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常见病原菌伴有幽门菌可以吃21金维它命吗

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性胃炎
(10人回答)
悬赏100个健康币
时间: 16:56:42
健康咨询描述:
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性胃炎怎么治疗..一直在吃奥美拉唑....检查过无幽门螺旋杆菌~胃病2年多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怎么治疗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性胃炎(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帮助网友:3058称赞:407
病情分析:急则治其标,目前先治疗急性发作比较重要.指导意见:应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抑酸药必须要用,没有幽门螺杆菌,就不用抗HP治疗了,不过,不能排除其他的菌感染,也可用一些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可用些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铝镁加等,还可以考虑下中药,如可用单味白及,在煮粥粥时放上一些,一般20g,就行.待过急性期后,在服中药慢慢调理.
帮助网友:352称赞:47
病情分析:慢性胃炎尚无特效疗法,无症状者毋需治疗. 1.宜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忌烟酒,浓茶,进食宜细嚼慢咽. 2.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可用德诺(De-Nol)0.24Bid;羟氨苄西林0.5,gid或1gBid;甲硝唑0.2gid的三联疗法,青霉素试验阳性者可选用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指导意见:3.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给予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治疗;腹胀,恶心呕吐者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或西沙必利;有高酸症状者可给乐得胃或泰胃美,但萎缩性胃炎者应忌用制酸剂.有胆汁反流者可给硫糖铝及胃肠动力药,以中和胆盐,防止反流. 4.萎缩性胃炎可给予养胃冲剂,维酶素,胃复春等,伴恶性贫血者应给予维生素B2和叶酸. 5.外科手术适用于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腺化生,尤其是大肠型肠经者. 预后 慢性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少数可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腺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者有癌变可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2.55%~7.46%. 预防 1.对于急性胃炎应及时治疗,彻底治愈; 2.少食用或尽量不食用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禁暴饮暴食; 3.积极治疗口腔,上呼吸道的感染病灶,严防感冒; 4.慢性胃炎有反复发作性,既使已治愈,也应经常注意引起本病的因素,防止再次发病
帮助网友:4658称赞:311
病情分析: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指导意见:一.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二.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三.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水杨酸类,保泰松,消炎痛,激素,红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利血平等.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四.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五.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六.可练内养功法.
擅长: 消化、神经系统常见病
帮助网友:11290称赞:1221
病情分析:慢性胃炎急性发作,这个与平时的饮食方式和习惯有关指导意见: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与平时的饮食方式和习惯有关,患有慢性胃炎饮食上要多注意,少吃辛辣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类和容易消化食物.
擅长: 甲状腺疾病
帮助网友:3789称赞:701
病情分析:急性发作的时候就是按照急性胃炎的治疗可以行抑酸和保护胃粘膜的治疗指导意见:1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2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水杨酸类,保泰松,消炎痛,激素,红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利血平等.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3.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4.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帮助网友:365称赞:26
病情分析:慢性胃炎(chronic ge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estritis)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estritis),或两者兼有.临床非常多见.指导意见:食用流食 对于急性胃炎.应去除病因,卧床休息,禁食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酌情禁食或给予流食,对有出血者,予以止血治疗. ●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 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腌腊食品,辣椒,大蒜等.不管柑橘类果汁,番茄制品,咖啡,酒类以及所有会直接刺激食道的食物会不会引起胃酸,你最好避免食用. ●避免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食物,酒,糖类,巧克力会使括约肌放松,造成回流,所以如果你有胃灼热的症状,就应避免这些食物. ●蛔曰慢曰助消化 细嚼慢咽对消化绝对有帮助,你应该彻底咀嚼食物,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用餐时避免有压力,可以使你的消化作用有一个好的开始. ●饮食有规律 注意饮食调理养护,有规律地定时定量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切不可饥一顿饱一顿或不吃早餐,尤其应避免暴饮暴食. ●注意营养均衡 食物要选富有营养,易消化的细软食物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你可以吃煮熟的粟子,大米粥,羊奶,酸乳,白乳酪,开菲乳.如果症状严重,吃一些软性食物,例如米汤,酪梨,香蕉,马铃薯,南瓜类.将所有蔬菜搅碎,再烹调.偶尔,吃一些蒸热的蔬菜,例如红萝卜,胡萝卜及绿花椰菜. ●少量多餐 一天三餐以上,比如六小餐,只要你觉得舒服就行.睡前忌进食,饮食不宜过多过饱,以免胃窦部扩张过度而增加胃酸的分泌. ●增加纤维素的摄取 食用寓含纤维的食物.纤维被认为是抗癌成分,食用高纤维饮食同样可以减少十二指肠溃疡发生机会.纤维被认为能促进粘蛋白分泌,粘蛋白可以保护十二指肠粘膜. ●控制饮水 胃酸缺乏者,忌冲淡胃液.饮食中宜加入醋,柠檬汁,酸性调味晶,少吃难消化,易胀气的食物.饭前及饭后尽量少喝水. ●喝菜汁 新鲜的卷心菜汁富含促进产生粘蛋白细胞生长的谷氨酰胺,有益于保护胃粘膜.菜汁制成后立即喝下,勿贮存.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胃痛时可喝一杯,以稀释胃酸. ●少曰牛奶 长期以来,牛奶一直被视为极佳的胃酸缓冲剂,但它虽可暂时缓冲胃酸,但稍后,牛奶里的钙和蛋白质会刺激更多的胃酸分泌,使胃更不舒服;杏仁奶是不错的代替品. ●勿服用铁质补充服 你若有胃炎,服用铁质补充物可能引起严重的反胃.铁质是胃的刺激物.生活护理:治疗  慢性胃炎尚无特效疗法,无症状者毋需治疗.Hp感染阳性者需服用药物根除,
1,一般治疗 宜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忌烟酒,浓茶,进食宜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对症治疗 腹胀,恶心呕吐者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或西沙必利;有高酸症状者可给乐得胃或泰胃美,但萎缩性胃炎者应忌用制酸剂.有胆汁反流者可给硫糖铝及胃肠动力药,以中和胆盐,防止反流.有胃痉挛者可用解痉剂如溴丙安太林(普鲁本新)等.  3,营养,保护胃粘膜 可给予养胃冲剂,维酶素,伴恶性贫血者应给予维生素B2和叶酸.有糜烂者加用粘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等.  4,清除Hp感染 目前推荐的主要方案有三联疗法:(1)质子泵抑制剂(PPI)标准剂量+两种抗菌药(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甲硝唑0.4g或呋喃唑酮0.1g,选其中两种抗生素,每日2次,疗程1周).(2)铋剂标准剂量+两种抗菌药,剂量同上,疗程1周,(3)PPI+铋剂标准剂量+两种抗菌药四联疗法,多用于初治失败者,剂量同上,疗程1周.  5,外科手术适用于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腺化生,尤其是大肠型肠经者.  预后感染Hp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长期持续存在,但多数患者无症状.少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后者常合并肠化生.极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发展为胃癌.
帮助网友:2713称赞:201
病情分析: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统称.常见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胃炎常见的为单纯性和糜烂性两种.前者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厌食和恶心,呕吐;后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有呕血和黑粪.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本病觉见于成人,许多病因可刺激胃,如饮食不当,病毒和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均可能引发本病指导意见:中西医结合治疗  基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选择能杀灭该菌的药物,就能改善症状,减轻胃粘膜炎症.  对幽门螺杆菌有杀灭作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Amoxicillin),灭滴灵(甲硝唑),痢特灵(Furazolidone),四环素(Tetracycline),克拉霉素(Cramycin)等.  临床上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往往将上述抗生素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如丽珠得乐+灭滴灵,丽珠胃三联等.  中成药类的谓尔舒全效能胃药对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也有较好的作用,李氏胃炎贴外用贴剂通过穴位用药可直达病灶消除炎症治疗效果很好.  如果胃炎按照幽门螺杆菌来治疗,久治不愈,说明患者的胃炎是由胃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只要调顺了支配患者胃肠道的植物神经功能,不管是多么顽固的胃肠病都可以康复!“安神护胃剂”在治疗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方面有特效作用,一般5天内可以消除失眠,胃痛,胃胀,恶心等症.
帮助网友:525称赞:98
病情分析: 胃炎即为胃粘膜的炎症.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病变可局限于胃的一部分,也可弥漫到整个胃部,临床常有胃酸减少,食欲下降,上腹不适和疼痛,消化不良等.指导意见:胃炎是由胃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只要调顺了支配患者胃肠道的植物神经功能,不管是多么顽固的胃肠病都可以康复!急性发作可以用安神护胃剂,气滞胃痛冲剂等.生活护理: 胃病最主要的是要有好的生活习惯.(1)忌饮食无规律:胃炎的饮食原则上应清淡,对胃黏膜刺激小的为主,但并非清淡饮食就能缓解病人的症状.应以饮食规律,勿过饥过饱,少食多餐为原则.(2)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 (3)忌过冷,热,硬食物.(4)忌不洁饮食.(5)宜慢.(6)宜细.(7)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腻,辛辣等食物,少饮酒及浓茶.
擅长: 内科,儿科和妇科
帮助网友:369称赞:62
病情分析: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性胃炎你吃点654-2片, 西咪替丁,指导意见:平时你可以吃点香砂养胃丸,主要是注意平时的饮食,不要吃辛辣的,硬的,凉的,胃在于养,至少半年
擅长: 常见胃炎、肺炎、儿童腹泻,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
帮助网友:270称赞:7
病情分析:急性发作就是有炎症了,得喝点消炎药.指导意见:治疗庆大支一次两只一日三次,甲硝唑一次一片,奥美拉唑还是按以前那样喝,再加丽珠得乐一次一粒,呋喃坦丁一次三片,收拾一日三次饭前喝.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黏膜肠...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常见症状、、、、、、、、、、、
检查项目、、、、、、、、、、抗幽门杆菌IgG抗体、
常用药物、、、、、、、、、、、
参考价格:25
参考价格:10
参考价格:27.3
慢性胃炎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胃脘疼痛,呕恶泛酸、烧灼不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
参考价格:¥25
阿莫西林适用于敏感菌(不产β内酰胺酶菌株)所致的...
参考价格:¥10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慢性胃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欢迎来到医学全在线网站!
疾病名称(英文)
chronic gastritis
MANXINGWEIYAN
中医:痞,胃脘痛,反酸,。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从演变而来。
2.鼻、口、咽喉部局部病灶的细菌及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对胃的刺激。
3.经常习惯地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烈,浓茶,咖啡,过烫(冷)等饮食。
4.过度吸烟。
5.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等。
6.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经常返流入胃。
7.胃酸缺乏,使细菌易于在胃内繁殖。
8.营养不良,如长期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B族。
9.或门脉高压,使胃长期处于淤血和缺状态;
10.免疫因素,在某些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血清中,可测得壁细胞抗体(PCA)和(或)内因子抗体(IFA)。
11.幽门螺旋菌(compylobacter
pylori)作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受到关注,且认为其与萎缩性胃炎的发作和发展可能有关。
1.饮食所伤,由于过饮过饱,恣食生冷,酒食不节,损伤胃阳,影响脾胃的受纳升降,遂致气机紊乱,脾胃不和。
2.情志失和,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上,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气机逆乱,升降不利则见胃满不舒。
3.痰湿中阻,多因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
4.脾胃虚弱,平素脾胃不健,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纯,脾胃失健,胃脘痞满。
5.误治失治,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或五脏疾病,失于调治;或滥服药物,以致脾胃乃伤,升降失司。
50岁以上的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皆在于胃脘以下,始则与脾胃有关,继而损及肝、肾。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系,病机有虚实之分,始之初起以实邪为主,外感六淫,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其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炎细胞浸润。病变较浅,仅局限于粘膜浅表的1/3,但有时亦可累及全层。固有膜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有时也可有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散在,是为慢性炎症表现;如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于表层上皮及小凹皮细胞之间,提示为活动性炎症存在。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又可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三级:轻度--炎细胞浸润较轻,范围限于粘膜浅表的1/3,其他病变也不甚明显;中度--病变程度介于轻重两者之间,炎细胞浸润及粘膜浅层的1/3~2/3;重度--炎细胞浸润较重,范围达粘膜的2/3以上,甚至达全层,上皮细胞变性明显,且有坏死及胃小弯扩张、变长,变深或伴有肠腺化生。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其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固有膜炎性反应和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固有膜炎性反应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此外,粘膜深层常有较多的淋巴滤泡形成:如上皮细胞间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或成堆的积聚于小凹中,形成小窝炎症,甚或形成脓肿,提示为急性活动性病变;如无或很少有上皮细胞的退行性变,炎细胞浸润程度也轻,而正常结构有紊乱或萎缩,表示活检时已转为静止期。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必具的特征性病变。所谓腺体萎缩,是指粘膜内固有腺体,特别是颈部以下的腺体、体部及底部发生下列病变之一者,即认为是萎缩:①腺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②萎缩腺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变宽,并有较多炎细胞浸润。③固有腺体减少而代之以化生的腺体。④正常腺体不同程度消失,而代之以增生的管状小腺体,腺体内看不到壁细胞、毛细胞和粘液细胞。腺体萎缩按程度可分为三级: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且范围较广泛。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腺体萎缩消失或仅有残留,大小弯及体部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消失而代之以化生的腺体。
3、慢性胃炎伴随的病理:(1)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多见肠上皮化生。浅表性胃炎也可发生。肠上皮细胞化生之性质,根据细胞形态分为吸收上皮细胞、杯状上皮细胞、潘氏细胞及假幽门腺化生;根据肠腺上皮化生发育是否成熟,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化生;根据肠化生腺体的生化反应,又可分为“大肠型化生”和“小肠型化生”;以上以吸收上皮细胞、不完全性和大肠腺型化生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2)非典型增生:既可发生于胃粘膜的固有腺上皮,也可发生于肠化的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基本病变包括三个特征:细胞的异型性、异常分比和粘膜结构紊乱。非典型增生特别是中、重度非典型增生,是真正的癌前病变;而轻度不典型增生,非常接近于正常的单纯增生,可能是损伤的过度增殖性反应,大多尚属可逆性范畴。
中医诊断标准
主要证候:①胃脘胀痛或痛串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返流。
舌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象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1项和次症1项,舌脉象基本符合。具备任何1条者即可确定。
(2)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
主要证候:①胃脘隐痛。②胃痛喜按喜暖。③食后胀闷痞满。④纳呆少食。⑤便溏。6.乏力四肢酸软。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②粘液稀薄而多。③胃酸偏低。
舌象脉象: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②脉沉细。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证3项,舌脉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两项和次症1项,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任何1条即可确定。
主要证候:①胃脘灼热胀痛。②口苦口臭。③尿黄。④脘腹痞闷,渴不欲饮。
次要证候: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
舌象脉象: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脉紧。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1项及次症,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任何1条即可确定。
(4)胃阴不足型:
主要证候:①胃脘灼热疼痛。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燥。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片状红白相间,粘膜变薄。②胃粘膜干燥,粘液少。③胃酸偏低。
舌象脉象:①舌红少津或有裂纹。②脉细或弦细。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及舌脉符合。②具备主症1项及次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以上任何1条即可确定。
(5)胃络瘀血型:
主要症候:①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②胃疼日久不愈。③大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
次要症候:胃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
舌象脉象:①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②脉弦涩。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1项加次症;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以上任何1条即可确定。
(以上为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试行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一)浅表性胃炎
1.无症状或有上腹痛、饱胀、嗳气、食减等,偶有上。
2.X线钡餐检查缺乏阳性征象。
3.胃液分析:胃酸正常或稍高。
4.内镜检查见粘膜红白相间(红相为主),,有粘稠粘液附着,可有糜烂与出血;粘膜活检为浅层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正常。
5.疣状胃炎:属浅表性胃炎。内镜见胃窦部有较多的点状糜烂灶,直径约0.5~1.Ocm,似脐样突起。
(二)萎缩性胃炎
分为两型,萎缩性胃炎分型标准如下:
胃体胃炎(A型):我国少见,与自身免疫有关;病变在胃体部,弥漫性;胃酸缺如或明显减低;血清胃泌素升高;壁细胞抗体(PCA)等多数阳性;IFA可阳性,可合并恶性贫血。
胃窦胃炎(B型):我国常见,与胆汁返流及其它化学、物理致病因素有关;病变主要在胃窦,可累及体部,灶性;胃酸正常或略低;血清胃泌素正常;BCA,PCA可能阳性,可癌变(<4%)。
镜检:可确诊,病变可局限于胃体部或胃窦部,亦可弥散;粘膜呈灰白或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细,粘膜变薄,粘膜下血管透见;有时腺窝增生,局部粘膜变厚呈颗粒状改变(过形成)。粘膜活检见全层炎细胞浸润,腺体大部消失或完全消失(胃萎缩),代以肠腺化生或幽门腺化生,严重者有不典型增生。
(三)肥厚性胃炎
本病少见,包括高分泌胃病及胃粘膜巨肥征。
慢性胃炎的确诊需作胃镜及胃粘膜活检,肥厚性胃炎需靠术胃粘膜全层病理切片。
[附1]慢性胃炎的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方案)
1.慢性胃炎的分类
(1)浅表性:包括糜烂及出血,也可注明是弥漫性或局部性及其部位,如胃窦部。
(2)萎缩性:如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可称为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
2.慢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标准
(1)浅表性胃炎的表现①粘液增多附着在粘膜上不易脱落,用水冲掉后,可见粘膜表面发红或糜烂剥脱,需要和咽下的粘液或十二指肠返流粘液相鉴别。一般返流粘液含有气泡而且随蠕动而移动。②小斑片状或线状发红,有的地方充血,有的地方不充血,故呈斑状,发红的境界不很明显,色调鲜红。线状充血常见于皱襞隆起处。③红白相间或花斑,为散在均匀的小红点,红点与红点之间的粘膜略显苍白,有点象患儿的皮肤,一般粘膜比较平整。④水肿,粘液反光强,稍苍白,肿胀感。⑤糜烂者表层粘膜剥脱,常有白苔,又可分为三型:隆起型,如丘疹状顶端有脐样凹陷;平坦型,不高出周围粘膜;凹隐型,比周围粘膜低。糜烂的周围粘膜常有炎症表现。
(2)萎缩性胃炎的表现①粘膜颜色改变:正常为红色,萎缩时呈灰白、灰黄、灰或灰绿色;同一部位的粘膜深浅不一致,红色强的地方也带灰白色,一般灰黄或灰白色的地方也有略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粘膜的范围可以是弥漫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呈小灶性,粘膜变薄而凹陷,境界常不明显。②血管透见:萎缩初期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重则可见到粘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有时犹如在粘膜表面上,易与皱襞相混;胃底贲门的血管正常时也可见到,观察血管时要掌握好胃内压力。萎缩性胃炎也可合并浅表性胃炎;腺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有肠上皮化生而看到过形成的表现,粘膜层变厚,此时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只见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颗粒或结节僵硬感,光泽也有变化。
3.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1)固有腺体萎缩,减少1/3以内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2)粘膜肌层增厚。
(3)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可有可无)。
(4)固有膜炎症(可轻可重)
(5)淋巴滤泡形成(可有可无)。
[以上系1982年重庆召开的胃炎诊治座谈会制定的标准(试行方案)]
[附2]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三级方案
1.轻度异型增生:胃粘膜结构和上皮细胞的异形性很轻微的异型增生,肯定是良性病。
(1)腺管结构呈轻度不规则,形状不整,迂曲,排列紊乱和疏密不均。
(2)再生型异型增生仅限于粘膜浅部,隐窝型则见于粘膜深层。
(3)在胃型,其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胞浆中残存粘液分泌物,甚至保存着正常的状态。在肠型,则杯状细胞减少。
(4)核长圆型或杆状,体积增大,深染。
(5)核排列较密集,位于细胞基底。
轻度异型增生与单纯性增生之区别是后者仅为胃小凹及腺颈部上皮的增生和腺管伸长。但排列尚整齐,与粘膜表面大致呈垂直状态。上皮细胞分化成熟,无异型性。单纯性增生常见于萎缩伴增生性胃炎。
2.中度异型增生:是粘膜结构和细胞异型性较明显者,但仍为良性。
(1)腺管结构不规则,形状大小不等,腺管迂曲。
(2)腺管呈分枝状,排列较细密。
(3)常呈一定的病灶性状,并且与周围组织有较清楚之界限。病变深部常见囊状扩张的腺管,或为异型增生的腺管,或为残存的原有胃腺,腺瘤型异型增生多属此级。
(4)上皮细胞呈柱状,杯状细胞甚少或仅见痕迹,几乎不见潘氏细胞。
(5)核呈长圆或杆状,增大并浓染。
(6)核排列密集,虽然基本上位于细胞基底,但排列稍显紊乱。
日本胃癌研究会的第三群“境界领域病变”相当于此级,但其原意是由轻度到重度的连续性病变中,除去轻度异型增生和癌及可疑癌以外的中间范围的异型增生。
3.重度异型增生:结构及细胞异性非常明显或判定良性恶性困难者均属此级,在切除的胃标本或胃粘膜活检标本上,常常很难与高分化微小癌鉴别。
(1)腺管结构明显紊乱,腺管之形态及大小不整,可见到“背靠”或“共壁”现象,也可见分支或“出芽”现象。
(2)如果是灶性,表面常呈锯齿形。
(3)常常达粘膜全层,不一定残存有深部的囊状扩张腺管。
(4)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肠型)或立方型,不定型(胃型),前者不见杯状细胞或潘氏细胞,后者分泌功能消失。
(5)核比例增大,浓染或疏网状,核仁明显。
(6)核呈杆状或类圆形,排列参差不齐,可见核分裂象。
(以上为全国胃癌研究协作组病理组制定的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本病的诊断主要有赖于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所见。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粘膜的病变往往不一致。部分病人常无症状。部分病人出现症状多为消化不良表现,如胃脘部痞满或疼痛不适,饭后饱服,嗳气打呃。少数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一般浅表性胃炎以上腹部隐痛多见,占85%左右。若表现为,则有明显而持久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尤以进食后为甚,可伴有恶心和胆汁性呕吐。若表现为萎缩性胃炎,则以上腹部胀满多见,伴有或不伴有腹痛,若年老体弱或病程较久,还可有贫血、消瘦、腹泻或舌淡等症候,表示病情较重,但在早期,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与病理变化的轻重情况之间,无明显关系,而与病变的活动性和胃运动功能、泌酸功能有关。
一般无明显体征,有时上腹部有轻度压痛。
X线钡餐检查:X线钡餐检查对轻度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气钡双重对比检查,对中、重度病例诊断优于一般钡餐,主要表现为异常皱褶、锯齿状边缘或切迹等,约70%的胃底部萎缩性胃炎可发现直径1~1.5mm以上的胃小区病变。适用于定期随诊及初步了解治疗中的发展情况。
实验室诊断
1、幽门螺旋菌检查:慢性胃炎的阳性率在40~60%之间,阳性发现与病变活动性有关。近年来幽门螺旋菌检查,已被作为治疗观察和研究慢性胃炎的重要内容之一。
2、胃分泌功能测定:胃分泌功能是由胃粘膜各种细胞分担分泌的生理作用,胃内腺体除主细胞、壁细胞、粘液细胞和被覆之上皮细胞均有分泌功能外,胃内泌酸腺区和幽门窦腺区至少还有7种内分泌细胞,散在于基底膜和上述外分泌细胞之间,对于调节胃粘膜外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胃泌素细胞分泌的胃泌素最为重要。(1)泌酸功能测定:胃酸是由壁细胞分泌,五肽胃泌素或加大组织胺试验,正常人BAO3.28+/-1.89mmo1/小时(不超过5mmol/小时);PAO21.22+/- 9. 4mmol/小时(大于或小于此范围为高酸或低酸),浅表性胃炎一般正常,少数呈高酸,也可为低酸。 (2)原测定:胃蛋白酶原为主细胞所分泌,可以在胃液或尿液中测知其活力。胃蛋白酶原水平之高低基本和胃酸平行。在浅表性胃炎时常属正常(尿中水平757士471U/24小时;胃液中水平,间接法每毫升含40~60U);而萎缩性胃炎患者,尿中及胃液中含量一般常降低(尿中水平526士360U/24小时)。近年来也可测定血中胃蛋白酶原I(由胃底腺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分泌,电泳为1~5带)和胃蛋白酶原II(由毛细胞和十二指肠腺分泌,电泳为6~7带),发现浅表性胃炎正常或偏高;而萎缩性胃炎则下降,尤其是伴肠化明显者,胃蛋白酶原I下降更明显,I/II之比值也明显下降。(3)内因子测定:内因子是壁细胞分泌的另一种物质,胃液中正常含量平均为7700u/小时,慢性萎缩性胃炎,尤以体部病变明显者则明显降低,病变严重而伴有恶性贫血者,内因子缺如或降至微量。(4)胃粘液分泌功能-组织己糖胺(hexosamine)含量测定:胃粘膜表面的粘液是由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己糖胺是构成粘液的主要成分,胃粘膜中己糖胺的升高或降低与胃粘液合成和分泌的增力,或降解加速有密切关系。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组织中含量据我们测定为:15.933+/-7.14+/-15.0934ug/mgDW之间,治疗后不但粘液厚度增加,己糖胺也上升到23.7~23.6154+/-10.6017ug/mgDW,说明慢性胃炎患者粘液分泌功能低下。(5)血清胃泌素测定:胃泌素是胃窦部G细胞和胰腺内D细胞分泌,两者均属胃肠胰系统激素分泌细胞;G细胞即是胃粘膜内分泌细胞,也有腔分泌型式。因此,在血液及胃液中均可查得,空腹血清正常值30~120pg/m1(多数人认为<100pg/m1),浅表性胃炎患者正常或偏高;在萎缩性胃炎患者,窦部炎症重者正常或偏低;窦部炎症较轻或正常者水平偏高。
有关的抗体检测:(1)壁细胞抗体(parietal
antibodv,PCA)壁细胞抗体存在于胃体部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对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其胃体部萎缩病变很轻、散在或局限,且血中不存在此抗体者称之为B型萎缩性胃炎。据认为A型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和壁细胞抗体有关;而B型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可能和胃泌素细胞抗体有关。 经研究壁细胞抗体并非壁细胞特异性高的抗体,在其他疾病,如甲状腺疾病、也可存在。(2)内因子抗体(intrinsic factor antibody)内因子系壁细胞分泌的另一种物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中常存在有对抗此因子的物质,称为内因子抗体。抗体又分两型:I型是阻断性抗体,能阻断VitB12与内因子结合,以致VitB12不能吸收,此型抗体在一般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阳性率低,而伴有恶性贫血之萎缩性胃炎的阳性率,可达6%;II型是结合性抗体,能与内因子--VitB12复合物结合,阻碍其吸收,在伴有恶性贫血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阳性率为30%。在我国伴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罕见。3)胃泌素细胞抗体(gastrin
aniibody,
GCA):1979年Vandelli报告部、分B型萎缩性胃炎(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壁细胞抗体阴性,患者,血清中存在胃泌素细胞抗体,而认为这部分B型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胃泌素细胞自身抗体有关。我国1组胃窦部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泌素细胞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25.64%,而胃体部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尚未有发现阳性的报道。有人认为壁细胞抗体和胃泌素细胞抗体同时测定,可以对病变的部位有诊断价值。
组织学检验
胃粘膜活检组织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最可靠的方法。由于胃粘膜病变之程度和性质,在胃镜下与病理组织检查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其符合率约为60%~80%。因此,依据胃镜检查临床上可诊断慢性胃炎,而活组织检查则是确诊慢性胃炎,并作为分型、分度的根据。由于萎缩性病变往往呈灶性分布,故在活检时,应在胃分区的不同部位及病变区的同一部位做多点多块活检,一般认为以3~6块为宜,并要求尽可能深达粘膜肌层。在复查时尽可能在原病变部位钳取组织。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胃神经官能症、溃疡病、早期胃癌、慢性肝胆疾病及胰腺疾病相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近期临床治愈:包括以下所有指标: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候基本消失或消失。②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④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返流消失。
(2)显效:包括以下所有指标: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②胃镜复查粘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两个级度以上(含两个级度)。④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返流改善,达原病异常值量的2/3以上。
(3)有效:包括以下所有指标:①主要症状明显减轻。②胃镜检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一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④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返流改善,达原病异常值量的1/2以上。
(4)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
(5)恶化:有下列指标之一:①主要和次要症状明显加重。②胃镜粘膜病变范围扩大到1/2以上,或病变表现有所加重,或伴发了其他病变。③活检病理加重,炎症、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恶化上升一个级度。④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返流恶化,达原病异常值量的1/2以上。
(以上系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
慢性胃炎病情轻重不同,但均缠绵迁延,或反复发作,如不注意治疗,易发生成萎缩性胃炎,甚至异型细胞增生和重度肠化生,发展为癌,尤其是中、重度肠化生及异型增生,被视为癌前病变。国内大数量病例观察,癌变率约为2%~3%。
慢性胃炎的治疗,首先应除去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彻底治疗急性胃炎及口腔、咽喉部慢性感染灶,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及药物,戒烟酒等。饮食宜节制,不宜暴饮暴食,要适当调控情志,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或忧伤。对一般消化不良症状,可采用抗酸剂,解痉剂,粘膜保护剂等。
1.抗酸剂只用于胃酸分泌增高或正常分泌的患者,能减轻吐酸、烧心等症状。若胃酸偏低或无酸者则不宜运用。抗酸剂有胃舒平、乐得胃,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150mg
2次/日),酸泵抑制剂如奥米拉唑。胃泌素受体拮抗剂如,每日400mg,分3次服用。
2.解痉剂缓解胃肠痉挛,减轻痉挛性疼痛:如普鲁本辛、胃疡平、安胃灵、吗丁琳、等,对反流性胃炎,可使用胃复安和胆胺,胃复安有抑制胃和十二指肠逆蠕动、加速胃的排空、减少胆汁反流的作用。剂量每日为10~20mg/3次。胆酪胺可与胃内胆盐结合,加速胆盐的排除,剂量每日为3~4g/4次,但不宜长期服用。
3.胃粘膜保护剂可用胶体铋剂、麦滋林、生胃酮(每日100mg3次),每日1g/3~4次。PGE(前列腺素E)15ug每6小时一次以及胃泌素等。
4、抗幽门螺旋菌治疗:可采用三钾二枸椽酸铋每日120mg/4次,痢特灵每日100mg3次,每日0.25g/3~4次,以及羟苄、羟氨苄头孢菌素。腹部透热疗法:以超短波或红外线在上腹部理疗,或腹部热敷“理疗热”等,可改善胃粘膜血流量,有利于缓解症状和胃粘膜之修复;但理疗必须无溃疡病存在;热敷必须无急性炎症。适用于脾胃虚寒的患者。
(1)肝胃不和型:采用舒肝理气和胃解郁之法。可选用疏肝散合降气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陈皮、积壳、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甘草和胃,,玄胡索疏肝止痛。
(2)脾胃虚弱型:采用温中健脾。可选用香砂合建中汤加减。前方中、、、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陈皮、、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黄芪益气补中;、桂枝、炙甘草、生、、饴糖为小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者。
(3)胃阴不足型:应养阴益胃。方选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前方中北、合养胃阴;、子滋肝养胃;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则润养肠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
(4)胃络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实、偏热者,方可选合饮加、生甘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芨、。如中虚偏寒,,可选加减。失笑散内,生行血散瘀止痛。内含丹参、、砂仁理气血和胃止痛。加大黄、生甘草可泻热止血。调营敛肝饮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止血;、、、茯神柔肝敛肝;陈皮、木香、和胃理气散瘀,煅海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护膜。黄土汤内含灶心黄土、白术、炮、炙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干养阴滋阴;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敛止血。
(5)肝胃湿热型:证见嘈杂、泛酸,胃脘,恶心泛呕,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数。宜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方选合左丸加味。前方中、清热化痰;其中二陈汤(陈皮、、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中、吴萸泄肝热。可加白螺丝壳、煅瓦楞等以抑酸止痛。
(1)按辨证经常使用的中成药:肝胃不和证可选用加味、、平肝和胃丸、左金丸、等。脾胃虚弱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等。中焦虚寒证可选用、胃疡灵冲剂、附子等。胃阴不足证可选用养胃膏、等。其他如伴有食滞者可选用、大山揸丸;伴有者可选用生脉口服液;伴有者可选用五仁丸等。
(2)市售成药
①猴菇菌片(猴头菌片):3片,3次/日。胃乐宁(本品口服液)1支2~3次/日。
②胃益冲剂:1包,2次/日,对肝郁胃疼之萎缩性胃炎,低酸者适用。
③胃安冲剂:1包,2次/日。对胃阴不足,低酸之萎缩性胃炎适用。
④:能健脾消积、活血消炎、和胃止痛。用于一般慢性胃炎,每次4~5片,3次/日。
⑤维酶素:多用于萎缩胃炎,改善细胞代谢,防止不典型上皮增生,每次3片,3次/日。
⑥甘链片(每片含甘草次酸25mg、双氢50mg、硫酸钙90mg、磷酸氢钙35mg、适量):每次4片,3次/日。主要用于胃窦炎患者;但有甘草次酸副作用。
7.复方甘铋镁(甘草流浸膏、、次碳酸铋、石、大黄,、):每次3片,3次/日。有中和胃酸、生肌消炎及松弛幽门括约肌的作用。适用于有便秘及胃肠道郁积之慢性高酸性胃炎。
8.三九胃泰(内含三桠苦、、白芍、生地、木香):据称本品有保护胃粘膜、抑菌消炎、止血镇痛及改善微循环作用,适用于各型胃炎,每次1包,2次/日,
15天1疗程。
针灸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慢性胃炎起到良好作用,一是能调整胃肠运动,针刺中脘可调小肠和大肠的蠕动;针刺足三里可解除幽门痉挛,加强胃收缩,促进胃排空,对脾胃虚证(包括虚寒证)胃肠功能低下者有一定帮助。其二是调整胃酸之分泌。实验证实,针刺足三里、中脘可使胃酸增加,对缺乏胃酸之治疗有帮助;针刺公孙、内关、梁丘则能抑制胃酸分泌,对胃酸增高之患者可选用。
用于按摩脘腹部中皖穴,作环形按摩,节律平等,轻重适度,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增强胃肠分泌功能,减轻胃肠淤血,改善血循环,有助于脾胃运化、解痉止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
(1)在防护上要注意饮食的调摄,饮食要因病、因人、因地、因时的调整,要注意酸、辣、辛燥、烟、酒等饮食之偏嗜。中医所讲的保健养生对慢性病的防治有所帮助,除了保持心情愉快外,气功是防治胃病的一种好方法。慢性胃炎患者练内养功或放松功,当放松和入静时,能抑制大脑皮质病理兴奋灶,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此外,健身操、太极拳和适当的户外运动,都对调整胃肠功能有所帮助,宜坚持锻炼。(2)慢性胃炎应及时坚持治疗,并应注意口鼻腔及咽部慢性炎症的治疗及全身疾病的防治,注意使用药物的副作用以减轻胃粘膜的损伤;同时对重症患者及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定期进行复查,以防恶变。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评论加载中...
(必填项)
评论内容: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幽门螺杆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