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换了一条不同型号的耳机突然没有声音了音乐会突然停了

赵宇为作品 - Logitech 罗技 Ultimate Ears UE 900 入耳式动铁耳机测评报告 [Soomal?数码多]
Logitech 罗技 Ultimate Ears UE 900 入耳式动铁耳机测评报告
Ultimate Ears[UE]作为全球最为知名的动铁耳机品牌,2008年被罗技公司收购,虽然动铁耳机的老本行没有落下,但罗技将UE品牌推向主流、时尚音频市场的策略让真正的发烧友和专业用户似乎有些担心。UE面向专业用户的动铁定制耳机业务并没有停滞,在民用市场随着UE老型号的逐渐退市,已经很难从产品上看到UE传统高端动铁耳机品牌的形象,直到2012年下半年,UE 900发布,这款定价在399美元的四单元动铁耳机,成为2008年罗技收购UE后,非定制耳机中最为重要的型号。
多单元动铁耳机以及定制版的多单元动铁耳机一直是UE公司的长项,尤其它的定制业务一直备受专业音乐人士喜爱,这也是UE品牌专业性的重要体现。随着2008年罗技收购UE,我们并没有通过罗技的渠道更多的了解UE,但却很快享受到了产品价格上的大幅优惠。由于在当年圣诞节罗技将UE TF10耳机极大幅度降价促销,让这款三单元的动铁耳机成为了UE最为知名的动铁耳机。
虽然在2012年,罗技以TF10的外形为样本,更新了TF15耳机,但它的整体定位仍与之前TF10一致,UE品牌下已经长期没有非定制型号的高端动铁耳机产品。虽然我们对动铁耳机测评的并不算多,但毫无疑问的是动铁扬声器单元技术在2008年之后有了不小的进步。即便在UE 700上我们也可以感受的到。这种进步表面上看体现在耳机外观尺寸的小型化设计,在声音素质方面的提高[相对TF10时代的产品]同样明显。这些技术能否给多单元的动铁耳机带来更好的实际表现?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没有理由不持乐观态度,但也许运气不好,之前也遇到过几款令人失望的产品。
受限于我们测评条件和一流动铁耳机相对高昂的价格,我们测评这类耳机确实不多。而此次UE900这样定位的耳机测评也非常令人期待,感谢Incarnation这位发烧友及数码多网友提供测试样品。
UE 900耳机作为新一代UE民用级多单元动铁耳机的旗舰产品,使用了现在比较常见的每声道四个动铁单元的设计,从半透明的外壳和它的爆炸结构视图来看,它似乎由两组并联的动铁单元组成,一组的体积相对较小,负责高频和中频,而另外一组体积要大不少,负责低频。每一组单元都有两个开口,构成四单元的结构。而目前我们见到的外形小巧的双单元动铁耳机也是类似设计,不过目测UE 900内置的中高音单元的尺寸还是要比UE 700或者X10之类使用的单元要大一些。
UE 900外形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得益于动铁单元比5-6年前技术的进步,整体的尺寸上也没有原来那么臃肿,相比上一个UE知名型号TF10来说,佩戴的舒适度和合理性也有所提高,为什么要说合理性?因为TF10那种结构实在太奇怪了。UE 900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入耳式耳机尽量贴合外耳,达到较好密闭性和降噪效果的设计,这并不可能像定制耳机那样达到那么的严密,但从我个人使用感受来看,反而比定制耳机舒服得多。在耳机外壳上,UE 900使用了半透明的蓝色塑料材质,这与我们手中的一款UE 7 Pro定制版[王旭晗同学所有]的透明外壳材质类似,不过UE 900的颜色更深一些,半透明的设计也让你可以隐约看到内部的单元,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科技感。
UE 900耳机使用了较细编织在一起的耳机线,由于这类耳机都推荐大家使用向上绕耳引出导线的佩戴方式,所以在导线绕耳部分使用了一小段塑料套管套在线材上,它可以起到对线材灵活“塑形”的作用。使用类似轻巧的线材,除了有更加轻便的优点外,这种线材在贴近衣物时也比普通橡胶服帖得多[没有那么明显的弹性特征],这也是借鉴了在专业定制耳机中的一些优点。从实际使用来看,这类线材在出街时,只要将线上的衣夹夹好,它带来的走路或跑步时的噪声控制也相对较好,听诊器效应更多的传来是自己的脚步声,而恼人的相对运动下的风噪是相对较少的。当然,入耳式耳机在出街应用中是无法避免各种噪声随着听诊器效应放大,但却可以带来明显很好的隔绝外界噪声的功效。
UE 900耳机采用了可换线的设计,耳机换线的设计接口比传统的2pin式的连接大大进步,如图所示看到这是一个圆形截面的小接口,插入后有外圈的锁死扣将线固定,不用担心平时使用会滑脱。而巧妙的内部设计可以让接口的外圈灵活转动,即耳机连接上以后,接口部分是可以灵活的360度转动的,这对佩戴的舒适度和佩戴时的方便性都有很大的帮助。UE 900随机提供了两条耳机线,一条黑色一条蓝色,它们并不是为了调音而分别设计,而是蓝色的一条线上有麦克风和线控,耳机和线控支持“Made for iPod”认证,即在iPhone、iPad、iPod产品上可以实现线控该具有的功能。而在Android上,只能说抱歉了。但由于使用了可换线设计,UE似乎是提供专门为Android设计的具有麦克风的线材。
UE 900作为高端耳机,除了提供丰富尺寸和质感的入耳部分耳塞外,还提供了一个塑料的比较精致的收纳盒,很厚实,盖子打开时也很有质感,这个盒子和TF10的金属盒相比似乎略有缩水。耳机附件中有一个很有用的转接线,即耳机和麦克风分离插座,这我们在之前K歌的文章中介绍过,不要小看它,它可以分出两个标准3.5mm插孔,一个用于连接立体声耳机,而另一个可以连接麦克风。当然,这个转接线是给那些将麦克风和耳机融合在一起的3.5mm接口的,在目前手机上当然都是这样的接口,而笔记本电脑上也越来越多使用这样的标准。
从官方技术参数来看,UE 900的阻抗为30欧姆,灵敏度101.2dB,对于一款小耳塞来说似乎这并不是一个容易驱动的指标,但对于动铁单元的耳机,由于特性和动圈有很大不同。例如,很多动铁耳机也许并不容易驱动,但却可以带来非常好的瞬态表现。而这对于大多数动圈耳机来说,这显然是一组矛盾,这样的描述和结果似乎有些不可想象。
由于测试时间限制,我们对耳机煲机大概只有2周的时间,不排除更长时间的“热身”可以让UE 900的表现更好,但加上网友之前使用时间,近500小时的使用相信可以有足够的说服力。本次测试主要使用iPod Classic、步步高 vivo Xplay、iPhone、七彩虹C4 Pro作为便携音源参考;而由于测试中我们发现UE 900的一些主观上听感特点,我们决定加入乐之邦Monitor 03 US、小夜曲HP耳放等设备作为辅助参考。虽然这是一款小耳塞,但对于发烧友来说它的价格并不算低,搭配更好的音源有更好的表现,是选用这组测试音源的目的。测试中使用对比的耳机主要以Vsonic GR07 MKII为主,创新Aurvana In-ear2和UE TF10耳机为辅助。
为什么有这样的对比?有经验的读者应该很清楚了?虽然In-ear2和TF10是动铁耳机,但它们的表现与UE 900差距已经很大。而GR07 MKII是我们测评中评价最高的高端耳机,它的价格虽然在1000元出头,但却要比大家熟知的森海塞尔IE8明显更好。下面来看看UE 900到底表现如何。
第一印象:初次试听UE 900,你会发现这是一款比In-ear2更加不像动铁的动铁耳机,整个声音表现偏柔和,而人声的表现反而更加偏向松软,厚实的风格,整个声音的动态并不算突出,甚至没有GR07 MKII甚至更低端一些动圈耳机表现的扎实。从声音上惟一可以提醒你它是“动铁”的,要感谢音乐中传来的令人印象深刻又有些不那么习惯的高频。而整体来说,UE 900并不难驱动,我们下面的主要评价基于vivo Xplay和iPod Classic,其他音源下表现会专门说明。
高频表现:UE 900的高频表现出非常好的解析力,由于在同类耳塞,甚至动圈式高端耳机上也很难感受到这样的高频,初次试听UE 900会有些不习惯。如果大家熟悉数码多的动铁耳机测评,我们以往从来没有肯定过动铁耳机高频的解析力出色,尤其是与高端动圈耳塞相比我们一直认为高端动圈耳塞解析力更好。包括ER4、TF10、UE 700、In-ear2的测评等等。
但今天对于这款UE 900来说,我们对它的高频表现非常满意,从整体素质来说要比VSonic GR07 MKII更胜一筹。它表现出了很好的高频向上的延伸,舒展的整体风格,优雅柔和的声音形态。它并没有传统动铁刻意拔高,或者过于拘谨,追求声音密度的迹象。在高频的瞬态方面,是动铁单元物理结构所决定的优势,UE 900的瞬态也很出色,难得的是相比In-ear2这样级别的动铁,它的解析力明显提高的同时,声音变得更为柔和舒展,瞬态反应灵敏,速度很快,细节又非常丰富,只在高频很高的部分处理一些高频打击乐泛音表现上偶尔有股“动铁”犀利的味道。令人非常中毒的是,在高频的大动态下声音层次的丰富,极为稳定的瞬态表现,在这方面是GR07 MKII这种级别的耳机与UE 900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与传统印象中动铁相比,UE 900的高频反而没有了那种可以轻易实现很好的密度,偏硬风格声音的特质,很多朋友听过UE 900都认为这耳机没有“动铁味”,我们认为这才是正确的趋势和高品质高频的特质。这样的表现说明动铁单元在高频部分的表现在进步,而且进步明显。回到与高端动圈耳塞对比的话题上,UE 900的高频在极高的部分仍然略显生硬[这部分细节高端动圈表现的反而不够好,大动态下很可能带来明显毛刺],但在偏中高频部分反而调校的比GR07 MKII还要柔和……这与UE 900整体风格相符。在中高频和高频衔接部分UE 900还是表现的不错,偏暖、偏柔和的风格,结合非常好的解析力和瞬态表现,以及在极大动态下声音层次的清晰程度,说“秒杀”高端动圈,并不为过。回头再听GR07 MKII,反而觉得这款它的声音却略显声音和偏干了一些。这并不能说GR07 MKII表现不好,只能说技术群山中,一样山外有山啊!
中频表现:UE 900偏柔和的风格甚至要比一些中性偏暖的动圈耳塞程度更“柔”一些,例如比E10还要更“松软”一些,更是要比GR07系列的声音松很多。不过,我们发现在UE 900的中频开始,耳机与高频似乎呈现出声音风格上的“分歧”。例如在一些古典音乐中的协奏曲,高音乐器伴奏比较多的人声等等。由于声音偏柔和,中频的动态是一个弱点,这似乎出现在很多新动铁耳机上,例如索尼XBA40[问题很严重]。当然,UE 900的表现并不是不能接受,而是在保证柔和偏暖风格前提下,中频动态确实稍显不足。在便携播放器上尤为明显,只有在声卡耳机输出上才会有所改观。
UE 900的中频整体解析力仍然明显好于In-ear2和TF10,但瞬态表现反而有所下降,我们一直说UE 900声音柔和,能柔和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对我们测评的几款耳机都很陌生,如果你认为动铁就应该有“铁味”即偏硬朗的风格,那么你一定更愿意相信E10或者GR07 MKII是动铁……这真的不夸张。
UE 900人声表现非常饱满厚实,但在中高频和中频衔接部分稍有塌陷,所有人声表现不够扎实,而且稍有发闷的趋势,这与它非常出色的高频相比,听起来总觉得有些遗憾。整个中频的表现可以说比较舒展,声音相对“放”的比较松,但却“收”的不够干净,这与动铁瞬态好的传统有些不符。我们认为,在便携音源,包括Xplay级别的播放器上,它的中频动态都偏弱了一些,虽然并不是致命伤害,但总体感觉不够干净[主要在中低频稍多一些,录音本身比较松的情况下]。大动态时“氛围”感偏重,中低频的声音发散明显,中频的细节也因此受到影响。当然在极其变态的大动态下,动铁还能表现出失真小,瞬态好的一面。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声音表现的懒懒散散。
与In-Ear2,GR07 MKII相比,UE 900的中频虽然足够丰满,但不够扎实,中高频动态还要稍弱一些,整体细节丰富,但瞬态一般,中低频对音色的影响较大,人声表现偏浓重,稍显鼻音偏多。在中小音量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明显偏柔的风格,但需要一些力度和激情时,显得有些懒散,很难传达这种活力和爆发力。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中高频部分,UE 900的细节同样值得肯定,人声高音区细节、爆发力,齿音的控制,都要远好于GR07 MKII级别的耳机。而GR07 MKII是一种更加中性的声音,整个声音更加干净,声音扎实,结像清晰,中高频相对UE 900来说瞬态略差,声音反而没有UE 900来的舒展。但在中频动态方面,例如大编制的交响乐时,GR07 MKII都会有更为细致和稳定的层次表现,只是中低频量感略少[这部分需要配合声卡,GR07 MKII才有更好表现]。
低频表现:UE 900低频表现比较松,从中低频的表现来说似乎有些放得过开,有些松垮的感觉,比如,低频定音鼓的鼓点,那种敲击的凝聚力表现的很弱。如果这样的表现放在动圈耳塞上,接下来的声音肯定会惨不忍睹。而有趣的是,UE 900可以将开始听起来比较松垮的低频,又很好的收住。所以给你一种,没有太大力度,没有激情,却在很弱的低频成分里能找回瞬态细节的音色。这种风格除了能迎合中低频和中频结合带来比较浓厚的口味外,对于声音细节表现并没有什么好处。
更进一步说,UE 900这种风格对于一些美式音乐或现代电子音乐来说可能也存在挑食的问题。例如,动铁耳机很适合表现一些打击乐,和失真并不大的电Bass,电子鼓点,它的瞬态好,反应迅速、干净。而一些口味清淡或者不插电的音乐低频反而会比较干瘪,这时候配合松软的UE 900感觉会不错,毕竟它还有较好的瞬态,和明显区别于动圈耳机的瞬态细节上的干净、快速的特色。不过如果低音本身制作时加入的延迟、失真较大,那UE 900就可能会有发糊的趋势。在一些流行音乐中,同样会遇到挑食的问题。
不同音源的表现:UE 900中频和低频有些懒散的风格让人有些惋惜,所以我们也很愿意尝试将它连接到像03 US、或者小夜曲HP耳放这样的设备上,看看有没有改善。事实证明,这确实有效,但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UE 900的中频和低频在03 US,小夜曲HP或者幻想曲D/A上,声音都会变得更加实在,中低频都有所收敛,不过从中低频向下声音的解析力和层次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在这方面,反而是GR07 MKII更好,在大动态下,甚至要好的更为明显。而更强的驱动力会让UE 900的高频密度更好,这反而让它之前谈到的高频的舒展、凌动和极其出色的高频延展的优点有所减少。不得不说,在03 US上,UE 900的高频似乎又有了点“动铁”的味道……所以,不推荐用这么强力的驱动力去驱动UE 900。
在便携音源上,UE 900并不是像高灵敏度动圈耳塞那样容易驱动,但它的整个声音细节、动态、中低频量感,高频的层次的表现都已经达到了不错的状态,可以说,有一台超过iPhone级别的便携音源搭配UE 900就有不错的表现,而Xplay这样控制力更好,偏暖的声音则更为适合。相比硬件的适应性,UE 900也许更调曲目的品质,例如它对有损压缩的音频文件表现出劣质的高频就非常敏感。
UE 900作为一款399美元定价,中国大陆售价在近3000元的耳机来说,它的表现并没有令人失望。对于罗技来说,UE 900的出现也非常重要,因为在最近的1-2年中,大家一度认为罗技正在毁掉“UE”,UE 900可以告诉你,并不是如此。从UE 900上,我们也听到了新的动铁单元、更好的动铁单元带来出色的声音表现。但整体风格的变化,对于TF10粉丝来说显然难以预料,即便是我们更加喜欢In-ear2、UE 700这一代动铁风格的人来说,也没有想到UE 900的声音会如此的柔和、细腻。
在TF10年代的动铁并不以声音细腻闻名,虽然大家误读部分耳机高频夸张的拔高为高解析力,但排除这点,动铁的优势仍然在它的瞬态控制出色,以及在大声压大动态下厚实、稳定的声音。与同时期动圈相比,动圈小耳塞根本达不到这样的动态和声音的密度、力度,以及超大声压下的很好的瞬态控制力。但,那个时期的动铁,解析力真的不够好。
In-ear2和UE 700,从表面看是受益于动铁单元技术的进步,将耳机小型化的代表性产品[同类产品还很多]。但从声音风格看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变化受到动铁单元体积变小的影响有多大,但改善解析力,让整个声音更为舒展自然,声音层次更为丰富是我们在UE 700、In-ear2这一类、这一代耳机上所听到的。毫无疑问,虽然大家在技术上争论动铁到底是不是适合做音乐欣赏耳塞的同时,技术改进的目标明确,动铁单元响应快控制力好,但细节不够丰富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了不小的进步。当然,在这个时期Westone,舒尔等品牌也推出了更高端的动铁耳塞,我们没有听过,比较遗憾。
UE 900的高频整体素质全面优于GR07 MKII,作为动铁单元声音反而更为柔和舒展,瞬态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极大动态下声音层次干净,稍有两点不足是密度稍差[但以足够好,符合它整体声音风格]以及在极高频上稍显夸张的“动铁味”。UE 900的中频和低频表现出一种比动圈更为厚实、松软、柔和的风格,这是最令人意外的。而从我们听过的一些动铁耳塞来看,动铁的确存在“松的下来也收的住,却打不出去的问题。”动态不足,声音不实,却又不缺少微弱的细节表现,中小音量下,轻音乐等感觉很柔和,但在大动态下声音就明显过于懒散了。也许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柔和的风格,但我们希望这样的中频和低频可以更紧凑一些,将会大大改善听感。当然,UE 900的表现是相比In-ear2、UE 700等耳机有明显提高的,相对大家乐于对比的UE前一代旗舰产品――TF10,提升幅度当然是非常非常大的,基本不具有可比性。
UE 900能否代表目前动铁耳塞的最高水平,至少从价格上来说,似乎不是,因为还有更贵的……但从我们掌握的知识来分析,UE 900的声音在动铁耳机中至少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虽然它的声音风格谈不上完美,中低频和高频风格似乎有不和谐的嫌疑,但从听感来说,UE 900很多方面不但有所进步,而且这样的表现已经在耳塞类产品中有了符合它价位的表现。至于不少人抱怨UE 900没有了动铁味?我们觉得没有“铁片味”绝不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动铁耳机风格的确有所改变,同时素质也在不断提高,UE 900是最新动铁技术的一个不错的代表,对定位相似的高端动圈式入耳式耳塞产品形成竞争,这绝对是“铁片味”时期的动铁耳机做不到的。由于动铁单元技术并不封闭,来源也比较单一,我们相信随着类似UE 900同类技术单元被更多的使用,大家可以听到越来越多没有动铁味,却整体表现更有特色,素质更高的耳机,希望这样的产品越多越好。
本文的相关书签:
10025012017082105
相关的文章
1791934012710
本文一共有 249 条评论
116.009.196.***116.009.196.***
014.156.170.***014.156.170.***
116.116.201.***116.116.201.***
119.167.096.***119.167.096.***
140.112.244.***140.112.244.***
124.244.178.***124.244.178.***
114.145.027.***114.145.027.***
221.005.065.***221.005.065.***
219.130.224.***219.130.224.***
110.249.241.***110.249.241.***
180.160.219.***180.160.219.***
042.002.106.***042.002.106.***
提示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0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995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耳机的知识
耳机基础知识
一、耳机是如何分类的?
1、最简单的分法,可以分为头戴式和耳塞式:
头戴式一般比较大,有一定重量,所以携带不太方便,但其表现力十分强,能使与世隔绝享受音乐的美妙。
耳塞式主要易于外出旅游听音乐,因为它的体积很小。此类耳机主要用于CD随声听、MP3播放机、MD上。
2、按换能原理(Transducer)分
主要是动圈(Dynamic)和静电(Electrostatic)耳机两大类,虽然除这二类之外尚有等磁式、驻极体式等数种,但或是已被淘汰或是用于专业用途市场占有量极少,在此不做讨论。
动圈耳机(也称为电动式):目前绝大多数(大约99%以上)的耳机耳塞都属此类,原理类似于普通音箱,处于永磁场中的线圈与振膜相连,线圈在信号电流驱动下带动振膜发声。动圈式耳机效率比较高,大多可为音响上的耳机输出驱动。
静电耳机(也称为电容式):振膜处于变化的电场中,振膜极薄、精确到几微米级(目前STAX新一代的静电耳机振膜已精确到1.35微米),线圈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带动振膜发声。静电耳机所能到达的声压级没有动圈式耳机大,但它的反应速度快,能够重放出各种微小的细节,失真极低。由于其结构精密,对材料要求很高,而且多为手工装配调试,故价格昂贵。
静电耳机原理图:
另外还有一种双分频式耳机:双分频耳机是在半开放式耳机的基础上整合了电动式和电容式两者各自的优点的双段分频耳机。它把电动式、电容式、封闭式、开放式四种耳机的优点集于一身,(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杂交”)此类耳机无论从动态范围、瞬态响应、放音质量、音色厚度等等方面都是十分出众的,而且它的声音解析准确是音乐发烧友的最佳选择。
  由使用情况来看,一般说来,电动式的耳机具有结构简单、音质稳定、价格便宜等特点,适合于一般人士选用,它能满足一般的需求;电容式耳机,音质好且频带宽,但由于工艺复杂,价格就比较高,适合于发烧友们选用,它的听音品质相当好。
3、按开放程度分
主要是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密闭式)
封闭式耳机就是通过其自带的软音垫来包裹你的耳朵,使其被完全覆盖起来。此类耳机因为有大的音垫,所以个头也较大,但有了音垫就可以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使用而不受影响。耳罩对耳朵压迫较大以防止声音出入,声音正确定位清晰,专业监听领域中多见此类,但这类耳机有一个缺点就是低音音染严重,W100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开放式耳机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耳机样式。此类机种的特点是通过采用海绵状的微孔发泡塑料制作透声耳垫。它体积小巧,佩带很舒适,不再使用厚重的染音垫,于是没有了与外界的隔绝感,声音可以泄露、反之同样也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如果耳机开放的程度很高,可以听到另一边单元发出的声音,形成一定的互馈,使得听感自然。但它的低频损失较大,也有人说它的低频准确。开放式的耳机一般听感自然,佩带舒适,常见于家用欣赏的HIFI耳机。
  半开放式耳机是综合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耳机优点的新型耳机(它是一个混血儿,融合了前两种耳机的优点,改进了不足之处),此类耳机采用了多振膜结构,除了一个主动有源振膜之外,还有多个无源从动振膜。它具有低频描述丰满浑厚,高频描述明亮自然、层次清晰等很多特点,如今许多较高档次的耳机上广泛的应用的就是这种耳机。
4、按用途分
主要是家用(Home)、便携(Portable)、监听(Monitor)、混音(Mix)、人头唱片(Binaural Recording)
二:耳机一些相关参数和音质术语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1.耳机相关参数
阻抗(Impedance):注意与电阻含义的区别,在直流电(DC)的世界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但是在交流电(AC)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而我们日常所说的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
灵敏度(Sensitivity):指向耳机输入1毫瓦的功率时耳机所能发出的声压级(声压的单位是分贝,声压越大音量越大),所以一般灵敏度越高、阻抗越小,耳机越容易出声、越容易驱动。
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频率所对应的灵敏度数值就是频率响应,绘制成图象就是频率响应曲线,人类听觉所能达到的范围大约在20Hz-20000Hz,目前成熟的耳机工艺都已达到了这种要求。
2.音质评价术语
音域:乐器或人声所能达到最高音与最低音之间的范围
音色:又称音品,声音的基本属性之一,比如二胡、琵琶就是不同的音色
音染:音乐自然中性的对立面,即声音染上了节目本身没有的一些特性,例如对着一个罐子讲话得到的那种声音就是典型的音染。音染表明重放的信号中多出了(或者是减少了)某些成分,这显然是一种失真。
失真:设备的输出不能完全复现其输入,产生了波形的畸变或者信号成分的增减。
动态:允许记录最大信息与最小信息的比值
瞬态响应:器材对音乐中突发信号的跟随能力。瞬态响应好的器材应当是信号一来就立即响应,信号一停就嘎然而止,决不拖泥带水。(典型乐器:钢琴)
信噪比:又称为讯噪比,信号的有用成份与杂音的强弱对比,常常用分贝数表示。设备的信噪比越高表明它产生的杂音越少。
空气感:用于表示高音的开阔,或是声场中在乐器之间有空间间隔的声学术语。此时,高频响应可延伸到15kHz-20kHz。反义词有“灰暗(dull)”和“厚重(thick)”。非常抽象的词,不是空间感。它较适合听大型的作品或是在较大场地演奏的节目。它是一种频率较高、比较散的声音。
低频延伸:指音响器材所能重放的最低频率。系用于测定在重放低音时音响系统或音箱所能下潜到什么程度的尺度。比方说,小型超低音音箱的低频延伸可以到40Hz,而大型超低音音箱则下潜到16Hz。
明亮:指突出4kHz-8kHz的高频段,此时谐波相对强于基波。明亮本身并没什么问题,现场演奏的音乐会皆有明亮的声音,问题是明亮得掌握好分寸,过于明亮(甚至啸叫)便让人讨厌。
音质:音质这个名词并不抽象。当你打开一台收音机听乐曲或新闻之时,当你觉得听起来,收音机播出播音员的声音甜美有层次,园润。失真小,乐曲播送时高音明亮,低音丰富、混响度好。你自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这台收音机音质好”!音质是评价音响器材最基本、最广泛的评价术语。
音色:声音会如光线一样是会有颜色的,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耳朵听到的。音色愈暖声愈软,音色愈冷声越硬。音色可以用“美”“高贵”等亲眼来形容。如听小提琴演奏时,你可以说这把小提琴的音色真冷或真暖等说法。
音场感:这项包括音场的形状、前后位置,高度、宽度、深度等项、这些项目能很具体表现出来也即是说音场的临场感。这是聆听者与喇叭位置,空间三者互相关系达到一个比较微妙、恰当的融合点才表现出来的感受。
层次感:这是音场中由前往后一排排乐器的发声清晰程度,以及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间隔清楚程度。这程感觉有如一截园木横截面木头年轮一圈一圈的排列感。
定位感:简单讲就是人声或乐器声发生点清楚、确定位准确。通常说,声音发飘即是指定位感不好。在音场中,靠两侧的乐器定位感通常会比较好,而音场中央的乐器定位感会比较差。这也是环绕声音响效果中加中间声道的原因之一。加中间声道对定位感有所帮助。
透明感:最好的透明感、声音是不会刺耳的是最耐听的,每对人耳对于耐听与不耐听的感受程度都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透明感的好坏也就有不同的标准。
结像力与形体感:顾名思义,强像力就是将虚无漂渺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换句话讲,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声的形体展现的能力。结像力好的音响器材会让音像更浮突,更具有立体感。
解析力:音乐细微的变化都能表现得清楚,既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亦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综合低电平与高电平的解析力,就是我们所谓的解析力。
整体平衡性:主要是讲高、中、低频段的适当量感分配。合理的高、中低量感就是整体平衡性,听音乐感觉到乐曲柔和但有力度,明亮,欢快而又有层次,明晰、融合而又立体感。临场感强,那么好的音响器材其整体便体现出来了。
松香味:一般用于对弦乐的评价,常见的说法有”松香味十足”、”松香味浓郁”等。实际上,这是一种音高较高(频率较高)、响度较低、有毛刺感但听上去使人愉快的音。
弹性:常用于对低频的评价,较抽象,具有力度、饱满和使人愉快感。
冷、暖:二者都是愉快的,冷的音质清澈、有力度、甚至略有毛刺,暖的音质明亮、圆润、力度不是那么充沛。
丰满、干瘪:丰满的声音饱满、宽广、融和、令人愉快且具有一定的响度,而干瘪的声音单薄、分割、干涩、令人难受且响度一般较小。
宽、窄:二者直接与重放节目的频率范围有关。如果重放节目高音乐器和低音乐器都能很好的表现出来,给人以宽广的感觉,就叫做宽。反之,重放节目时基本听不见高音乐器和低音乐器,只有中频,就象在电话里听到的声音,令人难受,这就是窄。
松、紧:一个声音如果比较散、比较圆润、有一定水分且不使人难受就叫松,而声音有力度、但比较干涩灰暗就是紧,使人不大愉快。
肥、瘦:肥指过于丰满,指低频过多且水分不少,亦即有一定的频率失真(低频份量过多)并且混响偏重。瘦的概念与干瘪相当。
三:关于放大器方面的相关知识
1.一般的放大器可分为晶体管(石机)和电子管(胆机)放大器两类
&&& 2.放大器
前置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的统称。
功率放大器:简称功放,用于增强信号功率以驱动音箱发声的一种电子装置。不带信号源选择、音量控制等附属功能的功率放大器称为后级。
前置放大器:功放之前的预放大和控制部分,用于增强信号的电压幅度,提供输入信号选择,音调调整和音量控制等功能。前置放大器也称为前级。
3.甲类放大(class-A)
也称A类放大。为放大器的一种工作状态。此时晶体管或电子管放大器将会对整个的音频信号进行放大。
乙类放大(class-B)
也称B类放大。为放大器的一种工作状态。此时一路晶体管或电子管放大器将会放大音频信号的正半部分,而另一路晶体管或电子管放大器则放大信号的负半部分。
甲乙类放大(class AB)
也称为AB类放大。放大器的一种工作状态。此时放大器的输出级在输出功率为低电平时便按甲类放大状态,而在输出功率为高电平时便转换为乙类放大。
四:关于耳机线材
大多数耳机线都以铜为原料,一般的纯度(一般用几N表示,比如4N、6N……)越高导电性越好,信号失真越小,常见的有:
TPC(电解铜):纯度为99.5%
OFC(无氧铜):纯度为99.995%
LC-OFC(线形结晶无氧铜或结晶无氧铜):纯度在99.995%以上
OCC(单晶无氧铜):纯度最高,在99.996%以上,又分为PC-OCC和UP-OCC
&&& 五:关于前端器材
许多HIFI发烧友习惯将唱机分离成转盘和解码器两部分以得到音质更好的音乐
前端:多指声频系统中的信号源,如LP密纹慢转唱机或CD唱机,有时也指调谐器(收音头)中处理从无线接收到的信号的前级。
CD转盘:将CD机的机械传动部分独立出来的机器。
D/A转换器:数码音响产品(例如CD、DVD)
中将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的装置。D/A转换器可以做成独立的机器,以配合CD转盘使用,此时常常称为解码器(DAC)。
&&& 六:关于耳机插头
七:关于耳机厂商
世界上有名气的头戴耳机很多,其中较受发烧友青睐的品牌主要有:德国森海塞尔(Sennheiser)、拜亚动力(BeyerDynamic)、奥地利AKG、美国歌德(Grado)、日本铁三角(Audio-Tech)、日本STAX等,其中森海塞尔和歌德为家庭用的发烧耳机,AKG、拜亚动力、铁三角为专业监听耳机,日本STAX为静电耳机的专业制造厂。
德国森海塞尔是高保真耳机领域中首屈一指的品牌。它的耳机有两大系列:HD系列和革命系列,这两大系列中又分别有供专业录音使用的,和适合个人使用的,其中较有名气的型号有:HD470、HD490、HD580、HD600、eh2270等。HD470是大家公认的性价比较高的低价位动圈被开式耳机,外观轻巧时尚,音质明亮饱满,中音平和,价格500元左右。HD490是一款近乎理想的古典音乐耳机,用它来听古典音乐,厚重的低频、细腻的高频,会给每一位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HD580、HD600是森海塞尔HD系列中的顶级品,频响从12Hz直到38000Hz,失真率已达&0.1%,音域非常宽阔,声音重放性和音乐的解析力非常好,在英国发烧天书杂志的星级评比中,曾获五星级奖。
德国SENNHEISER森海塞尔首支开放型立体HI-FI耳机HD414
&&& 1996年,为表彰
SENNHEISER在技术上的突出贡献,美国电影电视协会颁发EMMY艾美奖,同时,静电耳机HE
60和纯甲类放大器HEV70属于黄金组合,被广大的一流录音师和发烧友尊为"大师"并于1994年获取"金耳机"奖
1998年度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会设计奖
00/2001年金耳朵奖《音响杂志》
1996年荣获美国奥斯卡技术奖
1996年美国电视广播协会颁发EMMY艾美奖
2000年度金耳朵奖(第三位)
magazine(音像杂志,1/01)
,年度"金耳朵"奖
magazine(音响杂志)
一等奖--2000年读者最喜欢的产品
&&& stereoplay
magazine(立体声杂志)
1998年度最佳耳机
&&& stereoplay
magazine(立体声杂志)
美国歌德耳机是以设计师Joe
Grado的名字命名的,其产品系列从最低档的40、60到中高档的80、125、225、325及至RS1,SR60性价比高得惊人,700元左右的售价,声音的平衡度和准确性竟能和其他牌号贵得多的耳机一比高低,而且曾多次获世界各种权威音响杂志的评比大奖和最佳推荐型号。歌德耳机的阻抗均为32欧姆,非常适合walkman和discman的配用。
美国的耳机厂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除了GRADO(歌德)以外,就要算KOSS了。
1958年,KOSS的第一副高保真耳机SP-3问世。
&&& 1962年的PRO
4、1968年的第一副静电耳机ESP/6、1970年的PRO/4AA、1984年推出的Porta
Pro、1999年面市的Plug耳塞和Sporta Pro便携式耳机
奥地利AKG、德国拜亚动力两种品牌的耳机主要是为专业录音用耳机,多为高阻抗密闭耳机,近来也为广大发烧友爱好者拥有。(1937年,拜亚动力率先开发出了全世界第一副动圈式耳机DT48,从此进入高保真耳机领域。DT48这款耳机至今仍在生产销售,可算是全球生产历史最长的耳机了。拜亚动力的耳机都在型号数字前冠以DT,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DT是Dynamic
Telephone,即"动力电话"的缩写。刚发明出DT48的时候,"耳机"(headphone)这个词还不存在,拜亚先生把自己的发明称作"动力电话",DT这个字母组合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日本的耳机品牌为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有:铁三角,索尼,STAX。铁三角主要以会议话筒而闻名于世,曾为2000年奥运会指定用设备。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近来他们推出了一系列低阻发烧耳机,阻抗均为40欧姆,有些还可折叠,很适合随身听爱好者选用。索尼这个人人皆知的品牌,最著名的莫过于它的随身听和耳塞,其实它的发烧耳机也很著名,尤其是V系列头戴耳机。(STAX,一家专门生产静电耳机的日本公司,在1959年成功的试制出了静电耳机的原型机。这是全世界首台静电换能方式的耳机,STAX把它定名为“earspeaker
”即耳边的音箱。1960年,STAX的第一台商品化静电耳机系统终于面世了,由SR-1静电耳机和SRD-1驱动转换器组成。1968年,STAX推出了SR-1
的替代品SR-3,SR-3 的性能与SR-1
几乎一样,只是用料非常讲究,以致于比SR-1重了近1/3。1973年,SR-X/MK2,耳机振膜的厚度也从原来的6微米降到了4个微米。目前STAX新一代的静电耳机振膜已精确到1.35微米。)
一、耳机是如何分类的?
1、最简单的分法,可以分为头戴式和耳塞式:
头戴式一般比较大,有一定重量,所以携带不太方便,但其表现力十分强,能使与世隔绝享受音乐的美妙。
耳塞式主要易于外出旅游听音乐,因为它的体积很小。此类耳机主要用于CD随声听、MP3播放机、MD上。
2、按换能原理(Transducer)分
主要是动圈(Dynamic)和静电(Electrostatic)耳机两大类,虽然除这二类之外尚有等磁式、驻极体式等数种,但或是已被淘汰或是用于专业用途市场占有量极少,在此不做讨论。
动圈耳机(也称为电动式):目前绝大多数(大约99%以上)的耳机耳塞都属此类,原理类似于普通音箱,处于永磁场中的线圈与振膜相连,线圈在信号电流驱动下带动振膜发声。动圈式耳机效率比较高,大多可为音响上的耳机输出驱动。
静电耳机(也称为电容式):振膜处于变化的电场中,振膜极薄、精确到几微米级(目前STAX新一代的静电耳机振膜已精确到1.35微米),线圈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带动振膜发声。静电耳机所能到达的声压级没有动圈式耳机大,但它的反应速度快,能够重放出各种微小的细节,失真极低。由于其结构精密,对材料要求很高,而且多为手工装配调试,故价格昂贵。
静电耳机原理图:
另外还有一种双分频式耳机:双分频耳机是在半开放式耳机的基础上整合了电动式和电容式两者各自的优点的双段分频耳机。它把电动式、电容式、封闭式、开放式四种耳机的优点集于一身,(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杂交”)此类耳机无论从动态范围、瞬态响应、放音质量、音色厚度等等方面都是十分出众的,而且它的声音解析准确是音乐发烧友的最佳选择。
  由使用情况来看,一般说来,电动式的耳机具有结构简单、音质稳定、价格便宜等特点,适合于一般人士选用,它能满足一般的需求;电容式耳机,音质好且频带宽,但由于工艺复杂,价格就比较高,适合于发烧友们选用,它的听音品质相当好。
3、按开放程度分
主要是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密闭式)
封闭式耳机就是通过其自带的软音垫来包裹你的耳朵,使其被完全覆盖起来。此类耳机因为有大的音垫,所以个头也较大,但有了音垫就可以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使用而不受影响。耳罩对耳朵压迫较大以防止声音出入,声音正确定位清晰,专业监听领域中多见此类,但这类耳机有一个缺点就是低音音染严重,W100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开放式耳机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耳机样式。此类机种的特点是通过采用海绵状的微孔发泡塑料制作透声耳垫。它体积小巧,佩带很舒适,不再使用厚重的染音垫,于是没有了与外界的隔绝感,声音可以泄露、反之同样也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如果耳机开放的程度很高,可以听到另一边单元发出的声音,形成一定的互馈,使得听感自然。但它的低频损失较大,也有人说它的低频准确。开放式的耳机一般听感自然,佩带舒适,常见于家用欣赏的HIFI耳机。
  半开放式耳机是综合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耳机优点的新型耳机(它是一个混血儿,融合了前两种耳机的优点,改进了不足之处),此类耳机采用了多振膜结构,除了一个主动有源振膜之外,还有多个无源从动振膜。它具有低频描述丰满浑厚,高频描述明亮自然、层次清晰等很多特点,如今许多较高档次的耳机上广泛的应用的就是这种耳机。
4、按用途分
主要是家用(Home)、便携(Portable)、监听(Monitor)、混音(Mix)、人头唱片(Binaural Recording)
二:耳机一些相关参数和音质术语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1.耳机相关参数
阻抗(Impedance):注意与电阻含义的区别,在直流电(DC)的世界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但是在交流电(AC)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而我们日常所说的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
灵敏度(Sensitivity):指向耳机输入1毫瓦的功率时耳机所能发出的声压级(声压的单位是分贝,声压越大音量越大),所以一般灵敏度越高、阻抗越小,耳机越容易出声、越容易驱动。
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频率所对应的灵敏度数值就是频率响应,绘制成图象就是频率响应曲线,人类听觉所能达到的范围大约在20Hz-20000Hz,目前成熟的耳机工艺都已达到了这种要求。
2.音质评价术语
音域:乐器或人声所能达到最高音与最低音之间的范围
音色:又称音品,声音的基本属性之一,比如二胡、琵琶就是不同的音色
音染:音乐自然中性的对立面,即声音染上了节目本身没有的一些特性,例如对着一个罐子讲话得到的那种声音就是典型的音染。音染表明重放的信号中多出了(或者是减少了)某些成分,这显然是一种失真。
失真:设备的输出不能完全复现其输入,产生了波形的畸变或者信号成分的增减。
动态:允许记录最大信息与最小信息的比值
瞬态响应:器材对音乐中突发信号的跟随能力。瞬态响应好的器材应当是信号一来就立即响应,信号一停就嘎然而止,决不拖泥带水。(典型乐器:钢琴)
信噪比:又称为讯噪比,信号的有用成份与杂音的强弱对比,常常用分贝数表示。设备的信噪比越高表明它产生的杂音越少。
空气感:用于表示高音的开阔,或是声场中在乐器之间有空间间隔的声学术语。此时,高频响应可延伸到15kHz-20kHz。反义词有“灰暗(dull)”和“厚重(thick)”。非常抽象的词,不是空间感。它较适合听大型的作品或是在较大场地演奏的节目。它是一种频率较高、比较散的声音。
低频延伸:指音响器材所能重放的最低频率。系用于测定在重放低音时音响系统或音箱所能下潜到什么程度的尺度。比方说,小型超低音音箱的低频延伸可以到40Hz,而大型超低音音箱则下潜到16Hz。
明亮:指突出4kHz-8kHz的高频段,此时谐波相对强于基波。明亮本身并没什么问题,现场演奏的音乐会皆有明亮的声音,问题是明亮得掌握好分寸,过于明亮(甚至啸叫)便让人讨厌。
音质:音质这个名词并不抽象。当你打开一台收音机听乐曲或新闻之时,当你觉得听起来,收音机播出播音员的声音甜美有层次,园润。失真小,乐曲播送时高音明亮,低音丰富、混响度好。你自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这台收音机音质好”!音质是评价音响器材最基本、最广泛的评价术语。
音色:声音会如光线一样是会有颜色的,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耳朵听到的。音色愈暖声愈软,音色愈冷声越硬。音色可以用“美”“高贵”等亲眼来形容。如听小提琴演奏时,你可以说这把小提琴的音色真冷或真暖等说法。
音场感:这项包括音场的形状、前后位置,高度、宽度、深度等项、这些项目能很具体表现出来也即是说音场的临场感。这是聆听者与喇叭位置,空间三者互相关系达到一个比较微妙、恰当的融合点才表现出来的感受。
层次感:这是音场中由前往后一排排乐器的发声清晰程度,以及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间隔清楚程度。这程感觉有如一截园木横截面木头年轮一圈一圈的排列感。
定位感:简单讲就是人声或乐器声发生点清楚、确定位准确。通常说,声音发飘即是指定位感不好。在音场中,靠两侧的乐器定位感通常会比较好,而音场中央的乐器定位感会比较差。这也是环绕声音响效果中加中间声道的原因之一。加中间声道对定位感有所帮助。
透明感:最好的透明感、声音是不会刺耳的是最耐听的,每对人耳对于耐听与不耐听的感受程度都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透明感的好坏也就有不同的标准。
结像力与形体感:顾名思义,强像力就是将虚无漂渺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换句话讲,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声的形体展现的能力。结像力好的音响器材会让音像更浮突,更具有立体感。
解析力:音乐细微的变化都能表现得清楚,既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亦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综合低电平与高电平的解析力,就是我们所谓的解析力。
整体平衡性:主要是讲高、中、低频段的适当量感分配。合理的高、中低量感就是整体平衡性,听音乐感觉到乐曲柔和但有力度,明亮,欢快而又有层次,明晰、融合而又立体感。临场感强,那么好的音响器材其整体便体现出来了。
松香味:一般用于对弦乐的评价,常见的说法有”松香味十足”、”松香味浓郁”等。实际上,这是一种音高较高(频率较高)、响度较低、有毛刺感但听上去使人愉快的音。
弹性:常用于对低频的评价,较抽象,具有力度、饱满和使人愉快感。
冷、暖:二者都是愉快的,冷的音质清澈、有力度、甚至略有毛刺,暖的音质明亮、圆润、力度不是那么充沛。
丰满、干瘪:丰满的声音饱满、宽广、融和、令人愉快且具有一定的响度,而干瘪的声音单薄、分割、干涩、令人难受且响度一般较小。
宽、窄:二者直接与重放节目的频率范围有关。如果重放节目高音乐器和低音乐器都能很好的表现出来,给人以宽广的感觉,就叫做宽。反之,重放节目时基本听不见高音乐器和低音乐器,只有中频,就象在电话里听到的声音,令人难受,这就是窄。
松、紧:一个声音如果比较散、比较圆润、有一定水分且不使人难受就叫松,而声音有力度、但比较干涩灰暗就是紧,使人不大愉快。
肥、瘦:肥指过于丰满,指低频过多且水分不少,亦即有一定的频率失真(低频份量过多)并且混响偏重。瘦的概念与干瘪相当。
三:关于放大器方面的相关知识
1.一般的放大器可分为晶体管(石机)和电子管(胆机)放大器两类
&&& 2.放大器
前置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的统称。
功率放大器:简称功放,用于增强信号功率以驱动音箱发声的一种电子装置。不带信号源选择、音量控制等附属功能的功率放大器称为后级。
前置放大器:功放之前的预放大和控制部分,用于增强信号的电压幅度,提供输入信号选择,音调调整和音量控制等功能。前置放大器也称为前级。
3.甲类放大(class-A)
也称A类放大。为放大器的一种工作状态。此时晶体管或电子管放大器将会对整个的音频信号进行放大。
乙类放大(class-B)
也称B类放大。为放大器的一种工作状态。此时一路晶体管或电子管放大器将会放大音频信号的正半部分,而另一路晶体管或电子管放大器则放大信号的负半部分。
甲乙类放大(class AB)
也称为AB类放大。放大器的一种工作状态。此时放大器的输出级在输出功率为低电平时便按甲类放大状态,而在输出功率为高电平时便转换为乙类放大。
四:关于耳机线材
大多数耳机线都以铜为原料,一般的纯度(一般用几N表示,比如4N、6N……)越高导电性越好,信号失真越小,常见的有:
TPC(电解铜):纯度为99.5%
OFC(无氧铜):纯度为99.995%
LC-OFC(线形结晶无氧铜或结晶无氧铜):纯度在99.995%以上
OCC(单晶无氧铜):纯度最高,在99.996%以上,又分为PC-OCC和UP-OCC
&&& 五:关于前端器材
许多HIFI发烧友习惯将唱机分离成转盘和解码器两部分以得到音质更好的音乐
前端:多指声频系统中的信号源,如LP密纹慢转唱机或CD唱机,有时也指调谐器(收音头)中处理从无线接收到的信号的前级。
CD转盘:将CD机的机械传动部分独立出来的机器。
D/A转换器:数码音响产品(例如CD、DVD)
中将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的装置。D/A转换器可以做成独立的机器,以配合CD转盘使用,此时常常称为解码器(DAC)。
&&& 六:关于耳机插头
七:关于耳机厂商
世界上有名气的头戴耳机很多,其中较受发烧友青睐的品牌主要有:德国森海塞尔(Sennheiser)、拜亚动力(BeyerDynamic)、奥地利AKG、美国歌德(Grado)、日本铁三角(Audio-Tech)、日本STAX等,其中森海塞尔和歌德为家庭用的发烧耳机,AKG、拜亚动力、铁三角为专业监听耳机,日本STAX为静电耳机的专业制造厂。
德国森海塞尔是高保真耳机领域中首屈一指的品牌。它的耳机有两大系列:HD系列和革命系列,这两大系列中又分别有供专业录音使用的,和适合个人使用的,其中较有名气的型号有:HD470、HD490、HD580、HD600、eh2270等。HD470是大家公认的性价比较高的低价位动圈被开式耳机,外观轻巧时尚,音质明亮饱满,中音平和,价格500元左右。HD490是一款近乎理想的古典音乐耳机,用它来听古典音乐,厚重的低频、细腻的高频,会给每一位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HD580、HD600是森海塞尔HD系列中的顶级品,频响从12Hz直到38000Hz,失真率已达&0.1%,音域非常宽阔,声音重放性和音乐的解析力非常好,在英国发烧天书杂志的星级评比中,曾获五星级奖。
德国SENNHEISER森海塞尔首支开放型立体HI-FI耳机HD414
&&& 1996年,为表彰
SENNHEISER在技术上的突出贡献,美国电影电视协会颁发EMMY艾美奖,同时,静电耳机HE
60和纯甲类放大器HEV70属于黄金组合,被广大的一流录音师和发烧友尊为"大师"并于1994年获取"金耳机"奖
1998年度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会设计奖
00/2001年金耳朵奖《音响杂志》
1996年荣获美国奥斯卡技术奖
1996年美国电视广播协会颁发EMMY艾美奖
2000年度金耳朵奖(第三位)
magazine(音像杂志,1/01)
,年度"金耳朵"奖
magazine(音响杂志)
一等奖--2000年读者最喜欢的产品
&&& stereoplay
magazine(立体声杂志)
1998年度最佳耳机
&&& stereoplay
magazine(立体声杂志)
美国歌德耳机是以设计师Joe
Grado的名字命名的,其产品系列从最低档的40、60到中高档的80、125、225、325及至RS1,SR60性价比高得惊人,700元左右的售价,声音的平衡度和准确性竟能和其他牌号贵得多的耳机一比高低,而且曾多次获世界各种权威音响杂志的评比大奖和最佳推荐型号。歌德耳机的阻抗均为32欧姆,非常适合walkman和discman的配用。
美国的耳机厂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除了GRADO(歌德)以外,就要算KOSS了。
1958年,KOSS的第一副高保真耳机SP-3问世。
&&& 1962年的PRO
4、1968年的第一副静电耳机ESP/6、1970年的PRO/4AA、1984年推出的Porta
Pro、1999年面市的Plug耳塞和Sporta Pro便携式耳机
奥地利AKG、德国拜亚动力两种品牌的耳机主要是为专业录音用耳机,多为高阻抗密闭耳机,近来也为广大发烧友爱好者拥有。(1937年,拜亚动力率先开发出了全世界第一副动圈式耳机DT48,从此进入高保真耳机领域。DT48这款耳机至今仍在生产销售,可算是全球生产历史最长的耳机了。拜亚动力的耳机都在型号数字前冠以DT,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DT是Dynamic
Telephone,即"动力电话"的缩写。刚发明出DT48的时候,"耳机"(headphone)这个词还不存在,拜亚先生把自己的发明称作"动力电话",DT这个字母组合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日本的耳机品牌为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有:铁三角,索尼,STAX。铁三角主要以会议话筒而闻名于世,曾为2000年奥运会指定用设备。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近来他们推出了一系列低阻发烧耳机,阻抗均为40欧姆,有些还可折叠,很适合随身听爱好者选用。索尼这个人人皆知的品牌,最著名的莫过于它的随身听和耳塞,其实它的发烧耳机也很著名,尤其是V系列头戴耳机。(STAX,一家专门生产静电耳机的日本公司,在1959年成功的试制出了静电耳机的原型机。这是全世界首台静电换能方式的耳机,STAX把它定名为“earspeaker
”即耳边的音箱。1960年,STAX的第一台商品化静电耳机系统终于面世了,由SR-1静电耳机和SRD-1驱动转换器组成。1968年,STAX推出了SR-1
的替代品SR-3,SR-3 的性能与SR-1
几乎一样,只是用料非常讲究,以致于比SR-1重了近1/3。1973年,SR-X/MK2,耳机振膜的厚度也从原来的6微米降到了4个微米。目前STAX新一代的静电耳机振膜已精确到1.35微米。)
耳机导线 决定耳机音质好坏的原因
线材为什么这么神奇?电源线为什么会有作用?为大家讲解一下线材工作的原理。
  发烧线材真的很神奇吗?老资格的发烧友都有实际经验在不同的器材中去搭配不同的线材,知道不同发烧线材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在发烧界新手眼中便觉得这些线材是如何的神奇或者是这些老资格的发烧友怎么都有一付无懈可击的金耳朵。但是很多人都解释不了的是电源线为什么会对声音产生至关重要的改变,有的则认为电源线是一种玄学。其实不然,只要你了解线材对声音的改变原理你就会了解,这不是玄学。
  首先,信号线和喇叭线或者线的作用大家可能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认识,但是对于电源线带来的作用认同的人少之又少。大家都知道,传导直流电流和交流电流与复杂的音频信号是不一样的,直流电流和相对固定频率的交流电流如220v
50hz的频率和强度是相对单一而稳定,而音频信号的频率和强弱却是在不断中变化的!所以不同用途的线材设计与导体种类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中学物理课本讲过安培定理,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导体通过电流,周围就会产生磁场,产生的磁场就会引入振动的产生而震动又会和磁场校核一起干涉电流的传导。再加上不断变化的频率和强弱不同的信号,就会产生更加复杂的磁场和振动,更有外来的辐射和振动的从而使理想的传导变得极其复杂。
  其次就是需要认识导线自身给传输带来的影响。
  电阻表示为通过导体时的直流电阻,导体产生的电感则是一条导体自身产生的感抗。绝缘体包附在导体时产生的分布电容附着在导体的表面,这一数值应该等于0,但是在实际中是做不到的。更多的导体校核在一起又会产生电容和电感,这些电容和电感在这些导体间存在,当这些导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一根导体时又会在这个整体中存在。屏蔽层包附在导体外,杜绝EMI的干扰,但是他一样会产生电容和电感,这样复杂的一个传导过程中,除了受到外界的污染,自身的结构等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再后需要了解的就是分布电容和电感对声音的影响。功放输出耦合电容的大小会直接反映到声音的不同,以往耦合电容需要无感,是为了降低电感对声音的影响,综合这一道理就更容易理解导体中电容电感对声音带来的影响了。
  最后趋肤效应也作为一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到,由于物理特性,高频段的信号基本走导体表面,低频信号走导体中间,这时高低频信号传导不平均,造成对声音的影响。
  众多名牌大厂都努力将这些数值做到尽量低,不同的线材厂家为了克制这些影响传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研发了了很多办法,但是这些方法总共包括为3种,第一是使用更好更适合的导体进行有效传输,比较典型的代表厂商是银彩。第二是加强绝缘材料和屏蔽的构造杜绝一切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各个厂家都认识到了其关键性,所以都很重视的。第三就是导体独特的编制结构能够抵销一部分磁场振动的产生和趋肤效应,比较典型的是金宝和音乐丝带。
褒耳机的方法与技巧
为什么要褒耳机?
新买回来的耳机,听感不错。可是与朋友的用了有一段时间的同型号耳塞对比起来,总是差强人意。低音紧而生硬,中音不够柔和丰满,高音部分毛刺尽显。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只新买的耳机还没有褒过!
那么,何谓褒耳机?大家都知道,新的汽车,机器等,在正常使用前都是要经过一个叫做“磨合”的阶段,使内部的机械装置充分协调配合,提前进入到最佳状态。同样,耳机的推动单元(耳机里边的扬声器)也是一个机械装置,准确来说应该是半机械、半电子的结合物,主要由音圈、震膜、定位环(固定震膜的金属环)等组成。机械部分属于顺性系统,包括震膜和固定在震膜上的音圈。顺性元件可以等效于电子元件中的电容,电容储存的是电能,震膜和音圈储存的是动能。耳机单元顺性的大小就等同于震膜和音圈这两个电容的并联值,也就是是决定音质好坏的关键。震膜和音圈所使用的材料是高顺性材料,其内部分子结构在定型初期不稳定,所以顺性大小也不稳定,刚转用在扬声器单元上时其顺性通常比较小(通常直观的理解就是还比较生硬),因为分子结构相对处于稳定期。长时间地运动之后,分子之间距离拉远,分布均匀顺性加大许多,扬声器整体的顺性也加大许多,扬声器一个最重要的数值就是最低谐振频率,专业上叫F0,这个值基本决定了扬声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频率,它取决于扬声器的等效质量和等效顺性,因为扬声器是一个机械共振系统等效于一个电路上的共振电路,共振电路的频率取决于电感(扬声器等效质量)和电容的大小,FO的大小和电感与电容的大小成反比,所以扬声器顺性越大,扬声器的F0就越低,低频下潜就越好。顺性的变化牵一发动全局,扬声器整体的所有机械数据动会变化,如扬声器的机械品质因数,顺性大了就等于机械损耗增加,因此机械品质因数会变低,就等同于声音听起来比较松软。所以新的耳机相对听起来都有低频下潜不深、量感也较小、生硬,中频表现不够柔和,高频还有毛刺、太过尖锐等症状(当然,这也是由耳机本身的素质决定的)。褒一段时间后,扬声器单元的顺性(或说弹性)增加,前后移动会轻松自如,这样声音就会丰满轻松,音质也就好一些了。
怎么样煲耳机?
要如何褒耳机呢?以前流行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接上收音机,调到一个无电台的频率上,利用收音机发出的“嘶嘶”声(粉红色噪音)长时间让耳机工作,以达到褒机的效果。但用这个方法不太明显,还不如直接戴上耳机听音乐这样来得更快。也有用专门的频率发生器来生成某一段固定或扫描的频率然后输入到耳机这样来褒的,这种方法效果比较明显,所使用的时间也能缩短很多。但是大部分的玩家都没有这一类的仪器,那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褒耳机最有效率呢?在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的爱好者编出了一些程序,利用计算机处理出一些波形、频率,通过声卡输出,达到一些真实频率发生仪器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虚拟仪器”。类似这样的频率测试软件有很多,笔者现在用的是一个叫Test
Tone Generator的软件,简单易用,功能专一,体积也小。下面就来说说怎样用它来褒耳机。
褒机一般都是用低频。所以,只要把TTG设置低频就可以了。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固定频率输出;二是用扫描频率。效果都差不多固定频率的褒机方法是在固定频率输出(CONSTANT
TONE)的FREQUENCY那输入一个数值,一般是20到50就可以,还要选中LOOP,DURATION时间没所谓,波形用SINE(正弦波)增益为0
DB,然后就可以在声卡上插上耳机,让它长时间工作。
扫描频率方法就是用扫描频率(SWEEP)那的INITIAL FREQUENCY那输入起始频率,在FINAL
FREQUENCY那输入结束频率,一般我认为从20HZ到100HZ比较合适,DURATION时间是设置扫描一次所用的时间,然后其他的操作和固定频率一样。很多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只褒低频。其实,从上面所述的褒机的原理就可以知道是为什么了。
在褒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连续工作太久!因为音圈存在着电阻,工作久了会发热,搞不好还会烧了音圈!最好是隔两个小时停几分钟然后在继续。二是音量千万不能太大,耳塞震膜是很脆弱的材料,音量大的话,音圈运动的行程也就大,从而剧烈拉动震膜,会造成音圈松脱,震膜变形甚至撕裂等等。特别是像888这样“脆弱”的耳塞,更是要小心。调准时只要调到能明显听到的声波或者是说空气的震动就可以,千万不要调到太大、听到震膜在剧烈震动这种情况。小心保护好你的耳机。
最后要强调一点的就是,并不是所有的耳机褒过都会变好声,这要和耳机的本身的质素所决定的,有些耳机褒后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也是正常的。我们褒机的目的是帮助它迅速度过老化调整期,使其各组成部件的物理特性达到稳定。未煲过的耳机振动系统可能会比较紧、比较硬,通过煲机,可以让它的振动系统松弛下来,参数也趋于稳定,因此音质会变好一点。还有就别把褒机的效果想得太好了,褒一段时间后再褒来褒去效果不会太明显的。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要有好的声音主要还是看音源等
煲”耳塞的操作
首先,我们需要数张CD碟,这是因为CD音质是目前民用级别(撇开并不实用的SACD和DVD-AUDIO)可以达到最好效果的音乐质量,而且碟片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以下所有操作也均以CD随身听为例。“煲”机碟最好是张频响范围非常宽广的碟片,单独使用一般的纯人声碟肯定不行。推荐一些正版的发烧碟,比如《TITANIC》、《阿姐鼓》和《1812序曲》等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和中国民乐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下面笔者就来“煲”好你的耳塞。
《TITANIC》电影原声CD中的第3段《SOUNTHAMPTON》、第9段《THE SINKING》和第10段《DEATH OF
TITANIC》。《SOUTHAMPTON》虽有抄袭贝多芬的《欢乐颂》之嫌,但声音层次非常分明,乐曲包含的信息量也很丰富。高中音柔顺致密,隐隐而来的阵阵低频能量予人一种深邃感。这首曲目在全频段都有突出表现,对于耳塞的全面震动是非常有好处的。而《THE
SINKING》和《DEATH OF
TITANIC》除了与上面一首有同样出色的全频表现以外,在动态上更胜一筹,整体声音能量十足,如果没有“煲”就听这样的曲子,耳塞的震膜要“受苦”了!
国产动画电影《宝莲灯》电影原声CD中的第4段《序曲:宝莲灯》和第13段《望月节的舞蹈》。《序曲:宝莲灯》一开始声音较为轻柔,但越到后来,声音动态越大,能量也越多。中间还夹杂着一些人声的合唱,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曲子,唯独其低音略微少了一些。《望月节的舞曲》中一开声的低频以及中间一段女声对于耳塞中低频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滚石24K24BIT金碟——万芳》CD中的第一段《猜心》是笔者用作试音的保留曲目,用来“煲”耳塞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首曲目的第一段主要是人声独唱,不过到了后面,乐器就越来越丰富,但整体仍可算是轻柔。“煲”耳塞不能一直用大动态来“煲”,也需要在中间做一些调整。而且,这首曲目中的人声非常出色,可以用作“煲”耳塞结束以后的试听之用。
其实优秀的曲目太多了,笔者在这里推荐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把随身听和耳塞准备好,放入碟片,音量上要开的大一些。现在的随身听为了延长播放的时间,输出功率普遍较低,用户大可以把音痢到90%以上,不过最好不要开效果)煲”耳塞的过程中要一步一步的来,首先用一些舒缓的音乐,比如上问中提到的《猜心》,先放5~10个小时。然后再换略微“厉害”一点的音乐,如《SOUTHAMPTON》,继续播放10小时以上,最后才是诸如《THE
SINKING》和《DEATHOF
TITANIC》之类的音乐,一直要播放到耳塞基本上“煲”好。为了确定耳塞“煲”的情况,用户可以每隔10小时听一次,一般来说,效果都会有一些差距,等到差距不明显的时候,就可算是“煲”好了。当然,这种鉴别方法也不是很容易实现,那么就准备“煲”50~100个小时好了。不过要达到大功告成就需要日常不断的使用才行,要使耳塞真正达到最佳效果,时间上一般需要2个月左右。
前后声音的对比
笔者“煲”耳塞“煲”过很多,最有感触的就是索尼(SONY)MDR-E888了。这是一款目前相当高级的耳机,市售价在人民币400元左右。但是这款耳塞刚买回来试听的时候,常常都会有高音发干,中频毛刺多多等问题,让人觉得完全不值400大元。不过一旦MDR-E888“煲”好了,那么她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柔顺的高频、温暖但绝无毛刺的中频、深沉有力的低频,简直不敢相信是同一个耳塞。个人认为,MDR-E888是笔者见过的耳塞中最需要“煲”的一款,这可能和它独特的生物震膜有关系。其它的耳塞也都需要“煲”,“煲”过以后都主要体现在低频弹性感得到加强,高频柔顺感有了提高,只是结果好象没有MDR-E888那么夸张!
“煲”耳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将“煲”和日常合理使用相结合,如果能正确的“煲”好你的耳塞,那么,相信她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正常应该有分阶段,用扫频信号最好,音乐也可以,
第一阶段12小时左右,选用柔和的音乐或白噪声,意在热身,初步活动单元部分,标准化听音的80%音量
第二阶段12~24小时,可选择动态范围大的曲目,给耳塞做全面运动,标准化听音的120%音量。
第三阶段12~24小时,初听耳塞后,可选择信号对不满意的部分集中火力开褒,标准化听音的150%~~200%音量。
只要你够耐心,逐步做好这些步骤,即使是再娇贵的耳塞,也全然没有问题。
实际上最好的煲,就是先热身一下24小时左右,然后就开始使用,100小时左右,自然就能达到良好的状态,没必要太过刻意的追求褒耳塞的效果,当心适得其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机突然一边没声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