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身边具有野草的品质品质的人的例子

写出具有野草品格的人的名字.(当代的)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写出具有野草品格的人的名字.(当代的)
写出具有野草品格的人的名字.(当代的)
霍金~俞敏洪【问卷调查】 你身边有没有很多瞧不起别人的人?举个例子,或者直接谈谈你的看法?_百度知道
【问卷调查】 你身边有没有很多瞧不起别人的人?举个例子,或者直接谈谈你的看法?
没怎么注意,可能有吧在特定场合下出现事件双方的话成立这种情况也属于正常吧,但是如果这作为一个人的品质就挺糟糕了
其他类似问题
问卷调查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我最瞧不起瞧不起别人的人
我非常反感这种人
我有个同学,总是说自己家里有什么厉害的亲自朋友,说是同学出了大学校门谁也不认识谁,别人都不如他,或者说说把这个不妨在眼里那个不放在眼里,那个不会办事这个不会说话之类的,好像世界上没有人比他强,我们比较反感,不理他就是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有远方的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有远方的人
本书由111首散文诗和作者对散文诗的思考组成,111首散文诗分为五辑:第一辑忍耐,为了热爱;第二辑我是自己的温暖;第三辑惆怅与坚持;第四辑我们应当这样老去;第五辑欧洲行吟七章;散文诗的创作思考合为第六辑积微散论。作者有关散文诗的思考犹如散文诗般优美流畅,形象而引人深思。作&&&&者周庆荣出版日期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4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页&&&&数221页开&&&&本32品&&&&牌春风文艺
在我们孤独、疲惫甚至心灰意冷时,《有远方的人》给予我们温润和善美、梦想与热爱、思考与胸怀,让我们脚踏大地,把目光投向远方。博客昵称北京老风。1963年生于江苏。分别毕业于苏州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国政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出版的散文诗集有《爱是一棵月亮树》、《飞不走的蝴蝶》、《风景般的岁月》《我们》《有理想的人》等,另有译著多部。“我们”散文诗群主要发起人,《大诗歌》主编,《诗潮》编委,《星星》散文诗刊名誉主编。   《我们》《有理想的人》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情关注和好评。有远方的人(序)谢冕   忍耐,为了热爱   有远方的人   老龙吟   长城   土地   深渊:真实及虚构   关于黄河   大梦   九寨沟启示录   数字中国史   湖笔   一只蚂蚁不去批评它的国家   欲望   吸铁石   玄铁   奔腾   潮踪   松:自语   大花园   鼓声   黎明   清明节   冬天   飞鸟   英雄,在光芒下醉去   辩证法   迷雾   正午的山谷   山谷里的黑   我是自己的温暖   给你   给你(二)   人生   棉花   爱情说   藕   情人节   沙河的冬天   老茶   老屋   变旧,2011   年轻时的爱情   岁末,或者2012   登高   夜晚,在山谷   萤火虫   想到阳光   基诺人   草原   江山   与末日有关的臆想   从落凤坡到庞统祠   再飞一次   幸福逐渐消失的步骤   惆怅与坚持   破冰船   审判   静物   乌鸦和喜鹊   水晶心   听石   天道   山   传说   对决   锈水   忧郁   飞行   填空   法官   梦境:诗人之死   鼓声遥远   场景   雄鸡——观徐俊国同名油画   下一个就是我——观徐俊国同名油画   秋天的涅槃   真相   富春山秋居   事关对秋天的认识   山里的老树   星光下的山谷   我们应当这样老去——观戴卫画   逍遥   李逵探母   李白   和合二仙   坐禅   离忧   独坐幽篁   仓颉造字   一苇渡江   我们应当这样老去——观戴卫画《九老图》   李清照   大肚   书圣张旭   女娲补天   彭祖   夸父追日   寿   杜甫   以后的日子为你祝福——观戴卫画《惜别图》   关于巢父   我无惧,因为我是山人——观戴卫画《为八大山人造像》   我不能让他的眼神继续悲伤——观戴卫画《石壕吏》   风雨雷电   一叶芭蕉总结了风   菩萨的话成为语录   尊重一块石头   欧洲行吟七章   古罗马竞技场   郁金香   夜航塞纳河   梵高   苏格兰高地   华兹渥斯的湖畔   大英博物馆的青花   积微散论——与散文诗有关亦无关的思考   周庆荣:堆积是海,放开是江——读周庆荣散文诗《有远方的人》李犁   等号关系:在我之外(后记)   周庆荣创作年表等号关系:我与我之外   ——后记   哈札尔可汗:“不对,原因在于我们变得渺小了,灾祸由此而生。”   ——帕维奇《哈札尔辞典》     一   初听螳螂挡车,听出对不自量力者的嘲讽。日子深入,觉得挡车的那只螳螂世界观似乎没有错。它眼中的整个世界就是它自身和自身之外所有的一切,它挡的那个车只是世界里的一个小物件。   而我在这里说起螳螂,却与挡车无关。宏阔的外在,多么庞大。我自己也只是一个渺小的自己,但是,在我活着的时候,我只能把自己与之外的一切之间划上等号。世界=我+我之外。   所以,世界如果大,我就大;世界如果小,我也就小。而事实上,外部的世界不可能小,因此,我也不能小。我与世界的均等与平衡,形成我的人生。历史的纵和空间的横使得我们的世界一贯表现为纷纭与复杂。此时欲与世界相均衡的我,却无以匹敌。我想让自己简单起来,想用简单与世界进行关联。   把世界进一步分解为人和事物,事物又大多和人们的行为有关。我若想简单,重心得放在对我之外所有别人也能够简单。从历史的和人性的,我早就读出人心的讳莫如深,除非一开始我就主动放弃,否则,无法避免生命中纷至沓来的人迹。像许多前人和后人一样,我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在发现,发现快乐和苦难,发现圣洁和污浊,发现实话和谎言。发现权利和权利的获取与被剥夺,然后,我考虑自己对所有别人的态度。最好没有别人,只有你。我想与你交流,给你温暖,以爱去概括我们之间全部的关系。   那些以谋略以自私曾经给我阴影的人,我承认也难以释怀;那些以现世的辉煌压迫我几乎匍匐的人,我亦记得他们的名字和永远的面孔。我写散文诗,一定放弃表面的浅唱低吟,我会在发现中显示自己存在的真实。在批判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忧患里深深地表达我的热爱。我呼唤不绝望的诗意地生活,恰是因为现实生活里的诸多让人窒息的因素更需要我们的诗歌能发挥的作用最好与希望有关。至于人们以前常埋怨的关于散文诗文体在我们社会中的处境,我根本就置之不理。那些所谓的中心感的存在又能说明什么?让诗歌有些温度,有些希望,有些重量和作用,是我这些年一直思考的问题。2011年,自《有理想的人》出版后,所写的大部分作品都与现实有关,细心的读者会从中读出自己的生命体验。至于表达的方式是否符合以往人们对散文诗的认知与定义,请原谅我的不可能被改变的坚持。   二   在我之外,我想给你的依然是爱。   这种爱,将远远大过爱情;而你,不再是某个具体的人,你,成为我之外,   所有的人。   虽然,在我们的经验里,爱本身是美好的,或者能把许多不美好的转变为美好,但爱同时也正在疲劳着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爱我之外的一切存在,并不意味着从此就能免于一个又一个陷阱:仇恨、欺骗、贪婪。但是,依然要爱下去,直到最后的美丽或者最后的无能为力。   是的,世界可以大,人可以多,场景可以复杂,我宁愿幼稚地坚持外边没有他人,只有简单的你和我。即便只是你和我,也并非仅意味着坦诚和温暖。   世界上,他的出现,成为人类面临的问题,过去没解决,当下似乎在文明状态下演变成深处的严重。未来呢?也许更多的陌生会出现,更多的场景依旧属于不同的人,属于不同的家,属于不同的国,属于不同的主义。如此不同下去,偌大的土地、海洋、甚至天空,定存在不同的阵地。我们,会是哪一块阵地的主人?   我愿意给你以爱,是因为伴随着对幸福和意义的寻找,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遗憾和苦难。我们一边想成为幸运的摆脱者,一边又继续充当制造者。我给你的是漫长生命过程的感受和态度,在一条路未走完之前,我和你都不能是外人,都只能抓住爱。它虽不属于万能,但或可减轻对抗和仇恨。   从哲学和现实,当不会天真到只剩下我和你。把这样的人类关系当成生命从头到尾的一个梦想,我努力给你以爱。把其它复杂的发现和叹息留在我自己的深夜,留在深夜的一杯酒或独自的忍耐。   不言童话,不言悲壮。   三   这本薄薄的诗文集,里面有我的惆怅和遮住我目光的迷尘。我不掩饰这些遗憾,然后,决定依然把爱和希望给你。批判或接受批判,我拒绝冷,依然在每章文字的下面签下爱和温暖。因此,从文字的自觉性而言,我相信本书既有对《有理想的人》的写作态度的坚持,更有超越。   本集含两部分内容:2011年至2013年新写的散文诗111章,大多关乎我日常的发现和感受;断断续续草就的或许能与散文诗有关的一些思考,我虽爱读理论,但极不擅理论书写,辑录为《积微散论》,权当喃喃自语,倘读者能从中读出我的日常真实和素面朝天,慰莫大焉。   谈到该书的出版,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常晶女士让我深深感动。我们素不相识,她只是去年年底从《文艺报》上读到我的一组散文诗,然后通过该报的编辑联系上了我。她主张作品的文字要有温度,能给别人以信心和力量。不久前,她来电话,说社里已通过选题。   依目下情形,推出诗歌作品是有经济风险的,但出版社和常晶女士仍认真地与我谈稿费、版税和出版合同等事宜,我在感佩的同时,心里多了一份敬意,同时,也为诗歌感到一丝慰藉。   是的,一切已经复杂了,就生活而言,我依然选择热爱。   最后,请允许我把最诚挚的谢意献给我所敬爱的前辈谢冕老师,他在序言中对我的所有肯定我皆视为对自己未来读书写作时的鞭策。   看,石头无言,但时光里一切的发生它全知道。   日     周庆荣:堆积是海,放开是江   ——读周庆荣散文诗《有远方的人》   李犁     周庆荣是一个有胸怀又有境界的诗人,与现实他递上肩膀以及悲悯和关怀,与远方他递上心灵以及梦想和热爱。这让他的诗歌透出劲健与温暖,深邃与澄明的光芒,他一边铸剑一边育花,他的诗歌里有火焰也有芳香,是泪水和露珠的融合。而这一切都是他主动为之,这让他成为一个勇气与骨气,血性与人性合二为一的诗人。     力度:用诗与思铸剑并挑开患疾   我从周庆荣的散文诗中读到了一种浩荡,这是洪流也是岩浆,更是浓缩的雷霆和风暴。整整一个夜晚,我被他作品中的这种力量牵引着,我的眼前幻化出一支像飓风一样摧枯拉朽的队伍。雄起!我很自然想起这个雄壮的呼号。是的,庆荣的散文诗是雄性的,也是阳刚的。这在我们疲软的时代,尤其是沉陷在床第与糖分过量上的诗坛,他的这些文字就是青铜做成的钟鼎。庆荣是用他的勇气和担当,还有孤独的英雄主义在给这个写作的坛子补钙,甚至补钢:“我画了无数地狱的草图给暴戾者和恶棍们看,我还画了红苹果和红草莓给旅行中饥渴的人。”; “你回忆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他们用大词汇写下充分的文件,醒目的红头,如同祖国的鲜血。不平等算不了什么,明火执仗都应该忍受。” ; “所有的苦难让风吹走,一起不畏强权,不畏暴力,不需要流血,纯真的信念便能营养我们的美好。”   这刀刀见血的诗句,让你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倒上满满一杯酒,然后一饮而尽。我是想用酒来浇灭心中的火焰,也是为诗歌重新有了一剑封喉的直接真实又血性和骨气而庆贺和祝福。很长一段时间,有些诗人的作品像被阉了一样,软塌塌地没了精血。但庆荣从他的写作伊始就拒绝琐屑和无聊,贯穿在他作品的血脉就是求真,真相和真理。所以他要拔去所有的杂草,挤出诗歌中的虚妄和杂质,让真相裸露出来,或者把他的文字磨砺成快刃把伪装挑开,把真理逮出来。这说明庆荣是一个有良知的诗人,是一个清醒又自省的诗人,是一个有着悲悯情怀又敢于与黑暗和丑恶揭竿而起的诗人。这让他放大视野,并把正义感和同情心还有大爱和大痛一起放在熔炉里,烧红锻打再淬火成无坚不摧的剑,成为他诗歌中的钢筋铁骨。所以在他的散文诗中总会看到一种光芒,这光芒深沉而醒目,它执著地导引着我们的灵魂在激情澎湃之后,走向思想和觉醒。这正是他散文诗的内核,那就是:正义、救赎、热爱、自由。一切由此而辐射,一切由此而繁衍。这也是庆荣的思想之镭,也是他献给世界的炽热的心。   这光芒如剑,且迎风而行,越过雪地、山谷以及人性的黑暗处,去敲击那些麻木的灵魂,去指引那些陷在泥沼中孱弱的手。这光芒也是放大的显微镜,把历史的瑕疵和现实的危机大大地投影在墙壁上,让我们清醒反省,从而走向拯救和自由:“伟大的鲜血一样的景象感动了我。我知道我应该热爱什么了,曾经的人民把自己都埋在地下,我不能仅仅用泪水去怀念。这广袤的大地,我支持你所有的梦想,左的和右的, 它们都是杂音,我们怎么来的,就怎么继续。”;“我放弃伟大,你们让我简单地活着。我自由生长,我的头颅愿意是什么模样就是什么模样。”诗歌到这里像从高山峡谷进入到平川大野,舒缓、辽阔、达观、自我。诗歌的方向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和梦想,责任和忧患,还有宁愿不要伟大也绝不交出的自我和自由。除此之外,心可以打开,可以容纳,可以忘记。忘记伤害,忘记泪水,只牢记露珠。并“把全部的金钱给予慷慨,把心交给贫寒”。   这一切也让庆荣成为一个有胸襟的诗人。胸襟是诗歌的胚胎。所以清初诗论家叶燮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卽盛。”这胸襟就是诗人的情怀,就是诗歌的原型和胚胎,它可以装载性情智慧,让诗人触景生情生诗,并将诗情发扬光大。也正因为有了这胸襟这真情的动力,诗人才能处理好诗歌的各种构成材料,让诗歌写得更好更新更美。当一个人胸怀大了,心灵就变得温润善美,投射在作品上,诗意就葱茏起来,而且简洁准确充满哲理的美。这是诗中溶解了思考的力量,而思考只有通过诗才有生气和美感。所以海格德尔说:“诗化把早被思过的东西带到思者的近处。”这是说只有诗才能让思存活。那么反过来就是说,也只有思才能让诗有心有灵魂。读庆荣这些诗意与思想融合的作品,有一种很过瘾的感觉,因为在陶醉于他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纯净之时,每每灵魂被他的弹片击中,这射穿读者心脏的就是埋藏在他诗中的思,就是独特而凝重的思想和思考:“我不主张岸以陡峭的方式对待潮水。作为陆地的边缘,一味地冷峻,会影响潮汐的情绪。”,还有“一把麦种撒在土地,不争麦子王,只做麦穗。田野幸福,人幸福。//乱,出在这里,总有一些麦穗自命不凡。它们脱离了群众,浑身长刺。田野就是这样难以简单。”这思的镭太有力了,就要涨破诗歌的皮肤,迸溅出来。这是庆荣诗歌的特质,他像从内心里往外掏炸药,然后步步紧逼,直到把感情推向绝壁,然后把你的心炸成碎片。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集中细细地看,慢慢地默诵,于是一种劲力就涌上来,这劲就是思,就是骨髓和剑。但是你看不见思,因为思已经融化在诗意的温水之中。这使他的诗歌有了追问生活探寻生命之谜的厚度和尖锐感。所以海格德尔说:“思,就是使你自己沉浸于专一的思想,它将一朝飞升,有若孤星宁静地在世界的天空闪耀。”   更多的时候这种思让庆荣产生一种愤懑,最代表的作品当属这本诗集中写给画家戴卫《石壕吏》画作的感想,石壕吏,这个唐朝杜甫笔下的凶神,让庆荣咬牙切齿,那个被欺凌的老叟又让他泪流满:“让我无法控制仇恨的人不在眼前的画中,恶吏没有资格与画一起出名。是这位,白发苍苍,皱纹里有多少绝望的悲怆?人民的形象……祖先受苦确实很久了,石壕的老叟爱孩子一般地爱他的土地,几个木条和竹子做成篱笆,加上土坯房一所,家有多温暖,国就有多伟大。”他坚定地表示不能让老叟的眼神继续悲伤,他呼吁:“太阳升的高一点吧,当初的红艳艳的血性只需一点点的高度就会有光芒,请一视同仁地照耀人间每个角落,尤其不能让石壕那里继续黑暗潮湿。”   就文本而言,这是融情感、诗意、哲思结合得最完美的一首散文诗。庆荣像一个医生,他一方面审世一方面审史,审史是为了让现实清醒,审世是为了校正人类未来的走向。对丑恶决不姑息,对善美毫不保留地拥抱。他把理想主义的光辉,人道主义的体恤,还有批判主义的犀利融进他的文字中,也就把血性和阳刚补给了疲软的人类,把温情、关怀和热爱还给了人性。这因现实之痛而产生的深沉真挚、勇敢担当的人格力量,使周庆荣的散文诗显现出青铜剑一样的力度与厚度。   高度:远方打开境界和让爱回家   现实让他痛让他思让他把诗铸成剑,那么远方就让他爱让他诗让他把文字培育成花朵。而远方和花才是他的最爱,才是他的方向和终极。远方是超越,是爱是人生之诗。那么人为什么需要远方?怎么才能到达远方呢?   从生命学来说,人天生对远方有一种企盼和向往,提起远方,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甚至躁动。对于诗人来说,远方就是诗,就是爱就是美和自由。生命需要提纯,人生需要升华,生活需要美轮美奂的境界来照耀,来使人生充满意义和光芒。对于周庆荣来说,远方就是诗化了的人生,就是把生命写成一首至真至纯的诗。在爱和美面前诗人的姿势是仰视的。诗歌的方向是向上的,是神性的,是敬畏的,是一尘不染的。这时诗人和诗歌的状态都呈出净和静。净和静是远方的状态,也是诗歌的境界,更是庆荣的诗学终端,也是人类的方向和将要达到的终点。   在庆荣看来,为了抵达远方,首先要学会爱。爱是他超越现实的方式,也是他抵达远方的方法。对现实之痛的拍案和亮剑是爱的另一端,是他以及所有诗人的侠肝义胆,是不得已的责任和义举,但热爱和远方之恋才是诗人自动自愿的,是他们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所以他把《人生》定义为:“还是要爱。而且,爱一个人远远不够。//这是我慎重的决定:尽可能喜欢更多的面孔,直到世界上最后的那个人。//倘再想到人生不可避免的仇恨,已无人可恨。如果仍然想恨,所有的人就一起恨。恨泛滥的洪水,恨山崩地裂。”我们可以把这弃恨求爱看成他走向远方的第一步,是他远方之诗的第一个境界,用王国维的境界说就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怀揣爱,孤独踏上远方的路。那么为了这种爱要“爱到佝偻,爱到腐朽,爱到烟消烟散。”就是第二步,也是诗歌的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不屈不挠,为了远方披肝沥胆。那第三重境界显然就是:“蓦回首,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经过百折不挠地寻找,我要的远方和境界,竟然在不经意间来临:“把一片土地爱成国家,把长满庄稼和花朵的田野爱成祖国,把我们的祖先静静地爱成一个又一个的家族,把一片云和另一片云放在这个狭窄的锋面,让我们历史的天空再也没有血雨腥风。”   说得多好啊!这是一种爱的感觉。是一种美和情感的曝光,瞬间的诗意体验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中解放出来,让它复归它的自由轻灵和美。诗也在瞬间穿透了生活的无意义和晦暗,直抵真理的中心,审美的中心。所以马拉美说:“诗……必须从人类的心灵中撷取种种状态,种种具有纯洁性的闪光,这种纯洁性是这样的完美,只要把心灵状态、心灵的闪光很好地加以歌唱,使之放出光辉来,这一切其实就是珍宝。”   需要注意的是,在庆荣这首第三境界的诗句里,出现了土地、祖国、祖先这样象征原初的词,把这些代表最初的名词和远方联系起来,是不是说远方其实就是起点就是开始的地方呢?不然王国维的第三重境界怎么把突然回首看到的旧人旧景作为最高境界呢?“还在灯火阑珊处”中“还在”是不就是原地没动啊?这样说来远方其实就是好像天边却近在眼前。于是我想到了庆荣写的《老屋》一章。老屋就是一所土坯房,是诗人的故乡也是他出生的地方,那里阳光干净,亲人慈祥,所有的风景都美丽静好:“我背靠着老屋,守着最初的朴素。像我们众人所依靠的许多事物一样,它们已经破旧,但拥有最后的力量。/爱你,就爱到最后。/老屋不说话,老屋只慈祥,在故乡的暖阳下。”   这是多么亲切和谐的人类情感的故乡呵!这就是诗人要去的远方,这里有完整的人性,完美的情感,这就是最真最自由的美和诗。所以有人说失去的天堂才是最美的天堂。要抵达的远方就是童年就是大自然就是家。因此,去远方就是回家和回归。向童年回归,向大自然回归,就是追求那种真实和自由、澄明和纯净、人性和神性的境界。这境界一尘不染,阳光普照。她是神性、天性、人性的融合,是爱、美、自由的统一。因此可以总结:最远的地方就是最初的地方,超越就是回归,神性就是人性。我们期盼执意寻找的东西就是我们最开始拥有的东西。当然现实中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深山老林和记忆中的老屋生活了,但是尽可能地在我们的性格和品质中保留人之初的本性,也就是我们说的真性情,再通过我们的写作与过去相通,在诗歌意境中享受返朴归真的感觉,因为写诗就是搭建一条回家的路。   至此,我觉得周庆荣的散文诗写作也已经进入到返璞归真的境界。这让我想起金庸笔下的剑客东方不败,他的几把剑代表了他追求武功的不同时期,也可以喻指不同的人生和写作的境界。第一把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青光闪闪,锋芒毕露,是刚出道时所用;第二把剑叫紫微软剑,锋芒有所收敛,但仍削铁如泥,是三十岁后所用;第三把剑是玄铁剑,重达七八十斤,剑锋已钝,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是四十岁前所用;最后一把剑是一柄已经朽烂的木剑,其文字说明为“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无剑胜有剑!这和大道无痕,大美无言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剑术也是诗歌技术的最高境界,更是剑客和诗人仰视并追求的大境界。周庆荣不论是年龄还是心胸还是技术,都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阶段,他正在去除胸中粘滞,澄心以空,以空待静,用婴童的眼睛和赤子的心灵来接纳诗意的莅临,诗之于他如水般柔顺,他堆积了就是海,放开了就是江!   与此同时,散文诗与自由诗的界限已经模糊,散文诗与自由诗不过是剑与长矛的关系,两种兵器,看谁更熟练而已。在这样一个自由解放、规矩渐失的时代,散文诗也许更能让人得心应手。如果哪位犟家硬要说散文诗就是边缘的诗,那就只能这样说,周庆荣的贡献就是以他深远的意境和美和如镭之思,把散文诗提升到与自由诗比肩的地位,甚至是对自由诗的侵略和逼宫。其实散文诗与自由诗不过就是不同的容器而已,装的是钻石还是狗屎取决于诗人自身是矿藏还是狗。举个例子,面对下面这个情感真纯,意境朴素的诗句,你能分清他是散文诗还是自由体嘛?:“如果一年四季是个诺言,我只能在春天把田间垄上的一束小花给你,全部的心情只呈现朴素的美丽。”   要强调的是,到这里,诗人面对现实苦难时那种愤懑、激烈和焦灼的情绪开始减少。诗歌的审美逐渐代替了情绪的审美,让我们看到一个抒情的歌手在吟唱。虽然声音低沉忧郁,还时不时地剑拔弩张,但他开始有意识地歌唱梦想与花朵。人在理想和美面前,都会变得温情而柔顺。美的意境把心境涂抹得一片宁静和疏朗,诗已经完全回归到诗的本体,并凸显出自身的美丽光芒。但是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类的同情,还有无处不在的疼痛感依然堆积在作品里。只是这情感被美和诗梳理得深沉了、深化了,形而上了。艺术规律告诉我们,不要让情绪过分的激烈,太猛烈了就会破坏诗歌的美感,把这种疼痛稀释在诗歌的细胞中,让它在诗歌美感和哲学意味的感召下,一点点将疼痛渗透给读者,这不但不会减少诗歌的同情心,反而会使这种疼痛具有了美的品质,同时也使诗歌更有力度并具有沉郁的美。(※注:文中所引诗句均出自周庆荣的《有远方的人》。)   日——17日于北京有远方的人   谢 冕   他身居城市,创造着、也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繁华。他生活在当下,有自己生活的现场,但他的心在远方,他的思念也在远方。他总是从此地遥想彼地,遥想彼地的一切:山水,田园,阳光和空气,云彩和花朵。每当此时,他似乎忘了(其实未必)此时和当下,对远方的一切有一种放不下的牵挂。他是一个不满足于现实的始终思考的人,他拥有,而他不满足于曾经的拥有,他总是思考那些遥远的事情,他因思考而痛苦。他不是不知世事的复杂,他热爱包括这复杂在内的生活,但他又不能不焦虑地面对那看来有些遥远的纷繁、嘈杂和纠结。综观他的散文诗写作,所有的写作总在表达这种心境:人在此时此地,放不下的,挥不去的,总是对于远方的怀想和惦念。   他是当今中国痴迷于散文诗这一广大群体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也许竟是群体中最痴迷者之一。他为散文诗的创作、研究和出版贡献了他的全部热情。他对于这一文体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力。较之其他文体,散文诗是他的最爱。他通过他的创作创造性地呈现了这一文体的固有属性和特质。他的写作相当完美地凸显了散文诗总体上的柔美、清丽、淡远的传统风格。他以语言的精湛和睿智、以及优美而又富于哲理的内在精神的表达而在业界享有盛誉。但我们通过文本细读发现,与其说他是一位散文诗传统的维护者和继承者,不如说他更是矢志于散文诗内涵的扩大与深化的变革者。   的确,他的心是在充满生气与活力的现场跳动着,但更是在想象的广阔空间和浩淼时间飞翔着。翻开他这一本诗集的每一页,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那种表面静谧中的内在的不宁与骚动。他的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呈现了熟悉的场景:夏天已经逝去,阳光从岁月的网中漏下来,绿叶落下,渐成脆片,秋天的傍晚空阔而疏远。他相信自己已在远方,哪怕同样在深夜,他一样会盯着星星的剑簇,看那些锋利的光芒射向苍茫。 他总是在此时此地看到了远方的光芒。这种眺望及其结果,完整地表达了他的写作的全部丰富性。   “我把预言扔进垃圾,我把末日看成时间的开始。世界美好,我就认真珍惜;世界丑恶,我选择承受并且热爱。”他的文字如窗外的飘飘云絮,如山间的潺潺流水,他有一种豁达而从容的心态。但他绝不止步于此,他要在人们的习见又易于忽略中刻意注入思想的质感,沉重的,深邃的,甚至是矛盾而紊乱的。他的目标亦在远处,他想以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文体几乎与生俱来的“轻”和“浅”,他追求自己文字有别于前的“重”甚至“深”。他要给散文诗“加重”。这也许“有悖于常”,但却是他的“刻意而为”。   首先是他不把自己的视野封闭在小小的角落,他真的不喜欢把玩身边的小风景和小物件。他站在高处,喜欢放眼壮阔的景物,他总是向着远方眺望。他站立在大地上,感受着并承载着大地的分量。这土地,土地上生活的男女都是属于他的,他总是感到大地的亲切。除了土地,还有长城,还有黄河,远远近近,都是他的挚爱。他寻找大地上的光和热,一切的鸟和它的飞翔,包括它的富饶和它的贫瘠,他把每一片土地爱成国家。他向这些土地致敬并且独语:我一辈子踩着你,死后也不能离开。行走,漂泊,他不是无所牵挂:如果一切让我放心,“我愿孤独为一座岛”。不难看出,这种“释然”正是由于更深、更远的爱。   此刻他站在古老的长城面前,他的心情从容而淡定。因为那雄伟的背景太远,太大,太苍劲,于是那一切的日常琐碎都无可置疑地烟消云散,在巨大和遥远面前,他只能选择淡漠或者忘却。此刻他的言说显得超常的豁达与大度:“是是非非的往事已成过客,屹立的是山脉,流动的是江河。江山,它的子民是一个又一个真切的面孔,善良如稻谷,温暖如棉花。” 读周庆荣,对比我们熟悉的散文诗创作,有一种迥然不同的感受,依然是华美的,甚至依然是灿烂的,但却是满纸云霞中透出一股激烈,他无疑已为这一文体注入了沉郁和坚韧。   但他的笔下并不总是大的话题,也有小的花草,也有小的生灵,但那一切的“近”和“小”也同样寄托着他的“远”和“大”。例如他能够平等地体察蚁群社会的历史和秩序,他以欣赏的目光注视那些忙碌的生命。他幽默的笔触真情讴歌那些生命的安于本分和与世无争:“草青的时候,它四处行走,吃饭睡觉并且悄悄恋爱。”“一茬又一茬的蚁事安排主要看谁能够殷实它们的仓廪。---它们聚拢了干粮,集体享有,它们没有贪腐的条件。蚁王先行享用被视为理所当然。”警人之笔在结束处:     我至今没有听到蚂蚁批评过它的祖国,甚至怀疑它们是否会叹息。今天下午阳光大好,我看见一队蚂蚁在一条泥路旁行进。     这只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随兴之笔,与通常的功利判断无关。也许从中透露了他因厌倦了人世的纷争而对虫类社会的单纯由衷的赞叹。当然,他是表达了无奈、甚至惆怅。“没有批评”未必好,“没有叹息”却是令人羡慕。引文的后半段阳光下看蚂蚁行进,回到了恬静的诗意的心境,是一种闲适,也是一种愉悦。也就是这样的无心之笔,展示了他掌握这一文体举重若轻的娴熟。再看另一篇,是写松树的:它只能在此长久站立,忘却远处的喧闹和尘埃,它感谢脚下的万丈深渊,提醒它应当始终昂首,看着前方的希望。松树就这样站在陡峭的悬崖,坚守、忍耐、意味深长的孤独,“像我的整个祖国”。 ——他总是这样出其不意地说到“祖国”。   散文诗在中国新文学中的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它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体风格。许多写作者不想临摹或重复鲁迅《野草》的方式,散文诗开始了新的追求、并经过几代作家的努力形成了多样而色彩斑斓的新气象。现在说到这本《有远方的人》的写作,周庆荣除了注重题材的展开、内涵的充实,而且尝试着在抒情的体制内加重批判性以及他非常擅长的思考性。在这些方面,他取得了成功,他为散文诗开创了新生面。他是一个心怀远方的人。他以自己的诗行为自己的写作作了象征性的概括:黄河入海不是句号,人类的天空如果圆满,这个句号应该是整个天空。     日于北京大学谢冕先生高度赞誉:周庆荣“是当今中国痴迷于散文诗这一广大群体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也许竟是群体中最痴迷者之一。他为散文诗的创作、研究和出版贡献了他的全部热情。他对于这一文体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力。较之其他文体,散文诗是他的最爱。他通过他的创作创造性地呈现了这一文体的固有属性和特质。他的写作相当完美地凸显了散文诗总体上的柔美、清丽、淡远的传统风格。他以语言的精湛和睿智、以及优美而又富于哲理的内在精神的表达而在业界享有盛誉。”   李犁:“周庆荣是一个有胸怀又有境界的诗人,与现实他递上肩膀以及悲悯和关怀,与远方他递上心灵以及梦想和热爱。这让他的诗歌透出劲健与温暖,深邃与澄明的光芒,他一边铸剑一边育花,他的诗歌里有火焰也有芳香,是泪水和露珠的融合。而这一切都是他主动为之,这让他成为一个勇气与骨气,血性与人性合二为一的诗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举个例子 李连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