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万代的意思景物雾蒙蒙什么意思

微山湖人物景物文物之(3)...微山湖在线
———————
&&&&&&人景文物3
                     ■ 微山湖人物景物文物之(3)      
  觚 爵 洗 舟 剑 戈 镞 弩机 带钩 碗 佛像 元代铜权 大周长安四年石佛 宋天圣五年碑 
金代摩崖石刻古诗 明代唱和诗 运河竣工赞朱镇山碑 铁书刀 铁刀剑 铁锸 铁犁铧 金代“都统之印” 
钱币 麻布 玉塞 圣旨 青瓷器 陶器?汉画像石 隋开皇六年仲思那等造桥碑 隋代造像碑 唐开元五年碑开元年间碑 开元十四年碑 唐开元二十五年经文碑 附:隶属演变
                     □文 物 精 华?              
                         觚(gū)?
  1999年4月出土于夏镇薛庄村东的商代墓葬中,墓中无骨架,陪葬品有青铜觚、爵、鼎等,鼎已残破。觚为青铜质,绿锈,高25.8厘米,喇叭口,腹部凸出,高圈足,素面无纹。是国家二级文物。
                          爵
  与觚同出于一座墓中。锈迹较重,尾部略残,流口边沿有两个伞形柱,弧形板手,三足外撇。是国家三级文物。?
   这两件铜器是商代的酒具,属贵族阶层使用,商代、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贵族阶层就用这类酒具饮酒。觚、爵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洗?
  1965年在夏镇采购站回收,西汉时期的实用物。洗,可作盆使用,亦可作釜使用,夜晚用作打更。?洗的口沿外侈,平底。腹部对饰两个铺首衔环,环子作提手使用。洗的口径35?5厘米,高16厘米。是国家三级文物。?
                          舟?
  1972年出土于两城山下的墓葬中,是春秋时期的酒具,口沿呈椭圆形,有两耳。舟的口长15?5厘米,高8厘米。是国家三级文物。?
  舟的容量较大,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酒浓度不高。这类酒具是官僚阶层,士大夫之类的级别使用的,贫民百姓不允许使用这种酒具。?
                          剑?
  文物所收藏铜剑14件。出土时间为1972年至2000年,这些铜剑长短不一,剑柄亦不同,柄为两种,一种为喇叭口,饰双箍。古人在柄上缠皮绳,利于手握。第二种柄为扁形,古人在柄上镶木柄或竹柄。铜剑一般说来是武士佩用,人死后仍葬入墓中,一是死者生前所用之物随死者而去。二是在墓中避邪。青铜剑的铸造工艺特别精良。有的剑出土后仍然光洁如新,剑锷锋利,可以削木,有的剑锷残有缺口,是当时战争格斗所致。?库存的铜剑长者为50厘米,短者为17厘米。有两把剑光洁无锈,剑刃锋利,可见两千年前的冶铸工艺已达到很先进的水平。
                          戈?
  文物所收藏战国戈7件,是1974年至1989年出土的。戈的样式如镰刀,三处有刃,首部有尖,起到砍、削、拉的作用。古人将戈绑在长杆上,骑兵、步兵手持这种长兵器冲锋杀敌,有时门吏也手持长戈守护宅门、兵营,起到戒备森严的作用。?
戈的长度为20厘米。这些戈,有的出土于古战场,有的出土于墓葬中。?
                          镞(zú)?
  1974年出土于两城山下的古战场遗址,文物所收藏12件铜镞。这些镞的形状各异,有的带双翼,有的呈三刃,均有铤,有趣的是镞身上有凹槽,系放血,进空气所用,使镞头以极快的速度射入人体,并使血液迅速出来,这种先进的方法至今还用在步枪刺刀和匕首上。镞的长度一般在5厘米和11厘米之间,镞均无杆,历经两千余年,镞的竹杆早已朽烂。?
                         弩 机?
  弩机是战国至汉代的常用兵器,是弓箭上的机械装置,仿佛现代步枪上的扳机。最初,弓箭是用手拉,臂、手同时用力,有时射不中目标,弩机发明之后,弓箭就改进了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将箭头固定在弓上,弓横躺着,然后将弦向后拉,挂在木板后头的弩机上。再装置箭杆,弩机上有板手、瞄准孔、刻度。弓箭手托起弓弩瞄准目标,扳动弩机,箭矢就离弦而射,比较准确的命中目标。三国时诸葛亮就善用弩机。?
文物所收藏的弩机,1988年出土于县城公园施工工地。上面有镶银的刻度。弩机长14厘米,宽13?2厘米。是国家三级文物。?
                         带 钩?
  带钩,是战国、汉代常见的一种文物,它是人们腰带上的扣鼻,起到了扣紧腰带的作用,也可以在腰带上挂系物品,如挂钱袋、印章、书刀等。带钩的形状很多,长短各异,大小不等,都铸成各种兽、禽形、战国时期及西汉时期的带钩较长,往后就短小了,质地有金、银、铜、玉。两城乡、微山岛乡的西汉墓中出土的带钩有琵琶形、水禽形、虎形等。
                          盘?
  1980年出土于夏镇三里庄,盘径21厘米。侈口,斜直壁,平底,底部有弦纹。此盘是战国时期的餐具。是国家三级文物。?
                          繹(hé)?
  繹是西汉时期的铜质茶具,相当于今天的茶壶。繹有圆盖,活动螺丝固定壶口上,可以掀开,三只蹄形足,长柄,以便手握,最有趣的是壶嘴,嘴上有活动小盖,倒茶时嘴就张开。放下时,嘴就合上。这样,不进尘土,不进飞虫,繹嘴的形状像鸟头。繹是珍贵的汉代文物。?
  1975年微山岛上出土一座西汉时期的画像石墓,发现一件铜繹,高14.5厘米。繹盖上饰有图案。是国家三级文物。?
                          碗?
  碗是西汉时期的饮具,铜质很薄,外表鎏金,底部为圆底,坐立不稳,这类碗使用时应有底座。?年两城乡的两座汉墓中出土,大碗的口径21厘米,小碗的口径18厘米。这二件铜碗是国家三级文物。?
                         佛 像?
  自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信佛的人逐渐增多,到了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已达到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佛教徒造石佛像、造铜佛像为已逝去的父母祈祷保佑,并在佛像的背面或底座上铸发愿文及兄弟姐妹的名字。?
  这件铜佛像高13.5厘米,四足床,床上站立一佛,头戴三瓣莲花宝冠,穿袈裟,立于覆莲台上,右手执莲蕾,左手施愿印。舟形背光,圆形头光。背面刻着发愿文:“正光二年三月二日佛弟子张党援兄弟五人上为父母左为身正右边身泰造像一区供养××作心。”?
  此像为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1年,是一件难得的艺术作品,是国家二级文物。?
                         元代铜权?
  铜权,即称砣,自秦代就有实物,1989年傅村镇后寨村的沙河里出土一件元代铜权,上面刻着“校勘相同”、“泰定二年”。此权高11.5厘米。泰定,是元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的年号,公元1325年。“校勘相同”四字意为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衡制,经校验,允许上市使用。?
                        大周长安四年石佛?
  佛像为石雕,1997年出土于傅村镇三河口村后的沙河中,石佛高33.5厘米,头残,坐在须弥座上,衣着袈裟,左手扶膝,右手施愿印。须弥座为方形,在座的四周刻文字:“大周长安四年岁次甲辰九月甲申朔九日辛卯处土戴思庄妹等为见存爷娘造斯石像其铭曰?
  粤若孝恭爱资妙力?庶立雕镌以祈多福?何人闻之长刊永生?之×促×?
大周,是唐代武则天登基改用的国号,于690年改唐为周,14年后周亡,李显登基恢复大唐。武则天的周朝,兴亡14年,所以这段时间的遗物十分珍贵。?
                        宋天圣五年碑?
  日文物普查组在傅村镇三河口村后的沙河中发现一块宋代石碑,碑高182厘米,宽43厘米,圭角,青石质,碑阳文字11行,行书体,文曰:
  圣宋太平散民孟涛撰?  
  砀山县前进士黄世南男黄成镌?
  古者封畿之内山川鬼神克典云致雨者×××望祭之其或四时之内灵雨未瞮骄阳作祟经至诚而祷之则顺人心而风雨弗迷矣然则致雨者云召云者必龙龙之变化其大者欤三河口者沛宫之北薛国之西前临修陌后枕大陵三水合流而为誋自誋而入于泗耆旧相承云三水之口尝建龙堂其或膏泽末零云稼倾望则彼居之人设脯醴罄诚×祷之不崇朝而致两者不可胜数矣民到于今怀其赐也粤有祠宇绵历岁月木腐土崩尘凝像暗雨风败坏贻非灵场之所也此党之人相谓而言曰彼龙堂者非一朝一夕而有之邃右而斯民祷矣受赐者葛止一焉比夫山泽之利不亦博哉而今时丁卯开泰×偶丰登欲革故而葺之所贵雩祀之有归风雨×××得之否乎言之一发靡不悦随乃命抡材鸠工末逾月而成之召邑人孟涛志之涛才非煮豆文愧相如用示后来聊记岁月时大宋天圣五年岁次丁卯九月二十四日记?
  前府司勾押官张政男××府司勾押官弼妻梁氏都维那头孙男琼妻马氏重孙吴现次孙小吴?
  维那头曹志妻杨氏随母×××节妇胡氏侄陈三男马留?碑阴刻着二百多位妇女姓氏,姓氏前加丈夫姓名,有的妇女丧夫或未婚的,则写成××母、××女、××丈母,有的名字前加县、村名,有的名字前加官职或施主、功德。?
  从碑文上可知,宋天圣五年,傅村一带大旱,可能是多年未遇的大旱,乡人便在龙王庙前设脯焚香,祈求降雨,说来也巧,不久降雨,乡民对龙王感恩戴德,便捐资修庙。此庙早已失修,龙像积尘,木腐砖旧。风调雨顺,天气不旱,谁还想起给龙王上香?天圣五年天气大旱,人们才想起龙王,修缮了庙宇,整修了龙像。
                       金代摩崖石刻古诗?
  两城乡伏羲庙后有一座山峰,称作凤凰山,此山海拔400余米,山腰有4个山洞,称“四门洞”,4洞相距很近,第3个洞口高4?8米,进深3米处的东壁上刻二首古诗,古诗刻在63×55厘米的石面上,书体为楷书,10行,104字,以和诗步韵的形式写成,文曰:
  雪裕逸人张拱辰题?可叹牺皇在古初 几经风雨大萧疏?想知避此无宫室 不免将身向穴居?又?遗文一览见皇初
世属鸿荒事简疏?当此定知无栋宇 但凭巢穴得安居?大金泰和三年夹钟二日立石?
  学生朱伯虎 温世宁 彭希祖 张汝翼 武德彰?贺实素 完颜邦杰 荆汝楫
  据诗意可知,泰和三年,八名书生避难山间,栖身洞穴,鸟瞰庙宇,感慨赋诗。山下有一座伏羲庙,纪念人类始祖伏羲,书生们对庙感叹:你伏羲圣人当年在山洞中居住,我等也居息于山洞。借古讽今,咒骂战乱。文中有“夹钟”二字,夹钟是古代的律,古人用“十二律”作为月份的依次,夹钟为二月。?
  金诗,十分少见,此诗的发现对研究金代诗文有颇大的作用。1995年县文物工作者发现此诗后,即向报社发了消息,工人日报、中国文物报、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及时报道了此诗。?
                        明代唱和诗?
  唱和诗刻在两块石碑上,石高45厘米,宽72厘米,文字为行书,书法流利,刻工精细。这两块小碑原立在夏镇曹庄的堆上,1972年移入文管所收藏。明代嘉靖四十五年,江南书画家周天球主管记室,负责京杭运河沛县段的拓宽工程,宪使刘贽邀他在昭庆寺饮酒,二人酒逢知己,畅叙情怀,周天球吟诗二首,刘贽步韵和诗二首,周诗、刘诗各刻一石。周诗曰:?
         破殿余双树,平原剩一丘。 萧条龙象圮 清寂驷车留。
         半偈无僧说,孤尊有客酬。 少令尘目醒,可负化城游。
         嘉树阴能合,荒台席更移。 风来广漠冷,月出破云迟。?
         对酒难良夜,忘忧得少时。?玄言坐相洽,已托使君知。?
  刘诗曰:
      古寺依癨树,清幽近比丘。 班荆怜并坐,瀹茗得相留。
      灰劫知无极,怀襄绩未酬。 浮生碌碌耳,空作野萍游。
?     落日消炎景,阴从多树移。?咽风蝉噪急,翻月鸟归迟。
?     庾亮登高处,周?爱佛时。?相逢喜同调,微语得深知。
                    运河竣工赞朱镇山碑?
  明代隆庆年间,朱镇山负责治理、开凿运河工程,工程竣工后,王问作诗并书写七律一首,赞揄朱镇山。此诗刻在四块石碑上,每块碑长138厘米,高51厘米。?
朱镇山司空治沛河功成?汉代山河几百秋,飞云桥下水狂流。?只今倚剑歌风地,尽属皇明海上州。?疏凿再经神禹手,平成遍起野人讴。?伫看帝锡玄圭日,稳济东南万斛舟。
  诗文的书法十分精美,粗笔草书,尽是飞白,确有狂风急雨之势,是明代风格别致的书法作品。? 
                        铜  镜?
  县文物所收藏历代铜镜40余枚,上至汉代,下到明代。?
  铜镜起源于战国,发展到西汉,铜镜的铸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铜镜史的高峰期。汉镜,最注重背面的纹饰,十分精致,并有铭文,汉镜是装在奁盒里边,将镜面往下,镜背向上,人们掀开奁盒,首先看到镜背,所以各地所铸的镜子都注重背面的精致工艺。镜背有纽,穿上布条,以手握之,便可使用。到了唐代,镜子的形式多变灵活,不但沿袭古代的圆形,还创造了葵花形、连弧形,图案饰忍冬花、牡丹花、凤凰、人物、山水。唐玄宗还喜欢用镜子作礼品赠人,最好的是金镜、银镜,因此有许多朝廷官员,地方官员,王妃都效仿皇帝的作法,用镜子赠人。到了宋代,镜子不用奁盒装置,而是悬挂在梳妆台上,这样就不用再看镜背了,因而镜背的纹饰就逐渐简化了,虽然也有铸图案的,但多数只铸上文字,说明此镜的产地及铸镜匠人的姓名,如“湖州张三郎造镜”等。金代的镜子铸双鱼图案,并刻上当地管理铜业机构的名称及工匠姓名。其原因是金代的铜源太少,从中原掠夺钱币及铜质器物,运到金国溶化之后再铸兵器及镜子,所以金代对铜业管理的很严,民间私铸铜镜者要受到严厉制裁。明清的镜子更趋于简化,铸上四字,以图吉利,如“长命富贵”、“五子登科”、“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等。清代中期,外国的玻璃镜传入中国,先是宫廷使用,清代后期民间才广泛使用。?微山县的铜镜有墓葬中出土的,有征集收购的,也有群众上交的。西汉镜子的背面铸有规矩纹、乳钉、神兽、天干地支、铭文有几种,“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家常富贵”、“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见日之光,长勿相忘”。东汉的镜子饰连弧纹、云雷纹、与西汉镜有很大区别,铭文有“秩宜高官”、“长宜子孙”、“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等。有两面镜子最为精致,黑漆古式,乌黑发亮,毫无锈迹,仍可照人,为国家二级文物。出土于夏镇王庄的王莽时期的墓中和东汉中期的墓中,一面镜子的直径为13?7厘米,另一面镜子为12厘米。还有一面东吴时期的画像镜子,出土于两城乡,铸着车马出行,武士猎虎,战士击剑,铭文50余字,整个图案精致、复杂,相当清晰。唐代的镜子铸有忍冬花、牡丹花、出土于欢城镇。宋代镜子4件,出土于夏镇。明清时期的镜子5件,铸有“五子登科”、“洪武三年……”等文字,还有“八宝花纹”。?
  古代铜镜,不但是文物,还是工艺美术作品,尤其汉代的规矩博局镜,它的构图、设计,凝聚着多才多艺的匠人的几多心血、高超技艺,每一件铜镜都反映着古代的美术工艺水平。?
                         铁书刀?
  铁书刀,也称铁削,形状如兵器,柄部较长,一是家庭使用,二是书生使用。1993年微山岛沟南村一座王莽年间的墓中出土一件铁书刀,长22厘米,尾部有圆环,用于系带。汉代的书生将书刀悬于腰间,一是使用方便,二是可作读书识文的标记,就像我们今天的上衣口袋上别着钢笔。汉时的简牍上写错了字,或着简上的绳子长了,便用书刀修理。
                         铁刀剑?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是短的,到了秦汉时期,铁质兵器代替了铜兵器,并且加长了许多,汉代的铁刀、铁剑的长度都是一米以上,可以长距离杀人。荆轲刺秦始皇时,秦王绕柱躲闪,有人呼喊着提醒秦王拔剑搏斗,秦王腰间的铁剑太长,惊慌之时竞难以拔出,就是因为剑长,有了弊端。?
  我县夏镇王庄、两城乡、微山岛乡、欢城镇的汉墓中曾出土20余件铁刀铁剑,这些铁刀铁剑都是木柄,插在木鞘或竹鞘中,出土时,剑与鞘锈结一起,不能分离,鞘上有朱漆绘的图案,柄上缠绕着布绳。?
                         铁耒耜?
  耒耜是汉代的铁农具,1993年出土于微山岛乡万庄的汉墓中,长10.5厘米,宽8.5厘米。这两件耒耜当时放于墓中时应是安在木柄上,木柄已朽。古人将农具放入墓中,是祈求死者到了阴曹地府,有地可耕,有粮可食。?
                         铁  锸?
  铁锸是战国至汉时期农业常用的一种农具,类似今天的锨,用于挖土。文物所收藏的三件铁锸是夏镇王庄、微山岛乡出土的,这几件均出自墓室的墓门外,很可能汉代用锸往墓中填完土便将锸置于墓门口,或许是汉代的一种习俗。
                        铁 犁 铧?
  1988年12月出土于夏镇洛房村,犁铧呈三角形,中间起脊,背平夷,銎口残留木屑。犁铧长33?5厘米,宽32厘米,重16市斤。?
                        金代“都统之印”?
  1982年出土于昭阳乡南庄,印宽7厘米,背面有纽,印文为“都统之印”,书体九叠篆。《金史·兵志》载:“凡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都统是金代各道征兵的统帅。此印是宋金战乱时金将遗失之物。?
                           钱 币?
  (1)文物所收藏的最早的钱币是夏镇洛房村出土的两枚贝币,是春秋时期薛国使用的货币。
  (2)半两,是汉代初期行用的货币,这枚半两钱的穿孔上面有凸出的横郭,称为穿上横郭半两钱,是全国仅见的钱币,《中国钱币》1989年4期报道,《中国古钱谱》选录。
  (3)铁半两,3枚,西汉铁钱出土极少,湖南出土十几枚,北方不见出土资料,属于货币珍品。这3枚铁钱的直径各异。
  (4)董卓五铢,20余枚,董卓毁全国铜佛、铜钟,铸造小五铢钱,钱径又薄又小,并且无币文。这是战乱时期货币贬值的实物资料。?
  (5)四柱五铢,钱面铸有两个星点,钱背也有两个星点,称为“四柱五铢”,是东汉末年十分鲜见的钱币。?
  (6)四出五铢,钱背面的穿孔四角各有一道斜线直通钱郭,是东汉灵帝中平三年铸造的钱币,流通时间仅半年。?
  (7)隋五铢,隋文帝所发行的五铢,它的特征不同于汉五铢,直径小。
  (8)开元通宝,唐代钱币,唐武宗会昌年间铸的开元通宝背面铸地名,“谭”字为长沙所铸,有一枚钱币背面铸了两个潭字,一正一反,属全国首见,《中国钱币》、《中国古钱谱》皆选录。?
  (9)通正通宝,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所铸,流通于四川一带,此钱属稀见品。?
  (10)铅钱,8枚,有开元通宝,元佑通宝,绍圣元宝,元丰通宝,治平元宝,至和元宝等,这8枚铅钱,质软、发白,文字减笔,是民间私铸品,夹杂在铜币中流通。从币文特点上分析应是北宋时期某地的私钱,铸钱时不但用当时的年号,也可用前朝皇帝的年号。这8枚铅钱属于宋代稀见文物。
  (11)绍兴元宝,南宋绍兴年间,正值宋金战乱,铸币不多,尤其小平钱(最小币值的钱称为小平钱)铸行的更少,绍兴小平钱出土极为罕见,《古钱大辞典》载:“南宋高宗绍兴元年辛亥八月铸绍兴元宝小平钱,闻中国亦绝少见,故反向日本收集。”也就是说,绍兴元宝小平官铸钱出土极为鲜见,清末民初,一些日本人注重寻找此币,所以中国见不到此币了,反去日本购买此币。绍兴元宝小平官铸钱属国家珍贵文物。?    (12)银元宝,在南阳运河畔征集,这二件银元宝上铸着:山东单县、山东盐课、银匠李金诚、天祥银炉。这是来往于运河上的盐商交纳课税使用的银元宝,时代为清代。?                          麻
  1993年在微山岛乡的一座西汉墓中发现,麻布呈黄色,布质发硬发脆,经纬线很清晰,密度为每平方厘米20×13根。很结实,还有松紧性。这是西汉时期平民百姓穿的布料。
                          玉 塞?
  出土于夏镇薛庄的王莽时期墓葬中,玉塞呈葫芦状,光洁度颇高。古人入葬时信奉陪葬玉器,为了尸体不腐,在人体的出气孔处塞上玉件,如眼、鼻、耳、口、肛及阴部塞上玉器,当然这是迷信,没有哪一个尸体因为塞上玉器而不腐烂的。?
                          圣 旨?
  我们在电影、电视剧中经常看到某一太监双手扯着一张短短的黄色圣旨大声念起来,听旨人跪在太监脚下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其实,圣旨并非如此,应该是两个太监手扯着圣旨(因为圣旨长于2米,一人双手扯不过来),钦差大臣念内容。
   县文物所收藏的一道圣旨是清代嘉庆十四年的,残长215厘米,高32厘米。黄绢质,两头有木轴,木轴向里的黄绢上绣有龙凤图案,右边织着“奉天敕命”四字,四字两旁各绣着龙凤。?
  内容为汉文,汉文之后是满文书写的圣旨内容。?
圣旨内容是毛笔书写的,文字17行,文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武生刘大显乃至圣庙独山屯屯官刘瀛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不裕夫家声兹以覃恩驰赠尔为修职郎锡之敕命于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尔盛氏乃至圣庙独山屯屯官刘瀛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赐封尔为八品太孺人于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钜典龙章之涣汗用表荣施?
  嘉庆十四年正月初一日 刘瀛?
  在年月上面卡一方印,印文为“敕命之宝”。此印的印文为满汉二种文字。
                         青瓷器?
  中国的瓷器以宋、明两代较著名,最早的瓷器起源于春秋时期,称为原始青瓷,是用粘土、高岭土烧制,表面无釉。虽然这种瓷器已具有很坚硬的质地,但算不上真正的瓷。到了西汉,浙江龙游一带的青瓷器上已挂釉,有青绿,黄色,已经很美观了,达到了成熟的程度了。?
  1997年两城乡出土一座西汉画像石墓,发现5件原始青瓷器,这5件瓷器的釉色不同,皆光洁清新,铮亮如初。瓷瓿小口,鼓腹,平底,肩部饰两耳,高31厘米。瓷壶4件,大小各异,大壶高35厘米,小壶高25厘米。
  这几件青瓷器不是山东烧制的,当时山东没有烧制瓷器的技艺,应是从浙江龙游一带运来的。?
  南北朝时,青瓷器已广泛使用,到了唐代,民间的炊食具普遍使用瓷器,胎质较粗,釉色多为黄、青绿色。在夏镇官口村、傅村镇三河口村的沙河中出土的唐代瓷注(民用茶壶)、瓷罐都是黄釉,体饰半釉,这二种器物是民间饮食具,瓷注是农民往田间带茶水的器皿,有扳手、流口、系鼻。?
                        陶 器?
  文物所收藏的文物以陶器为主,且数量较大,陶器,有的是生活实用物,有的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我县境内发现最早的陶器是原始社会的陶器,还有商周时期的陶鬲、罐。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罐、壶、豆、瓮、鬲、鼎有大量出土。陶器在每个汉墓中均有出土,钫是酒器,壶、罐也是酒具,装入酒液埋入墓中,让死者在阴曹地府有酒可饮。有的陶壶上绘有朱、白、黄、绿色图案。汉墓中的陶器皆为一套缩小了的生活炊具,反映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意识,如灶、井、仓、磨、灯、盂、勺、杯、、碗、盘、盆、薰、繹、鼎、盒等,鼎内装鱼、鸡,出土时可见鱼骨、鸡骨,盒内有炭化为黑色的五谷。有一件罐上刻着“九斤半”三字,意为盛酒九斤半。还有猪圈,为模制,圈为方形,墙上饰瓦垄,猪屋、厕所也饰瓦垄,圈内放猪,并有猪槽,圈与厕所相通,古人也是为了积肥,今天的农村还是猪圈与厕所相连,利于积肥。?
  古人的墓中埋入这些陶器,就是为了死后与活着一样,吃喝充实,丰衣足食,猪圈就是让死者在阴间有吃不尽的肉。?
  这种丧葬习俗,在全国各地相同。古代有不少烧制陶质冥器的场所,专作丧葬陶器,人们需用时就去购一套,一套的数量不等,也是由购买者的穷富生活水平决定购买,贫穷人家,购几件既可,富裕人家就购买品种丰富的一套,这些陶器买回来,再往里面装饮食品,才能陪葬入墓。从这些陶器上可以反映出古代的丧葬习俗以及对饮食的重视程度。?
                      汉 画 像 石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石上镌刻图案的一种艺术创作,画面分为阴线刻、浅浮雕二种,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景象,有神话传说、神话人物,一般常见的图像是拜谒、讲学、车马出行、乐舞杂技、捕鱼弋射、亭台楼阁、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等。画面的布局上,官员的体形高大,仆人的体形较小。画面显示着吉祥、富贵、地位、财富。画像内容与死者生前的地位、爱好、习性有关,武将的墓,就刻上战争、格斗、狩猎的场面,文官的墓,就刻着讲学、端坐、棋弈、宴饮的场面。?
  画像石,多出于两城、微山岛,两城盛产青石,是营造画像石墓的先天条件,微山岛是丘岭地带,不产画像石的石料,都是江苏铜山县山区的画像石成品,再运往微山岛上砌垒墓室,汉代没有微山湖,微山岛与铜山县接壤,用牛车或马车将画像石运到微山岛上。画像石墓,不是任何人都能使用,它有等级区别,必须是官吏、富豪、财主才有资格享用画像石,汉代“世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所以,富豪人家用画像石墓以显示其地位、等级、风光。文物工作者清理的汉墓,画像石墓毕竟是少数,100座汉墓中只有一座画像墓,所以画像石才是稀见的文物。?
  西汉中期,是画像石的初级阶段。这时的刻法是在石面上以阴线的手法表现画面内容,再以麻点形式修饰景物,人体较小,场面宏大,容纳的内容颇多,把中国传统中的点与线的表现技法巧妙的与石刻艺术结合起来,用阴线刻画物体形象,造形概括、夸张,用线简约、质朴,并在物象内饰以麻点作为装饰,使画面富于变化,形成对比,别具风味。到了东汉,就不再用阴线刻的手法了,而是浅浮雕的手法表现景物。先由画工在石面上画出景物,石工用凿子将景物之外的石面凿去,使石面凹下去,这样景物凸出来了,再进行细致加工,加工出的景物的细部,如刻出人的衣纹、面部,这样就形成了浮雕,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画像风格。?
  画像石,在东汉时期有了一种新的创造,就是在画面上刻出文字,称为榜题,题款,刻上年号,日月时间,为谁营造的墓室,这样,对我们考证画像石墓的时代提供了最确切的时间。因而,有铭文的画像石都列为国家一、二级文物。两城出土6块带年号的画像石,有永建五年,永和元年,永和二年,永和四年,永嘉元年的画像石。山东出土3000余块画像石,有年号的只有21块。两城出土的永和四年画像石上刻有88个文字,永和元年画像石上刻40个文字,都是隶书体。还有刻“西王母”、“胡将军”的石头,尤其“胡将军”石,头戴尖帽,深目高鼻,这就是胡人的特征,因此,全国学术界考证胡人的特征都以我县的“胡将军”石为佐证,两城乡还出土5块“扁鹊针灸”画像石,将扁鹊刻为人首鸟身,为病人除疾,由于此石的重要,199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将一块“扁鹊针灸”石调往北京。1997年两城大辛庄的山坡上出土一座画像石墓,画像上以阴线刻的方法表现鱼鸟、车马出行,武士格斗,官员狩猎,乐舞杂技,楼阁宴饮,石阙、穿璧、松树等,据墓中的文物考证,此墓为西汉昭帝、宣帝时期,是我县最早的画像石,《中国文物报》、《大众日报》、《文物》及时介绍了这几块画像石,也是我县考古工作的重大贡献。《中国美术全集》选录了我县8块画像石并以微山岛所出的“泗河捞鼎”石作为第一幅,可见我县的画像石在全国的地位占据颇高的位置。还有3块画像石的内容在全国罕见,一是拥抱图,男女拥抱,说明在阴间永不分离,长相厮守。二是三位舞女裸体跳舞,乳房高耸,臀部丰圆。三是出丧图,丧车载尸,孝子、孝媳垂首相随,大孝子在墓茔前磕头迎柩。此图为全国首见,说明了西汉丧葬的规格、习俗,是极为珍贵的考古资料。?
  画像石墓的营造,需大量耗资,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战事频繁,人们便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营造画像石墓了,再者,石工伤亡,充军上阵,很少有石工从事这项工程。人死了,制作几块石板,草草垒成墓室,将死者匆匆入葬。因此,画像石在三国时期就绝迹了。从画像石上,可以了解汉代的风俗、等级、建筑、农事、乐器、兵器、服饰、车马、战事、狩猎、市贸、生肖、鸟兽、桥梁以及美术、书法等方面的资料。?
                   隋开皇六年仲思那等造桥碑
  山东省微山县文化馆收藏一块隋开皇六年(586年)《仲思那等造桥碑》。此碑原在马坡乡石里村,1980年迁至县文化馆。碑残高126、宽74、厚13?5厘米,碑石略呈棕黄色。碑的上部断去一截,右上角残缺,左下角断开。据邹县旧志载,碑上原有佛像二层。1973年3月,县文物工作者曾去石里村抄录碑文,当时碑头已断残,每行约缺两、三字,右上角尚存。?
  此碑上半部记叙了造桥经过,下半部记录了参与造桥的人名。此碑曾经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阮元《山左金石志》、武亿《授堂金石续跋》等书著录,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著录全文,并汇集诸家考证于后。?
  碑文中有“兖州高平县石里村”等字。隋志有高平县,属冀州长平郡,此高平县与碑文中“兖州高平县”无涉。据考,晋代石里村属任城郡任城县;南北朝刘宋时,任城县并入高平郡,北魏神龟元年(518年)任城县迁走,便将高平县南部湖陆县撤销并入高平县,高平县北部的原任城县的边远辖区划入高平县。此时石里村属高平县。隋代,郡县合并,辖区扩大,石里村又划入鲁郡(治所瑕丘,今兖州)邹县。此碑仍用“兖州高平县”,据钱大昕云:“《隋书·地理志》但云,任城县旧置高平郡,开皇初废。而邹县之尝为高平县,史无其文。盖南北朝郡县迁改无常,史官采访不能备悉。唯石刻出于当时,最可征信尔。”(《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此碑下半部所录人名前多冠以“都维那”、“维那”等字,“都维那”、“维那”原是管理佛教寺院事务的知事僧。洪颐煊《平津馆读碑记》云:“《隋书·百官志》,齐循魏制,昭元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此碑(指《孙思宾卅人造像记》)阴‘维那’,亦沙门为之。他碑亦有俗姓人称‘都维那’、‘维那’者。”北魏至隋造像题记中,多有属名‘维那某’者。此碑或就是“俗姓人称都维那、维那者”之一例。碑文中仲姓诸人,传为孔子门生仲子路后裔,西汉更始元年,为避赤眉,自泗水故里全族迁于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至今方圆几十里仲姓甚众。?
  隋代享祚极短,遗碑稀少,此碑留传至今,已属珍稀。此碑别体字甚多,但书法结构紧凑,笔力遒劲,刚柔相济,并略带隶书遗意,为隋代民间书法佳作。
  碑文如下:
  〔〕中为现已残缺之字,据《八琼室金石补正》抄补。承邹县文物管理所胡新立同志提供原碑文照片资料。?
  〔大隋开皇六年岁次丙午二月〕壬午八日己丑〔兖州高平县石里村仲思那〕等卅人造桥之碑〔盖形同石火忽有便无命似〕浮泡闞存还灭若〔不倾心舍命如萨之投骸〕克己精诚尸毗〔之救鸽自非仰习二士之〕功苦海宁容可渡然〔今大邑〕主仲思那等卅人谨见村南分派成池〔蔢水竞〕流以起漂涛之浪阻隔长衢致使阳朱〔泣分歧〕之泪厌伪身形遂登高楼焚香启发奖〔他众〕缘四部崇助谨于此处敬造石桥一济之〔所急〕缓通传永绝稽留之叹两盈美丽婉娩可〔观又〕采石荆山访匠周随福力自天名师忽至〔图龙〕看若乘虚模花众蜂竞集漏佛两坎相同〔百工〕左右侍卫八部备足藉此桥像福及那等〔茂〕若春兰尉殊夏馥身比乾坤年同弗石学并〔宣〕尼仕登卿相敬法伏摩三途断绝昔秦王越〔海〕人鬼怀嗟义取成功能言羡德其词曰
  〔运〕石荆山蓝田采玉接轸连辕首尾相续桃[再]红其功始足织女来游江妃屡嘱
                       隋代造像碑
  1989年2月,微山县夏镇小官口村村民张善猛、张善刚在村后薛河挖沙时发现。?石碑呈长方形,下半部断裂,青石质,下有榫头。碑高150、宽46、厚19厘米。碑阳上半部凿有尖顶拱形龛,龛深8厘米,龛内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像高肉髻,眉眼细长,表情和善,身着袒右肩袈裟,左手掌心向外,右臂上举,坐于莲花座上。二菩萨衣着、姿态相同,左手下垂,右臂上举,着长裙,腰部裙带打结,穿履立于有梗莲蓬座上,莲梗结佛座。三像均有双圈光头。佛像下有二护法狮,左为雄狮,身饰螺旋花纹,右为雌狮,素身。两狮之间有一捧香炉状夜叉。?
  碑阳、碑左右侧及龛右侧均刻有楷书文字。碑文有11行,共177字。碑左侧刻有77字。碑右侧刻136字。龛右侧刻有22字。?
  碑阴无文,未经打磨。碑阳光洁如新,文字清晰。估计此碑未经长期风蚀,立碑不久即倾倒,被河沙掩埋。佛像打磨平滑,光洁明亮,龛内粗糙,未加磨平。碑文前半部书法认真,运笔有致,字体工整,棱角分明。后半部略显粗糙,笔划有失规范,粗细不匀,时宽时窄。碑侧文字结构亦不匀称。?
  碑文中的“留县”为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微山县境内。北齐废留县,隋代又置留县,唐初又废。留县,亦称留国、留城,汉初封张良为留侯,其封地即此处。明清时期黄河泛滥,形成微山湖,留县逐渐没于水中。文中的“沛国”,即今江苏省沛县,与微山县接壤。?碑侧有词一篇,叙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造桥景况。碑文中所说“薛河”现仍存,河水从枣庄市山亭区流过,向西注入京杭大运河,河北岸属滕县,南岸属微山县。河涸十五载,村民在此挖沙经常发现石刻(杨建东、赵明程:《山东微山县出土唐代碑刻》,《文物》1996年第3期)。1988年曾出土唐开元十四年碑刻,记载长乐郡下博县人谭同庆为报父恩在薛河岸上建塔一座,并有寺院。我们陆续回收了石塔构件及寺院用品。看来当时此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佛事兴盛,佛教徒积德行善,修桥铺路,造福乡民,乡民便树碑立传为佛教徒歌功颂德,勒碑记之。?
  这块隋代造像碑对研究佛教、雕刻、书法等都具有一定价值。
 ?碑文:?
  大隋大业二年岁次丙寅正月丙辰朔十五日庚午夫舍灵之命造化区分虽复老庄垂训周孔有言莫识来焉岂知去矣唯有天师济渡巍巍今留县查屯乡人朱贵乃是沛国根苗白眉之胄汉御史大夫朱博之后身如三虎威并八龙绣馈流行文能愈疾俱妻陈乃是汉相陈蕃之后禀性褒容四德具备虽作女身智过人表共发心主比丘僧僧与十人等并居薛河岸峻水深南北冲要众径所归遂发弘愿营建浮桥采木施工今始得就此桥岂谢杜须新?碑左侧刻文:?成刊石立碑敬造石像一躯两菩萨及佛国放谟诸×刻镌书尽真仪备诸相好回慈福苦上为皇帝陛下圣化无边泽润应时禄及朱贵夫妻等存亡眷属六道四生行满果圆俱时作佛
?碑右侧刻文:?
    洪源远注 流盢汤汤 庐敖章亥 莫恻其长?飞桥接岸 济渡公商
    班君刊迹 王尔顽方?岸阔水深 众径所集?奔车赴马 人谁不漯?
    寒水凄清 冰冻难入?斯桥一瑞 永称乡邑?径途所亘 遇水为难?
    人行刃骨 马渡沾鞍?南林雕琢 北岭摧残 施工既就 无须盘恒?
    夏水漂流 非舟不济?樵男采木 莫知何×?空中置立 永称万世
    福所皈一 付之天帝?
                        唐开元五年碑?
  (1997年10月,夏镇官口村后的薛河清淤工程开工,县文化局、文物所工作者在此监守55天,发现河底散置一批石刻、有石塔构件、石佛像、须弥座、经幢、莲花盆、柱础、石碑等30余件文物。据碑文记载,唐代,薛河南岸的陈村村后有一伽蓝寺院,院内有石塔、石佛。唐会昌五年(公元846年)下诏灭佛,天下拆毁寺庙、僧尼还俗,薛河所出的石刻即会昌灭佛所致。?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了这批唐代石刻,重要的是4块开元年间的石碑,记载了地理、河流、佛事。《中国文物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发表了出土消息。以下介绍4块唐碑的内容。)开元五年碑,横式,青石质,长90、宽32、厚21厘米,楷书,有界格,27行,222字。
? 碑文:?浮图主陈文端?大唐开元五年岁次丁已二月壬申朔八日已卯发心主陈文喜文端文荡兄弟等上为天皇天后下为师僧父母七代先亡现存眷属敬造浮图一所弥勒像一躯盖闻六合之中莫不拘于十缠五欲两仪之内谁不系于九横三途是知出生入死之场盖在阔浮之者也若不修慈慧路去彼尘蒙扰四生俱沉苦海蠢群友各溺爱河若不设彼津梁岂得逾于彼岸今以磬五家之净宝崇两×之福田敬舍家资造慈功德浮图街月耸盖穿云宝铎铿锵花轮灿烂声鸣鸟道隽入云郊既刊石纪工勒慈铭记山移谷转功德无穷海变人迁由当不泯?
开元  年间碑:?
  横式,青石质,长70、宽40、厚19厘米,周沿皆残。有界格,19行,楷书。内容分两部分,前部分刻发愿文,后部分刻心主姓名及妻子姓氏。?
  碑文:发心主陈进士并妻韩氏建塔一所佛界尊者号曰能人天人之师故称×明相好八十随形周迎千华莫过于佛功德主陈进士望本颍川因官×遂往徐州沛邑东守薛津南岸×城之乡陈村之内故伽蓝所遂造砖塔镌石像一铺七躯并为皇帝州县群官七世先亡见存眷属代×××身六趣四生有形无相同××时成佛?
                         开元十四年碑?
  横式,长方形,青石质,长98.5、宽45、厚18厘米.有界格,楷书,33行、492字.碑文:
? 开元十四年岁次丙寅丁未朔六月十日丙神辰盖闻印观乾象圆清之貌恒存府视坤元方浊之形常住扶光桂影与七耀而同辉乌景蟾蜍等八宿而齐照然则山河作固素王训阐于寰中日月贞明彩童勒芳于洛纬岂若无来无去混十地于三千无灭无生紊九天于八界珠星以斯掩耀迹表示周年金色诞兹凝辉感神光于汉梦故乃功超彼岸有希惠日而无亏德越金梯望爱河而无坠大哉正觉不可而称者矣闾丘村者闾丘氏因官在此故名斯号今有清信土发心主长乐郡人下博县之苗胤谭同庆里门遒豪乡闾领袖恋劬劳之厚报恩罔极而深恩悲父早迁哀号发愿遂投三宝便托十方敬造浮图八棱九级弥陀像一铺其像毫光满月螺髻含云瑞彩凝姿青莲写目其地东邻薛国齐君礼客之方西至汉堂神灵俨而恒在前临薛水与泡泗而同流却眺腾邦争长之名先著复愿,皇王广化州宰来苏县局尘生乡闾恭顺又愿归依惠日庇荫垂恩冀万岁而恒存庶千秋而不朽其一元气氤氲之才始分睿回六趣乾坤四人千劫万劫清浊无垠冰田出笋乐郡玄孙号天扣地罔极酬恩其二范望曹敖窈窕殊高九级圆满万代弥罕福来祥至万姓遒豪其三时逢圣主运属轮王四夷罔□□□□方垂衣而理万国跄跄石勤铭记刊刻当阳千年无毁万岁恒彰清信土作文人贾文礼撰同庆见存母陈庆妻何亡考父谭方?
  清信土谭待问终身供养佛时?
               唐开元二十五年经文碑:
? 立式,青石质,长172、宽48、厚13厘米,底部残。圭角,尖拱形龛,龛窝较深,龛内高浮雕一佛二弟子。?
  碑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完璧多咒即说咒日?
  羯帝羯帝 波罗羯帝 波罗僧羯帝?菩提莎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开元五年岁次丁丑八月癸丑朔十八日庚午立碑一所并序?
  盖闻仰观乾象圆请之貌恒存府视坤元方浊之形常在扶光桂影与七耀而同辉乌景蟾蜍等八宿而齐照岂若无来无去混十地于三千无灭无生紊九天于八界故乃功超彼岸希惠日而无亏德越金梯望爱河而无坠大哉正觉不可而称者矣×××清信士张儿奴子等并坟籍满腹孝义而××××亡代袭立碑造像报父母之深恩××××之奖导其地也左连奚公之庙睹九曲××××沛城空嗟泗亭之室前臻广戚叹美女×××滕?
争长之辞史载用雕负石希×××××铭文冀千秋而不朽其词曰?
  千劫万劫 清浊无垠?  海谕禁地 沛郡陈×?  ×××恩 时逢圣主
  运嘱轮王 四夷归×?  ×××× 垂衣而理?  万国跄跄 神碑一树?
  万岁恒彰 ××××?
  附:隶属演变?
  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五六千年前,今微山县辖境内就有人类聚居。?
  夏 今县境北部属仍国,中部属薛国,南部属留国。?
  商 北部属任国,中部属荋国、薛国,南部仍为留国地。?
  西周 北部属任国、茅国,中部属滕国、薛国,南部有翨阳国地。?
  春秋 北部属任国、絢国、邾国,中部属滕国、薛国,南部仍为翨阳国地。?
  战国 前期北部、中部仍属任国、滕国、薛国。南部属宋国。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齐、楚、魏共灭宋国后,北部属齐国,南部属楚国。?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6国后,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北半部分属薛郡的任城县、湖陵县、方与县、薛县;南半部分属泗水郡的广戚县、留县。?
  西汉 地方行政区划为郡县与封国两制并行。北半部属东平国的任城县,和山阳郡的湖陵县与新置的橐县;南半部属鲁国的薛县,沛郡的公丘县、沛县,和楚国的留县、广戚县。?
  新 天凤元年(公元14年),橐县改称高平县,湖陵县改称湖陆县,广戚县改称聚力县,唯留县依然。?
  东汉 政区设置沿西汉制。聚力,恢复旧称。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任城县从东平国析出,置任城国,治任城县。北部属任城国的任城、亢父县;中部分属山阳郡的高平、方与、湖陆县和沛国的公丘县,及鲁国的薛县;南部分属沛国的沛县、公丘县和彭城国的广戚县、留县。?
  三国魏 地方政区为州、郡、县、国并行。北半部分属任城郡(魏黄初三年为任城国,四年改为郡,五年为县王国。太和六年复为国,正始七年仍为郡)的任城县和山阳郡的高平县、湖陆县及鲁郡的薛县;南半部分属沛国的公丘县、广戚县、沛县和彭城国的留县。?
  西晋 地方政区设置沿魏制。北半部分属任城国(晋初为郡,咸宁三年复为国)的任城县和高平国(西晋太始元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治所依旧)的高平县、湖陆县;中部属鲁国的公丘县和薛县;南部分属沛国的沛县和彭城国的广戚县、留县。?
  东晋 地方政区设置沿西晋。北部任城县属任城郡。高平县、湖陆县,属高平郡(高平国更名)。公丘县、薛县属鲁郡。南部属沛郡的沛县和彭城郡的广戚县、留县。?
  十六国 先后入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属县大致同东晋。?
  南北朝 南宋废任城郡,任城县入高平郡。永初三年(422年)废任城县入亢父县。大明元年(457年)废湖陆县入高平县,高平郡迁治高平县。同时,废广戚县入留县。留、沛县皆属沛郡。中部属彭城郡的蕃县、薛县。北魏复置任城县,神龟元年迁治今济宁市中区。任城、高平县属高平郡。留、沛县属沛郡。蕃县、薛县、永兴县属彭城郡。北齐天保元年(551年)五月,迁高平郡治于任城县治,同时废高平县,其地域大部分划归方与县,小部分划入任城、驺县和沛、蕃县。废留县入沛县。?
  隋 地方政区实行郡(583年后为州,607年后为郡)、县两级制。北部属鲁郡的任城县、驺县;中部与南部分属彭城郡的方与县、滕县(开皇六年蕃县更名)、沛县和留县(开皇十六年复置)。?
  唐 地方政区分为道、府、州、县四级.北部属兖州的任城、邹县(驺改邹)、方与县(宝应元年更方与为鱼台县);中部和南部属徐州的滕县、沛县和沂州的丞县(治今枣庄市峄城)。?
  五代十国 后梁:北部分属兖州的任城、邹县和辉州的鱼台县;中部、南部属徐州的滕县、沛县和沂州的县。后唐、晋、汉:北部属兖州的任城、邹县和单州的鱼台县;中、南部分属徐州的滕县、沛县和沂州的县。后周:北部分属济州的任城、兖州的邹县和单州的鱼台县;中、南部分属徐州的滕县、沛县和沂州的县。?
  宋 地方政区为路、州、县三级。北部分属济州的任城县、单州的鱼台县;中、南部分属徐州彭城郡的滕县、沛县和沂州琅邪郡的县。?
  金 地方政区与宋稍异,路下为府(州)、县两级。北半部属济州的任城县、单州的鱼台县、滕州的滕县;南半部属滕州的沛县(天兴二年沛县升格为源州)、邳州的县和徐州的彭城县。?
  元 地方政区实行中书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县境大部分属济宁路济州的任城县、鱼台县、沛县(至元八年升济州为府,三县属之。至元十二年又复为州,三县仍属之)。东南少部分为益都路峄州(县升格为州)地,最南部为归德府徐州地。?
  明 地方政区实行布政使司、府(直隶州)、县(州)三级制。北半部属济宁州、鱼台县、邹县、滕县;南半部为兖州府峄县(明洪武二年降峄州为县)地和徐州沛县地。?
  清 地方政区实行省、府(含直隶州)、县(州)三级制。北部属济宁直隶州和鱼台县;中南部为山东省兖州府邹县、滕县、峄县地和江苏省徐州沛县、铜山县地。?
  中华民国 1912年,沿行清制。年,地方政区改行省、道、县三级制。县境内大部分属济宁道(1912年为岱南道,1914年改为济宁道,治济宁)的济宁县(1913年改州为县)、邹县、鱼台、滕县、峄县;西南部少部分为江苏省徐海道沛县地。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济宁。以下简称行政区)辖的济宁县、鱼台县、滕县、邹县和第三行政区辖的峄县,以及江苏省铜山行政区辖的沛县。年9月,分属第一行政区辖的邹县、鱼台县、滕县、峄县和第二行政区辖的济宁县,以及江苏省第九行政区辖的沛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抗日民主政府相继建立。1938年12月,建立沛滕边县,属苏鲁豫特区(亦称湖西特区)辖的丰沛鱼中心县,1939年5月,改属沛县中心县。1939年3月,建邹西县(亦称兖济邹鱼边县),属中共邹滕峄工委领导的地区。5月,改属苏鲁豫特区辖的湖边专区。?
  1940年8月,沛滕边县、邹西县、滕西县同属湖区五县工委领导的地区。?1941年,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后改为战时行政委员会)成立,下设6个行政区。同年1月,邹西、滕西县撤销,改建为湖东县,属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10月,撤销湖东县,建中共邹西工委,其领导的区域归属不变。1942年8月,邹西工委改为湖东工委,仍属鲁南第一专区。1943年9月,湖东工委改建为湖东县,其归属不变。?
  1940年11月,苏鲁豫特区降格为湖西专区,沛滕边县属之。1941年7月,湖西专区划归冀鲁豫区,改称晋冀鲁豫区二十一专区,沛滕边县属之。1943年4月,沛滕边县划归鲁南行政区,改属新建的鲁南运河专区(曾称沛滕峄工委)。?
  1944年10月,撤销湖东县,改建为凫山县;沛滕边县改称临城县,同属鲁南第二专区。1946年4月,撤销鲁南第二专区及凫山县,县辖区分属济宁、邹、滕县。临城县属鲁南第三专区。同年10月,重建鲁南第二专区(路西办事处)及凫山县,临城县又归属第二专区。
  1948年4月,撤销鲁南第二专区,凫山县改属鲁南第一专区,临城县改属第三专区。同年6月,鲁中南行政区建立,下设7个专区、两个市,凫山县属鲁中南第四专区,临城县属鲁中南第五专区。1949年7月,各专区改用地名称谓,原第四专区改称为尼山专区,凫山县属之;第五专区改称为台枣专区,临城县属之。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鲁中南行政区党委决定建立湖区办事处,辖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湖及沿湖部分村庄,下设5个分区,属台枣专区。1950年5月,撤销湖区办事处,5个区分属沿湖各县。1952年6月,重建湖区办事处,下辖4个分区,属滕县专区(1950年5月,台枣专区与尼山专区合并,建立滕县专区,专署驻滕县)。?
  1953年,撤销湖区办事处,建立微山县,属济宁专区(1953年7月,撤销滕县、湖西专区,建立济宁专区,专署驻济宁)。?
  日,济宁专区改称济宁地区,微山县属之。1983年9月,济宁地区撤销,济宁市由县级市升为省辖地级市,辖11个县(区),微山县属之。                           
                                             
2001年中国.微山湖ZJM制作
Tel:  E-mail:
联系人:邹先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睛看东西雾蒙蒙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