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等一批大学正在培育“精致的心理利己主义义者”吗

我对我们的教育,包括北大教育所培养的一些“尖子学生”(当然不是全部)感到担心。这是教育的两极分化在另一端所结出的恶果。我并不一般地反对精英教育,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精英”。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具有独立,自由,创造的精神,应该有社会承担意识;而我所担忧的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问题的严重性,大概也就在这里,弄不好就会成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对未来国家、民族的发展,欠下的一笔无法偿还、弥补的债。 摘自:我对大学教育的三个忧虑——钱理群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答采访者问
我认为钱老的重点完全不是北大,而是在谈论中国教育的通病。
钱老原话是这样的“有学生坐在我的课堂上,而且是第一排,专心致志地听课,下课后会主动与我说,“钱教授,您课讲得真好”,我比较警惕,然而对方能够指出我的课好在哪里,而且能讲到点子上,这样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到了第四天,这个学生说,“我想去留学,希望您能写推荐信。”我欣然写了,结果发现写完的第二天,人就不见了。” 原话视频
只不过比视频中多说了一句“这个故事是我编的文学典型”,这在我最初看到的新闻中是没有的。
由此可见,钱老这句话批判的不是“精致” “利己主义”“矛头对准的也不是”北京大学“,而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和整体教育的反思。
钱老自己对这句话有解释。
”我曾经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的教育,反观为北大输送人才的重点中学教育,有一个让我出一身冷汗的发现: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特别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他们讲起“人文精神”也是头头是道,但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炫耀的知识“
在我的理解看来,这里的所谓”精致“,一是精于算计,工于心计,知道如何更好的利用别人,这种价值观否认人的其他价值,只关注于人的工具价值。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社会中的潜规则与手段,并运用于学校之中
二是指,他们的知识丰富,智商极高,不同于江湖上的大哥兄弟,不同于社会底层的挣扎斗争,如果那是代表一种粗糙的方式的话,这显然是一种更加”精致“的方式。更加高级的是,他们并不只是精通于所学专业的一些”技术性“学科,也可能及其精通人文知识,满腹经纶,写实做画,但正如钱老所言,这些知识之于他们不过是炫耀的资本而已。我所敬佩的中学老师马小平说过:”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我们的教育可以做到把知识灌输到让人脱口而出,却无法做到让它们内化,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熟读唐诗宋词,却感受不到诗情画意。我们背透了西方的政治体制,却不知道背后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价值,我们脱口而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武汉的同学更有体会),却没有”法治“的思维方式。这种”精致“,就是对所谓”素质教育“的嘲讽。
这里的”利己主义“,我理解的是完全功利意义上的”利己“,利己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何理解什么叫利己呢?钱老说的是很多所谓”精英“认为利己就是物质利益,就是金钱,权力。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择手段几乎都是为了这个所谓的”利己“。大学生追求成绩,交换,入党,奖学金,出国,绩点,这本无可厚非,但把这些作为唯一的追求,因此只选水课,谄媚于辅导员,因此内心中排斥一切与这些无关的青年本该有的理想主义的追求,人文的修养,美的欣赏,放弃内心世界的美好与精彩,又作何评价呢?如果这种做法是出于盲目,可以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如果说这是精心构思策划所为,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更大的悲哀。
这些现象,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并非只出自北大这样的国内最顶尖院校,在其他各等级院校,在中学,甚至在小学,都是广泛存在的,只是”精致“程度不同,和人的数量比例不同的问题罢了。钱老并非仅仅接触了北大的学生,事实上他有改造中学教育的尝试,最终以惨败告终。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整个中国教育的沉痛反思,很无奈,也很现实。——————————————————————————————————————————
附: 我始终敬佩那些在艰苦的环境中,明知自己付出的全部努力终将失败,仍然拼尽全力的人,钱老是一个,一个平凡的中学老师马小平是一个。 他就像一个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般,为他所心爱的教育事业,费尽心力,为了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答主本人也是一个大学生,虽然尽力避免着成为钱老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时代的患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人可以完全置身事外,纤尘不染。
但从小到大,我所遇到的老师和同学,让我知道并非每个人都会成为这样一种人,多元的时代中,会有这么一批精致而理智,懂得社会又认清自己,不脱离现实而又不放弃理想的青年存在,虽然他们还未接受残酷的社会和现实的洗礼,我依然相信,他们会成为这个时代真正的精英。
最后给各位关注教育的知友分享一部纪录片
看了排名高的几个回答,感觉大家并没有理解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及钱老先生所说的年轻人与教育的问题。作为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生,毕业近十年间看到了周围同学的发展和境遇,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先说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哪一类人?看过安·兰德《源泉》的同学,应该能够知道并且理解,书中的彼得·吉丁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吉丁毕业于最好的建筑学院,在校时候的明星学生,兄弟会领袖,荣誉毕业生,毕业后加入了纽约最好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吉丁本人聪明、努力、而且仪表堂堂,知道自己要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扫除一个个事业上的障碍和绊脚石,成为了这个设计工作室的合伙人,还娶了老板的女儿。吉丁明确的知道社会对自己的期望,知道如何做可以得到有权力的家伙们的认可,什么样的路径能够最快到达成功,如何捍卫自己已经获得的利益并且利用权力操控其他人。我想这就是极端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放在现实社会,彼得·吉丁这样的人一定会被认为是成功的,是让左邻右里、亲戚朋友、从小学到大学的母校都为之骄傲的。北大、清华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至少有一个特点,就是普遍智商较高,而且相对比较勤奋。就我认识的北清毕业的数百人中,混得差的不多(毕业十年左右)。如果说刚毕业的时候还青涩懵懂,用个三五年时间摸透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遵循规则,寻找漏洞,稍加努力都会在同龄人里面脱颖而出,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通常还能抱得美人归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不是难事。然后作为既得利益者,继续维护这个系统,维护自身利益。这有什么问题吗?对于个体的人来说,这没有问题。但当社会、舆论包括教育都将“成功”指向为获取管理阶层、权力集体的认可的时候,这就有问题了。引用姜元昊同学的回答(“钱先生的话,针对的压根就不是北大学生,也不是名校学生,他针对的是中国教育,是中国社会。他不是希望中国的大学生不要利己,也不是希望中国的大学生不要精致;而是希望中国的大学生要有所担当,不要成为权力的附庸;希望大学生不要用世俗、老到、表演、配合来获得权力,也不要在未来获得权力之后滥用权力。”钱理群先生说的“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的这些人,虽然聪明至极,熟知游戏规则,擅用漏洞,赢得游戏。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没有放弃利益的勇气,去改进系统,提出变革,创造出一个新的更好的系统。当然,世界上还有另一些人,能够独立思考,利用自己的智慧追求知识、创造与改进,让其他人的生活与社会变得更好。并不是说这些人有更高的道德标准,整个回答我们都不讨论道德标准,这些人无疑也是利己的,只是有不一样的追求目标。我有一个师兄,在北大读了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是数学和计算算法,都是艰深枯燥的专业。毕业之后在家里及周围人的压力下,加入了BAT做了一名程序员,年薪30万。可是不到一年便辞职了,原因是受不了周围人的浅薄、粗俗与短视。然后去了新加坡读PHD,课题是代码的正确性验证。据说这个课题全世界只有不到100个人在研究,最近一次见面,他说“这个问题全世界只有几十个人知道,NASA会是最大的受益者”,话语间满是成就与自豪。在外人看来这个师兄一定不能算是成功的,年过三十,还在读PHD,没有女朋友,没有存款,没有房车。但他是自由的,独立的,不受权力所左右,我想,这样的人才是最终推动人类进步的人。Steve Jobs说: Life can be much broader once you discover one simple fact: Everything around you that you call life was made up by people that were no smarter than you and you can change it, you can influence it, you can build your own things that other people can use. Once you learn that, you'll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可能这个是根本,中国教育让人很难跳出原有的价值系统,长期的统一化、应试化的教学,让很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至于人生一直在原有的游戏规则中挣扎。其实,我们本可以看得更多、更远,让我们的生命更宽广,更自由,发挥更大的潜力。钱理群先生的讲座是2012年3月在北大进行的,值得庆幸的是,2015年初再来看,似乎很多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大家开始重新重视创新、改变与社会的进步,至少我周围很多人是这样的。PS,这个世界上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聪明、独立、自由,对自己和社会都有所担当,他们可以忍受社会短期的不认可与冷嘲热讽,却始终知道自己的追求与使命。他们或者去追求纯粹的艺术与科学,例如保罗·高更、笛卡尔、艾伦·图灵,或者追求真理启发大众,例如鲁迅、安·兰德、甘地,或者白手起家创造价值,例如Jobs、Elon Musk,等等。这些人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新年之际与诸位共勉。------------------过年这几天没上知乎,看到有这么多同学投票非常意外,谢谢大家支持。感谢大家对回答中一些错误的提醒(包括《源泉》里面人物的名字是吉丁而不是丁吉)我做了修订。新年好!
不讲大道理,分享三个观点吧。第一个,Peter Thiel作为硅谷投资教父在他火爆的《从零到一》里有这么一段:“我们的教育体系既促使我们去竞争,也反映了我们对竞争的痴迷。成绩本身就是对每个学生竞争力的精准测度,分数最高的学生既得到地位又得到证书。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年轻人同样的内容,而不顾个人的天赋和爱好。无法安静地一直坐在书桌前学习的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感觉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而在考试和作业上出类拔萃的孩子最终都是在这个怪异的、与现实世界没有交集的学术界里找到个人定位。越到高等教育阶段,这种现象越严重。优秀的学生自信地“往高处走”,直到竞争激烈到把他们的梦想吞噬殆尽。高等教育是一场困局,在高中时对未来有宏观规划的学生,最后却陷入了与智力程度不相上下的同窗在传统职场上的竞争,如企业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了获得把自己转变成一个墨守成规之人的特权,学生(或者家长)要支付数十万美元,并且学费仍在飙升,涨幅持续超过通货膨胀。为什么我们要对自己做这种事呢?”PS:他的上下文是说立业就要绕开竞争走、奔着垄断去,不要总四平八稳怕风险。第二个,哈佛快毕业时向同时在进修的一位干部请教人生选择和方向,他说“你们这些好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是一颗颗漂亮饱满的种子,都有无尽的潜力。但是种子的成长需要土壤、水、空气和阳光,如果种子的身边全是种子,是无法开花结果的。”第三个,我爸老说“道理就是个麻布口袋(怎么装都行,所以还是要自己有主意)”。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只要不害人,无可厚非。但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背着北大清华HYPS的命,却被坑了,而把我们坑了的都是我们身边那些亲近的人?!最多别人一句“对不起”,你又能怎样?!小的时候嫌我们分数不够好,不准谈恋爱;一上大学立刻就问怎么还不谈恋爱;一工作就立刻变脸,说我们除了会学习,还不及隔壁家的二狗子能挣钱;踏踏实实挣钱,他们又说还不及人家当老师的好。他们一句话,随时说变就变了,但如果你全听他们的,就自己担结果呗,谁让你耳根子软,活该。反正对人家就是一句话的事。
法学专业,历史发烧友,对一切值得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
北大教授钱理群: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近日,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这段话 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钱理群(右图)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世界高等教育面临五大危机&&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第二重危机,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以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第五重危机,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灵魂&&刘道玉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朱清时也认为,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位中外籍院士。&&○建言&&数学大师陈省身:&&少年班学生“不要考100分”&&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大学教授必须有底线 不能和学生争女朋友&&易中天对自己的老校长兼伯乐刘道玉建言:要追求理想的大学,首先要给大学教授建立底线,进而影响社会并给社会一个底线。&&易中天认为,教授必须要有底线,讲职业道德。他解释:“私德可以不问,但是要有底线:一个教授和学生争女朋友,不可以吧?这就是底线。”而职业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学术方式来解决。底线就是不剽窃、不抄袭。他形象地批判了量化考核下的大学教师是怎样丧失学术底线的。“现在的大学就是养鸡场,天天数你生了几个蛋,没完没了让你填表,然后问你为什么没生一个创新型的蛋。这怎么生得出?”(相关评论见P09)&&文图据中国青年报
北大教授钱理群: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北京大学等一批大学正在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我对我们的教育,包括北大教育所培养的一些“尖子学生”(当然不是全部)感到担心。这是教育的两极分化在另一端所结出的恶果。我并不一般地反对精英教育,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精英”。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具有独立,自由,创造的精神,应该有社会承担意识;而我所担忧的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问题的严重性,大概也就在这里,弄不好就会成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对未来国家、民族的发展,欠下的一笔无法偿还、弥补的债。 摘自:我对大学教育的三个忧虑——钱理群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答采访者问
按时间排序
313 个回答
利己总是好的。
是整个社会在培养的利己主义者,清北的孩子无论什么体系下都是精致的。
利己是天性,如何引导它为社会做贡献是规则制定者的事情。只听说过规则引导道德舆论,舆论道德反哺规则力量。没听说过单凭道德舆论掌控社会的。你当社会主义真的存在么。。。
我想问下:为了自己,让自己过的好些,有错嘛?大学是让人受教育的地方。不是培养“舍我其谁”的地方,当然,在D和Zf的高度重视和栽培下,才有了你今天的这个问题。
社会上许多人,既认为清华北大的学生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为了崇高的使命奋斗,而不应该计较物质回报,同时也认为清华北大的学生如果工作后待遇没有遥遥领先其他人,说明清华北大徒有虚名,清华北大的学生只不过是一群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他们既认为清华北大的学生服从这个社会的种种约束规则是没骨气、没个性、奴颜婢膝的表现,同时也认为,清华北大的学生如果不服从社会既定的约束,是年轻、幼稚、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页有这样一段话:“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说教。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这句话为什么我记得是布哈林说的,就是和斯大林争一把手那个。我的意思是,利己主义不仅是〖自我实现〗的有效且普遍使用的方法,更会有助于到达〖自我超越〗。这两个概念对应在新马斯洛金字塔里,忘了谁搞得了。。。。人与人的秩序会在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里实现竞争与合作,自发构成社会这个有机体。而对利己主义的批评无非是想要把某一种宣言口号文化文明道德风尚思想主义凌驾于个人之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目的各有不同,但多为思想奴役。最后,利己主义是一种自由,是一种人们发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我们会为别人的牺牲感动的一塌糊涂,但我们没有必要谴责不愿承受巨大风险的人们。因为他们没有那四个不作为犯罪的前提,因为他们还是守法的好公民(&_
不是北大。是这个时代,或这个世界。它们正在不择手段地令你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因为理想主义在80年代就死了,因为被哄着去冲阵的傻学生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了,因为醒了所以才戴上面具了,所以就不要对别人做苛求,说难听点,想要扯旗放炮就自己去!当每个人都变成经济人的时候,这个社会也不会变得更坏。
北大不知道,拿我们学校举例子。你认为让一群毕业后就为户口,房子折磨的焦头烂额幸福感极低的人成为“利他主义者”现实么?
我是屌丝,我没思想。所以,我是来吐槽的。不针对题主。我不是清北的,每次听到非清北外学生说清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就呵呵。唱高调,谁不会?你都能想到的事,清北的学生会想不到?你以为top2都比你傻?!我大学室友老觉得中国游戏很烂,成天在宿舍那个点评。浑然自己是任天堂掌门人。可是他毕业连个简历都不会投,你以为中国那些游戏开发商都比你傻?就像有些人批评“小时代”烂,你都知道烂,四爷会不知道?人家的目标是赚钱,不是艺术。扯远了。拉回来。在我看来,能利己不损人难道不够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生活认真打拼,不啃老,某些女生不靠男人买房子,中国不美好?清北也是人,人家上清北就一定要为你服务?一辈子做你的“孺子牛”?你考不上清北,就一定要求清北的为你奉献,你说,你是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这是“吃人”!
我记得这么一句话;北大的是歌颂着祖国的同时在办着出国留学。清华是在漫骂着祖国的同时办着出国留学。结果都是跑水深火热的美帝去了
第一,谁TM不利己?第二,利己有什么不好?第三,说三道四的都是拼命想利己还做不到精致只好对精致的人眼红的卢瑟!--------------------------------------------怎样实现公平是政府是事情。部分思路不清晰的奇葩,把政府做不到的事情推到北清学生的身上,美之名曰:你们要有情怀!滚你妈的!
别用最时髦的词汇骂芮成钢 7月24日 11:58芮成钢曾是偶像级的媒体人,平台是中国最大的媒体——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观众也多,他斯文清秀,衣着光鲜,英文流利,接受他采访的多是各国政要、商界精英,粉丝多是正常的。他被检方带走,“幸灾乐祸”者也出乎意料的多,其中很多人可能是他原来的粉丝。粉丝的转向很快,粉转黑杀伤力尤其大。他们粉的未必是芮成钢,而是中央电视台的某种权力和力量,一旦央视抛弃芮成钢,他们第一时间倒戈也是必然的。食得咸鱼抵得渴,得其利就得忍其害。芮成钢这么聪明的人,我想,他现在纵使看到了种种讽刺挖苦的评论,也不会太伤感。赌输了,都这样,没什么好怪人的。在对芮成钢的评价中,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词语,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最近很时髦,文人圈斗嘴,抢先赠对方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杀伤力比“公知”标签还厉害。假以时日,一定能深入大众,成为人人掌握的常规武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清楚,用在被检方带走的芮成钢身上,显然不是好词。那么,“粗糙的利己主义者”是好词吧?听起来也不对。“精致的利他主义者”和“粗糙的利他主义者”,似乎味道更怪。查了一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原创者,是北大教授钱理群,在2012年的某次研讨会上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段话仔细想想,也等于没说,权力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有能力竞争的人,都不是笨蛋,稍微像样一点的贪官污吏,“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再加上通奸,算是标准配置吧?在我看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否定的点在于“利己”,而不是精致。中国这个地方耻于言利,耻于谈利己,“他只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已经够可怕,再加上定语“精致的”,谁能挡得住?如果一个大学生,“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别人的目的。”不利己,这样的人,老师是不是就要表扬了?遗憾的是,芮成钢没出事前,就是这样一个人,哪有什么个人目的,代表中国,代表亚洲,充满民族自豪,宣扬爱国主义——他是多么出色的无私者。当我们相信大学能培养出“无私者”,当一个人表演“无私”能引发崇拜,那么,是教育理念和观众出了问题,那个聪明的芮成钢,责任还在其次,人傻钱多,不骗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合肥文科高考状元的智商?人必然利己,利己是正当诉求,当一个人知道这常识后,“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词汇,他就不会当成攻击武器,相反,当一个人宣称自己“不利己”时,反而会怀疑,因此更不容易上当。芮成钢们的骗局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利己”常识的不够。时髦词汇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观念,绝大多数人,不会分析一个词汇是否合理,如果大家都用来夸人,那必然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甚至更糟,一个观念,你明知不对,重复多了,下意识里也会认为它是对的。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曾纪录这样一件事,在一个战俘营里,俘虏们对胜利者的宣传不屑一顾。看守们想了一个笨方法:凡是自愿抄写“洗脑观念”的俘虏,能得到糖果、香烟之类的小报酬。俘虏当然愿意,心想,你这不傻x嘛?我一边抄一边在心里操你,还有报酬,何乐而不为?结果证明俘虏们才是傻x,非常奇怪,那些“洗脑观念”只要抄了几遍,就慢慢认同,甚至为之辩护了。——这故事告诉我们,你不加思考地人云亦云,你认为无害的思想汇报,它们都在慢慢腐蚀你的大脑。你要骂芮成钢,我没意见,你称之为骗子,我觉得合适,你飙粗口,我都能理解。但你不要鹦鹉学舌,称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精致没错,利己主义者也没错,错在他装成了利他主义者。你骂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没有损失,受伤的是你自己,多说几遍,你就觉得“利己”不好,必须批判,而你终究是一个利己的人,这世界也要靠利己者推动,搞得不好,你就性格分裂,或者别人一说自己“无私”,你就会急着上当,催生下一个芮成钢。千万要警惕,有人让你不要利己,那么,他一定是想让你供养他。你再恨一个人,也别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去形容他,这样听起来,你倒像骗子。来源:腾讯大家
难得看到不少校友参与,凑个热闹~对于这个观点,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如今的北大就像五行山下的猴子一样在为多年前的冲动偿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无非是重重约束之下的生存之道。如果延伸一点说,北大的精神历来都充满忧患意识,但本质是乐观的,像钱教授一样——他说的现象绝非只在北大出现,但他特别指出北大,尽管他痛心疾首,但却非绝望,恰恰说明他对北大还存有期许。北大的师生大抵都有这样的特点,总是喜欢批评各种事,尤其是跟自己有关的,如果看北大BBS上对母校的批评,这所学校简直如无恶不作、等级森严的黑煤窑,其实何至于此。同样,所谓利己主义一说,也没有那么不堪,北大的社团活动有很多都着眼于社会实践,富有责任感的学生还是占很大比例,不过受当今这些所谓成功学的影响,钻营风气有些让人窒息,不过未必是坏事,孔子门生中少不得颜回,更少不得子贡,大学又不是寺庙靠香火钱维持。至于社会上那些什么不出大师、不出诺贝尔奖之类的评述,文科不熟悉不敢说,但理科研究也是需要历代人的努力,这些年与国外的差距还是缩小了不少,但要赶超还需要假以时日。就像下围棋一样,普通人跟李昌镐下棋会输,聂卫平跟李昌镐下也会输,于是我们就说聂卫平棋艺真次,这个逻辑是很有问题的。更讽刺的一点,如果这个时代朱光潜再世,民众和媒体还是一样会追捧张悟本、王林们吧。
当年北大培养过一个有理想有志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敢于质疑当权者,高举群众旗帜的学生,比如聂元梓;当年清华也培养过类似的利人主义者,他叫蒯大富;现而今谈教育改革不去骂骂TP两校就不够高贵冷艳了,就像
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可控的,最起码他们遵守规则,一直高喊着为了群众的人,四十多年前干了什么大家也都看见了,更可笑的是现在咒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正是那些四十多年前利人的前辈们啊反正我和别人合作时,对方能开出价码的项目我都挺放心的,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图,光是喊着情怀和理想的项目我是怕了
这段话默认大学培养出来的,进入社会中就要变成“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份子。这中间跳跃了一个步骤,人人都有选择的机会,只不过1、在生存和理想之间总是得先满足生存问题;2、不接受他们的游戏规则就要出局;3、在从众大形势下保持独立非常困难,需要强大的内心;4、适应规则之后的惯性,除非有契机否则很难转向。如果一批批优秀人才进入一个机构之后被同化,变得碌碌无为或者成为损人利己者,那不是说明这一批批人才有问题,而是说明这个机构有问题。对社会来说这个说法是否同理,不能定论。不适应这套规则者要么自谋生路冷暖自知,要么运气好找到能独善其身的角落、要么头破血流。适应者也可能混得风生水起、集万千艳羡。他们最后有可能获得改变游戏规则的力量,变强大的他们这时有了力量获得以前没有的自由(会不会出现呢)。正当途径的利己从来不是什么应该批判的东西,只想赚钱的人反而不会去操纵人、控制人等引起更大的危害。社会总是以为财富就是通过“剥削”赚取的、认为成功的企业家是不道德的,这是早已过时的某思想遗毒。非正当途径的利己实际已经有很滑稽的例子,变成金库守护者(等着被raid)。
想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能
我从钱先生原话中读出了不一样的东西:老派的知识分子的良苦用心。先放结论:1. 北京大学等一批大学正在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可能是,可能不是2. 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错吗?可能是没错的3. 优先保障个人利益的组织是好的,推动个人利益保障是正义的4. 快速发展(比如高 GDP)可能是错的5. 如果身处于一个没有优先保障个人利益的组织中,那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比老派学者,更像是能推动个人利益保障的力量-----昨天看了一个对于历史学家杨奎松的访谈 [1],如果看不懂我在说什么,请先看那个访谈
但是问题在于就是说每一个处在当时的国共内战,面临那样一个形势,很多人主动的被动的他要选择,你究竟站在哪一边。因为比如到1949年,他就面临着非常严重一个问题,特别知识分子能跑的知识分子,你不能跑的当然你没办法选择,能跑的知识分子你肯定有个选择,你是跟着国民党走,你是去香港,你是去欧美,那你是留大陆,这是肯定的,所以你在看这些知识分子,读这些知识分子东西的时候,我想一个最简单的东西,你就要看他为什么留下来,我指的是留大陆的知识分子。
窦文涛:留大陆的。
杨奎松:对,跟着国民党走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他走?你肯定要做这样的研究。节目中举例的去台湾的学者:傅斯年、胡适;留大陆的:陈寅恪如果(批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钱理群在当时,是否会留在大陆?
杨奎松:这个其实很难说在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从个人的选择来讲,我们今天会看的非常清楚,就是他其实是很大程度从知识分子角度来讲,很多人都是相信集体比个人的利益更重要,就相信国家好了,那不管怎么样个人受损失没什么太大关系。
许子东:像胡适、傅斯年他们就会觉得只要会损害个人的集体,它再好,越好越可怕,所以这些人会走。
窦文涛:但是我觉得像胡适,他们这种受旧式教育长大的人,是不是骨子里也有一种胸怀天下的这么一种,就所谓儒家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跟西方那种知识分子的那种国家感好像是不是有点不太一样?就是说中国文化里来的一种东西觉得好像我对国家有责任。
许子东:所以他北大校园里守到最后一架飞机,就是傅作义给他留了最后一架飞机,解放军全部铁桶围的时候,胡适才决定跟陈寅恪一起搭飞机走。
窦文涛:您觉得像是有些当时的知识分子,他会不会有点,咱就说有点狂热病还是幼稚病,就真拿自个儿当国师了,或者说也因为这个受到的打压。
杨奎松:这个是很普遍的现象。对于一个组织(无论是公司还是国家),我想问的是:当有冲突的时候,牺牲的是集体利益还是个人利益?组织 P组织 P 是这样的,组织成员认为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中的每个人为之出力,组织会褒奖最有责任感的人,授予勋章和荣耀;很多人,尤其是有奉献精神的人、无私的人(比如老派的知识分子),都是相信集体比个人的利益更重要,危急时刻就相信组织好了,那不管怎么样个人受损失,没什么太大关系。在这样的组织中,有的人甚至为了集体的利益,甘愿放弃自己的很多很多利益,就像张艺谋电影《英雄》中,刺客放弃刺杀秦王,是顾全大局,是为了天下,而刺客自己是从容赴死的。组织 Q组织 Q 是另外一个样子,组织成员并不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他们的逻辑是:集体利益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一个借口,所谓的集体利益最终会流向某个人,“ 转化 ” 为某个人的个人利益(共**产**即使实现了,也最终会破灭,而转化为某个人的个人利益),如果我放弃了个人利益,就仅仅是为了增添所谓的集体利益,这个动作和为了买名牌而冲动消费的本质是一样的:为了虚幻的事物而折损自己的钱。在这样的组织中,无论集体怎么发展,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会优先保证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只要组织损害了个人利益,那么被损害的人就会站出来反抗(而不是无私奉献了这部分被损害的利益,不追究)。极端情况组织 P 和组织 Q 的基因是不同的(?),在极端情况下,组织 P 的好坏在于,做为一个整体,它是否发展得好、快;其副作用就是,没人在乎某一个人的个人利益是否被损害。在极端情况下,组织 Q 的好坏在于,每个人的利益是否得到了保障;其副作用就是,没人在乎组织的发展速度,是在发展还是倒退。或许不是这样?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组织的发达程度不一样决定的:在最需要发展的时候,就牺牲个人利益加快发展,在发达之后,就保障每个人的利益。这样能多快好省,发展得又快又好。但问题是南橘北枳,即使组织 P 到了发达阶段,它就会优先保障个人利益?优先保障个人利益缺点是:会发展得非常缓慢,同样会有一部人想要先富起来,但因为组织优先保障了所有人的个人利益,在同等情况下缺少了对于个人利益的攫取,所以小部分人富起来的速度会很慢简单的推论(?)如果组织不保障个人利益,那么个人利益一定会受损,只是损多损少的问题如果组织想要快速发展,那么一定没精力保障个人利益;发展速度越快,个人利益越没保障,羊毛出在羊身上-用 20 年走过他人 200 年走过的路,是要付出代价的越辉煌的史书,越可能是建立在对个人利益的牺牲上的,这才是 “ 无法偿还、弥补 ” 的史书上见不到的同一条船上的人的眼泪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不是错的,而是一个个身在组织 P 中的平民,想让自己的利益少损失一点儿,并且成功地做到了的人—— 在我成为国师之前,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保卫国家是不是能为普通民众带来幸福?只要会损害个人的集体,它再好,越好越可怕。 [1] 越维护这样的组织,越是倒行逆施。讨伐利己主义者的精力是没有意义的,不如去想想怎样促进个人利益的保障,或者去钓鱼,至少不会蛊惑大众。[1]: [2]:
谁不想达,谁不想兼济天下。归根到底是因为北大学生穷;穷得不知道能不能顾上独善其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过是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支点;连自己都站不起来,如何为自己的国家付出点什么?利益相关,一个勉强养活自己的北大毕业生。
这个提法实在即反智、又可笑。中国哪个不是利己主义者?中国只有两种人:精致又利己的名校大学生,以及愚蠢又利己的屌丝。屌丝的愚蠢和不求上进并不代表他们就利他了,只不过他们如何真正利己都搞不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己主义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