要而造成所谓边际收益率……,会造成大家全都奋尽全力,其实上不可行。而解决此现象的办法就是:按比例分配。当然,这又不属于博弈论的范畴了。3、其他的几种博弈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存在,同时也存在实际的解决办法,而这些办法有些成功、有些失败,失败的结果就是变革甚至革命,那么作为理性的人,就应该提前分析,所以这些博弈就产生了,其实都是对实际情况的简单数学模型化。所以没必要质疑这些不是博弈,这些博弈只是被过于简单地描述了。
关于公共账户的投资问题,其实看看银行的存款就能明白了——是谁在存钱?又是什么样的人在贷款?存款的收益高呢还是贷款的收益更高?什么时候会出现大家谁都不存款而都去贷款呢?这些问题都能想明白了,就知道这个公共物品博弈的实质了。
引用 的话:根本不是公平的问题,而是博弈基于理性的问题. 这么说吧,最后通牒违背了理性人的原则. 因为拒绝分配方案的理由不是"我选择拒绝的话收益更大",而是"老子TMD看你不爽". 这有聊的? 理性环境下,只要分...并没有违背理性人的原则报复对方虽然没有收益,但是可以震慑对方,使用自己的筹码迫使对方合作,从而提高自己的收益在多次博弈下有奇效 比方说,你是愿意每次都被坑,拿个1块钱呢,还是跟他摊牌,浪费一次机会,以后每次拿个40块?
引用 的话: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存在,同时也存在实际的解决办法,而这些办法有些成功、有些失败,失败的结果就是变革甚至革命,那么作为理性的人,就应该提前分析,所以这些博弈就产生了,其实都是对实际情况的简单数学模型化。所以没必要质疑这些不是博弈,这些博弈只是被过于简单地描述了所以说你没给出条件,简单的模型化也是有模型的,参数又是多少?什么时候会革命,革命了打不打得过?什么情况下豁免失效?就是不投资会怎样?就是骗你的投资怎么着? 这么重要的东西都不给,那还算什么博弈
个人理解,有错莫怪:3、独裁者博弈这可以指导个人如何在强权统治条件下获得最佳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提醒“独裁者”能够长时间维持独裁的策略。4、免惩罚博弈与独裁者博弈类似,只是更广泛了——比如现在所谓民主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关法律及规定都是必须执行的。这也是要考量怎样保持长时间稳定的问题,即:怎样探知公民的底线;5、公共物品博弈这个其实说过了。6、信任博弈这个其实是互相试探、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而原文中的例子只是一个极端。代理人如果追求单次收益,那就每次都骗,骗完换人;如果追求稳定,就笼络委托人,以单次收益降低的方式换取长期稳定合作,并可能增大客户数量。这有点类似于养鸡孵蛋的平衡问题:鸡蛋是收益,如果把鸡蛋全都孵化成鸡,那么鸡蛋产量会逐步增加,但收益一直没有(都去孵化了);如果把鸡蛋都当做收益卖掉,每次收益都高,但无法扩大再生产。所以应该有一个平衡点,会使得最终的收益最大。这就是这个信任博弈最重要的作用。
引用 的话:所以说你没给出条件,简单的模型化也是有模型的,参数又是多少?什么时候会革命,革命了打不打得过?什么情况下豁免失效?就是不投资会怎样?就是骗你的投资怎么着? 这么重要的东西都不给,那还算什么博弈这些博弈每一个要详细写出来,都不是一篇文章能搞定的,楼主只是把他们罗列出来,介绍一下而已。你这是提哦啊此还是真的不明白?你让他写详细,谁有时间看啊?你完全可以根据楼主的介绍自己检索一下相关文章,就不会嫌楼主写得太简单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没学过四则运算,就可以指责一篇《实数简介》写的太笼统、太难以理解么?至少我不该理直气壮地指责别人吧?呵呵
引用 的话:这些博弈每一个要详细写出来,都不是一篇文章能搞定的,楼主只是把他们罗列出来,介绍一下而已。你这是提哦啊此还是真的不明白?你让他写详细,谁有时间看啊?你完全可以根据楼主的介绍自己检索一下相关文章,就不会...介绍一下,结果重要条件没给,还真是简洁人家都说了“免惩罚”,“不会对提议者的收益造成任何影响”你还要加一个“怎样保持长时间稳定”,纯粹画蛇添足
博弈论又被称为(Game Theory)既是的一个新分支,也是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的某些结果。博弈论已经成为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在、、、、、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基本概念中包括局中人、行动、、、、均衡和结果等。其中、策略和收益是最基本要素。局中人、行动和结果被统称为。 好了,其他的扫盲还是交给楼主来做吧。楼主出来,话题是你引发的,快来收拾残局~
我很喜欢心理学和经济学 在我看来它们就是同一个学科 因为心理而博弈嘛 相见恨晚
引用 的话:我很喜欢心理学和经济学 在我看来它们就是同一个学科 因为心理而博弈嘛 相见恨晚恩啊。博弈论是将经济学和心理学连接一起的一门学科。
一个日本人在2009年改进的,Yamagishi,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翻译。&Yamagishi是Yamagishi.T=山岸 俊男
引用 的话:根本不是公平的问题,而是博弈基于理性的问题. 这么说吧,最后通牒违背了理性人的原则. 因为拒绝分配方案的理由不是"我选择拒绝的话收益更大",而是"老子TMD看你不爽". 这有聊的? 理性环境下,只要分...最后通牒违背了理性人的原则兄台没有认真理解 最后通牒博弈
哦!你这样想,如果选择方事先声明,如果在博弈中我的收益小于99%,我就拒绝(假设该声明有法律作用,不可更改)。那么在提案方看来,理性的选择是什么?为了收益不是0,他只能分99%给选择方。所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博弈,选择方可以用各种虚张声势给提案方压力,提案方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引用 的话:这些博弈貌似初始条件不合理,但实际上隐含着一个结果:博弈终止,引起“最大受益者”的最大损失——比如:独裁者被推翻、公共物品彻底没有收益、再也没有投资人继续投资……所以,博弈是存在的,而且事实上这种“不...不得不说自己没有说清楚这么个帖子居然上果壳辣我晕
大宅门卖药博弈。我们都知道,由于领导层的决策失误,生产了一批劣质药品。为了日后名誉,他选择了烧掉了这批药品。假如他想挣这笔钱。虽然一些用户会反映给官府,但是有可能蒙混过关。那么他就会有收益。那么怎么,蒙混过关,首先虽然是一批假药,但是只有几个受害者。给一个受害者就会一群受害者索要。所以一个受害者也不能给钱。关键是官府如果查到这批假药,大宅门便会说出一群卖药的假药问题。会影响官府的管理声誉。事实上这就符合囚徒困境,重点是能不能沟通。
官府和大宅门都不承认卖假药的事。双方都没有损失。官府承认而大宅门不承认,官府损失少,大宅门损失多。官府不承认大宅门承认,官府损失多大宅门损失少。官府承认大宅门承认,双方损失少。
2.最后通牒博弈想起了《三体》里面的威慑博弈
Yamagishi :山岸 やまぎし
引用 的话:2.最后通牒博弈想起了《三体》里面的威慑博弈我觉得更像是独裁者博弈——那个手拿着开关的人就是独裁者,而三体人钻的是“时间差”与“人性反独裁的本能”这两个空子,最终导致貌似无懈可击的博弈彻底崩溃。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选修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