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河清的意思数日什么意思

今日玉环数字报刊平台
第05:专刊·史海勾沉
| &&&&&&&&
星期三 出版
历尽沧桑800年
傲世孑立无数赞
《清明上河图》传世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它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如今,它的魅力依然不减,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国家馆展出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再一次得到中外观众的热捧。  国家馆内,展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清明上河图》。一幅是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另一幅则是张择端版本的巨幕电子投影《清明上河图》。与前者不同的是,这幅《清明上河图》里面的人物和场景全都能动起来,真实再现了当时生活场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这幅世博版的《清明上河图》穿越了人们的梦想。  “绝妙作品”,方容下帝王千秋大梦  《清明上河图》的版本众多,历史上一般公认的三个主要版本是:张择端的原创版本,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画家仇英的临摹创新版本,现保存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清朝乾隆皇帝命令皇家画工御制的官方临摹本,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珍品,此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今人通过这幅画,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据说,当年宋徽宗见到此画,立即被画卷中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征服,称这幅长卷为“绝妙作品”。或许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能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据日本作家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牲畜208头,比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界画”画法娴熟自然。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位收藏家写的14款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  命运多舛,数次出入皇宫  根据《清明上河图》卷后元人杨准、明人李东阳的题跋可知,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图前面应还有一段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另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裁去卖掉了。究竟如何,现在已经无法确定。  1126年金兵大举进攻中原,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梁。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兵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朝廷精心收藏的历代名人字画也成为金军的战利品,《清明上河图》被金兵掠走,第一次离开皇宫,流落到北方。  《清明上河图》在北方的流传经历并不清楚,但是金朝人张著、张公药等人的题跋和题咏都为这段历史提供了线索。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蒙古族人也向往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在攻占金朝和南宋城池的同时,他们收获了大量的珍贵书籍和字画,《清明上河图》也被收进了元朝的皇宫,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皇宫。《清明上河图》虽然被收入了皇宫,但是皇室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长时间被遗弃在库房里无人问津。  有一天,元朝内务府的一名装裱匠发现了它。这名装裱匠虽然身份低微,却对中国古字画很有研究。在整理书籍字画时,他一眼就认出了《清明上河图》。装裱匠欣喜若狂,他早就听说了这幅画,没想到在书画堆里意外地发现了它。装裱匠想到了一个掉包计,他用一个仿本,把真迹换了出来,然后将原作《清明上河图》高价卖出,发了一笔大财。就这样,《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被弄出皇宫,流落在民间。后来,《清明上河图》被元朝人陈彦廉、杨准,明朝人朱鹤坡、徐赙、李东阳等人收藏。  明代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权倾朝野,想把天下的珍奇财宝都据为己有,《清明上河图》自然成了他搜寻的目标。他派出爪牙四处打探《清明上河图》的下落,最终把画弄到了手。史料中没有记载严嵩找画的过程,不过,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中《枕中秘》的故事流传最广。  原来,1524年,《清明上河图》到了当时的兵部尚书陆完手里,时隔不久,陆完遭人陷害,被贬官发配到福建并且死在那里。陆夫人王氏知道《清明上河图》是丈夫最珍爱的物品,就把它缝进一只绣花枕头里,秘密收藏。  陆夫人有一个侄子,名叫王震斋。王震斋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陆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陆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临摹,只许他在阁楼上欣赏,也不许将此事传给别人。王震斋欣然从命,往来二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凭借记忆临摹出一幅十分相像的画来。  当时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震斋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名叫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赝品《清明上河图》上的做旧颜色用水冲掉,状告王忬献假画,私藏真品。这令严嵩在宴席上颜面尽失,对王忬心生愤恨。恰在此时,蒙古大军进犯中原,王忬被任命为蓟辽总督,出征御敌,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回。严嵩趁机借题发挥,指示党羽弹劾王忬,最终王忬获罪被杀。王忬本想巴结严嵩,却弄巧成拙,引来杀身之祸。  最终,还是严嵩得到了此画。后来严嵩被御史邹应龙等人弹劾,官场失势,被罢官为民,严府家产被抄,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此一回进入明朝内府,乃是《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进入皇宫。  万历年间,《清明上河图》落入了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手里。万历六年(1578年),冯保在《清明上河图》卷后题跋中说:“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稀世之珍欤,宜珍藏之。”由这段跋文推测,此画不像是皇帝赏赐给冯保的。若果真是赏赐得来,冯定会在题跋中大做文章。那么,就只有另一种可能,是冯保利用职权之便偷出皇宫的。  《清明上河图》在冯保手里呆了多久,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在抄没冯保家产时,并没有这件作品,它也就没有再进入明代的宫廷。此后百余年,《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期间究竟几易其主,无人知晓。  清朝乾隆年间,这幅画再次露面。这次收藏《清明上河图》的是浙江桐乡人陆费墀,此人是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得画后,也在画上矜印题跋。临终前,他将画转给了朋友毕沅。毕沅是清代著名经史学家,他的弟弟毕泷是清代著名的收藏鉴赏家。得到《清明上河图》后,兄弟俩经常一同欣赏。如今《清明上河图》上,仍有二人的印记。毕沅死后不久,湖广各族起义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皇宫。  此后,《清明上河图》在清宫里度过了100多年的平静岁月,虽然中间历经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入侵,洗劫宫室,《清明上河图》都侥幸逃过了劫难&。然而这幅国之重宝的磨难,并没有到此完结。  历尽磨难,真迹惊现世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溥仪退位,在紫禁城又住了十余年,这其间宫内文物流失愈演愈烈。1922年,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秘密把宫内收藏的古书和名人字画分6批运至天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赫然在列。  据统计,从日开始到日73天时间里,溥仪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运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宫。之后,溥仪在天津6年的生活,主要是靠变卖部分珍品来维持。1932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1935年至1938年间,他分多次从天津偷运珍宝、字画抵达长春。  1938年,溥仪将这些书画藏进新修的伪满皇宫博物院(后人称其为小白楼)里,时间长达13年4个月。晋朝的《曹娥诔辞卷》、五代大画家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部分。  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土崩瓦解,这批书画又上演了一幕惨烈的离散悲剧。  “当时,溥仪打算出逃日本,于是从长春精心挑选出57箱珍贵书画、珍宝逃往通化大栗子沟。”辽宁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戴立强介绍,溥仪的方案是从通化到沈阳,再逃往日本。“由于从通化大栗子沟到沈阳只能乘坐小飞机,所以他只带了一个手提木箱,里面装的全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溥仪刚出现在沈阳机场,等来的不是日本方面的接机人员,而是手持冲锋枪的苏联红军,他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当然也就顾不上随身携带的清宫宝物了。那一装有名贵字画珍宝的木箱,被胡乱丢弃在机场里,《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  1948年11月,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哈尔滨成立,将战时缴获的清宫散失国宝,暂存于长春东北人民银行。翌年7月7日,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东北博物馆(即现辽宁省博物馆)成立,清宫国宝转入该馆收藏。之后,原东北局文化部组成国宝调查组,四处打探遗失在东北、华北各地的部分清宫书画,并着手鉴定整理国宝。  “在这过程中,古代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发现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戴立强回忆道。  1951年,年仅37岁的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和研究室的同仁们接收了清点文物的工作。当杨仁恺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虽然此画没有作者的签名和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人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顿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后来杨仁恺用这样的语句来描绘他当时的心情。  杨仁恺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就这样,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千古国宝,几多谜团  《清明上河图》历经兵火,几遭劫难,流传过程充满传奇。而它本身也有许多待揭之谜,张择端身世就是其中一个。  关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金朝人。  认为张择端为南宋人的专家,主要根据是明晚期书画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推测:“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及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的记载:“《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认为张择端是金人观点的专家,其根据是《清明上河图》最早的题跋出自金人之手,且张择端的名字两宋画院均不见著录。  然而,更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清明上河图》卷后金代张著题跋中,明言张择端的身份为“翰林”,并进一步指出,张择端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而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学界更是聚讼纷纭。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郑振铎、徐邦达等均主“春景”说。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1981年,他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上的“清明”质疑》。孔宪易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画的是秋景。“清明”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继孔宪易《的“清明”质疑》一文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在《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也有学者提出疑义,《清明上河图》中也描绘了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这些与太平盛世相悖的另一番景象又该如何解释?  此外,《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什么含义呢?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卷后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尽管有些专家的新解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然而,这些观点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写实画中风俗的研究,无疑是一个突破。《清明上河图》留下的诸多千古谜团,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能一一揭开。  据人民网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今日玉环专刊·史海勾沉05《清明上河图》传世之谜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数学上册《3.2 特殊平行四边形 (第二课时)》日日清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数学上册《3.2 特殊平行四边形 (第二课时)》日日清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玻璃上有图案类似清明上河图,这块玻璃值钱吗?15年以前的具体年数不确定但最少是15年以前!!_百度知道
玻璃上有图案类似清明上河图,这块玻璃值钱吗?15年以前的具体年数不确定但最少是15年以前!!
提问者采纳
15年前距离建国还差了几十年,连古玩边都够不上,如果工艺真的好可收藏,有升值空间,目前订姬斥肯俪厩筹询船墨是不怎么值钱的,可上图。
手机不好用传不上图片
最少是15年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世界环境日,拉萨河清出1200立方垃圾
商报讯(记者 陈雯君)昨日,记者从拉萨市水利局河道管理科了解到,为了做好汛前拉萨河河道的度汛准备,工作人员从5月31日起,就开始对拉萨河城区段的26公里河道以及三渠一河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工作人员以治脏为重点,由拉萨市水利局党组书记韩云栓亲自带队,到东郊水厂献多尾水至屠宰场段河道、三渠一河及两岛河道沿线、谢甲园、罗布林卡渠道现场逐一督查,不放过一处卫生死角。 同时,河道管理科全体人员与河堤管护人员分段承包,对拉萨河城区段的河道再一次进行拉网式清理,其中包括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坡岸、河岸两旁堆积垃圾物。拉萨市水利局河道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清理工作中,拉萨河河道太阳岛、仙足岛段,以及三渠一河的垃圾最多。 截至6月4日,拉萨市水利局河道管理科已经对清理工作投入大小机械设备20余台次,发放编织袋2000余条,每天出动人数300人次,清运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1200余立方米。据了解,为了清理拉萨河河道及三渠一河的垃圾,拉萨市水利局已投入资金35万余元,现在,工作人员每天都在河道边巡逻,如果哪里有新堆积的垃圾将及时进行清理,确保能够安全度汛。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9&&邮发代号:67—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晏河清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