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脱水患者不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脱水_脱水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_医学百科
目录1 拼音tuō shuǐ2 英文参考dehydrationdehydrateevaporation3 疾病别名
anhydration,dehydrolysis,dewat,dewater,dewatering
4 疾病代码
5 疾病分类
6 疾病概述
脱水系指容量的明显减少。脱水按外液的不同可分为叁种类型。以失水为主者,称为高渗(原发)性脱水;以失钠为主者,称为低渗(继发)性脱水;水、钠各按其在中的含量成比例丢失者,称为。
等渗性脱水主要表现为低血容量状态如倦怠,疲劳,站起时,甚至,不清,部分可出现脏器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常见体征有弹性差,皮肤黏膜,加快而弱,表浅萎陷,厥冷,减少等。患者无口渴感,皮肤、黏膜脱水明显,主要表现为血容量不足和的症状和体征,与失钠性。
7 疾病描述
脱水系指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脱水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同可分为叁种类型。以失水为主者,称为高渗(原发)性脱水;以失钠为主者,称为低渗(继发)性脱水;水、钠各按其在血浆中的含量成比例丢失者,称为等渗性脱水。
8 症状体征
等渗性脱水主要表现为低血容量状态如倦怠,疲劳,站起时头晕眼花,甚至晕厥,意识不清,部分患者可出现脏器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如胸痛、腹痛。常见体征有皮肤弹性差,皮肤黏膜干燥,脉搏加快而弱,表浅静脉萎陷,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低渗性脱水患者无口渴感,皮肤、黏膜脱水明显,主要表现为血容量不足和脑水肿的症状和体征,与失钠性低钠血症相似。
9 疾病病因
1.等渗性脱水
(1)经道丢失:、、胃肠引流、肠瘘等引起消化液丢失,虽消化液中钠浓度略低于血浆中钠浓度,但绝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口服补充一定,因此大多正常。
(2)反复多次胸、放液或引流:一般在有漏出液的患者,主要见于心、肝、肾不全的患者,由于漏出液中的物质(除外)与血浆相似,故容易发生等渗性脱水。
(3)大:此时血浆中的水和均按正常比例丢失。
(4)经皮肤丢失:大部分皮肤失液患者的失水量大于失钠量,容易发生,但部分和患者经创面大量渗液,失水和失钠比例基本相同,也可导致等渗性脱水。
(5)经丢失:在功能减退或各种的患者,肾小管不能对水分进行有效的浓缩,失水量和失钠量的比例与肾滤液相似,导致等渗性脱水。
2.低渗性脱水
(1)脱水治疗不当:高渗性或等渗性失水纠正过程中补,而电解质,特别是补充不足。
(2)肾功能损害: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多尿期,,,由于患者肾脏的保钠功能下降,个别患者的丢失每达100mmol。
(3)的使用:适当的电解质浓度是的前提,等髓襻利尿药和噻嗪类利尿药主要是通过电解质+、-、K+的产生利尿,因此长期应用会导致电解质的丢失,若氯化钠等补充不足,容易导致低渗性脱水。
10 病理生理
水包括水的摄入和产生以及两大部分,其中渴觉的正常、肾脏稀释浓缩功能的正常、的分泌与正常起重要作用,二者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将使水代谢处于紊乱状态。等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外液量的丢失,血容量可明显下降,出现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但因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故细胞内液变化不大。因血容量减少,--,钠、水重吸收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进一步增加水的重吸收。
低渗性脱水时由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差异,通过渗透机制的调节,将发生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向细胞内液,发生细胞,并使细胞外液容量进一步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ADH&释放减少,使肾脏排水增加,故在早期,可排出较多低渗尿,以尽量细胞渗透压的平衡。该作用较细胞内外水分的转运发生得要早,因而虽有脱水,尿量却无减少。低钠血症和血容量减少,还可刺激醛固酮分泌增加,增加钠、水的重吸收。由于上述原因,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容量的减少更为显着,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症状和体征较等渗性脱水更为明显。
11 诊断检查
1.等渗性脱水
(1)经消化道丢失体液是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化道液丢失以H+为主,容易伴发,化道液含碱较多,容易伴发,因此,在诊断等渗性脱水的同时,应是否伴。
(2)心、肝、肾功能不全有多腔积液者,反复多次较大量的、腹腔穿刺抽液,容易发生等渗性脱水,应注意一次引流量不超过1000ml,注意观察有无低血容量状态并及时治疗。
(3)老年患者由于体液占的比例仅45%,同时口渴不如年轻人,而皮肤干燥、弹性减退、心动过速、等脱水征象很容易被忽略,故应特别注意患者有无少尿或无尿、黏膜是否少津或无津、意识状态有无异常、静息状态是否偏低、病史中有无体液丢失的状况出现等。
(4)尿量是反映体液量是否充足的一个有力指标,通常尿量<1000ml&多意味着细胞外液的减少,但应注意某些特殊情况,如不佳尤其是糖尿病性高渗性或酮症患者,由于存在渗利尿,即使已出现,尿量有时仍可>1500ml/d,此时尿量不能作为有效血容量是否正常的指标。
(5)注意有效血容量和细胞外液不是等同意义的:某些患者细胞间液增多,皮下水肿、皮肤发亮,此时细胞外液正常,有效血容量不足却常常存在,致使血压下降。
2.低渗性脱水
(1)诊断低渗性脱水应注意询问病史,因为多数是由于脱水处理不当或利尿剂使用不当造成,失钠多于失水,<135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
(2)低渗性脱水时,由于血清钠低,水分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故血容量不足的表现重于等渗性脱水,同时有脑水肿的表现而病人无口渴感。
(3)早期尿量不减少,一旦出现尿量减少提示低血钠和血容量严重不足。
3.高渗性脱水
(1)见于某些急性失水大于失钠的疾病:如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尿崩症未及时补水,需注意上述两种情况均经肾脏失水,故在严重脱水时,患者仍有大量排尿,尿量的多少不能代表体液丢失和血容量降低的真实状态。
(2)的症状和体征往往掩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而成为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诊断中应警惕和漏诊,尤其在病人不能提供或不知道原发病病史的时候。
1.等渗性脱水实验室检查
(1)浓缩:()、、(HCT)、浓度增加,或较基础值的浓度增加。但者出现血液稀释现象。
(2)红细胞:正常,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正常。
(3)&尿钠、浓度和24h&排出量减少,尿增加。
2.低渗性脱水血液化验指标
(1)血清钠浓度:下降,小于135mmol/L。多伴随低氯血症,且两者下降的程度一般一致。血钾浓度可正常或升高。
(2)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3)血液浓缩:、、血浆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见增高。与基础值,价值更大。
(4)红细胞水肿:红细胞内水增加,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5)常用化验指标:
①尿钠浓度:肾素所致者下降,多小于15mmol/L,甚至测不到;肾功能损害、调节机制异常或使用利尿药的患者尿钠升高,多大于20mmol/L。在缺钠的患者应常规检查尿电解质,因为即使是肾外因素导致的低钠患者也有可能伴随肾脏重吸收功能的减退,如老年人、慢性、应用物的患者。
②尿氯浓度:与尿钠浓度的变化一致。
③排出量:肾外因素所致者下降,24h&尿钠和尿氯的排出量明显减少,甚至测不到。肾功能损害、调节机制异常或使用利尿剂的患者24h&尿钠和尿氯的排出量仍较高,甚至远远超过正常范围,这是部分患者发生顽固性低钠血症的原因之一。
④和尿相对密度:一般与尿钠浓度的变化一致。在肾外因素导致低钠血症的患者由于电解质良好,渗透压和相对密度皆非常低;但尿少者多较高(代谢废物浓缩);而肾脏本身导致者则较大,其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分和的比例,一般与血浆相似。
其他辅助检查:根据病情、临床表现可做:
1.中心静脉压检查&正常值6~12cmH2O(1cmH2O=0.098kPa),中心静脉压下降提示血容量不足。
2.、B&超、X&线检查等。
12 鉴别诊断
临床上,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不难作出脱水的诊断,脱水的诊断做出后,根据血清钠浓度,可确定是哪种类型的脱水。
13 治疗方案
脱水均需适当的补液治疗,关于补液的一些计算公式并非能精确计算出脱水量,而且各学者报道也有所不同,在此主要提出一些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1.当有低血容量时,开始时应首先同时给予和等张电解质,开始输液速度要快,第1&小时通常给予ml。
2.脱水不仅是水的丢失,也包括电解质,主要是氯化钠的丢失,因此纠正脱水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应同时进行。除非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与浓缩性和失钠性低钠血症治疗相似,且临床上的计算公式也以钠浓度的变化为计算依据。
3.不论哪种类型的脱水症,都可能因为脱水而尿少,甚至并发肾功能不全,因此输液初期不宜使用含钾溶液,除非合并严重低钾血症,当排除肾功能不全后或尿量增加至40ml/h&后,应适当补钾。
4.不同类型的脱水宜选用不同的溶液&①低渗性脱水多应用溶液(实际上比正常血浆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浓度皆高)或高渗氯化钠溶液,两者皆有利于提高血钠浓度和血氯浓度。②等渗性脱水应在补充的同时补充5%或10%溶液。因为任何脱水的患者皆存在不失水,且不显性失水基本不排出电解质;而生理盐水的钠离子和氯化钠离子浓度明显比血浆高,因此两者混合补充时有助于保障正常血钠和血氯浓度。③高渗性脱水时,如是严重高钠血症只能输入5%的葡萄糖溶液,但应避免快速输入高渗葡萄糖溶液;如果不是严重高钠血症,应同时补充一定比例的电解质溶液。
5.补液总量应包括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量。生理需要量一般不低于1500ml,以水或葡萄糖溶液为主。
6.补液原则为先快后慢,补液同时需密切观察周围状况,如血压、脉搏、尿量等。在循环状况的患者,避免血钠浓度升高过快或降低过快。
7.胃补液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除非有明显禁忌证。能口服者尽量口服,不能口服者,应尽早给予鼻饲,口服液体的原则与静脉补液相同。
低渗性脱水严重时可出现脑水肿,脑细胞水肿时可出现嗜睡或昏迷。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在老年患者,由于肾脏的浓缩功能减退,需要更多的尿量排出代谢产物,因此尿量小于1000ml&的情况下就容易发生肾前性氮质血症。
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发症。
1.等渗性脱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时,禁单纯补液。
2.低渗性脱水禁忌早期补充5%或10%的葡萄糖溶液。
3.高渗性脱水出现严重高钠血症时,禁忌快速输入高渗糖水,以免加重脑水肿。 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脱水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四 20:33:59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侯士华(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浅谈脱水与缺钠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我院精心治疗后,35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出院,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正确的护理方法对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脱水与缺钠& 患者&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9-02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脱水与缺钠患者36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
  1.2方法与结果:通过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法。结果:对患者精心护理后,35例患者已经完全康复满意出院,1例患者纪念性转院治疗。
  2& 护理措施
  2.1维持适当体液量
  2.1.1去除病因& 应尽早去除病因,防止体液继续丢失,并进行补液。
  2.1.2液体疗法& 对已发生脱水和缺钠的患者,依其生理状况和各项实验室检查的结果,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
  (1)补液量& 包括生理需要量、已丧失量和继续丧失量。
  1)生理需要量& 即正常需水量(ml/d),65岁以上和心脏疾病者可适当减少。
  2)已丧失量& 又称累积损失量,指从发病开始到就诊时已经损失的液体量。可按脱水程度补充:轻度脱水需补充的液体量为体重的2%~4%,中度为4%~6%,重度为6%以上。
  3)继续丧失量& 指在治疗过程中继续丧失的液体量,包括外在性和内在性丧失。外在性失液,如呕吐、腹泻、肠瘘、体温升高、大汗、气管切开等损失的液体量应按丢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内在性失液,如胸(腹)腔积液、胃肠道积液等,虽症状明显但并不出现体重减轻,故补液量必须根据病情变化估计。此外,体温每升高1℃,将从皮肤蒸发低渗液3~5ml/kg,成人体温达40℃时需多补充600~1000ml;气管切开者每日经呼吸道蒸发的水分为800~1200ml。
  (2)补液的种类、原则& 缺什么补什么。
  1)生理需要量按机体对盐、糖的每日基础需要量配置。
一般成人按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l000ml、5%~10%葡萄糖溶液1500ml补给,并酌情补给10%氯化钾溶液20~30ml。
  2)累积丧失量根据脱水性质配置。高渗性缺水以饮水或输注5%葡萄糖溶液为首选;低渗性脱水,轻度需要补充等渗盐水,中度或重度者需要补充高渗盐水;等渗性脱水,一般以等渗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各半交替输入。
  3)继续损失量根据实际丢失成分配置。消化液丢失一般补林格氏溶液或平衡盐液,注意补充氯化钾溶液。
  (3)补液方法& 补液以口服最安全,必须静脉补液时应按以下原则补充。
  1)先盐后糖& 除高渗性脱水患者应先输入5%葡萄糖溶液外,一般先输无机盐等渗溶液,后给葡萄糖溶液。因为糖进入体内迅速被细胞利用,对维持体液渗透压的意义不大,先盐有利于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和恢复细胞外液容量。
  2)先晶后胶& 一般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溶液(常首选平衡盐液)以迅速扩容、改善血液浓缩、促进微循环,然后输入适量胶体溶液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稳定血容量。但对于大量失血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则应尽早补给胶体溶液(全血、血浆、右旋糖酐等)。
  3)先快后慢& 对明显脱水的患者,早期补液要快速,以尽快改善脱水缺钠状态。休克患者常需两路液体同时输入,必要时加压输液或静脉切开插管输液。当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应减慢滴速,以减轻心肺负担。
  4)见尿补钾& 脱水缺钠也常伴缺钾;脱水及酸中毒纠正后,钾随尿排出增多,也可使血清钾下降,故应及时补钾。注意尿量在40ml/h以上才可补钾,以免发生高钾血症。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因组织细胞破坏,大量K+自细胞内释放出,即使尿量正常,一般在2~3天内也不需补钾。
  5)液种交替& 为避免在较长时间内单纯输注一种溶液而人为造成体液平衡失调,对盐类、糖类、酸类、碱类、胶体类各种液体要交替输入。但是,低渗性脱水及高渗性脱水患者初期宜分别持续补充含盐酸溶液及葡萄糖溶液。
  2.1.3疗效观察
  (1)输液是否通畅。
  (2)记录液体出入量& 准确记录所进食、水量及静脉补液量,记录大、小便排出量及呕吐、引流液量。
  (3)观察治疗反应& 精神状态好转,如嗜睡逐渐变为清醒;脱水征象得到改善;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或恢复正常;尿量增加,无输液反应;发绀好转或无发绀。这些指标均说明体液失衡得到改善,反之,则需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纠正治疗[1]。
  2.2加强基础护理
  1.增强患者活动耐力,减少受伤的危险& 经常监测血压,建立适当安全的活动模式。
  2.保护皮肤黏膜& 定时观察患者皮肤和黏膜状况,并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定时变换体位、进行局部按摩,防止压疮发生;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清洁,对口干者以凡士林或甘油棉签湿润口唇黏膜。
  2.3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重,加之输液以及应用尿管、胃肠减压管、引流管等,使患者活动困难、生活不便,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士应表示理解,并给予鼓励、支持,让患者说出内心的忧虑;各种操作力争准确、迅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不适,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赖和治愈的信心[2]。
  3& 讨论
  水和钠在体液平衡中密切相关,在感染、创伤、疾病和手术等病理因素影响下,体液平衡遭破坏,水和钠代谢失衡常同时或相继发生,并且相互影响。不同原因引起的水、钠代谢失衡的比例有所差别,因此临床上将水、钠代谢失衡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和水中毒四种类型。
  参考文献
  [1] 国培丽,张丽华;现代护理教学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08期
  [2] 孙琳,叶文琴;护理质量评价现状及进展[J];现代护理;2004年03期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高渗盐水在低血容量性休克初期急救中的作用--《实用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高渗盐水在低血容量性休克初期急救中的作用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459.7【正文快照】:
我科 1996~ 1999年应用 7 5 %氯化钠注射液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 5 2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2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中 ,男 32例 ,女 2 0例 ,年龄 19~78岁 ,平均年龄 36
4岁。其中失血性休克 37例 ,包括上消化道大出血者 2 0例 ,外伤性失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卫松;[J];浙江医学;1999年07期
牛春雨,赵自刚,刘艳凯,樊贵,张静;[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永平,赵少勇;[J];护士进修杂志;1998年01期
刘文美,黄云明;[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8年02期
胡云清,刘福荣,童海平;[J];华西医学;1994年04期
戴国鹏;[J];中国全科医学;2001年12期
余峰彬;[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年11期
谢秋兰,施楚君;[J];实用医技杂志;2004年07期
牛春雨,赵自刚,陈瑞华,刘艳凯,樊贵,张静;[J];微循环学杂志;2002年04期
钟刚,裴福兴;[J];中国急救医学;2002年11期
张静,牛春雨,赵自刚,刘艳凯,樊贵,张学锋,姜华,韩敏,史满金,杨亦青,李俊杰,张玉平;[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高卫松;[J];浙江医学;1999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志宏;[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杨鹤鸣;[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戴鹏;张献清;;[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慕豪;[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静,刘艳凯,姜华,葛琳,史满金,张利明;[J];生理学报;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熊晶;王能霞;刘焕兵;胡春林;尹林;;[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徐欣鸣;翁建玲;;[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1期
张敏莉;吴映雪;郭宗琳;;[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0期
王伟;;[J];当代医学;2011年18期
陈小菊;;[J];海南医学;2011年14期
彭华;唐晓平;张涛;赵龙;唐文国;漆建;;[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徐刚;钟小军;邵弘;杜洪宇;冷亮;;[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年07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楼炳恒;张伟文;;[A];首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暨2011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吴哲侃;李建贤;;[A];第三届全国急诊创伤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焦昱;;[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刘楚斌;张国华;;[A];全国第三届烧伤外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C];1991年
谢波;;[A];2009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谭嘉韬;赵煜;李巍;狄文佳;宋哲;;[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王一镗;;[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利天增;邓小新;胡晓根;刘申;邢帮荣;樊国印;谢举临;祁少海;徐盈斌;罗兰;卞徽宁;陈晓东;潘姝;;[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张庆富;;[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2008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罗学宏;杨红忠;汤爱国;宁阳根;钱康年;;[A];第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怀逵;[N];健康报;2005年
衣晓峰;[N];中国医药报;2003年
湘雅医院教授
罗学宏;[N];大众卫生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岩;[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耿焕;[D];浙江大学;2011年
刘艺;[D];昆明医学院;2011年
刘红梅;[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曾红科;[D];暨南大学;2005年
夏刚;[D];昆明医学院;2009年
陈强;[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刘郁;[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肖华平;[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宋海涛;[D];吉林大学;2009年
高录;[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24小时报名咨询电话:010- / 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 > 文章
高渗性失水
13:44 来源:&    【
】【】【】
  高渗性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属于浓缩性高钠血症。当缺水多于缺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钠和水的再吸收增加,以维持血容量。如继续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进一步增高,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最终是细胞内缺水的程度超过细胞外液缺水的程度。脑细胞缺水将引起脑功能障碍。
  ( 一 ) 水摄入不足昏迷、创伤、拒食、吞咽困难,沙漠迷路、海难、地震等致淡水供应断绝,脑外伤、脑卒中等致渴感中枢迟钝或渗透压感受器不敏感,均可引起水摄入不足。
  ( 二 ) 水丢失过多&&& 1. 经肾丢失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非溶质性利尿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钙等致大量水从尿中排出;长期鼻饲高蛋白流质饮食等所致的溶质性利尿 ( 鼻饲综合征 ) ;使用高渗葡萄糖溶液、甘露醇、山梨醇、尿素等脱水药致溶质性利尿。
  2. 肾外丢失环境高温、剧烈运动、高热等大量出汗;烧伤采用开放治疗等丢失大量低渗液;哮喘持续状态、过度换气、气管切开等使肺呼出的水分明显增多 (2~3 倍 ) . 3. 水向细胞内转移剧烈运动或惊厥等使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增多,渗透压增高,水转入细胞内。
  临床表现
  根据症状不同,一般将高渗性缺水分为三度:
  一、轻度失水:
  由于失水多于失钠,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而渗透压升高。当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 2%~3% 时,即可使渴感中枢兴奋而口渴,刺激抗利尿激素释放,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使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但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时,尿量并不减少。因同时伴多饮,一般不造成细胞外液容量不足和渗透压异常,如同时伴渴感减退,可因缺乏渴感而发生高渗性失水。
  二、中度失水:
  当失水量达体重的 4%~6% 时,醛固酮可因血容量不足而分泌增加,导致钠潴留,进一步升高血浆渗透压,此时口渴严重,咽下困难,声音嘶哑;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心率加快;皮肤出汗减少、干燥、弹性下降;进而发生代偿性细胞内水转移到细胞外,造成细胞内失水。患者烦躁、头晕、乏力、工作效率低下。
  三、重度失水:
  当失水量达 7%~14% 时,脑细胞失水严重,神经细胞裂解,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如躁狂、谵妄、定向力失常、幻觉、晕厥等;体温中枢神经细胞失水,出现脱水热。当失水量超过 15% 时,患者可出现高渗性昏迷、低血容量性休克、尿闭及急性肾衰竭。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尿量减少而尿比重高,尿钠增高或正常;血清钠升高多在145mmol/L以上;血浆渗透压>310mOsm/L;c.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轻度增高
  中、重度失水时,尿量减少;除尿崩症外可出现尿比重、血红蛋白、平均血细胞比容、血钠 (&145mmol/L) 和血浆渗透压均升高 (&310mmol/L) .严重者可出现酮症、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依据体重变化,再结合临床表现可判断失水的程度。
  积极治疗原发病,严密注意每日出入水量平衡及监测血电解质等指标变化。避免不适当的脱水、利尿、鼻饲高蛋白饮食等。已发生失水时,应依据失水类型、程度、机体情况,决定补充液体量的种类、途径和速度。
  一、补液总量  应包括已丢失液体量及继续丢失的液体量两部分。
  ( 一 ) 已丢失量 计算方法有3种,&&&& 1. 依据失水程度例如一男性患者,原体重60g,失水后烦躁、心率加快,血清钠152mmol/L (正常142mmol/L) ,现体重 57.5 kg,估计失水有多少?该患者符合中度失水,失水相当于体重的4%-6%,即ml.&&&& 2. 依据体重减少量 与原体重比较,该患者体重下降 2.5kg,故失水相当于 2500ml .&&&& 3. 依据血钠浓度有三种计算方法,适用于高渗性失水。
  ( 1 ) 丢失量 = 正常体液总量-现有体液总量。正常体液总量 = 原体重× 0.6 .现有体液总量=正常血清钠 / 实测血清钠×正常体液总量。则丢失量 =60 × 0.6-142/152 × 60 × 0.6= 2.4kg ( 2400ml) .( 2 ) 丢失量 =( 实测血清钠一正常血清钠 ) ×现体重× 0.6 ÷正常血清钠=(152-142) ×57.5÷ 142= 2.43kg ( 2430ml) .( 3 ) 丢失量 = 现体重× K × ( 实测血清钠一正常血清钠 ) . K 系数男为 4, 女为 3 .则丢失量 =57.5 × 4 × (152-142)=2300ml .
  ( 二 ) 继续丢失量是指就诊后可能发生的继续丢失量,包括生理需要量 ( 约1500 ml/d) 及继续发生的病理丢失量 ( 如大量出汗、肺呼出、呕吐等 ) .以上公式计算只能大概反映机体失水量,临床实践中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二、补液种类高渗性失水以补水为主,补钠为辅。经口、鼻饲者可直接补充水分,经静脉者可补5%葡萄糖液、5%葡萄糖氯化钠液或0.9%氯化钠液。适当补充钾及碱性溶液。
  三、补液方法&&& ( 一 ) 途径  尽量口服或鼻饲,不足部分或中、重度失水者需经静脉补充。
  ( 二 ) 补液速度  宜先快后慢。重症者开始 4~8 小时内补充液体总量的 1/3~1/2,其余在 24~28 小时补完。具体患者补液速度要根据年龄、心肺肾功能和病情而定。
  ( 三 ) 注意事项  ①记录 24 小时出入水量;②密切监测体重、血压、脉搏、血清电解质、酸碱度;③急需大量、快速补液时,最好采用鼻饲途径;如经静脉补液,宜行中心静脉压监测,以 &120mmH2O为宜;④补何时,宜在尿量 &30ml/h 后进行,一般浓度为 3g/L,当利尿量 &500ml/d 时,日补钾量可达 10~ 12g ,⑤同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临床执业医师相关栏目推荐
33大类,900门辅导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