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丹布拉石窟寺寺遗迹大量分布在古代西域

佛祖真容—中国石窟寺探秘
&&&&&&&&&&&&&&&&
/ 佛祖真容—中国石窟寺探秘 
开始创建了,而最终完成于北齐高洋作皇帝的年代里(公元 550—559 年), 是最著名的北齐皇家石窟寺。  北响堂的中洞俗称释迦洞,也是一所布局与装饰同北洞相近的中心塔柱 窟,只是在规模上远不如北洞。它的外立面雕刻保存完好,可以清楚地看到 原来的面貌:在洞窟的门外两侧分别雕着菩萨立像,再外的两侧龛内,又各 雕着一身穿着甲胄的天王立像;门外的前廊处立着几很八角形的檐柱,中间 的两根下部有狮子柱础;在前廊上部的崖面上,雕出覆钵塔状的窟顶,并有 忍冬叶与火焰宝珠等组成的塔刹,形成了最具有北齐特色的塔形窟。  南洞俗称刻经洞,因为在这所洞窟的内外壁面上保存着许多石刻佛经, 还有一块公元 572 年刻成的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的写经碑。这里的石刻经 文有《维摩诘所说经》、《弥勒下生经》、《无量寿经》等,都是很有名的 大乘佛教经典。南洞外立面的上方也雕出覆钵塔形,但它的内部却是在正、 左、右三壁上各开了一所大龛的佛殿窟,大龛内雕着坐佛与二弟子四菩萨像, 龛外的立面刻着华美的天幕装饰。  在北响堂的北齐石窟中,所有佛教人物的雕像都一反北魏晚期的清瘦模 式,创造出了一种造型健壮、敦实厚重的风范。它们穿着的服装都是轻薄的, 仅仅刻着稀疏的衣纹,有的佛像又穿上了传自印度的通肩式袈裟,这些都似 乎与高氏政权坚持鲜卑族的习俗有关。北响堂的这些皇家风范,还大大地影 响着其他地区石窟寺的开凿和寺院佛像的制作。南响堂石窟群的第 1、2 窟是中心塔柱窟,它们的基本构造同北响堂的北洞、中洞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他五所洞窟都位于第 1、2 窟的上层,都是佛殿 窟的形式。在第 2 窟门外两侧的龛内,被隋代磨平后刻成了《滏山石窟之碑》, 上面记载着在北齐后主高纬当皇帝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 565 年,由灵化寺 的和尚慧义辟山草创了南响堂,后来由当朝宰相高阿那肱出资兴建成了这处 石窟寺院。到了北齐末年,不信佛教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军队打到了这里, 砸毁了不少石窟里的佛像,所以,这里的佛教雕刻早已是残缺不全了。第 7 窟的保存状况是最好的,窟门外立着檐柱,上面雕成了屋檐的形状,在檐柱 之间分别在窟门两侧开龛造立着金刚力士像。第 7 窟的内部结构很像北响堂 的南洞,在正、左、右三壁上各开了一所天幕形大龛,龛内雕刻着一佛二菩 萨二弟子像,龛下基坛的表面壶门间,浮雕着系列神王的形象。从现存的南 响堂石窟造像风格来看,虽然它们的身躯仍然是敦厚的,但已不像北响堂那 样健壮有力了,而这个时期的高氏集团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开拓精神。小响堂石窟中的西窟,是一所中型的中心塔柱式洞窟。在中心塔柱的正、左、右三面分别开着天幕帐形大龛,龛内供奉着佛与二菩萨二弟子像,龛上 有飞天浮雕,龛下柱基的表面一排小龛内,刻着香炉、供养比丘和神王。中 心塔柱的后面上部是与后壁相连的,下面开出了可以环绕塔柱礼拜的甬道。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北响堂皇家中心塔柱窟的影响因素。有趣的是,在窟室后 壁雕着一所立佛龛,立佛的身体下侧还刻着几位童子的形象,龛的外侧保留 着公元 574 年 10 月明威将军陆景与张元妃敬造定光佛的发愿文铭文。原来, 龛内的那尊立佛像就代表着定光佛。定光佛也叫燃灯佛,是佛教中过去世界 的一位佛祖。《大智度论》中说他在出生的时候,一切身边如灯,所以叫作 燃灯太子。后来他成了佛,也就称作燃灯佛。相传,释迦牟尼的前世曾经是 一位儒童,有一天他看见燃灯佛祖走来了,人们都欢呼着拥向佛祖。儒童急忙从王家姑娘那里买了几枝青莲花,向燃灯佛祖跑去。可是人太多了,他怎么也挤不到眼前去。忽然,儒童看见燃灯佛祖身边有一片泥 水地,因为太脏了,所以没有人。儒童毫不犹豫地过去向佛祖献花,并在泥 水地面上五体投地,把自己的长头发掩在了泥地上,希望燃灯佛祖踩着自己 的头发过去。燃灯佛目睹了这一切,就向在场的人们预言说:九十一劫以是 贤劫,这个小孩会成为佛的,那时他的名字叫释迦牟尼。那么,在燃灯佛立 像的下侧,有一位跪着的小孩,应该代表着释迦的前世。这个小龛刻成的时 候,已经距离北齐国灭亡不远了。在河南安阳境内,还有几所精美的北齐小型石窟,也是值得一提的。 安阳的灵泉寺,位于安阳市西南 30 公里太行山支脉室山的东麓,这一带保存着两所中小型的石窟洞。大留圣窟,开凿在灵泉寺以东 0.5 公里的岚峰 山西麓断崖上,它原来是东魏的大和尚道凭于公元 546 年建造的一所修行 窟,并没有什么雕刻。到了北齐时期,僧侣们又在这所窟内的地面中间向下 凿成了一个倒凹字形的佛坛,并在坛上安置了三尊石雕坐佛像,在佛坛的侧 面开龛雕出了象、风、火等八位神王像。这些造像都包含着典型的北齐时代 风尚。  大住圣窟位于灵泉寺以西 0.5 公里的宝山南麓石灰岩断壁上,是由隋朝 的名僧灵裕于公元 589 年开创的,在唐代和尚道宣写的《续高僧传》一书中, 还有这位灵裕和尚的传记。大住圣窟的门外两侧,各有一身刻技精湛的浮雕 护法神王像,窟内的平面基本是正方形的,在正、左、右三壁间各开凿了一 个圆拱形大龛,龛内都雕着坐佛和两位胁侍菩萨立像,窟顶的中心是一朵大 型的莲花,莲花的周围刻着六身体态轻盈、随风飘舞的飞天。这种窟内布局 仍然是北齐时代的传统。另外,在大住圣窟的前壁东侧,以减地线刻的形式 排列着六层共 24 位罗汉坐像,它们的身下都刻着自己的名字,第一位是摩河 迦叶,第二位是阿难,第二十四位是师子比丘。这可能与佛教禅宗宣扬的传 法世系有关,也是一幅十分宝贵的石刻艺术资料。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阳灵泉寺东南 5 公里善应村龟盖山南麓,面临着洹水,距离自然山泉——小南海不远,共有西、中、东三所石窟。中窟是在公元 550—555 年间,由灵山寺的和尚方法师开创,北齐国的国师僧稠禅师重莹 修成的。西、东两窟的时代稍晚一些。这三所小窟都是略呈方形的平面,下 有倒凹字形基坛,在坛上雕像,窟顶是覆斗形的。我们可以多少从中看到一 些北魏龙门宾阳中洞以来的旧传统。这三所小窟在造像的安排上也是很有特 点的:在正壁坛上安置的是主尊佛坐像,两侧各有一身胁侍立像;在侧壁高 浮雕的佛、菩萨立像之间,还以浅浮雕的形式刻着供养比丘和俗家供养人的 形象,僧稠的供养像也被刻在了中窟的北壁。在侧壁的上方有的刻着众多的 佛教人物,有的刻着菩提树与莲花水池,似乎代表着特定的环境和佛教故事 内容。这两种不同的雕刻手法相结合,使得这些小小的窟内空间显得主次分 明,排列有序,意趣盎然。太原附近的雕凿壮举  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特别是在中古时期, 许多帝王都是在这里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进而一统天下的。公元 532 年,身 为大丞相兼渤海王的高欢,在晋阳(即太原)设立了自己的大丞相府,总揽 了北魏的朝政大权,从此确立了太原在高氏集团政治上的特殊地位。以后, 东魏、北齐两朝相继在邺城建都,而晋阳则以陪都的地位继续作为皇室主持 政务的重要所在地。在这一时期内,高氏集团中的宗室显贵以及佛教僧侣们  频繁地往来于邺城和晋阳之间,他们不仅沟通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掀 起了太原地区弘扬佛法的热潮。  高氏集团中的主要人物是笃信佛教的,他们不仅在国都邺城地区狂热地 大造石窟寺院,还在两都来往的交通要道上,乃至太原及其周围,建起了一 系列的寺院和石窟,使太原一带的佛教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天龙山石窟群, 就是环绕太原石窟群带中最著名的一处。  天龙山石窟,坐落在太原市西南约 40 公里的天龙山,共有 25 所洞窟, 分布在这里东西两峰南坡峻峭的山腰间,自东向西排列着。其中东峰有 12 所,西峰有 13 所。这一带林木荫茂,风景宜人,高欢最早看中了这个地区, 并且建造了一所避暑离宫。到了北齐时期,高氏皇室又在避暑离宫的西南方 修建了一座天龙寺,据明朝初年编修的《太原志·太原县》中记载,在这座 寺院中有北齐孝昭帝高演执政时期,来自并州(今太原市西南)定国寺的和 尚建造石窟的铭文。这个定国寺,是东魏时期高欢建造的一所寺院,因此,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天龙寺的工程,一定与北齐的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开凿在山崖间的石窟,也应该是这些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天龙山东峰的第 2、3 窟,是东魏时期开凿的一组左右毗邻的小型洞 窟。它们的窟室空间都是 2.5 米左右见方,覆斗形的窟顶,在四壁前面设置 回字形低坛,在正壁与左右侧壁上各凿出一佛龛,龛内雕出坐佛和二胁侍菩 萨立像。比较特别的是,正龛的主佛是结跏趺坐,而侧壁龛内的主佛都是倚 坐的姿势。壁面间还有一些浅浮雕装饰,分成上、中、下三段排列:上段刻 千佛,下段是世俗供养人,中段的佛教题材有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供养 比丘、释迦太子在树下思维像等。窟顶的正中雕刻着莲花,而在四个坡面刻 出飞天。这两窟中的佛和菩萨的面相都是清秀的,佛的身上穿着褒衣博带式 袈裟,虽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北魏末年人物造型风格,但已经不显得十分消瘦 了。第 2、3 窟之间的崖面雕凿了一通石碑,这是沿袭了云冈第二期石窟以及 龙门宾阳中南洞在双窟问立碑的作法。同样,从这两所窟的内部构造中,我 们也能看出它们对龙门宾阳中洞以及皇甫公窟一类石窟作法的继承。其实, 天龙山东魏时期的三壁三龛式洞窟,也正是从龙门北魏晚期的几种佛殿窟综 合发展来的。天龙山北齐时期的洞窟有第 1、10、16 窟等,规模都比东魏石窟略大一些,但在形制与内容布局方面基本承袭了东魏的作法:平面都是方形的,也 是三壁三龛式。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窟前增加了仿木构建筑样式的前廊,这 样就形成了一座座直观的崖中殿堂了。窟门的两侧一般刻着金刚力士或天王 像,窟室低坛的侧面正中是两只蹲狮共捧香炉的形象,它们的两侧刻着神王 或者伎乐人物。第 1 窟的造像是以倚坐的弥勒佛居中,第 10 窟位于正壁龛 内的是释迦与多宝佛并坐像,第 16 窟三所龛内的主佛都是结跏跌坐式的,但 它们所反映的都是三世佛的题材,只不过是分别突出了未来、过去、现在的 佛祖。北齐这三所石窟中的佛、菩萨和弟子的形象,都是面相浑圆、身体健 壮的,它们服装的表面只刻出了很少的衣纹,这种造型风尚,与我们在邯郸 响堂山石窟中看到的是相同的,都是北齐国特有的艺术面貌。  我们先暂时离开天龙山石窟,到太原一带的其他地方去看看。在太原市 南郊区晋祠镇西北约 3.5 公里的龙山南坡山腰间,坐落着姑姑洞石窟群。这 一带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现存的石窟主要有三所,呈上下分布在突起的大 岩石上,都是面向南方,分为下窟、中窟和上窟三部分。它们的东面还有一  身摩崖大佛,西面有三个崩毁殆尽的残窟。姑姑洞的下窟,是一所 3 米多见 方、覆斗形顶的中心塔柱窟,塔柱的四面都开着一所装饰成宝帐样子的佛龛, 龛内原先都有坐佛和胁侍立像。窟室的左右壁都开着两所对称的佛龛,而在 后壁上则排列着三所佛龛。这些龛内有的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有的只雕 一身立佛像。这所中心柱窟的塔柱后面不像响堂山石窟那样凿成了过洞式, 四面顶部的高度都是相等的,这方面可能与直接继承巩县石窟那样的作法有 关。中窟和上窟都是方形平面、覆斗形顶的三壁三龛式小型佛殿窟,中窟的 规模略大一些,这种结构形制与天龙山的东魏、北齐石窟是大体一致的。它 们龛内的雕像都是坐佛和二菩萨二弟子立像;中窟正壁大龛两侧下方还分别 凿出了一个圆拱形浅龛,龛内都雕了一尊手持三叉戟的神王立像;同样,在 左右侧壁外侧的下方,也凿出了大小相当的神王像龛。中窟前壁窟门的两侧, 分别雕着立菩萨像和骑象的菩萨像。这三所洞窟里的佛与菩萨等像,都具有 天龙山北齐石窟那样的造型风格,所以,它们都应该是在北齐时期制作成的。 姑姑洞石窟的那尊摩崖大佛像,是雕凿在一所敞口露顶大龛内的,仅头部就有 1.8 米高,通身的高度可能有十多米。这尊大佛头顶上的肉髻是低平 的,并有着丰圆的面相,这些特点倒是与北齐的风格很接近。唐代的和尚法 琳在《辩正论》里曾经提到:隋炀帝杨广在并州造了一座弘善寺,又在龙山 的崖间雕造了一尊阿弥陀佛坐像,约有 40 米高。地点相互符合,但我们还不 敢断定这尊大佛就是杨广造的。在晋祠镇西北约 5 公里的悬瓮山瓦窑村西北山坡崖面上,坐落着瓦窑村石窟,与姑姑洞石窟相距大约有 1.5 公里。它们是东西并列着的三所小型洞 窟,规模都不太大,都是近似于方形的平面,覆斗形窟顶,三壁三龛式的形 制。在内容的布局、造像的风格等方面都与天龙山、姑姑洞的北齐石窟有着 共同的时代特点,只是在造像的组合上略有繁简而已。这三所石窟的东壁帐 形龛中都雕着交脚坐的弥勒菩萨像,同样与其他两龛内的坐佛像一起构成了 三世佛的题材。山西省的左权县,位于山西东部大行山的西麓腹地,它的东部与河北省的武安县、涉县接壤,是北朝晚期由太原通向邺城的交通要道之一。左权县 境内的石佛寺石窟和高欢云洞石窟,就是在这种东西两都之间密切交往的形 势下开凿出来的。石佛寺石窟,位于太原东南方左权县城西 3.5 公里井沟村西南 500 米的山坡上,是南北毗邻的两所石窟。它们在内部构造上有些不同:第 1 窟是略 呈方形的平面,覆斗形窟顶,三壁三龛式,在三壁前部设置了倒凹字形的低 坛,是比较典型的东魏石窟;第 2 窟的平面却略呈倒梯形,人字披形的两面 坡窟顶,也是三壁三龛式的。两窟的内部都是 2.5 米左右见方,规模都不太 大。第 1 窟在造像的布局方面与天龙山东魏开凿的第 2 窟有些相似,也是在 中心龛内雕凿主像,而将胁侍弟子和菩萨像安置在了龛外的两侧。这里三尊 主像的配置是比较特殊的,正壁是结跏跌坐佛像,左右两侧壁龛内分别是半 跏坐的思维菩萨像和倚坐的弥勒佛像。这些人物的造型与服装特点,也是与 天龙山第 2、3 窟基本相同的。第 2 窟内的布局虽然与第 1 窟很接近,但在造 像上却表现出了许多唐宋时期的特点。因此,第 2 窟可能是到了唐宋时期仿 照第 1 窟的作法开凿出来的。  在左权县城东南 20 公里处,东距申家峧村约 1 公里的地方,有一所规模 颇为壮观的石窟开凿在山谷北面陡直的峭壁间。石窟的外立面雕成了仿木结  构的前廊形式,面宽达 13.8 米,进深 2.3 米,高度约有 9 米。前廊的前部雕 着四根八角形立柱,使外观构成了三间仿木建筑样式。前廊的上方有三个明 窗,窟门装饰着尖拱形的火焰门媚,有着火焰室珠装饰的门侧立柱,这些造 型都和响堂山石窟很相似。它的主室却没有如期完工,因而没有发现任何形 象雕刻。这所洞窟被当地人俗称为“高欢云洞”。清代雍正年间编修的《辽 州志》上记载说:这个“高欢云洞”,相传就是东魏的丞相高欢建造的避暑 宫。说法虽然不切合实际,但像这等规模的石窟工程,是可以和北响堂山石 窟中的北洞相媲美的,也只有像高欢父子那样的显赫人物,才有能力去经营 它,这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至于它的中途辍工,很可能与某种政治形势的 突变有关。  在高氏集团经营晋阳的时代,还有两项巨大的佛教艺术作品也是值得提 一下的,它们就是太原近郊的龙山童子寺大佛和蒙山开化寺大佛。  据有关史书记载:公元 556 年的一天,冀州的宏礼禅师游化到了龙山脚 下,忽然看见了五色光明云从地面升上了天空,照耀着四方。在五色光明云 中,有四位童子正坐在青莲座上游戏玩耍。突然,只听一声巨响震动大地, 山崖上的巨石纷纷崩落了下来,一尊巨大的阿弥陀佛在崖间出现了。远近的 佛教信徒们听到了这个惊人的消息后,都来到这尊大佛像前焚香祷告,据说 还经常出现神奇灵异的事情。宏礼禅师将这些情况记录了下来,上报北齐朝 廷,请求在大佛显身的地方建造一座佛寺。寺院建成以后,就取名叫作童子 寺,以纪念童子们预示的瑞应与吉祥。禅师满怀恭敬的心情,依靠着山崖雕 造了一尊高约 52 米的阿弥陀佛像,两旁还雕出了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身高 也有的 36 米多。这三尊大像遗迹仍然存在着,只是它们的身体表面已经遭到 严重风化,大佛头也不知丢失何处,昔日辉煌壮丽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北史·齐本纪》里讲:北齐后主高纬在晋阳西山雕造了一尊大佛像,有 60 多米高。这里的法事活动一夜可以燃油万盆,明亮的灯火都照到了皇帝 的宫廷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佛像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公元 559 年左右雕 凿成的。不论哪一种说法正确,我们都可以确定这是一尊北齐时代的佛像。 这尊巨型佛像就坐落在蒙山北峰开化寺西北 1 公里的大肚崖前,它原来是露 顶开龛的,头的上半部和上肢部分已经崩落了,双腿是倚坐姿势的,应该是 一尊倚坐的弥勒佛像。在河南浚县东南大伾山的东麓,也有一尊北齐时代依 山雕造的倚坐佛像,约有 27 米高。可见,北齐的佛教艺术界,是很具有雕凿 大佛传统的。特别是蒙山的大佛最为宏伟,当年也最能体现出北齐皇家的艺 术风范。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天龙山石窟去看一看,因为那里三分之二的雕刻艺 术,都是颇富盛名的唐代杰作。  唐代的天龙山,是它的开窟造像的鼎盛时期,为我们留下了 15 所洞窟。 它们的形制以方形平面覆斗顶的三壁三龛式为主,其次还有马蹄形平面的列 像窟形式。有的窟前立面也雕成了仿木构建筑的样子,窟门的两侧一般有金 刚力士把守。西峰第 9 窟,是唐代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居于天龙山石窟 的中心位置(图 27)。第 9 窟的前面原来建造着三重檐的高阁,内部分成了上下二层:上层的平面呈凸字形,正中雕着一尊 7.55 米高的倚坐弥勒佛像;下层的正中是一尊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它是 佛教密宗所尊奉的观音的一种变化像,两侧分别是乘象的普贤菩萨和骑狮的 文殊菩萨。天龙山的唐代雕刻像,都有匀称丰腴的  体格,肌体表现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感觉。特别是菩萨像,无不具有 自然的姿态,变化丰富多样,在面部还刻划出了宁静冥想的神情,显示了唐 代雕塑艺术中的高超技艺。  令人遗憾的是,天龙山石窟精美的佛教雕刻作品,在 20 世纪 20 年代, 遭到了日、美等国一些人的严重破坏,有 150 多件雕刻被劫往国外,散失在 日本和欧美各国。现在,已经在世界各地找到 47 件天龙山的雕刻,其中大部 分是佛头,有 29 件可以确认出是从天龙山的哪一所洞窟中凿走的。这是历史 给当代中国人造成的损失。龙门山的再度辉煌大唐盛世,不仅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艺术推向了最高峰,也为沉寂了100 多年的龙门石窟再次打开了辉煌局面。  公元 636 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第十年,他的皇后长孙氏去世 了。时隔不久,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率领他的追随者们来到了洛阳南郊 的龙门,他特意选择了北魏皇室没有完成的宾阳三洞,为追悼亡母长孙皇后 而大造功德。李泰的功德包括:对宾阳三洞中原有的北魏旧像都作了重妆, 利用宾阳南洞过去没有雕成的正壁制作了一组大像,其中包括高达 8 米多的 阿弥陀佛坐像和它身边的二弟子与二菩萨像,还动员其他皇室显贵们在宾阳 南洞的南壁凿出了一批如众星拱月般的小佛龛。李泰的石窟工程于公元 641 年圆满结束,他请来当朝的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写了一篇《伊阙佛龛之碑》的碑文,磨光宾阳中、南洞间的北魏旧碑文字, 把这篇新碑文刻了上去,希望他的功德能流芳百世。碑文盛赞长孙皇后的美 德,以及李泰为此而尽的孝道。据唐朝的史料记载,李泰当时正在积极培植 自己的势力,以便阴谋夺取太子的宝座。所以,他的这种大张旗鼓地雕凿窟 龛悼念亡母的举动,是否含有某种政治目的就不得而知了。总之,龙门石窟 机遇的转变,一开始就又同皇家的功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宾阳南洞的造像 中,还有唐太宗第二十一女豫章公主造的一所佛龛,和公元 650 年汝州刺史 驸马都尉刘玄意敬造的一尊金刚力士像,这位刘玄意正是唐太宗的女儿南平 公主的丈夫。公元 650—704 年,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相继执政的时代,由于他们二人对佛法的极度崇信,使唐代佛教进入了最盛的发展阶段。公元 657 年,唐 高宗第一次来到洛阳,确定了洛阳为大唐帝国东都的地位。从此以后,东都 洛阳在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里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唐高宗在他 的有生之年,曾经 9 次来往于东都和西京之间,寓居洛阳达 11 年零 3 个月。 李治对佛法的灵验深信不疑,还特别敬重玄奘大师,公元 659 年,他下诏迎 请了岐州法门寺室塔地宫里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在洛阳皇宫里供养了一段 时间,武则天还出资给这枚舍利打造了金棺和银椁。当时掌握唐朝实际政权 的武则天,更是对洛阳怀有特殊的感情。公元 684 年,武则天执政后,把东 都改成了“神都”,这时的洛阳实际上已经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了。武则天在 洛阳总共居住了 49 年,在这里,她优礼高僧大德,鼓励翻译佛经,还为了自 己能登上女皇宝座,利用佛教大造神学预言,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开窟 造像的狂潮。龙门石窟以它得天独厚的地位,成为了唐王朝皇家开窟造像的中心区域。现存龙门石窟众多洞窟佛龛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数量都是在唐高 宗与武则天执政时期制作完成的。  龙门宾阳三洞南侧的敬善寺区,聚集着唐高宗时期开凿的众多的小型窟 龛,它们的功德主有政府官吏,也有普通的佛教僧侣。敬善寺洞是一所中型 的佛殿窟,它的主室门外两侧各雕刻着一身金刚力士,主室的平面呈马蹄形, 正壁的中间是一身主尊坐佛像,身旁立着迦叶和阿难两位弟子,在左右壁上 各雕着一身菩萨立像,和浮雕的脚踏夜叉的持剑天王像;穹窿顶的中心是一 朵浮雕大莲花,周围环绕着七身飞天,都做着供奉佛祖的姿态。主室门外刻 着的一块不大的碑文,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原来这所敬善寺洞,是纪国太纪 韦氏出资建造的。韦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纪王李慎的生母。在主室的 弟子和菩萨之间,还插入了两身比丘尼的形象,她们应该是代表着韦氏,永 远在这里供养佛祖的人物。  敬善寺洞中的佛教人物雕刻,都具有十分典型的初唐艺术风格:佛和菩 萨像的身体都是比例匀称,丰满健美的,并有着优美的身段刻划;浮雕的天 王身披铠甲,气度不凡;门外的金刚力士突出着夸张的肌肉,充满动势地站 立着,有着鲜明的个性。比起唐太宗时代在宾阳南洞的雕刻,这些佛教人物 是成熟多了,也似乎来得太突然了。其实这正是初唐长安城的艺术风尚向东 影响到洛阳的结果。而李治和武则天就是推动这种风尚东来的最关键人物。 在龙门西山的中段,唐代双窟的南侧,有一所著名的万佛洞。它的门外 两侧各雕了一身无比魁梧的大力士像,门内的两侧还各有一身极度夸张的天 王,脚下都踩着一个爬在地上的夜叉。万佛洞主室的平面是长方形的,窟顶 是平的,内部有着宽敞的空间。正壁的中间雕了一尊神态慈祥、身躯饱满的 的阿弥陀佛像,两旁站立着弟子、菩萨、供养比丘尼。它们的身后壁面上是 嬉戏着坐在连梗莲花上的 52 身菩萨像,烘托出了窟内热烈的气氛(图 28)。 雕刻在左右两侧壁的是排列齐整密集的小坐佛像,共有 15,000 尊,它们的下  方各刻着一排奏乐舞蹈人物,演奏着天国美妙的音乐。窟顶的中部也是 一朵大莲花,周围有八身飞天。就在莲花的外圈,铭刻着这样的题记:“大 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 水隆是唐高宗的一个年号,永隆元年是公元 680 年;大监是宫中的女官名,视二品;  内道场就是宫廷内的佛教道场。由此可知,这所万佛洞是宫廷中的女官 和尼姑共同督造完成的。至于修造万佛洞的目的,窟门北壁上方的一块题记 可以说明一切,上面刻着:“沙门智运奉为天皇、天后、太子、诸王敬造一 万五千尊像一龛。”天皇天后,就是李治和武则天,原来这所制作精细的中 型洞窟,是直接为唐朝皇室的最高成员作功德的。  万佛洞南侧的惠简洞,是一所敞口的中型洞窟,一尊倚坐的弥勒佛像, 端坐在正壁中间的位置上,它的左右有二弟子二菩萨像,两侧壁上原来还有 天王和力士。位于南壁外侧的一方发愿文题记,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 所洞窟是来  自西京长安法海寺的惠简和尚,特意为唐高宗、武则天、太子李弘、周 王李显建造的,并且祝愿他们圣化无穷、福延万代。这种宗教神权为当朝统  治集团服务的心理非常鲜明。 这儿所与皇室有关的中型石窟,在伊阙山间也只不过是起陪衬作用的,因为由李治和武则天亲自建造的真正的皇家石窟工程,则是位于龙门西山中 段最醒目位置上的奉先寺大像龛。  这是一所平面呈马蹄形的超级规模的露天大龛,宽约 33 米,深约 40 米, 在环着正、左、右三壁下方设置的倒凹字形低坛上,雕刻出了背依岩壁的大 卢舍那佛像和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像,拱卫着中部的主尊佛(图29)。这就是初唐典型的列像窟排列雕塑人物的方法,只不过是这所大像龛 太大了,所以把它处理成了露天的形式。卢舍那 是印度梵语“光明遍照”的意思,是释迦牟尼的报身像,它的身高有 17. 14 米。在这尊不同寻常的佛像身上, 艺术家们雕出了健美简洁的躯干,典雅庄严的神态,秀美的双目俯视着众生, 面含着温厚亲切与慈祥,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造诣。与中国所有的唐代佛像 相比,它都是不相同的,因为它更多地反映着人的属性,包含着母性般的慈 爱,有的学者认为,这尊卢舍那佛是按照武则天的面形雕造的,可以作为武 则天的化身佛像。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她当上皇后不久,便很快 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主宰了军国大事。武则天对于这项不朽的艺术工 程极为关切,公元 672 年,她特意施舍了自己的脂粉钱 2 万贯作为赞助。三 年后,宏伟的大像龛圆满完成了,它如同明亮的北斗星,在佛教艺术的星空 中将永远是那样的夺目,那样的与众不同。在奉先寺大像龛的带动下,一大批中小型的列像式佛殿窟在龙门西山南段崖间开凿出来了,像蜂窝一样密集地排列着。其中最南端的一所中型列像 窟,还关系着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著名历史人物。极南洞,是一所平面长方形的佛殿窟,居中的弥勒佛倚坐像和环列两旁的弟子、菩萨、天王像,以及站立在门外两侧的金刚力士,无不具有写实的 形体刻划,是唐代佛教雕刻人物中表现人体美的典型实例。窟门外的南壁上 有一块残缺不全的碑文,上面记载着姚崇为追悼亡母而雕凿这所洞窟的事 情。时间是在公元 705 年不久,当时是武则天让出女皇宝座以后,由她的儿 子唐中宗李显执政的第一年,姚崇的官职是春官尚书、同鸾台凤阁三品。公元 712 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后,迎来了唐朝最盛的开元、天宝时代,而那时身居宰相要职的姚崇,施展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为盛唐社会的繁荣与 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门还有很多著名的唐窟,在这里就不可能一一提到了。需要强调的是,风行全国的初唐艺术,与唐高宗和武则天对佛教的大力提倡有关,而这种历 史背景下所造就的繁荣艺术中,保存最多、级别最高的当首推龙门石窟了。 所以,龙门石窟的唐风艺术,对于中国其他地区唐代窟龛造像的盛行,又是 具有指导意义的。衣钵相传的启迪  1989 年,我在龙门石窟研究所工作期间,曾经接待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 史系一个班的几十位同学。几天的参观学习过去之后,还有一天的剩余时间, 我问他们还想看看什么地方,没想到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再参观一下 看经寺吧!”看来,在龙门众多的窟龛之中,只有这个洞窟给这些未来的美 术史专家们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于是,我就带领他们第二次进入了看经寺洞。 这是一所位于龙门东山脚下的大型洞窟,它的后室平面是方形,内部有  宽大的空间,大约 11 米左右见方,窟顶的高度有 8 米多,顶部中间浮雕着莲 花,周围环绕着 6 身飞天,作凌空遨翔的姿态。四壁的壁面是平直的,在正 壁和左右侧壁的下部以浮雕的形式刻出了 29 位罗汉立像,其中正壁有 11 身, 两侧壁各有 9 身,它们的身高都在 1.7 米左右。  这些就是洞窟内最原始的设计形式,而现在罗汉上方的一些千佛和小 龛,应该是在洞窟完成以后由别的佛教信徒补刻上去的。窟门的两侧还各有1 身大力士像,除此之外,再没有像其他石窟供奉的那些佛和菩萨像了。如 此看来,这些罗汉群像,就是开凿这所洞窟的佛教徒们所崇拜的主要内容了。 这些罗汉都是些什么人物呢?从罗汉们的排列情况看,它们大部分是在 注视自己的左前方,那么,站在这个队伍最前面的应该就是南壁西端的那位 老年僧人了。第二位是少年僧人,它手持着莲花,胖圆的脸上透露着一股稚 气。它们两位我们在其他唐代石窟中会经常见到,就是侍立在佛祖身旁的迦 叶和阿难,是释迦牟尼最主要的两位弟子。阿难身后的 27 位罗汉我们就不容 易一一识别区分了。类似这样罗汉系列形象的雕刻,我们在安阳灵泉寺隋代 开凿的大住圣窟里曾经见到过,那里有 24 位罗汉坐像。另外,在看经寺南部 的擂鼓台中洞三个壁面的下部,也刻着一圈形体较小的罗汉立像,共有 25 位,时间是在武则天当上女皇以后建立的大周朝里。它们彼此之间可能会存在着某种联系。  在有些佛教经典里,我们可以查找到这些罗汉们的身分与名称。南宋和 尚志磐写的《佛祖统记》中提到过古代印度传播释迦牟尼大法的 24 位罗汉, 第一是迦叶,第二是阿难,第二十四是师子比丘。北魏吉迦夜与昙曜翻译的《付法藏因缘传》第六卷,特意叙述了释迦牟尼涅槃以后,他的嫡系弟子迦叶、阿难是怎样将佛法代代下传的,传到了第二十五世,罗汉名叫师子。比 起《佛祖统记》来,只多了一位夜奢比丘。而唐代的宗密大师在《圆觉经大 疏钞》中也排列了这种传法的世系名单,位于前面的仍然是迦叶和阿难,第 二十八位是达磨多罗,达磨以后还有 6 位中国的大和尚,他们是:慧可、僧 璨、道信、弘忍、慧能、神会,都是在中国传播禅宗大法的禅师。达磨是中 国禅宗的初祖,慧能是第六祖,直到今天,许多佛寺里还供奉着他们的雕塑 像。所以,看经寺的 29 位罗汉应该就是表现着佛教禅宗的传法世系形象,按 照一般规律,那最后一位就是达磨了。但与经典记载的 28 位相比,明显是多 了一位。原来,在宗密的书中,也少了《付法藏因缘传》里有的那位夜奢比 丘,如果再加上他,那么达磨正好位居第二十九了。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特别是唐代以后,它在中国佛教界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宗派主张:所有的众生都是具有佛性的, 关键是要看他能否觉悟。以前的佛教徒们只是关心着向自身以外求佛的传统 教义,包括崇拜寺院里的偶像,沉溺于背诵佛经,着意于身体力行的苦修, 这些都是不合适的。众生们应该把解脱轮回苦难的希望转移到自我内心的调 节上来,甚至可以不去读经,不去拜佛,不必确立什么经典文字,只要能觉 悟到自己内心原本具有的佛性,就可以“即心是佛”、“见性成佛”了。这 是释迦牟尼在大教之外单传下的法门,所以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有关禅宗 的来源和传入中国,在佛教的书籍中还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相传,有一次释迦牟尼正在灵山会上向众弟子们宣讲大法,忽然他手里 拈着一朵花让弟子们观看。众人思前想后,仍是不理解佛祖的意思,只好默 不作声,只有大弟子迦叶破颜微笑了。释迹明白迦叶已经心领神会了,于是  就向大家宣布说:“我有一套微妙的法门,不必用文字来记载,只是教外的 别传,今天就嘱咐给迦叶。”并且让阿难帮助迦叶代代传下去,千万不能让 它断绝了。迦叶得到了真正的“我心即佛”大法,以后在古代印度延续了 28 代,其中的夜奢和摩奴罗,是同一时代继承禅法的两位罗仅,所以共计应该是 29 位。 却说第二十九位罗汉菩提达磨,他的本名叫菩萨多罗,是南天竺香至国国王的第三子。有一天,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因为受到了香至国王的供养, 来到王宫里说法,见到了达磨。般若多罗发现达磨的悟性极高,很有根器, 就决定传法给他。国王去世以后,达磨辞别了自己的亲人,跟随般若多罗出 家了。般若多罗曾经嘱咐达磨说:“你暂且在这个国家传法,以后应当与震 旦(中国)有大因缘,但必须在我入灭后 67 年,你才能东去。”般若多罗入 灭以后,达磨谨从师命,在 60 多年后,他泛舟渡海,前往中国,历时三年的 时间,到达了中国的南海。  达磨来到广州时,正值梁朝的武帝萧衍在位期间(公元 502—548 年), 他受到了广州刺史萧昂的热情接待。梁武帝是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听说 达磨来到了中国,便立即派遣使者把达磨迎请到了梁朝的首都建康(今南京 市),二人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只可惜梁武帝无法领悟达磨带来的新 思想,最后不欢而散了。这件事使达磨感到江南一带传教的时机还不成熟, 他决定到江北的北魏国去。达磨来到长江边,只见江水茫茫无船可渡,只有一位老妇人坐在岸边,身旁放着一捆芦苇。达磨向她要了一根,放入江中,双脚踏上去,向着江北 缓缓游去。渡江以后,达磨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寺院后面的五乳峰上找到 一个天然石洞,就端坐在里面,终日默然,历时九年,他的面影身形都被摄 入了石壁之中,仿佛真容犹存。这就是达磨洞和著名的面壁石的由来。达磨面壁九年以后,少林寺的僧众全部成了达磨的门徒,在这里,他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少林寺也就成了禅宗的祖庭。相传,达磨还教给弟子们 一套武术功夫,用来强身健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少林拳法。在达磨最后离 开少林寺去云游四方的时候,他把从印度带来的袈裟和饭钵传给了弟子慧 可,作为禅法继承人的凭证和信物。所以,在中国的禅宗世系里,达磨是初 租,慧可是二祖。到了六祖慧能的时候,他把禅宗的大法传播到了江南,当 时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被称为南宗。而留在北方传法的神秀北宗一系, 却获得了唐王朝统治集团的重视,他们频繁地活动在东都洛阳地区,有的大 弟子如义福死后还要归葬在龙门山的奉先寺。1983 年 12 月,文物工作者在 龙门西山唐代宝应寺遗址中,发掘了禅宗七祖神会的墓葬,出土了大批珍贵 文物。可以知晓,龙门山是深受惮宗敬重的佛教圣地,看经寺正是在武则天 执政的年代里,由禅宗的僧人们开凿完成的。  禅宗虽然不主张拜佛诵经,但却教导自己的信徒们应该去敬仰那些传法 罗汉们,于是,在刻划看经寺的这些罗汉形象时,艺术家确实下了很大的功 夫。看经寺的浮雕罗汉群像,是写实与夸张手法巧妙结合的中国古典艺术的 范例,写实性主要在人物的头身比例和躯干的制作上,夸张性则重在表现人 物的面部神态,从而透过那些不同的表情去揭示他们复杂而虔诚的宗教心 态,刻划出了栩栩如生的性格特点。在这些罗汉当中,有的老态龙钟,有的 正当壮年,有的则纯然一位翩翩少年;他们有的手持经夹仿佛已经心领神会, 有的双手抱拳一幅恭敬请教的神态,有的似乎遇到了什么疑难问题,正回过  头来与身后的一位虚心静听的合十罗汉交谈着。在我们当代人的眼里,他们 很像是一群高僧大德们正在聚会,又像是为举行某种法事活动而列队缓缓行 进着。当年的禅宗僧侣们造立出这些罗汉的形象,就是为了让后世的信徒从 他们衣钵相传的历史上,去领会禅宗大法的真谛,顿悟自己的佛心,从而成 就自身的佛道。齐鲁佛教的艺术之花  山东省,是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和鲁国的领地,所以又简称为齐鲁。佛教 作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宗教之一,在山东省境内也曾有过繁荣的发展时期,遗 留下了不少石刻艺术作品。这一带的石窟和摩崖造像规模都不太大,济南和 青州是比较集中的两个区域,有些造像还是颇具历史艺术价值的。  在济南城南 40 多公里柳埠镇东南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朗公谷。相 传在古代,这个山谷中经常有老虎结群出没,给这里的百姓们带来了很大的 灾难,都不敢在夜间随便行走了。公元 351 年,有一位名叫僧朗的和尚来到 这个地方修道,建立了一座精舍,居住下来。僧朗是位得道的高僧,他的到 来,不但使这里的虎群猛兽望风归伏,百姓没有了路途中的灾患,就连各国 的君主们也纷纷派人向他致意。当时正是十六国战乱,前秦主苻坚、后燕主 慕容氏、后秦主姚兴都对僧朗十分钦重,派人请他出山,但僧朗都以年老多 病辞谢了。北魏国主拓跋珪还曾受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嘱托,特地派人送书 信和物品给僧朗。这一带原本空旷的山谷,因为僧朗的名气,一座座壮丽的 庙堂陆续建立起来了,四方的佛家弟子纷纷前来追随僧朗学习佛法。以后, 人们就习惯地称这里为“朗公谷”,而这个名字很自然地同古代山东最知名 的佛教胜地合而为一了。从南向北分布在山崖间的千佛崖造像,是朗公谷佛教胜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六所大龛和若干小龛。其中的一所龛中雕刻着两尊坐佛像,右侧 的一身头部和膝部已经残缺不全了,而左侧的一身还保存完好,头顶有低平 的肉髻,丰满的身体和面部,属于不太成熟的唐代雕刻作品。从龛间保存的 铭文题记中,我们知道这是在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 644 年)由一位和尚 主持雕凿成的。还有两所龛都是在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 657 年)完成的: 一所龛内雕的是结跏跌坐佛,造像主人是南平长公主;另一所龛内主佛是倚 坐着的弥勒佛像,龛外两侧分别浮雕了一身勇猛的金刚力士,是由刘玄意出 资造立的。在前面介绍龙门石窟时,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位刘玄意,而这时他 的官职是齐州(今济南市)刺史;南平长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儿,她的第一位 丈夫是王敬直、王因为获罪被流放到岭南以后,她才再嫁刘玄意的。龙门宾 阳南洞的那尊力士像,只是刘玄意在任汝州刺史时单独雕造的,而这一次是 在齐州任上,他们夫妻二人联袂建立功德,不失为一段李唐皇室崇佛史上的 佳话。在这里,还有两所左右毗邻、大小相仿的坐佛像龛,是在公元 658 年, 由赵王李福出资建造的。李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三子,公元 639 年被封 为赵王,根据小龛旁边的题记,我们知道李福在雕造这处佛时,他的官职是 行青州刺史,这尊佛像是指明为唐太宗敬造的阿弥陀佛像,并且祝愿“四夷 顺命,家国安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李福的佛像和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里魏王李泰为母亲造的正壁大佛十分相似,它们的左肩部位都垂着一条带子 系着袈裟,这是比较特别的作法,恐怕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千佛崖的造像,无疑是济南地区佛教艺术中比较重要的一处。 另外,还有佛峪寺摩崖造像,分布在济南城南约 13 公里的兴隆山腰,共五层约 50 多所摩崖像龛。在它们当中,保存着许多隋朝的纪年题记,是中国 范围内隋朝题记最多的一处佛教艺术群体,因此也是研究隋朝雕刻艺术的宝 贵资料。济南市南部的千佛山上也有一批摩崖佛龛,其中大约有五所是在北 朝时期刻成的,最早的纪年铭文是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二年(公元 521 年)。 还有一些造像是在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期刻成的。济南市东南 18 公里处的龙 洞,是一所天然的石窟洞,里面的石壁上凿出了十多个佛龛,最早的造像是 在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四年(公元 537 年)刻成的,其中也有隋炀帝时代 和蒙古元朝的作品。这些石窟造像,同千佛崖一起组成了济南附近的佛教艺 术网络。  青州市过去叫益都,也是山东省保存佛教石刻造像的重要地区。云门山 在青州城东南约 4 公里的王家庄附近,王家庄的西南有驼山石窟,东北有云 门山石窟,两山相距大约 1.5 公里。驼山是南北横亘的山岭,在山的半腰崖 间开凿了五所石窟和一些摩崖造像龛。驼山第 1 窟的平面是纵长方形的,正 壁的主尊两侧各有一身比较小的弟子像,左右侧壁上分别雕刻了两身立菩萨 像和一身力士像。最特别的是这位主尊坐像,它的头部完全是佛的形象,身 上也穿着佛像习惯用的袒裸右肩式的袈裟,但在脖子下却装饰着一圈联珠和 莲花瓣,裸露的右臂上还佩戴着臂钏,这些打扮却又像是菩萨的。其实,它 仍然是一尊佛像,只不过是佛教里的秘密教所尊奉的大日如来像,是释迦牟 尼的法身像。根据密教的经典记载,法身的大日如来本身就具有着菩萨的装 饰,还说他的装扮也很像菩萨。这所石窟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出来的, 那时秘密教在中国还不太流行,因此,它也就显得十分珍贵了。驼山第 3 窟的主尊是一身巨大的坐佛像,它的右手掌放在右胸前部,表示它正在给弟子们说法。这尊佛像的身躯丰硕,但显得有些僵直,带有北齐 佛像的遗风,它的身旁整齐地排列着众多的小千佛像。在大佛像的台座前面, 铭刻着这样一些字:“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据专家学者们的考证, 这位平桑公名叫韦操,是北周和隋朝比较有名的官吏。隋文帝杨坚当年在北 周作丞相的时候,尉迟迥起兵叛乱了,韦操奉命带兵平息了这次事变,被朝 廷进封为平桑郡公,以后担任过青州和荆州的总管,死在了自己的任上。《隋 书·韦世康》中有韦操的传记,我们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推测出驼山第 3 窟 大概是在隋文帝执政的前段时间里开凿完成的。隋代东方的佛教艺术,因为 原来是属于北齐国的区域,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较多继承了北齐的艺术风 格。同样,驼山第二窟的主佛像也包含着相同的特色,看来,它也应该是隋 文帝时期的作品了。  云门山是一座东西走向的高峰,在山的南面中部,开凿着三所洞窟和两 大龛。两所大龛间保存着隋文帝时代的铭文题记,应该是那个时候的作品。 其他的三所石窟却呈现出了唐代的风貌,在其中一所洞窟里,有唐玄宗李隆 基开元十九年(公元 731 年)雕刻的倚坐弥勒佛像,周围是一片位于小龛内 的千佛像,排列得很整齐。  济南和青州地区的现存石窟雕刻艺术,都是在崇信佛教的地方高级官吏 的提倡和影响之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果从它们的艺术风格上观察,还不 难发现接受洛阳地区的影响因素,另外,还有它们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将 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才能理清楚这些艺术形成的总体脉络。  在山东省的其他地区,如曲阜城南 10 公里武家村东南的九龙山北部山脚 下,还有六所摩崖佛龛,从保存下来的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 756 年)题  记和佛像的风格上看,都应该是唐朝制作完成的。别具情调的辽国石窟  契丹族是生活在辽河和滦河上游的少数民族,主要从事游牧和渔猎。唐 朝时候,今河北、山西等地的汉族人不断迁入契丹族的居住地区,给这里带 来了农业生产技术和唐朝先进的思想文化。到了公元 916 年,契丹贵族耶律 阿保机统一了各部,在临潢府(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自立为皇帝, 建立了政权,公元 947 年,契丹贵族把国号改为“辽”。直到公元 1125 年被 女真人的金国消灭为止,辽国共立国 200 多年时间,国土包括大漠南北和东 北的广大地区,在幽州(今北京市)到云州(今大同市)一线与北宋接壤。 由于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辽国的统治者始终是崇信佛教的,今天仍可以看到的辽国寺院和石窟,就是很好的历史见证。 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的南面,就是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上京城临演府的遗址。在这座城址的周围,有四处辽国的石窟寺群,其中要数后昭庙石窟 保存得最完整。  在辽国上京城以南约 30 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袋形山谷,谷中绿树成荫、 庙宇密布,后昭庙石窟寺就位于谷内西北方高约 50 米的峭壁下方。这里有三 所石窟比较完好,它们坐西向东,南北向排列着。窟的前面是清代修建的喇 嘛庙。中窟的口部敞开着,宽约 6 米,深约 5 米,地面上中央横卧着一尊释迦牟尼的涅槃像,像的前部两边排列着两身菩萨和 15 身作哭泣之状的弟子像。 环绕这组偶像可以行走一周。在后壁与左右两壁表面,各分三层浮雕了共 100 尊高约 50 厘米的罗汉坐像。因此,这是一所反映佛祖涅槃场面的庄严洞窟。 中窟两侧的南窟和北窟的外室较小一些,大致都是方形的平面,地面中 心都设置了一个倒凹字形的佛坛,坛上都安排了坐佛像和骑狮的文殊菩萨、骑象的普贤菩萨。窟门的两侧是浮雕天王像。  这三所石窟,实际上都是属于佛坛窟一类,它们的基本构造和四川广元 千佛崖盛唐时代的佛坛窟很相似,看来,这里仍然保持着一些唐代佛教文化 传统。但从它们强调表现中窟的罗汉情况看,似乎又同辽国南部的北宋稍微 有点接近。北窟的后室也是方形平面,正壁的下方有一条横向的佛床,佛床上的壁面正中是浮雕的主尊佛像,它的两侧分别是浮雕的弟子和菩萨立像,二弟子 身前还刻着蹲跪姿势的供养人,手捧果盘正献向主佛。左右两侧壁上,各浮 雕了一身形体高大的天王像,它们脚登高靴,双手握着金刚杵。这种环绕壁 面安排佛、弟子、菩萨、天王的方法,很可能是受到了唐代列像窟的启发, 但在正壁下方有佛床以及所有大像都用浮雕的形式,应该是这里的地方特色 了。除主佛以外,这六身浮雕立像都是笔直地站着,并且身体粗壮,造型雄 浑有力。特别是那两尊天王浮雕像,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充分表现了契丹武 士们粗旷豪放的勇武气概,是不可多得的真正契丹风格的雕刻作品。  辽国被金国攻灭以后,契丹人就逐渐同汉人、蒙古人、女真人相融合了。 今天我们从后昭庙石窟中的雕刻人物身上,还能折射出一些这个古代强大民 族的英姿。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缘,还有一处百眼窑石窟,因为那里原来有 100 多眼石窑,所以人们就起了这个通俗的地名。长期以来,这处石窟是鲜为人 知的,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一位美术工作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它,  它的确切位置在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公卡汗乡西南 30 公里,乌兰镇西北130 公里的地方。这里有一座高约 40 多米,东西宽 300 余米的红砂岩构成的 圆形小山,百眼窑石窟就开凿在山间的峭壁之上,分成上、中、下三层来排 列,共有 49 所石窟和 9 座浮雕佛塔。这些石窟有大有小,以方形平面的居多, 有的窟顶很平整,刻着莲花。在石窟的墙壁和顶部,一般是画满了题材多样 的佛教壁画和装饰图案,从内容上看,与西藏传来的密教艺术有很大关系, 其中有双身男女相抱的欢喜金刚像,脚踏恶魔的愤怒明王像,佛经故事画, 和某些护法神王像等。不过也有一些与汉族地区供养菩萨、弟子相似的壁画 形象。小山的顶上开阔平坦,残存着一些建筑遗址,原来这里很可能有一座 寺院。百眼窑石窟的开凿时间可能在明朝中期到清朝初年,因为石窟里的那 些西藏喇嘛教风格的壁画,也只能是在这段时间之内,黄教传入以后才会出 现。这是内蒙古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群,虽然它的资料还没有系统地发 表,但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了。东南国土的瑞颜宝相  长江中下游和闽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三国与两晋时代, 这里已经具有了相当深厚的佛教文化根基。在湖北武昌莲溪寺的彭卢墓中, 曾经出土过一件盾形的鎏金铜饰片,上面有一尊佛像站立在一朵莲花上,是 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制作出来的。在江苏和浙江等地的一些东吴、西晋墓葬中, 出土了很多陶质的谷仓罐,上面就有贴塑的小佛像。西晋以后,中原北方战 乱不止,在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原的同时,伴随着的是大批汉族人的南迁。 江南一带相对的社会稳定,使佛学的研讨得到了顺利的发展,为寺院的建设 也带来了繁荣景象,但却没有使佛教徒们过多地选择石窟寺的艺术方式。所 以,在长江以南,我们能见到的石窟寺就比北方少多了,但这并不等于它们 就不重要。相反,江南的有些石窟艺术,不但对北方的部分石窟发展曾经起 过影响的作用,而有的石窟寺造像,还可以弥补北方佛教艺术发展中的空白 点。因此,它们也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朝雅士风度  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代,中国的长江以南是正统的汉族文化所在 地,而江苏和浙江地区,又是汉族文人雅士们聚集的主要地区。南京的古代 名字叫建业或建康,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的地点,所以被人们 誉为“六朝古都”。作为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南京,当年佛教发展 的盛况也是令全中国所瞩目的。《南史》第七十卷里记载说:南京一带的佛 寺有 500 余所,而且都十分宏伟壮丽。如今这些佛教的构筑都已经不存在了, 就石窟和摩崖造像而言,只有建康摄山和剡溪石城两处遗迹,能够反映一些南朝的佛教艺术面貌。  建康摄山遗迹,就是位于南京东北大约 20 公里的栖霞山千佛岩,这里遍 布着大大小小的佛龛造像,共有 294 所,515 身造像。从现存的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的窟龛造像都是唐代以后的作品,只有两所毗连的大龛和次大龛, 还可以辨认出南朝创作时的艺术风格。大龛的平面略作横椭圆形,龛口是敞 开着的,明代在前补砌了砖石的门壁,门的上方还镶嵌着“三圣殿”的石额。 在大龛正壁前方的石坛上,雕了一尊高约 6 米的无量寿佛石像,双手施着禅 定印,胸前大衣的双领是垂直向下的,佛座前部垂下的袈裟下摆褶纹繁复重 叠,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很相似,也属于褒衣博带的服装。在大坐佛的 坛前两侧各雕刻了一身站立在莲花台上的胁侍菩萨,它的裙子样式和北魏晚 期的菩萨服装也很像。关于这所大佛像龛的建立,相传在刘宋朝时,有一位 平原(今浙江平湖县东)居士明僧绍,很有佛学修养,他独自一人遍览了江 南的佛教圣地之后,有一天来到了栖霞山下。这里的山谷使明僧绍仿佛感到 了一种神仙般的灵气,于是他就决定居住下来,安度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久, 有一位法渡禅师率领徒弟们也来到栖霞山修行了,他们与明僧绍友好相处, 平时也一起探讨佛教理论。一次,法渡禅师向弟子们宣讲了《无量寿经》, 到了夜里,忽然看见金色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的天空,金光中显现出了台馆的 形象。于是,明僧绍就把自己的住宅施舍给了这些僧人,栖霞寺就这样出现 了。明僧绍曾经梦见山崖间闪耀着如来佛的光彩,他感到佛祖的灵相是会在 这座山上出现的,就同法渡禅师商量开凿一所大佛像龛。公元 484 年,壮志 未筹的明僧绍去世了。以后,担任临沂县(今南京市北金川门外)县令的明 僧绍第二子仲璋,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便与法渡禅师共同设计,开凿完成  了这所无量寿佛像龛。在建造的过程中,还曾经得到了齐朝的文惠太子萧长 懋、豫章王萧嶷、竟陵王萧子良、始安王萧遥光的大力资助,有的尼姑也参 予了。这些齐朝皇室贵胄们可能还含有为他们的萧氏皇帝作功德的意思。到 了公元 511 年,梁朝的临川王萧宏曾经特意出钱妆新了这所像龛,由此也能 使我们感到,这所大像龛在南朝贵族们的眼里是何等的重要。  紧邻无量寿佛大龛右侧的次大龛,平面也是横椭圆形的,在龛内的倒凹 字形石坛上正面,雕刻着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并坐像,它们的身上虽然都穿着 通肩式的服装,但右肩上还搭了一块袈裟,形成了偏衫,在龙门和巩县北魏 晚期的佛像身上也是可以见到的。次大龛的两侧壁还各雕了一身立菩萨像, 它们的雕凿时代应该和大龛相差不远。另外,在这两所龛的附近,崖壁上遍 布着经过历代妆修的小龛,有坐佛龛、千佛龛和思维菩萨像龛等。其中有一 所三尊坐佛像龛和穿右袒式袈裟的坐佛龛,也可能是在齐朝雕刻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南朝风格的佛像艺术是如何形成的。 早在三国曹魏与西晋时期,社会上很讲究人的门第与出身,那些贵族世家子弟和文人雅士们在政治、经济和上层社会中享有优越的地位。他们在为 人处世上提倡潇洒不羁、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 度”,也是当时流行的社会风尚。到了六朝时期,江南的贵族子弟和文人雅 士们日益追求着形貌上的庸洒与谐谑,以及清秀的相貌和弱不经风的体态, 甚至出门都必须让仆人们搀扶着。于是南朝的艺术家们根据这种社会审美思 想,创作出来的雕塑和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面相清秀,身材消瘦的“秀 骨清相”。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也要求出世的佛教艺术适应人们的新的审 美观,所以,一批批消瘦俊秀的佛菩萨像就应运而生了。南朝艺术家们创作的新型佛像,一般都穿着宽大的袈裟,正如在北魏晚期的石窟中所见到的那样,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褒衣博带装。这里的“褒”, 就是大裙子的意思,这种衣服具有褒大的衣裙,广博的衣带。这正是南朝的 上层男子中所流行的服装。但是在风度潇洒的佛像身上所穿的,与传统世俗 的褒衣博带装并不完全相同,而是袈裟披覆在双肩上,里面穿着交领或袒裸 右肩的内衣,并在胸前束着一条长长的带子。类似这样的服装我们却在南京 地区的南朝墓葬中出土的隐遁高士雕刻形象上发现了。它反映了当时过着隐 遁生活的雅士们的精神风貌,是备受上流社会人士所仰慕的,在他们的眼里, 深受出家僧侣们所崇拜的佛祖,和那些隐遁高士们的思想境界没有什么两 样。这也可能是佛教艺术家们在迎合着人们的审美心态,故意把佛祖打扮得 像一位高士。不论怎样,佛祖确实是穿上了隐遁者的服装,也换上了一副文 人雅士的相貌和身材。于是,纯粹的汉民族佛像就在南朝诞生了,而且,这 种褒衣博带服装以后也就成为了中国汉传佛教中佛像的主要服装,流行于后世。  四川茂汶县曾经出土过一通佛教造像碑,是在公元 483 年齐朝武帝萧赜 执政的第一年雕刻出来的,上面的弥勒佛坐像和无量寿佛立橡,是身穿典型 的汉民族式褒衣博带装的现存最早的佛像。相比之下,栖霞山的无量寿沸坐 像年代要晚一些,但也是继承的这种汉化传统。成都的万佛寺遗址中还出土 了一批梁朝的佛教造像,我们还可以看到具有雅士风度的佛像在梁朝的发展 情况。当时北方的实力和军威是胜过南方的,但那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首脑们 一直把南朝的文化作为华夏的正统,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北魏孝文帝的汉 化革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因此,在北方的这种思想观念和时代风尚  的支配下,南朝新的佛教艺术,就源源不断地被北方佛教界引进接受了,在 被长江流域分割开的不同政治社会中,终于具有了统一的佛祖出世风貌。  判溪石城山遗迹,就是浙江新昌宝相寺龛像,它位于新昌县西南 2.5 公 里南明山的宝相寺内。这里有一所大型的摩崖弥勒佛龛,龛里的弥勒佛像通 高有 15.6 米(图 30)。据北京大学考古系宿白教授的研究,它原来应该是 倚坐姿势的,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改做和重妆,就成了今天这样的结跏 跌坐式了。《高僧传·僧护传》等有关文献记载说:公元 486 年,僧护和尚 云游到了石城山的隐岳寺,寺的北面有青石壁,陡峭竖直约有数十丈。僧护 每次从青石壁  前经过时,都会看到石壁的中央有佛的光焰闪现着,还能隐约地听到管 弦乐器演奏出的美妙音乐。于是,僧护就燃起了一炉香,面向上苍发出了自 己的誓愿:“我一定要在这里镌造一尊弥勒佛的千尺真容像,祝愿有缘的众 生们,来世都能降生到未来美好的弥勒佛国世界,去接受弥勒佛祖的度化。” 将近十年以后,僧护就召集佛教信徒们开始设计,初步雕凿起来了,但没过 多久僧护就亡故了。后来有一位名叫僧淑的和尚打算继承这项事业,也由于 资金和人力不足被迫停工了。梁朝代替了齐朝以后,有一次,建安王萧伟得 病了,怎么治都好不了。公元 507 年 10 月 22 日,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 县令陆咸来到了剡溪,正好遇到风雨交加,天色晦暗,就只好在这里住宿下 来了。到了夜晚,陆咸梦见有三个和尚来告诉他:“建安王爷久病不愈,是 因为一些小小的业障造成的。他如果能帮助完成僧护大师的弥勒石像,病自 然会好的。”陆咸回到建康后,就把这个奇怪的梦告诉了萧伟,萧伟听后立 即上报梁武帝萧衍。皇帝的圣旨下来了,命令著名的僧祐大师去重新设计这 尊巨大的弥勒佛像。僧祐来到了石城山前,总觉得僧护以前设计的大体形象 过于浅陋,就在他思前想后定不下总体方案的时候,夜间青石壁上的岩石突 然崩落,一个佛头从崖中露了出来,它的脖子以下还被崩落的碎石掩埋着。 僧祐赶快派人来清除乱石,于是一尊端严的弥勒真容石像,出现在了青石壁 前。梁朝的太子舍人、著名文人刘勰听到这件事后,特意撰写了《梁建安王 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文,以表彰这项功德壮举。这些记载虽然夹杂着神话色彩,但这种倚坐姿势的弥勒佛像终于在公元516 年以前的梁朝设计成功了。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北齐国弥勒大佛像也都是 倚坐的姿态,它们就是因为学习了南朝这种巨型佛像的样子,才在北方发展 起来的。所以,宝相寺的这尊大佛,虽然模样已经完全改变了,但它的历史 意义却是十分重要的。  在宝相寺大像龛的西北部,还有左右毗连的大小两所岩洞,洞内的壁面 上都刻着千佛像。大洞后壁的正中有一尊释迦牟尼坐像,它的左右两侧分别 刻着四、六区千佛像,在每区千佛的中间都开凿着一尊坐佛与二胁侍菩萨像 龛;千佛的外侧还雕刻着护法神的形象。从这些雕刻人物所保留的服装样式 上观察,它们都属于齐武帝萧赜至齐明帝萧鸾执政时期的作品。左侧小岩洞 的后壁正中也雕着一所释迦牟尼坐像龛,在龛的左右各刻着上下两排千佛 像,它们的创作也和大岩洞基本同时。西子湖畔的奇幻洞景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形象地道出了杭州秀丽的湖光山色。在明丽妩媚的西湖周围,绰约多姿的崇山峻岭之中,有许多 奇幻多变的石灰岩溶洞,洞外古木参天,山旁一脉清泉,正是僧侣们所要寻 找的修行佳境。在这里,他们向善男信女们说教,还利用自然形成的山洞雕 刻佛、菩萨、罗汉像,使神秘佛国世界中的人物与大自然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更富有了人们追求欣赏的幽静情趣。  现存杭州地区的石窟造像,都是唐代以后的作品。从唐朝末年开始,钱 鏐割据浙江,建立了吴越国。当时中原一带诸侯称霸,战乱不断,而吴越国 境内却相对安定,经济发展很快。钱氏家族三代共五位国王都很信仰佛教, 后来他们把国土献给北宋,但是建寺造像的活动却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天的 杭州城,就是当年吴越国的首府,又是后来南宋王朝的首都,这些众多的佛 教雕刻人物为这座古老而又崭新的城市增添了一份神秘奇妙的色彩。现在, 飞来峰、石屋洞、烟霞洞、南观音洞等,已成为杭州著名的游览胜地了。  怪石嶙峋、风姿卓绝的飞来峰,位于著名的灵隐寺前。相传在公元 326 年,印度和尚慧理云游天下来到这里,他看到了这座山峰,非常惊奇他说: “这不是我们印度的佛教神山——灵鹫山的小岭吗?!不知什么时候却飞到 这里来了。”所以这座山以后就称作飞来峰了。自从慧理和尚在这里修行过 以后,人们认为这里是汕灵隐居的地方,就把飞来峰前的寺院称为“灵隐寺”。 飞来峰相传有 72 所洞穴,现在的两处著名洞穴,分布在飞来峰的东部和 北部。在金光洞的入口处,有几个五代时期的小佛龛,而洞内布满了石壁的 姿态各异的小罗汉像,和石床里壁的十八罗汉像,是在北宋真宗皇帝的咸平 年间(公元 998—1003 年)陆续雕刻出来的。金光洞口还有一个公元 1022 年雕完的佛龛,内有卢舍那佛和他的胁侍共 17 尊像,主次分明,造型生动,是金光洞最优美的雕刻了。  金光洞北侧的玉乳洞,保存了 30 多身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罗汉坐像。洞口 的几尊罗汉像身旁,还保存着石刻文字,表明它们是在公元 1026 年雕成的太 祖和六祖像(图 31)。这里表现的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前六位师祖,太祖指从 印度来中国传法的菩提达磨,接下来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 祖弘忍、六祖慧能。至今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旁,还有当年达磨面壁修行的洞 穴。  在宋代,禅宗已经是流传最广的佛教宗派了,玉乳洞的这些罗汉,很可 能同禅宗的思想有关。罗汉的造型都比较平板,不带有任何威严神秘的气质。 而洞口边上的凤凰与雷公浮雕,相比之下就显得活泼多了。位于冷泉溪南侧的大肚布袋和尚像,是飞来峰上最惹人喜爱的艺术作品。这尊盘坐在岩石壁间的胖大身躯,欢眉大眼,喜笑颜开,袒露着能包 融天下难融之事的大肚,一手拿着布袋,一手提着念珠,令人可敬可亲。布 袋和尚的周围,还雕刻了十八罗汉,它们依着山势,有的静坐,有的合掌而 立,有的肩荷锡杖,有的手捧经塔,动作舒展,形象传神,既有夸张的艺术 效果,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根据佛教历史书籍记载,布袋和尚是确有其人 的。他出生于晚唐,是浙江奉化人氏,于公元 856 年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叫 契此,号为“长汀子布袋僧”。他长得很肥胖,经常背着锡杖,挂上一个布袋,出外云游乞讨,到了晚上就随便找个地方睡卧。他平时说话令人不可捉 摸,疯疯癫癫的不像正常人。但他却很喜欢小孩子,很爱和他们嬉戏玩耍。 公元 917 年,布袋和尚在岳林寺端坐涅槃了,他死的时候向人们念了一首“辞 世歌”:“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言外之 意说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来到人世间走了一遭。于是从北宋开始,大肚布 袋和尚就被当作弥勒佛,普遍受到信徒们的顶礼膜拜了。  在南高峰和青龙山之间,遍布着大小天然溶洞,其中以石屋、烟霞二洞 最为闻名。  满觉拢前的“石室胜景”,洞府高敞,轩朗如屋,所以被人们称作“石 屋洞”。在大洞的左方外部高处,另有一洞叫“石别院”。大洞里面又有小 洞,洞洞相连,嵌空玲珑。在大洞岩壁最醒目的位置,原来有一所佛与菩萨、 天王的造像龛,在其他壁面上遍布着小罗汉像,大约有四五百尊,因此,石 屋洞也是杭州地区造像最多的洞窟。有一方元代永隆和尚的造像记中说:石 屋洞是在五代后晋高祖石敬塘的天福年间(公元 936—942 年)开山建院的。 洞里还有五代后晋、后周朝的其他年号,充分说明了石屋洞是在吴越国时期 开创出来的。可惜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在 1968 年被毁坏殆尽。  《咸淳临安志》和《武林梵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在公元 944 年,有个 法号弥洪的僧人,来到南高峰西侧翁家山南部山腰的烟霞洞前修行。一天他 遇见了一位神仙,告诉他这座山上有圣像,为什么不把它显现出来?弥洪就 来到后山,果然看见一所洞穴,里面有 6 尊罗汉像。弥洪死后,吴越国王梦 见一位和尚对他说:“我有兄弟 18 人,现在却只出现 6 个,大王应该把我们 聚在一起。”吴越国王派人到处查访,终于发现了烟霞洞的 6 尊罗汉,于是 又添造了 12 尊。不过现存的罗汉只有 16 尊,而雕造十八罗汉应开始于宋代, 因为这个传说是宋代以后编撰出来的。烟霞洞的十六罗汉像是依靠洞的两侧壁向纵深分布的,它们面相各异,姿态不同,有的沉思,有的禅定,有的仰瞻,有的俯视,有的玩狮,有的伏 虎,雕刻技巧娴熟,把众罗汉表现得栩栩如生(图 32)。在十六罗汉像间, 有一则题记上刻着“吴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罗汉”。吴延爽,是吴越国王钱元 瓘(guàn 贯)的妃子吴汉月的弟弟,那么这些作品无疑是属于五代时期了。 烟霞洞口还有两尊引人注目的菩  萨像,一个手持净瓶,一个手挂念珠,姿态雅静,容貌端庄,身材潇洒 柔丽,是北宋雕刻中的佳作。  从慈云岭南坡的左侧转弯,就到了南观音洞。这是一个清幽怡情的天然 洞穴,深仅 3 米多,两侧壁上有南宋时代雕刻的十八罗汉,虽然每身像的高 度还不到半米,但却布局严谨,相映成趣。在众罗汉的上方,还有明代补做 的观音、文殊、普贤和济颠和尚像。济颠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济公和尚,他的 法名叫道济,本姓李,是南宋时浙江天台人,在杭州灵隐寺出家,以后经常 在净慈寺。他嗜好酒肉,举止如狂,从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所以人们称 他为“济颠”。济公有很多动人的传奇故事,后来被作家们整理成了长篇小 说《济公传》。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西子湖畔当年作为寺院重要组成部分的石雕灵像 与幽深洞府,如今已同湖山胜景融为了一体,为人们旅游观光、访古览胜增  添了浓厚的情趣。闽江流域的摩崖佛雕  在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割据在福建闽江流域的是闽国。这个国家同吴 越国一样,也是热衷于崇奉佛教的,并且对福建地区的开发和中外海上交通 的开辟,以及发展文化事业,都起过良好的作用。闽国君主王审知以国师之 礼善待禅宗僧人义存,如果遇到布施僧侣或修建寺院的事情,王审知一定要 向义存请教。义存在闽国讲经说法达 40 年之久,四方的僧徒前来拜师的不可 胜数,使国都福州地区成为了禅宗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公元 928 年,王审 知的儿子王延钧曾经度了 2 万平民成为佛教僧侣,因此“闽中多僧”,已成 为历史上的奇事。五代以后,闽江流域的信佛传统一直被善男信女们继承着。 但是,长期以来,福建地区的石窟寺艺术却又一直是我们观念中的一个空白 点。1992 年 12 月,龙门石窟研究所的温玉成先生在福建省文物工作者的多 方协助下,调查了福州和泉州等地的石刻摩崖造像。他的资料发表以后,我 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在这个中国东南沿海省份里,也保存着那么多精美的 佛教艺术品,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发掘、探寻。  福州市内的乌山,原来有不少摩崖造像,但是大部分已经被破坏了,只 有一所圆拱形的小龛还完好地保留着。龛内的雕刻是一尊坐佛和两尊坐菩萨 像,类似这样的题材和雕刻风格,在杭州的西湖周围山中还保存了很多,它 们都是吴越国时期雕刻成的西方三圣像,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阿弥陀 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所以,乌山的这所小龛内容可能也是西方三圣像, 属于闽国时期或北宋初年的作品。名山石室,在福州市西南约 100 公里的永泰县大洋乡,是坐落在山腰间的一座自然山洞。洞内的崖壁上有公元 1085 年的游人题记,看来在北宋神宗 赵项执政时期,这里已经有佛教雕刻了。不过从现存的雕刻艺术风格来看, 基本上是元朝和明朝的作品,其中的内容有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佛教历 史故事,以及和尚群像、宝塔、仙鹤、海船等等。最令人注目的一组雕刻位 于壁面中间的部位,上方刻了一尊阿弥陀佛站立在莲花之上,它的右手下伸 着表示正在迎接众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沿着莲花梗向下,并排刻出了七位 僧人形象,身上都穿着袈裟,人物各有自己的动态,雕刻手法虽显得粗犷, 但也不失简练与写意之美。在这七位僧人的头部上方,还刻着许多莲花,这 很可能是“莲社七祖图”。在中国佛教的宗派当中,有一个以崇拜阿弥陀佛、 引导人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要特征的净土宗,唐代以后发展得越来越 壮大了。到了南宋时期,浙江四明山的和尚石芝宗晓选择了在净土宗发展史 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七位高僧,把他们尊奉为“莲社七祖”。就在南宋高宗皇 帝赵构执政时期,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延祥院的和尚茅子元在净土宗的基 础上创立了民间宗教团体“白莲菜”,在南宋和元朝一直盛行于江南地区, 他们所尊奉的就是“莲社七祖”。白莲菜不但受到了元朝政府的明令禁止, 就连一般的僧侣们也认为他们是异端邪说,是在假借佛教的名义,做着欺骗 无知百姓的勾当。但是白莲菜在下层民众中传播很广泛。名山石室的造像风 格带有很多朴素的民间风味,而福州一带又具有深厚的净土信仰传统,那么 这组“莲社七祖”雕刻会不会是出自白莲菜信仰者之手呢?如果这种推测成 立,这组雕刻将是十分珍贵的了。泉州市北部的清源山,方圆有 20 公里,号 称是“闽海蓬莱第一山”。山上的瑞像岩、碧霄岩、弥陀岩间,保存着一些 佛教摩崖造像。瑞像岩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大约有 7 米高,它的旁边原来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石窟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