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硝150克温水化开治疗寻麻疹怎么治疗比较快吗

荨麻疹_荨麻疹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中医辨证治疗_医学百科
日今天是国际日
目录1 拼音qián má zhěn2 英文参考hivesurticari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3 概述荨麻疹为病症名。系由各种所致的一种性。属“”“”“??”等范畴。多为过敏所致。常与食物如鱼虾、、、某些,或外界冷热刺激等有关。
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暂时性炎性与大量。造成局部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有剧痒。可有发烧、、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鲜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一的风团,伴瘙痒或烧灼感。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大多数荨麻疹属,少数属。现代对本病尚无。对经常反复发作者,不易根治,且应用西药还会产生一些。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痦瘤”、“瘾疹”、“”等证,民间俗称“风疹块”、“”等。对本病的认识很早,《·刺论》中已有“瘾轸”之名,《·风痦痛候》说:“夫人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搏于,与并则生痦痛。”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历代医著对本病都有一定的记载,如明代《》、《》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得颇为仔细。《》说“食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清代,《》根据本病非完全由风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慎用风药”;《》则提出了“、清热、托疹”的治疗大法,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在古代还创制了一些治疗本病的专方,如、等,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现代荨麻疹,最早报道见于本世纪50年代,这是有关针刺的介绍。之后,随着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各地又介绍了许多针刺方法,如、、、或单用拔罐等,不仅方法简单,而且确有良效。治疗方面,从50年代末起,在前验的基础上,以祛风解表为主治疗,或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选用和血之剂加减治疗。另外还有部分其他治法。至60年代中期,有文章专门就病因及治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和卫”、“凉血”、“”、“泻火”、“”等五个治疗法则。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因其缠绵,历久不愈,反复发作,故有时又称为顽固性荨麻疹。80年代以后,临床上对此病颇为重视,其病机多责之于虚、湿、风、瘀;治疗方面,主张固表、清理、祛风止痒、养血和营、活血祛瘀等,尤其是久邪人络,认为宜选用虫类搜剔之品。目前,有关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报道,积累有300多篇,累计病例逾万例,无论是分型治疗,还是运用专方,均有很好的疗效,一般可达90%以上。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机理研究尚不够深入,大量的临床报道多限于治药介绍及病例的积累,且各医家对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的阐述和辨证分型的方法很不一致,今后应重视这方面的规范化研究,并从中筛选出有效方药,旨在进一步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诊断
根据风团皮损诊断不难,应积极询问病史与查体,尽量找出病因,应与相鉴别。后者水肿性风团呈弥漫性大片红色斑片,边缘不清。丘疹状荨麻疹应和相鉴别。4 诊断要点本病诊断要点:①皮疹骤起骤退,为各异、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皮肤阳性。若伴有腹痛、、等胃肠道症状者谓腹型荨麻疹。②瘙痒剧烈,重者可伴有等全身症状。③急性发病,病程不逾1个月者称急性荨麻疹,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则称为慢性荨麻疹。5 治疗措施找出病因以消除病因为主,有时常须应用,对某些食物过敏时暂且不吃。慢性感染灶常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因,但有些荨麻疹病人的病因很难确定或不能发现病因。
1.内用药& 抗胺药是治疗各种荨麻疹病人的重要药物,可以大多数病人症状,抗组织胺药物虽不能直接对抗和组织胺,不能阻止组织胺的释放,但对组织胺有争夺,可迅速风团的产生。抗组织胺药有各种,最好选用副作用较少者,尤其高空的工人、驾驶员等工人要慎用,易因昏倦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久用一种抗组织胺药容易引起耐药性,可另换一种。或交替或合并应用。的耐药性较成人大,因而相对用量也大。
抗组织胺药物的种类很多,结情及临床表现可选用()有良好及抗组织胺作用,对人工荨麻疹,能荨麻疹及寒冷性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
、能增加内而抑制组织胺的释放,能迅速促使急性荨麻疹或巨疹的风团或水肿消退,尤其氨茶碱和抗组织胺药合用或和肾上腺素有,对并发或腹痛的病人尤其适用。
6-可用于寒冷性荨麻疹和巨大荨麻疹,或普鲁苯辛及可用于胆碱能性荨麻疹。
钙剂可用于急性荨麻疹,、安洛血等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
类应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及性荨麻疹,对压力性荨麻疹及激活的荨麻疹可用少剂量。荨麻疹并发更须应用。有人应用每隔3~4周注射一次的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
2.局部用药& 或都可达到暂时的疗效。
治疗各类荨麻疹有显效。急性荨麻疹型用,型用治疗。丘疹状荨麻疹用荆防汤治之,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同急性荨麻疹治疗;病程迁延者用活血化瘀,祛湿,温中补肾,辨证治疗。有热者用清热汤,有风寒者用永安止痒方,用,,用等治之。5.1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皮疹及瘙痒完全消失,停药3个月以上未见复发。
好转:皮疹基本消失,瘙痒等症状改善,但在3个月以内仍有1~2次发作,或仍有发作,但发作的程度和次数明显减少。
无效:治疗2个星期,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变。5.2 分型治疗(1)风寒型
治法:散寒祛风,止痒。
:12克,6克,6克,10克,6克,15克,6克。
加减:有加、;表卫不固加、防风、;久病体虚加、;瘙痒难忍加、白藓皮;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加。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99例风寒型荨麻疹,临床痊愈93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常用:可选麻黄、等加减。
(2)风热型
治法:清热疏风
处方:生地12克,10克,10克,10克,10克,12克,3克,6克,6克,10克,蝉蜕6克,白6克。
加减:反复发作者加、、;合并胃肠道症状者加白芍、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23例风热及风热挟湿型荨麻疹,全部临床痊愈。
常用成方:可选、消风散、麻杳石甘汤等。
治法:益气固表,祛风止痒。
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12克,12克,当归12克,12克,24克,防风15克,白藓皮15克,乌梢蛇15克,甘草5克。
加减:疹色淡红,受风着凉者加麻黄、桂枝;冷痛,遇冷起白色风团加、;思饮,起红色风团者加生、、川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周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慢性属气虚型荨麻疹例,临床痊愈89例,好转2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4.9%。
常用成方:可选、、。
治法:养血和营,祛风止痒。
处方:生地15克,赤芍10克,当归15克,10克,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蒺藜15克,蝉蜕10克,地肤子10克,甘草6克。
加减:虚弱加黄芪、白术;湿甚作痒加、、;挟风寒加麻黄、、白藓皮;挟风热加银花、连翘;奇痒难忍加全蝎、地龙、乌梢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血虚型荨麻疹249例,临床痊愈199例,好转3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2%。
常用成方:可选、等加减。
(5)湿热型
治法:清热,散风止痒。
处方:苍术10克,厚朴9克,6克,甘草5克,10克,连翘10克,地肤子10克,茯苓10克,蝉蜕10克,丹皮10克。
加减:痒甚加、苦参、徐长卿;脘腹痛甚加炒炽壳、焦楂曲;疹红或咽红赤加银花、地骨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湿热型荨麻疹15例,临床痊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
常用成方:可选用、或解醒汤合加减。
(6)血瘀型
治法:破瘀,祛风止痒。
处方:地龙12克,12克,赤芍A0克,10克,丹皮10克,10克,土茯苓14克,连翘14克,地肤子14克,6克,6克,甘草6克。
加减:痒甚加、;风热加蝉蜕、黄芩;血虚去丹皮,加当归、白芍;湿重加苦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218例本型,临床痊愈193例,好转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9%。
常用成方:可选、等。5.3 专方治疗(1)加减九味羌活汤
组成:10克,防风6克,炒苍术6克,1。5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10克,炒黄芩6克,甘草6克,生姜2片,头3枚。
加减:无寒热,去生姜、葱白头;风热去;由药物反应引起者,重用甘草,加;寄生虫引起者,加、肉;反复发作加蝉衣、浮萍草、地肤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儿童用量酌减。
疗效:共治疗152例急性患者,痊愈14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68%。
(2)抗敏灵
组成:党参20克,黄芪30克,当归20克,黄芩20克,香附15克,麻黄10克,细辛5克,陈皮20克,荆芥Z0克,10克,20克,甘草15克,大枣8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每次约150毫升,日服3次。儿童用量酌减。
疗效:共治疗136例风寒、风热及湿热型患者,痊愈92例,好转4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
(3)祛风汤
组成:乌梢蛇15克,黄芪20克,生地10克,当ll5 1o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6克,苦参6克,6克,2克。
加减:偏寒重用荆芥穗,加桂枝;偏热加牛蒡子、夏枯草;偏湿加苍术、羌活;腹痛恶心,重用白芍,加、甘草;水肿,重用生地,加、;易者加、;水肿性红斑者加丹皮、;瘙痒难忍加地肤子、、白藓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第3次药液熏洗皮肤疗效:共治疗88例老年慢性荨麻疹,临床痊愈54例,(4)四虫汤
组成:乌梢蛇9克,地龙15克,9克,蝉蜕6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
加减:风寒加桂枝、白芷、丹参、徐长卿;风热去荆芥、防风,加银花、牛蒡子、、黄芩、丹皮;表卫不固加黄芪、党参、白术、;血虚加熟地、当归、白芍;胃肠加、、、山栀、、红藤;兼有湿邪加苍术、苦参、土茯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忌腥辛之品。
疗效:共治疗178例慢性荨麻疹,痊愈102例,好转6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1.6%。
(5)过敏煎
组成:防风6克,黄芪15克,生乌梅15克,制首乌15克,地肤子10克,地龙10克,丹皮10克,甘草10克。
加减:遇冷即发者加桂枝8克,制附片6克;遇热加重者加生地、蝉衣;伴腹痛腹泻者加木香8克,生30克;者倍黄芪,加白术;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者倍乌梅,加防风;伴者加、槟榔。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65例各型患者,均于2周内获临床痊愈,有效率100%。5.4 老中医经验林鹤和
彭×,男,22岁,日诊。昨日食鲜虾肢出现米粒大小,瘙痒难忍,继而波及全身。经用西药,症状缓解,今晨风疹复现,颜色鲜红,融合成片,高出皮肤,伴有剧烈刺痛,发热(39.2℃),口渴饮冷。红绛少津,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传营,气阴两伤。
处方:石膏60克,大生地、各30克,北、、丹参、连翘、、知母各9克,20克,银花15克,生甘草6克。
服1剂,降至38.2℃,风疹大部分消退。舌质红,舌面津液来复。再服3剂,痊愈。
按:急性期在除去病囚后,选用,佐用凉血药,一般能取效。但亦有桂枝方不获效者。本案为食鲜虾过敏的急重证候,炽盛,人营伤及气阴,故治以大剂甘寒,佐以甘苦,并根据叶氏“入营犹可”之论,加用辛凉之银花和连翘,使邪毒有出路。紫草凉血,钩藤止痒,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5.5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分二组:第一组透、、;第二组透、、区。两位交替使用,其中神道透至阳、大椎透身柱两小时,耳针留针1小时,余穴均,不留针。5.6 用药规律根据临床资料,选择处方完整、疗效确切的专方57首。这些专方共治疗了各型荨麻疹患者3000余例,疗效约90%左右。经统计,共涉及药物有130味,其中53味使用频度较高、应用较广。详见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甘草、防风、、当归、黄芪、蝉蜕。
荆芥、川芎、生地、苦参、蒺藜、地肤子、首乌、大枣。
党参、乌梢蛇、、地龙。
生姜、麻黄、桂枝、僵蚕、茯苓。
丹皮、陈皮、苍术、熟地、连翘、黄芩、。
浮萍、牛蒡子、大黄、细辛、胡麻、土茯苓、威灵仙、枳壳、香附。
白术、、乌梅、丹参、石膏、。
附子、、白芷、、肉桂、、、蛇床子。
由于各地对本病的病机认识备有所不同,专方中的辨证用药也有所侧重,疏风解表之荆、防、银、翘;之四君、四物都有所运用,故临床用药的面较广。然而,从上表可见,目前临床上仍以疏散风邪,养血和营为主。此外,燥湿止痒也是改善临床症状的重要手段,为临床所重视。对虫类药物治疗本病的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也占有一定的比重。5.7 其他疗法(1)针灸
取穴::曲池、血海、三阴交、。配穴:、、、大椎透身柱,神道透至阳。
操作:选取2~3个主穴及1组透穴或1个配穴。主穴用泻法强刺激,1~2分钟,留针20分钟,其间可反复2~3次。透穴采用26号5寸长的,沿皮透刺,留针1~2小时。后溪、委中、尺泽,均以。
疗效:共治疗387例急性荨麻疹,有效率在76.9%~98.5%之间。
操作:患者仰卧。用迅速将扣在神阙穴上,3~5分钟后取下,用同样方法连拔3遍。每日1次,3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34例,仅4例无效,有效率达98.8%。
取穴:主穴:肺、、。配穴:心-、内分泌、肝。
操作、:常规。用5分毫针刺入耳穴至软骨,以重手法持续捻转刺溜,直至发热潮红,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二侧交替轮用。上述耳穴也可用籽压丸,或用揿针埋人,2~5天起针。
疗效:共治疗70例,有效率达95%~100%。
(2)外用方
组成:100克,白藓皮25克,20克,马勃15克。
用法:上药用纱布包好扎严,用开水浇透药包,再用60度开,倒于药包碗中,泡片刻后即可取药包擦患处。如药包变凉可将酒烧热后,再泡再擦,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123例,全部痊愈。
组成:紫背浮萍150克(鲜品加倍),100克。
用法:上药至沸后约10分钟,毫升,待温度能耐受时,用毛巾蘸药汁,从上向下搽擦,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搽后切勿用水。
疗效:共治疗97例,效果良好。5.8 其他措施寻找病因并去除之。患病期间注意避风、保温,禁食鱼、蟹、虾及辛辣之品。6 病因学约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其可由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复杂因子引起。常见的可以为:
1.药物& 许多药物常是引起本病、、、类药物。血清、等可由引起,、、阿托品等药物能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按等引起。
2.食物& 以含有特殊的鱼、虾、蟹、鸡蛋、等常见致病因素。
3.感染& 性感染、性感染、性感染与寄生虫。虫咬症如螨、跳蚤、等。
4.物& 各种花粉、尘土等。
5.物理及化学因素& 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性和机械性刺激或某些进入而发病。
6.因素& 如家族性冷性荨麻疹。
7.因素及内分泌的改变& 精神紧张、感情、、绝经、等。
8.内科疾病& 、癌肿、、和、SLE、高血脂病、、、、等。7 发病机理风团发生的机制可分两类:变态反应与非变态反应两种。
1.变态反应型& 主要是第Ⅰ型,是与作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使它们的颗粒脱落而产生一系列化学介质(组织胺及组织胺样物质包括慢性反应性物质、、缓与激肽类、、等)的释放。从而引起扩张、通增加、痉挛、分泌增加等。产生皮肤、粘膜、道和呼吸道等症状。
有的属于第Ⅱ型,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过敏,即C3与C5及释出趋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白细胞释放酶,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与组织胺类物质而发病,例如痢特灵或注入异种血清蛋白引起荨麻疹等反应。
2.非变态反应型& 由某些生物的、化学的及物理的因素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白细胞、使其释放颗粒而发病,皮肤末端增强,大量释放的乙可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扩张与通透性增强而发病。也可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织胺等介质而发病。
激肽与缓激肽也使毛细血管扩张与其通透性增加,和寒冷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与压力性荨麻疹等发病有关。5-羟色胺、等可与荨麻疹的发生有关、慢性反应物能引起哮喘,但是否与荨麻疹有关还未证实。8 辨证分型各家的分型方法,本致可分为以下数型。
1.风寒型 风团色白或淡红,稍沾冷水则可诱发,瘙痒异常,遇冷当风则加剧,遇热可减轻,口不渴,可伴有。舌淡苔殷白,脉浮缓。
2.风热型 风团色红,连接成片,暴痒难忍,可有针刺样感,遇热稍减,伴自汗口渴,甚则发热。苔黄,脉浮数。
3.气虚型 风团如大,成片,疹色与肤色一致,伴倦怠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胖,脉弱。
4.血虚型 风团形似豆瓣,边缘红晕色淡,皮肤,伴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
5.湿热型 风团鲜红或中央色白、边缘鲜红,搔抓之后,皮肤迅即潮红水肿,局部或全身瘙痒及热感,伴恶心呕吐,头晕。舌淡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6.血瘀型 大片风团遍布全身,色红,时起时消,历久不愈,瘙痒难忍,烦躁,。苔薄黄,脉弦细。9 临床表现迅速出现风疹块(风团),在风疹块出现前几分钟,局部常发痒或有麻刺感。有的病人在风疹块出现数小时或一两天内有些全身症状如食欲不好,全身不适,或发热。
风疹块扁平发红或是淡黄或苍白的水肿性斑,而边缘有红晕。有时,风疹块呈环形可称环状荨麻疹,几个相邻的环形损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图状,可称为图形荨麻疹。有时,损害中央有淤点,可称为出血性荨麻疹,及胃肠可以同时出血。风疹块中有水疱时称为水疱性荨麻疹。有大疱时称为大疱性荨麻疹。有时,水疱或大疱发生于似乎正常的皮肤上,但常有红晕,这类风疹块较易发生于儿童。
风疹块往往在一两小时或几小时内最多1~2天内消失,但别处常有新损害陆续出现,风疹块已消失处在24小时内一般不再发生新损害。风疹块消失后,皮肤恢复正常,有时有暂时的色素斑而称为有色素沉着荨麻疹。风疹块的大小及数目不定,可出现于任何部位的皮肤,粘膜。风疹块引起剧痒,针刺或灼热感,但各人的程度不同,严重的病人有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尤其急性荨麻疹病人可发热达40℃左右,可降低甚至发生和,须及时处理,大多数病人只有发痒的风疹块而无其他症状。
风疹块的病程不定,有的病人在一日之内可发生数次皮疹,经过几天或一两周至数周后停止发作,可称为急性荨麻疹。但不少病人天天发生皮疹,或是断续地屡次出现或加重、缓解或消失,可达数月或若干年之久,可称为慢性荨麻疹及特殊类型荨麻疹。
1.急性荨麻疹& 常是急性发作,全身瘙团皮疹,可伴高烧,严重者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病程1~2周内自然痊愈应积极治疗。
2.慢性荨麻疹& 不断发生风团皮损,持续1~3个月或数年之久,病情与发病情况也可因人而异,有很大差异。有时可并发人工荨麻疹,多在腰带等受挤压处发生。由于接触冷水或冷风吹拂而引起的风团叫冷性荨麻疹。多为阵发性小片的风团,有红晕,可泛发全身,这类病人对乙酰胆碱敏感,可用乙酰甲基胆碱0.01mg作。注射后10分钟,可出现直径1~1.5cm大小的风团,即为阳性,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3.血管神经性水肿& 又称巨大荨麻疹。是由于和组织中C1酯酶抑制物水平的减低,或无活性所致。是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小血管受累,等介质导致血管扩张、渗透性增高、自血管进入疏松组织中形成局限性水肿,具有发作性、反复性及非凹陷性的特点,一般不痒,可单发,突然在口唇、面侧部或局部出现正常皮肤颜色的肿胀或由于肿胀严重、压迫皮肤浅表的毛细血管而呈白色肿胀损害,边缘不清,局部有紧张感,一般痒感不明显,该类损害可在数天内自然消退,但可以复发生,有些病人也可出现两片以上的损害,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病人可因发生在咽峡部而造成。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
4.丘疹状荨麻疹& 是儿童常见皮肤病,成年人也可见到,在季节反复出现,本病是一个以症状特点而命名的疾病,实际上本病部分患者即为虫咬症。尤其以类叮咬而引起的性,是一种迟发性反应需10天左右,再受叮咬则促使皮疹发生,反复叮咬后产生脱敏作用。
皮疹为纺锤形的红色似粒大小的风团样损害,可散发可群集,可有、水疱,搔后皮疹呈风团样肿大,新旧皮疹常同时存在,1~2周消退,留下暂时色素沉着。常复发,瘙痒极剧,但无全身症状,局部肿大。10 参考资料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技术出版社,.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荨麻疹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五 18:45:43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芒硝外治新用【草根一生】
芒硝咸寒,具有润下软坚、泻热通便、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本品有抗病毒、抗感染的作用,外用芒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1.治两眼红肿
用硭硝粉放在豆腐上蒸化,取汁点眼。
硭硝用水蒸,露一夜,过滤。以清液洗眼。虽久患者亦能治。
取芒硝、大黄各130克,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陈醋调为稀糊状,外敷太阳穴(双侧)。每天2-3次,每次1-2小时,连续用药2-3天即可,适用于风热头痛。
4.治肌注后局部硬结
取大黄、芒硝各100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食醋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敷药3~5天。可清热解毒,散结止痛。
&&&&5.疥疮结节
&&&&芒硝100g,嘱其温开水溶后外敷,1日1次,20天后结节消退。
(1)蛇床子、苦参、地肤子、白藓皮各30克。将上药择净,水煎取汁,加入芒硝60克溶化,擦洗患处,每天3次,连续擦洗5天可愈。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痒。(2)取芒硝约200克,用约0.5公斤温开水溶化后,湿敷患处,每次可敷30分钟,每天敷两次,甚者可连用两天。
相当于西医的接触性皮炎,治疗一般以抗过敏或清热解毒及外用法治疗。具体用法基本同急性湿疹用法,患病面积大者,也可采用泡洗。一般一次可愈。
将患鸡眼的脚泡在温水中,待鸡眼上面的角质层泡软,用小刀剔去上面的角质(硬皮),以不出血为度,再取小块胶布,中间剪一个与鸡眼大小般的小洞,贴在鸡眼上,把结晶状芒硝填入鸡眼部,上覆胶布固定,每天或隔日换药一次,直至获愈为止。
9.治药物性静脉炎
取芒硝200克,加温开水1000毫升溶化后,局部热敷,每间隔6小时敷1次,每次30分钟,连续湿敷5天可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
10.治指甲肿痛
用硭硝煎水浸泡指头。
芒硝250克,溶化于5000ml温开水中,待凉,湿敷患处,毛巾变热或变硬时再在芒硝液中浸湿,再敷,如此反复操作50分钟,每天4次。24小时后更换新鲜药液。或芒硝100-200克袋装压在肿胀之处,每次30分钟,每天6次。
芒硝500克用沸水300毫升化开,待凉后,用毛巾沾芒硝液敷乳房。干后就换。每次贴20min,间隔10min浸换1次。每日治疗2次。
取芒硝200克,用纱布包裹,分别置于两侧乳房上,用胸带固定,经24小时(天热12小时)取下,如1次未见效,可继续敷2次,一般用药3天后可退乳。定时观察芒硝性状,当发现芒硝变硬结晶颗粒变大时,应及时更换。
14.治慢性前列腺炎
取芒硝、蒲公英各30克,野菊花、虎杖、大黄、黄柏各15克,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后,水煎取汁,坐浴、外洗,每天2次,每次20分钟,每日1剂,连续用药30天可愈。可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15.治急性睾丸炎
取芒硝200克,研为细末,加入清水2000毫升,湿敷患处,每天外3次,连续敷药5天可愈。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芒硝500克,五倍子60克,荆芥50克,加水5升。加水煎后过滤药液至盆中,患者蹲在盆上面趁热边熏边洗。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运用自制的双层治疗袋,将芒硝100-500克不等灌入并封闭开口。肝硬化腹水病人外敷于脐部神阙穴,肢体水肿病人外敷于水肿部位,每日一次更换治疗袋,更换前清洁局部皮肤并观察皮肤情况,测量腹围、肢体水肿部位,7天为一疗程。
18.治急慢性肾炎水肿、少尿
取芒硝60克,大蒜120克,共捣糊状,外敷于双侧肾区。每天敷药
4小时,3天为1个疗程,连续敷药3个疗程。一般敷药12小时后,尿量即开始增多,7天后水肿消退。
19.跌打损伤
芒硝5克、大黄30克、栀子30克、桂枝10克,研细末备用。用时取适量药末,水酒各半调敷患处。
20.新生儿便秘
患儿平卧,用温水清洗脐部待干,取芒硝粉10
克直接敷于脐部,外贴贴膜,72小时后去除,清洁脐部。外敷后肛门大量排气,72小时内排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治疗寻麻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