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丰 江苏丰义建筑仓是啥嘛?

论坛快捷通道
上一页 1下一页
主题: 山阳姓氏的由来
阅读:2865
发表于: 4:36:4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山阳社区。
。已有帐号? 或使用
据1985年调查统计,全县共有236姓,都是单姓。这些姓中,人数在二万以上的有张、陈、杨、王四姓;一至二万人的有吴、刘、何、周四姓;五千至一万人的有阮、朱二姓;其余各姓人数均在五千人以下。&&&&《人口辞典》说:“家族的集合就是氏族,氏族的扩大就是民族。”兹据本县族谱及史乘、碑碣所载,选若干姓氏源流入志,供研究人口迁徙、发展和遗传者参考。允氏春秋时e国人姓氏。e之都邑在今河南内乡和陕西商县间的商密,其治域包括今山阳东北部。姬氏&战国秦人姓氏。本县北部战国时属秦,古有此姓。周氏&始祖周术,河内人,号角里先生。秦末因避始皇之乱,与夏黄公、东园公、绮里季同隐商山。妻沙氏,子凤翔。后嗣蕃衍,遍布商山南北。屈氏&三闾大夫屈原后裔,原籍楚国。汉高祖九年,“徙贵族楚、昭和、屈、景、怀、齐、田氏关中”(《史记》)。西汉末,一支由关中迁来。杜氏&晋时本县豪族之一。有杜姓者,被时人推奉,死后入乡贤祠。泉氏&北魏时本县大户。县令泉景言官封建节将军,子泉安志、孙泉企等世袭本县令。萧氏&北魏时本县大户之一。时有萧宝夤者,曾任商洛郡守。武氏&原籍山西太原。武则天称帝后,赐姓武者甚多。唐末,武姓有迁丰阳者。窦氏&原籍扶风。《史记》载:&“夏少康之母有娠,避有穹难于窦中,指窦为姓。”五代时,窦专任后唐左谏议大夫,由扶风迁蒲城。宋时,有窦姓自蒲城入商州。任氏&其先垣曲人。宋时有任布者,真宗时为集贤院学士,官工部尚书。元代岁饥,一支自三原迁居商州。邵氏&周召公之后,以地得姓,加邑作邵。宋代理学家邵雍曾侨居商州天柱山,其后代邵青遂家商于。程氏&宋南渡时,因避金兵,由河南洛阳南徙,占籍商州,子孙蕃衍。其族谱有诗云:“宗迁商城依芝叟,祖是伊川阐道人。”南氏&得姓肇于颛顼。高阳氏元年。少昊之子南正以官名为姓。史载其后代名贤世居少华山麓。元末避兵,始有迁入商山南北者。牛氏&先世岐山人。元末有牛顺登、牛中道阖家逃乱入商安居。王氏&周灵王大太子封于山西,因崇拜灵王而改姓王。明初有数人迁商。其中有王志仁者,明洪武间贡入太学,丁艰复除商县教谕,戒其子日:“商地土腴俗朴,吾老以此为归。”于是买田置居,致士遂家,后代一支,迁居山阳。米氏&明初丰阳主户。有米容者,于宣德十年(1435)任主事。刘氏&祖居延安中部县,明初有刘芝卜居于商,子孙蕃衍。本县刘必达,明崇祯庚辰(1640)廷试特授山西汾阳知县。何氏&原籍山西,明初有何良迁来本县三里店遂家,明嘉靖间迁徙竹洼河,即今九甲湾。史氏&明季本地主户之一。有史证者,宏治十七年(1576)中举。张氏&传为黄帝五子,以挥始造弦、善张网罗,后赐姓张。先有张公,能“忍人所不忍”,匾赐“百忍堂”。后代神祠多书“学接二铭传道统,训宗百忍振家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张姓一支自山西洪洞县广济寺移住商州城。乾隆年时,张大含偕三子由商县南秦垭迁山阳十里铺。杨氏&一支祖籍山西,明永乐年间迁商。成化间已有一支定居山阳。清初又有二支由湖北大冶迁来。杨姓门额多书“四知堂”、“弘农望族”,皆典出东汉《杨震传》。侯氏&自称“大槐树人”。一支明代迁商;一支清代由山西太原府迁湖北郧西县上津镇,清初由上津迁居漫川关。孔氏&“至圣先师”孔子后裔,祖籍山东曲阜。一支于明代中叶由河南怀庆府迁商;一支于清同瀹年间由山东迁陕,落籍山阳黄龙庙。高氏&明代居于本县草桥关,因一高姓老妈居关设店,过路人称高妈店,后转音为高坝店。申氏&明代中叶芦园沟老户之一,此乡沿名申家垤。李氏&原理氏,皋陶之后,世为虞夏理刑官,以官为姓。商末有理利贞者,避纣乱,逃于苦县,藏李林中以李充饥七日夜,遂改姓李。明初一支由河南汝州迁商。清初一支由湖北迁山阳。柯氏&湖北武昌人。明代中叶迁来山阳。其中有自称为“六房”者,家堂上供奉着“陈柯氏宗祖”。相传赵宋时,柯姓某人犯满门诛剿罪,户部小吏陈三将“柯”改为“阿”,难后柯氏改为“陈柯氏”以纪恩。白氏&明末本地主户之一。万历四年(1832)白氏受采考中举人。孙氏&明末本县老户之一,居城东二里,此地时名“老户沟”,后人错称“老虎沟”。苟氏&先为山西洪洞人。元末世乱,苟启宗带领全家由晋迁陕,定居商州城。传至九世,又逢李自成起义军,为避兵祸,苟林领阖族复南徙,至清顺治六年,方安居县西九甲湾。当时买山一座,取名全家山,现名吴家山。席氏&祖籍同州朝邑,明季迁商洛镇。清顺治年间由商洛镇迁来中村,据民国八年廪生席尚文所撰祖坟石碑载:斯时阖族已达百余户,五百余人。蔡氏&原江西兴国人。清顺治初,有蔡毅谷者来山阳,寄迹邑西玉龙山,隐居授徒,从游数百人,置身通显者数十计,亦有随师姓者。赵氏&赢姓伯益裔孙造父事周穆王,以功封于赵城,其后叔带仕晋,族旺山西。明万历二十八年,赵魁由晋迁秦,定居合河碾子坪。清康熙九年,有赵熊自商州来山阳,至乾隆五十七年,全家已达220口,知县何树滋赠以匾额“七世偕和”。舒氏&先为浙江平阳人。唐乾元初,改平阳为舒州,以姓为州名,明永乐二十二年,有舒姓一支由浙江迁湖广通羊邑宝石河。康熙辛丑和乾隆甲辰。舒姓二支由湖广迁山阳。析居宽坪、申家垤等地。仝氏&本姓金,元攻宋灭金时,部分金姓惨遭杀戮。为避祸计,金姓一支改姓仝。乾隆二十年(1755),仝礼率全家由河南登丰迁山阳,落户十里铺,经十二代,阖族繁衍140多人。薛氏&祖籍山东滕县,清顺治间,一支经山西洪洞县迁来山阳,插旗占山那天,薛姓红旗插上土地岭,占居二十五里长的薛家沟。&传为舜的后代。战国时,陈国为楚所灭,其遗民不忘根本,袭国名为姓氏,多聚居今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秦改其地为颍川郡。明初,河南一部随“大槐树人”迁居本邑东西爹,门额“颍川望族”。清乾隆初,江南一部迁居本县金钱河,门额“义门世家”。阮氏&祖籍江西兴国杏花村,康熙时由湖北汉阳迁来,集聚在鹘岭南金钱河畔。清代中叶,莲花池阮大章等数人中举,全陕闻名,称之为“南阮北高”(北高指米脂县高氏)。成氏&祖籍江西兴国。明末水灾,一部迁湖北。清康熙末年,一支由湖北迁来山阳,定居漫川、箭河一带。邹氏&山阳有二支。一支自称“大槐树人”,清顺治间由山西迁来,定居县城东郊。一支自称“下湖人”,康熙末年由湖北迁来,定居漫川。雷氏&本羌族,祖籍白水,羌汉融合后,散居关中、商州。清康熙年间,一支由商县迁来,定居十里铺。建国初,雷姓祠堂楹联云,“宗依京兆十四世,孤居商城八百春”。许氏&周王胙土分封,因地赐姓。元末明初,许姓一支由新安迁江西鄱阳湖北。清初,许应通与许良区等迁来陕西山阳县,安居银山沟(今名银厂沟)。童氏&先为安徽潜山人,乾隆初一支迁洛南庆门沟,以营竹扫帚为业,后一户由洛南迁山阳白马塘。傅氏&祖籍安徽宿松,乾隆初,一支逃荒入鄂,沿汉水、金钱河上溯,落户县西九里坪。韦氏&得姓于周代豕韦。汉时,楚王傅韦孟徙家邹鲁。唐韦丹之后一支卜居江南太湖。康熙末年,韦廷献阖家经湖北辗转来山阳,定居松树坪。夏氏&祖籍安徽太湖县,乾隆中期,以岁歉人饥,夏庭文及其父母兄弟七人逃荒来山阳。朱氏&祖籍凤阳,明代散居全国各地。清康熙年间,一支由关中迁来户家原。雍正间,一支由湖北迁来漫川。方氏&先为湖南岳阳人,乾隆年间,数户逃荒入陕,初居合河,后有迁居县城者。霍氏&祖籍山东中部,清同治十二年,皇帝下令将人口稠密的山东居民向陕西长安迁移,“三个儿子迁两个,两个儿子一个迁,有儿父母心害怕,庄里就写过继单,寡妇无儿有了子,绝户老汉有儿男。”一支被迫由山东入陕,安居山阳。汪氏&先为湖北蒲圻县人。乾隆十九年,有汪世贵、汪世杨迁来山阳,在安家门万佛山买山定居。此地至今尚有“官山”,“民山”之名。羿氏&原居湖北荆州,清道光二十三年因避兵燹,迁居本县湖坪老林。其祖愤于时乱,遗诗曰:“攀得高来跌得高,人生何须苦奔劳。但存阴陟一条路,莫学人前两面刀。无义钱财汤泼雪,白来田土火烧毛。家资不在多和少,惟愿儿孙守得牢。”鬲氏&先居临潼雨金屯,道光末年,一户因避官事流徙山阳,后卜居甘沟口,遂有鬲家村之名。宋氏&先住湖北襄阳。道光末年,宋太公一户居木船上,经汉江入金钱河,至合河口,木船搁浅,即名此地为“宋家浅”,全家下船进山,割茅结庐而居。子孙多住合河、安家门等乡。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4:39:10
泉家将&&&&《周书?泉企传》载:北魏时,丰阳望族泉氏一家祖孙四人先后封将,时称“泉家将”。这四人是泉景言、泉企、泉元礼、泉仲遵。&&&&泉景言,北魏建节将军兼丰阳县令。其子泉安志,袭领本县令。&&&&泉企,泉安志之子,字思道。九岁丧父。北魏延昌三年(514),企十二岁时,宣武帝从乡人所请,诏其为丰阳县令。企虽年幼,却恬静好学,百姓安之。孝昌时(525~527),上洛郡守萧宝夤叛投东魏,遣其***郭子恢袭据潼关。企率乡兵三千拒之,连战数日,子弟死者二十余人,大破郭子恢。萧遣兵万人,急赴青泥,并与豪族泉、杜二姓勾结,让其潜为内应,图取上洛。企与刺史董绍宗潜兵掩袭,泉、杜遭袭兵散走,萧宝夤被迫退迁。后又于顺阳破敌,以功拜征虏将军,并任淅州刺史和东雍州刺史。企在外作官,为不扰于民,经常于乡里运粮自给。孝武帝初(约532),丞相高欢专政,魏帝忧之,委企以南山之事,任企为洛州刺史。不久,魏帝西迁,高欢率众至潼关追击。泉企遣长子元礼率兵抵御,战而胜之。时上洛人泉岳、泉猛略与杜阳人杜窟谋反,以应东军。泉企侦知后,当机立断,杀泉岳及泉猛略,杜窟逃投东魏。西魏初,泉企晋爵上洛郡公。&&&&泉元礼,泉企长子,好弓马。北魏时,初任商州别驾,后任散骑常侍。西魏大统三年(538),东魏高敖曹率兵围攻洛州城,元礼与其父拒守旬余,矢尽援绝,父子重伤,城陷被执,解赴东魏。途中元礼跳车逃归,潜与豪强大族结为信宿,乘夜率众袭击州衙,杀州守杜窟,夺回洛州城。并派人将杜窟首级传送长安,朝廷嘉之,以功拜车骑大将军。&&&&泉仲遵,元礼弟。年十四为丰阳县令。青年时就熟悉武略,每从父兄征战,都以勇决闻名。高敖曹攻洛州时,仲遵悍战,一只眼睛被流箭射瞎。以斩杜窟之功改封丰阳伯,加授征东将军豫州刺史。后其兄元礼战死沙苑,复以仲遵为洛州刺史,随于谨攻东魏柏谷坞。仲遵力战先登。擒敌军首领王显明。后又领大军战于邙山,袭爵上洛郡公。仲遵历官以清白见称,恭帝初(554),诏拜左卫将军,出为金州刺史。&&&&王聘&&&&明代人。幼时家贫苦学,妻患有先天性痴呆,不谙家事料理,王聘毫无怨言。岳父恐累及王聘,一日召聘至家,盛筵款待,拿出四十两银子对王聘说:“我的女儿天性拙笨,不堪为内助,我也不忍拖累于你。现备微薄小资,助你另娶内室,俾小女得以糊口你家,不致冻馁,我死亦可瞑目。”王聘婉言回绝,辞银不收。奈岳父不允,只得将银收下,悉数买成图书,刻苦攻读,终以学业告成。嘉靖二年(1523)以贡生官至知县,不久即以政绩升南阳府同知,秩正四品。后调卫辉府同知,官声卓著。当时达官显贵多蓄妻纳妾,王聘虽伴愚侣,终不另娶。&&&&徐文攀()&&&&别名秀桂,祖籍湖北通山县,二十岁逃荒来山阳,住峒峪口与一讨饭女结婚,初以卖柴做豆腐为生。数年辛勤劳动,略有积蓄,于是置田数亩,鸠工建房。在打墙挖土中,其妻路过踏一串脚印,挖土人有意留着脚印不挖,以笑其是“大脚片”。文攀感到臊气,待天黑人散后,亲自持锄狠挖,不料得银一罐,遂成大富。他富不忘穷,以善为乐,捐钱舍施太白洞,在王家湾办起一所私塾,以自置石灰沟课石为基金,用重金聘请教师,免费招收方圆数十里贫苦儿童入学。还买地四十亩,低租课人耕种。并舍一段地作为贫户葬坟之用。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二次入陕,所部张第才同四川起义军蓝二顺由镇安来攻山阳,途经牛耳川,粗粮野菜食之净尽。大军到峒峪口,徐文攀捐助军粮十石,要义军不扰贫民。夫妇死后,合葬于王家湾,墓碑联语“椿萱并茂千年秀,丹桂长生百世香”。&&&&傅诗()&&&&字雅山,户家原九里坪人。祖籍安徽宿松。清乾隆末,曾祖必元迁居于山阳九里坪。祖廷元、父庸煦以农益商。傅诗生时,适值白莲教齐王氏起义军转战山阳,楚豫陕边陲地区处于战乱之中,以致家道中落。六岁上学,每次考试皆名列前茅,乡里目为神童。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初任礼泉教谕,后任本县书院山长二十余年。咸丰四年(1854),受陕抚命,抵商南组织团练,防堵太平军。后以功分发湖北,署通城知县。同治七年(1868)署随州知州,筑堤治理江河泛滥,民感其德。十二年调任天门知县,视事三年,诉讼大减,光绪初年,多隆阿、左宗棠等率部入陕镇压回民起义,委任傅诗筹办粮秣,傅诗献计献策,多所襄赞。总督巡抚联名保荐,拟举户部主事。光绪三年(1877)九月,病殁。诗性好古,喜藏书。在任礼泉教谕时,获虞恭公碑,拓刻于山阳,一时纸贵。&&&&蔡毅谷&&&&字凤亭。祖籍江西兴国。清乾隆时由湖北咸宁辗转迁居本县色河泰山庙,避匿山寺,不预闻外事,不谈论时事,潜心设坛讲学,授徒先后达数百人,有程豫等数十人成为高官显职。蔡为人正直,不贪荣华,不求富贵,不逐风尘。其爱徒如子,惜才如命,常倾散家资以助贫生书费,颇受乡人称颂。&&&&程豫()&&&&字立斋,高坝人,排行老五,祖籍安徽休宁。乾隆四十八年(1783)江南遍遭水灾,其祖用竹筐担着父叔建文建武,辗转来山阳。程豫幼孤,事继母极孝,七岁入学,习试帖,学八股,道光七年(1827)县试名列前茅,更加笃志勤学,目不窥园者三年,士林称羡,举“孝廉方正”。其性刚直嫉恶,执法不稍宽假,为权贵忌,坎坷数十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考取进士,改选山西。初任徐沟县知县,施政忠于职守,勤于公益,兴修书院,补葺城郭;处理民事,听断严明,案无累牍,士民称颂。时山东堂邑宋景诗率白莲教起义军过境,程豫执行皇命,督率乡团严加防范,由是调任解州直隶知州。适西捻军张宗禹渡过黄河进入晋南,程豫动员当地团勇,倍加防卫,保地有功,复迁大同知府。时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程豫与曾国藩、胡林翼遥相联络,为京后卫。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蒙古马贼不时群至杀掠,商旅视为畏途。豫到任伊始,锐意推行保甲,坚壁清野,擒其首要处决,余众不究,软硬兼施,蒙人慑服。凡塞内外汉蒙之间地界争讼,程豫处之以公,秉之以法,积数十年纠纷,得程豫片言而解。经湘军将领鲍超保奏,转升雁平道,继任山西按察使。同治初,太后慈安、慈禧召程豫入京觐见,奏对称旨,颇得两宫称意,调任四川布政使。到任后力戒骄奢,杜绝行贿,赈济灾民,厉行财政收支。声望所树,清廷拟简授河南巡抚。程以年老乞休,诰封荣禄大夫。&&&&杨圣朝&&&&农民。乾隆时,由湖北大冶迁居本县二峪河,勤恳种田,酿酒饲猪,家业渐丰,捐纳为监生.时本县开发河道,修筑河堤,他捐献家资一部分供民工食用。知县何树滋举办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无依无靠之人,圣朝慨然捐献自垦晚阳沟地课十余石补充养济院口粮。其子杨继云先后在山东、日照、沂水、蒙阴等县任知县,所至颇有政声。他非但不让给家里寄钱,反而每年由家里给儿子捎去些须银两,以添补薄俸之不足。继云不负父意,为官清正,严以律己,所任七县,皆能执法不避权贵,时人比之赵广汉。&&&&姜光吕&&&&武生,甘沟人。富有臂力,熟谙用兵之道。同治三年(1864),宁陕农民曹烁章起义反清,声势汹涌,清军屡战屡败,光吕带民团协助镇压,以功升把总,赏戴蓝翎。同治五年,陕甘回民反清大起义,光吕在甘肃武都县打败蔡荣昌军,攻克县城,以功升千总,赏五品顶戴。同治八年,又在宁陕进剿捻回起义军获胜,经陕西巡抚保奏饬履守备用。数年征战,耳闻目睹农民疾苦,光吕愤然觉悟,极力辞去职务,即日解甲归田。他说:“我们都是黄帝子孙,何忍自相残杀!前之所以奋战,是为了杀掉杀人者,使百姓免于死难,并不希求高官厚禄。”由是布衣终生,蔼若儒生,倾散家资,立社学、办义仓,教养兼施。乡人尊其德望,皆以姜七先生称之。&&&&张大年&&&&色河人,字椿圃。一生务农,喜读书,通晓大义。他勤于耕耘,俭于治家,重于积累,乐于助人。每到年关,总要挤出些钱物来接济贫穷乡邻,而且不让人知晓,惟恐伤人自尊心,清道光十五年(1835),县境发生饥荒,他公开捐粮三十石,交知县赈济,私下又悄悄发放十五石,供给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有人知道后问他,他便说是借给的,或说是过去借了人家的,从来不说是发放的。县令陆铨闻知此事,感动不已,特赠一块木匾,额书“善有余庆”。&&&&程祝氏&&&&山西榆社县人。年十九嫁与本县高坝程豫长子程功铨。光绪三年(1877)功铨任襄垣知县,独宠于妾,置氏于不顾。氏无怨言,侍奉公婆,至孝至敬。功铨嗜鸦片,终日沉于嬉宴之间,祝氏一面规劝,一面独立料理家务。功铨深受感动,遂与祝和好如初。功铨病故,氏上奉公婆,下抚孤子,任劳任怨。在其教养下,儿子程集勋学有成就,签分山西知县。集勋中年病卒,祝氏代媳抚孙,苦撑门户。凡乡里穷苦之人,借贷不少吝,且多不索偿。还收养孤寡无依者数十人。晚年捐田四十亩,为县立学堂经费。&&&&陈良均&&&&字筱梧,号厚斋,漫川人。幼丧父,母徐氏以纺织供其读书。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二十四年(1898)任甘肃权宁知州。见积案累累,多属回民同族之间细小纠纷,故每次判案必恳恳晓以大义,民多感悟,不久则案无留牍。还撰写《训俗浅说》、《敦族衍义》等书,派讲生到乡间宣讲。采取地丁减价,屯粮征粟等措施,减轻民负。重修文庙、书院,广立私塾,积储义仓,兴办公益事业。总督升允以“品学兼优,循良第一”保奏。州署所在地两当县,地瘠民贫,政治废弛,虽然桑柘成荫,但妇女不事丝纺。陈于署侧设缫坊一所,纺车数十具,选民女二十人,让其妻刘氏教导。到民国二十年间,该地经济收入仍依赖当初兴办的桑蚕事业。他先后三任皆廉洁奉公,被保举升同州直隶知州。民国初,甘督赵维熙悯其老且贫,特委为驻陕三原统捐,死于任所。梓归之日,仅有书籍数竹箱。著作有《红杏书屋诗集》、《尺牍批判》、《楹联集》等。&&&&吴荫祥&&&&字吉庵,董家沟人。务农兼行医。待人醇厚,好善乐施。凡远近老弱贫困之户,多施以周济;对其中年青体壮者则贷以金钱,指以谋生之道,若无力偿还,即当众毁其借券,示意舍免。亲友中孤老之人,接入家中供养送终。乡里相约,严禁盗贼,议定偷盗者罚钱,捕盗者奖赏。一日晚,荫详门前竹子被人偷伐,盗者乃本族人,他如约以钱赏捕者,暗示盗竹者将竹拿回,以恩感人。光绪四年(1878),本县瘟疫流行,他上山采药舍济,得救甚众,乡民咸感其德。&&&&吴怀清()&&&&字莲溪,银厂董家沟人。祖籍湖北通山县湾里庄。乾隆间,祖父迂文随移民定居山阳。父荫祥为人宽仁厚德,好善乐施。怀清十二岁时,赴县书院童试,名列第一。商州知州闻其名,召致幕中办理文案,由是学问日长。光绪八年(1882)赴省乡试,考中举人。十六年(1890)赴京殿试,为三甲一等。例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任满秘书郎,京察一等二品衔。光绪二十八年(7902)为会试同考官,批阅考卷。次年,外放山东省乡试副考官。历任编书处武英殿协修、皇帝日常起居注实录馆纂修、国史馆校勘员总纂。学行严谨,秉笔直书。后为庶常馆提调,驻馆主理日常事务。不久以父丧返山,居家六年。宣统二年(1910)应皇帝诏起复为翰林院秘书郎,又选充资政院议员,中英庚款教育会会员,赏戴花翎加头品顶戴,诰授光禄大夫。时辛亥革命起,清帝退位,吴以清室遗老自居,自号“哑道人”,绝口不谈时事,旅京专修《德宗实录》、《宣统政纪》、《关中三李年谱》,著书立说以自娱。还有诗集《借浇集》刊行问世。怀清性孝友、笃乡谊,于板岩镇创办高等小学,后生多受其泽。其宦京数十年,解推不吝,乡人咸乐就之。&&&&石宗亮&&&&俗名石建连,不知何许人。光绪初寓居二峪河,娶妻耕田为生。数年后,夫妇崇拜禅理,笃信佛学,同时削发为僧尼,决意出家修道。妻去柞水县十三寺为尼,夫去耀县香山南五台兴庆寺当和尚。亮诚心佛法,勤于云游,化募施银二十余万两,苦心经营十五年,创建十方丛林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竣工,共修盖楼殿亭阁九十余间。宗亮被奉为活佛,善男信女朝拜,日逾千人之多。&&&&张上采()&&&&字耕云,黄土包寨子沟人。幼年丧父,由母教养成人,潜心苦学,光绪七年(1881)县试第一。后因厌弃八股,无意功名,遂以陶渊明为楷,寄情山水之中。其在家务农养蚕,饮酒莳花,著有《野谈遣兴》诗集。其教子有方,长子光烈举孝廉方正,民国初年被选为省参议员。幼子光易于民国六年(1917)留学日本,于东京大学经济科毕业。其倡导女子上学,反对缠足陋习,山沟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当时军阀割据,横征暴敛,土匪蜂起,民不聊生,上采愤世嫉俗,精神失常,于民国十二年投门前水池自尽。&&&&方光照&&&&城内人,以“德正兴”字号开设水烟商铺。民国初年,商号盛行自发钱钞,流通市面,作为活动资金。许多商号滥发纸票不能兑现,失去信用。而“德正兴”号所发行钱票,则备有现金,随时收兑。时有乡民前来兑票,走时遗失钱袋,方光照妥为保存,失主来取,原物归还。乡民感其拾金不昧,赠一“心地光明”木匾。&&&&杨诗瀚&&&&字北海,马滩人。清代岁贡。民国元年(1912)任陕西省第一届参议会议员。民国十五年(1926)自捐家资于马滩上庵创办高级小学。民国十九年(1930)唐靖部盘踞县城,粮款摊派浩繁,民不胜苦。其组织民团,配合小河口大刀会,奋起反抗。并出走西安,联络山阳旅省人士,控告唐靖,得省主席杨虎城支持,在报刊上揭露唐靖在山阳横征暴敛行为。“九一八”后,陕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杨在西安创立国货公司,自任总经理,得到省主席邵力子支持。该公司兼办“土货推广处”,在西安商界享有信誉。北海经商不忘桑梓,常建议当局铲除苛政,减轻民负,代民众仗义执言,因被选为县临时参议会议长。&&&&陈征()&&&&原名陈传新,字乃先,照川吊庄村人。出身农民家庭,十三岁考入高小上学。民国十四年(1925),因抗拒父母包办婚姻出走,到汉阳投奔叔父陈子庄(汉阳兵工厂工程师),被介绍到汉口太安纱厂当学徒。是年底加入中国***,受***组织选派,到莫斯科学习炮兵学科。民国十八年(1929)春,奉共产国际派遣回国,一到上海,适遇蒋介石“清***运动”,中共中央派他回陕。当时陕西省委机关遭冯玉祥军队破坏,只好暂回山阳,伺机开展工作。在山阳遭县长方之屏监视,复到西安,与地下***联系,被批准考取国民***陕西省***部举办的“***务人员训炼班”学习。结业后派往汉中,以国民***南郑县***部主任委员身分作掩护,联络参加广州起义的田中瑞和杨杏生,组成中共陕南领导小组,陈任组长,在陕南发展***员,开展工作。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参加中共陕西省委在蓝田县巩村高小召开的第五次扩大会议,被选为省委执行委员。十月十日,同贾拓夫等人被冯玉祥逮捕。十月底,冯玉祥部在河南倒蒋失败,杨虎城率部回陕,陈征乘乱越狱。民国二十年(1931)春,省委派他回商洛开辟地下工作。回到山阳,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与唐靖周旋,唐以县政府名义委其为“山阳县禁烟委员”。陈借此身分,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是年二月,他回到照川,组织武装暴动,被恶霸地主王炳初杀害。&&&&阮英臣()&&&&袁家沟口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给地主做长工。身材矮小精悍,性格开朗厚朴,嫉恶如仇,仗义勇为。民国十九年(1930)春出走谋生,投奔国民***县自卫团当兵,以勤勇升小队长。不久自卫团改组,他被排挤回家。在家乡,目睹衙役要粮要款,敲诈勒索,忍无可忍。同年七月十三日联络袁家沟口和马家山农民成立“大刀会”,对天盟誓:“抗交粮款,救民水火,永不退志;打仗在前,上不认兄,下不认弟;倘若变心,炮子穿心,刀砍如泥;山盟海誓,一反到底!”县派张自强营前往进剿,被大刀会杀死二十多人。民国二十年(1931)县长杨泽普以调虎离山计,任命阮英臣为县自卫团中队长,诳骗来县配发枪枝,暗于三里茨沟口布下埋伏。当阮带着三名随从到达茨沟口时,发现路旁林丛中突然窜出几十个执枪人,他大喊中计,抡起大刀边砍边退,化险为夷。民国二十二年(1933)冬,阮英臣夫人焦秀英被保安团捕杀,悬首于小河口街大槐树上示众。阮英臣化仇恨为力量,多次带大刀会打败前来清剿的县自卫团。次年十二月,红二十五军转战进入商洛,阮英臣闻讯,立即派出十余名大刀会员,赶到商县东岳庙寻找红军,并将红军伤病员接到袁家沟口休养。民国二十四年(1935)正月初八,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从商县黑山到达小河口,2月28日在袁家沟口河滩召开大会,宣告成立鄂陕边区第四游击师,任命阮英臣为师长兼作战营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日,阮英臣率游击师配合红军攻取县城。七月,又配合红军在袁家沟口全歼第十七路军唐嗣桐旅。战后随军北上.后在整军肃反中被错杀,时年二十九岁。&&&&程家盛()&&&&袁家沟口人,以佃地为生,终年辛劳,不获温饱。民国十八年(1929)遍遭旱灾,饿殍载道,粮价上涨,官府逼索粮款,民不聊生。家盛铤而走险,毅然支持大刀会驱衙役,杀恶霸,同官府结下不解之冤。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红二十五军到达小河口,成立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众推程家盛为主席。他不负众望,满腔热忱投入斗争,在袁家沟口方圆百十里地区建立了十个苏维埃基层政权。他积极宣传***的政策,组织农会,打土豪,分田地,动员参军,显示出卓越的工作才能。在红军攻取县城和围歼唐嗣桐旅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抬担架,救伤员,为部队送水送饭。红军北上后,程家盛率领留下的地方干部和部分武装,在敌人重兵围剿下坚持斗争。历经“清剿”,掘土三尺,自卫团如狼似虎,到处搜查苏维埃政府物资,放火烧毁民房,捕杀革命群众,更加激起程家盛的仇恨。这年十一月十日晚,程家盛被叛徒出卖被捕。受尽酷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被枪杀于小河口河滩。死前密嘱其妻存好苏维埃政府大印。其妻倪世莲历尽千难万险,终于保住此印,直至解放后,交与人民政府。&&&&张智仁()&&&&小河口瓦沟口人,农民,忠厚老诚。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初,红二十五军来到小河口,发动群众,开展民主革命。张智仁协助军队,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并把长子张永成和次子张永发送去参军。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赠其一块木匾,上书“工农专政”四字。是年五月,红二十五军攻打山阳县城时,张智仁组织群众抬担架,救伤员,抢运物资。在袁家沟口攻打唐嗣桐旅的伏击战中,父子三人投入战斗,长子永成在战斗中牺牲。红军主力北上后,瓦沟恶霸阎济仁反攻倒算,残害革命群众。智仁带领游击队,杀死阎济仁,除了一害。民国二十六年(1937)正月初二晚,张智仁回瓦沟侦探情况,被当地保长张善恩捕捉,同捕的还有十四岁的小儿子张南方。敌人严刑酷打张氏父子,要其认罪悔过。智仁振振有词,揭露敌人罪行。张善恩恼羞成怒,杀害张智仁、张南方。智仁殉职不久,其次子张永发以作战英勇,升为连长。后在一次大战中,壮烈牺牲。张家父子四人为革命献身的事迹广为传颂,时人誉为“满门忠烈”。&&&&周作杰()&&&&又名新全,银花街人,八岁始给地主放牛。全家仅有的四分水地和八分旱地被地主霸占。父亲因参加当地农民斗争遭杀害,妹妹因还债被卖掉,儿子在荒年中饿死。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新四军第五师由中原突围到达山阳东部地区,作杰即投身革命,被编入陕南军区三分区山阳游击大队,担任二中队一分队长。他作战勇敢,行动敏捷,人称“飞毛腿”。民国三十六年(1947)二月,作杰率队在天桥沟一带与国民***八十四师相遇。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奋不顾身,从侧翼猛攻,捷足占领山头,控制制高点夺得胜利。不久,县长赵叔彦率领兵丁对游击区实行清剿,游击大队在白龙穴窝被罗靖华保安团千余人包围。作杰闻讯后,带领本小队直扑穴窝,掩护大队转移。敌军误以周队为主力,遂用重兵包围。战至弹尽粮绝,三名游击队员砸毁枪枝跳下悬崖,周作杰同苏汉升被俘。周、苏二人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赵叔彦恼羞成怒,下令铡死苏汉升,对周作杰施以剥皮挖心酷刑。&&&&陈胜志()&&&&又名刚娃,十里乡薛家沟口人。父母早丧,家境贫穷,十二岁时,到箱主王德朝的汉调二簧班学艺,初习生角。首次扮演《扫雪》戏中的丁生,动作逼真,催人泪下,荣获银牌。十五岁后改习净角,在名净大师吕庆华教导下,苦练唱、念、做、打四功,噪名益进。素以扮演《出五关》、《空城计》著称,人称“活关公”、“活孔明”。1949年受聘河南,任淅县汉剧团团长,第二年参加南阳地区文艺会演,一举夺取三个一等奖。他热爱家乡,愿为家乡文艺事业贡献力量。1956年商洛剧团成立时,他回商洛剧团任团长。嗣后不久,山阳剧团成立,他又回山阳剧团任团长,带领全团人员,巡回豫鄂陕演出,颇负盛名。他精心授徒,乐于助人。长年累月,积劳成疾,病故时年仅45岁。&&&&阮开典()&&&&莲花池贺家原人,十岁绐地主放牛,忍饥受冻,挨打挨骂,练出一身力气,养成顽强性格。解放后,他分得土地,盖起新房,时常念叨“新社会好!”土地入社,耕牛入社,他都情愿,只是担心牛多难喂,就报名当饲养员。他爱牛胜过爱自己,总是想方设法让牛吃饱喝足,从不鞭笞。他经管牛十分认真,从不见牛糟害庄稼苗。他被评为模范饲养员,被选为大队贫协组长。1966年春的一天,牛在山坡上吃草,突然有两个牯子打起架来,其中一头已退至崖头,若再后退一步,二牛都将摔死。开典见此,飞步赶去,用脊背扛住即将登空的牛蹄子,把下边那头牛斜顶上去;此刻,上边那头牛又抵下来,一头抵在他的胸部。他忍痛抓住牛鼻子,把牛拖离险地。队上的牛得救了,而开典却因受伤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学习阮开典公而忘私的精神,《十唱阮开典》颂歌一时遍唱全县。&&&&李兰州()&&&&祖籍湖北省天祥县李家集,儿时随父迁居山阳县城东关。以营农起家,开垦、购置田地三百余亩。民国中期,变卖土地二百多亩,积资筹建面粉加工厂,以时局动乱,田资耗费几尽,兴办工业未能如愿。全国解放时,家有土地96亩,被划为地主。&&&&兰州勤耕耘,喜读书,家藏古籍数千册。民国三十六年(1947)秋,其精心收藏十二年()的《大公报》毁于兵燹。建国后,1950年,将家藏古书2000余册悉数捐赠人民政府。&&&&其父去世前,因避匪劫,曾将一部分银币暗藏于东云台山地下。1958年8月,兰州在“向***交心”会上,报告此秘。县公安机关组织民工发掘,得银一罐,内装银锭四枚,银元数百枚,总重848两。兰州将银全部交公。8月25日,县人民委员会召开庆功大会,奖励李兰州人民币1000元。&&&&兰州将所获奖金,分出400元捐赠东关食堂添置灶具,改善伙食。其余部分留作子女学费,鼓励子女刻苦学习,投身革命,时人赞其为“杜燕山第二”。&&&&谭道鹏()&&&&石佛寺人。父亲谭家和,猎户。民国十四年(1924)照川大恶霸王炳初私加粮款。鱼肉百姓。谭家和联合贫苦农民起而反抗,遭王炳初杀害。为避灭门之祸,道鹏随母外逃乞讨。民国二十七年(1938)8月,他到保甲队当勤务兵,伺机杀死王炳初之弟王和廷,以报杀父之仇。民国三十二年(1943)谭利用矛盾,与照川副乡长结为金兰,被荐任郑家庄保长,三十四年(1945)七月联络周枝林、谭道明、李长连、刘新德等12人发起“东河暴动”,枪杀照川乡长王炳初,占居龙山,成立游击队。同年八月,他带领游击队员38人,偷袭郧西县香口乡公所,缴获一批枪枝弹药。接着袭击照川、王仙坪、口头坪乡公所,队伍扩展到130人。第二年初,与中共陕南游击队领导人巩德芳联系,被任为陕南游击队第四大队队长,并加入中国***。同年7月,中原军区突围到商洛,在山阳照川成立郧山县民主政权,谭任郧山县长兼郧山支队队长,先后配合主力部队,攻打漫川关、夹河关、莲花池、双河口和旬阳县城,保护郑位三、陈少敏等中央领导,就地安置保护中原军区部队伤病员一千多人。1947年11月山阳首次解放后,他先后担任郧山县独立营营长、郧山县武装科长、商南县县长、商洛检察分院检察长、商洛行署水利局长等职。&&&&孙启忠()&&&&贫农,过风楼北沟人。五岁丧父,随母乞讨。十二岁与邻牧牛,成人后常被抓丁拉浮=夥藕螅1954年实行农业合作化时,被选为北沟农业社副主任。他带领社员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在光秃秃山上挖坑淤泥,栽活华山松150亩,经精心管护,十二年成茂林。1965年被评为造林模范,出席全国劳模大会。此后,他护林更为刻苦,经常守林中除虫草、防火灾,制止乱砍滥伐,风餐露宿,任劳任怨,数十年如一日。病故时嘱葬于南山,长与绿树为伴。&&&&赵延善()&&&&黄土包人。少时家贫,未能上学。二十多岁出家学道,随师采药行医,粗通文墨。建国后还俗,在家办药铺,以针炙、草药为人治病,收费低廉,对于贫者,往往分文不取,并常常供给患者食宿,时人称颂他,“待人胜待己,积德不积财”。1956年,被招收为医师,先后调高坝卫生所、十里卫生院工作。他接诊患者,不论上班下班,随叫随到,诊医病人之多,常为全院之最。“文化大革命”中,他因当过道士,被划为“牛鬼蛇神”,清除回家。周围数十里的病人赶往其家,求其医治。他把数年积蓄用来买成药品、被褥和粮食,安置病人食宿、就诊。一时间,“灶里不断火,院里不断人”,而自己却常吃剩饭剩菜。在群众的要求下,卫生院将他请回去,他更是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医好许多疑难病,被人誉为“赵活神”。逝世后,自愿举哀送葬者约千人之多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4:39:36
泉家将&&&&《周书?泉企传》载:北魏时,丰阳望族泉氏一家祖孙四人先后封将,时称“泉家将”。这四人是泉景言、泉企、泉元礼、泉仲遵。&&&&泉景言,北魏建节将军兼丰阳县令。其子泉安志,袭领本县令。&&&&泉企,泉安志之子,字思道。九岁丧父。北魏延昌三年(514),企十二岁时,宣武帝从乡人所请,诏其为丰阳县令。企虽年幼,却恬静好学,百姓安之。孝昌时(525~527),上洛郡守萧宝夤叛投东魏,遣其***郭子恢袭据潼关。企率乡兵三千拒之,连战数日,子弟死者二十余人,大破郭子恢。萧遣兵万人,急赴青泥,并与豪族泉、杜二姓勾结,让其潜为内应,图取上洛。企与刺史董绍宗潜兵掩袭,泉、杜遭袭兵散走,萧宝夤被迫退迁。后又于顺阳破敌,以功拜征虏将军,并任淅州刺史和东雍州刺史。企在外作官,为不扰于民,经常于乡里运粮自给。孝武帝初(约532),丞相高欢专政,魏帝忧之,委企以南山之事,任企为洛州刺史。不久,魏帝西迁,高欢率众至潼关追击。泉企遣长子元礼率兵抵御,战而胜之。时上洛人泉岳、泉猛略与杜阳人杜窟谋反,以应东军。泉企侦知后,当机立断,杀泉岳及泉猛略,杜窟逃投东魏。西魏初,泉企晋爵上洛郡公。&&&&泉元礼,泉企长子,好弓马。北魏时,初任商州别驾,后任散骑常侍。西魏大统三年(538),东魏高敖曹率兵围攻洛州城,元礼与其父拒守旬余,矢尽援绝,父子重伤,城陷被执,解赴东魏。途中元礼跳车逃归,潜与豪强大族结为信宿,乘夜率众袭击州衙,杀州守杜窟,夺回洛州城。并派人将杜窟首级传送长安,朝廷嘉之,以功拜车骑大将军。&&&&泉仲遵,元礼弟。年十四为丰阳县令。青年时就熟悉武略,每从父兄征战,都以勇决闻名。高敖曹攻洛州时,仲遵悍战,一只眼睛被流箭射瞎。以斩杜窟之功改封丰阳伯,加授征东将军豫州刺史。后其兄元礼战死沙苑,复以仲遵为洛州刺史,随于谨攻东魏柏谷坞。仲遵力战先登。擒敌军首领王显明。后又领大军战于邙山,袭爵上洛郡公。仲遵历官以清白见称,恭帝初(554),诏拜左卫将军,出为金州刺史。&&&&王聘&&&&明代人。幼时家贫苦学,妻患有先天性痴呆,不谙家事料理,王聘毫无怨言。岳父恐累及王聘,一日召聘至家,盛筵款待,拿出四十两银子对王聘说:“我的女儿天性拙笨,不堪为内助,我也不忍拖累于你。现备微薄小资,助你另娶内室,俾小女得以糊口你家,不致冻馁,我死亦可瞑目。”王聘婉言回绝,辞银不收。奈岳父不允,只得将银收下,悉数买成图书,刻苦攻读,终以学业告成。嘉靖二年(1523)以贡生官至知县,不久即以政绩升南阳府同知,秩正四品。后调卫辉府同知,官声卓著。当时达官显贵多蓄妻纳妾,王聘虽伴愚侣,终不另娶。&&&&徐文攀()&&&&别名秀桂,祖籍湖北通山县,二十岁逃荒来山阳,住峒峪口与一讨饭女结婚,初以卖柴做豆腐为生。数年辛勤劳动,略有积蓄,于是置田数亩,鸠工建房。在打墙挖土中,其妻路过踏一串脚印,挖土人有意留着脚印不挖,以笑其是“大脚片”。文攀感到臊气,待天黑人散后,亲自持锄狠挖,不料得银一罐,遂成大富。他富不忘穷,以善为乐,捐钱舍施太白洞,在王家湾办起一所私塾,以自置石灰沟课石为基金,用重金聘请教师,免费招收方圆数十里贫苦儿童入学。还买地四十亩,低租课人耕种。并舍一段地作为贫户葬坟之用。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二次入陕,所部张第才同四川起义军蓝二顺由镇安来攻山阳,途经牛耳川,粗粮野菜食之净尽。大军到峒峪口,徐文攀捐助军粮十石,要义军不扰贫民。夫妇死后,合葬于王家湾,墓碑联语“椿萱并茂千年秀,丹桂长生百世香”。&&&&傅诗()&&&&字雅山,户家原九里坪人。祖籍安徽宿松。清乾隆末,曾祖必元迁居于山阳九里坪。祖廷元、父庸煦以农益商。傅诗生时,适值白莲教齐王氏起义军转战山阳,楚豫陕边陲地区处于战乱之中,以致家道中落。六岁上学,每次考试皆名列前茅,乡里目为神童。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初任礼泉教谕,后任本县书院山长二十余年。咸丰四年(1854),受陕抚命,抵商南组织团练,防堵太平军。后以功分发湖北,署通城知县。同治七年(1868)署随州知州,筑堤治理江河泛滥,民感其德。十二年调任天门知县,视事三年,诉讼大减,光绪初年,多隆阿、左宗棠等率部入陕镇压回民起义,委任傅诗筹办粮秣,傅诗献计献策,多所襄赞。总督巡抚联名保荐,拟举户部主事。光绪三年(1877)九月,病殁。诗性好古,喜藏书。在任礼泉教谕时,获虞恭公碑,拓刻于山阳,一时纸贵。&&&&蔡毅谷&&&&字凤亭。祖籍江西兴国。清乾隆时由湖北咸宁辗转迁居本县色河泰山庙,避匿山寺,不预闻外事,不谈论时事,潜心设坛讲学,授徒先后达数百人,有程豫等数十人成为高官显职。蔡为人正直,不贪荣华,不求富贵,不逐风尘。其爱徒如子,惜才如命,常倾散家资以助贫生书费,颇受乡人称颂。&&&&程豫()&&&&字立斋,高坝人,排行老五,祖籍安徽休宁。乾隆四十八年(1783)江南遍遭水灾,其祖用竹筐担着父叔建文建武,辗转来山阳。程豫幼孤,事继母极孝,七岁入学,习试帖,学八股,道光七年(1827)县试名列前茅,更加笃志勤学,目不窥园者三年,士林称羡,举“孝廉方正”。其性刚直嫉恶,执法不稍宽假,为权贵忌,坎坷数十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考取进士,改选山西。初任徐沟县知县,施政忠于职守,勤于公益,兴修书院,补葺城郭;处理民事,听断严明,案无累牍,士民称颂。时山东堂邑宋景诗率白莲教起义军过境,程豫执行皇命,督率乡团严加防范,由是调任解州直隶知州。适西捻军张宗禹渡过黄河进入晋南,程豫动员当地团勇,倍加防卫,保地有功,复迁大同知府。时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程豫与曾国藩、胡林翼遥相联络,为京后卫。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蒙古马贼不时群至杀掠,商旅视为畏途。豫到任伊始,锐意推行保甲,坚壁清野,擒其首要处决,余众不究,软硬兼施,蒙人慑服。凡塞内外汉蒙之间地界争讼,程豫处之以公,秉之以法,积数十年纠纷,得程豫片言而解。经湘军将领鲍超保奏,转升雁平道,继任山西按察使。同治初,太后慈安、慈禧召程豫入京觐见,奏对称旨,颇得两宫称意,调任四川布政使。到任后力戒骄奢,杜绝行贿,赈济灾民,厉行财政收支。声望所树,清廷拟简授河南巡抚。程以年老乞休,诰封荣禄大夫。&&&&杨圣朝&&&&农民。乾隆时,由湖北大冶迁居本县二峪河,勤恳种田,酿酒饲猪,家业渐丰,捐纳为监生.时本县开发河道,修筑河堤,他捐献家资一部分供民工食用。知县何树滋举办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无依无靠之人,圣朝慨然捐献自垦晚阳沟地课十余石补充养济院口粮。其子杨继云先后在山东、日照、沂水、蒙阴等县任知县,所至颇有政声。他非但不让给家里寄钱,反而每年由家里给儿子捎去些须银两,以添补薄俸之不足。继云不负父意,为官清正,严以律己,所任七县,皆能执法不避权贵,时人比之赵广汉。&&&&姜光吕&&&&武生,甘沟人。富有臂力,熟谙用兵之道。同治三年(1864),宁陕农民曹烁章起义反清,声势汹涌,清军屡战屡败,光吕带民团协助镇压,以功升把总,赏戴蓝翎。同治五年,陕甘回民反清大起义,光吕在甘肃武都县打败蔡荣昌军,攻克县城,以功升千总,赏五品顶戴。同治八年,又在宁陕进剿捻回起义军获胜,经陕西巡抚保奏饬履守备用。数年征战,耳闻目睹农民疾苦,光吕愤然觉悟,极力辞去职务,即日解甲归田。他说:“我们都是黄帝子孙,何忍自相残杀!前之所以奋战,是为了杀掉杀人者,使百姓免于死难,并不希求高官厚禄。”由是布衣终生,蔼若儒生,倾散家资,立社学、办义仓,教养兼施。乡人尊其德望,皆以姜七先生称之。&&&&张大年&&&&色河人,字椿圃。一生务农,喜读书,通晓大义。他勤于耕耘,俭于治家,重于积累,乐于助人。每到年关,总要挤出些钱物来接济贫穷乡邻,而且不让人知晓,惟恐伤人自尊心,清道光十五年(1835),县境发生饥荒,他公开捐粮三十石,交知县赈济,私下又悄悄发放十五石,供给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有人知道后问他,他便说是借给的,或说是过去借了人家的,从来不说是发放的。县令陆铨闻知此事,感动不已,特赠一块木匾,额书“善有余庆”。&&&&程祝氏&&&&山西榆社县人。年十九嫁与本县高坝程豫长子程功铨。光绪三年(1877)功铨任襄垣知县,独宠于妾,置氏于不顾。氏无怨言,侍奉公婆,至孝至敬。功铨嗜鸦片,终日沉于嬉宴之间,祝氏一面规劝,一面独立料理家务。功铨深受感动,遂与祝和好如初。功铨病故,氏上奉公婆,下抚孤子,任劳任怨。在其教养下,儿子程集勋学有成就,签分山西知县。集勋中年病卒,祝氏代媳抚孙,苦撑门户。凡乡里穷苦之人,借贷不少吝,且多不索偿。还收养孤寡无依者数十人。晚年捐田四十亩,为县立学堂经费。&&&&陈良均&&&&字筱梧,号厚斋,漫川人。幼丧父,母徐氏以纺织供其读书。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二十四年(1898)任甘肃权宁知州。见积案累累,多属回民同族之间细小纠纷,故每次判案必恳恳晓以大义,民多感悟,不久则案无留牍。还撰写《训俗浅说》、《敦族衍义》等书,派讲生到乡间宣讲。采取地丁减价,屯粮征粟等措施,减轻民负。重修文庙、书院,广立私塾,积储义仓,兴办公益事业。总督升允以“品学兼优,循良第一”保奏。州署所在地两当县,地瘠民贫,政治废弛,虽然桑柘成荫,但妇女不事丝纺。陈于署侧设缫坊一所,纺车数十具,选民女二十人,让其妻刘氏教导。到民国二十年间,该地经济收入仍依赖当初兴办的桑蚕事业。他先后三任皆廉洁奉公,被保举升同州直隶知州。民国初,甘督赵维熙悯其老且贫,特委为驻陕三原统捐,死于任所。梓归之日,仅有书籍数竹箱。著作有《红杏书屋诗集》、《尺牍批判》、《楹联集》等。&&&&吴荫祥&&&&字吉庵,董家沟人。务农兼行医。待人醇厚,好善乐施。凡远近老弱贫困之户,多施以周济;对其中年青体壮者则贷以金钱,指以谋生之道,若无力偿还,即当众毁其借券,示意舍免。亲友中孤老之人,接入家中供养送终。乡里相约,严禁盗贼,议定偷盗者罚钱,捕盗者奖赏。一日晚,荫详门前竹子被人偷伐,盗者乃本族人,他如约以钱赏捕者,暗示盗竹者将竹拿回,以恩感人。光绪四年(1878),本县瘟疫流行,他上山采药舍济,得救甚众,乡民咸感其德。&&&&吴怀清()&&&&字莲溪,银厂董家沟人。祖籍湖北通山县湾里庄。乾隆间,祖父迂文随移民定居山阳。父荫祥为人宽仁厚德,好善乐施。怀清十二岁时,赴县书院童试,名列第一。商州知州闻其名,召致幕中办理文案,由是学问日长。光绪八年(1882)赴省乡试,考中举人。十六年(1890)赴京殿试,为三甲一等。例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任满秘书郎,京察一等二品衔。光绪二十八年(7902)为会试同考官,批阅考卷。次年,外放山东省乡试副考官。历任编书处武英殿协修、皇帝日常起居注实录馆纂修、国史馆校勘员总纂。学行严谨,秉笔直书。后为庶常馆提调,驻馆主理日常事务。不久以父丧返山,居家六年。宣统二年(1910)应皇帝诏起复为翰林院秘书郎,又选充资政院议员,中英庚款教育会会员,赏戴花翎加头品顶戴,诰授光禄大夫。时辛亥革命起,清帝退位,吴以清室遗老自居,自号“哑道人”,绝口不谈时事,旅京专修《德宗实录》、《宣统政纪》、《关中三李年谱》,著书立说以自娱。还有诗集《借浇集》刊行问世。怀清性孝友、笃乡谊,于板岩镇创办高等小学,后生多受其泽。其宦京数十年,解推不吝,乡人咸乐就之。&&&&石宗亮&&&&俗名石建连,不知何许人。光绪初寓居二峪河,娶妻耕田为生。数年后,夫妇崇拜禅理,笃信佛学,同时削发为僧尼,决意出家修道。妻去柞水县十三寺为尼,夫去耀县香山南五台兴庆寺当和尚。亮诚心佛法,勤于云游,化募施银二十余万两,苦心经营十五年,创建十方丛林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竣工,共修盖楼殿亭阁九十余间。宗亮被奉为活佛,善男信女朝拜,日逾千人之多。&&&&张上采()&&&&字耕云,黄土包寨子沟人。幼年丧父,由母教养成人,潜心苦学,光绪七年(1881)县试第一。后因厌弃八股,无意功名,遂以陶渊明为楷,寄情山水之中。其在家务农养蚕,饮酒莳花,著有《野谈遣兴》诗集。其教子有方,长子光烈举孝廉方正,民国初年被选为省参议员。幼子光易于民国六年(1917)留学日本,于东京大学经济科毕业。其倡导女子上学,反对缠足陋习,山沟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当时军阀割据,横征暴敛,土匪蜂起,民不聊生,上采愤世嫉俗,精神失常,于民国十二年投门前水池自尽。&&&&方光照&&&&城内人,以“德正兴”字号开设水烟商铺。民国初年,商号盛行自发钱钞,流通市面,作为活动资金。许多商号滥发纸票不能兑现,失去信用。而“德正兴”号所发行钱票,则备有现金,随时收兑。时有乡民前来兑票,走时遗失钱袋,方光照妥为保存,失主来取,原物归还。乡民感其拾金不昧,赠一“心地光明”木匾。&&&&杨诗瀚&&&&字北海,马滩人。清代岁贡。民国元年(1912)任陕西省第一届参议会议员。民国十五年(1926)自捐家资于马滩上庵创办高级小学。民国十九年(1930)唐靖部盘踞县城,粮款摊派浩繁,民不胜苦。其组织民团,配合小河口大刀会,奋起反抗。并出走西安,联络山阳旅省人士,控告唐靖,得省主席杨虎城支持,在报刊上揭露唐靖在山阳横征暴敛行为。“九一八”后,陕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杨在西安创立国货公司,自任总经理,得到省主席邵力子支持。该公司兼办“土货推广处”,在西安商界享有信誉。北海经商不忘桑梓,常建议当局铲除苛政,减轻民负,代民众仗义执言,因被选为县临时参议会议长。&&&&陈征()&&&&原名陈传新,字乃先,照川吊庄村人。出身农民家庭,十三岁考入高小上学。民国十四年(1925),因抗拒父母包办婚姻出走,到汉阳投奔叔父陈子庄(汉阳兵工厂工程师),被介绍到汉口太安纱厂当学徒。是年底加入中国***,受***组织选派,到莫斯科学习炮兵学科。民国十八年(1929)春,奉共产国际派遣回国,一到上海,适遇蒋介石“清***运动”,中共中央派他回陕。当时陕西省委机关遭冯玉祥军队破坏,只好暂回山阳,伺机开展工作。在山阳遭县长方之屏监视,复到西安,与地下***联系,被批准考取国民***陕西省***部举办的“***务人员训炼班”学习。结业后派往汉中,以国民***南郑县***部主任委员身分作掩护,联络参加广州起义的田中瑞和杨杏生,组成中共陕南领导小组,陈任组长,在陕南发展***员,开展工作。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参加中共陕西省委在蓝田县巩村高小召开的第五次扩大会议,被选为省委执行委员。十月十日,同贾拓夫等人被冯玉祥逮捕。十月底,冯玉祥部在河南倒蒋失败,杨虎城率部回陕,陈征乘乱越狱。民国二十年(1931)春,省委派他回商洛开辟地下工作。回到山阳,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与唐靖周旋,唐以县政府名义委其为“山阳县禁烟委员”。陈借此身分,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是年二月,他回到照川,组织武装暴动,被恶霸地主王炳初杀害。&&&&阮英臣()&&&&袁家沟口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给地主做长工。身材矮小精悍,性格开朗厚朴,嫉恶如仇,仗义勇为。民国十九年(1930)春出走谋生,投奔国民***县自卫团当兵,以勤勇升小队长。不久自卫团改组,他被排挤回家。在家乡,目睹衙役要粮要款,敲诈勒索,忍无可忍。同年七月十三日联络袁家沟口和马家山农民成立“大刀会”,对天盟誓:“抗交粮款,救民水火,永不退志;打仗在前,上不认兄,下不认弟;倘若变心,炮子穿心,刀砍如泥;山盟海誓,一反到底!”县派张自强营前往进剿,被大刀会杀死二十多人。民国二十年(1931)县长杨泽普以调虎离山计,任命阮英臣为县自卫团中队长,诳骗来县配发枪枝,暗于三里茨沟口布下埋伏。当阮带着三名随从到达茨沟口时,发现路旁林丛中突然窜出几十个执枪人,他大喊中计,抡起大刀边砍边退,化险为夷。民国二十二年(1933)冬,阮英臣夫人焦秀英被保安团捕杀,悬首于小河口街大槐树上示众。阮英臣化仇恨为力量,多次带大刀会打败前来清剿的县自卫团。次年十二月,红二十五军转战进入商洛,阮英臣闻讯,立即派出十余名大刀会员,赶到商县东岳庙寻找红军,并将红军伤病员接到袁家沟口休养。民国二十四年(1935)正月初八,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从商县黑山到达小河口,2月28日在袁家沟口河滩召开大会,宣告成立鄂陕边区第四游击师,任命阮英臣为师长兼作战营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日,阮英臣率游击师配合红军攻取县城。七月,又配合红军在袁家沟口全歼第十七路军唐嗣桐旅。战后随军北上.后在整军肃反中被错杀,时年二十九岁。&&&&程家盛()&&&&袁家沟口人,以佃地为生,终年辛劳,不获温饱。民国十八年(1929)遍遭旱灾,饿殍载道,粮价上涨,官府逼索粮款,民不聊生。家盛铤而走险,毅然支持大刀会驱衙役,杀恶霸,同官府结下不解之冤。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红二十五军到达小河口,成立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众推程家盛为主席。他不负众望,满腔热忱投入斗争,在袁家沟口方圆百十里地区建立了十个苏维埃基层政权。他积极宣传***的政策,组织农会,打土豪,分田地,动员参军,显示出卓越的工作才能。在红军攻取县城和围歼唐嗣桐旅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抬担架,救伤员,为部队送水送饭。红军北上后,程家盛率领留下的地方干部和部分武装,在敌人重兵围剿下坚持斗争。历经“清剿”,掘土三尺,自卫团如狼似虎,到处搜查苏维埃政府物资,放火烧毁民房,捕杀革命群众,更加激起程家盛的仇恨。这年十一月十日晚,程家盛被叛徒出卖被捕。受尽酷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被枪杀于小河口河滩。死前密嘱其妻存好苏维埃政府大印。其妻倪世莲历尽千难万险,终于保住此印,直至解放后,交与人民政府。&&&&张智仁()&&&&小河口瓦沟口人,农民,忠厚老诚。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初,红二十五军来到小河口,发动群众,开展民主革命。张智仁协助军队,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并把长子张永成和次子张永发送去参军。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赠其一块木匾,上书“工农专政”四字。是年五月,红二十五军攻打山阳县城时,张智仁组织群众抬担架,救伤员,抢运物资。在袁家沟口攻打唐嗣桐旅的伏击战中,父子三人投入战斗,长子永成在战斗中牺牲。红军主力北上后,瓦沟恶霸阎济仁反攻倒算,残害革命群众。智仁带领游击队,杀死阎济仁,除了一害。民国二十六年(1937)正月初二晚,张智仁回瓦沟侦探情况,被当地保长张善恩捕捉,同捕的还有十四岁的小儿子张南方。敌人严刑酷打张氏父子,要其认罪悔过。智仁振振有词,揭露敌人罪行。张善恩恼羞成怒,杀害张智仁、张南方。智仁殉职不久,其次子张永发以作战英勇,升为连长。后在一次大战中,壮烈牺牲。张家父子四人为革命献身的事迹广为传颂,时人誉为“满门忠烈”。&&&&周作杰()&&&&又名新全,银花街人,八岁始给地主放牛。全家仅有的四分水地和八分旱地被地主霸占。父亲因参加当地农民斗争遭杀害,妹妹因还债被卖掉,儿子在荒年中饿死。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新四军第五师由中原突围到达山阳东部地区,作杰即投身革命,被编入陕南军区三分区山阳游击大队,担任二中队一分队长。他作战勇敢,行动敏捷,人称“飞毛腿”。民国三十六年(1947)二月,作杰率队在天桥沟一带与国民***八十四师相遇。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奋不顾身,从侧翼猛攻,捷足占领山头,控制制高点夺得胜利。不久,县长赵叔彦率领兵丁对游击区实行清剿,游击大队在白龙穴窝被罗靖华保安团千余人包围。作杰闻讯后,带领本小队直扑穴窝,掩护大队转移。敌军误以周队为主力,遂用重兵包围。战至弹尽粮绝,三名游击队员砸毁枪枝跳下悬崖,周作杰同苏汉升被俘。周、苏二人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赵叔彦恼羞成怒,下令铡死苏汉升,对周作杰施以剥皮挖心酷刑。&&&&陈胜志()&&&&又名刚娃,十里乡薛家沟口人。父母早丧,家境贫穷,十二岁时,到箱主王德朝的汉调二簧班学艺,初习生角。首次扮演《扫雪》戏中的丁生,动作逼真,催人泪下,荣获银牌。十五岁后改习净角,在名净大师吕庆华教导下,苦练唱、念、做、打四功,噪名益进。素以扮演《出五关》、《空城计》著称,人称“活关公”、“活孔明”。1949年受聘河南,任淅县汉剧团团长,第二年参加南阳地区文艺会演,一举夺取三个一等奖。他热爱家乡,愿为家乡文艺事业贡献力量。1956年商洛剧团成立时,他回商洛剧团任团长。嗣后不久,山阳剧团成立,他又回山阳剧团任团长,带领全团人员,巡回豫鄂陕演出,颇负盛名。他精心授徒,乐于助人。长年累月,积劳成疾,病故时年仅45岁。&&&&阮开典()&&&&莲花池贺家原人,十岁绐地主放牛,忍饥受冻,挨打挨骂,练出一身力气,养成顽强性格。解放后,他分得土地,盖起新房,时常念叨“新社会好!”土地入社,耕牛入社,他都情愿,只是担心牛多难喂,就报名当饲养员。他爱牛胜过爱自己,总是想方设法让牛吃饱喝足,从不鞭笞。他经管牛十分认真,从不见牛糟害庄稼苗。他被评为模范饲养员,被选为大队贫协组长。1966年春的一天,牛在山坡上吃草,突然有两个牯子打起架来,其中一头已退至崖头,若再后退一步,二牛都将摔死。开典见此,飞步赶去,用脊背扛住即将登空的牛蹄子,把下边那头牛斜顶上去;此刻,上边那头牛又抵下来,一头抵在他的胸部。他忍痛抓住牛鼻子,把牛拖离险地。队上的牛得救了,而开典却因受伤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学习阮开典公而忘私的精神,《十唱阮开典》颂歌一时遍唱全县。&&&&李兰州()&&&&祖籍湖北省天祥县李家集,儿时随父迁居山阳县城东关。以营农起家,开垦、购置田地三百余亩。民国中期,变卖土地二百多亩,积资筹建面粉加工厂,以时局动乱,田资耗费几尽,兴办工业未能如愿。全国解放时,家有土地96亩,被划为地主。&&&&兰州勤耕耘,喜读书,家藏古籍数千册。民国三十六年(1947)秋,其精心收藏十二年()的《大公报》毁于兵燹。建国后,1950年,将家藏古书2000余册悉数捐赠人民政府。&&&&其父去世前,因避匪劫,曾将一部分银币暗藏于东云台山地下。1958年8月,兰州在“向***交心”会上,报告此秘。县公安机关组织民工发掘,得银一罐,内装银锭四枚,银元数百枚,总重848两。兰州将银全部交公。8月25日,县人民委员会召开庆功大会,奖励李兰州人民币1000元。&&&&兰州将所获奖金,分出400元捐赠东关食堂添置灶具,改善伙食。其余部分留作子女学费,鼓励子女刻苦学习,投身革命,时人赞其为“杜燕山第二”。&&&&谭道鹏()&&&&石佛寺人。父亲谭家和,猎户。民国十四年(1924)照川大恶霸王炳初私加粮款。鱼肉百姓。谭家和联合贫苦农民起而反抗,遭王炳初杀害。为避灭门之祸,道鹏随母外逃乞讨。民国二十七年(1938)8月,他到保甲队当勤务兵,伺机杀死王炳初之弟王和廷,以报杀父之仇。民国三十二年(1943)谭利用矛盾,与照川副乡长结为金兰,被荐任郑家庄保长,三十四年(1945)七月联络周枝林、谭道明、李长连、刘新德等12人发起“东河暴动”,枪杀照川乡长王炳初,占居龙山,成立游击队。同年八月,他带领游击队员38人,偷袭郧西县香口乡公所,缴获一批枪枝弹药。接着袭击照川、王仙坪、口头坪乡公所,队伍扩展到130人。第二年初,与中共陕南游击队领导人巩德芳联系,被任为陕南游击队第四大队队长,并加入中国***。同年7月,中原军区突围到商洛,在山阳照川成立郧山县民主政权,谭任郧山县长兼郧山支队队长,先后配合主力部队,攻打漫川关、夹河关、莲花池、双河口和旬阳县城,保护郑位三、陈少敏等中央领导,就地安置保护中原军区部队伤病员一千多人。1947年11月山阳首次解放后,他先后担任郧山县独立营营长、郧山县武装科长、商南县县长、商洛检察分院检察长、商洛行署水利局长等职。&&&&孙启忠()&&&&贫农,过风楼北沟人。五岁丧父,随母乞讨。十二岁与邻牧牛,成人后常被抓丁拉浮=夥藕螅1954年实行农业合作化时,被选为北沟农业社副主任。他带领社员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在光秃秃山上挖坑淤泥,栽活华山松150亩,经精心管护,十二年成茂林。1965年被评为造林模范,出席全国劳模大会。此后,他护林更为刻苦,经常守林中除虫草、防火灾,制止乱砍滥伐,风餐露宿,任劳任怨,数十年如一日。病故时嘱葬于南山,长与绿树为伴。&&&&赵延善()&&&&黄土包人。少时家贫,未能上学。二十多岁出家学道,随师采药行医,粗通文墨。建国后还俗,在家办药铺,以针炙、草药为人治病,收费低廉,对于贫者,往往分文不取,并常常供给患者食宿,时人称颂他,“待人胜待己,积德不积财”。1956年,被招收为医师,先后调高坝卫生所、十里卫生院工作。他接诊患者,不论上班下班,随叫随到,诊医病人之多,常为全院之最。“文化大革命”中,他因当过道士,被划为“牛鬼蛇神”,清除回家。周围数十里的病人赶往其家,求其医治。他把数年积蓄用来买成药品、被褥和粮食,安置病人食宿、就诊。一时间,“灶里不断火,院里不断人”,而自己却常吃剩饭剩菜。在群众的要求下,卫生院将他请回去,他更是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医好许多疑难病,被人誉为“赵活神”。逝世后,自愿举哀送葬者约千人之多
发表于: 5:00:24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1:23
穷人与富人:欠个人的钱是穷人,欠国家的钱是富人;喝酒看度数的是穷人,喝酒看牌子的是富人;写书的是穷人,盗版的是富人;吃家禽的是穷人,吃野兽的是富人;耕种土地的是穷人,买卖土地的是富人;女人给别人睡的是穷人,睡别人女人的是富人。  贫穷与富裕的新解:贫穷时养猪,富裕后养狗;贫穷时种稻,富裕后种草;贫穷时想娶老婆,富裕后想找情人;贫穷时老婆兼秘书,富裕后秘书兼老婆。  现代企业职位新解:总是在裁人,简称总裁;老是板着脸,所以称老板;总想监视人,所以叫总监;经常没道理,就叫经理;让领导秘密舒服,称为秘书。  四清四不清:开啥会不清楚,开会坐哪清楚;谁送礼不清楚,谁没送清楚;谁干得好不好不清楚,该提拔谁清楚;和谁睡不清楚,睡觉干什么清楚,男人一生难忘的女人。  不是错别字的名词:愚民同乐;植树造零;白收起家;勤捞致富;择油录取;得财兼币;检查宴收;大力支吃;为民储害;提钱释放;攻官小姐。  “政冶”新解:黑呗!什么叫权力?整呗!什么叫升官?送呗!什么叫学问?抄呗!什么叫潇洒?不回家呗!什么叫能力?喝呗!什么叫本事?吹呗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1:55
新闻联播的发现:开会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人心没有不鼓舞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完成没有不超额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竣工没有不提前的,接见没有不亲切的,中日没有不友好的,中美没有不合作的,交涉没有不严正的,会谈没有不圆满的。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2:26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2:56
官场之最;最难找的地方──有关部门;最难捉摸的官话──研究研究;最神秘的机构──组织上;最大的官──一把手;最难管的东西──一张嘴;最谦虚的时候──在上级面前;最冠冕堂皇的语言──工作需要;最易接受的行贿──您讲得真好!最关心的信息──自己这次能否升迁;最傻的高兴──你的问题组织上考虑了;最无奈的选择──因为年龄;最阴险的害人理由DD群众反映!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3:20
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的官有多小;  到了上海才知道,自己的钱少;  到了东北才知道,自己胆有多小;  到了重庆才知道,自己结婚太早;  到了瑞士才知道,开个银行帐户没有十万会被人耻笑;  到了丹麦才知道,写个童话其实可以不打草稿;  到了维也纳才知道,乞丐都能弹个小调;  到了希腊才知道,迷人的地方其实都是破庙;  到了巴拿马才知道,一条河也代表了主权的重要;  到了智利才知道,火车在境内拐个弯也很难办到;  到了南非才知道,随时会被爱滋吻到;  到了撒哈拉才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  走遍非洲才知道,吃人有时候也是一种需要;  到了巴西才知道,亚洲足球差点让上帝疯掉;  到了曰本才知道,死不认帐的人有时候很讲礼貌;  到了中国才知道,孩子只生一个才最好;  毕业之后才知道,同学原来真的很难忘掉!  到了群后才知道,原来大家都没有发言的爱好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4:00
这年头,听说要去打台湾,一老红军把计献:派三万人马足矣:派一万小姐过去把他奶奶的**身体搞垮,派一万河南老乡过去把他娘的经济搞乱,派一万领导干部过去把***国库折腾干。&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4:36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5:39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6:23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7:07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7:57
&&[此贴被西安[长风]于&15:56:06编辑过]
发表于: 5:08:59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发表于: 5:09:47
&[此贴被西安[长风]于&5:38:00编辑过]&
发贴数:344
发表于: 7:23:02
欢迎长风到来,图片需要从下面添加,复制黏贴不显示!
挖掘山阳精彩,展示山阳辉煌
发表于: 5:39:26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上一页 1下一页
到哪手机都能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电话: 传真: 邮箱:
地址:陕西省山阳县 邮编:
Copyright & &山阳在线版权所有&&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仓丰路改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