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度3岁儿童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表现?

育儿快速导航
儿童孤独症有哪些症状?
核心提示:孤独症是一种儿童性精神发育障碍类病症,不仅表现在身体外在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孩子的心理方面,所以药物治疗仅仅能改善精神症状,而充分的康复训练才能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产生效果。
  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disorder,ASD)在日本及我国港台地区又称症,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的共同特点是:起病于3岁前,通常在5岁以内已经比较明显,临床表现为人际交往与沟通模式异常,言语和语交流障碍,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行为刻板重复。   上世纪60年代英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孤独症的患病率为0.4/1000左右,90年代上升至2-7/年美国多中心调查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已达到了11.3/1000,即每88名孩子中就有一位孤独症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4.67:1。目前我国尚无全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部分地区调查发现患病率为0.28-1.53/1000,低于国外数据。估计目前我国大约有500万左右的孤独症患者。  2007年开始,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设定为“世界孤独症日”。  孤独症病因  (1)遗传因素。孤独症家族中认知功能缺陷率和言语发育迟缓发生率,较一般家族高,儿童孤独症遗传度为90%;孤独症患儿同胞患病率为2%-8%,高于一般人群,单卵双生的同病率为90%以上,远高于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发病率。  (2)围产期因素。约1/3孤独症患儿围产期有痉挛、等并发症,母孕期患、或进行过腹部x线照射,或有产时损伤、窒息、缺氧,影响胎儿大脑的发育。  (3)病毒与免疫学因素。孤独症还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缺陷,从而使其在胎儿或新生儿期容易招致各种病毒感染,从而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4)器质性因素。解剖发现孤独症患儿核、小脑、海马等部位细胞层消失,由此推测孤独症是由胚胎脑发育过程中的细胞迁移受阻所致。  (5)心理理论障碍。孤独症儿童缺乏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导致他们出现明显社交障碍,不能做假想游戏或角色扮演的游戏,不能预测他人的愿望,难以察言观色,难以明白别人的情绪及诱发的原因,因此极少运用表达情绪及感受的词汇,难以理解“弦外之音”。  孤独症症状  孤独症儿童通常发病于2-5岁,尤其是3-4岁,这一阶段恰好是儿童语言、交往、获得生活技能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悉心观察,就会发现典型的ASD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古怪的行为方式。  (1)社会交往障碍: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眼-眼对视,缺乏表情。当父母离开和回来时没有感觉;当他痛苦或烦恼时不会向父母流露以寻求帮助。  婴儿期: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  幼儿期:仍然回避目光接触,跟他说话似未听见、常无反应,对主要抚养者不产生依恋,对与同龄儿童交往或共同玩耍缺乏兴趣。  学龄期:目光对视增多,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难以被他人接受,也难以建立友谊。  (2)语言发育障碍: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从来不说话,一部分患儿开始讲话比别人晚。喜欢模仿言语,不能主动与人交谈,即使讲话,其所讲内容往往会与当时人物、环境内容不相吻合;也不管别人是否听懂或是否在听。不会正确使用代词,言语缺乏音调。不会使用手势、点头、摇头、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3)兴趣范围狭窄:患儿兴趣范围狭窄,甚至怪癖,他们常常对玩具、动画片等正常儿童感兴趣的内容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广告、看天气预报、自己旋转及看转动的物品、反复排列物品等。常常会出现各种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用手指重复敲打物品、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自身旋转或用脚尖走路等。  孤独症治疗  药物治疗仅仅能改善精神症状,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没有效果。只有充分的康复训练,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患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最大程度地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的负担。  (1)个体化训练法。运用行为治疗原理和方法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早期强化干预。每周进行40小时的一对一强化干预,可得到最好效果。不仅可以学会遵从指令、模仿、接受性和表达性语言、与同伴的整合与交往等等,还可以促进患儿上述能力的发展,矫正不适当行为,使患儿尽可能朝着正常方向发展。  (2)应用行为分析法。主要用于2岁以上孤独症患儿的一对一教育训练,其基本操作称为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即在每一个教学回合实施时,都包括5个基本要素:指令、辅助、反应、强化、停顿。
  (3)结构化教育法。个性化教育训练项目,旨在改进孤独症儿童与家人、社会的相互理解、沟通和交流,获得与人群的交流技巧,并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出选择和决定。  (4)听觉统合训练。通过让受试者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的失调,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改善、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  (5)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图片交换沟通系统适用于无语言发育、不能用语言做社交沟通的学龄前期儿童。训练效果比较快,对每个孩子都有特定效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育儿观点PK台
婴儿洗衣液评测
育儿频道精彩热文
育儿 相关话题
人气38256/2人气7402/7人气64554/2人气19921/5人气41243/11人气39234/2
向在线育儿专家提问
宝宝喂养、发育儿科
新生儿、儿童常见病儿科
儿童营养、心理行为儿科
请详细描述您的疑问,有助医生快速帮您解答!
庆圣诞迎新年,有福网免费冲印人人有,新年台历带回家 ...
宝宝需额外补DHA?专家说吃这些就够了....
如何预防春季咳嗽
39育儿频道
扫描关注智慧妈妈微信
有的宝宝会特别喜欢某一样东西,如某个特定的娃娃,或某一张毛毯……有时候甚至必须抱着这个娃娃才能入睡,这就是宝宝“恋物情结”。专家表示,恋物在年幼的宝宝中是非常常见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宝宝过分“恋物”,则需要警惕孤独症。自闭症儿童的思维和普通孩子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
【苏阿药的回答(73票)】:
对 的回答补充一些神经方面的东西,以及由于那个回答的评论里出现的类似“只是思维方式上与常人不同→我也在很多地方跟别人不一样→我是不是也有自闭症?”的神奇的推论,在此也强调一下,自闭症儿童虽然确实与普通孩子的思维“只是不同,没有对错”,但也确实是有其生理上的缺陷。
目前学界基本已经达成的共识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存在有生理上的缺陷与障碍的。首先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来看,目前最新的第五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ASD的诊断标准从原先的“三条金标准”改为两条,删除了“语言障碍”这一项,其具体的叙述是:
1)在多种场合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缺陷;
2)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
因为个人在高中时期也参与过一点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护活动,举例来说,第一条体现在自闭症的孩子非常的“高冷”,很少跟人互动,很少回应你的话,连眼神交流也非常少。他们沉浸在自己在做的事情上,对“社交”的概念几乎为零。当然我们在此说的基本上是典型的Autism的表现,有些比较轻的、只是有一些自闭倾向的患者,他们在社交上的障碍也会较少一些。但基本上,ASD的患者都存在明显的社交缺陷,他们要习得必须的社会化行为也会比常人困难很多。
而第二条大家可能通过影视有更多了解,像《雨人》里面主人公的生活规律必须非常的按时按点,对数字有极其强烈的执着。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患者并不都是天才,他们大多数的智商是低于平均值的,只有很少的一些人存在“孤岛智力”:在某个很专精的领域具有超出常人的天赋,但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则很欠缺。
下面是非常好玩或枯燥的大脑相关的内容:
那么我们之前说了,ASD是有生理缺陷的。由于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都只是针对某一个很具体的方面,较为碎片、还不成体系,我只讲一点我最近看到的研究,也非常欢迎更专业的大神补充~
我们都知道,人在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是由互动间的反馈来调整的。比方说小孩子做了错事,家长的批评责罚让他们明白这样的事是错的、是不可以再做的。但是现在有一些研究关注自闭症患者的奖赏环路(reward circuitry),发现它们存在一定的异常。
一项纵向研究的实验对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和没有患病的孩子进行了MRI的大脑结构成像扫描,结果发现自闭症的孩子其纹状体(striatum)的生长速度远远高于正常的孩子。纹状体是大脑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脑区内含有许多很重要的核团,并且是多巴胺受体的一个很关键的区域,对于运动控制、学习记忆、认知调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纹状体过于“冗余”的增生,很有可能是与自闭症患者的“刻板行为”间互相强化的结果,即某种行为强化了大脑中的反馈,而这种反馈机制反过来进一步去强化这个行为,最终导致患者始终固着于这一个很特定的行为。大体来说就是下面这张图:
也就是说,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在奖赏机制上存在有尚未知晓本质原因的异常,正是这些异常造成了自闭症患者在社交、兴趣上的一系列障碍。目前的一个说法是:由于生活里面的很多事情都比较有规律,这些以规律呈现的事情更容易得到强化,并转化为固着的行为与狭隘的兴趣;而社交行为是比较多样的、难以预测的,因而得不到反馈强化,也就造成了自闭症患者社交上的欠缺。也就是说,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在奖赏机制上存在有尚未知晓本质原因的异常,正是这些异常造成了自闭症患者在社交、兴趣上的一系列障碍。目前的一个说法是:由于生活里面的很多事情都比较有规律,这些以规律呈现的事情更容易得到强化,并转化为固着的行为与狭隘的兴趣;而社交行为是比较多样的、难以预测的,因而得不到反馈强化,也就造成了自闭症患者社交上的欠缺。
不过就像前面说的那样,ASD相关的大脑研究还很不够,好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病理研究上的大突破啊。
最后想说一点跑题了的个人的想法:在精神疾病的问题上很多人喜欢对号入座,尤其以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主。首先要强调,能够跑到知乎上面来打一通“我也只喜欢做自己的事不喜欢理别人,感觉我也有自闭症诶!”的知友们,你们放心好了,你们啥事儿都没有你们就是宅而已- -我曾经也有过以前的同学拿着个不知道哪儿来的科普书问我“哎呀我感觉我好像有精神分裂啊你看跟书上写得一模一样啊啊啊你快帮我分析一下”。。。虽然心理学现在一直讲求拿数据说话,我们也非常喜欢用一些统计上的东西来弄出这样那样的pattern,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理论模型都只是学术研究上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往某个pattern里面套。每个人都有做一个极端值的权利、身处在平均数两个标准差以外的权利、或者待在大多数人所在的地方的权利。只要是不影响他人的正当利益,自己也不觉得日常生活有问题,那么每一个normal或者abnormal的人,都应该有各自的幸福。
相关文献:
Langen, M., Bos, D., Noordermeer, S. D., Nederveen, H., van Engeland, H., & Durston, S. (2014).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iatum are involved in repetitive behavior in autism. Biological psychiatry, 76(5), 405-411.
Kohls, G., Yerys, B. E., & Schultz, R. T. (2014). Striatal development in autism: repetitive behaviors and the reward circuitry. Commentary. Biol Psychiatry, 76(5), 358-9.
【star星星颂的回答(279票)】:
自闭症是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像是PC世界里的苹果电脑,硬件天生设置就不同。没有对错,只是不同。对普通人来说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对他们而言完全是陌生的。
一些重要的思维方式他们是缺失的,比如:分类,比较,泛化应用。他们的注意力,计划能力,相关性记忆能力也不强。普通人可以自然地把信息的碎片连接起来,对自闭症而言,所有的点都是独立的,不相关的,他们不能进行自我连接。例如,普通孩子很快就会学会,香蕉,苹果,都属于“水果”。但对于自闭症孩子,香蕉,苹果,水果都是平行的点,互相没有联系,必须要教给他们如何归类。
自闭症孩子的另外一个思维特质就是非常具象化。抽象性的词汇对他们是难以理解的。“香蕉”,“苹果”都是具体化的,学习起来没有太大困难,但是“水果”就是一个概况性的词汇,他必须学习到足够多种类的水果,才能逐渐建立起对“水果”这个词的认识。而“情绪”这类意思更为复杂的抽象词汇,对他们来说就更难以理解。
多数自闭孩子是通过视觉或者触觉学习的,少部分是通过听觉。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对语言不敏感或者没有反应,但是对图像等视觉提示的跟随性会比较好。他们不能同时进行多种工作,比如听课的同时做笔记,甚至不能在说话的同时看对方的眼睛。也不能同时在两个任务之间任意切换,比如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视觉。有些孩子的听觉系统失调或者过于敏感,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不能把老师的声音从其他杂音中筛选出来,比如窗外的风声,马路上的汽车声,因此很多自闭症孩子对老师的指令没有反应,其实是因为他根本没有听到。单一的信息处理渠道导致他们的高度集中和反复重复性的行为。感觉系统的超负荷让他们精神和体力上难以承受,而单一的重复性行为让他们觉得有章可循,可以放松自己。
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学习方式的不同。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就不能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把他们引导到我们的世界里来。
想及时了解更多关于孤独症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知识,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平台
xingxingsongstar
【何明涛的回答(4票)】:
提一下 Sally–Anne test,这个实验中体现出的思维差异十分明显。
Sally Anne Test (False belief task) /programs/view/0JeBf-KerYs (简直就是“人和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的极致……)
引用一下百度到的
对此实验的中文描述:
被试的孩子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有两个小姑娘,Sally和Anne,她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箱子,Sally的箱子里有一颗玻璃珠子,但是Anne没有;有一天,Sally出门了,Anne偷偷打开了Sally的箱子,偷走了玻璃珠子放进了自己的箱子里,那么,等到Sally回到家里要找自己的珠子,她应该去谁的箱子里找?如果一个人有健全的读心能力,那么他应该能想到,Sally是不知道Anne偷了自己的珠子的,所以肯定会先去自己的箱子里找,四岁以上的正常儿童基本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三岁左右的孩子和自闭症光谱患者由于在这方面发育得不够完全,他们以为Sally会像自己一样以上帝视角行动,所以会认为Sally要去Anne的箱子里找。()
【AaronZhang的回答(9票)】:
自闭症是一种早期广泛性发育障碍。我不认同排名第一答案中提到的思维方式不同,不是不同,是障碍。我一贯反对对自闭症超人化的解读,绝大部分的患者生活毫无超能力,更不谈什么异与思维方式。大量自闭儿无法独自生活,可能自己不痛苦,但家庭几乎崩溃。关注自闭儿,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教育,医保以及社保问题。
大学期间,我曾在省级儿童医院自闭症研究团队做过两年志工。
现在一些康复机构良莠不齐。有些康复机构为迎合家长心理,制造一个又一个所谓自闭儿的所谓特异功能。要么附会,要么干脆自己杜撰。其背后的商业利益是不言而喻的。
自闭症患者更应该相信科学。不要痴迷于所谓的行为纠正。这种所谓治疗类似应试教育。是用一种刻板行为来纠正另一种刻板行为。只是家长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神经药物治疗,脑发育治疗,基础感统训练等。这些都是需要的。
特别是感统训练,几乎都是非专业老师在忽悠,很多是以把孩子累到,让孩子听话,看上去没有那么刻板为目的的。感统训练是必要的,是需要做特别耐心和扎实的训练的。是要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和各种环境的。
手机党,打字累。
【ShaLuo的回答(7票)】:
大学去自闭症机构做过几次义工。
我也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大脑发育的障碍,或者说是缺陷。
当然,用来自星星来描述很美能够引发人们的同情,但如果让一般人误解自闭症可就不好了。看下知乎的答案就知道多少人把自闭症浪漫化了。我不知道电影到底添油加醋了多少,我只说下我看到的。
我见到的自闭症儿童的现象:大叫,受到刺激会大叫,没刺激也有时候会大叫,或者说是极高分贝的尖叫,并且是长时间的不受控制,就算是最亲近的人也无法控制;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你跟他讲话就像跟木头讲话一样,自然不受控制,学习能力也异常低下;有的多动特别严重,也是完全不受控制的,上着课随时就在教室里乱跑,感觉根本意识不到教室里还有别人;有的走路都走不好,东倒西歪,或者走两步就摊倒在地上,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
当时我们志愿者主要是辅助学校老师进行教学。因为自闭症儿童的不受控制,所以基本上老师说“站起来”,我们志愿者就要把自闭症儿童拉起来,他们站起来后也要扶着他们因为他们一直有倒下的趋势。老师说“向左转”,我们就把他们向左转动。他们想乱跑,我们就抱住他们,控制住他们。其他的指令也是以此类推。
也有程度好些的能听懂基本指令。少。
根本无法自理,也不要说社交什么的了。
总之,我的志工经历颠覆了我对自闭症的认识。
我并不想说很重的话,但我觉得自闭症真的是生理上有缺陷。也因为他们先天的不足,所以后期能做的帮助真的很有限。千万别说什么“他们跟我们没什么不同,只是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样的话,缺陷就是缺陷,就去尽最大可能研究解决的方法,而不要掩耳盗铃。
希望大家关心他们。最好在正确了解的基础上。
【尹竞梓的回答(8票)】:
赞同上面回答的第一句。自闭症的孩子之间差异很大,除了社会性差这点相通,其余的方面个体间相差很大,想法更是不一。如有的孩子沉迷于物,对物的兴趣远高于人;有的希望和人交流,但能力不够,会退缩,挫败感强;有的会表达不当,有的会因沟通障碍爆发情绪。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有多观察多陪伴多同理他。一个高功能自闭症的家长
【piupiupiu小太阳的回答(8票)】:
自闭症的孩子更需要关怀,只要你对她好,她就会护着你。这是我去年十二月份在一次走进特校的活动中感受到的。当时志愿者分成几支队伍,每队带一个班,每个志愿者带一个孩子。而我,有幸带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女孩儿。特校的老师带着这个班级的孩子出来时,我就看到她了,穿着橙色的棉衣,很是耀眼,安静的面容又那么沉静简单。这时候有个小男孩过来推了她一下,她不高兴了,一下子哭了出来,委屈极了。我看不得人哭,尤其是这样一个孩子。于是我走向她,在她面前蹲下身来为她拉好衣服的拉链,安慰她,鼓励她。就这样,费了一番功夫总算把她哄好了,看到她露出笑容的时候,真的是,觉得心都暖了。
在生活里我也不愿意说话,甚至不懂得如何去与人交流、沟通,也不喜欢参加团队活动,习惯了独处。我不知道我这种情况是不是属于轻微自闭,但是我知道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的大脑一刻没停止过运转,大脑里想的东西多了,其他的就都为思维让路了吧。
【丁当的回答(2票)】:
自闭症成因至今也没有全面准确的解析,在我接触的自闭症和普通孩子中,最明显的是自闭症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看你的眼神无法长时间集中与关注,也无法和你有任何情感链接……
【梓喵的回答(2票)】:
也就是他们要理解饼干可以吃,掉到地上的饼干不可以吃,如果掉到家里地板上的饼干可以吃,可是掉到医院的地板上的饼干不可以吃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是么?
【王小天的回答(1票)】:
好像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由于发现的比较晚所以言语能力会比较落后。自闭症现在病因不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经过长期干预和训练,他们是可以生活自理的。可惜的是,很多孩子得不到及时长期系统的干预。
【林小小的回答(1票)】:
由于答主所学专业的关系,在大二的时候曾经去本市的福利院见习过一段时间,负责的对象就是自闭症儿童。
第一次与自闭症儿童接触,挑战是非常大的。因为自闭症儿童大部分时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她们在语言、社交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障碍,这与处于儿童期的正常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不同,正常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她们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并不是不与外界交流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
记得当时答主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父母不在身边、年龄大概七岁相仿的男孩,我们暂且称他为M,(在该福利院,自闭症儿童大概有20个左右),小男孩长得眉清目秀,如果以正常人的审美,绝对能称得上是个美男子。听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说,M的爸妈只有周末会来看他,家庭状况并不是特别好,导致M自闭症的因素是M母亲在怀孕期间的状况所致。
我们每周四会去福利院,通常是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福利院给自闭症儿童安排的课程是挺丰富的,有绘画课,游戏课、课间还有做操时间等等。有些儿童的父母在非上班期间会陪同孩子一起上课,在前面答主说了小孩的父母只有周末才来看他,因此,M通常是没有父母陪伴的。在上绘画课的时候,M并不是特别能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并起不了多大的指导作用。由于自闭症儿童往往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大多数情况下你跟他说话的话他是很少回应你的,但是你还是得不断的与他交流,对话,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处于儿童期的小孩,游戏在这个阶段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交往。但是对于自闭症这样的特殊儿童来说,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个玩个的,有点类似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以独自游戏为主)。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会组织大家一起玩一个游戏,比如玩老鹰抓小鸡,在游戏中自闭症儿童们 的聚合程度并不高,因此工作人员在组织游戏时就会非常辛苦。在认知方面,自闭症儿童在智力与记忆方面与正常儿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比如你跟他说明一个规则,重复多次,在具体实行的时候他已经忘记了。
在整个见习阶段,答主主要是作为一个看护者的角色,真正作用专业知识非常少,甚至可以说不知如何运用专业知识与自闭症儿童相处,这点是令答主非常困扰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与自闭症儿童相处需要持续的接触,不能间断(由于答主只有每周四去福利院,而且只有一个上午或下午,这是造成答主困扰的一个原因);在与之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着同感、同理心、耐心,给予更多的关爱;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尽量要求其父母多陪伴在他们身边。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苏阿药 说的都很对,我补充输出一些观点:
1. 不要把对「天才」的向往和期待寄托在自闭症孩童的身上,这不公允。以平均水平来说,自闭症孩童存在智力发育迟缓的情况。尽管有一部分人(这是公众更常看到的)表现出了对一些事物的超常的智慧,但在功能层面上来说,仍然需要不断的干预,也属于智力迟缓的情况。
2. 在病因研究上最为出名的错误观点是心因性假设,即认为自闭症成于不良的社会环境以及父母是导致儿童患自闭症的原因。这个错误对患者的父母、治疗方法的探索、病因研究都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成因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分歧,但请务必不要相信已经证明错误的成因理论。
3. 对成因的研究并不能保证带来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唐氏综合征,五十多年前成因就被发现,但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
4. 不要玩坏「自闭症」这个词,请一定把这种障碍当作疾病来面对,不要像玩坏「强迫症」,「精神病」那样…不要因为自己有时候有点脱线的行为就把自己往这种病症上靠(参见「强迫症」)。现在,公众对自闭症投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关注度,但是如果收到错误观点的影响,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5. 报以宽容。
我是因为学校的一门选修课去了解这个疾病的。当时主要看的是《追寻自闭症的真相》和《用当代科学征服自闭症》这两本书。
如有错误,请务必告知我修改。
【唐白的回答(1票)】:
和别人对话,跟自己说话。
【赵南浔的回答(1票)】:
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强行把他们拉回正常的世界对他们是种伤害,他们跟我们并没有差别,他们更没有错
【虞大战的回答(0票)】:
幸福的自闭症儿童有快乐的童年。
【希月的回答(0票)】:
像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李大头的回答(0票)】:
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听到了一些也学到了一些。说说我的看法吧。自闭的孩子不能同时做多件事情 也表现在做同一件事情上很执着扭不过来。比如有些孩子会一直转圈,盯着风扇一动不动,一直说他很饿却不去拿吃的,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不会说我要,而是表现为牵着你的手到那个东西的面前这种很委婉的不直接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欲望。行为间转换不过来,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动作。目前无法根治,只能通过干预他的行为,引导他做别的事来改变他一直重复的动作。这种干预是越早越好,如果是有孩子这样的话,父母也最好是到专业的机构或者是医院咨询正确的干预方法。对孩子来说这种干预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慢慢就不会那么自闭了,会尝试跟别人说话。不过重度的自闭症患者应该就不那么容易了。
非专业人员,答案仅可供参考。
【彭迪生的回答(0票)】:
老师您好,怎样才算是自闭?
【骆舟的回答(0票)】:
有些人与他人交流感觉愉快,有些人对别人说话感觉不愉快,当这种不愉快的程度加重到一定程度,可能就让人觉得反常了。作为普通人,千万不要歧视他们。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度自闭症儿童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