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质层薄用什么护肤品变薄与手机辐射有关吗?

>> >>内分泌失调与手机辐射有关系吗
内分泌失调与手机辐射有关系吗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帮您诊断
已回答6975条
医生建议:与手机辐射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的,但是长时间玩手机肯定对皮肤有点伤害的哦。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万名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最常用的 内科 用药指导
伤寒,肠炎,前列腺炎,...
健客价:¥17.50
用于外科手术时预防出...
健客价:¥53.00
本品仅对分枝杆菌有效...
健客价:¥10.00
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内科...
健客价:¥19.50
本品为内科感冒类、骨...
健客价:¥4.30
疏肝、健胃、清热、愈...
健客价:¥120.00
甲磺酸培氟沙星胶囊是...
健客价:¥0.00
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肾...
健客价:¥0.00
肠炎,心内膜炎,急性支...
健客价:¥0.00
肠炎,心内膜炎,急性支...
健客价:¥0.0005:43 | Tags 标签:, ,
2011年7月,瑞士热带与公共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研究所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最新完成的一项有关研究没有发现手机会导致儿童患脑瘤的证据。他们收集了丹麦、挪威、瑞典和瑞士等国352名7岁到19岁的脑瘤患者使用手机的情况,并把有关数据与646名同样年龄段健康孩子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患有脑瘤的儿童并不比没有患脑瘤的儿童更多地使用手机。研究人员据此认为,使用手机可能并不是引发儿童脑瘤的主要原因。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危害,多年前就是全球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了。现在,多项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手机与脑瘤等癌症的发病率无关。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早在日称,使用手机与患脑瘤没有关系。日,世界卫生组织下辖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对关于使用手机与脑瘤的科学文献做了历时一周的集中梳理之后,宣布将手机辐射的致癌风险归为2B等级。这个等级指的是证据的强度,2B的含意是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不充分”。同属2B等级的还有咖啡和泡菜。致力于研究射频能量对健康的影响长达40年之久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家、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肯尼思o福斯特表示,IARC给出的结果离真正确定手机会致癌还很遥远,公众不必为此担心。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已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也有个别专家持不同意见。2005年3月,美国马里兰州联邦法庭上,有人就发起了对手机界的控告,理由是他们没有保证消费者免于不安全的辐射。控方引用了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位生物工程学教授的观点,称手机辐射会伤害人的DNA并可能导致良性肿瘤。但是,包括这位教授在内的,所有声称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说法,都没有科学理论的根据,也没有实验结果的证实,而只是一种假说。
普通公众虽然对电磁学和生物学并不了解,但还是普遍认为手机辐射有害,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是核辐射和X射线会伤害人体健康,大剂量和长时间照射有引发癌症的危险。但是,这种辐射与手机辐射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电离性辐射,辐射能量能被人体组织大量吸收而导致化学键断裂。而手机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其频率远远低于电离辐射,产生的热效应微乎其微,根本没有产生使化学键断裂的危险。
2006年,网络上疯传一个俄罗斯人做的实验:在两部手机中间放置一枚生鸡蛋,通话65分钟后就把蛋煮熟了。甚至有的国外网站称,3分钟就可以煮熟,令不少人非常担心自己的脑瓜儿也像鸡蛋一样被煮熟。稍具一点电磁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手机的功率远低于微波炉,根本不可能产生类似微波炉这样强烈的热效应,国内有人重复了这个实验,证明了生鸡蛋不仅煮不熟,甚至温度根本就没有什么变化,俄罗斯人的实验只是一个搞笑的骗局。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危害,主要是人体组织吸收辐射能量所产生的有害热效应。检验手机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国际标准是SAR,即用户头部对手机辐射能量的吸收率,美国的标准是1.6瓦/千克,欧洲的标准是2.0瓦/千克。事实上,即使长年接收更大功率的非电离低频率电波辐射,也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国内外的军队都有不少大功率电台和雷达,其频率覆盖了手机频段,辐射功率比手机大了成千上万倍,大型天线就架设在楼顶上。工作人员长年在这种高强度辐射环境下工作,也未见健康受损的可靠科学报道。而受辐射人员更易生女孩的说法也是从未得到过科学证实的谣言。
国内媒体自2006年以来热炒SAR标准问题,舆论倾向于制定更加严格的国内标准。公众对这种辐射也很担心,对手机基站进入小区非常排斥,逼得通信公司把小区内的基站伪装成大树的样子,以缓解公众的恐惧感。基站的辐射功率的确比单部手机要大几十倍,而且一天24小时工作,但这种辐射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强度,大体上与“辐射源与受辐射面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随着距离的增加,辐射强度会加速衰减,基站辐射的功率达几十瓦,在距基站10米距离的球面面积达上千平米,球面上单位面积的辐射强度就大大衰减了。
我国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GB8702-88)中规定了公众电磁辐射照射限值,手机频段的辐射照射限值为一天24小时任意连续6分钟的平均功率密度为40微瓦/平方厘米。有测试表明发射功率为20瓦的基站,其天线前10米的功率密度是0.6微瓦/平方厘米。而手机与头部的距离比基站要近得多,虽然绝对功率要小,但作用于身体的辐射却比10米之外的基站大得多,而且手机还有个特点,基站离手机越远信号越弱,手机会被迫加大辐射强度。若您在意辐射,反而应将基站请进小区,从而减少手机的辐射强度。
现在的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即使发现一些手机用户长了脑瘤,也不能表明就是因为手机辐射引起的,例如美国每年的脑瘤发病率约为6/100000,在美国每10万例手机用户中有6例脑瘤病例是正常的,即使明显超过6例后,也不能贸然得出手机辐射会增加脑瘤发病率的结论。频繁使用手机的人员与不使用手机的人相比,往往工作和人际关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情绪更加紧张,有可能是这些因素导致的发病而与使用手机本身无关。欧洲、美国、日本等已经进行了上百项统计研究,发现手机用户的发病率与非手机用户相比,根本就没有异常,说明“手机辐射会增加脑瘤发病率”连成立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手机辐射与脑瘤等疾病的发病率有关。一些人会质疑,虽然没有证明有关,但也没有证明无关啊?万一有关怎么办?这种质疑是对科学语言的误解,科学结论通常很少对未来可能性做出决断性的否定回答,对“无关”的证明是通过对“有关”的证据的否定得来的,这么多证明手机辐射与脑瘤癌症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没有相关性的科学实验,足以令公众们相信,手机辐射对人身健康没有显著危害。
补充信息:
近年来,各国研究人员针对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危害进行研究。
2006年1月,英国伦敦癌症研究学会联合3所英国大学对966名脑瘤患者和1716名健康人进行了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表研究报告,结论是使用手机与脑瘤的发病率无关。
2006年4月,瑞典的国家职业病研究学会通过对905名成年手机用户的研究,在职业与环境健康的国际文献上发表研究结果,称使用手机并不会增加脑瘤的发病率。
2006年12月,丹麦科学家对42万名手机用户进行了长达21年的跟踪研究后,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称手机辐射与癌症发病率无关。
2008年12月,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对比了322名使用手机的脑癌患者和683名健康人,发现使用手机与脑癌发病率无关。
(注:此文已发表于《科学画报》2011年第9期)
本网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 &&Designed By &&&基于手机辐射 -
手机辐射当使用进行呼叫时,移动电话会发射无线电波(也称为射频能量)。这些无线电波可被距离最近的基站接收,一旦基站接收到移动电话传来的无线电波,就会将其传输到交换台,交换台根据当前呼叫的类型将呼叫转接到另一个基站或固定电话线网络,从而实现通话———这就是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而任何一种无线电波或多或少的被人体吸收,从而改变人体组织,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 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辐射。
手机辐射 -
听筒的健康危害&
一部分从移动电话听筒部分发射的无线电波就被人类头部吸收了;例如:由GSM手持设备发射的电波可能有超过2瓦特的功率、模拟电话(可能很少见了)可达到3.6瓦特,如同车载的旧式大型移动电话。其它如CDMA和TDMA这样的数字移动电话,功率都要小于1瓦特。在某些国家,针对移动电话的平均发射功率制定了标准并有提醒消费者相关资讯的义务(通常印在电池组件)。在一些系统中,移动电话和基站检测收讯品质和信号强度,在前述的限制之下发射功率水平自动的提升或者降低(例如在建筑物或车辆中)。热效应&是指电磁波照射到生物体中,使生物体的温度升高,从而促进细胞的代谢水平,并由此引起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非热效应非热效应是指生物体反复接受低强度、长时间或高强度极短时间的微波辐射后,在生物体中不产生明显的热量,体温未发生明显上升,但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难以用热效应解释的这类效应,这种影响是用别的手段提供热时不会出现的。
研究表明,人体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可能是一种相干吸收,即一种典型的谐振现象。电磁波的电场极化沿人体细线的方向,如果入射波长是人体高度的2.5倍或5&倍(由接地条件决定),那么人体就会感应相当强的射频相干电流。若人体接地良好,则人体上的感应电流类似于地面上的1/4波长振子上的电流,若接地不好,则相当于谐振半波摄于上的电流。研究发现,此时人体最大的射频能量吸收发生在人体组织最小截面处(如,脚脖子、颈、腹股沟等区域)。人体吸收射频辐射能量的机理,现在仍存在争议。实际上人体带有的磁性材料是不确定的,不能直接接收磁能。人体主要由水、电解质和具有人净轻的复杂分子组成,人体通过离子运动和极性分子振荡而从射频电场吸收能量,而磁场能量的吸收则须通过法拉第连锁现象实现的。
人体活性组织从电磁场所吸收的全部能量,最初用于增加人体组织细胞中的分子和离子的机械运动,如果这种机械运动是随机的,那么所有电磁能将被吸收转化为热,最终提高被辐射组织的温度。如不是随机的而是相干的,则在转化为热之前,电磁能量可能支持某些生物化学作用(如酶的活性化),即非热效应。虽现在尚未十分清楚,但可以认为人体组织对能量的相干吸收是很小的。儿童的脑部辐射电话辐射对大脑影响程度2013年12月,中国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赵亚明表示::成人在接打手机时,只有三分之一的脑部受到辐射,而5岁儿童,整个脑部的四分之三的面积都受到辐射。目前业内普遍认为,使用手机时,人体成了天线的一部分。在相同条件下,儿童受到电磁波的伤害要比成人更大,因为他们颅骨薄。据了解,国外很多国家禁止儿童使用手机,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能使用,例如,报警。此外,赵亚明还认为,移动基站天线发射功率只有20瓦,非常低。基站只要遵守安装标准,对人体辐射都是安全无危害的。
手机辐射 -
世卫组织观点
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表声明称:从目前收集的证据可以得出结论,手机可能带有某些致癌风险,并最终把手机使用列入了“可能致癌”的分类中。这个分类意味着,有一些证据显示其会导致人体癌症,但远未到“总结性”的程度,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IARC将致癌物分为五类,除了“可能致癌”之外,还包括致癌、很可能致癌、未知、很可能不致癌。其中,吸烟和二手烟都被列入“肯定致癌”,“很可能致癌”包括生产艺术玻璃和常用染发剂的理发师等职业行为,使用手机所属的“可能致癌”就排在其后。
手机辐射 -
对于“手机辐射会增加患脑部肿瘤的机会”的观点,有肿瘤专家表示,对于这一结论还没有相关的科学依据。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神经外科主任朴浩哲表示,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与其他颅内肿瘤比较,胶质瘤的发病率并没有特别的突出。在临床上,有出现接受放射治疗患上胶质瘤的病例,也有实验表明短时间集中被射线照射会诱发脑部肿瘤的发生,不过这并不说明长期被手机辐射会引起脑部肿瘤。一方面由于手机辐射并不是射线,而是微波,而人体接受到微波只会对局部造成灼伤等热效应,产生不了被射线照射后出现的后果。并且,手机辐射的值微乎其微,而要诱发脑部肿瘤的辐射是集中、大量的。朴浩哲介绍,国外有机构针对3万人做了调查,主要研究手机辐射和脑肿瘤发生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脑肿瘤发生与手机辐射没有关系,认为接触手机辐射会增加患脑部肿瘤风险的这一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朴浩哲认为,从国内外的针对手机辐射对健康影响相关调查结果来看,目前人们正常使用手机接触到手机辐射对人体是安全的。随着手机生产技术的发展,因使用手机产生的辐射会越来越小,而且在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接触着来自周围环境的辐射,手机辐射在其中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朴浩哲认为人们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手机辐射的危害,手机辐射对健康影响很有限。对于“手机辐射对儿童影响更大”的说法,朴浩哲认为基于儿童的颅骨比成人薄、没有完全闭合的原因考虑,儿童对于手机辐射更敏感是有可能的。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接触到手机辐射最多只能对局部造成热效应,因为辐射值很小,都达不到渗透脑内的能力。朴浩哲提醒,有节制地使用手机还是有必要的,比如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尤其是儿童,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身旁等。&根据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根据一项包含31个研究项目的11年长期研究结果报告显示,手机辐射并不会影响使用者的健康,同时也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孕妇暴露在基站辐射环境中,生育出的孩子患白血病的风险会增加。
手机辐射 -
许多人都在&努力寻找治疗痴呆症的方法,但许多方法都不一定有效果。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接触手机或许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这项通&过老鼠进行的研究证明,长期接触手机发出的电磁波,可以预防甚至逆转老年痴呆症。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杂志上。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人员加里·阿伦达斯说:“通过这项研究发现,老鼠在成年初期接触手机,有助于保护记忆力,预防出现老年痴呆症状,这一发现令我们大吃一惊。更加令人震惊的&是&,手机产&生的电磁波实际上可以逆转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长老鼠的记忆缺陷。”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发现,让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老的老鼠接触手机产生的电磁波后,它们大脑里的Beta-淀粉样蛋白沉积物明显减&少了。由异常Beta-淀粉样蛋白沉积物形成的大脑斑块,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大部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这种蛋白质的原因。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还可以使科学家把接触手机对记忆力产生的影响,与运动和饮食等其他生活因素对记忆力产生的影响分割开来。
该研究对96只老&鼠进&行观察,其中既包括经过处理,逐渐发展成老年痴呆症的老鼠,也包括正常老鼠。这些老鼠在为期7到9个月时&间里,每天接触手机产生的电磁波两次,每次一小时。老鼠没戴听筒,也没有老鼠把小手机放在耳朵边&。它&的笼子&位于产生手机信号的固定天线周围。每只老鼠与天线之间的距离和接触的电磁波都一样,而且它们接触的电磁波水&平,跟人类放在耳边进行交流的手机产生的电磁波水平相同。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患老年痴呆症的老鼠在成年后不久开始接触手机发出的电磁波,即在记忆力下降现象变得很明显以前,它们的认知能力会受到电磁波保护。如果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长老鼠接触这种信号,它们的记忆缺陷会有所改善。&研究&员写&道,更重要的是,接触几个月的手机后,正常老鼠的记忆力也有很大提高。
研究人员表示,正常&老鼠接触手机几个月后表现出记忆力提高的迹象,这说明人类接触手机几年后,或许也能产生类似效果。然而&他们还发出警告说:“在对我们的手机使用结果进行判断和让人类接触电磁波时一定要非常谨慎。”研究人员下结论&说&,&这项发现可能意味着接触电磁场是预防和治疗人类老年痴呆症的一种有效、无害和无需药物的方法。
手机辐射 -
精子质量下降
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手机正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手机辐射却一直是人们不寒而栗的话题,根据一项科学研究发现,日用手机超4小时,精子质量最高下降三成。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辐射分两种,一种是电离辐射,一种是非电离辐射。一般而言,人们担心的辐射是电离辐射,如果非电离辐射也有害的话,恐怕人们就再也无法生活在阳光之下了,因为光就是一种非电离辐射。
目前科学界并没有对辐射是否有害下定论,只不过目前绝大多数科学家支持的是“辐射有害论”,所以,一切能够产生电离辐射的物体就变成了“戴罪之身”,手机、微波炉、电视、电脑,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全都被打上“有害”标签。
手机辐射 -
20年前,模拟手机(&俗称大&哥大)只有少数有钱人才买得起,出于成本考虑,基站不能建得太多,为了保证信号质量,只能设计1.3&瓦这&样较高的手机辐射功率。数字手机非常普及了,其最大设计功率不超过0.6瓦,虽然辐射功率降低了,但因&户太多,其安全性问题也较之以前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有关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危害的说法层出不穷,例如&频繁使&用手机者与不使用手机者相比,脑瘤和癌症的发病率更高、记忆力减退、孕妇更易流产等,专家们还给出了不少安全使用手机的建议,例如把手机挂在腰部使用蓝牙耳机接打电话,交替在脑袋两侧使用手机、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枕边、使用手机防辐射贴膜等等。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危害,多年前就是全球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了,已有上百项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手机与脑瘤和癌症的发&率无关。列举比较重要的一些研究:瑞典的国家职业病研究学会通过对905名成年手机用户的研究,于2006年&4月在职业与环境健康的国际文献上发表研究结果,称使用手机并不会增加脑瘤的发病率。英国伦敦癌症研&究&学会联&合三所英国大学对966名脑瘤患者和1716名健康人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研究,于2006年1月发表研究报告,结论是使用手机与脑瘤的发病率无关。丹麦科学家对420000名手机用户进行了长达21年的跟踪研究,ABC新闻&于日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称手机辐射与癌症发病率无关。2008年12月的日本消息称,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对比了&322名使用手机的脑癌患者和683名健康人,发现使用手机与脑癌发病率无关。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在日公称,使用手机与患脑瘤的风险没有关系。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已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也有个别专家持不同意见,2005年3月在美国马里兰州联邦法庭就有人发起了对手机界的控告,理由是他们没有保证消费者免于不安全的辐射,控方引用了华盛顿大学一位生物工程学教授的&观点,&称手机辐射会伤害人的DNA并可能导致良性肿瘤。但是,包括这位教授在内的,所有声&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说法,都没有科学理论的根据,也没有实验结果的证实,而只是一种假说。
普通公众虽然对电磁学和生物学并不了解,但还是普遍认为手机辐射有害。2006年网上疯传一个俄罗斯人做的实验,在两部手机中间放置一&枚生鸡蛋,通话65分钟后就把蛋煮熟了,甚至有的国外网站称3分钟就可以煮熟,令不少人非常担&自己的&脑瓜也&像鸡蛋一样被煮熟。稍具一点电磁学知识的就会知道,手机的功率远低于微波炉,根本不可能产生类似微波炉这样强烈的热效应,国内有人重复了这个实验,证明了生鸡蛋不仅煮不熟,甚至温度根本就没有什么变化,俄罗斯人的实验只是一个搞笑的骗局。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危害&,主要是人体组织吸收辐射能量所产生的有害热效应,检验手机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国际标准是SAR,即&用户&头部对手机辐射能量的吸收率,美国的标准是1.6瓦/每公斤,欧洲的标准是2.0瓦/每公斤。这个标准的来&源是上世纪初为保护无线发射设备工人的身体健康而制定的一种工业标准,当时对非电离辐射的安全性认识不够,制定的标准比较严苛。其实即使长年接收更大功率的非电离低频率电波辐射,对健康也从来没有不良影响,从来没有&过某人因辐射而影响健康的报道。
国内媒体自2006年以来热炒SAR标准问题,舆论倾向于制定更加严格的国内标准。这种看法很片面,姑且不谈手机辐射对人体是否&害,就算是为了减少人体的被辐射量,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也很可能会弄巧成拙。假设标准更严格了,手机的辐射&功&率降低了,通信公司为了保证通话质量,就需要把基站建得更多更密,基站的辐射功率远大于单个手机,用户与&基站的距离就会比以前更近,所受到的辐射量可能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而且,多建基站的成本也会摊在&我们的话费里。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并&没有危害,那些建立在有害假设基础上的安全建议毫无意义,甚至非常可笑。商店里有卖手机防辐射贴膜的,十&元一&个,据说贴上后可以有效减少对脑袋的辐射。手机的电波辐射是全方向的,控制其辐射并不容易,&科研中通常&要使用造价十万元以上的电磁屏蔽室,十元一片的防辐射帖膜根本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退一步讲,假设真的&把辐射有效衰&减了,那还能打得通电话吗?
有专家建议把手机挂在腰部使用蓝牙耳机接打电话,称保持手机距离脑部1&米就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辐射,甚至有的说可以衰减99%,&虽&然辐射能量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加速衰减,但绝对不会达到这种程度,否则的话,距离手机两三米远的地方还能&有信号吗?信号还能传递到几公里远的基站上去吗?事实是无论你把手机放在脑袋旁,还是放在腰旁&,通信效果都是一样的,对脑袋的辐射量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再者说,因为怕手机辐射伤了脑子而把手机放在腰旁,那为什么就不怕伤了肾呢?大脑好歹还有头骨保护着,能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肾可没有呀。
公众对电波辐射的恐慌是个普遍现象,国内外都一样,一位美国专家于1979&在推测和假设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生活在高压线附&近的&孩子,由于辐射的原因,患白血病的机率会增加到平均值的3倍,此说法引起了全美的广泛关注,&随后的20年&里美国因此耗&损了多达250亿美元的社会成本。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96年发表了历经3年的研究结果,认为高压&线&环境与白血病发病率无关。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经过历经7年涉及1200人的研究,于1997年发布了同样的结&论。在一场引起全美关注的高压线与白血病的诉讼中,法院聘请了16位顶级专家,包括分别获得物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的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给出的结论也同样是高压线环境与白血病发病率无关,终于平息了这场闹剧。其实,那位声称高压线下更易患白血病的专家,其统计数据可能是真实的,但却没有找到真正的因果关系,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生活在高压线附近的家庭通常比较贫困,导致白血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是其较差的生活和卫生条件,而与高压线本身无关。
的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即使发现一些手机用户长了脑瘤,也不能表明就是因为手机辐射引起的,例如美国每年的脑瘤发病率约为6/100&00,在全美1&亿手机用户中有6000个脑瘤病例是正常的,即使明显超过6000后,也不能贸然得出手机辐射会增加脑瘤发病率&的结论,跟高压线的例子类似,频繁使用手机的人员与不使用手机的人相比,往往工作和人际关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情绪更加紧张,有可能是这些因素导致的发病而与使用手机本身无关。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上百项统计研究,发现手机用户的发病率与非手机用户相比,根本就没有异常,说明“手机辐射会增加脑瘤发病率”连成立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我国公众对电磁辐射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看法,即普遍认为电波辐射对人体有害,而磁场辐射却是对人体有益的,磁化杯、磁疗裤、磁疗枕、磁疗拖鞋等所谓的保健品在市场上很常见。磁场对人体有益的说法同样也是毫无根据的,方舟子曾撰文《磁疗&真的能治病吗?》,深入地分析并揭穿了磁疗骗局,央视2009年的&3.15晚会也对这个骗局进行了揭露,对于这个&猖獗多年的骗局,只能说权威媒体的声音出现得实在是太晚了。认清磁疗骗局并不需要多深的专业知识,仅凭质疑精神和常识就可以做到,很多码头和工厂都有磁力吊装机,吊装机通电后产生强大的磁力,可以把重达上吨&的铁板和集装箱吸起来,吊装工人常年在这种强磁环境中工作,被辐射的磁强度是磁疗产品上万倍,也从来没因此而引发什&么健康问题,那些磁疗产品中的几块小磁体可能有用吗?
抗美援朝时期,中南海一部10瓦的电台就能与平壤通话,再使用这样的电台,恐怕连30公里都通不到,原因在于近几十年来无线设备的&数量及功率增加很快。
手机辐射 -
CCTV曾对“防辐&孕妇装&”做&过一期节目,介绍了陈姓研究人员做的实验,在穿上防辐射孕妇装的假人上方安置了八木天线,把场强仪的探头放进防辐射孕妇装和假人之间的缝隙进行测量,结论是辐射反而增强了,理由是电磁波来回振荡叠&加导&致功率增强,这&个结论很令人遗憾,因为这是典型的伪科学说法。虽然防辐射孕妇装无用的节目结论是正确的,但却使用了错误的论据&,这种“以假打假”是最有危害的。
后来CCTV又做了一期节目,请来了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他是国内静电防护和电磁辐射方面的顶级专家,他也当场做了实验,结论是&防辐射孕妇装有一定的防辐射作用,这是个科学结论。但有个扩展到生物领域内的科学说法没有介绍,那就是衰减&的这点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意义。
“防辐射孕妇装”也不&是&一点作用没有,穿上它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照,在公交车上被让座的机率会大增。欧美日等国家从没有过这&种产品,&但在中国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手机辐射 -
对于“手机辐射会增加患脑部肿瘤的机会”的观点,有肿瘤专家表示,对于这一结论还没有相关的科学依据。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神经外科主任朴浩哲表示,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与其他颅内肿瘤比较,胶质瘤的发病率并没有特别的突出。在临床上,有出现接受放射治疗患上胶质瘤的病例,也有实验表明短时间集中被射线照射会诱发脑部肿瘤的发生,不过这并不说明长期被手机辐射会引起脑部肿瘤。一方面由于手机辐射并不是射线,而是微波,而人体接受到微波只会对局部造成灼伤等热效应,产生不了被射线照射后出现的后果。
  并且,手机辐射的值微乎其微,而要诱发脑部肿瘤的辐射是集中、大量的。
  朴浩哲介绍,国外有机构针对3万人做了调查,主要研究手机辐射和脑肿瘤发生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脑肿瘤发生与手机辐射没有关系,认为接触手机辐射会增加患脑部肿瘤风险的这一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朴浩哲认为,从国内外的针对手机辐射对健康影响相关调查结果来看,目前人们正常使用手机接触到手机辐射对人体是安全的。
  随着手机生产技术的发展,因使用手机产生的辐射会越来越小,而且在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接触着来自周围环境的辐射,手机辐射在其中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朴浩哲认为人们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手机辐射的危害,手机辐射对健康影响很有限。
对于“手机辐射对儿童影响更大”的说法,朴浩哲认为基于儿童的颅骨比成人薄、没有完全闭合的原因考虑,儿童对于手机辐射更敏感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接触到手机辐射最多只能对局部造成热效应,因为辐射值很小,都达不到渗透脑内的能力。朴浩哲提醒,有节制地使用手机还是有必要的,比如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尤其是儿童,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身旁等。
手机辐射 -
一项关于“使用手机与癌症关系”的大型研&究本周发布了研究结论,但各媒体对研究结果的解读大相径庭。
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研究“发现每天用手机通话超过1个半小时、持续10年的人,患脑癌机率更大”。而对同样的一份研究报告,法国&新闻机构法新社(AFP)表示,这项研究表明“使用手机与脑癌之间没有明显联系”。
英国《自然》人员&检视了这份引起争论的研究报告。
这是一项什么样的研究?我以前没有听到过?
这项研究是一项&国&际合&作研究,称为I&NTERPHONE,由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进行。属于案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研究者会采访患有各种&类型癌症的人,询问他们的手机使用情况。并与采访未患该种癌症的、情况类似的人所得到的数据&比对。
手机会发射低水平&的无线电磁波,人们对其是否会影响健康很关注,这项研究希望确认使用手机是否会增加患两类主要脑癌的风险,这两&类脑癌是神经胶质瘤(glioma&)和脑膜瘤(meningioma)。研究涉及2708名神经胶质瘤患者和7658名脑膜瘤患者&,&以及7658名对照组。
研究涉及13个国家&,一些研究结果先前已经发布,但是刊登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Epidemiology)上的最新&论文是第一篇整合了全部13个国家研究结果的论文。研究接受了一些手机公司的资助,不过INTERPHONE项目&有完全的科学独立性,可以保证此项研究的科学严谨性。
研究发现了什么?
不幸地是,研&究结&果&没有给&出很直截了当的结论。研究表示“总的来看,没有观察到使用手机增加患神经胶质瘤和脑膜瘤风险&的迹象”。
常规的手机使用实&际上似乎降低了患癌症的风险。但是使用手机时间最长的10%的被调查者患神经胶质瘤的可能性似乎要高40%。&不过,&这项研究指出,有理由怀疑这个表面上的关联关系。
那么使用手机到底能保护我们远离癌症,还是会让我们致癌?
研究发现,通&常&的&手机使用者患神经胶质瘤和脑膜瘤的风险似乎下降了约20%,但是,参与了这项研究英国分支的英国伦敦癌症&究所流行病学家Anthony&Swerdlow表示,研究自身的设计问题很可能影响了研究效果。他说“有证据表明,拒绝充&当对照&组的人就是那些不用手机的人”,这表明,选取没有癌症的对照组里的人时,本来就使用手机的人相对比较多,比&例倾斜了。实际人群中,没有癌症的人里本应有更多不使用手机的人才对。“对照组中使用手机的人比例过高了”。
同样地,Swerdlow&觉得使用手机时间最长的10%的人中,有一些人报告的手机使用时间“不可思议”,比如每天使用手机12个小时。
对&INTERP&HO&N&E&项目所用数据收集方法有效性的研究发现,问参与者他们打了多少个电话,比问他们使用手机多长时间所得到的&数据&更准确。当使用打电话次数来进行分析时,次数最高的10%的人没有显现出患癌症风险增加的迹象。
之前的研究有什么发现?
一些动物和&细&胞研&究&曾明显地显示出,受到手机类辐射后患癌症机率增加,但是这些发现很难复制。
参与了INTERPHONE&项目英国分支的利兹大学流行病学家Patricia&McKinney认为“一般来看,生物和细胞的测试没有说服力,因为并没有一致性的证据,或者可以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机制”。
对人的研究&应该说没&有&能够建立起手机使用与癌症之间的联系。Swerdlow表示瑞典的一个团队发现手机使用会增加患癌症风险,但是他也表示这属于“数据中的异常值”。
此外,尽管手机已&经无处不在,但自手机开始被使用以来,统计到的脑瘤报告总数似乎也没有增加。
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答?
无疑是这样&,即使是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对其工作的意义也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意见。一些研究人员明显建议应谨慎使用手机,&并建&人&们应&该限制对手机的使用。
McKinney则表示“没有达&成完全的结论,我们觉得我们是站在觉得手机没有风险的大多数人这边的”。
此外,INTERP&HONE&只调查了成年人使用手机的情况,而没有能够提供任何关于儿童使用手机是否有风险的信息,而儿童&使用手机是&否会带来风险是更有争议的话题。
同样地,由于研究时限的&原因,研究没有能够提供任何关于使用手机超过15年是否会带来风险的数据,研究注明“长时间频繁使用手机可能造&成的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
那么手机使用和癌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没有建立起&任何&联系。
Swerdlow表示“评&价流行病学调查是否体现出了因果关系,是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的。本次研究的结果没有能够达到这个评&价标准,没能表现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消息来源:《自然》网站5月17日报道、《国际流行病学杂志》5月17日论文摘要
手机辐射 -
值得强调&的是,只有&单&粒子的能量高于分子键键能的辐射才有很小的可能伤害DNA甚至诱发胎儿畸形或者癌症,其他的包括大部分&可见光、红外、微波、无线电波等等都不可能诱发胎儿畸形或者癌症。流传的“高压线导致白血病”、“手机辐射&导致胎儿畸形”等等,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谣言,没有科学证据的支持。所谓的“防辐射孕妇装”、“防辐射&床单”、“防辐射&手套”还有“防辐射围裙”等等,往往是通过在纺织物里面织入金属丝来屏蔽无线电波,并不能够阻止电离&辐射等对人体的伤害,根本不能达到声称的“防止胎儿畸形”的效果;而要完全屏蔽在低强度下对人完全无害的微波和无线电波波段的辐射,需要把整个身体都包裹在金属里面才行。
而对于所谓在电脑旁摆放“防辐射”的仙人掌和瓶装矿泉水,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他们能够达到“吸收电磁辐射”的效果。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木耳和酸奶等食品能对核辐射或者电磁辐射的效果产生任何的影响,虽然它们很好吃,并且从某些角度来说&对身体也很有好处。
尽管说从物理上来&说“手机致癌”的说法并没有道理,但是必须承认,关于手机致癌的讨论并没有定论。在很多国家都有关于手机致&癌的传言,也有不少或正或负的关于手机是否致癌的研究,然而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论断。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展开的全球迄今最大规模的手机安全研究显示,使用手机与脑癌之间没有明显联系。关于“手机致癌”的问题,读者们可以参考阅读科学松鼠会的资讯《大规模“手机是否致癌”研究结束,未得出结论》,以及松鼠奥卡姆剃刀关于手机辐射的文章《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我个人并不认为手机辐射有致癌的可能,但是长时间使用手机聊天对身心健康和手臂关节是不好的
手机辐射 -
& & 电磁辐射究竟对人体有何影响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如今市场上针对此类辐射的防护产品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孕妇防辐射服。然而医学界至今没有对手机等电磁辐射的健康风险做出确定的结论:流行病学调查对这一问题说法不一;关于微波等电磁辐射的物理效应可参见松鼠会沐右的文章《辐射伤害知多少?(下)》,但是除了物理效应,医学研究还发现电磁辐射会产生某些生物学效应,而这些效应究竟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尚不清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迄今为止所做的研究。
&&&&笔者首先在著名医学期刊THE&LANCET(柳叶刀)杂志上检索到一篇关于手机健康风险流行病学证据的文章,题名为Epidemiological&evidence&on&health&risks&of&cellular&telephones,发表于2000年11月(年代略有些久远),该文就截至当时的相关研究做了一些总结。从那时起,流行病学专家们开始探寻手机使用与肿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在那之前有关射频电磁波与肿瘤发病关系的研究均来源于非手机暴露,如从事电磁辐射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基于上述对象的7项研究结果中,一项研究发现淋巴和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率略有增高,一项显示脑部肿瘤和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发病略有增高,但总体肿瘤死亡率没有变化;一项研究发现脑部肿瘤发病率和总体死亡率“翻倍”;一项研究发现暴露于非电离电磁场的风险略微增加;其余研究均未发现有任何额外肿瘤发病率升高的迹象。柳叶刀文章认为这些研究样本存在某些偏倚,且几乎均为回顾性研究,结论意义有限。随后该文章提到了一项针对近20万摩托罗拉公司雇员历时20年的大型随访,结果称“未发现任何肿瘤死亡率升高的迹象”。
&&&&该文同时提到了几项在当时为数不多的针对手机使用者的研究,结论均为未发现使用手机会增加肿瘤发病风险。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项研究虽未发现使用手机与肿瘤发病之间的联系,但在那些使用手机并确已罹患脑瘤的患者当中,脑瘤的发病部位更多见于常使用手机的一侧。文末作者认为,手机对于人类健康的主要风险并不在于电磁辐射。同年发表于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美国5个医学中心的459名脑瘤患者与422名非脑瘤对象,研究结果也未发现使用手持移动电话与脑瘤发病率之间存在任何联系。
&&&&但是JAMA发布的一条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并非针对长期使用手机的人士,而是观察“急性手机暴露”与脑部活动的关系。研究者对47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脑部测试,结果发现时长为50分钟的手机暴露对靠近手机天线一侧的脑组织葡萄糖代谢造成了影响,葡萄糖代谢明显增加了。这一发现有什么临床意义尚不清楚。在这之前,细胞培养研究也曾发现手机辐射的非热效应导致了基因表达和蛋白活性的变化。
&&&&近些年来又有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出炉或正在进行中。2009年一项针对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四个国家年间420000人脑膜瘤及胶质瘤的发病率与手机使用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揭晓了。该报告发现,在30年间,胶质瘤发病率男性每年增长0.5%,女性每年增长0.2%;脑膜瘤发病率男性每年增长0.8%,90年代早期以后女性每年增长3.8%。年间,没有发现发病趋势有所改变,无论从总体发生率还是脑瘤发生部位研究者都没有发现他们与使用手机有任何相关性。
&&&&2010年一项为期十年的研究结果称没有发现使用手机会增加脑瘤发病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排除两者的相关性。
&&&&关于孕期胎儿暴露于电磁辐射的研究也有相关报告:研究者对年间1397名儿童患者与5588名正常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未发现儿童早期肿瘤与孕期母亲暴露于移动电话基站之间的关系。
&&&&针对那些声称对手机辐射“敏感”,暴露后感到不适的人群,也有相关学者进行了研究。英国研究人员通过双盲、随机试验发现,没有证据表明那些自称对手机辐射敏感的人能够区分不同的电磁信号并表现出相应身体不适,推测之前的感觉多为心理因素造成。
以上仅仅列举了主流医学期刊的部分研究结果。尽管大部分临床研究都没有发现肿瘤发生与使用手机之间确定的相关性,但是研究者们在作出结论前都显得小心翼翼。尤其对于儿童,各国所采取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在芬兰、法国、德国、印度、以色列、瑞士等国,政府建议群众,尤其是儿童减少在手机辐射下的暴露,其他国家和地区虽未给予官方建议,但仍继续就此问题进行大规模的和富有说服力的研究。
&&&&针对那些发现手机辐射增加了肿瘤发生率的流行病学报告,Cancer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就这些阳性报告结果提出了几点质疑:第一,受试者在向研究者通报自己使用手机的情况时已经获悉自己罹患癌症,这种信息容易出现偏倚;第二,此类阳性报告结果很多出自瑞典的同一个研究者,而这名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并未获得广泛认可并得到重复;第三,尽管手机已经在瑞典广泛使用了超过20年,但瑞典的脑瘤发生率并未发现显著增高,这使得那些脑瘤发生与使用手机存在相关性的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不过Cancer的文章也留有余地。关于手机辐射究竟有无危害,文章表示仍需等待大样本长时间的流行病学调查。一项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起的名为INTER-1&PHONE的研究将涵盖13个国家,评估10-15年以来手机使用对成人的健康风险;另一项名为MOBIKIDS的研究将联合16个中心以评估电磁辐射对儿童和青春期脑肿瘤发病的影响;美国也将花费2500万美元以研究3000只大鼠和小鼠从出生到老年每天照射10小时的后果。这些花费巨资的研究结果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对于手机辐射的危害,严格的表述应为:大多数临床研究没有发现手机辐射与肿瘤发生有确凿的相关性;手机辐射存在某些生物学效应,但其意义尚不清楚。对于手机辐射是否应该防护,各方意见尚不统一。孕妇防辐射服屏蔽电磁辐射的效果究竟如何,呼唤具有实验精神的朋友们予以证实。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辐射卫生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0次
参与编辑人数:2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57:4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脸上角质层薄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