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染色体体 yp 对于下一代的影响

大Y染色体对男性生育的影响--《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年04期
大Y染色体对男性生育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大Y染色体对男性生育的影响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G显带核型分析928例检测者。结果检出异常核型124例,男性异常核型56例,大Y染色体携带者38例,大Y染色体的检出率为4.09%(38/928),占异常核型的30.65%(38/124),占男性异常核型的67.86%(38/56)。可导致其配偶发生习惯性流产、生育智力低下儿、长期不育、有死胎史、有畸形儿生育史以及新生儿死亡并流产等。结论大Y染色体与男性的生育有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394【正文快照】:
人类Y染色体是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由长臂(Yq)和微小的短臂(Yp)组成。人类Y染色体长约60 M b[1]。在人群中Y染色体的长度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主要是因为Y染色体长臂长度的差异引起。人类Y染色体很大部份是异染色质,极易发生形态学的变化。近年来,对于Y染色体多态性变异的生物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基铎,沈云,刘光平,余崇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年01期
郭玉萍,唐吟宇,张静;[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年04期
崔英霞,李宏军;[J];中华男科学;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辛暨丽,刘睿智,李哲,刘丽萍,王忠山;[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5期
田爱香,王泰峰,张志红,王智婷;[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张静,蒙华,彭惠民,唐吟宇,郭玉萍;[J];重庆医学;2004年10期
林妙灵,邹起练,刘小平;[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梁梅英,陈军丽,宋桂宁;[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张爱云;[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年02期
郭敬芝;[J];贵州医药;1999年02期
张宏英,余达贤;[J];广州医药;1994年05期
肖翰,符生苗,符惠群,宋星宇,陈家骐,梁丰;[J];海南医学;1992年02期
庞长河,连建华,孙永平,齐华,张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宝江;;[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李冰琳;刘力;王党利;郭静;;[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高淑英;宋黎丽;任国庆;王树玉;;[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丽;[D];苏州大学;2004年
魏振彤;[D];吉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英霞,王咏梅,徐建平,黄宇烽;[J];中华男科学;2001年02期
汪松延;[J];遗传学报;1983年06期
周宏远,丘建春,李世绩,高秀坤,王洪涛;[J];遗传;198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增军;张炜;;[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7年07期
刘佳,刘睿智;[J];中华男科学;2005年07期
董予新,刘运卿,连建华,耿廷德;[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86年00期
刘继云,魏会平;[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付四清;[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年05期
孙玉萍,李强,孙道媛,刘忠强,孟凡会;[J];齐鲁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方留民;[J];世界科学;2000年05期
周容,卢洁,董增义,孙秀芳;[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陈永桂;[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04期
,张清建;[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永桂;李启发;汪智锁;;[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倪崖;周思畅;石其贤;;[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潘智芳;赵光强;;[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薛巧玲;;[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逯越;陈国卫;甄铁梅;;[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夫妻双方染色体正常,但是老公父母是近亲结婚的,下一代有影响吗_百度知道
夫妻双方染色体正常,但是老公父母是近亲结婚的,下一代有影响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们是随机的夫妻 他们父母是他们父母的他们只影响他们的子女 你们的话是一点影响都没有的你们和正常夫妻一样的几率有影响
有一定影响
概率很小的。
应该没什么影响
其他类似问题
近亲结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染色体46,XY,Yqh+对下一代男孩的影响有多大?_百度知道
染色体46,XY,Yqh+对下一代男孩的影响有多大?
但是问过几个医生都说不会有影响,我爱人的染色体是正常变异,当时害怕染色体导致怀孕因之前胎停育过一次。现在我已经怀孕32周+2天了,已经检查出来是男孩.请问大夫我爱人的染色体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是男孩就不好说 日怀孕,Yqh+ 当时医生说如果是女孩就不会有影响,XY?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我的是46,所以去年3月检查了一次染色体: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不会对小孩有影响,XX 我爱人的是46: 请问大夫我爱人的染色体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
提问者采纳
问题和你爱人差不多都这么长时间了,只是他以后生育可能会遇到问题,不然早就流产或停孕了,应该对孩子影响不大
其他类似问题
染色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网站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Y染色体微缺失影响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文章导读:近年的研究热点显示Y染色体遗传缺陷因素所致的男性生精障碍是不育的重要病因之一。人类基因组的成功测序认为Y染色体的同源性重组是微缺失的分子基础。现研究主要在AZF基因。现研究发现在Y染色体上的220个基因中,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患者位于Y染色体的长臂(Yq11)无精子因子(AZF)区的16个编码基因有缺失,是已知的导致男性不育的最主要的分子遗传病因。临床上常使用提纯周围血白细胞DNA加Y染色体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为明确Y染色体基因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根据最新WHO规定育龄夫妇经12个月以上不避孕性生活史而仍未受孕的即可定为不育症。统计学数据发现全世界约有10% ~15%的已婚夫妇不能正常生育,其中因男性因素所引起的不育约占不孕不育总数的20%,而另外大约有30%是由夫妇双方共同原因导致的。近年来男性不育患者的数量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男性不育门诊中高达60%~75%的患者却只表现为精子质量或活性异常的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等。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因遗传缺陷引起的男性精子生成发育障碍约占总不育因素的30%,其中15%~20%的男性不育患者却表现为无精子症、大约10%左右的患者仅表现为少精子症。Y染色体是男性与女性相区别的遗传基因,作为男性特有的基因与特异的Y染色体遗传性有着密切关系。近十年的研究发现导致男性不育的遗传因素主要是Y染色体微缺失。其长臂上含有的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是导致睾丸精子生成障碍的主要原因,这同时说明AZF微缺失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因素。2003年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为Y染色体的基因结构和分子功能,以及Y染色体AZF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拓展的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综述Y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微缺失,进一步了解与男性不育方面的研究进展。
  1 Y染色体
  Y染色体以着丝粒为分界分为长臂(Yq)和短臂(Yp),是人类男性有别于女性的染色体近端着丝粒基因。细胞遗传学家根据Y染色体不同的功能将其分为:假常染色体,常染色体,异染色体。1959年Jacobs和Ford的研究虽然证实Y染色体上存在决定性别的基因,但是大多数科学家却还是认为Y染色体是一条没有重要功能的染色体。1976年Tiepolo等通过研究不育生精障碍患者证实Y染色体长臂(Yq11)有缺失,从而科学推断Yp存在着与睾丸生精障碍有关的基因片段:无精子症因子。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在Y染色体上发现睾丸决定基因(sex determining region Y,SRY),以后有关无精子症因子对睾丸生精分化过程的基因研究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之后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探索发现精子的分化调控基因AZF位于Y染色体Yq11,它的微缺失与男性生精功能发生障碍和异常具有相关性。1996年Vogt等把主导精子形成发生的Yq11基因片段按功能分为AZFa、AZFb、AZFc区。之后Kent-First等发现AZFd作为一个单独的基因结构存在于AZFb和AZFc之间。
  2003年伴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成功完成,同时也慢慢揭开了Y染色体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神秘面纱。Y染色体是大小约含59Mb基因片段的DNA,其中Y11的异染色体区(Yq12)占有所有片段的60%。大约5%的Y染色体基因片段是位于Y染色体两端的假常染色体区,其余的95%为Y染色体特异部分(MSY),它是位于常染色质区和异染色质区结合处的相互嵌合体。前辈们多年的Y染色体研究探索,同源序列更加丰富的男性特有基因Y染色体在基因重组时导致错乱排序的比率相对增加,从而造成不育患者的DNA分析为相关基因重复增加或缺失,Meta分析发现人类性染色体以基因缺失更为常见。AZF微缺失作为Y染色体缺失中最常见的类型,与男性不育及精子生成障碍存在因果关系。故Y染色体微缺失在睾丸生精障碍过程中认为是AZF微缺失。
  2 AZFa区
  AZFa基因片段长约800kb,于Yq11区域,主要包括UPS9Y(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9,Y chromosome)和DBY(DEAD box on the Y)两个基因片段,由单链DNA复制构成。AZFa最早发现的候选基因UPS9Y,虽然只占AZFa一半一下的区域,仅仅只有46个外显子,但是研究证实AZFa的大部分缺失均同时伴有此基因的部分或者全部丢失。临床研究证实USP9Y缺失的病例均为原发性无精子症。并且Sun等于1999年通过实验对照不育患者与正常男性的USP9Y序列分析,证明该序列的缺失是影响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对精子生成障碍有着重要作用。DBY基因片段长度大小约16kb,含有更少的17个外显子基因组。该基因位于USP9Y下游约43 kb处,可能编码一种ATP依赖解旋酶,它具有RNA解旋酶活性并且与DEAD-box相关。科学研究发现DBY基因的缺失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男性不育中的严重少精子症、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ertoli cell-only syndrome,SCOS)。但是随着之后的研究发现单纯AZFa缺失现实比较罕见,仅占男性不育Y染色体微缺失中的5%左右。Meta分析显示Ⅰ型SCOS只是AZFa缺失的部分临床表现,同时多伴有严重少精子症、睾丸体积缩小等其他显著临床缺失现象。
  3 AZFb区
  AZFb基因片段大小约3.2Mb,位于Yq11.23区域,主要的缺失基因为 RBMY1(RNAbinding motif Y-chromosome 1),造成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是引起减数分裂异常。RBMY含有功能片段的外显子12个,编码蛋白:靠近C端的功能片段为SRGY盒(serine-arginine-glycine-tyrosine box);在N端含有的结构域具有RNA结合功能。科学研究证实敲除小鼠RBMY基因会造成生殖细胞生精阻滞现象。此外,热休克因子 Y( heated shock factoryY,HSFY)也是 AZFb的候选基因,它的缺失与精子生成关联。RBMY1在 AZFb的 D16亚区,有睾丸特异表达。AZFb区的缺失包括 AZFb和 AZFb+c缺失。Yogev等研究发现基因重组过程中的缺失延伸和 X、Y染色体配对的缺失功能基因是AZFb/AZFb+c缺失患者引起生精障碍的主要原因。精子生成障碍使减数分裂停留在初级精母细胞阶段的原因是染色体基因重组时的不配对。
  4 AZFc区
  AZFc区缺失是AZF微缺失类型中最为常见类型,占男性不育因素Y染色体微缺失的60%左右。最近几年AZFc区研究的热点主要方向是“AZFc区部分缺失”,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生精障碍:无精子症、少精子症。AZFc基因片段长度约3.5Mb,近异染色质区。目前已知的AZFc区主要的候选基因有四个:CDY、DAZ、PRY2、BPY,均为多拷贝基因。
  4.1 DAZ基因
  DAZ结构基因(deleted-in-azoospermia)是当前科学家研究最多的AZFc区的缺失基因。它通过精子细胞中基因特异表达DNA,调控mRNA编码 RNA结合蛋白,从而影响男性的生精功能。Slee等在1999年通过转基因技术在人类和小鼠的DAZ基因中研究,证实DAZ具有生精能力。2000年Saxena等证实有DAZ1/2/3/4四个基因片段复制在 AZFc区内,其中DAZ1基因片段含有有两个RRMs、DAZ2和DAZ3却只含有一个RNA结构域(RNA recognitionmotif,RRM)识别基因、DAZ4基因片段含有最多的3个RRMs。一般男性只有1个DAZ结构基因,但是部分男性却有2~6个DAZ基因。目前为止已发现的DAZ基因缺失包括3种类型:DAZ1/DAZ2、DAZ3/DAZ4和全部缺失。虽然现在DAZ基因相关的研究已经多年,但其是否是导致男性不育的生精障碍的导致原因之一目前尚无定论。部分科学家研究表明,DAZ全部缺失或部分缺失均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并且证实DAZ基因复制的过程中引起的基因缺失可垂直传递传递给下一代。DAZ基因缺失患者与AZFa区缺失引起的唯支持细胞综合征有很多相同的临床表现表型,比如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等相似临床表型。然而另外一些专家却认为DAZ基因缺失的临床表现和缺失类型存在争议,与男性精子生成没有相关性。Fernandes等研究认为DAZ的基因复制在精子生成过程中起作用的部分只是其中的部分片段,未缺失的 DAZ基因拷贝功能作用决定生精功能是否正常。最近 Collier等研究DAZ基因,认为其表达的结构蛋白可以与聚合 A结合蛋白(polyA-binding proteins, PABPs)结合,通过影响mRNA的翻译来控制精子发生和成熟。
  4.2 CDY基因
  CDY基因(chromosome domain Y)作为人类男性特有的基因片段,位于非编码区,主要通过修饰DNA复制和翻译表达的的蛋白(1个催化结构域、1个结合结构域)来影响精子的发生。据最新研究发现人类CDY基因与小鼠的 CDY1可能起源于同一基因复制。实验小鼠敲出DAZ基因后可引起CDY1的一个基因复制缺失,但是单纯的CDY1缺失对生精过程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Kleiman等通过实验对照小鼠 CDY1与人类CDY基因的表达,认为小鼠CDY1的基因缺失可引起小鼠睾丸生精障碍,而人类CDY的基因缺失没有显著引起生精障碍。Noordam等通过定量 PCR方法检测人类男性性染色体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实际复制情况,证明 AZFc区基因片段的加工修饰贯穿于整个演变过程中,并通过一种剂量效应来维持 TMC(total motile sperm count)的正常进而保证男性的生殖能力。
  4.3 AZFc区部分缺失
  AZFc区先研究发现含有 12个基因片段,其基因片段部分或全部缺失均可导致精子生精功能障碍。AZFc区部分缺失包括: gr/gr缺失1.6Mb、b1 /b3缺失1.6Mb、b2 /b3缺失1.8Mb,此外,AZFc区全部缺失称为 b2/b4缺失。AZFc区部分缺失研究发现 gr/gr缺失发生率最高,b1/b3缺失率最低,而b2/b3缺失率位于两者之间。国外学者通过Meta分析gr/gr缺失的18篇论著认为,gr/gr缺失与男性不育显著相关(P&0.01)。但是国内Zhang等研究分析我国男性gr/gr缺失情况,生精障碍患者中gr/gr缺失率仅为10.3%,而正常男性gr/gr缺失率也高达8%,所以gr/gr缺失与生精障碍无关。并且国内Wu等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因此现在普遍认为gr/gr缺失可能存在地域差异性,西方人较东亚人低。gr/gr缺失与无精子症之间的关系随着地域和种族而改变。
  b2/b3缺失也称g1/g3缺失,缺失的基因片段长度为1.8Mb。现普遍认为其缺失与睾丸生精障碍无关。 Fernandes 、Ferlin等报道b2/b3缺失既存在于患者中也存在于健康对照人群中,其与生精障碍之间没有关联性。而在对中国人群的研究中,Wu等、马明义等认为 b2/b3缺失与我国男性生精障碍有关,可能是生精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b2/b3缺失与生精障碍之间的关联性同样存在群体地域差异。AZFc全缺失又称为 b2/b4缺失,主要包括DAZ、CDY1、BPY2缺失。AZFc全缺失也是因为睾丸精子发育不良而造成不育。Tyler-Smith C等研究认为b2/b4缺失也可遗传给下一代引起不育。蔡志明等对AZFc区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的16篇有关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认为AZFc区微缺失与男性不育有相关性(95% CI:2. 01~3. 14)。戴汝琳等研究发现AZFc区部分缺失导致男性不育存在明显地域性差异,在中国东北地区AZFc区的b2/b3缺失与男性少精、弱精有关,而gr/gr缺失却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单纯的gr/gr缺失只是引起男性少精、弱精的风险因子。
  5 AZFd区
  Kent-First等用序列标签位点发现了AZF的新区域AZFd,位于AZFb和 AZFc之间。虽然AZFa、AZFb和 AZFc区部分候选基因均与男性不育有关,可是至今没有发现 AZFd区候选基因直接引起男性精子减少或质量降低。Muslumanoglu等定位研究分析AZFd区DYS237结构基因,认为AZFd是影响生精的风险因子。AZFd微缺失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轻度少精症或精子形态异常。
  6 展望
  Y染色体微缺失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尽管现在对AZF微缺失的研究已经进入到 Y染色体缺失类型及单倍型等分子水平,但对AZFc区部分缺失的研究却相对比较少,其与男性不育还有很多的争论尚待证实。现普遍共识为 AZF区微缺失对精子生成存在着地域及人种的差异,我国对AZFc区部分微缺失与男性少精、弱精的研究需更多地区的研究人员参与。相信随着国内对Y染色体部分缺失区域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我国男性不育患者的基因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更理想的理论和科学基础依据。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染色体变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