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河东汤头医院 生孩子多少钱

山东临沂93名儿童患病住院 官方10天后公布人数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2:07:26&)
2836字(397/11)
( 16:59:20)
( 14:46:22)
( 14:44:08)
35字(12/0)
( 14:40:36)
14字(20/0)
( 17:08:47)
111字(31/0)
( 12:54:53)
( 12:52:46)
228字(19/0)
( 21:12:37)
( 19:45:39)
19字(12/0)
( 12:11:27)
22字(27/0)
( 12:07:26)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我想知道,在天津第三中心医院(原河东医院)生孩子的话大概得多少钱?分顺产和不顺产._好搜问答
|注册&您有新任务,
我想知道,在天津第三中心医院(原河东医院)生孩子的话大概得多少钱?分顺产和不顺产.
被浏览124次
一般在天津生孩子的话,多少钱就够了?
采纳率:47%
看你有没有医保了 有医保上生育险 检查费一共报800
刨腹产报3000多 一共报4000多吧
可是你自己还要花3000多 因为医院会给你提供这个那个都是不走医保必须买的 要不赚谁钱呢?要是顺产报1000多 剩下的自己担负
像中心妇产和总医院想出来也要花10000多
所以我建议你去和平妇幼 、河北妇幼 这类的医院 既专业还稍微便宜点 河北妇幼目前最好了
如果你想省钱也可以去宜兴埠 据说那边医院900多可是没有保证的
你说的河东医院也差不多这个钱 因为我身边好多人生孩子虽然不是一个医院但是花费都差不多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享到:
下面是答答童鞋给您的小建议,您看靠谱吗?初来乍到,弄错了您不要生气哦(*^__^*)答答小贴士
等您帮助的附近的朋友换一换
大家都在搜好搜APP下载好搜摸字APP 随时随地随心搜索 用好搜, 特顺手!
第9天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生命的彼岸。知道了临沂河东汤头医院 生孩子多少钱_百度知道
临沂河东汤头医院 生孩子多少钱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顺产三四千,剖宫产一万零三四千。
比临沂还贵吗 临沂 刨宫产才9000+
结算的时候就懂了,结算永远比预算更贵。
临沂结算完得1万5以上。
我这里有去的
其他类似问题
生孩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汤头温泉典故传说-97-临沂河东旅游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97
汤头温泉典故传说
发布时间:
汤头温泉典故传说
汤头以汤河之源而得名,汤河以汤泉而得名,汤山亦以汤泉而得名,汤神则进一步上升到思想、意识、灵魂或者说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山、河、泉、地、神“五位一体”,这在国内、国外独一无二。放眼汤头古镇,汤河环绕如带,沿岸怪石嶙峋,汤泉附近后窑沟一带兰花遍野,汤山上是原始橡子树林,草木葱绿。镇东北汤山上有巨大的木鱼石,牧童用石击之,石如空壳,声如擂鼓。汤山之东有一f岩石径,径边有一巨石状如人首,五官俱全,乡人称“阎王鼻子”,每日遥望东升之旭日,似有无限之遐想。可以说,汤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壮丽。由此而生的丰富优美民间传说,更为她披上了些许浪漫主义的面纱。
一、汤头温泉与三位帝王的传说
在这些优美动人的传说中,神通广大、叱咤风云的英雄偶像与温润柔情的汤头温泉汇聚一起,共同书写着中华文明起源的久远故事。
1、汤神大禹的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时,现在的汤头一带汪洋一片,百姓饱受苦难。经过大禹的疏导,大水泄去,显露出一座山来,就是现在的汤山。但是山下常年被冰雪冻住,极为寒冷,仍然不适合百姓居住生存。于是大禹求助于火神祝融,在汤山底下安了一个神灶,将冷水烧开,从此这里就源源不断地冒出热水,形成了汤头温泉。
大禹因治水有功,后来被封为“水神”、“水官”,同时因为在临沂汤头一带治理洪水、带来温泉,为百姓造福,还被当地群众奉为“汤神”。大禹在此治水的故事在汤头流传很广,传说大水泄落,龙王回去时西经沂河入海而走,至今在汤头西北、沂河岸边还留龙王堂子村落一处。
汤头温泉的出现,还引来了一只凤凰在此栖息,“凤凰不落无宝地”,这里逐渐成了一方百姓繁衍生息的乐土宝地。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东夷人将凤凰作为本部落的图腾。引来的凤凰后又转化成人,按照大禹的吩咐,专为老百姓做好事,保佑这一方的平安,被称为“汤神奶奶”。而汤头温泉自形成以来,据说由于位置适中,旱不低,涝不高,被人们称为“水都督”、“济世主”。
据传汤山冰雪融化、温泉里热水涌出的时候,附近的老百姓惊恐万分,以为将要发生新的灾难,纷纷打算逃往其他地方,眼看一片刚刚恢复生机的沃土就要被遗弃,大禹忧心忡忡。恰好村子里有人得了浑身长疮疖的怪病,恶臭难闻,神志不清。村民都当瘟神一样躲避他,更有村里管事的打算把他活埋掉。大禹就让“汤神奶奶”施展神力,在夜里给这个患病的人托梦,把他引到涌着热水的泉子里。第二天人们在热水泉子里发现这个人时,以为他被淹死了。可是那个人却爬了出来,神清气爽,满面红光。后来这个患病的人每天都来洗浴,竟然完全恢复健康,人们十分惊奇,一传十,十传百,前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多,无不满心感激泉水的神奇,都称这里为神泉,“汤神”和“汤神奶奶”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
相传,为让汤头这一宝地兴旺发达,每年清明前一天,“汤神”大禹都会安排“汤神奶奶”显灵,在汤池中下药,下药之后,在五更前饮汤泉水能“祛病消灾”,“下汤”洗浴百病皆除,非常灵验,一个人若在清明节到温泉沐浴,一生不长疮疖。因此,每到清明这一天前来祭拜“汤神”、“下汤”的人特别多,加上此时这里要逢三天 “汤头大集会”,人山人海,方圆几百里的男女老少都前来“赶山”(会)洗浴。
为表达对泉神的崇拜,前人在此处修建了几所庙宇。在汤山山巅建山神庙一处,庙前塑斑斓猛虎。在泉区建有汤神庙和火神庙,一年四季香火旺盛。汤神庙建在外汤北后窑沟南岸石埠上,供奉汤神爷爷和汤神奶奶两座铁法身,祈求他们保v温泉永溢,健身祛疾。庙门后面还供奉着一尊泥塑疙瘩神,据说凡人抚摸后就不会长癣疥疙瘩。还有一座火神庙建在温泉沼泽区东南的土埠顶上,主供火神祝融,陪供关羽。他们认为温泉水需要用火加热加温,以此来祈求火帝长久赐火,求关公驱邪避恶,以保温泉永存不衰和一方平安。
传说汤神庙旁的外汤原有一口铁钟,系与一口铜钟一起从汤河上飘来。铜钟说:“铁钟,你在这里住,我上东海东”(江苏省东海县也有温泉)。种种说法看似迷信,其实不然,它反映出受益温泉的人们对自然造物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据当地人讲,“汤神”庙毁于文革期间,“火神”庙、“野馆汤泉”碑亭及其他名家碑刻都已经荡然无存。但汤神故事传说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2、周代穆天子为汤头温泉命名的传说
周穆王姬满,是周昭王之子、周王朝的第五个执政者。他即位时,已经50岁,在位55年,活了105岁。周穆王执政期间,除了文治武功颇有建树外,他还特别喜好旅游。也因为他传奇的旅游经历,周穆王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之一。据说他以历史最有名的驾马人造父为车夫,驾着8匹千里马,带着选拔出来的勇士,携带供沿途赏赐用的大量珍宝,巡游各地。传说中,他曾经驱驰9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接待。西王母在瑶池为穆王设宴,饮酒吟诗,做歌相和。
这样一位爱好旅游的周天子,除了西巡与西王母相会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外,还在汤头温泉留下了美好的传说。传说,周穆王在带着他最心爱的妃子盛姬东游沂山时,专门来到汤泉进行沐浴,并亲自为汤泉赐名“野馆汤泉”。
当周穆王与盛姬相依相偎在沂山上,眺望夕阳时,天上有凤凰比翼,飞鸣而来。穆王大喜,说:“凤凰,瑞鸟也。凤凰现必圣王出,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旁边的侍从见状忙向他们介绍说:“吾王,在此处向南有一h国城,其形酷似凤凰,更是一吉祥之地。不妨明日去巡游此祥地。”穆王闻听大喜,第二天一大早便乘由造父驾驭的金辂之车,来到了h国。
穆王到了h国后,见此处有一汤山,山虽不高但满目清翠,旁边还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放眼望去到处一片苍翠。正当穆王欣赏四周风景时,一只野兔从他身边跑过,穆王不禁豪情大发,骑上侍从的马拿着弓箭便飞驰而去。然而久未骑马的穆王却一不小心从马上跌落,四周随从不禁大惊失色,连连请罪,战栗不已。不料,穆王没动怒,反而坐在地上自嘲道:“到底岁月不饶人啊,这只脚怕是要歇息几天喽。”地方官这时奏道:“吾王,此处有一温泉,虽然很简陋,但此温泉水有奇效,可以一试”。第二天,侍从连忙服侍着周穆王来到温泉边。一进到温泉水中,穆王立刻感觉到热热的温泉水从身下汩汩流出,脚踝处的疼痛随着这股缓缓流淌的温泉逐渐消失,四体通畅,极为舒服。周穆王举目望去,虽然温泉四周旷野成片,仅有几间简陋的可避雨的屋舍,但这旷野、青山,石隙间奔流的温泉及其升腾出的雾气酽酽地回荡在谷壑林间,使得这里犹如仙境一般。他问道:“这温泉叫什么名字啊?”随行的官员忙回答道:“这个温泉现在还没有名字,虽然无名,但此温泉水幽雅清静,极具仙气,与凤凰城相称在一起,真是地上仙雾缥缈,天上凤鸣九霄,祥瑞啊!”周穆王见此情景,说道:“此处温泉甚好,既然没有名字,就叫它‘野馆汤泉’吧。”自此,汤头温泉才有了“野馆汤泉”的名字。
自周穆王为汤泉起名后,官员、豪绅也慕名而来,络绎不绝,“野馆汤泉”这一名字也随之传播开来。因为野馆的存在,出现了自由贸易,以货易货。久之住户多了,搭棚子的、建草房子的,砌石墙的都有,但没有村名。因地势在汤泉流出的水形成的汤河的源头,人们于是习惯地将其称为汤头,时日久远后固化成村镇名。
3、秦始皇东巡汤头的传说
秦始皇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称“千古一帝”。他出生于公元前259年,继承秦国王位时,年仅13岁。秦始皇在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
为震慑诸王后代,防止地方反叛,秦始皇带领30万大军巡狩天下。一日,大军车马渡过沂河,秦始皇落辇休息。举目远眺,但见两条长岭逶迤曲折,中有一山浑圆如乳,恰似二龙戏珠。见此,秦始皇不禁龙颜大悦,叹道:真神人所为也。此时,早有史官、舆官捧着版牍侍候在侧。丞相李斯躬身施礼请示道:“万岁,请为这个地方命名。”秦始皇环视一周,说:“傍靠车马的那个村落叫车庄,落轿的地方叫辇沂庄吧。”李斯又问道:“万岁,这两岭一山可否重新命名?先前有鲁人孔丘将这岭叫作长虹岭,这山称为汤山。”听说到此,秦始皇哈哈大笑:“亏他孔丘自夸学富五车,汗牛充栋,哪有两个孩子起一个名的道理,明明是两条长蛉,怎么能都叫长虹岭呢?你看,我大军威武齐整,红旗插遍岭上,那条岭就叫红旗岭吧。”史官、舆官赶忙记下,李斯也在太监的侍候下,笔走龙蛇,为车庄、辇沂庄、红旗岭题写下碑文。从此,汤头的车庄、辇沂庄声名远播,更有红旗岭与长虹岭辉映成趣,与汤山、汤泉一起延续着历史的传说。
秦始皇同样对汤泉水极感兴趣,据说,还在此处专门修筑了“鹅鸭湖”。他认为融合了温泉水的汤河汇集了水之灵气,这种水中养出来的鸭子吃起来必会养生长寿。于是他命人筑坊坝,截汤水为湖,养殖水产,专供秦皇宫食用。此湖圈起之后,盛产软壳之蟹,渗油之卵,属天下珍奇独特产品。
秦始皇与汤头的传说虽已久远,但传说中的这一“鹅鸭湖”的历史遗迹至今还存在。当地人都传说现存的汤河大坝(本地人曰坊)就是秦始皇时所筑,当时工程比较浩大。它东起滑店子村后的山岗,西至坊沂庄村的西山岗,大约四、五里长。虽经漫长岁月的风雨冲刷和坍塌,直到现在还有四丈高,筑坊护坡的巨石大的重达2吨,小的也有1吨多,有花岗岩、岩岩、火山岩等。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人们推断这些巨石很可能是用木筏从水上运来的。坊坝将汤河之水拦截为湖,即传说中的鹅鸭湖。在坊西端山岗坊沂庄前设水闸,至青口崖挖一人工渠使“汤水入沂”。坊的东端(滑店子村后)有红土沟,鹅鸭湖水也可以通过此沟绕汤山之东经下湖底(后来的土地名称)南下而去。后来大坊三处决口:大坊口、小坊口、坊淹子,从此汤水不再入沂,鹅鸭湖仅剩底槽“三岔口”,其他已成良田。红土沟也不再流水汤山之东,下湖底成为沃土。汤河通过坊淹子南流,经绕汤头大半周飘然南去。传说虽已久远,且无从可考,但从这一历史遗迹,我们也可以想见在2200多年前的这一工程有多么浩大,而这一浩大的工程又为后人、为汤泉平添了多少动人的故事。
二、汤头温泉掌故
1、水热不能说热
汤头温泉泉口水温常年在60℃左右,注入汤池后也能够达到50℃以上,远远超过人的正常体温,特别是原来“外汤”中的头汤,直接洗浴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早晨,由于此前没有几人洗浴,滚热的汤水流了一夜,各个汤池水温普遍较高,而且相差不大。
“下汤”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水热不能说热,要说水“大”:因为一般来说“大”是褒义词,“热”是贬义词,说“大”是尊重汤神,而说“热”得罪汤神,“越说越会烫得慌,越说越烫起燎疱,说大反而不烫人”。实际上,说“热”容易给别人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洗浴效果;说“热”让大家在惊慌中难免“呼窿”(搅动之意)水,而越“呼窿”水反而更热。
正确的做法是,下到汤池,慢慢蹲下,一动不动。由于人体体温相对较低,容易在周围形成一个介于热水和身体之间的保护层,人们并不感觉到十分地热。时间久了,身体就逐渐适应了。大家都这样做,整个汤池中的温度就就降低了,人们也就感觉不到烫人了。此时,如果有人问“热不热”?汤里的人都说“不热,水怪‘大’,正好洗”。水热不能说热的习惯就此形成。
传说,清明节的头一天夜里,汤神奶奶“降药”。“降药”品种有200多个,什么病都能治。清明节这天一早下汤,叫做到汤池里“摸”药,“摸”到哪种药就治哪种病。越早越好,越早“摸”药,感觉着药效越高,对外人就说:“俺早去了,俺摸来了!”。
由于汤泉水确有明显的医疗保健作用,因而这一习俗得以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汤头及周边地区的人们清明节一早前来下汤“摸”药的还很多。由于清明节只有前后几天,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久而久之,延续到每一天的早晨都可以提早下汤“摸”药,这一做法就叫“赶头汤”。
“赶头汤”很不容易,要起得早,只有早起早洗才能“摸”到药,或者“摸”到的药纯度高,治病、保健效果好。对汤头当地人来说,“赶头汤”不算难事;而对外地人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需要及早做好准备,往往是半夜起床上路,如果是老人、儿童或病人还需要照顾,真是扶老携幼“赶头汤”。古时候没有什么像样的路,也没有路灯等设施,往往是黑天半夜去下汤,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到汤头天不明。外地的客人则“裹粮而至”,甚至沿途要饭而来,他们中一些人甚至常驻汤头,有的就是露宿池边,为的就是“赶头汤”。现在看来,“赶头汤”除了疗效方面因素外,早洗汤水干净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赶头汤”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一是起得早,有准备,带着兴奋的心情而来;二是现场情况难忘,前来赶汤的人都赤条条光着身子,围在池边,试探着捧着汤水往身上浇,也有一些不怕热的人,急切切跳下去,目的就是“摸”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3、清明节争汤习俗
相传,汤头温泉神水独钟清明,一个人若在清明节得到温泉洗浴,一生不长疮疖。特别对于女人来说更有好处,在这一天下了汤的妇女不得妇科病,不患月子症,还早生贵子。因此,每到清明节,汤头方圆几百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前来洗浴。又传说,女人如能抢占男池洗澡,益处更多。所以每到清明节,女人下汤的特别多,一个女汤根本不够用,只有抢占男汤一条路。所以,清明节的头寒食两天,女人们便发起了抢占男池的争抢活动。
争汤的过程很热闹,很经典,也很复杂。一般是50岁以上的妇女打头,年轻的跟在后边,先是有人把住门不让男人进,尽可能限制住男人们的人数,然后一部分人脱去外衣、穿着内衣冲进去。男人们此时正洗在兴头上,当然不情愿上来,女人们就在汤池内泼水,部分年长女人则脱光了衣服下到汤池中。一边看热闹的小孩子们喊着:“男人和老婆掺伙了!”此时,男人们成了弱势群体,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一是有“好男不和女斗”、“男不打女”传统,二是男人往往脸皮较薄、爱惜名声,和女人们在一起害羞害臊,所以争抢汤池的结果必然是男人们落败,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十分的窘迫中被迫出池,草草穿衣而逃。在胜利的欢笑中,男汤成了女汤,女汤还是女汤,男汤女汤全为女人们占有,汤泉洗浴的快乐易手。结果,剩下一个条件极其简陋的小癞汤,男人们只能挤一挤,将就将就。
女争男汤不是一劳永逸的,期间有几次反复。因为男人们抓住女人们晚上害怕和一个人绝不敢洗、仨俩成群才敢洗的心理弱点,估计半夜没有女人洗了,就又进去了。天明以后,女人们又展开了第二轮的争夺,汤池又回到了女人们的手里。这种反反复复的场面持续好几天,一直到清明节后才结束。当然这个结束也不是女人们自愿的,一般是当地有年纪、有名望的男人出面说话了:“过清明了还争?”女人们自知理亏,也就不争了,一年一度的汤头温泉奇观――男女争汤活动宣告结束。
男女争汤,是汤头温泉沿袭几百年的一个习俗。除了清明节,逢山逢会也时有发生。男女争汤,是汤头人善良、谦让的一个见证,不是男人争不过女人,也不是男人人数少占劣势。究其原因,一年四季里,男的可以经常下汤,而女人在家做家务很少出门,更不要说享受汤泉沐浴了,一年里就这么几次机会,也该让女人占一次上风了。
4、风波道人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有一半疯道人常常自顾自地念念有词,像说话又像吟诗,细听,是这么几个字:汤是神的汤,乡是神的乡,人是神的人,庄是神的庄。神气顾四面,泉水济八方。前几年,有人跟他攀谈,他说出了一段经历:我在饥寒交迫要断气的时候,是汤在大雪纷飞中救了我,我好了后离不开这里,不是要饭是来磕头谢汤。我是东海人,从青口到这里贩盐被大水冲走,开始流浪,在绝路中来到汤头,做了风波道人,其实我有名字,叫陈汉林,今年85岁了。
5、汤道士―赵洪京
建国初期,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战士、炊事员赵洪京退役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男女汤池的管理上。他的生活待遇,是政府给的每月14元生活补贴。他无妻儿子女,只身一生与汤结下了不解之缘。晚上10点以后,他用扫帚把男女池洗刷得干干净净,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放上水等待第一位下汤的人,直到满池人热热乎乎地挤满汤池笑语不断时才离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平时总是像弥来佛一样,热情对待各种顾客。受他关照、留宿、吃饭的,遇到困难的和老弱病残的人数以千计。后来,有好事者为了掌握老人行好的次数,在他住的小屋里每一人次用滑石头划一道印,到1969年时已经到了220余道。他貌似疯癫道人,却又笑颜终日,和气待人。特别对女汤的管理,对一个男人来说的确很难。个别女客人很晚还不出池,影响他的刷池时间,他总是用柳条筐头罩着脸,冲进去问:“有人吗?有人也不要紧,我用东西挡着脸看不着,快出来我要刷池了”。他对汤的执着,真正达到了全心全意、鞠躬尽瘁的境界。因此很多人说他是汤神托生的汤道士。他常饮用汤水,吸取其营养,因而从不生病,一生没与医院打过交道,没吃一粒药,没打一次针,虽然战争年代负过伤,但仍活到80多岁。赵洪京对汤头温泉有极深的感情,他曾经编过一个顺口溜:汤水好,汤水好,说好再热受得了,越跑它越使劲烫,谁一啊吆起燎泡。汤神就喜板正人,管到哪里别使曹。平心平气凭人品,下汤想着多行好。
6、快乐神仙―李增寿
汤头街道西北村人李增寿以汤为命,每天酒后去下汤,一路说唱,在汤里更是说唱不休,感染了很多下汤的人。人们都愿意与李增寿一起下汤,在享受神汤沐浴的同时,得到纵情汤水、放松自己的效果。李增寿本人的快乐性格加上汤泉的保健作用,使汤头温泉的益处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据说李增寿原本身体虚弱,一天吃一点东西,医生曾预测他顶多活到五、六十岁,结果奇迹出现,最后活到了90多岁。
7、神汤奇效
汤头温泉一年四季温泉水长流,下有汤池,上有亭榭,远近赴浴者,络绎于途,尤以清明、春节等佳节为盛。围绕汤头温泉发生的故事层出不穷,洗浴汤泉治愈疾病的例子枚不胜数,“神水神汤”闻名遐迩。汤头当地的人们,更是以浴汤为乐事,饭后茶余,劳作收工,一有闲暇,便迫不及待地涌入温泉,接受汤泉水的恩泽、抚慰。
远的不说,清朝末年有一瘫痪在床多年的老妇,用尽各种方法久治不愈。她的丈夫听一经常在外扛活的邻人说此地不远的汤头有一温泉,常泡有奇效,于是用一头黑驴把她驮到汤头。结果,在泡了4个月的汤泉之后,这位老妇病体痊愈,最后徒步拾麦数升回到家中。
同样是在清末,莒县丰家泥沟村有个叫武继善的村民,体弱多病,连抬脚迈出门槛都十分困难。在汤泉里泡了3个月以后,不但料理农活与他人无异,竟可与村中壮汉进行摔跤游戏,且常胜之,在附近乡邻中一时传为美谈。
解放前,苍山一青年不能直立,只能“挪”着走,在汤泉洗浴3个月治愈了疾病。最初是他的父亲等人把他送这里,带着“煎饼”、有钱花。后来没钱了,就沿汤头街挨门挨户要饭吃。烫好病后,这个青年又挨家挨户相告:“俺烫好了,俺走了。”说说容易,可真走还找不到回去的路,后托人捎信去苍山老家,来人把他领走了。
同一时期,沂水县马站乡一对青年夫妇结婚多年没有生育,两人一起来汤泉洗浴。头年清明节来的,第二年清明节就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万分感激之下,这对夫妇的族人共20多口敲锣打鼓来到汤头,在汤神庙前烧纸、放鞭、放炮,“谢和”汤神。
不久前,老汤浴池还发生了这样一个趣事。黑龙江省一焦姓女患有多年的疑难病症,走遍了北京等大城市、前后花了20多万元没治好。后来,其丈夫听说汤头温泉是“神水神汤”,专门来烫了一回试试。随后焦姓女患者在丈夫的陪同下,坐轮椅乘火车辗转来到汤头,入住老汤浴池。焦姓患者来的时候整个抽抽着,手脚伸不开,人精瘦,颤抖着,大小便不能自理,吃饭靠人喂食。她丈夫工作忙,接着回去了。由于她母亲已去世,丈夫安排她父亲服侍。焦姓患者烫病期间,每次都是大家帮忙抬上抬下,把她推到池子里,女同志帮忙脱衣、穿衣。焦姓患者在老汤住了5个来月,最终得以治愈疾病,大约一次能够走300到500步,看上去和普通人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前些日子焦姓女还打电话道谢,目前已基本恢复正常,在所在地开了一间茶馆生活。
8、汤泉洗浴一年中的四个高潮
一年中,汤头温泉有四个洗浴高潮,分别是春节、清明、伏天和农历十月一逢山会。四个洗浴高潮期间,各个汤池都是人满为患,有的汤池洗浴的人甚至压了好几层。这其中清明节不用多说,因为传说是“汤神奶奶”撒药时间,下汤百病皆除,自然吸引人。春节和农历十月一逢山会,来汤头下汤也不必多说,道理很简单,春节前洗去一年的尘灰傍土,干干净净过大年;农历十月一农忙结束,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到汤头下汤赶集,可以解除疲劳、焕发精神,考虑考虑如何利用农闲季节做点什么事情。唯独三伏天下汤似无必要,三伏天加上热汤,水火交煎,岂不是要人的命?
答案恰恰相反。神汤神水一年四季能够治病保健,而三伏天下汤效果尤为明显。因为在炎炎夏季,人们身体上的毛孔都张开了,浸泡汤泉更容易吸收多种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一出一进与汤泉的治疗形成了互动,效果更佳。这个季节到汤泉洗浴,对治疗关节炎、颈肩腰腿疼、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各类皮肤病效果倍增,而且有瘦身美容的效果。不仅如此,汤泉浸泡能够很好地释放身体内部的热量,出浴后使人感觉特别凉快、舒爽。因此,三伏天的汤头有一个奇特现象,就是热天人们不单是下河洗澡,更多的是下汤蒸蒸。三伏天下汤更时尚!
9、汤头人的“聚宝盆”
汤头温泉不仅给汤头当地人带来了清洁、健康,更是汤头人的“聚宝盆”。因为有神汤在,汤头的服务业历来就很繁荣,五行八作样样具备。汤头的“清明山(山会)”、“十月山(山会)”十分有名,是沂蒙地区最著名的山会之一。汤头人依托汤泉开店、出摊,干什么都挣钱,这也是汤头街道驻地至今商铺房价直逼临沂城的原因。
最直观的现象莫过于汤头的家庭“临时宾馆”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前。那时候,由于“神水神汤”名声在外,外地很多人慕名来汤头烫病,烫病的时间一般较长,需要住店。特别是四个洗浴高潮期间,汤泉周边的住户家家都成了临时宾馆,外地“裹粮而至”的人们白天下汤,一直烫到很晚才到临时宾馆住宿,住的时间短的三五天,长的几个月。而且这些人就象候鸟一样,每年都按时回来,原来住谁家的还住谁家。由于这些“候鸟”的存在,汤头的家庭临时宾馆很红火,常常人满为患,男女客人分开住,一间屋里要住很多人。有的人家境不好、无钱住店,一般就直接住在汤里,在汤边的石台上席地而卧,天冷的时候半夜冻醒了再跳到汤里泡一阵子。这些家庭临时宾馆效益很好,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每人每天住宿2角钱,2角钱现在看来微不足道,可在当时是一个整劳动力的工钱,一个家庭临时宾馆住10个人就是2元钱,这在当时不得了,相当于一个单劳力家庭10天的收入,这还不算饮食等其他费用。因此,汤头人生活得远比乡下人殷实,也为此颇感自豪,一向称自己“街上人”,而称周边则是“乡下人”。
10、万宝楼今昔
汤边传说万宝楼,其是茅屋座窑沟;中华奇艺传承人,德艺双馨写春秋。说的是银匠铺老板王宝贵,他巧夺天工的精湛艺术和热情朴实的人格魅力,让汤头人难以忘怀。
王宝贵是费县人,上世纪初因热爱汤头温泉而来到汤头街经商。他发现洗浴之后的人都爱打扮,而青年男女尤甚,一些女孩洗浴后,不是买朵纸花,就是买段红头绳,努力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王宝贵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遍访名师,潜心学习研究设计制造银质饰品。他用泥土、石头、钢板做模具,制作出了精美的银龙、银凤饰品,为当地手工制作一绝。他还开发出了银手镯、银项链、小孩长命锁等饰品,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王宝贵做生意很讲商业道德,虽然他制作的饰品精巧结实,但价格平实,而且从不抬价,总是让顾客买得起、买得值,遇到困难顾客还折价出售。他的银匠铺生意十分兴隆,产品供不应求,儿娶女嫁往往需要提前预定。为了满足顾客要求,他整天起五更、睡半夜制作,总是精益求精,从不糊弄顾客,深得顾客以及邻里的信任和爱戴,人们亲切地称他经营的草房银匠铺为万宝楼。为了不使这项手艺失传,他的后人王凤东抛弃了内蒙古包头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汤头,继续发展王宝贵的万宝楼事业,还在原草屋旧址上新盖了一座小洋楼,这样,万宝楼真正名副其实了。
11、卖花线妇女的“保护伞”
“文革”期间,一些妇女在街上出摊卖花线(彩色棉线),但这属于“资本主义尾巴”,应在“割去”之列,有关部门经常到街上来抓人。卖花线的妇女们也有对付的办法,一看到穿制服的来了,就呼啦跑到女汤里躲避,反正他们不能闯进来。类似的、做其他生意的也纷纷效法,汤头温泉又成了卖花线等生意妇女的“保护伞”。
12、汤头美女
“汤蟹、汤蛋,汤头的闺女不用看”,是汤头当地的一句俗语。汤蟹,是汤河里产的螃蟹,以肉质鲜美著称;汤蛋,指的是汤河里产的鸭蛋,以蛋黄色美味香、蛋白白嫩细腻著称。汤头的闺女不用看,指的是汤头出美女,谁家说了汤头的媳妇,无需多虑,只管娶到家来没错。
事实也是这样,走到汤头大街上,随时可见天生丽质、衣着光鲜的美女,就是不太漂亮的女性也拥有较为细腻的肌肤。汤头为什么出美女?追根溯源还是因为汤头温泉,是神奇的汤泉给了人们健康的体魄、细腻的肌肤、美丽的容颜。一是经常洗浴汤头温泉,可强身健体,美容美体;二是由洗浴延伸到化妆,激发女人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善于梳妆打扮;三是由外在美到追求内在美,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做到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汤头美女真正出名的不多,但有一定成就的比比皆是,在各地和各行各业均颇有建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于汤头美女的姻缘佳话,不一而足。
近年来,在美女资源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汤头美女及汤头人的美女后代再续辉煌,截止目前,已有多人次荣获一些城市形象大使及旅游区形象大使称号,还有多人次在世界旅游小姐大赛、国际旅游小姐大赛等大型赛事中获得单项奖较高名次。
三、汤头地名由来
1、汤头温泉的由来
汤头温泉闻名遐迩,传说很多。说起温泉的来历,还有这样的一段神奇故事。
传说临沂城东约三十里处有个村庄叫李家黑墩,村里有户李姓人家,妻子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个10多斤的肉蛋。丈夫是个木匠,一看气得照着肉蛋就是一斧子。肉蛋被劈开后,从里面钻出一条约一米的长虫来,迎风长,霎时变成了一条小黑龙。小黑龙因被父亲一斧子劈掉了尾巴,后来人们都称他为“秃尾巴老李”。小黑龙不敢呆在家里,就跑到东北的黑龙江去了。它呆在黑龙江管天气旱涝,使得当地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老百姓丰衣足食,因而深得百姓喜爱。他在黑龙江不知呆了多少年,慢慢地变老了。
在黑龙江的北面有一条小火龙,常在当地为非作歹,脾气火爆,还常到附近村子里抢大姑娘。要是抢不到,就在村子里发火,弄得这一带民不聊生。一天,小火龙又到村子里抢大姑娘,结果没有抢到,就发了大火,把村子烧得浓烟滚滚,一片火海。只烧得村民们老的哭,小的叫,在火里跑来跑去,死的死,伤的伤,整个村子是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恰巧,这天秃尾巴老李到黑龙江北面去,看见到处鬼哭狼嚎,火光冲天。一打听,才知道是小火龙做的孽。秃尾巴老李气得龙须直翘,窜到半空,把身子一摇,立刻下起了大雨,不一会就把大火浇灭了。
这时,小火龙放完火刚要回去睡觉,听到外面雨声,跑出一看,原来是黑龙秃尾巴老李和他作对。他见到黑龙老态龙钟,就没有放在眼里,张牙舞爪地朝秃尾巴老李扑来。秃尾巴老李见小火龙来者不善,急忙迎战。两条龙在空中翻来覆去、你上我下地打了一顿多饭食。秃尾巴老李因年迈力衰,加上身体有病,渐渐处于下风。小火龙身强力壮,越战越勇。秃尾巴老李心想:要想取胜,只能智取,不可硬拼。只见他在半空中虚晃一爪,猛一纵身,还没等小火龙反应过来,就一下骑到火龙的背上,一只手抓住龙角;另一只手狠揍火龙的头部,把火龙打得嗷嗷直叫,没了本事,只好乖乖地求饶。秃尾巴老李制服了火龙,自己也筋疲力尽。他趴在火龙背上气喘吁吁,只觉得一阵阵发晕。他知道自己年老多病,不久于人世了。心想:我这一辈子虽然生在家乡李家黑墩,可长期在东北黑龙江,从未回过家乡,水流千遭归大海,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活着没有见到爹娘,死了怎么也得埋在爹娘的坟前。自己一辈子只在黑龙江呼风唤雨,为当地老百姓做事,老家的人没有得到我的一点好处,真是愧对家乡父老。无论如何得给家乡的人们做点好事,死而无憾。
他知道老家一带年年缺水,就决定到东海喝足水带回老家去。于是对火龙喝道:“赶快把我驮到东海去!”火龙哪敢违抗,就乖乖地把秃尾巴老李驮到东海边,秃尾巴老李把嘴伸到海中,连喝了三口水,把东海的水喝下去近一丈深,把肚子撑得圆鼓鼓地。他对火龙说:“赶快把我驮到山东沂州府李家黑墩去。”火龙驮秃尾巴老李飞奔了半夜,一看到了沂州府地界,就问:“你老家李家黑墩在沂州府什么地方?”秃尾巴老李没有搭腔。火龙仔细一听,背上没有了喘息的声音。于是火龙把头一摇,秃尾巴老李抓着他角的手松开了。火龙心想:秃尾巴老李可能昏过去了,驮他走这么远的路,再也不想走了。反正已经到了沂州府地界,离他家也不远了,就把他撂在这里吧。这时,小火龙一翻身子就把秃尾巴老李撂在地上,转身刚跑了几步,转念一想,这样办不妥,如果他再苏醒过来,不还得找我算账吗?于是他又回过身来,用石块和土把秃尾巴老李埋了起来,才放心大胆地离开,跑回东北黑龙江去了。
小火龙回黑龙江后,恶习不改,时常为非作歹,一时性起,就把行驶在黑龙江里的渡船掀翻。因秃尾巴老李是山东人,他害怕黑龙,所以只有渡船上有山东人,他就不敢把渡船掀翻。后来,黑龙江的渡船上如果没有山东人,船上的艄公就不敢开船。
再说秃尾巴老李喝了一肚子海水,在火龙背上趴了大半夜,肚子里的水被火龙烤热了。火龙又用石块和土把他的身体一压,满肚子的热水就从黑龙的嘴和鼻孔里往外冒。第二天,天刚亮,这个村子里的老百姓起来一看,在村北头怎么一夜之间就出现了一座山?再一看,西面的山脚下还有几个冒着热气的小泉。村子里的人都觉得奇怪,就把这些热水拦起来供大家洗澡取暖。凡是有皮肤病和四肢酸疼的人到那里洗浴,身上的病就慢慢地好了。原来秃尾巴老李的龙骨龙肉整天泡在热水里,慢慢地在水里溶解,人们在这热水里洗浴能治好多种疾病。
秃尾巴老李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山,这就是今天的汤山,龙嘴里不停流出的热水就是现在的汤头温泉。
2、“汤水入沂”探析
根据水文史料,汤河又名汤水、温水河,是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内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一条河流,处于沂河与沭河之间的平原地带。汤河流域地势低洼多湖泊,属天然湿地区域,有一溜“五湖”、“八湖”、“十湖”、“十二湖”、“十六湖”等因湖泊而得名的村落,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特别是葛沟、石拉渊及小埠东灌区建成启用以后。汤河由沂南县境内的杨家坡镇发源,流经原葛沟以及汤头、八湖、郑旺、相公、汤河等镇、街道,最后在汤河镇禹屋村东北汇入沭河。
北魏水文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文载:“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郦道元的一句话,使汤河闻名天下,使“汤水入沂”成为千年之谜,作为概念纳入了世人视野。
除郦道元《水经注》载有“沂水又左合温水”之说外,另有明朝嘉靖年间沂州知府何格在其《治河议》中载“禹昔治沂……今观石沟以上,有坊口,通长沟温泉入沭之故道……坊口既塞,每遇淫雨,石沟以上,不得由长沟入沭,决汉口而横流沂水县之东南乡沂州之孝感乡,此长沟不可不开以杀石沟之隘者一也。”这里似乎又告诉世人,不仅有“汤水入沂”,还有“沂水入汤”。至于“沂水入汤”故道究竟在何处?笔者经过详细勘察并沿途采访老人得出如下结论:沂河水自原葛沟镇大墩庄村西北处的一处古河道流入汤河。其故道被当地居民称之为“小沟子”,应为何格《治河议》中“石沟”。汛期,沂河水位高涨的时候即由此注入汤河。“小沟子”即后经1963年兴修的“引沂入汤”水利工程葛沟段,正是史料中所载沂河水注入汤河的故道。
接下来,注入沂河水之后的汤河,顺流直下,沿途流经现名为大墩庄、西小岭村、逯长沟村、小碾子村、石良崖村、许家长沟村、观音堂子村、公安岭村、薛家店子村、滑店子村到达闻名遐迩的汤头。在汤头街道,“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
然而,“汤水入沂”故道在哪里呢?
据《临沂县志》记载,《后汉志》“临沂”注,杜预曰:“县东北有中邱亭。”《水经注》:“沂水南经中丘城西。《春秋》曰:隐公七年夏,城中丘。《左传》曰:沂水又南,经临沂县故城东”。(按:故城废没久矣,必求其地以实之,则太平近是。)中邱城的位置,据《后汉志》杜预的注解说,在临沂东北的中邱亭。《水经注》说,沂河是汇合了汤河之水以后,南经中邱城,然后又南,经过临沂故城东。由此可推出,“汤水入沂”故道应在汤头以南至中邱城之间。如此一来,“入沂”的大概区域已基本确立,继而再确立出中邱城即可划定出“汤水入沂”故道的地理位置。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笔者认为,中邱城的位置,必当在诸葛城(临沂故城)以北,而且在沂河东岸。排除了叶圭缓《续考古录》中关于葛沟的说法,认为太平的可能性较大。《临沂文史集萃》一书记载:“中邱,古城邑。《后汉书》:‘杜氏预曰:县东北有中邱亭’”故址当在今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一带。
周与春秋秦时,历史上只出现过祝邱、中邱和启阳。到了西汉,才出现临沂、即邱(即邱就是祝邱)和开阳(开阳即启阳)。有学者认为,周朝、春秋及秦时的中邱古邑治所应该在太平街道。其原因有二,一是史料记载(如上所述《临沂县志》、《临沂文史集萃》、《后汉书》记载)。二是在太平街道所处的河东一带有许多春秋及更远年代的传说。如相公庄与分金台的传说,管仲河与管仲河崖的传说,子台与中邱亭的传说等。
在广泛查阅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笔者沿汤河岸边仔细勘察了汤河及流域周边的分支河道,其中还包括葛沟水利工程整条灌渠。在汤头街道汤河与新206国道交汇处的河床中央,有一处“火山岩礁石”,几十年前因为排水需要已经被实施工程爆破,现在的高度远远低于桥面现有高度。据当地盖家五湖村一些年长的居民介绍,此处之前一直被称为“大墩子”,几十年前的高度和桥梁高度相仿,每年汛期阻挡水流的快速下泄,形成了一个类似堰塞湖的地貌结构。由此可以大胆设想古时这座“火山岩礁石”的高度应该更高。
如此地理环境,汛期汤河水位上涨时,受“火山岩礁石”阻挡,分流或漫流至周边的沟渠之中,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就会成为水流聚集的地方。经过对周边环境的调查与研究,笔者发现:汤河以西206国道北侧的三角区域地势低洼,环境潮湿,除了发现了与汤河河道内相同的火山岩石,还呈现出与汤河河道内植被一样的生物多样性。由此推断,这里是汤河水位上涨后漫过的区域。因为汤河在此处以北其右岸即河西是丘陵,地势较高,汤河水难以突破向西漫流;而汤河在此处以南,则转弯流向东南方向,且河床落差渐渐加大,河水顺势向东南畅流而去,难以再有可能漫过西岸。
沿着此处低洼地带向西即到达西侧沟渠,此沟渠已在老河道基础上人工开挖了一处新的水利工程,即葛沟灌渠的中游段。但是原始天然河道在杜家岭村以北相当一段还继续保留并发挥作用至今,这更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原始信息。再继续沿这条沟渠向西南方向的下游追寻,即追到地势更为低洼的河东区太平街道的东水湖崖村与西水湖崖村。顾名思义,“水湖崖”周边及西侧区域,地势低洼,芦苇丛生,几十年前均是沼泽亦或是汪洋一片。笔者采访了几位年长的村民获知,227省道在建设过程中经过东、西水湖村周边区域的时候由于地势低洼,施工时以大量土方填充才使其地势高度达到建设要求,由此可见此处地势的低洼程度。如果汤河暴涨时受盖家五湖“火山岩礁石”阻挡漫堤西溢,并顺势向西南方向漫流,必然流到此处。
那么,漫堤的汤河之水漫流至此以后,又当“何去何从”呢?下文将是“汤水入沂”的“入沂”处了。
关于“汤水入沂”的具体地点,笔者通过现场勘查和研究发现,现太平镇有一村庄名曰:亭子头村。有学者认为此村应为“中邱亭”旧址所在地,尚待考。如果“亭子头”村在古时确有一“亭”,且此“亭”正是“中邱亭”的话,那么,“汤水”在此“入沂”便顺理成章。
亭头子村确有一“亭”,附近曾有一名曰“龙王庙”的庙宇,而且沂河曾在村南低洼处决口过,每逢大水漫湖时,农田及湖中溢出的洪水由此泄入沂河。“中邱亭”以及“龙王庙”等遗迹因历史等各种原因虽早已不复存在,但笔者在亭子头村及其以南的柳杭头村等考察走访时,却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此地在古时确有沂河决堤的历史事件,且历史上此处不止一次、一处决口。在今日沂河东岸、亭子头村西、滨河东路边上竖有一块沂河“亭子头历史决口处”纪念碑。为此,当地至今仍流传一首民谣:“决了金山口,一溜斜坊走……”说明此“决口处”至其东面的“水湖崖”大致能够贯通。由此可见,漫流至“水湖崖”的“汤水”,极有可能在此“入沂”!
综合众多史料及实地勘查访问结果,可以推断:史上,每逢汛期,汤河上游洪水裹挟着“入汤”之“沂水”涌入汤河主河道,致使汤河水位暴涨,咆哮的河水涌流至盖家五湖时,又受到河床中央名曰“大墩子”的火山岩堰塞体阻挡,水位急剧抬升并逐渐漫过河堤,顺势向西岸低洼地带漫流,注入南北走向的沟渠之中,再顺沟渠经现名为杜家岭村、董官庄村、毛官庄村、大姚家庄村、东南白塔村、罗家官庄村、太平到达东水湖崖、西水湖崖附近低洼地带,汇集成大片水域,进而向西漫流,经过亭头子村以南低洼地带,最终借“亭子头历史决口处”的天然沟壑流入沂河。
由此证明,郦道元“汤水入沂”之说所言不虚。当然这仅仅是经过考察并结合历史、地理、人文等相关知识之后所做出的推断,真相尚留待后人继续探索。(张守信供稿)
3、汤头村名谣
汤头人杰地灵,又因汤头温泉而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因此舞文弄墨者众多。若不信,则请看当地人连村名都串成了民谣:“天地之间第一泉,东西南北村在前(东北村、西北村、东南村、西南村)。山东又分东和西(东山东、西山东),赤草一片罩东南(傅家赤草坡、丰家赤草坡、朱家赤草坡)。刘店一溜十六湖(刘家店子、大十六湖、小十六湖、宋十二湖、王十二湖、吴十二湖),五湖一串带董官(李家五湖、盖家五湖、大张家五湖、小张家五湖、刘家五湖、王家五湖、大徐家五湖、小徐家五湖、朱家五湖、石家五湖、蒲沂庄、董官庄)。玉皇留下玉皇庙(东山东村址原建有玉皇庙,今已不存),前后两屯冒清泉(泉上屯村历史上曾两次屯兵)。王疃斜对陈宅子(王疃村、陈宅子),上郑下郑前后篆(上郑庄、下郑庄、前篆注、后篆注)。乔庄王庄滑店子(乔庄、王庄、滑店子),尹尤合对向薛店(尹家寨、北尤庄、薛店子)。东西大沟两林子(东大沟、西大沟、前林子、后林子),一溜长沟接沂南(逯家长沟、许家长沟、观音堂子、西岭、小碾子、浅堂子、石梁崖)。前后湖崖公安岭(前湖崖、后湖崖、公安岭),龙王红埠连沟南(龙王堂子、红埠岭、车庄、沟南)。辇庄隆庄压塔桥(辇沂庄、隆沂庄、塔桥),隆沂袁庄靠西官(隆沂庄、袁庄子、官庄子),前后两沂坊沂庄(前西沂、后西沂、坊沂庄),剩下汤坊流西南(汤坊崖)。人群都重汤和沂(汤头村名含“汤”和“沂”的很多,除以上诸村外,尚有集沂庄、泉沂庄、幸沂庄等,幸沂庄后更名“贾家官庄”,后又有从蒙阴县搬迁过来的杜家岭村在上述歌谣中未出现。除此之外,含“泉”字的也较多,与含“汤”字的一起,都是与汤头温泉有关),延续人口上百万。人杰地灵好去处,好学应向汤头看。”细究之,的确如此,叫人如何不称奇!
4、汤石―曾经的景观
汤山上有一块火山爆发后凝成的石头,当地人称爬牯石。石上有一洞,洞内有一块钻石,大约有公牛蛋般大,传说被南蛮子掠去,从此风水破坏,随即大旱三年,又大涝三年,再添兵荒马乱,当地人们生活非常艰难。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缺失了钻石的爬牯石仍然存在,当地大人小孩走到石旁都要摸摸石头,久而久之,石头由粗糙变溜滑。听老人说,谁摸过石头谁有福,摸多了聪明。后来石头不知去向,有人说在开展愚公移山活动中被移走,也有说被知道此石价值的人偷运了。这块石头已成为当地中年以上人的一段美好记忆。
5、长坊―残存的遗址
汤头街道滑店子村北有一条长约3公里宽50米的“长坊”遗址,对此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大禹治水所建拦水土坝,修筑年代不可考;二说是秦始皇时所筑“鹅鸭湖”拦水大坝。大坝(本地人曰坊)东起滑店子村后的山岗,西至坊沂庄村的西山岗,工程十分浩大。虽经漫长岁月的风雨冲刷和坍塌,直到现在还有四丈高,筑坊护坡的巨石大的重达二吨,小的也有一吨多。坊坝将汤河之水拦截为湖,即传说中的“鹅鸭湖”。后来大坊决口,从此汤水不再入沂,“鹅鸭湖”仅剩底槽“三岔口”,其他已成良田。
6、石牛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头神牛从天界向下面人间一看,看到一座山脚下的一片沼泽地波光粼粼,热气腾腾,云蒸霞蔚,如同仙境。于是它禁不住诱惑,下凡来到这块风水宝地。
这里就是汤头汤山脚下的小癞汤。它走到汤泉边,喝了几口汤泉水,顿觉浑身舒适暖和。于是索性就躺在泉水里洗了一个痛痛快快、酣畅淋漓的热水澡。这时不觉已月挂西天,它必须在天亮前回到天界。当它恋恋不舍地离开汤泉,向东走了10华里路,又发现一处低洼地,洼地里有一泓清水。于是它又到浅水里洗了一个凉水澡。这时天色将明,当它急忙走出洼地要回天界的时候,天鸡已经报晓。它知道自己已经回不了天界,于是走到一处地势较平坦的地方卧下,不久就变成了一尊石牛。这就是汤头东面贾官庄村的石牛。当地人称“南石牛”,也称“神牛”。
石牛长约4米,头向东方,栩栩如生,酷似一头耕牛。当地的人们每逢春节都到石牛前摆上供品,焚纸烧香祭拜,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幸福。
在这里静静地躺了几千年的石牛,于1967年春天,被贾官庄第四生产队的社员用炸药炸碎,把石头运往村里建了牛栏。
7、龙王庙和龙王堂子的传说
龙王庙和龙王堂子位于汤泉区汤头街道驻地西北8公里处(现龙车辇社区),沂河东岸。
相传古时大禹在临沂汤头一带治水,带来温泉。大水泄落,龙王回去时西经沂河入海而走,因而在汤头西北、沂河岸边、龙王途经处留下了巨石龙头、龙爪、龙须、龙王水洞、龙王渊子等遗迹。
明朝洪武年间,从砖埠(属今沂南县)山南头来了三兄弟,大公王明秀、二公王明贵、三公王明时,三兄弟看到此地北、西面向沂河,对面又是蒙河,地势奇险,因惧怕水患无人居住,有一眼望不到边可开垦的土地,认定为安身立命之地,便在此定居下来。过了些年,三兄弟成家立业,家族开枝散叶,又吸引一些异姓人来此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落。
如何镇住汛期洪水、确保村庄长治久安?王家三兄弟和邻居们不敢自作主张,遂遍访汤头附近德高望重、见多识广老人,合计共同出资建造一座龙王庙,一年四季香火供奉,保佑村庄平安吉祥,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与汤头街东的“玉皇庙”遥相呼应,龙凤呈祥,保佑汤头人民平安幸福、汤头一方兴旺发达。不久,龙王庙建成启用,引得四面八方善男信女纷纷而来,香火日“大”。以龙王庙为依托和参照,该村不名而名,人们虔诚地尊称该村为“龙王堂子”。“堂子”,即“家”;“龙王堂子”,即“龙王的家”。
据老人讲,龙王堂子的老龙王极有灵性。河边的巨石龙头是龙头的化身,求雨、退水,极其灵验。据说明朝末年,曾有“南蛮子”来盗抢巨石龙头,沂河突然发大水,淹死了不少人。巨石龙头下的水洞不知有多大,龙头巨石东侧底下的“渊子”不知有多深,反正再旱的年份也没有干涸过。该村村内有一古井与龙王水洞相连,在井中放一只鸭子,一会儿就从远处的水洞中游出来了。龙头下的“渊子”深不见底,有各种各样的水怪,传说都是龙王的虾兵蟹将,特别是有一种很大的乌龟,也叫“鳌”,约有锅盖一般大小,据说是龙王手下的大将,这种“鳌”越是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时越上岸晒盖。龙头下有明显的足形足迹,据说是龙王的龙爪。附近岸边还有多种难以叫出名字的古树,据说是龙王的龙须。龙王的龙身、龙脊向南延伸成为南向的一道小岭,龙尾在车庄村的正东方向。据说30多年前车庄百姓在小岭上挖大井,动了龙身龙尾,结果挖出来的水是红色的,像血水一样,村民大惊。地理先生说动了龙脉,可不得了,好在大口井挖的还很浅,只是蹭破了龙尾上的一点皮,否则从此全村将不得安宁。当然,地理先生的说法只是不足采信的迷信而已。
  居住大河旁边,有喜有忧,喜的是风凉水便,旱能浇、涝能排,四季饭桌上的鱼虾荤腥唾手可得;忧的是汛期洪水无情,一不小心吞噬生命、吞没村庄。俗话说,天天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但龙王堂子村偏偏打破了这一怪圈,从来是有喜无忧,因有老龙王保佑,村外的沂河大堤从来没有被洪水冲毁过,村里的老少爷们即使在发大水时也照样到河中洗澡,从来没有人因为溺水而死亡。按说每逢汛期,从北部山区两河相汇、急泄而下的洪水,猛兽般地冲击龙王堂子村,河堤应该是屡遭冲刷而不堪一击,村庄应该是毁于一旦而不复存在。但现实恰恰相反,村北河中那巨石龙头,以其铁石躯体挡住了北来之汹涌巨水,极大地减缓了洪水的冲击力,更为奇特的是,已被龙头巨石卸了性子的洪水在“渊子”里打个踅,又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甩向河心,所以再大的洪水也不能对河边的龙王堂子村构成威胁。夏天即使河水上涨,村中小伙子们照样去河中洗澡、游泳,一个猛子扎进“渊子”里,一下就被一个巨浪卷了上来,一点危险没有!人们都说这是龙王爷在保佑老少爷们平安。因此,每逢农历春节等重大节日,村民们都自发组织起来,成群结队到龙王庙烧纸、焚香、放鞭炮,祭拜龙王爷,祈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上世纪龙王庙损毁后,人们就在巨石龙头附近祭拜,从不间断。大旱、大涝之时,人们也来祭拜,大旱求下雨,大涝求退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沂蒙山区的妇女们通常是不喝酒的,但是在春节祭拜龙王爷的仪式上,妇女们都是争先恐后抢酒喝,作为一道景观一直持续到现在!
关于龙王庙的损毁,村中老人们回忆,上世纪四十年代还存有一座壮观的“龙王庙”(也叫“甘露寺”)。庙碑记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香火最盛,有僧众百余人,土地数百亩。当时的住持广存大师就是龙王堂子村人,他本人有徒子徒孙60余人,还代管七署的僧官,在僧界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可惜,该寺庙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僧众被迫解散还俗。不然,论规模、档次还是丰厚文化底蕴,在全国也属罕见。
孔子、孙武、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梁启超、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袁隆平、雷锋;从秦始皇、项羽、曹操、诸葛亮、武则天、王安石、康熙,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从苏武、岳飞、文天祥、郑成功,到林则徐、张学良;从蔡伦、张衡、华佗、祖冲之、沈括、李时珍,到徐光启、詹天佑、华罗庚、钱学森、邵逸夫、包玉刚
8、玉皇庙的传说
汤山正东1000米处的一个制高点原有一座“玉皇庙”,也叫“玉凰庙”。相传尧帝时建成,后多次损毁、重修,最后一次损毁是在抗日战争中。南北朝时,该庙堪称南朝480寺中第一寺庙,香火最“大”。目前该庙尚存清朝“万民碑”一桶。
传说远古时期,玉皇大帝巡视路过汤头。当时这里洪水肆虐,一片汪洋,唯有此地露出水面。且瘟神占据,野鬼唱歌,万户萧疏,活着的人多染疫病,生活青黄不接。玉皇大帝亲自指挥逐妖镇邪,很快消灭瘟疫,人们安居乐业。自此以后,这里长出了一片野梧桐树林,引得百鸟之王凤凰带领群鸟纷纷驻足,到处是“喜鹊窝”、“凤凰巢”。每天拂晓,凤凰叫个不停,日日喜鹊唱到天黑,猫头鹰、乌鸦再也看不到、听不着。还有,玉皇大帝当时站立的脚印,风沙再大永不掩埋,沙墩高则高,沙墩低则低。尧帝时认定为祥瑞之地,建起了“玉皇庙”。说来也怪,自从建了玉皇庙,东部出现了一道长虹岭,凤凰不断,人们也叫“凤岭”;东南一片白草变成了红草,后来有了一溜赤草坡;东北一片庄稼年年早熟且丰收,所以有了一溜早丰河;正东一片汪塘长出一片莲花,即现在的莲汪崖。除了自然现象奇异,“玉皇庙”最令人称道的是造福患病儿童。过去,当地孩子得了重病怕养不活,一般是扔到“舍林子”喂狗喂狼,现在有了“玉皇庙”,都是送到庙里由寺庙救治抚养,很多患病儿童往往奇迹痊愈,走向新的人生,这样的例子成千上万、不可胜数,这也是清朝竖立“万民碑”的缘由。“玉皇庙”救治、抚养患病儿童的善行延续数千年,前些年,“玉皇庙”的传承人丰家赤草坡村村民王圣惠等人还收养了2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现分布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多事业有成。
9、白塔街雹神庙古庙群
白塔街是千年古村,原名白塔镇、白塔堡,临沂城东北水陆交通枢纽,闻名遐迩的宗教文化胜地。白塔街社区由白塔寺而来,白塔寺于唐代修建,相继建成的有佛爷殿、关爷庙、雹神庙、娘娘庙等庙群,儒、释、道三教均发达。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雹神庙,供奉着雹神李左车及风雨雷电等神,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极其灵验,方圆数百里民众深信不疑、顶礼膜拜,影响最远达东北黑龙江地区。塔,即塔林,高僧墓地。其中最高大者为白塔,古时十数里外仍显耀夺目。
白塔街民俗宗教旅游区坐落于万亩古板栗公园中,林木参天,郁郁葱葱,景色优美;紧邻沂河万亩水面,烟波浩渺,灯火渔樵,温馨宜人;区内雹神庙门前两个瘦型古石狮国内独有,奇观博览苑奇珍异宝数不胜数;有关雹泉殿、大戏台等文化古迹的传说众多,如七支胳膊的送子娘娘、两匹神马、不孝妇等传说,给景区增添了许多神秘气氛。每年的春节、三月三、秋季,这里都举办雹神文化庙会,热闹非凡,游客达十余万人。
&10、“齐鲁分疆”石阁
从临沂市区北行30公里,于气势磅礴的沂河东岸,有一座古镇名葛沟(2011年1月整建制划归河东区,8月划归并入临沂汤泉旅游度假区汤头街道办事处),在其南首,从前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齐鲁分疆”石阁,石阁凌空建筑在南北通衢之上,阁基东西长15米、南北宽10米、高15米。拱门高5米,东西阔也是5米,三马并辔同行,宽绰有余。整个建筑全部用巨大的长条形青石筑成,阁基巨石每块重达2000公斤。南面拱门上方横嵌石匾,镌刻着4个大字:齐鲁分疆。
令人惋惜的是,抗战时期的1940年秋,日军一个小队30余人,伪军300余人盘踞葛沟,在此构筑据点,将石阁拆毁,用拆出的石料在古阁东南侧普明寺中修建炮楼。1942年3月,我115师某部和边联县地方武装解放葛沟镇,因当时敌我拉锯争夺激烈,为防止日伪重修炮楼,八路军及地方抗日政府发动邻近乡县群众近万人将炮楼全部拆毁,同时将石阁残基,甚至将葛沟古镇围墙拆除一空,将石料全部运往沂河西岸苏家庄、石沟一带,石阁古迹从此荡然无存。
“齐鲁分疆”,从字面上看,确是一个堪称名贯古今的地域标志。难道这儿真的是古代齐鲁的分界要地?
遍查史料,答案却是否定的。
从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代前期,沂南县全境均属莒国的领域。齐国的疆界,南至今临朐县与沂水县交界的穆陵关。鲁国的疆界,西至今费县、平邑一带。至公元前600年,鲁国从中丘出兵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莒国境内的氏族部落根牟,即今葛沟所在之地。这时齐国南疆仍在穆陵关东西一线。除了郓、诸、向等地,莒鲁纷争,多次易手外,整个春秋时期,齐国的势力可以说始终没有侵入到现在的沂水、沂南境内。所以说,“齐鲁分疆”不可能是齐国与鲁国的分界线。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莒国与鲁国相继被楚国灭亡。所以,这一时期也不可能存在齐国与鲁国在葛沟分界的史实。秦朝时期(公元前220年至前207年),齐、鲁、莒都已不存在,直到秦朝末年田齐的后裔复起。沂南县、莒县曾经是田姓齐国的政治、军事据点,势力向南延伸至今郯城一带,与刘邦、项羽抗衡。所以,这一段时期,也不可能存在齐国与鲁国在葛沟分界的史实。
到了汉朝,鲁国封疆在今曲阜、滕县一带,齐国封疆分为7郡,沂南县境沂河以东属齐国的城阳郡。所以,自此以后都不可能存在齐鲁两国在葛沟分界的史实。
那么,应如何理解“齐鲁分疆”的意义呢?葛沟古镇何以会有“齐鲁分疆”石阁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呢?
原来,这儿的“分疆”应该是意即“分野”的标志。分野,即古代根据天文、星宿运行的幅度来判断某一地域的精确方位,古代地理学家称这种判断方位的方法叫做“分野”。
“星野”观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根据地上的区域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之互相对应,上下观照。如《淮南子?天文训》记:燕列与尾箕,楚列与翼轸,吴列与女,越列与斗牛;《史记?天官书》记:幽州列与尾箕,扬州列与牛女,荆州列与翼轸等等,其中的“列与”即为分野。这是古代中国人朴素的地理文化概念,一种特殊的宇宙观。
以星宿定位州国或以地域对应天象的宇宙观深深地渗透在古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而历朝历代以官修为主的正史、国书、地记、方志等更强化了这一观念,在其相关的记述中强烈地表达出三方面的诉求:一是将分野视为君权或王土授受的凭证,二是把它做为疆域界定的依据,三是解释人文物产奇风异俗及圣人伟绩的来源。也就是说,古代占星家认为人间祸福同天上星象有联系,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互对应,根据星辰的十二星次(后亦根据二十八星宿)将地上的州、国划分为十二个区域,使两者相对应,并根据某一天,区星象的变异来预测、附会相应地区的凶吉。这种划分,在天称“十二分星”,在地称“十二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做某封国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做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做某星宿的分野。古地理学家命名他们分野的地域,借用了古诸侯国的名称。例如:齐分、鲁分或称齐地、鲁地等等。《汉书?地理志》写道:齐地虚、危之分野也。鲁地奎、娄之分野也。虚、危、奎、娄都是古天文学中星宿的名称。
可见,“齐鲁分疆”不是指齐国与鲁国而言,而是古地理学的专有术语――齐地、鲁地(或称齐分、鲁分)在此分界。实际上,葛沟在古代是青州、徐州北南分疆;青州、兖州东西分疆之地。即城阳郡与东海郡、城阳郡与泰山郡三地分界的地方。石阁是研究我国古天文学、古地理学家的实物凭证,这样珍贵的文物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11、临沂国际影视城
临沂国际影视城是在创建“文化大省”的时代背景下,按照大思路、大规划、大基地的战略方针建设的文化龙头工程。目前首期工程――南国古城影视旅游景区已经建成营业,下一步拟续建日本街影视拍摄基地、巴黎街影视拍摄基地、伦敦街影视拍摄基地、民国影视大观园、文革村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城大酒店以及中国影视村等景区及配套设施。
&&& 临沂国际影视城首期工程――南国古城影视旅游景区,集江浙水乡之精华,融徽派建筑之风格营建。该景区占地300亩,建筑面积为33500多平方米,开业六年来,共接待国内外影视剧组80余个,游客250余万人次。临沂国际影视城还先后组织开展了七届新春文化庙会,形成了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品牌;先后举办了100多场大型文艺活动,有近百支民间文艺表演队前来参加演出。临沂国际影视城现已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十大影视拍摄地”、临沂市“七个一批”重点项目。
&&& 南国古城景区分为沂州城关区、店铺街市区、府衙庙会区、沂水风情区、山村雨街区、山洪爆发区、水陆社戏区、影视模拟拍摄区和宾馆休闲区九大区域,既体现了“白墙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建筑风格,又融入了鲁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把沂州城、沂州渡、p河桥、沂河水景、沂州府等当地文化元素巧妙有机地组合其间,使之成为“南中有北,北中有南”的交合文化平台。小桥、流水、人家,酒肆、戏园、茶楼,小吃铺、跨街楼、小井台、老祠堂,河湾绕街巷,民宅通埠头……精炼的场景,流动的人群,生动地展示出清末民初时期江南水乡的民生百态和万种风情。
四、汤头温泉的红色故事
1、范筑先、庞炳勋洗浴汤泉破案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标,又名夺魁,字竹仙。山东馆陶(今属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虽已年过花甲,但每战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杀敌。1938年11月15日,在聊城战斗中身受重伤,举枪自戕。范筑先殉国后,国共两党都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范筑先的抗战业绩,称其为“抗战老人”。
庞炳勋(1879年―1963年),字更陈,河北省新河县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集团军总司令兼河北省省长,陆军上将。庞炳勋既当过抗日英雄又做过几天汉奸。在临沂战役中,庞炳勋率只有万把人的40军驻守临沂,以杂牌中的杂牌军,挡住了日军“钢军”板垣师团进攻临沂,并成功支撑到张自忠率领59军前来救援,张、庞两军共三次击退日本板垣师团,杀的“日军以载重汽车运回莒县尸体约100余车,来不及运回者、就地焚化掩埋者七八百具”,缴获板垣征四郎丢弃的大衣和手杖。板垣寝食难安,羞愧难当,几欲自杀。
范筑先、庞炳勋有“范大牙”、“庞大牙”之称,庞炳勋另有“庞瘸子”之称。范筑先在任临沂县县长、庞炳勋在驻守临沂期间,都曾多次洗浴汤头温泉。这两位“大牙”久历社会、官场、战阵,又各有独到之处,所以都特别迷信自己眼力。他们通过观察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说是好人、正经人下汤平静舒服,坏人、恶人下汤挨烫,往往是急急忙忙跳进汤池,“啊哟”一声又呲牙咧嘴跳上来,如此反复,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得出来。范筑先还在汤池里亲自抓了几个贼。汤头方面按照两位“大牙”的说法去做,每次逢集都能抓到四五个贼,因而汤头还流传着“汤不养贼”的说法。就是说,赶集的人下汤,衣裳垛得接近一人高,钱袋子哗啦哗啦响,从来没有人丢钱、丢东西。这里面当然是汤神奶奶的敬畏作用和汤泉文化的教育作用,两位“大牙”的论断只是强化了这种作用。
2、王洪九下汤,老百姓遭殃
王洪九,临沂沙沟崖人,解放前临沂地区的民团、土匪头子。抗战期间,王洪九与日本人勾勾搭搭。抗战结束后,王洪九的队伍被国民党收编,更是与共产党势不两立,他在临沂一带杀人无数,手段之残忍,让人实难细述。王洪九1947年来汤头,与当地豪绅地主纠集在一起杀害革命人士、进步人士,以至于杀人场后窑沟成了“万人坑”,特别在秋冬的晚上,风声、鸟声夹杂在一起,声音凄厉,呜咽不绝,无人敢出门。当地老人徐廷政有诗为证:温泉流淌无数年,记载无数悲与欢,沉沉黑黑万人坑,好人谁敢步近前,自从来了共产党,汤泉旧貌换新颜,水流同是凉与热,两个社会两重天。
3、日本鬼子霸占汤头温泉
日伪时期,日军在汤山设有炮楼一座,驻有一个小队36名日本士兵及一个中队的伪军。日本鬼子霸占汤头温泉男汤、女汤,只有小癞汤因条件极其简陋没有被征用。
日军特别将其中位置最好、泉水最丰的女汤单独用围墙圈起来,成为自己私密性、独占性享乐之所。为将汤头温泉的占有合法化,也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日本鬼子逼令当地石匠在一块青石板上雕刻日本军旗(中国老百姓称为膏药旗),旗旁雕出两条阴阳鱼,青石板中间凿出一个洞,然后,将青石板覆盖在泉口上,温泉水正好从洞中喷出,以满足他们的洗浴、玩乐之需要。
据当地人讲,当时济南、临沂的日本高官经常到汤头温泉洗浴,但经常享受温泉的还是占据汤头的日本人。日本鬼子白天到周边村庄抢鸡、抢鸭、抢猪等,不给就用手雷砸头威胁,致使方圆十里内几近没有鸡鸭鹅猪等动物。一早一晚,鬼子两次在汤池内爆笑打斗,寻欢作乐。因强盗霸水,平民不敢接近,但日本鬼子和汉奸却逼迫当地百姓为他们送饭,要求把饭菜送到距汤池50米以外,再退着回去。这样,圣洁的汤头温泉被强盗所玷污,古老的汤头温泉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宁可挨鬼子刺刀,不舍汤头温泉!”汤头的“汤迷”们以及当地群众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男汤的使用权,至少是日本鬼子没有完全封锁住。造福百姓千百年的汤头温泉,在抗战时期又发挥了独特作用,八路军武工队经常利用洗浴汤泉之机治疗创伤、传递情报,甚至利用汤泉作为打击侵略者的战场。7年多的漫漫长夜,不愿做奴隶的仁人志士们,用坚苦卓绝、辉映日月的抗日斗争,为古老的汤头温泉又增添了动人的一抹火红之色。
4、“信息树”
日本人虽然霸占了汤头温泉,但汤头抗日军民的抵抗行动却从未间断。在汤头,抗日英雄们的传奇故事难以尽数,抗战留下的遗迹也较多,在这里先说说抗日的“信息树”。“信息树”本是西北村张氏在西岭祖坟茔地的一棵古柏树,古老苍劲,人们都称它为“圆松”。因地处僻静,以往土匪绑架敲诈都在此地交涉决断。日寇在汤山安据点以后,抗日军民地下活动经常在此树下交换信息,故又被叫作“信息树”。后来,这一地下活动被日本鬼子觉察,为切断抗日军民的联络途径,就派兵将“信息树”砍倒烧毁,群众对此恨骂不止。
5、汤佑抗日小战士
1940年3月的一天,人们正在汤泉池内洗浴、搓背,突然一阵急促的枪声传来,不一会,一个八路军小战士负伤跑了进来。
洗浴中的人们急中生智,迅速将小战士拉进汤池,挤在人群中。同时,大伙帮小战士脱下军装,摁在池底。紧接着,一群鬼子追进汤池,狼一般叫着“八嘎,八嘎”,用刺刀对着满池子光着腚下汤的人进行威胁。面对强盗凶恶丑陋的嘴脸和敌人明晃晃的刺刀,大伙镇静自若,纷纷摇头表示没有看见。鬼子用刺刀一件件挑开清点衣服,没有发现线索,然后喊了一声“追!”又迅速离开。
等枪声远去,大伙赶紧帮小战士包扎伤口,拧干衣服,并安排专人护送小战士到沭河东岸。
抗战胜利后,小战士专程从滨海老四团三营八连赶来看望救他性命的汤头人,在感谢汤头人的同时,还郑重地向汤池敬了一个军礼。
汤头温泉救助抗日将士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都说,汤神奶奶就是菩萨,专佑好人。
6、智斗鬼子兵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汤山上建据点,修炮楼,驻扎了一个小分队。据点里的鬼子兵和汉奸到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弄得汤头周围一带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广大人民群众恨透了这些鬼子和汉奸。
1942年秋天的一个下午,驻扎在汤山据点的日本小队长和一个日本娘们到汤头温泉洗澡。就在日本小队长和日本娘们洗得尽兴的时候,汤头东北村的王维哲(十多岁)和他的小伙伴王志松从西墙外面(紧靠汤河)墙窟窿里发现了他们,二人怀着对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用自制的土弓箭从墙窟窿里射向为非作歹、作恶多端的日本小队长。恰巧射中小队长的右眼角,疼得哇啦哇啦直叫唤。这时两个在门口站岗的鬼子兵端着枪,上着刺刀追了出来。年龄稍大的王志松机智地躲到汤河边上的芦苇丛中藏了起来;王维哲急忙跑到附近的住户李相宽家。这时,李相宽一家正在推磨。李相宽机动灵活,当他知道王维哲被鬼子兵追赶后,马上把推磨的磨棍交给了王维哲。王维哲被鬼子追赶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他抱着磨棍刚推了两遭,两个鬼子兵就端着枪追进来找人。李相宽不动声色地说:“这是我的孩子,一直在家推磨,根本没有出去。你看,他推磨累得出了一身汗。你们要找的人,我们没看见。”两个鬼子兵只好端着枪出去,向别的方向追去。
就这样,李相宽机智地救了王维哲的命。
7、鬼子和八路下汤在一块儿
在汤头,民间流传着一个当年八路军战士和日本鬼子下汤下到一块儿,敌我双方同浴一池的传奇故事。
那是1942年春的一天早上,八路军“老四团”的两个伤员在两名战友的护送下到汤头温泉烫洗疗伤。四人在离汤池半里远的地方把武器藏在一堆石头中,然后趁黎明到来之前到汤池脱衣下汤,就在天微微放明时,两个鬼子也来男汤泡温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四人暗递眼色,分派任务,约定适当时机动手,将两个鬼子消灭在汤池里,也是为中国人民除了一害。理论上讲,四个人对两个人,有意识对无准备,应该是胜券在握!但就在他们即将动手时,两个鬼子的对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其中一个年龄看上去只有十七八岁的小鬼子叽里呱啦动情地诉说,一时还流下了眼泪;另一个年长一些的鬼子在一旁安慰。四个八路军战士中有一个曾经受过上级培训,懂得几句日语,听出那个小鬼子是洗浴异乡的温泉,联想起家乡的温泉,同时想起了家乡的父母等亲人,抱怨日本政府把他骗来屠杀中国人,自己将来回不回得去还是问号,想到结局,不由地心酸掉泪。这个战士悄悄把小鬼子话的意思传递给战友,四人不由地改变了主意。面对侵略者,战士们虽然怒火中烧,但考虑到他们的厌战情绪以及不幸遭遇,还是有些心软,特别是联想到汤头温泉广泛传颂的康熙皇帝《温泉行》中“对此心意皆和平”诗句,汤头温泉池内不能开杀戒,今天的抗日不也是为了未来和平吗?两个鬼子既然有悔过之意,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四人相互施个眼色,相约继续在汤池烫洗。过了一会,两个鬼子起身穿衣离去。四个八路军战士随后也起身而去。
原本不共戴天的仇人,竟在温厚平和的千年汤泉里相安无事,而且在氤氲的汤池里和平共处洗了一个惊险的温泉澡,这在当地也成了一个广泛流传的传奇故事。
8、一个日本侵华老兵的谢罪之旅
1992年4月13日,临沂地区行政公署外事办公室的陈荣平接待了随江苏省无锡国际旅行社来的日本枫会一行访华团,团长为小川忠男,副团长为越治武智,随团15名游客均是侵华日军板垣师团的老兵。
在临沂逗留期间,小川忠男等向临沂地区的文化教育单位捐赠135万日元,向实验小学、幼儿园赠送了部分学习用品。应客人要求,陈荣平带领他们重访临沂汤头温泉。在汤头,小川忠男一行详细参观考察了古汤池遗址、汤山及汤头镇的街道房屋树木人文等情况。在回临沂就餐时,小川忠男吞吞吐吐讲出了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
小川忠男,日本国川崎县人,侵华日军第五师团即板垣师团老兵,侵华战争结束后回到日本,长期从事日中友好交流工作,曾经9次访问临沂,在日本侵华日军老兵中募捐,在临沂设立“枫会育英奖学金”,捐赠贫困学生。是临沂最早的荣誉市民之一。
小川忠男回忆说,1938年初,他随板垣师团从山东潍县向临沂进发,准备攻占徐州。2月初抵达临沂北葛沟、汤头一带,和国民党军庞炳勋、张自忠部作战。奋战月余,最终攻占临沂,同时也占领了汤头温泉。日本是温泉之国,有泡温泉的传统和独特的温泉文化。在汤头,他们发现这里的温泉不仅含硫量高、水质好,而且出水温度也高,遂占为己有。当时村西北有两个露天大池,村北有一更为简陋的小癞汤。正值冬末初春,天气还十分寒冷,但是池面终日热气腾腾,泉水十分汹涌。平时,汤头及周边村民就在这三个池子里下汤泡澡。日军到达后,一旦暂停战事,即纷纷来汤头泡温泉。由于原有汤池空间小,条件简陋,日军还在池子的西北角临时修筑了3个池子,四周筑以围墙,派士兵把守,专供军官们使用。
小川忠男说,他们的部队自从入华以来,到处打仗,烧杀淫掠,性病泛滥,很多士兵“烂了裤裆”,还有很多士兵久伤不愈,情绪抑郁。在汤头驻扎期间,因为经常泡温泉,甚至装在水壶里当饮用水喝,很多伤病竟不治而愈或者好转。小川忠男回忆,他本人在汤头据点驻扎了7个多月。期间,除了自己享受,还有为上级军官服务的义务。他清楚的记得,那个时候,济南、青岛、潍县等地的日军高级军官经常专门来汤头泡温泉。来不了的日军部队还用汽车拉温泉水回去加热浴泡。
回日本后,小川忠男在日本成立了“日本枫会”,主要成员都是曾经在临沂作战的老兵。他念念不忘汤头温泉,从1992年起,每年都带领这些暮年的老兵及家人来临沂重温汤头温泉,直到1999年因病去世。老兵们曾计划在汤头投资建设一个集温泉洗浴、养生、产品研发于一体的项目,因大家力不从心并纷纷离世,子女们又缺乏这方面的热情,这一计划也就成了泡影。小川忠男曾将珍藏多年的汤头温泉老照片赠送陈荣平,遗憾的是,几次搬家,陈荣平不慎将照片丢失。世易时移,人、物、情俱失,思之令人不胜唏嘘!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山东临沂河东区旅游局
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
邮箱:&&鲁ICP备号-2
您是第位访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沂汤头温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