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脑电图 睡眠脑电图期左侧rolandic区棘慢波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陈文珍大夫本人发表
分析脑电图是否有癫痫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如果是癫痫、孩子还小、除发烧情况下抽搐、正常从未抽搐、需不需要治疗
所就诊医院科室:
南京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治疗情况:
医院科室:
治疗过程:正常没有病发、孩子智力说话行为都很正常、无任何治疗
如果每次都是只有高烧才抽搐,可以不吃药,尽可能提高免疫力,避免发生高烧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陈文珍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陈文珍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陈文珍大夫的信息
癫痫,脑血管病,神经心理疾病
陈文珍,医学博士,在临床医学和神经病学有15年工作经历。对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心理疾病,尤其是癫痫的...
神经内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病学中心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病学中心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脑电图的应用和结果判定.ppt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小儿脑电图分析.ppt5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6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小儿脑电图分析
脑电图的概念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生物电活动,来自皮层持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称自发性脑电活动。这种脑电活动通过脑电图机放大300万倍描记下来即形成脑电图。
脑电图主要功能 判断背景波是否异常,反映脑功能状态。 是否存在痫样放电波(大脑神经元过度兴奋放电),以鉴别各种小儿发作性疾病,协助临床确定小儿癫痫的发作类型或癫痫综合征类型。 诊断睡眠障碍、判断昏迷与脑死亡。
小儿EEG描记方法及要求 EEG室应安静隔音,并有屏蔽装置和专用有效的接地装置,以去除各种外界干扰 EEG仪记录笔最好在16支以上,至少8支 正常清醒EEG描记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应包括睁闭眼、闪光刺激、过度换气等状态的描记 睡眠EEG最好记录到清醒-自然睡眠-唤醒(或自醒)的全过程,并记录到NREM睡眠Ⅱ期或更深的睡眠
小儿EEG描记方法及要求 患儿检查前应洗头,避免空腹 检查前避免服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或镇静剂,以减少药物对脑电活动的影响 癫痫患儿已服用抗癫痫药物者检查前不必停药,以防止发生癫痫的严重发作 申请者应注明服药种类、剂量及时间以供阅图时参考 正常小儿脑电图年龄特征 整个小儿时期EEG都经历着不断地成熟性变化,如δ-刷形波、TA图形和一过性正常棘、尖波分别于44周CA、46周CA和48周CA前完全消失
围产期是EEG成熟变化最快时期,EEG图形取决于孕龄(CA 胎龄+生后周龄)而不是生后年龄
从脑发育的不成熟到成熟,某些小儿时期正常图形在成人常会被视为异常
脑波的基本概念 频率 波幅 脑波的出现方式 脑波的出现部位
每一个脑波从波谷至下一个波谷为一个周期,相同周期的脑波在一秒钟内重复出现的次数叫频率。
基本脑波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小儿二岁十个月查脑电图,结论:异常脑电波活动 (左侧中后聂区单个棘慢波、尖波频繁阵发)是睡眠中做的..._百度宝宝知道脑电图检查
检查与精神疾病
在安静、无任何外界刺激的状态下,大脑皮层产生持续的、节律性的电位变化,称为自发性脑电。自发的节律性脑电活动,是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及其顶树突动作电位及顶树突突触后电位同步综合波,并有丘脑中线部位非特异性核团(包括中央内侧核、中线核等)起调节作用,而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与大脑皮层各部间的兴奋或抑制刺激和,决定着脑电活动节律性同步活动。(electroencephalogra m,EEG)是将脑的自发性生物电活动,通过电子放大器放大并记录下来。
1﹒脑电活动的主要内容
由于EEG波是代表大脑皮质某一区域神经细胞群同步的电位差,它除具有其他电波或光波的特征,如波率、波幅、波形及时相外,还具有出现方式及在各皮质相应区域的分布和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等特征。
(1)波率(frequencies)
1)定义:是指某种波在1秒内重复的次数。
2)单位:次/秒、C/S、CPS、Hz。
3)波率的划分:
δ频带(Delta band)0.5~3 Hz
θ频带(Theta band)4~7 Hz
α频带(Alpha band)8~13 Hz
ε频带(Sigma band)14~17 Hz
β频带(Beta band)18~30 Hz
γ频带(gamma band)>30 Hz
4)决定波率的主要因素:①神经元回路的物理性:回路的长短及神经纤维的粗细,以及神经冲动经过的突触的数目;②神经元的:约100毫秒;③神经元物质代谢的速度:突触后电位是在物质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代谢越慢则有长周期的慢波,如老年人;④皮层神经元同步化和去同步化的程度。
1)定义:波幅(amplitudes)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即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
2)波幅的划分:低幅<25μV;中幅25~75μV;高幅>75μV;极高幅>15μV。
3)波幅变化的方式:①非常快的突然变化;②几秒到几分钟的短时变化;③几天到几年的慢的变化。波幅的决定因素:①皮层神经元同步化和去同步化的程度;②皮层神经元数量及大小:如枕叶皮层的颗粒细胞体积虽小但数目众多,中央区的细胞数不多但又大又长;③神经元排列的一致性:皮层表面排列一致有规则;第六层(梭形或多形细胞层)神经元多,但排列方向不一致,故波幅前者高后者低;④记录电极与皮层间的距离;⑤神经元兴奋性:兴奋性高波幅高频率快,多见于树突持续性去极化或轴突侧支抑制系统被破坏后。
(3)位相(phase relation)
1)定义:是指在一个或多个导联中,脑波的同步性与极性的关系。
2)同时相(inphase):在不同的导联,它们的波峰和波谷发生在同一时间。
3)异时相(out of phase):在不同的导联,它们的波峰和波谷未发生在同一时间。
4)时相倒置(phase reversal):二个波峰方向完全相反,呈180°的异时相。
1)定义:波形(wave for m)是两个电极间电位差变化的形式。
2)常见的波形:①正弦波(sinusoidal wave)波的上行及下降支清楚圆滑;②单时相和双时相波(monophasic and diphasic wave):单时相是一种自基线向上或向下的单一方向的偏转,而双时相波则包括基线上与基线下两个成分;③(triphasic waves):是基线上、下交替的三个成分,第一相为较小的负相波,第二相为正相波,第三相为高于第一相的负相波,常见于,特别是肝性,也可见于癫痫、颅脑外伤及朊病毒性疾病;④(spike waves):是一过性明显区分于背景活动的尖峰样波,其时限为20~70毫秒,是多时相的,其主要成分是负性,在负相波之前后有较小的正相波;⑤尖波(sharp wave):波形与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周期70~200毫秒;⑥复合波(co mplex wave):棘慢复合波、多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⑦精神运动性变异型波(psycho motor variant):是一种带有切迹,波幅5~7μV,4~7 Hz的节律性电活动,由两个负相波组成,当中有一正相偏转,呈短至长程出现,多见于中颞区;⑧14 Hz及6 Hz正性(14 and 6 Hz positive spike):见于思睡期,后颞区最著,双侧不一定对称。
(5)出现方式
1)波(wave):以单个形式出现。
2)活动(activity):数个相邻的波在频率、波形及位相上有相似之处。
3)节律(rhyth m):三个以上频率、波形及位相均相同的波连续出现,波幅可有周期性变化。
4)散在(rando m):以单个波的形式无规律出现。
5)偶见(episode):在全部描记中仅出现1~2次。
6)周期性(period cycle):某种脑电现象呈有规律的时间间隔反复出现。
7)同步性(synchronous):两半球相应区或同半球各区内,脑电活动的出现与消失在时间上完全一致。
8)非同步性(asynchronous):两半球相应区或同半球各区内,脑电活动的出现与消失无固定的时间关系而且不一致。
9)爆发(burst):某种脑电现象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并突出背景。
10)高度失律(hyper dysrrhyth mia):杂乱出现于两半球的不规则不同步高幅慢波、尖波、爆发。
(6)分布与广度
1)普遍性或弥散性分布:在同一时间在脑的各个区域或大部分区域出现的电活动,可能在它的分布范围内某个区域的波幅更高。
2)一侧性分布:出现在大脑半球的一侧或以某一侧为主,大脑的异常位于异常活动存在或正常活动缺乏的一侧。
3)局灶分布:电活动只出现于头的某个区域,若波及邻近区域则波幅相对较低。
(7)反应性
1)定义:反应性是指通过各种方法诱致的正常和异常的EEG改变。
2)方法:①睁闭眼试验;②过度换气;③光或其他感觉刺激;④警醒水平的变化。
2﹒正常脑电波形
(1)安静、闭目和觉醒状态下所见的波形
1)正弦波或类正弦波。
2)半弧状波。
3)锯齿状波:亦为α波的一种类型,可分为三种:①双峰或切迹型α波;②变异型慢α波;③青年性后头部慢波。
4)后头部孤立性慢波:为出现于一侧或双侧后头部的呈三角形的大慢波,常左右不对称,多见于儿童和青年,若和α波混在一起样子像尖慢波,易被误诊。
5)复形波与多形波:前者指在某种较慢的波上重叠有较快的波,后者是指波形不规则的波。
6)双相波与多相波:一个波具有相连两个不同相位的偏转成分者称为双相波,两个以上者称为多相波。
(2)睡眠时所见的波形
1)驼峰波:是正常人浅睡期顶区出现的3~8 Hz的双驼峰样的高幅波,又称为顶尖波。
2)睡眠纺锤波:多见于正常人中睡期的12~14 Hz的波,呈纺锤状,枕部较明显,左右对称。
3)K‐综合波:系在浅睡晚期或中度睡眠期,给予某一刺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50~100毫秒),出现双相或三相孤立性大慢波后,接着出现的12~14 Hz的σ节律,称觉醒反应。
(3)外界刺激及精神活动时所见的波形
1)中央μ节律(rolandic Mur hyth m):是出现在中央或中央顶区的7~13/s的弓形节律,是频率和波幅与后部α节律相似的节律,但其分布及反应性则与α不同,多数是双侧性的,也可双侧交替出现;μ节律睁眼时不受抑制,在感觉刺激和随意运动时抑制,在运动或刺激的对侧半球抑制更为明显。
2)κ节律:是位于前颞的α频率范围的节律,首先由Laugier和Liberson(1937)报道,后来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此种节律,不是真正的大脑节律,而可能是眼球向侧方的震荡所致的眼动伪差。
3)λ波:是在观看复杂图形或图片时,出现在枕区的以正极性为主的双相或三相的三角形波,或锯齿状波。又称枕部功能性,与视觉有明显的相关性。
4)功能性:中央区功能性和顶区功能性,前者是受光线刺激后在中央区的左右不对称的正相,为中央区受刺激后兴奋性增高的一种表现;后者系受听、触、视觉刺激后在顶区出现的一种负相,刺激强度越大越明显,并伴有α波的抑制。
3﹒异常脑电波形
(1)(spike):对于的解释应考虑如下因素:
1)波形:不应根据大小来判断癫痫的严重程度。
2)空间分布:在儿童,枕部一般是良性的。
3)年龄:要区分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的临床意义。
4)精神状态:散在性可见于睡眠清醒周期的任何阶段。
5)与相似的生理波区分:4岁以后的儿童在Ⅰ~Ⅱ期睡眠中顶尖波可表现为棘样。
6)与伪差的鉴别:真正的具有重复性,因此只出现一次的棘样波不能被确认。
(2)尖波(sharp waves):也是一种一过性明显区别于背景活动的尖峰样波,其主波通常也是负性的。其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时限大于70毫秒,为70~200毫秒,其上升支一般较陡,而下降支较坡。
和尖波在神经生理上是密切相关的现象,两者均为爆发放电,它们的出现高度提示癫痫,然而两者均可发生在无癫痫发作病史的人,但尖波很少以普遍同步爆发形式出现,而、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常以普遍爆发形式出现。
(3)棘(尖)慢复合波:由一个棘(尖)波及一个2~5 Hz的慢波组成,波幅100~200μV,最高可达500μV,不同频率的棘慢复合波有完全不同的临床意义。
(4):此波三次通过基线。第一相为较小的负相波,常为尖波,第二相为正相波,波幅常较高,第三相为负相波,波幅高于第一相。在中第二相波幅最高,频率为2~3 Hz;最常见于,如肝、以及各种原因的缺氧,均出现于时以及背景活动异常时。
(5)高幅失律:杂乱出现于两半球的不规则不同步高幅慢波、尖波、爆发,主要见于婴儿痉挛。
(6)慢波爆发。
(7):系在睡眠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波形,由一快波和一慢波构成,其形状如两指手套。按快波周期的长短可分为三型。
(1)正常成人清醒期EEG
1)α型:占80%。
2)β型:占6%,低幅快波为主。
3)不规则型:占4%,α波不规则,波形欠一致,波幅低,调节不好。
4)低幅:占10%,α波、及慢波均为低幅,整个导联波幅均<20μV。
(2)正常成人睡眠期EEG
1)按的变化分期:①抑制期:主要为!波抑制;②涟波期:18~22Hz的低幅节律和4~7 Hz低幅θ节律的混合出现;③峰波期:在中央区及顶区出现3~8 Hz的双驼峰样的高幅波,又称为顶尖波;④峰锤混合期:在峰波后出现的一种12~14 Hz且有规律的纺锤波,见于顶中央区及其他部位;⑤:峰波逐渐消失而被锤波代替;⑥:锤波消失,慢波增多。
2)按睡眠深度分期:①思睡期:又称入睡期,受检者似睡非睡或刚刚入睡,相当于抑制期;②:受检者已入睡,相当于涟波期和峰波期;③浅睡期:相当于峰锤混合期及;④中睡期:相当于锤丘混合期;⑤深睡期:相当于。
3)按眼球运动及睡眠深度分期:①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non‐
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 M):又称正相睡眠(OS)、慢波睡眠(S WS)、同步睡眠(SS)、安静睡眠(CS)和无梦睡眠(NDS)等,又分S1~S4期;②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 M):又称异相睡眠(PS)、快波睡眠(F WS)、去同步睡眠(DS)、活跃睡眠(AS)和有梦睡眠(DS)等。
4)正常成人的睡眠程序及分配:开始睡眠时先出NRE M睡眠,有一个较短的S1、S2期,然后有一个较长的S3、S4期睡眠。约经45~90分钟NRE M睡眠后第一次进入RE M睡眠,持续约10~30分钟。以后每隔90分钟左右按上述程序重复一次,但持续时间可逐渐延长。正常成人的睡眠时间一般7~8小时,故上述循环约5次左右,即NRE M睡眠约占睡眠时间的80%(其中S1约占10%、S2约占50%、S3 +S4约占20%),而RE M睡眠则约占20%左右。
5)睡眠的功能:①NRE M睡眠的功能:此期睡眠有利于机体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该期睡眠时精神活动不完全停止,如唤醒大多不能回忆,有少数声称正在思考日间所想问题,梦话发生在此时,内容大多是与白天活动有关事物。与NRE M睡眠有关的睡眠障碍如症、梦游、夜惊,几乎都发生在NRE M睡眠,由第三、四期向第一个RE M睡眠移行时,此时垂体的各种促激素分泌较多,特别是生长激素的分泌在第三、四期达最高峰,故儿童应早睡才有利于生长。②RE M睡眠的功能:是比较特殊的睡眠状态,大脑的活化程度和清醒状态相似,脑代谢与氧血流量增加,大部分脑区神经元活动增加,EEG表现与觉醒时类似,RE M期除眼肌和中耳肌,其他肌肉张力极低,眼睑闭合后出现双眼球往返快速的眼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呼吸浅快不规则,增快,波动,瞳孔时大时小,调节功能丧失。RE M睡眠期阴茎或阴蒂勃起,各种感觉功能显著减退。
(3)影响脑电波的因素:影响脑电波的因素很多,但引起的改变与因素之间并无特定的关系。随年龄、意识状态、体内生理改变、精神活动、外界刺激和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等因素而改变。正常婴儿、儿童、成人、老年人脑电各不相同。清醒、睡眠、时也各异。能引起神经细胞代谢过程降低的因素,如缺氧、降低、血糖减少、睡眠状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都可导致脑生物电出现慢节律;相反,能引起神经细胞代谢过程增强的因素,如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则引起脑电节律加快,脑部病变如缺血、水肿等可出现慢节律,肿瘤、血肿等可无电活动;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异常癫痫放电。此外精神活动(思维、计算……)、外界刺激、用药等均可起脑电生理及病理反应(如物可使脑电α活动减少,快波、慢波增多)。
(4)视觉分析的:在全面分析后,提出结论意见(或作)时,必须结合临床特征加以判断。对复查的患者,应与以前的进行比较,作出是否好转、恶化或无变化的结论。若难以作出结论时,可提出作进一步检查。
1)正常成人清醒时标准:在正常记录下,以下标准可作为成人(20~60岁)正常的参考:①以α波及为主,分布正常(α波主要分布于枕、顶区,主要分布于额、颞区);②左右对称,α波幅差枕区一般不超过50%,其他部位一般不超过30%;频率差一般不超过2 Hz;③α波在睁眼、感觉刺激、精神活动时有衰减反应;④波幅;α波幅一般不超过150(μV);幅一般不超过30(μV);⑤慢波:只有少量、散在θ波(指数占10%以下),波幅20~40 Hz主要见于颞部,δ指数<5%,波幅<20(μV),无连续性高幅δ或θ波;⑥不出现、锐波、棘慢综合波等病理性发作波。
2)成人异常的标准:表现为普遍性或弥漫性异常的称为广泛异常。按异常轻重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异常。凡具有下述标准的任何一项者,即可作相应的。
A﹒广泛:①α波不规则、不稳定,调波欠佳,频率变化大于2 Hz;两侧α波频率不对称;8 Hz波稍多;α波幅两侧差超过30%;生理反应不明显。②增多,波幅增高,达50~100μV。③θ波增多,以阵发出现,波幅增高,达50~100(μV)。④δ波稍多,散在出现。⑤出现少量、尖波、棘慢综合波。
B﹒广泛:①α波变慢,以8 Hz波为主,或α波消失;②两侧α波频率、波幅明显不对称;③α波泛化或前移;④以中波幅的θ波占优势;⑤中波幅δ波成节律出现;⑥较多的异常波。
C﹒广泛重度异常:①α波消失或有少量8 Hzα波;②广泛中高波幅的θ或δ节律,或其间伴有高波幅β;③异常波呈节律出现或反复爆发;④出现周期现象、爆发抑制或呈低平。
异常仅限于大脑半球的一侧或某一局部时称之为局限性异常。常见的病灶性异常波有慢波、、棘慢综合波及平坦波。对脑部病变的定位有较大意义。
5﹒在精神科的应用
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精神患者的,发现精神患者的异常EEG比率明显高于正常人。Gibbs(1977)检查了1000例,总异常率为39.6%。如果不计那些未肯定异常的波形,其肯定异常的比率仍有25%,而对照组619名正常人的异常率则只有6%。Struve(1977)检查了547例,其中有肯定异常的占20.4%。Gibbs所报道的精神患者中的异常脑电波形如下:①14和6波/秒正相(13.5%);②6波/秒的和其他波的综合(1.5%);③小尖波(9.4%);④各部位的(8.3%);⑤手套型波(4.4%);⑥样活动(1.8%);⑦阵发性慢波(1.8%);⑧局部慢波(4.4%);⑨快波(3.3%);⑩弥漫性慢波(0.9%)等。但这些异常多为非特异性异常的,因此,EEG检查对精神病的意义是有限的。
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对脑电波的各种成分进行,这对研究精神疾病的方法上是个飞跃,如频谱分析、振幅积分分析、周期分析、相干相关函数分析以及脑电地形图等,并且研究了精神患者在不同状态时的脑电变化,如睡眠脑电、各种心理活动时,病态思维时及精神药物治疗前后的目测及定量。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精神疾病的自发脑电、诱发脑电、药物定量脑电、脑电地形图等都做了研究,得出了—些可靠的结果,可作为临床及鉴别的参考。
(1)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明显失调和思维情感行为间的分裂、精神活动和现实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病因尚未阐明。
在早期的研究中异常的发生率差别较大,报告内容也不一致。有研究报告精神分裂症无任何不正常,或在部分患者中仅发现α波减少,快节律占优势,有的发现节律失调,有的发现慢波增多及爆发慢波等。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观察到精神分裂症α波减少及α波幅低、散在性慢波、节律不整、左右半球不对称等,未发现特异性变化。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许多学者研究了精神分裂症的,最有影响的是美国Itil(1972)等,他们考虑到既往研究中的缺点,如精神分裂症标准不一致问题、患者治疗用药干扰问题、缺乏相匹配的对照组、对评价的标准问题,以及缺乏对等。他们改进了以上的缺点,对成年精神分裂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及童(其父或母患有精神分裂症者)3组与之相匹配的3组正常对照组进行了目测及定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及童组与对照组都有明显差异,均表现为较多的β活动、较少的α活动及较多的δ活动,并认为去同步化的高频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脑电生物学的表现,设想成年及儿童精神分裂症者和童可能处于一种过度觉醒(hyper‐vigilant)状态。日本学者Toshiro Miyauehi等(1990)也报道了类似结果。
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定量做了许多研究,发现患者也表现为β频段功率增多、α频段功率减少及δ频段功率增加,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使大脑皮质功能受损,慢波增加、α波减少,大脑皮质对皮质下抑制减弱,失去对皮质的控制,皮质下兴奋传导增多产生低电压高频快波,进而产生精神分裂症过度觉醒状态。同时患者α频段相干性降低,说明患者α频率同步性不良。α频段信息流左侧α活动方向从头后部流向前头部,正常人左右侧α活动均由前头部流向后头部,反映患者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左半球有功能损害。以上结果对深入探讨精神分裂症脑电病理生理及临床有重要意义。
(2)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is):既往又称躁狂性精神病,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情绪的高涨和低落为基本临床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的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正常,临床可分为躁狂症及症(内源性),病因不明。
从Berger起,研究者们曾报道情感性精神患者的无特殊异常。以后若干研究报道情感性精神患者的有非特异性异常,并提出有20%~40%不正常范围的,大多数患者的α节律频率为10 Hz或更低,而躁狂症则倾向于较高,由躁狂转为或相反时,未随临床相的变化而改变仍出现α节律。与精神分裂症相比有较多的α节律,但频率较慢。
我国对内源性患者研究发现,为δ频段功率增加,α频段功率减少,治疗好转后β活动增加可能与情绪改善有关,故表现为觉醒不足,或激活性降低。睡眠表现为NRE M睡眠障碍,RE M睡眠潜伏期缩短以及第一个RE M周期中RE M密度增加,但认为NRE M睡眠异常也可发生在其他精神病中,而后者可能为内源性患者睡眠脑电的特征表现。
(3)(neurosis):又称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如注意力不集中、减退、思维与工作效率降低,以及情绪波动与烦恼、体感性不适增加,检查无器质性基础。病前有一定素质与人格基础,起病与工作学习负担过重或精神应激因素有关。临床分类有、性、性、癔症、强迫性等。
的表现为脑电活动α节律少、慢α节律较多、波幅较低,如患者有、恐惧、紧张情绪时,可出现较高波幅β于额、顶部,或重叠在α波或低幅θ波上,对光刺激可无反应、延缓反应或反应不稳定。
癔症的大多数正常,α节律出现稳定,β活动稍多。患者睁眼时α出现抑制,者当给予针刺激时多可见α抑制,癔症性耳聋者觉醒时对声刺激有反应,在轻睡眠时对声刺激可出现觉醒反应的K‐综合波,癔症性、发作或癔症性时的一般不出现异常波。以上的表现可作为与器质性疾病的区别。但也有作者报告癔症α频率较慢,有时在枕部出现θ波,对光诱发阈值较低,显示癔症患者脑生物电发育过程的不成熟及功能的脆弱。另外也有作者报道不同临床相的癔症也各有不同的异常。
强迫性的异常率较高,异常波可见发作波、6 Hz及14 Hz正相、慢波等。也有报告为正常。
性的与很有关系,在状态时α节律减少及快活动占优势,特别在脑中央明显,平时记录的波幅也稍低,也有记录到慢波的。
(4)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hyperkinetic syndrome),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主要表现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综合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儿童多动综合征的进行了较多研究。目测所见除非特异性异常外,还出现局限性或散在各脑区的、棘慢波、尖慢波,但经哌甲酯治疗后减少或消失,并发现非组异常的多。定量分析,儿童多动综合征较正常儿童有较高波幅的δ和θ活动,较少α活动及β活动,即异常波主要为与年龄不符的慢波增多,故认为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活动增多,α波及快波减少,表现为大脑皮质觉醒不足及大脑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经随访观察,大多数儿童多动综合征随年龄的增长,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表现也有了改进。
治疗及检查
(一)检查
是利用特制的仪器(机)将电流放大100万倍后所作出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生物活动的记录。临床上常见的有普通、视频以及动态。
1﹒护理评估 患儿、年龄、疾病发作类型、时间、既往检查史。
2﹒护理常规
(1)检查前准备
1)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检查的目的、意义。
2)检查前指导家属给予患儿洗头,睡眠指导家属检查前行剥夺睡眠准备。
3)备好既往检查记录。
(2)检查中的护理
1)按国标安放电极,连接导线,做好记录。
2)指导家属行。
3)指导家属检查期间不要有节律拍打、抖动患儿,不要玩耍电极线,不能频繁进食。
4)不能入睡患儿,被动闭眼10~15分钟。
5)和小婴儿指导家属穿纸尿裤。
6)检查室内保持安静。
7)密切观察记录情况,发现电极脱落、伪迹及时处理。
8)视屏检查过程中,患儿要面向镜头、不能关灯、关窗帘。
9)预防棉胶、丙酮滴入眼内,一旦发生,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并报告医师。
温馨提示:对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纠错,如果被采纳可以获得一定积分的奖励,积分可以换取浏览资源的权限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
京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 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电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