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艺术的构建与传播对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产生了哪些影响,请概述出来

郭慧的空间
网址: http://1927477.blog.ankang06.org
国产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与策略研究
国产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与策略研究
作 者:郭 慧
指导教师:韩雪军
摘要:在幼儿“现实”交往逐渐缺失的情况下,动画片充当了幼儿的一个重要“伙伴”,陪伴幼儿度过了很多时间,对幼儿的交往能力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且模仿性强的幼儿来说,动画片中既充满着有利于幼儿交往的因素,如树立模仿的榜样和增强交往常识等;又充满了不利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因素,如增强攻击性行为和产生攀比的心理。鉴于动画片对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运用国产动画片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国产动画片 幼儿 交往能力 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现在,电视频道不断增多,我们只要一打开电视,就必然会看到动画片的身影。动画片是美术片的一种,亦称“卡通”,是将一张一张绘画逐格拍摄而成,人物造型一般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它既能表现现实事物,又能表现幻想虚构的事物①。目前,我国动画片的受众还主要是幼儿,这些动画片向幼儿呈现着各种类型的信息,幼儿不仅在家庭中看动画片,在幼儿园里,他们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动画片。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教师提供什么类型的动画片,幼儿都喜欢看,而且还可以重复的看,重复观看同样动画片的时间还比较长。此外,在观察中还发现,幼儿有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的语言和行为。在家庭氛围中,多数的父母由于没有时间陪孩子和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就把孩子推到了动画片的旁边,使动画片充当了幼儿的“伙伴”。所以,动画片不可能不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产生影响。
交往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②。由于幼儿在人一生发展中的特殊性,幼儿的交往又有其自身特点,它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在教师或其他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环境适应、交往礼仪、同情与移情以及合作与分享这些交往能力的发展。从幼儿的角度来看,由于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到了长辈们更多的宠爱,再加之城市化进程中钢筋水泥建筑和“鸽子窝”式的居住环境都使得幼儿缺乏交往对象、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多在缺少玩伴的环境中成长,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会也不想与人合作、谦让。但是另一方面,交往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幼儿摆脱自我为为中心,发展亲社会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为幼儿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积极准备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发展幼儿健康的社会性人格等。
目前,动画片的播放都会以电视为依托,而幼儿本身又是喜欢看电视的。在幼儿阶段他们的认知发展是以无意注意与无意记忆为主,无意记忆的发展优于有意记忆。从幼儿的无意注意来看,欢快的声音、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画面变化快的特性都迎合了幼儿的天性,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加上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好模仿,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的幼儿来说,动画片中既充满着有利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因素,又充满了不利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因素。所以,针对国产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与策略的研究是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幼儿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幼儿的社会化受到家庭、幼儿园、社会文化、媒介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是幼儿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我们看到:这些影响中究竟哪些因素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哪些因素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然后针对此处提出一些培养策略。那么,动画片作为幼儿的“伙伴”,它有助于幼儿了解社会角色、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但是,随着大众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受商业利润的驱使,动画片中也有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因素,例如暴力、**等不适合幼儿观看的内容,而且有上升趋势,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丰富,不能对动画片所传达的信息做正确的认识,很可能会误解了动画片所传达的信息,作为指导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所以,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发挥动画片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提供指导性的教育策略。此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国产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与策略研究”,还可以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实施《纲要》。
2.国产动画片的概述
(1)国产动画片的特点
①泛灵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幼儿会把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看成具有生命的,山川、河流、湖泊、树木、花草都像自己一样有生命,会说话、有灵感,幼儿就是通过这样的泛灵观念把情感和意识赋予在这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里。动画片正好与幼儿的这种泛灵观念相吻合。张静、徐婧英③认为,动画形象中一些非人类的东西被人格化,赋予了它们幼儿的情感、语言、思维和行动,这种“泛灵论”的情感体现,恰恰符合幼儿感知事物的心理特点。
②娱乐性:“卡通”一词最早出现在幽默漫画杂志上,因此动画片与幽默有了一层难以言明的关系,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动画片天生具有了幽默的特性。既然幽默是其天生所携带的,那么用“娱乐”这个现代意味很强的词汇来表现动画片也就理所当然了。
③教育性:虽然目前动画片的受众也扩大到成人,但幼儿仍旧是动画片的主要观众。幼儿在看动画片的时候,成人或多或少的都是希望他们能够从中获取到某些知识,动画片中的教育性是不可或缺的,缺乏了教育性的动画片不是当代动画片所追求和提倡的。关于动画片的教育性的研究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彭聃龄、贺雯,④他们认为,父母对电视(包括动画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大多数父母认为儿童从电视(包括动画片)上学到了一些知识。
(2)国产动画片的分类
唐小娟⑤把动画片分成了三类,分别是谐趣型动画片、英雄型动画片和说教型动画片。
①谐趣型动画片是指那些情节较为简单、轻松、活泼的动画片,其动画人物的行为、言语、表情都是具有趣味性和幽默性的。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大耳朵图图》等。
②英雄型动画片是指那些情节相对复杂,以拯救、战斗、保卫等为主题的动画片,其动画主角大都是力量超群、勇气可嘉的人物。如《哪吒传奇》、《葫芦兄弟》等。
③说教型动画片的情节也相对简单,动画人物的大段“演说”就是为了“教”动画片观众,尤其是幼儿。如《新三字经》、《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
3.幼儿阶段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度过的。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通过交往,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未来社会同样的需要我们的下一代人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而阶段的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所以,从幼儿起就开始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在幼儿阶段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感情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幼儿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幼儿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幼儿的智能发展
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为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二、国产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
1.国产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
(1)增强交往常识
幼儿社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卡通动画片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卡通动画片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会儿童一些道德行为,如分享、互助、遵守规则等。幼儿喜欢模仿动画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行为,他们常常一起讨论动画片,这无疑有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因此,此时教师或者家长要即时给予指导,会用礼貌用语:请,谢谢,不用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等。
(2)树立模仿的榜样
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模式,指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来进行的学习⑥。他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在儿童的行为习得中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或机制,儿童的许多行为是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性的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的⑦。有研究表明,即使榜样是一些卡通人物,儿童也会模仿所看动画片片断中的榜样行为⑧。所以说,动画片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促进交往发展的象征性的学习榜样,而且,有很多动画片中的角色和幼儿生活比较贴切,并被幼儿所喜爱,所以,幼儿会在对榜样的模仿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交往行为。
(3)丰富口语表达能力
作为人们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语言,其重要性己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和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
幼儿的口语发展是从具体形象的语言模仿过渡到创造性的语言发展过程。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内化能力,在动画片讲述中,我们利用动画片声图并茂的特点,适时采用连续观看、重复观看的形式,让幼儿模仿和复述动画片的内容。但是,单纯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意发展幼儿创造性的语言。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
2.国产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消极影响
(1)增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对较少,思维又具有泛灵性,对于动画片所呈现给他们的知识,他们分不清楚动画片中何种内容是虚幻的,何种内容才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他们往往会不加辨别地进行模仿甚至会以为动画片中存在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所以,他们会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进而放松了攻击性行为的抑制,并且还会错误的认为要解决冲突就要通过侵犯他人,这样就阻碍了他们交往品质的发展。
(2)产生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当个体从他人身上获得各种信息来定义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与周围的人比较,这种和他人比较的心理就是攀比心理。攀比本身并不包含贬义,但由于受幼儿认知、成就动机等方面的发展,在这里的攀比就表现的是一种消极意义。幼儿希望被他的同伴喜欢或接受,这就促使他们转向关注特定的同伴群体,寻求信息以了解什么是恰当的态度和正确的行为。所以说,不仅有男孩喜欢动画片里的角色舒克和贝塔,连一些没看过这个动画片的女孩也喜欢舒克和贝塔。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周围的同伴都在讲舒克、贝塔,而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根本无法融入到与他们的交往中去,这是多么伤心的事啊。所以,幼儿之间有共同喜欢的动画角色,共同崇拜的动画片“英雄”等等,这些共同的东西都将成为他们交谈的内容。但是,看动画片也会把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变为互相攀比。对于幼儿而言,他们都喜欢在一起讨论自己所喜欢的动画片明星,或拿出这些动画片的延伸产品来向别的小朋友炫耀。我们在日常生活观察中也不难发现有的幼儿会穿着印有某个动画片的衣服,他会兴高采烈的和他周围的伙伴炫耀的说:“我有**,你有吗?”还有一些男孩会聚在一起讨论动画片中谁的武器最厉害,如果某几个幼儿和同伴群体的意见不一致时,他们就会被这个同伴群体所拒绝。所以,幼儿因为看动画片所产生的攀比心理对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运用动画片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
1.帮助幼儿选择适合他们的动画片
人生来是靠学习和积累来了解、掌握和控制周围世界的,我们的大脑因此非常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一个健康的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长年累月地看电视,一点点一天天,我们的孩子其实在无形之中就被电视里看到的内容洗脑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和道德观,都受到他们所观看的影片的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自幼开始培养,一些表现人际之间美好情感和交往的动画片可以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家长在为幼儿选择动画片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注重动画片与社会交往相结合
一部好的动画片对幼儿的许多方面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在看《西游记》时,就能对幼儿进行很好的社会交往的教育,看师徒四人一起去西天取经的路上齐心战胜各种妖怪,来教育幼儿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看《舒克与贝塔》时,能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看到舒克与贝塔经常帮助其他的小动物,后来在他们遇到危险和困难时也会得到其他小动物的帮忙,来教育幼儿帮助是相互的。
(2)选择动画片要以具有意义和增长知识为主
由于幼儿对动画片具有较强的模仿力,所收到的教育效果也很显著,因此,我们要选一些精品动画片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利用《西游记》,用大家都喜欢的角色孙悟空机敏过人的形象,教育大家努力本领,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动脑;还有《猪八戒吃西瓜》的片段,教育幼儿不要只想着自己,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等。每次看完后,我们可以以简短的语言与实际相结合,不仅有益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还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起到正面的强化作用。动画片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如宇宙,科技,生活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幼儿爱看的《蓝猫淘气三千问》能让幼儿掌握大量的知识,满足的求知欲,开阔他们的视野,他们看了以后越来越喜欢问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幼儿能找到很多答案,并且他们的印象非常深刻。
(3)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动画片
现在动画片的种类繁多,有的过于成人化,艺术化,幼儿看了不容易理解,为此,我们要尽量选择适合他们观看的动画片。如小班的幼儿可以看《天线宝宝》这类的动画片,因为其说话速度较慢,孩子能听懂在说什么,且有重复,对幼儿学习说话有很大的帮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和《大耳朵图图》比较适合中班幼儿,这类动画片有助于培养幼儿从小懂得尊重家长,体谅父母,与现在一家三口的家庭状况比较相符,很受小朋友的喜欢。《葫芦娃》和《黑猫警长》等有助于增强大班幼儿的正义感,那些威力无比的角色和富有想象力的画面,都能让幼儿体会到真善美的情感。加上幼儿的好奇心较强,成人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在动画片播放以前先提出问题,调动起他们求知的兴趣,然后开始播放动画片,对于小班的幼儿可以在播放的过程中再次重复提问并且回答,而对于大班的幼儿则在动画片结束后再回答问题。
当然,对于有些动画片却没有明确的年龄阶段划分,对于同一动画片,不同年龄的幼儿也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如小班幼儿欣赏《猫和老鼠》时,总会听到哈哈的笑声,他们被滑稽的表演和热闹的气氛所感染,而大班幼儿看了以后,会经常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加上发挥想象,表演老鼠逗猫的场景。
(4)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选择动画片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我们人类的性格也是如此。性格要从小培养,我们可以通过看动画片来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如有的男孩子比较娇气,你可为他选择《狮子王》,教他感受辛巴的勇敢和坚强;有的女孩子畏畏缩缩不够大方, 可以让她看《家有儿女》,教她感受夏雪、刘星和夏雨的活泼、开朗;有的孩子淘气多动,你可让他( 她) 看《伊索寓言》系列动画片,让其倾听那娓娓讲述的一个个道理。
2.引导幼儿正确观看动画片
目前,动画片已经成为幼儿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幼儿痴迷于动画片,有时甚至可以为看动画片而放弃其他一切活动。不用质疑,动画片在幼儿的成长中对幼儿的许多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广阔的动画片市场有些动画片的质量却非常低劣,对幼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作为教师和家长在幼儿看动画片时应给予正确的指导:
(1)与幼儿进行交流、讲解
目前播放的动画节目很少配有解说、分析、归纳和引导,基本上是从节目开始到结尾字幕,不分青红皂白完全呈现给孩子,极易导致他们有盲从、误解、误学。一部好的动画片,就像一部好的教科书。只有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分析、综合、比较、引导和对问题的思考,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例如,每播完一集,总结一下节目中好的人与物、好的语言和行为,启发幼儿思考一下,给他们指出应该怎样做。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观察、讲述等方式培养幼儿对某些动画角色的认识,比如说看完《三个和尚》后要让幼儿明白: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喝,而三个和尚却没水喝等。
由于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好模仿,每次每次看完动画片后,我们可以用简短的语言与实际相结合对幼儿进行讲述,有条件的可以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来重复看过的动画片,这样不仅能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还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促进他们同伴之间的交往。及时与幼儿交流,对于幼儿看过的动画片,我们要多听他们的想法,耐心地引导。在种类繁多的动画片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加以选择和引导,利用好的动画片来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积极的交往态度,幽默感和正义感,让动画片真正成为幼儿的好伙伴。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纲要》明确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往,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所以教师和家长们应该在“动画片讲述”活动之外,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布置一些与动画片情节有关的图片、幼儿的照片、用旧图书贴贴、讲讲、让幼儿学会翻看图书、用手帕讲述等等,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里充分地、无拘无束地讲述。只有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使孩子们进一步感知、理解和讲述动画片的内容。
(3)看动画片应与图书相结合
当孩子看完动画片后,成人可以购买与动画片有关的图书,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看完动画片后,一般会意犹未尽,这时,看看书温习一下就很容易对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再者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或者家长可以在幼儿看完动画片后,拿出准备好的相应图书,向幼儿提出问题。例如在看完《舒克与贝塔》的某一集时,可以向幼儿提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动物喜欢与舒克和贝塔做朋友,那舒克和贝塔都帮助他们的朋友做了什么等,如果幼儿忘记了部分动画片情节,此时就可以把书拿出来让他们进行“回忆”。
(4)移情训练法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⑨。
移情是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性动机因素,它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是人际互动的良好补充,在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由于幼儿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他们能逐渐认识和理解他人的需要、情感。而且,通常情况下,幼儿对别人不幸与否的判断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引起的,所以,家长可以从引导幼儿对动画片主人公观点的注意着手,从而进行讲解,帮助幼儿进行思考,和他们共同讨论,并设想自己在相似情境下的感受,从而达到移情训练的目的。此外,教师和重要他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在根据动画片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等进行移情训练,并注意引导幼儿回忆自己什么时候也发生过和动画片主人公相似的经历,从而唤起幼儿去体验他人情绪的动机。
①路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D].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
②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16
③张静,徐婧英.想象力、泛灵论及其它—浅谈动画片[J].中国电视,1999,(9)
④彭聃龄,贺雯.中国儿童与电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⑤唐晓娟.幼儿与动画片—关系的探询[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31.
⑥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48
⑦路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D].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9(1):17.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COLOR: FONT-SIZE: 12 mso-font-ker从受众心理浅议儿童动漫传播 _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天府智库-理论研究-文史哲新闻
从受众心理浅议儿童动漫传播
张素华 张红
<![CDATA[内容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儿童受众接触动漫非常普遍,受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儿童受众的心理特征,以及动漫对儿童的影响来探讨动漫传播措施,满足儿童的需求,提高传播效果。
  关 键 词:受众;儿童;动漫;传播效果
  媒体发达的今天动漫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电视、书籍、网络、手机上都是动漫的声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想、心态与行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有传者、信息、媒介和受众构成要素。受众按照自己的兴趣积极寻求各种信息,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要。受众对于接收到的外来信息有选择地接触、理解和记忆。动漫传播中受众地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一、动漫传播受众
  “动漫”一词1996年以前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出现。1998年第一家动漫资讯杂志《动漫时代(ANIME COMIC TIME)》推广了“动漫”一词。早期的动画片是为成人制作的,后来动画片传播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动画片这种形式十分青睐,之后动画片的观众多为儿童。动漫是通过各种表现技法和制作使一些有或无生命的东西适当夸张,或拟人化使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类的感情、动作,或将架空的场景加以设计,使其真实化。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1]动漫传播的对象大多数是儿童,但不局限于儿童,还应扩大到引导儿童接触动漫的家长以及老师。动漫传播受众即指动漫作品的接受者,指动漫作品的儿童观众、读者和网民等。动漫传播儿童受众人数众多、规模巨大、年龄不等,广泛分布于不同地方。另外,儿童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不同儿童周围的家长和老师,教育背景差异导致不同的文化层次,职业也有差异,对儿童的不同引导导致儿童具有不同的动漫接触的心理需求。
  二、儿童受众接触动漫的心理特征分析
  研究受众的需求对提高传播效果具有积极重要的影响。分析儿童受众的心理特征对于提高动漫传播效果,对考察儿童的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儿童接触动漫的心理表现主要有如下特征:
  儿童接触动漫表现出好奇、认知心理。儿童好奇,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同时思想比较简单,喜欢故事,具有探索求知的欲望。好奇心理,心理学中也称作“直接兴趣”,“即用不着再加启发、说明,人们自然就会关注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趋向。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一好奇,便又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悉心去观察与探究这些事物”。[2]好奇心理是受众的普遍需求,也是本能需求。儿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老师和家长希望儿童接触动漫后,能够有心得体会,心灵上有所收获,达到娱乐和教育的目的。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片中没有任何说教,贯穿始终的是轻松、嬉戏、娱乐,羊村中的一群羊与灰太狼之间的斗争,喜羊羊的机智和各种奇思妙想,使儿童在轻松传播中了解勇敢与团结协作,体会了做人的道理。
  儿童接触动漫表现出想象及幻想心理。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J?托尔金的“第二世界”理论对分析认识儿童的理解能力有所启发。他认为,“幻想是人类的自然活动,幻想的物力能把我们带到现实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去做不平凡的旅行。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当做事实来体验。按照无限的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比我们所居住的第一世界还准确、还真实,能够窥视到人生幽微深处”。[3]儿童眼中第二世界的一切变化和夸张都是可能或合理存在的。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理解与感受到的世界,就是一个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的世界。当他们遇到不明白、不理解的事物时,常按照自己的幻想和想象去解释、去理解。
  儿童天然的游戏、娱乐心理。儿童在生活中喜欢捉迷藏、嬉戏打闹着玩、扮家家,或模仿大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是儿童的游戏天性。娱乐是人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动漫是一种综合现代艺术门类,是当代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儿童由于喜欢游戏娱乐,不喜欢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味说教、枯燥乏味的动漫,而喜欢富于幽默感、内容斑斓多彩的卡通片。
  儿童乐于交往的心理。社会交往于每个人都是必须的。交往是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需要是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儿童与人和物的交往也构成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班图拉认为儿童通过强化和模仿从而学得与同伴的交往,即儿童看到了其他儿童的交往行为并从中受到了启发,自己也逐渐开始了与同伴交往。[4]电视机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加之城市化进程中钢筋水泥建筑和“鸽子窝”式的居住环境使得儿童的交往对象、交往时间和空间逐渐缺失[4],儿童有交朋友的欲望,乐于通过动漫了解同龄人,参与同龄人的交往。
  三、动漫传播对儿童的影响
  因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动漫本身的属性及特征,使得动漫易被儿童普遍接受和喜爱,对儿童心理成长和交往活动发挥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动漫对儿童积极的影响。第一,动漫传播可以满足孩子的认知欲望。动漫作品选材来源于生活,动漫形象往往个性鲜明、表情丰富,故事情节巧妙,有助于激起儿童的强烈兴趣,便于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儿童在接触动漫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到很多生活常识和科普知识,而且传播方式轻松生动,易于接受,能够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大部分动漫作品是通过表现与受众年龄、性格、处境相仿的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儿童在欣赏的同时受到感染,容易养成积极乐观的品行,动漫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第二,动漫传播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动漫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造型设计、场景设计一般都充满了奇思妙想。例如《猫和老鼠》中情节设计生动有趣,汤姆与杰瑞之间的心理描写通过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表现出来,通过生动的情节把现实中猫和老鼠之间冷冰冰的关系改成既有对立又有温情的画面。动漫作品不拘一格的特点对儿童想象力的开发非常有益。动漫形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他们的视觉和心理能产生一定的震撼力,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和想象空间。第三,动漫传播可以给孩子带来娱乐。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作品以其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精良的画面制作而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5]儿童被紧张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时,动漫成为缓解压力的一个途径。滑稽、幽默是儿童动漫的基本要素之一,动漫用优美的画风、柔和的音乐、简单感人的故事来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有压力的儿童进行心理安慰,儿童动漫的耳濡目染,模仿动画里的人物,自我得到快乐,儿童感受到愉快后获得心理满足,压力感也随之消失。第四,动漫传播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不少动漫作品具有教育价值,充满了很多关于孩子之间相互交往的知识,孩子接触后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动漫形象提供交往参照,可以增强儿童交往方面的知识,为儿童的社会交往提供可以参考的范例。另外儿童的社会交往对象主要是同伴,孩子在一起互相交谈他们看的动漫,未接触过相关动漫的儿童就融入不到他们的交往中,动漫成为儿童交往的桥梁。
  动漫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动漫传播可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一方面,电视电脑都具有一定的辐射,儿童长时间接触动漫可能使视力下降,长时间坐姿不端正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动漫制作品质有好有坏,儿童识别能力低下,接触了不良动漫作品中的暴力、色情、迷信、反动内容,会毒害儿童的精神。动漫书中包含的色情、暴力及同性恋内容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甚至会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人格培养。动漫传播可能导致儿童对人生的认识肤浅。动漫作品多数为了取悦儿童,具有幽默轻松诙谐的特点,内容选材较少涉及严肃的内容,接触动漫让儿童误以为感官的刺激为娱乐,误导他们走入歧途。动漫传播可能导致儿童沉迷于动漫的虚拟而产生模仿行为。部分儿童沉迷动漫作品,脱离现实,不愿面对现实,迷恋虚幻,沉浸在动漫的虚幻世界中。儿童模仿动漫打斗的暴力动作,模仿喜爱动漫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动漫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对儿童的控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动漫传播可能阻碍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儿童长时间收看动画片失去了很多与实际生活接触的机会,不关心周围事物不接触同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阻碍儿童的社会交往。沉迷于动漫会加重儿童人际交往紧张,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交往障碍。
  四、改善我国动漫传播效果的建议
  动漫传播应该在了解儿童自身的特点下对动漫的优点大力发扬,而将其缺点改正。
  提高动漫传播的效果,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知识,幼儿阶段的孩子游戏、娱乐心理最为强烈,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无限兴趣,但有限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动漫传播形象以动物为主,情节设计单纯,故事简单,语言简短、色彩明亮。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受众策略之一是针对幼龄儿童,内容不走简单说教、寓教于乐的模式,摒弃了纷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儿童期孩子求知欲望加强,抽象思维逐步形成,能做简单的推理,对人开始有强烈兴趣。动漫创作要求人物形象适当夸张、故事情节可以曲折生动,添加点战斗、武打更能吸引到小观众。过渡期孩子心理上有半儿童半青年的特点,伴随着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人,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旺盛,主张打抱不平。动漫人物造型应该优美,故事情节应该惊险、刺激,内容应该正义战胜邪恶、富有哲理。优秀的动漫作品不仅应给儿童受众带来愉悦,更应该触动儿童,因此动漫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都应该以儿童的视角、兴趣去审视动漫,找到儿童的需要,从而制作传播更多更好的能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优秀动漫作品。
  提高动漫传播效果,创意传播动漫,吸引儿童受众。好的动漫作品具有故事精彩、角色塑造个性幽默、富有想象力等特征,体现动画的特性,幽默、夸张,给儿童带来想象力和快乐。好的动漫作品的传播效果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来实现。动漫电视播出是动漫传播的主要方式,随时可以观看的传播趋势已日显优势,动漫网上传播、手机传播也很普遍。创意传播要求动漫在数字传播环境下,主动把握受众变化,理解目标儿童的特征,有效地接触到他们,注重营销传播。动漫创意传播强调跟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人的智慧和技术的结合,吸引儿童受众,实现传播接触。比如手机动漫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动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动漫传播效果,加强儿童受众的引导。《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中限制电视境外动画片的播放时间,堵是否能保护中国孩子的健康成长呢?动漫可以借鉴韩国和日本的做法进行内容分级传播,哪些时段播出什么,媒体播出根据具体的级别类型来针对性地传播。媒体、社会和家长相互配合,帮助儿童选片,引导儿童接受合适的动漫传播。将儿童的接收状况看成是未来选材的出发点,认真研究受众的心理特征,提高动漫传播的针对性,使其更加适合受众的需要,增强动漫传播效果。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十二五”科学规划2011年课题,《动漫传播对培养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应用研究》资助成果,项目编号:11YB038)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艳荣.浅析大众传媒的受众心理[J].青海师专学报,2004(6).
  [3]钟远波.儿童动画受众群体浅析[J].美术大观,2008(1).
  [4]张博.论幼儿交往生活的缺失[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5]张慷,郝月.适合我国市场的动画产业链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2(1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心理学概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