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港小学有多少活动的丑女照片越丑越好多越好.

> 校园播报 > 文章内容
如东县掘港小学:这个儿童节,我们一起过(图)
作者:沈 霞 发布时间: 来源: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江苏围绕"三强两高"目标,建设文化强省网络人肩负着时代使命。
随着BAT等巨头纷纷圈地,网络文学迎来"黄金时代"。
& &&&& & 正文
如东建立县队校办项目 催生体教结合新模式
【字号:&&】【】
  中国江苏网11月28日讯 面对县级少体校选拔运动员的路子越来越窄等难题,如东县积极创新思路建立县队校办项目,形成“一条龙”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络――
  体育训练形成“一校一品”
  前几天的一个清晨,时钟刚刚走过6时,如东县岔河小学操场,一场激烈的足球对抗赛正在进行;如东德耀小学的若干片排球场上同样热气腾腾,30多名小丫们正挥汗如雨;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马塘小学的几块篮球场上,60多名队员正在紧张地训练……
  每天这一时刻,走进如东县各小学,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支运动队紧张而热烈地晨练。“2006年起,我县体教联手,县校联动,将原先的少体校训练队,办到了各个有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建立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射箭、击剑等6个县队校办项目和9所“县队校办项目学校”,目前已形成“一校一品”的良好格局:三大球在全市争金夺银,射箭等项目在全国大赛中屡获金牌,一批体育苗子输送到省市运动队。”如东县体育局副局长崔鹏说。
  优秀运动队办到名校去
  “近八年,我县累计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25名后备人才。利群小学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重点射箭运动学校”,岔河小学被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设立为首个校外训练基地。”这一切都归功县队校办这一模式。崔鹏介绍说。
  “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有浓郁体育氛围的学校,是“县队校办”项目的优先合作对象。”崔鹏告诉记者,如东县体育局对确定为“县队校办”项目的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努力为学校运动队成特色、上档次、出成绩提供后勤保障,并施行考核和优进劣汰制度。经过8年发展,形成了以马塘小学的篮球,光荣小学、德耀小学的排球,岔河小学的足球,利群小学的射箭,石甸小学、潮桥小学的击剑,掘港小学、石屏小学的乒乓球等一批特色体育训练基地。
  校办项目写进校本教材
  县队校办的优势不仅仅是培养有特长的运动员,更重要的是将这些运动项目在全校学生中普及,成为“必修课”。德耀小学编写了校本课程《德耀小学排球校本教材》,与教学相结合,为学校排球特色可持续发展服务。马塘小学利用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大课间活动等时间进行篮球基础教学活动,学校成立中心社团、篮球队预备队,班级建立兴趣小组。光荣小学每个班都有自己的排球队。利群小学3年级至6年级都有射箭队,队员们每天利用上课前和大课间各半个小时的时间开展训练。岔河小学积极探索校园足球工作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开展“足球进课堂”活动,班班都有足球队已成为全县阳光体育和素质教育的亮点。
  体育文化植根校园文化
  “足球是岔河小学的特色体育项目,即使遇到下雨天,这里的足球课也不断,学校组织学生在室内观看足球比赛与训练片段。”该校负责人介绍,如今陈朔等学生已入选南通少儿足球队,并在去年全国足球夏令营比赛获少儿乙组第一名,陈朔个人获得金奖。甘凯、顾任B、黄蒋大亚代表珂缔缘足球俱乐部多次参加省、全国比赛获得少儿组冠军,2012年、2013年暑期去韩国受训,多名球员受到恒大足球学校的关注。光荣小学的排球文化墙,掘港小学的乒乓文化长廊,马塘小学的“篮球周”……成为学校文化的品牌,越来越多的师生家长,认识到体育具有的强身健身、磨炼意志、享受生活、增进友谊的特点。
  “会玩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差不了。”崔鹏举例说,像马塘小学篮球队的主力阚超、阚越兄弟俩,在小升初素质考试中分别考出315分、317分的高分。今年该校小升初素质考试,成绩前十名的考生中,篮球队队员占了4人……
  通讯员 王林 记者 王全立
如东建立县队校办项目 催生体教结合新模式
&&责任编辑:韩震霞、娄静&&
弥子瑕一、晋卫灵公与弥子瑕《韩非子?说...
13日,柳岩出席在上海举办的某慈善晚宴...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白蒲小学教师受邀赴如东掘港小学开展教学交流
信息发布: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日前,应如东县掘港小学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白蒲小学校长姜树华率学校部分教学骨干赴该校进行了 &活动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在掘港小学,白蒲小学教学团队首先进行了具有 &活动教学&特色的课堂教学展示,分别是陈锦林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孟玉梅老师执教的《面积的含义》和张小兵老师执教的《At the weekend》。教学展示中,蒲小教师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当的语言点拨、多样的活动训练调动了掘港小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所有听课教师的高度赞赏。
课堂展示结束后,姜树华校长在该校阳光剧场为掘港小学及许多慕名而来的教师做了题为《从学出发&&谈&活动教学&的理想课态》的专题讲座。讲座围绕活动教学的模式、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方法以及教学中的注意点等教学热点问题展开,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眼前一亮、得益良多。讲座结束时,阳光剧场内掌声经久不息。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加深了两校两地间的友谊,促进了两校的课改交流,而且进一步宣传推介了教育如皋品牌。(娄伟元)
上一篇:[ 05-04 ]下一篇:[ 05-04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行走在桂香里 & & & & & & & & & & & & & & & &——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百年回眸串场河畔一路走来在南黄海之滨,长三角平原,有座称作“掘港”的古镇。古镇成陆于春秋,初建于唐,发展于宋,繁荣于明清,绵延至今。古镇又称“宾山”,意为成陆时形成的一块由贝壳堆砌而成的地方,所以掘港又有了“宾城”的雅号。清朝末期,政治腐败,民族危机日重,在维新改良运动的影响下,各地涌现废科举兴学校的潮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以掘港之别称命名的“宾山学堂”应运而生,这就是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的前身。宾山学堂创办时,有校舍20余间,部分校舍依托于白衣庵寺庙改建。学堂背街临水,又与古刹大王庙、天主教堂毗邻,地点适中,环境幽静。学堂门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称串场河。串场河,因连结各盐场而得名。这是一方育人的水土,正如校歌所云:“我们的学校环境好,门临一水远迢迢,两岸杨柳拂李桃,风景多美妙……”沿串场河边,学堂门前有面墙,门堂上悬挂“宾山学堂”之牌匾。次年,学校改称“宾山小学校”,于是特制一块虹形校牌,以篆书镌刻校名悬挂。这一挂就是数十年,给历届学生及小镇居民留下深刻的印记。建校不久,学校又新建两层楼房一座,木质结构,楼上楼下只各有一个教室。小木楼北侧有丹桂一株,每年秋季,香飘十里,故《掘港镇志》将宾山小学列为掘港古迹之一,并附有古楼和桂树的照片。创办伊始,学校设有初小4个年级,开设国文、算术、体操、唱歌、图画、手工6门课程,有学生129人,教职员7人,第一任校长金文源(汇泉)。当年学校每年可向如皋县衙领取1453块银元,作为办学经费。其时掘港为皋东地区,受辖于如皋。此后,学校又增设高小部,小木楼作教室,增开读经、珠算、英文、理科、历史、地理6门课程,至此学校由初级小学发展为完全小学。由于宾山小学是当时掘港地区唯一设有高小及声誉最高的学校,凭着高小的毕业文凭,即能谋求职业,因此除掘港镇外,其他地区的学生亦慕名前来就读,并寄宿于校。学校1933届校友、如东县中学原副校长刘克勤回忆说,他的老家在苴镇,离掘港较远,几乎每次都是坐小条篙儿船来校,有时也坐班船,上午十时从家出发,下午三时左右才能到达,每学期大概只回家两三次。蜿蜒不息的串场河,见证了孩子们的励志求学。校园外,串场河水静静流淌;校园内,学习生活亦简单平淡。然而,当革命的烽火燃烧至这古老的小镇时,个人的成长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民国时期,学校师生开始参加进步社会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打倒土豪劣绅,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党的政策。学校1939届校友,浙江省温州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原书记彭正陶撰文回忆说,抗战期间,给他深刻印象的是校园内有块墙壁,画了一张巨大的桑叶,在叶子的右上角有只正在蚕食叶子的蚕儿。老师告诉学生们,这片桑叶就是国家的版图(当时外蒙古还属中国领土,故形似桑叶),那只蚕儿就是邻国日本,此刻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侵略我们的国家,他们就像那只桑蚕,妄图蚕食掉整个中国。老师的讲解,在孩子们的心里燃起了无比愤怒的火焰。他们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加入到保卫祖国的队伍当中。在众多有志有为的学子中,叶邦瑾就是杰出的代表。叶邦瑾,女,年仅15岁就投身革命,曾任新华社华中一分社战地记者,21岁时被捕惨遭国民党杀害。新华社延安总社电悼叶邦瑾,赞扬她“真不愧为共产党员与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模范”,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她学习。如今,在延安新闻纪念馆,陈列着包括叶邦瑾在内的10多位新闻界革命先烈的蜡像,熠熠生辉,光照千秋。像叶邦瑾那样从宾小走出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在厚重的校史上烙下不朽的红色印记。自1906年宾山学堂诞生至今,学校几易其址,几易其名,先后称如皋县第四高等小学校、如皋县立第九完全小学、如皋县立掘港小学、如皋县掘港小学、如皋县掘港国民学校、如东县掘港小学、如东县掘西初级小学、如东师范附属小学、如东县黄油枪厂‘五七’小学、如东县掘西小学等,至1983年正式复名如东县宾山小学。百年间,学校历经风雨,但伴依着古老的串场河,从容走来,一路弦歌。 老桂树下梦牵魂绕“九月中的多伦多已经有了很深的凉意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开始呈现出缤纷色彩,令人陶醉。漫步林中,我却依然觉得少了点什么。先生笑着问我是不是又想起了那棵桂花树,原来有些心思即使不说出来,身边人还是能看到呢!童年的秋天总是飘着桂花的幽香,这么多年物是人非,那幽香却一直挥散不去。电话里跟母亲谈起这棵桂花树,母亲说学校搬了,那棵树不知还在不在那里。哦,我轻叹一声,回忆却止不住地蔓延开来,把我带回母校——宾山小学。”这是学校1986届校友,时任加拿大第二大人力资源咨询公司行政助理的洪蕾为母校2006年百年庆典所撰纪念文章中的一段话。文章以校园内一棵高大茂盛的老桂树为背景,追忆了盈溢着幽幽桂香的童年生活,表达了对母校和老师的殷殷思念之情。建校伊始,校园内即有一株树龄逾百老桂树,满枝叠翠,郁郁葱葱,冰清玉洁,香远益清。百年间,这棵桂树承载着孩子们太多的欢乐,儿时的记忆里总有挥之不去的桂花香。伴随老桂树成长的历届学子遍及海内外,他们不管人在何方,身居何职,年龄多大,一提起母校,首先想起的就是校园内那株让人魂牵梦绕的老桂树。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位侨居美国50余载的老校友拄着拐杖探访母校。一进校园,记忆中的小木楼不见了,但老桂树仍在。老人伸出颤抖的手久久抚摸屈曲粗糙的枝干,喃喃道:“分别整整一个甲子了,今天终于又见到您。”说着倚立树旁叫随行的子侄为他留影。遗憾的是这棵几乎可视作学校象征的桂树在90年代中期因随学校搬迁逐渐失去生命的活力,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让曾有的遗憾不再延续,百年庆典前,学校辟地新建丹桂园,并请南通大学中文系徐应佩教授撰铭以志始末。铭文曰:“清光绪三十二年先贤创建宾山学堂,迄今百年。建校伊始,校园即有丹桂一株,以其英姿与品格感召历代学子。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其形清丽;独占三秋压众芳,不与桃李争妍艳,不让松柏之苍翠,不畏风霜之侵凌,其品坚贞;月中有丹桂,亘古发天香。晋代郗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始称金榜题名为折桂;宋代名相李纲、清代名臣林则徐均以‘桂斋’名书房自励,其魂超逸。近百年中,宾小学子出校园,别故土,越国门,建功立业,无论天长日久,无论天南海北,总有桂之幽香萦系胸怀,对其魂牵梦绕,永志不忘。然惜之,原桂树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枯谢。值宾小百年校庆之际,本着环境育人精神,为彰桂树之品、传桂树之神,特辟地广植桂树,名曰‘丹桂园’。由昔日之独木而成今朝之茂林,寄厚望莘莘学子承前启后,人才辈出,誉满天下。”百年迢迢路,总有暗香盈袖。一棵已故的老桂树,一片青翠的丹桂园,联结着宾小的昔日与今朝。宾小人对桂花有着特别的情结,于是就很诗意地称校园为“桂苑”了,并以桂文化立校。校刊《七色光》辟桂花专版,刊载桂花的生长习性,观赏、药用的价值,历代名家咏桂的诗词及赏析,关于桂花的美丽传说,还有桂花与对联、桂花与移栽、桂花与邮票的趣话等文章,以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桂花,亲近桂花、喜爱桂花。学校还于每年桂花飘香时节举办桂苑文化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桂园、摄影留念、书画展览、诗文诵读、征文比赛、小报制作、桂花知识竞赛、桂苑戏话展演、评选“桂苑之星”、举办“桂苑论坛”等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开展“走近桂花”研究性学习,邀请知名校友返校做报告等活动激发孩子们爱我桂花、爱我桂苑、爱我宾小的情感,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在学生的眼中,桂花被赋予了别样的情怀和意蕴。嫩黄悄隐绿叶间,无意争媚香自远,其不慕荣华、不事张扬的美好品质也启迪着宾小人朴实为人和踏实做事。漫步桂苑,孩子们赏其形,品其香,悟其韵,陶然而心动。 一朵红花依然芬芳在宾山小学的发展史上,“小红花”艺术教育无疑是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大革命”时期,与全国各地一样,学校教育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唯一搞得生气勃勃且取得合法地位的只有“小红花”文艺宣传队,其不仅在南通地区闻名遐迩,在江苏省也小有名气。“文革”期间,百花凋零,全县县级文艺团体只剩下一个杂技团,其似乎也处于停滞状态,而如东是全国闻名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各级领导纷纷前来指导、参观,加之一些重要会议也需要文艺活动点缀,于是县教育局领导积极向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学习,也办起了“小红花”文艺班,附设在掘西小学内。1973年,学校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48人组成文艺班,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渐配全手风琴、大提琴、小提琴、小号、扬琴、二胡、笛子、琵琶、三弦、月琴等乐器,近50件。县教育局为文艺班抽调各类专业教师,有一技之长的上海插队知青也加盟,这为“小红花”日后一枝独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宣传队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排练文艺节目,有合唱、独唱、重唱、小组唱、表演唱、弹唱、独奏、合奏、舞蹈、相声、话剧(折子戏)等。当年在全国流行的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小演员们穿上崭新的新四军军服,表演得也是有板有眼。为方便训练和演出,政府还专门为学校建了一座大礼堂。大礼堂配备长椅子,能容纳180多名观众。一般接待演出就在该礼堂进行,重要演出就到县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如今已被车水马龙的街道取代,可当年同样是门庭若市。在宾城众人的交口称赞中,“小红花”频频亮相,仅是国家级的接待演出就有四、五次。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媚,时任江苏省主要领导许家屯、钱信忠、宫维桢等来如东视察工作,观看了“小红花”的演出后赞不绝口。据“小红花”艺术指导老师、如东县教研室原副主任胡恩泉回忆,林佳楣同志观看演出时穿着很普通,灰色对襟上衣,戴着眼镜,穿着布鞋,观看时兴致很高,每个节目都带头鼓掌,对“小红花”演员十分喜欢,亲了又亲,临走还不忘向后台工作人员频频致意。1978年,这班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48人中有45人考取如东县中,这也有力地证明了艺术教育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积极实施艺术教育,在全县率先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各类兴趣小组正常开展活动。特别是于1986年启动的全校各班参与的“小孔雀”舞蹈比赛,延续近20年,成为艺术教育独特的风景,诸多学子甜美的回忆。1989年,学校被确定为南通市艺术教育布点学校。同年5月,国家教委音乐教育专家方堃、李广汉来校视察艺术教育情况,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一枝红梅出墙外,唤得如东遍地春”。时隔两年,两位专家二进宾小,给广大师生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此后,学校明确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优化学科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确立“以美辅德,五育并进;以美益智,培养能力;以美育艺,提高素质”的整体工作目标,并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德育和学科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时间,各级领导、教育同行纷至沓来,参观学习。学校也多次承办市、县素质教育现场会。《江苏工人报》、《南通日报》、南通广播电台、如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报道学校艺术教育取得的成绩。步入新世纪,新时期学校传承艺术教育特色,积极实施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回归童真、充满童趣、发展个性、培养特长”为宗旨,不断丰富和发展“小红花”艺术教育,努力实现以艺辅德、以艺怡情、以艺益智、以艺健体。学校兴建艺萃楼,开辟艺教专用教室,购置各种乐器,增强师资辅导力量,使艺术训练常态化。学校还与县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合作,探索校内外艺教合作联办的新路。艺萃楼,艺术荟萃之地。每天清晨或傍晚,楼内歌声飞扬、琴声悦耳,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展示才艺。每年庆“六一”儿童节素质教育果展示精彩纷呈,每年参加南通市“三独”比赛捷报频传,《鼓娃》《忆江南》等传统经典保留节目依然耐看。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名小学、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南通市首批艺术特色学校、南通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宾山小学,这所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百年老校,如今正以勃发的风姿阔步行进在江海平原。目前学校有教职工190人,学生2400多人,拥有江苏省特级教师1人,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18 人。学校以“爱众亲仁,乐学笃行”为校训,强化“修身、为学”育人观,积极实施新教育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当下,学校正积极推行“教师主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学校把在文化课程上积极实施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活动课程上推进“小红花”艺术教育确定为“两条腿走路”的整体发展思路。为了使生态课堂彰显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三大特征,呈现自主、和谐、快乐、简约的理想境界,追求学生向往、学有所得的情趣课堂、智慧课堂与生命课堂,学校研发了《悦读日志》、生态课堂《文化手册》和《评价手册》等文本资料,并先后在数学、语文、英语学科建构出高效课堂基本教学模式,确定基本教学流程,并在南通市小学数学学科基地研讨活动及如东县“黄海潮”大型教研活动中展示,广受关注和好评。2010年12月《基础教育研究》推介了生态课堂模式构建的初步研究成果。百年宾小,百年积淀,虽不轰轰烈烈,但也可圈可点。如果说如东教育是满园秋色,那么百年宾山就是一株枝繁叶茂的丹桂,她必将为如东教育增添丝丝馥郁的馨香!
已建立的小组
加入的小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丑男照片越丑越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