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陈医生诊所,请问怎样开通/注册可爱陈医生诊所移动诊所?

医生单飞:医生在平台上开自己的诊所(2)|春雨医生|空中医院|丁香园_互联网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医生单飞:医生在平台上开自己的诊所(2)
  卓健目前已经帮30多家医院定制了移动端产品,分为医生版――而不是医院版――和病人版。其实我最终的目的是满足医生的需求,让这些医院的医生成为我的用户。
  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医院只是个行医场所。去年我去英国考察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有9万多名签约医生,还拥有保险公司等商业机构),发现由于医生跳槽到其他医院也可以带走患者,所以医院对医生的态度非常好,甚至比对病人还好。英国每年为医院拨款,病人增加,款项也跟着增加,病人减少后给医院的资金也会萎缩。而美国的特点是拥有号称全球最慷慨的保险制度,美国所有的医生都要通过医生联会来购买保险;如果有医疗事故,保险公司会负责赔付。
  围绕着医生的互联网产品会很有意义。例如有时我在手术室等待手术需要几个小时,没办法出来,有的病人得在外面等我半天;如果通过移动产品告知我,我可以立刻回复给病人。我们医院有护士专门负责对肾移植后需要做腹膜透析的病人做“客服”,8位护士负责1000个病人,每位病人每月要打4通电话;如果信息化得当,将减少很多沟通成本。
  但是对空中问诊的未来我表示质疑。一旦出现问题怎样赔付?比起空中问诊,我更希望成为ZocDoc,为就近的医院导流量。我现在为医院的定制是有布局的,浙江省每个地级市都会挑选一家大医院来合作,我希望卓健今后能形成ZocDoc那种就近推荐的能力。不过ZocDoc能够向医生收费,因为在美国它对医生和医院的价值很大,门诊的人比较少,门诊费用还很贵;中国的门诊则是络绎不绝。我的梦想可能会实现得比较慢,但是至少我要去尝试,因为这样的产品是不可能直接横空出世的。
  最后我要提一下,医生自由执业虽然是趋势,但是存在很大的争议。医生的考核机制都在公立医院,如果跳出来执业,即使是到民营医院,职称是无法继续提升的。除非你已经成了名医,否则哪个医生敢和院长叫板呢?
  移动医疗的重点不是获取新患者而是CRM
  李天天:丁香园创始人
  我一直认为医疗领域的最核心是医生,只不过大多数医生在公立医院呆得太久,没有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
  医生是否可以在手机上行医?这个概念很好,但是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待第一次诊治的新病人。我曾经试过以医生的身份在一些移动平台上注册,有用户直接就问,自己头疼是什么病,你问他是钝痛还是刺痛他都听不懂。这种沟通在线下3~5分钟就能完成,手机上花费时间反而更长。针对母婴、皮肤、口腔、眼科、整形等小的科室可以接受移动问询,因为涉及到的病症比较固定。大一些的内科、肿瘤科、外科是完全不适合的。
  移动问诊最终集合了很多低质量问答,更像是健康咨询,所以数据价值也没有那么大。Google尝试通过大数据来预测流感之后,自认为不太靠谱,最终Google创始人说做医疗是一个Painful Business(令人痛苦的生意),还强调Google不会变成一家医疗健康公司。
  针对老患者的医患管理我很看好,因为移动医疗的重点不是获取新患者而是CRM,需要长期、稳定的沟通。可以通过异步的方法,例如留言等,与自己的主治医生建立长期联系。
  另一个我认为可持续的产品是医生之间基于学术内容的互动,因为医生群体是有一定的学习追求的。医生对移动的适应程度非常快,丁香园的移动端产品类似于医学领域的新闻客户端,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属性订阅不同的专科信息。一些频道的移动流量已经超过了PC端。
  这个领域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它存在“围墙内”和“围墙外”的问题――这里的围墙指的是医院体系。围墙外的人拿不到医院的数据,因为这个行业高度管制,医院的数据只能在医院里看。医院并不是自由的经济实体。
  上面提到的医患沟通产品,我们正打算尝试。但我不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因为这个行业足够地慢,今年启动和明年启动没太大区别,完全不像电商或游戏,现在做和两个月之后做有不同的效果。
  点评:照搬美国的模式很危险
  张强:“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自由执业医生
  中国移动医疗的大部分模式都是模仿国外的,我认为其中一些在中国很难走下去,能够得到融资不代表能成功。美国有个ZocDoc,能帮你找到附近最好的医生,其实它帮你找的是社区医院。在中国目前没有这么多社区医院,轻咨询类产品的管理风险又非常大,如果一个病例出了问题,之前积累的优秀案例就都没有意义了,而且你如何把控平台上那些医生的质量?况且还是由互联网人去把控医生,就更难了。
  医疗是很特殊的行业,没有在急诊室待过的人不会知道,医院里仅仅一个晚上就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还有,循证医学需要积累样本和案例,要足够严谨,行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视触叩听,远程视频也没法解决这些问题。业外人士想到的产品模式只会让不懂医疗的投资人感到兴奋。
  而且医生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群体,例如你同时咨询三位行业专家,最后会给你三个意见,你听谁的?医生的学习和发展道路决定了他们是意见完全独立的个体。中国的医生分为不同阶层,水平不一,每个阶层的需求都不同,而美国的医生水平比较平均,如果照搬美国的模式很危险。
  当然,还是有一些机会存在的。例如“邻家医生”是我作为股东的产品,病人要经过正规的诊断之后再来使用这款产品。我还投资了一家公司,做医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另外,好大夫、丁香园这类起步很早的产品对这个行业也有一些贡献,互联网的发展会推动医生的品牌塑造,积累到一定程度,医生完全可以脱离医院的束缚。
  医生社交及招聘也会成为硬需求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日,北京市卫计委发布了《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文件中指出从8月起北京医师多点执业放宽三大限制:不再需要单位审批,执业地点数量不设上限,管理层人员也可多点执业。我们能看到,这是对2011年《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的修订。原来的规定中,取得本单位的书面同意是必要条件之一,且多点执业的医疗机构不能超过3个。
  如果这是改革的方向,长期看,医生将成为“自由人”,整个医疗行业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民营医院与国有医院相比,最大的弱势是缺乏高水平的医生。如果能够放开医生多点执业,则可以极大缓解民营医院的医生来源。很可能民营医院会成为中国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而且家庭医生有望成为可能,也许会从较高端做起。每个家庭有一个私人医生(往往是全科大夫)对家庭的健康提供咨询、预约、就医、转诊的服务。
  医生社交及招聘也会成为硬需求,必然会有大量人才要流动的需求。医生的社交网站,类似的QuantiaMD就很可能有机会。
  此外还有网络医院,医生预约可以通过网上来进行,只要医院与相应的医生有合约,根据合约的情况就可安排相应的医生来看病,如“邻家医生”就是网络医院的雏形。而且,医生、医院的IT需求会提高,例如ZocDoc既是网上预约系统,也提供医生加入数据库进而获得潜在患者的服务。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
相关栏目协会介绍协会动态行业新闻会员申请最新公告政策法规电子期刊联系方式
医生在平台上开自己的诊所
一旦医生逐渐从群体变为单打独斗,为其设计的移动产品将迎来价值爆发。
  文 | 曲琳
  新浪(49.25,&-0.25,&-0.51%)微博(19.66,&-0.34,&-1.70%)粉丝数超过270万的急诊室女超人于莺在2013年6月突然宣布,从协和医院离职,变身为一名自由医生;最新的消息是她已成为美中宜和医疗集团综合门诊中心CEO。不明真相者难免产生疑问:难道医生也能单飞?
  在她之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于2012年单飞成功,开始在和睦家与上海沃德医疗自由执医。他一直在筹划创办一个类似于医生经纪人平台的&医生集团&,把自由医生联合起来,共同行医。
  医生单飞,不仅是话题也是趋势。2009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一个医生可以同时选择三个执业点,以北京为例,2014年初重新鼓励&探索医生自主创业,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已有超过1000名医生办理了多点执业手续。实际上,全球90%的国家都已大面积推行医生自由执业,且这些国家50%的诊所均为私人诊所,大范围聘请自由医生签约行医。
  而我们关注的是,医生单打独斗之后,提供给医生群体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价值将被激活:一方面,医院将成为一个可进行手术等深度治疗的场所,空中诊疗、医患沟通等环节将有望在手机上实现;另一方面,一旦医生摆脱了医院的束缚,同行之间也需要更多的学术交流与信息沟通。
  中国目前共有260万注册医生,这是一个拥有极大话语权的垂直群体。在人们逐渐对健康手环呈现审美疲劳的今天,不得不承认,医疗领域最大的驱动力来自医生。他们的参与,将使很多医疗与健康产品的价值持续发酵。
  求医与长期医患交流
  从简单的自诊和问诊,过渡到5.0版本的&空中医院&,类似于一个提供给医生的淘宝网。支持医生销售自己的系列产品,如化验单解读、加号服务、为用户制定的个性化健康方案等,也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元化方式提供问诊服务,甚至让用户拥有自己的私人医生。目前累计有2200万用户,超过20000名来自全国二甲、三甲医院执业医生。
  ZocDoc
  在2014年6月的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1.526亿美元,估值为16亿美元。但它并非是典型的&空中医院&模式,而更像是一个提供就近预约医生功能的O2O服务商。它拥有一份全美在线医生名册,医生要想加入ZocDoc需要交纳费用。
  5U家庭医生
  引入私人家庭医生概念,采取付费模式。每个用户通过邀请成为注册会员后,都会签约一位正规医院的在职医生作为专属家庭医生,为自己提供健康管理、健康咨询与预约就医等一站式服务。
  邻家医生
  通过微信公众号与未来将推出的App进行特定病患的术前方案制定与术后沟通活动,但不负责对疾病的诊断。组织了专业的明星专科医师团队,目前主要提供针对静脉曲张、疝气等症状的专科服务。
  好大夫在线
  创立于2006年,拥有国内较完善的医院、医生信息查询中心,可进行医患咨询、门诊预约等服务。
  医生间的社交与协作
  Doximity
  估值为6.5亿美元,目标是成为医生圈子里的LinkedIn(216.71,&-1.95,&-0.89%)。拥有一套加密的电子传真系统,可以把有关病人病历的传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发送到医生的移动设备上。
  卓健科技
  拥有两个版本:医生版,已经为30余家医院提供了定制化协作工具,相当于医院的&朋友圈&,可让医院医护人员通过手机协同办公,以浙江大学第一医院为例,其拥有的有4800位医护人员中,已有3400位安装了卓健的产品;用户版,将医院的全流程业务搬到手机上,实现智能导诊和健康指导。
  QuantiaMD
  同样希望成为医生的LinkedIn,而且允许任何人制作并在审核后发布医疗短视频。这个功能背后的理念是让医学院的毕业生、执业医生通过具体的医疗案例、临床案例提高诊断能力。
  工具类
  用药助手
  为丁香园旗下产品,相当于一本移动&药典&,目前安装量2000余万。丁香园创办于2000年,是一家医学垂直领域的媒体与学术平台,拥有注册医生用户200余万名,其中有120余万名医生完成了身份验证。
  杏树林
  其产品为&病历夹&、&医口袋&等App。病历夹可帮助医生用智能手机快速方便地记录、管理和查找病历资料,医口袋则包含临床指南、药典、检验手册、医学量表等工具。
  Augmedix
  Google Glass平台上的应用开发商,能够让医生在解放双手的情况下查看病人的电子病历、药物说明等信息,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甚至可使用Google Glass在手术或诊断的过程中拍摄照片和录像。
  医生在平台上开自己的诊所,我们负责基建和导流
  张锐:春雨天下创始人兼CEO
  自由执业和多点执业已经开始了,政策非常鼓励,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全球都有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中国是比较严重的。城镇人口每千人拥有医生数量1.5位,农村是0.47位,再加上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必须释放医生的生产力。而方法之一就是将这个群体的职业限制解除,让其流动起来,变得市场化。
  中国民营医院和公立数量目前达到了1∶1,相当于有了舞台,还缺少演员。但自由执业需要经历几个坎儿,一方面是医生不愿意离开公立医院体系,另外他们走出来也很难找到患者。有营销天分的医生很少,即使加入民营医院,后者自身的推广也严重受制于百度(218.21,&-1.03,&-0.47%)。
  所以春雨推出的空中医院是一个营销平台。我们现在有2200万用户,能够帮医生寻找更多病人。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医生智力的淘宝,当然是否有可能成为天猫形式还有待商榷。医生在上面开自己的儿科诊所,我们来做基建工作,给医生导流量。
  再往后发展,线上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我认为医生与患者&线上沟通,线下开刀&的模式会是主流。当然,线上很难完全替代线下,但是它可以降低线下就医的压力。在逐步信息化之后,至少你去一趟医院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以前会不一样。
  我一直认为医疗领域是有天然的O2O属性的,所谓的&诊疗&,&诊&的元素可以放到线上,&疗&放到线下。以前医疗行业不谈O2O是因为医疗体系发育不成熟。春雨的基因是一家科技公司,目标是用机器的方法取代人工智能,解决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上所述都是我们作为科技公司能够实现的手段。这个产业的一些东西正在被颠覆。我相信在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产业链和资本会朝一个效率更高、成本更小的方向流动。
  比起空中医院,我更青睐为医院导流
  尉建锋:卓健科技创始人,浙江大学第一医院医生
  卓健目前已经帮30多家医院定制了移动端产品,分为医生版&&而不是医院版&&和病人版。其实我最终的目的是满足医生的需求,让这些医院的医生成为我的用户。
  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医院只是个行医场所。去年我去英国考察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有9万多名签约医生,还拥有保险公司等商业机构),发现由于医生跳槽到其他医院也可以带走患者,所以医院对医生的态度非常好,甚至比对病人还好。英国每年为医院拨款,病人增加,款项也跟着增加,病人减少后给医院的资金也会萎缩。而美国的特点是拥有号称全球最慷慨的保险制度,美国所有的医生都要通过医生联会来购买保险;如果有医疗事故,保险公司会负责赔付。
  围绕着医生的互联网产品会很有意义。例如有时我在手术室等待手术需要几个小时,没办法出来,有的病人得在外面等我半天;如果通过移动产品告知我,我可以立刻回复给病人。我们医院有护士专门负责对肾移植后需要做腹膜透析的病人做&客服&,8位护士负责1000个病人,每位病人每月要打4通电话;如果信息化得当,将减少很多沟通成本。
  但是对空中问诊的未来我表示质疑。一旦出现问题怎样赔付?比起空中问诊,我更希望成为ZocDoc,为就近的医院导流量。我现在为医院的定制是有布局的,浙江省每个地级市都会挑选一家大医院来合作,我希望卓健今后能形成ZocDoc那种就近推荐的能力。不过ZocDoc能够向医生收费,因为在美国它对医生和医院的价值很大,门诊的人比较少,门诊费用还很贵;中国的门诊则是络绎不绝。我的梦想可能会实现得比较慢,但是至少我要去尝试,因为这样的产品是不可能直接横空出世的。
  最后我要提一下,医生自由执业虽然是趋势,但是存在很大的争议。医生的考核机制都在公立医院,如果跳出来执业,即使是到民营医院,职称是无法继续提升的。除非你已经成了名医,否则哪个医生敢和院长叫板呢?
  移动医疗的重点不是获取新患者而是CRM
  李天天:丁香园创始人
  我一直认为医疗领域的最核心是医生,只不过大多数医生在公立医院呆得太久,没有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
  医生是否可以在手机上行医?这个概念很好,但是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待第一次诊治的新病人。我曾经试过以医生的身份在一些移动平台上注册,有用户直接就问,自己头疼是什么病,你问他是钝痛还是刺痛他都听不懂。这种沟通在线下3~5分钟就能完成,手机上花费时间反而更长。针对母婴、皮肤、口腔、眼科、整形等小的科室可以接受移动问询,因为涉及到的病症比较固定。大一些的内科、肿瘤科、外科是完全不适合的。
  移动问诊最终集合了很多低质量问答,更像是健康咨询,所以数据价值也没有那么大。Google尝试通过大数据来预测流感之后,自认为不太靠谱,最终Google创始人说做医疗是一个Painful Business(令人痛苦的生意),还强调Google不会变成一家医疗健康公司。
  针对老患者的医患管理我很看好,因为移动医疗的重点不是获取新患者而是CRM,需要长期、稳定的沟通。可以通过异步的方法,例如留言等,与自己的主治医生建立长期联系。
  另一个我认为可持续的产品是医生之间基于学术内容的互动,因为医生群体是有一定的学习追求的。医生对移动的适应程度非常快,丁香园的移动端产品类似于医学领域的新闻客户端,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属性订阅不同的专科信息。一些频道的移动流量已经超过了PC端。
  这个领域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它存在&围墙内&和&围墙外&的问题&&这里的围墙指的是医院体系。围墙外的人拿不到医院的数据,因为这个行业高度管制,医院的数据只能在医院里看。医院并不是自由的经济实体。
  上面提到的医患沟通产品,我们正打算尝试。但我不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因为这个行业足够地慢,今年启动和明年启动没太大区别,完全不像电商或游戏,现在做和两个月之后做有不同的效果。
  点评:照搬美国的模式很危险
  张强:&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自由执业医生
  中国移动医疗的大部分模式都是模仿国外的,我认为其中一些在中国很难走下去,能够得到融资不代表能成功。美国有个ZocDoc,能帮你找到附近最好的医生,其实它帮你找的是社区医院。在中国目前没有这么多社区医院,轻咨询类产品的管理风险又非常大,如果一个病例出了问题,之前积累的优秀案例就都没有意义了,而且你如何把控平台上那些医生的质量?况且还是由互联网人去把控医生,就更难了。
  医疗是很特殊的行业,没有在急诊室待过的人不会知道,医院里仅仅一个晚上就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还有,循证医学需要积累样本和案例,要足够严谨,行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视触叩听,远程视频也没法解决这些问题。业外人士想到的产品模式只会让不懂医疗的投资人感到兴奋。
  而且医生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群体,例如你同时咨询三位行业专家,最后会给你三个意见,你听谁的?医生的学习和发展道路决定了他们是意见完全独立的个体。中国的医生分为不同阶层,水平不一,每个阶层的需求都不同,而美国的医生水平比较平均,如果照搬美国的模式很危险。
  当然,还是有一些机会存在的。例如&邻家医生&是我作为股东的产品,病人要经过正规的诊断之后再来使用这款产品。我还投资了一家公司,做医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另外,好大夫、丁香园这类起步很早的产品对这个行业也有一些贡献,互联网的发展会推动医生的品牌塑造,积累到一定程度,医生完全可以脱离医院的束缚。
  医生社交及招聘也会成为硬需求
  刘二海: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日,北京市卫计委发布了《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文件中指出从8月起北京医师多点执业放宽三大限制:不再需要单位审批,执业地点数量不设上限,管理层人员也可多点执业。我们能看到,这是对2011年《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的修订。原来的规定中,取得本单位的书面同意是必要条件之一,且多点执业的医疗机构不能超过3个。
  如果这是改革的方向,长期看,医生将成为&自由人&,整个医疗行业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民营医院与国有医院相比,最大的弱势是缺乏高水平的医生。如果能够放开医生多点执业,则可以极大缓解民营医院的医生来源。很可能民营医院会成为中国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而且家庭医生有望成为可能,也许会从较高端做起。每个家庭有一个私人医生(往往是全科大夫)对家庭的健康提供咨询、预约、就医、转诊的服务。
  医生社交及招聘也会成为硬需求,必然会有大量人才要流动的需求。医生的社交网站,类似LinkedIn的QuantiaMD就很可能有机会。
  此外还有网络医院,医生预约可以通过网上来进行,只要医院与相应的医生有合约,根据合约的情况就可安排相应的医生来看病,如&邻家医生&就是网络医院的雏形。而且,医生、医院的IT需求会提高,例如ZocDoc既是网上预约系统,也提供医生加入数据库进而获得潜在患者的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球医生南京诊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