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做梦没赶上飞机>>>>>>天知道

“红卫兵思维”反映了一种内心状态,即“偏执状态”,这是一种原始的幼稚的心理状态,在特殊的情景下,或者在某类人群中,会出现这种心理状态。&br&&br&在心理学家克莱因看来,人有两种内心状态,一种是偏执状态,另一种是抑郁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会有抑郁的情绪,但并非总是抑郁的)。偏执状态是好坏二分的,一个人要么全好要么全坏;而抑郁状态是好坏整合的,能更现实和全面地看待他人。在抑郁状态下,本能欲望被有效的克制,而在偏执状态下,本能欲望更容易被释放。&br&&br&正常情景下,一般人大都处于好坏整合的抑郁状态(人格障碍者除外),能够充分地约束自己,而在特殊的情景下,人会退行进入偏执分裂的状态,对本能欲望的约束力大大下降。节假日是一个常见的有利于退行的外部因素,所以在节假日,往往会有较多的暴力与色情的故事。革命或战争年代,也是促使退行的一个重要外在因素。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性集会很多,在领袖或演说家的鼓动之下,人们进入了盲信、冲动、具有暴力与破坏性的偏执状态。曾有人描述说日军是“兽类集团”,也跟战争年代那种有利于退行的外在条件有关,使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一下子成为了充满杀气的禽兽。所以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天使与魔鬼往往共存着。中国的文革时代也创造了一种偏执的状态,在一些红卫兵眼里(红卫兵分成两派,一派支持毛,另一派其实反对毛),毛是神一样的人物,而那些牛鬼蛇神则是可恶的需要打倒与消灭的对象。&br&&br&当一个军队的领袖在战争打响之前,高喊口号说要消灭那些敌人时,通过催眠与暗示的力量让士兵们进入了偏执的状态,执着地认为对手是可恶的和需要消灭的敌人,本我中的攻击性被合理地释放出来。如果不进入这种状态,在罪疚感的驱使下,人无法把刺刀刺向一个活生生的同类。战争结束之后,曾经的杀手进入抑郁状态时,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罪恶。诸多经历过战争的战斗英雄,在战争结束之后过上了默默无闻或颓废堕落的生活,他们潜意识地为自己曾经的恶行感到罪疚,走上了自我惩罚的道路。最近几年出现的曾经红卫兵们的道歉,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之外,在心理层面也是罪疚感驱使的结果。&br&&br&抑郁状态是比偏执状态更健康的状态,但偏执状态并非是完全是坏的,在战争与革命年代,人需要进入这种状态,否则无法将那些本我的力量激发出来以做出巨大的成就(或罪恶)。对于某些执着与偏执状态的人(比如完美主义者),往往能够取得不一般的成就,虽然也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红卫兵思维”反映了一种内心状态,即“偏执状态”,这是一种原始的幼稚的心理状态,在特殊的情景下,或者在某类人群中,会出现这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家克莱因看来,人有两种内心状态,一种是偏执状态,另一种是抑郁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会有抑郁的情绪,但…
来自子话题:
&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__author__ = 'FreeMind'
class Solution:
def __init__(self, rounds, person, number):
self.rounds = rounds
self.person = person
self.number = number
def solution(self):
if self.rounds == 1:
if self.person == 1:
return [[2, 1, 1]]
elif self.person == 2:
return [[1, 2, 1], [2, 3, 1]]
return [[1, 1, 2], [2, 1, 3], [1, 2, 3], [2, 3, 5]]
a = [[2, 1, 1]]
b = [[1, 2, 1], [2, 3, 1]]
c = [[1, 1, 2], [2, 1, 3], [1, 2, 3], [2, 3, 5]]
results = [a, b, c]
iterationNumber = (self.rounds - 2) * 3 + self.person
for i in range(iterationNumber):
if i % 3 == 0:
results[0] = [[x[1]+x[2], x[1], x[2]] for x in results[1] + results[2]]
elif i % 3 == 1:
results[1] = [[x[0], x[0]+x[2], x[2]] for
x in results[0] + results[2]]
results[2] = [[x[0], x[1], x[0]+x[1]] for x in results[0] + results[1]]
return results[self.person-1]
def __str__(self):
result = filter(lambda x:not self.number%max(x), self.solution())
result = map(lambda x:[x[0]*self.number/sum(x)*2, x[1]*self.number/sum(x)*2, x[2]*self.number/sum(x)*2],result)
for i in result:
res += str(i)+&\n&
return res.replace('[','(').replace(']', ')')
__repr__ = __str__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 Solution(2, 3, 144) #对应位置参数依次为轮数,最先知道答案的人,所知结果
## (108, 36, 144)
## (64, 80, 144)
## (54, 90, 144)
## (36, 108, 144)
## (32, 112, 144)
&/code&&/pre&&/div&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__author__ = 'FreeMind'
class Solution:
def __init__(self, rounds, person, number):
self.rounds = rounds
self.person = person
self.number = number
def solution(self):
if self.round…
来自子话题:
应 &a data-hash=&8f2e1beda44e1f463c03c073cc07d88b& href=&///people/8f2e1beda44e1f463c03c073cc07d88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集攀& data-tip=&p$b$8f2e1beda44e1f463c03c073cc07d88b&&@黄集攀&/a&的邀请,逐项点评、分析哥德尔证明。逐步补充,未必能一口气完成。&br&&br&首先 &a data-hash=&8f2e1beda44e1f463c03c073cc07d88b& href=&///people/8f2e1beda44e1f463c03c073cc07d88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集攀& data-tip=&p$b$8f2e1beda44e1f463c03c073cc07d88b&&@黄集攀&/a&对模态逻辑的理解和哥德尔证明步骤的翻译没有严重的技术性问题(有一些地方仍然不够准确,但这些地方大多都要理解了这个证明才能讲透),这为讨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接下来我先对证明步骤的每一步及其意义进行形式化以及解释之后,再来回顾整个证明。&br&(注,了解这个证明至少需要以下两项逻辑方面的基础知识:1,一阶谓词演算逻辑;2,模态逻辑。)&br&&br&&blockquote&Definition 1: x is God-like if and only if x has as essential properties those and only those properties which are positive &/blockquote&其实最通顺、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b&“x是类上帝的,当且仅当&u&它的&/u&&/b&&b&&u&本质属性是而且仅仅是&/u&&/b&&b&&u&那些积极的(positive)性质&/u&”&/b&。&br&这里要注意以下两点:&br&1,该定义要求在整个证明中“上帝”是一种性质,而不是一个专名(也就不是原本基督教义所指的唯一之神)。那么转化在逻辑中,“上帝”就是一个不“饱和”的概念(谓词),而不是一个“饱和”的对象(常元或者变元),而只有当一个对象满足这个概念——或找到一个对这个性质的例示(就是定义3中的exemplify)——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对象成为“上帝”,而不是说可以预先指定一个叫做“上帝”的对象。而且我们还要注意,“x is God-like”这句话中所引入的对象是用变元x指代的,也就是说,&b&哥德尔从一开始就没有排斥在宇宙中可能有多个上帝(只要有多个x满足God-like就可以了)&/b&。&br&&br&2,根据该定义,一个对象能够成为上帝就被定义(即“当且近当”)为其本质属性包含所有积极性质,而且也只有积极性质。这可以对应于基督教对上帝“全善”的刻画。当然,何者为善?对上帝而言善的性质是否必然对人类也为善?这是一个问题,&b&但就这个证明本身而言,这个疑问仅有神学和宗教哲学上的意义,而并没有逻辑意义&/b&。我们完全可以只承诺有这样的一种关于性质的分类(至于分的是什么类无关紧要)就可以将这个证明延续下去(因此 &a data-hash=&eae019cc284bda2900ba1d& href=&///people/eae019cc284bda2900ba1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昱洲& data-tip=&p$b$eae019cc284bda2900ba1d&&@王昱洲&/a& 的评价不准确)——如果我们可以把有些性质分为X类的,有些性质是Y类的,而有一种特殊的性质G,它是而且只是所有X类性质的合取,那么它是否可以得到例示?这是哥德尔证明真正反映出来的&b&逻辑内容&/b&。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分类后导致X类性质中包含一些互不相容的性质(比如物体的形状是圆形还是方形)怎么办?这个问题应该会在后面的定义或公理中解决。&br&总之,我们可以将定义1形式化地写为:&br&&img src=&///equation?tex=Gx%5Cleftrightarrow+%5Cforall+A%28Pos%28A%29%5Cleftrightarrow+Aessx%29& alt=&Gx\leftrightarrow \forall A(Pos(A)\leftrightarrow Aessx)& eeimg=&1&&&br&&br&&blockquote&Definition 2: A is an essence of x if and only if for every property B, x has B necessarily if and only if A entails B &/blockquote&对那个在定义1中第一次出现的、在逻辑中并不常见的写法&img src=&///equation?tex=Aessx& alt=&Aessx& eeimg=&1&&提供定义。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b&“A是x的本质属性,当且仅当,对任意性质B而言&/b&&b&x必然具有B&/b&&b&当且仅当A衍推出B”(第一个“当且仅当”以后的就是对“A是x的本质属性”的定义)&/b&。那么,定义2的形式化(知乎公式编辑器没有必然算子符号□,用&img src=&///equation?tex=%5Codot+& alt=&\odot & eeimg=&1&&代替)就是:&br&&img src=&///equation?tex=Aessx%5Cleftrightarrow+%5Cforall+B%28%5Codot+Bx%5Cleftrightarrow+%28Ax%5CRightarrow+Bx%29%29& alt=&Aessx\leftrightarrow \forall B(\odot Bx\leftrightarrow (Ax\Rightarrow Bx))& eeimg=&1&&&br&从直观上看,这个对本质属性的定义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由于文字上用了entail而不是imply,这就表示性质A与B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与实质蕴涵有区别,于是形式化时采用了&img src=&///equation?tex=Ax%5CRightarrow+Bx& alt=&Ax\Rightarrow Bx& eeimg=&1&&的写法,以区别于以实质蕴涵理解的&img src=&///equation?tex=Ax%5Crightarrow+Bx& alt=&Ax\rightarrow Bx& eeimg=&1&&。&br&&br&&blockquote&Definition 3: x necessarily exists if and only if every essence of x is necessarily exemplified &/blockquote&翻译:&b&x必然存在,当且仅当x的所有本质属性都必然有例示。&/b&&br&&b&在我看来,这个定义才是哥德尔证明里最关键、最困难的一步。&/b&为什么呢?因为&b&它定义了一个概念/谓词:“&u&必然存在&/u&”。&/b&这个定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当奇异的,因为&b&按照现代逻辑(康德就已经给出论证)的角度来看,&u&存在不是谓词,而是量词&/u&。&/b&例如,以下句子“当今美国总统存在”不能被理解为“某人既是当今美国总统,他也存在”(形式化为&img src=&///equation?tex=Px%5Cwedge+Ex& alt=&Px\wedge Ex& eeimg=&1&&),而应该理解为“有某个人,他是当今美国总统”(形式化为&img src=&///equation?tex=%5Cexists+xPx& alt=&\exists xPx& eeimg=&1&&)。&b&按照原来安瑟伦的上帝存在证明(具体内容参见 &a data-hash=&eae019cc284bda2900ba1d& href=&///people/eae019cc284bda2900ba1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昱洲& data-tip=&p$b$eae019cc284bda2900ba1d&&@王昱洲&/a& 的答案),他是把“存在”当成一个谓词来用的,这是该证明最关键的错误。&/b&因为既然“存在”不是谓词,那么它也就不是上帝所可能拥有的性质(同理“不存在”也不是性质)——也就是说不管上帝有多么完美,它也不可能拥有这种性质(当然也不可能拥有“不存在”的性质),我们压根不能以这种方式来谈论上帝。&br&&br&作为逻辑巨匠,哥德尔当然不希望犯这个错误。因此他想办法定义出了一个跟“存在”有关的谓词,即“必然存在”,这是一件相当奇异的事情——为什么“存在”是量词,而“必然存在”是谓词?这个问题太过关键,而且我对这方面不是非常精通,因此如果 &a data-hash=&8f2e1beda44e1f463c03c073cc07d88b& href=&///people/8f2e1beda44e1f463c03c073cc07d88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集攀& data-tip=&p$b$8f2e1beda44e1f463c03c073cc07d88b&&@黄集攀&/a&题主有问题的话可以直接发邮件给北大邢滔滔老师求教。不论如何,我们先将这个定义接受下来,然后给出它的形式化:&br&&img src=&///equation?tex=%5B%5Codot+E%5Dx%5Cleftrightarrow+%5Cforall+A%28Aessx%5Crightarrow+%5Codot+%28%5Cexists+yAy%29%29& alt=&[\odot E]x\leftrightarrow \forall A(Aessx\rightarrow \odot (\exists yAy))& eeimg=&1&&&br&&br&&img src=&///equation?tex=%5B%5Codot+E%5D& alt=&[\odot E]& eeimg=&1&&就是谓词“必然存在”,要注意将&img src=&///equation?tex=%5B%5Codot+E%5Dx& alt=&[\odot E]x& eeimg=&1&&和命题“必然地,x具有性质A(&img src=&///equation?tex=%5Codot+Ax& alt=&\odot Ax& eeimg=&1&&)”区分开。&br&&br&这个定义还有一个奇异的地方,就是它并没有承诺x的本质A必定由x例示,也没有承诺当其他对象y例示A的时候A也是y的本质。这在直观上似乎有一些问题,比如我们明明是要论证红旗必然存在,但是红旗的任意一项本质属性(比如“红色”)完全可以有另外一项跟红旗了无干系的例示(比如红花,而且红色也不是花的本质属性)啊?这时这种例示跟红旗必然存在有何关系?这个奥秘应该出在“本质A必然有例示”这个要求上,但我也没有完全想通。同上,可以咨询邢老师。&br&&br&不过,这两个奇异点与对定义1的分析中提到的对“上帝全善”的质疑有点类似,即这首先是一种哲学质疑——质疑的是形式表达式的哲学意义是否准确、是否会带来不良的哲学后果等。但是逻辑演算可以暂时不理睬这种质疑是否有效,它只管这种设定能否得出最终的结论就可以了。因此,在形式上,我们还是可以将&img src=&///equation?tex=%5B%5Codot+E%5D& alt=&[\odot E]& eeimg=&1&&视为一个一般的、跟上面的A、B这些没什么两样的谓词,然后用这个形式定义来进行推衍而暂时不管它的定义对于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影响。于是,我们还是可以带着这两个疑问继续进行这个证明。&br&&br&&blockquote&Axiom 1: Any property entailed by—i.e., strictly implied by—a positive property is positive &/blockquote&翻译:&b&任意由积极性质衍推而来的(如严格蕴涵的)性质都是积极性质。&/b&&br&从这个公理开始,以下的几个公理都在对“什么是积极性质”进行约束。正如对定义1的讨论所说明的那样,这种约束未必给出的是在基督教意义上为“善”的性质。也正如对定义2的讨论所说明的那样,在这里“entail”这一逻辑关系并不是一般的实质蕴涵。公理1可以形式化为:&br&&img src=&///equation?tex=Pos%28A%29%5Crightarrow+%5Cforall+B%28%28Ax%5CRightarrow+Bx%29%5Crightarrow+Pos%28B%29%29& alt=&Pos(A)\rightarrow \forall B((Ax\Rightarrow Bx)\rightarrow Pos(B))& eeimg=&1&&&br&&br&&blockquote&Axiom 2: A property is positive if and only if its negation is not positive &/blockquote&翻译:&b&一个性质是积极的,当且仅当其否定是不积极的。&/b&&br&对“积极性质”的第二个约束,这个约束相当直观。其形式化为:&br&&img src=&///equation?tex=Pos%28A%29%5Cleftrightarrow+%5Cneg+Pos%28%5Cneg+A%29& alt=&Pos(A)\leftrightarrow \neg Pos(\neg A)& eeimg=&1&&&br&也就是说,二阶谓词Pos有一个特性,即它的否定等价于将它直接作用于原有性质的否定。&br&&br&&blockquote&Axiom 3: The property of being God-like is positive &/blockquote&翻译:&b&性质“类上帝的”是积极性质。&/b&&br&定义1的延续,直观上也非常恰当,毕竟能成为上帝的事物本质属性就是而且只是所有的那些积极性质,那么也就很难想象将这些积极性质合取来定义的“上帝”性质是不积极的。其形式化为:&br&&img src=&///equation?tex=Pos%28G%29& alt=&Pos(G)& eeimg=&1&&&br&&br&&blockquote&Axiom 4: If a property is positive, then it is necessarily positive &br&&/blockquote&翻译:&b&如果一个性质是积极的,那么它就必然是积极的。&/b&&br&&b&这是一个对“什么是积极性质”的极强约束,基本上排除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对善恶的道德判断&/b&。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说“诚实是善的”(如果诚实是积极性质,那么根据公理2,不诚实就是不积极的),可是显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像为了掩护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这种维护某个人正当的生命权利时)不诚实才是善的。如此看来,“诚实”这一性质至少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是必然为善的,于是它也不必然是积极的,而根据否定后件推理它就是不积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哥德尔的上帝所要求具备的那些积极性质应该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性质(无论其是否为道德性质),而且这些性质的积极与否不会随着人在不同情况下形成道德判断之改变而改变。该公理的形式化为:&br&&img src=&///equation?tex=Pos%28A%29%5Crightarrow+%5Codot+Pos%28A%29& alt=&Pos(A)\rightarrow \odot Pos(A)& eeimg=&1&&&br&&br&(未完待续)
应 的邀请,逐项点评、分析哥德尔证明。逐步补充,未必能一口气完成。首先 对模态逻辑的理解和哥德尔证明步骤的翻译没有严重的技术性问题(有一些地方仍然不够准确,但这些地方大多都要理解了这个证明才能讲透),这为讨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
来自子话题:
注册。。。登陆。。。工藤新一:)
注册。。。登陆。。。工藤新一:)
来自子话题:
受邀。我不清楚发展趋势好不好,但一个奖项可以并敢于空缺,让我觉得相当靠谱,非常敬佩。如果每年都必须凑几个人,质量难保,名难副实。我们一直批评指标,现在有这么个没有指标的东西,敢于显示『不够好』,怎么又慌了……
受邀。我不清楚发展趋势好不好,但一个奖项可以并敢于空缺,让我觉得相当靠谱,非常敬佩。如果每年都必须凑几个人,质量难保,名难副实。我们一直批评指标,现在有这么个没有指标的东西,敢于显示『不够好』,怎么又慌了……
会啊会啊会啊会啊会啊!!!!!!&br&&br&题主以为自己问了一个坑问题没想到直指了一个哲学史上延续了 400 年的灾难的来源啊。&br&&br&我要讲的是 mental 和 physical (mind & body)的划分。&br&&br&&br&&br&要说起这个话题,还是要从 Descartes 说起了。毕竟他就是罪魁祸首。&br&&br&我说的这个观点自然不是我自己独创的,J. Searle 在 &i&Mind: A Brief Introduction&/i& 直接就是这样说的,而 G. Ryle 在 &i&The Concept of Mind&/i& 里面开头批评的就是:Descartes 所持有的(被 Ryle 称为 official doctrine 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范畴错误。&br&&br&好的那么这篇文章讲一点哲学史,当然我哲学史学得不好所以只讲两个人。&br&&br&Descartes 在 &i&Meditation on First Philosophy&/i& 里面提出了这样一系列的论证:&br&&ul&&li&怀疑论我就不讲了,自己看&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这个回答&/a&。&br&&/li&&li&而紧接着,他确立一个绝对不可怀疑的东西,就是「I exist」 (不是「1」或者「l」或者「|」!)。事实上不是 I think 推出 I exist,而是 I think 等于 I exist。(&i&Meditation&/i& 中没有那个「therefore」(ergo) :I think, I exist.)&br&&/li&&li&接着他就对这个 I 开始进行分析了。这个「I」是什么?是我的肉体么?但是根据怀疑论论证,我的确可能没有肉体,因此这个 I 就不能是我的肉体。我不确定 Descartes 的原文里面是怎么处理 perception 的,但是总之,I 至少包含了 think (我不确定是否等同),而事实上,我们可以论证,所有 mental 的东西都需要 I 的存在才能完成。比如说「I believe…」,「I fear …」,「I think」,…… &br&&/li&&li&于是划分就完成了:我可能没有肉体,我关于拥有肉体的信息实际上是某种错觉,至少根据怀疑论来说是这样。但是,无论一个魔鬼怎么样骗我,首先得有一个我存在它才能骗我。因此我不可能不存在。而我的存在不等同于肉体的存在,因此我的存在是一种 mental 的存在。这里用 mental 其实也是非常直观的。因为无论我有一个什么 mental states,这个 mental states 的存在都意味着我存在。所以将这种存在称为一种 mental 的存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地方。&/li&&/ul&我之前说 perception 特别难处理,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方面,我们知道 perception 在日常的意义下依赖于 sense organ(即 body)的存在。因此当我说「I see something」的时候,这种表述方式似乎就默认了我知道我有对应的 sense organ——眼睛。但是根据怀疑论论证,我不可能知道我有眼睛,因为眼睛是 body 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要如何调和这个困境呢?答案很简单,做一个区分。It seems to me that I have seen something 不能推出 I have eyes. 但是 having any kind of particular sensation 总能够推出 I exist,因为总是要一个我去拥有这种感觉。&br&&br&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区分 mind 和 body。刚才已经说了,mind 的本质是一个 thinking thing,而 body 的本质是一个 extended substance。这是它们最根本的区分。&br&&br&进一步,mind 总是一个整体,我们无法想像半个 mind 是个啥,但是我们能够想像半个 body 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割掉一个肾去买 iPhone 或者 iPad,但是我们很难将半个 soul 卖给恶魔——一般都是卖一整套的。有人会说不是啊,火影里面三代目就专门只封印了大蛇丸的手的灵魂啊——你这样说就不好了,毕竟你已经在用一种物理的图景来进行理解了,但是实际上他这样和失去了手又有什么区别呢?更何况大蛇丸还不停地幻肢痛呢。失掉手,或者,失掉手的灵魂,在不考虑幻肢痛的时候,只是 input 的缺失罢了。你总不能说你走到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没有 visual input 于是你的 mind 就缺失了一部分吧?也就是说, body is divisible.&br&&br&在认知的方面,我们直接地知晓我们有一个 mind,但是我们总是不那么直接地知道我们有一个 body。或者应该这样说,我们知道自己有 mind 这一点之所以是直接的,是因为这是不可怀疑的。但是我们有 body 这一点则是可以怀疑的。&br&&br&在意志方面,mind 有 free will,是自由的;但是 body 不是自由的,是受到约束的。body 存在于物理空间中,因此它们的行为直接受到物理法则(在 Descartes 当时看来就是 Newtonian mechanics)的约束。&br&&br&另外就是灵魂不朽的假设了:mind 是不可摧毁的,但是任何一个 physical object 都是可以被摧毁的。这个东西在我看来是一个额外的假设,并不和之前的东西有太大的关系。&br&&br&&br&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划分到底有什么问题。&br&&br&这个划分的根本性问题在于,一旦我们做了一个这样的割裂和对立,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 mind 和 body 是如何交互的。原则上来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br&&br&&br&Ryle 认为这里存在一种范畴错误,我们在谈论关于 mental 的内容的时候会使用一系列的词汇,比如说 state、causation、substance、fact…… 这些词汇同样可以被 physical 修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states 就可以简单地划分为 mental states & physical states,facts 就可以简单地 划分为 mental facts & physical facts,substance 就可以简单地划分为 mental substance & physical substance,causation 就可以简单地划分为 mental causation & physical causation……&br&&br&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认为一共有四种属性:mental and physical、mental and non-physical、non-mental and physical 以及 non-mental and non-physical。而在 Descartes 的划分下,世界上只存在两种属性:mental & non-physical 以及 non-mental & physical。当然 Ryle 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把他们并列在一起讨论。他的举例是这样一句范畴错误:&blockquote&She came home in a flood of tears and a sedan-chair.&/blockquote&当然,Ryle 说了,这并不代表以下两句话中有范畴错误:&br&&ul&&li&She came home in a sedan-chair. &br&&/li&&li&She came home in a flood of tears. &br&&/li&&/ul&两句话可以分开来说,不代表它们可以合起来说,因为这里的「in」的含义在上下两句中是不同的。&br&&br&嘛,单纯这样说并不能够让我们看出来到底心物二分在哪里出了问题。更为具体的讨论就是分不同的描述心灵的内容了。&br&&br&举例子,两个。&br&&br&一个是关于 intelligent action,比如说,我们会说一个人做一个事情做得非常 intelligent,这显然是一个描述一个人的心灵的词汇是吧。&br&&br&二元论的理解一般是将这种情况处理成一个人做了两个行为,一个是 body 的行为,一个是 mind 的行为。或者,说这个人一方面在物理空间做了一个行为,然后额外地具有一个 mental property 叫做 intelligent。而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要做一个 intelligent 的行为的时候,他会首先在脑海中预演一遍,然后再将这个行为付诸实现。而这就是一个两步的过程了。这种形式化的方法犯的错误和&a href=&/prejudices/& class=&internal&&这篇文章中提到的错误地形式化临时性质的情况&/a&相类似。&br&&br&实际上发生的事情是:intelligence 作为一种 skill 存在,它不是一个用来描述 episode 的词汇。我们说一个人 intelligent,是说他在某个方面拥有一种 ability 或者 skill,而不是说这个人 have an episode called intelligence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 intelligent 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去观察他的内心。我们能观察的,并且实际上在观察的,总是这个人的行为——即便这个人在脑袋中预演过的这个行为,只要他的实际行为没有成功或者做得不够好,我们依然不会夸他 intelligent。这种说法有一种类似于行为主义的危险,因为看上去就像是说,「my mind is a box which can be only looked into by myself, and the thing in the box drops out as irrelevant.」因此这种主张或许在表面上是有些过强了。但是问题在于,「irrelevant」和「不存在」的含义是不同的。mind 显然存在,作为我们能够使用语言的基底,作为我们能够这样行为的基底,它们不仅仅是存在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并不在日常的情况下用语言指称它们或者提及它们,而它们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 irrelevant。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聪明的判断标准总是行为主义式的——方法论行为主义——我们除了行为还能看到什么?如果我们同时将语言作为行为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之外还能看到什么?但是与此同时,这并不是说行为(表像)相同就意味着发生了相同的事实。一个小丑摔一跤是滑稽的,巧妙的,而同样的一个普通人同样地摔一跤就是蠢的,人们看到前者会捧腹大笑,看到后者会生气的骂道「这个傻逼」。类似地,同样的鸟群南飞,有一些情况下我们将其称为迁徙,另一些情况下就是单纯地往南边这个方向飞。这些过程并不因为行为相同,或者表象相同而成为了相同的过程。但是区分这种过程的原因也绝对不是依赖于那个对象心中的私人的 mental state 或者 mental content,而是因为我们会把这个行为放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下理解。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个小学生在我们面前表演算术(心算),无论他第一道题目算对了或者算错了我们都不能知道他是否掌握了算术。一个技能不在单独的行为中完整地显现其自身。而当我们试图将其描述成一种单独发生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犯了范畴错误。&br&&br&&br&第二个例子是 do sth with heed。&br&&br&当我们在说一个人做事的时候是否用心时,我们并不是说发生了一个两步的过程:(1) he is doing something,然后,(2) he is paying attention to what he's doing. 表面上我们当然知道自己有没有全神贯注地做某事,但是真的如此吗?你自己好好想想是不是任何情况下你自己都知道,「忘我」这个词不是随便说说的。&br&&br&更何况,对于别人来说,他们只能通过观察你的行为来判定你是否有在全神贯注地做某事。但是这个地方就要注意了,这里的判定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事实性的判定。当你在集中注意地开车的时候你也有可能出车祸,当你心不在焉的女友一边帮你 oral 然后你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的时候你也有可能不会遇到车祸。但是问题在于,如果这两种情况下各自发生了相同的紧急情况,集中注意的情况下你更加有可能快速地做出正确反应,因此使得你收到损害的比例和概率都小于心不在焉的情况。因此实际上能够表示结果的是一种可能性的东西。而这种可能性是通过反应时间决定的,而反应时间则又是一种外在的标准了。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是像注视一个什么东西那样注视着你的行为本身,这种注视反而会影响你自己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 with heed 理解为一个二步的过程是完全错误的。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判定实际上是依赖于意外的发生以及对于意外的应对,而和别的行为的关联则是一种经验式的第二步的推理。我们并不能够直接得到打手机分散注意力的结论,我们总是设计了一个实验说明了打手机分散驾驶员注意力之后通过实验说明这一点。况且,就算是在驾驶中打电话这种现象本身也是一种体现在行为上的现象。&br&&br&当然,和 intelligent 不同,with heed 本身是一种 episodic process。一个 ability 没有所谓的「习得时间」,我们说不出一个人是具体某个什么时刻学会了游泳或者下象棋。但是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在一个什么具体的时刻是集中精神的,然后在下一秒被分心了。&br&&br&&br&简单来说就是 mental 的词汇很多时候描述的是一种不同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在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东西。于是乎这种划分本身就是嗯哼的。&br&&br&&br&&br&好的说完了心智哲学的例子,考虑题主提到的另外一些划分。&br&&br&感性和理性的划分倒是不像一种范畴错误,它的问题主要还是概念边界不明确,使得中间有很大的模糊地带。我们说一个行为是理性的,总是在一个有限的基础上说它是理性的。一个小偷在偷窃的过程中可以非常理性的做出一个规划,使得自己的偷窃能够成功,并且不被人发现是自己做的,这样可以说这个行为是有理性或者理智参与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说这个行为本身是不理性的,比如说这个人可能就是完全为了报复别人而偷东西,或者,因为心中有一种理性无法按捺的冲动去偷东西,那么这个偷窃行为从原因上来看就不是理性的。问题在于,有什么行为在不断刨根问底之后可以被称为是完全理性的呢?╮( ̄▽ ̄&)╭ &br&&br&&br&那就这样。
会啊会啊会啊会啊会啊!!!!!!题主以为自己问了一个坑问题没想到直指了一个哲学史上延续了 400 年的灾难的来源啊。我要讲的是 mental 和 physical (mind & body)的划分。要说起这个话题,还是要从 Descartes 说起了。毕竟他就是罪魁祸首。我说的这个…
来自子话题:
我认为短期内是的,并且如果相关禁令执行不到位,或者尽管旨在保护动物但不慎用错方法,甚至还有可能演变成长期后果。而最大的问题是,这种禁令往往牵扯到多个国家的利益和需求,事实上很难保证有完备的措施。&br&&br&说说禁售象牙吧。&br&&br&&a href=&http://www.onegreenplanet.org/animalsandnature/do-ivory-crushes-actually-help-end-illegal-poaching/comment-page-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o Ivory Crushes Actually Help End Illegal Poaching?&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篇文章就提出了对禁售象牙实际有效性的疑问。简单总结如下:&br&&br&CITES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全球范围禁售象牙,但由于某些非洲国家声称国内大象数量较多,使得CITES允许了几次批量的合法象牙买卖。但是,CITES并没有记录过禁令实施前大象的确切数量,也难以调查所谓合法象牙是否真的来自合法的地区,这便有了隐患。&br&近几年流行的批量摧毁走私象牙的举措,某种意义上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也避免了这些象牙再次走入市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对偷猎者来说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市场上象牙大量减少,价格很可能明显上升。&br&事实上,UNEP的调查发现,2006年以来,偷猎数量反而在稳步上升。&br&&br&另外还找到一篇中文评论从中国市场的角度表达了相似的看法:&a href=&/HTML//0MMDM2XzYwNjQ0Mg.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禁售政策正在加速大象灭绝&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这都说明,保护动物并不是几个禁令就能解决的,需要从流通途径的各个方面严格监管,而这无疑需要紧密的国际合作。现阶段来看,这很难。&br&&br&-------&br&另外提一个刚好想到的相似的案例,都是由于处置不当的禁令导致反效果&br&&br&&br&禁用童工一定会减少童工数量 ?&br&&br&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当政策并未完美执行时,或处罚金额不高时,&b&&u&禁用童工有可能反而提高童工雇佣量。&/u&&/b&&br&&br&解释如下:&br&&br&首先,童工现象较为泛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并且把童工送往工厂的往往是极低收入家庭。对于这些家庭来说,成年人的收入往往不足以维持家庭基本开销,因而才有必要把家中的一个或数个小孩送去工厂做童工。&br&设想现在政府禁止了童工,并对发现有童工的工厂实施罚款。这一举措无疑提高了工厂雇佣童工的成本,于是工厂愿意付给童工的工资变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依靠童工的工资才勉强维持生计的家庭变得难以维持。因此,在生存压力下,这些家庭不得不把家中剩下的小孩(如果有)送往工厂。&br&&br&于是,一个原本旨在减少童工数量的政策事实上在一定期间内增加了童工数量。&br&&br&详见:&a href=&http://www.voxeu.org/article/why-do-bans-increase-child-labou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y do bans increase child labour?&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认为短期内是的,并且如果相关禁令执行不到位,或者尽管旨在保护动物但不慎用错方法,甚至还有可能演变成长期后果。而最大的问题是,这种禁令往往牵扯到多个国家的利益和需求,事实上很难保证有完备的措施。说说禁售象牙吧。
&a data-hash=&a7a123d45f6505eff7f1dec9bbc03d4b& href=&///people/a7a123d45f6505eff7f1dec9bbc03d4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叶壮& data-tip=&p$b$a7a123d45f6505eff7f1dec9bbc03d4b&&@叶壮&/a& 提到了专注可能是使你思考时不能呼吸的原因。我认为是对的,但还不完全,题主这里的思考应该理解为 “为什么在心理说话时,不能够呼吸了。” &br&&br&我先把结论说出来:因为你说话的时候不能呼吸。 大家可以把我的第一段&b&专注&/b&地在心里默念一遍,同时观察自己的呼吸,会发现自己和题主讲的一样不能呼吸了。但一直这么专注不得憋死了,然后你又会发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自己会给自己呼吸的机会,简直就像是在说话一样。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在脑里进行的想象(mental Imagery),就和实际上我们做了这件事情一样,如果讲话时吸气了,就讲不成话。所以我的猜测是,默念时,我们的身体以为我们正在讲话,就把吸气给关闭了。&br&&br&Shepard和Metzler在1871年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参与者在脑袋里面转动下面图像中的物体。然后问他们能不能把左边转成右边的,以及要花多长时间。&br&&img src=&/e6dbe3c7_b.jpg& data-rawwidth=&814& data-rawheight=&1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4& data-original=&/e6dbe3c7_r.jpg&&&br&得到的结果真是令人吃惊,我们每个人完成从左边到右边的转动,大概每60°要花1秒的时间,也就是我们真的在脑子里面构建了一个这样的物体然后转动他们。那么我们看到物体和在脑袋中想象的物体有什么区别呢?于是后来有人就让参与者听歌,然后扫描他们的大脑,然后再让他们想象相同的歌曲在耳边播放,发现了(一部分)同处的大脑会在这两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运作。也就是我们想象的时候会和实际操作一样占用自己的同部分大脑,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默读的时候和真正读出声一样都不能呼吸。&br&&img src=&/3f15d7b7fb5c45b4bcc02c5ca10cf8a4_b.jpg& data-rawwidth=&1021&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1& data-original=&/3f15d7b7fb5c45b4bcc02c5ca10cf8a4_r.jpg&&&br&(右1为听歌,右2想象,右3听歌,右4想象)&br&&br&还有人用图像做了相似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也是这样的,我们想象的时候,和真正看到图片时候一样会激活ventral visual stream。&br&&img src=&/60f9ec65a4f7d_b.jpg& data-rawwidth=&824& data-rawheight=&5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4& data-original=&/60f9ec65a4f7d_r.jpg&&&br&(左右两边是展示图片,中间是要你参与者想象)&br&&br&再后来有了fMRI,人们就用更高的科技做了实验,得出的结果都是差不多的,在这里就不累述了。
提到了专注可能是使你思考时不能呼吸的原因。我认为是对的,但还不完全,题主这里的思考应该理解为 “为什么在心理说话时,不能够呼吸了。” 我先把结论说出来:因为你说话的时候不能呼吸。 大家可以把我的第一段专注地在心里默念一遍,同时观察自己…
来自子话题:
其实现在饮水机的水就是烧到 85-95℃的……&br&&br&传统的锅或者水壶烧水,因为沸腾之后特征明显,水温不再继续上升,所以很容易识别。热的快等一方面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不然你会喊为什么没烧开啊?),另一方面通过沸腾现象判断是否烧开非常非常廉价。而采用 90℃ 左右的话,需要单独加一套温控系统,相对成本高一点。当然饮水机之所以调温也是自身所限,长期烧开不现实。&br&&br&单纯从杀菌角度来说,100℃ 杀菌时间上确实好过 90℃(温度越高灭菌效果相对越好),但是一方面现在大多数人的饮用水为纯净水或处理合格的自来水,含菌量、致病菌量特别低甚至就不存在,另一方面人体的消化系统本身有很强的,所以其实也不用烧到 100℃。
其实现在饮水机的水就是烧到 85-95℃的……传统的锅或者水壶烧水,因为沸腾之后特征明显,水温不再继续上升,所以很容易识别。热的快等一方面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不然你会喊为什么没烧开啊?),另一方面通过沸腾现象判断是否烧开非常非常廉价。而采用 90℃ …
来自子话题:
&b&1. 与熟悉的世界(时空)永远分离、割裂,产生&/b&&b&绝望感、&/b&&b&孤独感、被遗弃感。&/b&&br&&b&这是情感上的剧烈冲击。&/b&&br&&br&&b&2. &/b&&b&惯常逻辑体系失常,&/b&&b&不知该如何&/b&&b&重构世界观。&/b&&br&&b&这是理性的崩溃。&/b&&br&&br&那块巨石很孤独,四周是空荡荡的草地。&br&——营造孤独感。&br&&br&你被小孩笑嘻嘻地追着跑了好几圈,跑着跑着你会回头看,没看到时你会四处找他。&br&——小孩隐喻你生命中习惯的环境和人。&br&&br&试想你过十八岁生日,你的爸妈、爱人、朋友围着你,为你唱生日歌。临近午夜,你闭上眼睛,用力吹蜡烛。睁开眼,所有人都不见了,蛋糕、气球还在,熄灭的蜡烛冒着白烟,桌上有张纸条告诉你,他们还在你十七岁的时空为你唱歌。
1. 与熟悉的世界(时空)永远分离、割裂,产生绝望感、孤独感、被遗弃感。这是情感上的剧烈冲击。2. 惯常逻辑体系失常,不知该如何重构世界观。这是理性的崩溃。那块巨石很孤独,四周是空荡荡的草地。——营造孤独感。你被小孩笑嘻嘻地追着跑了好几圈,跑着…
“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来自子话题:
能。&br&&br&宇宙是无坚不摧的矛,刺破混沌与虚空。&br&宇宙是固若金汤的盾,没有任何宇宙外的东西能影响宇宙。&br&&br&虽然你对自己的科学素养蛮有自信,我还是解释一下。&br&&br&宇宙是「矛」,宇宙正在膨胀,很显然,宇宙膨胀的行为,发生在是一种人类无法想象的「载体」或「介质」或「虚空的混沌」中,宇宙的力量何等无穷,你看见了。在创世之初,从比普朗克时间还短的瞬间里,宇宙诞生!刺破一切!&br&&br&宇宙是「盾」,宇宙所处的「介质或空间」完全对宇宙汹涌的膨胀毫无办法,完全无法抵挡!宇宙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影响宇宙,只能眼睁睁看着宇宙从一个逻辑上无线小的奇点,一往无前气势雄浑地膨胀为数百亿光年直径的怪物!&br&&br&宇宙外是啥玩意儿?为什么宇宙在膨胀?在哪膨胀?为什么我要去想这些神经病的东西?宇宙膨胀管我什么事?矛和盾管我毛事?我的存在难道不是为了和同性恋伴侣享受完美爱情进化出更强大的下一代吗?&br&&br&人类啊。人类。&br&你窥探造物主的思维。你真天真。&br&&br&你又何等蒙怜爱,慈父般的上帝还容许我们的愚蠢。还赐予你食物,赐予你思考的能力,还赐予你对美的感知。&br&&br&【箴27:1】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br&&br&【传11:5】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这样,行万事之 神的作为,你更不得知道。&br&&br&愿上帝祝福你。
能。宇宙是无坚不摧的矛,刺破混沌与虚空。宇宙是固若金汤的盾,没有任何宇宙外的东西能影响宇宙。虽然你对自己的科学素养蛮有自信,我还是解释一下。宇宙是「矛」,宇宙正在膨胀,很显然,宇宙膨胀的行为,发生在是一种人类无法想象的「载体」或「介质」或…
&img data-rawheight=&300& data-rawwidth=&300& src=&/4ff0c69839ebd456bd260de39777c00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
来自子话题:
某一次全球性会议间,哲学大家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br&这时候有个天使降临,说:“我可以回答你们任何一个问题,保证给予你们真理。”&br&有人想问:“如何解决全球贫困问题?”&br&有人想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br&最终,一个逻辑学家出场了,他的问题博得在场所有人的同意:&br&“一组有序对中,第一元素是‘最值得问的问题是什么’,第二元素是‘最值得问的问题,它的答案是什么’。问,这组有序对是什么?”&br&大家满心期待。&br&天使说:&br&“这组有序对中,第一元素便是你的问题,第二元素便是我此时给你的答案。”&br&&br&--------------------------------------------------------------------------------------------------------------------------------------------&br&以上小故事出于Ned Markosian (1997) The Paradox of Question。&br&有兴趣的人可以搜索Theodore Sider的On the paradox of question。Sider的文章分析了这个小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某一次全球性会议间,哲学大家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这时候有个天使降临,说:“我可以回答你们任何一个问题,保证给予你们真理。”有人想问:“如何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有人想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最终,一个逻辑学家出场了,他的问题博得在场所有…
来自子话题:
&strong&忽略不重要的事。&/strong&&br&
《血字的研究》中,福尔摩斯指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要了解,但并不意味着真的要去学习所有的知识。&br&
华生对福尔摩斯不懂太阳系的构成感到很惊讶,福尔摩斯说出了下面的理论:&我认为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小小的空阁楼,应该有选择的把一些家具放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股脑儿装进去。这样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来……最要紧的是,不要让一些无用的知识把有用的挤出去。&&br&
先开个头吧,还有很多的干货明天补上(~﹃~)~zZ&br&日&br&&br&~~~~~~~~~~~~~~~~~~~~~~~~~~~~~~~来晚了~~~~~~~~~~~&br&&br&&strong&试图推理女人的动机时请小心。&/strong&&br&男性罪犯的动机常常是简单的——金钱、权利、复仇是其中最常见的。但是女性的动机时很难猜测的......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包含了很大的意义,一件小小的饰品就可以显露出她们的反常。《雷神桥之谜》中,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南美大亨赞同福尔摩斯的观点,即“女人的确是有自己得内心生活,超过男人的理解”。此外,福尔摩斯坚信女人“天生就好秘密”,你面对的是名副其实的推理雷区。女人的想法好比一个迷,光靠推理无法解开。&br&&br&&strong&低估女人,风险自负&/strong&&br&福尔摩斯生涯中仅有的几次失败中就包括败在美国歌剧歌手艾琳艾德勒手里。《波西米亚》结尾有这样的注释:“这就是波西米亚王国怎样受到一桩大丑闻的威胁,而福尔摩斯的杰出计划又是怎样被一个女人的聪明才智所挫败的经过。他过去对女人的聪明才智常常加以嘲笑,近来我很少听到他这样的嘲笑了。”&br&&br&&strong&如何识破骗局&/strong&&br&如果出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怀疑之&br&一桩有利可图的,似乎单方面得益的事情落到一个对此完全无知的人身上,此人甚至不清楚对方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比如《红发会》中,一名男子得到一个毫无意义但是报酬丰厚的工作——抄写《大英百科全书》——仅仅是因为他有一头红发。《三个同性人》一案涉及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远方的捐助人许诺会给他一大笔钱,因为他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姓氏“加里布德”。还有,《证劵经纪人的书记员》中年轻的书记员获得了一个薪酬很高的职位,其实他是难堪此任的。&br&&br&找到故事中的矛盾之处&br&每个骗子都会说出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表面上听起来是可信的,但是细节存在错误。而为了令人信服,骗子往往会提供许多细节,但他们伪装的身份和背景可能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他解释的越多,就越可能出现矛盾,或者在信口胡说中出现一些错误,注意找到这些失误。&br&&br&寻找与身份不符的细节&br&骗子会装腔作势赢得你的信任,假装社会地位比较高。《三个同姓人》中,福尔摩斯注意到,那个自称最近才从美国来的有钱律师,身着“穿了一年以上的磨了边的英国上衣和弯了膝的英国裤子。”&br&《证劵经纪人的书记员》中,年轻的书记员看到他所受雇的“跨国公司”,其实办公室不过是布满尘埃的小屋子,既无窗帘,也无地毯。而且雇主还露出一口胡乱镶着金牙的坏牙齿。这使他产生了怀疑。他们在写信时会拼写或出现语法错误,从而暴露出他们下级阶层的说话习惯。&br&&br&以友好的方式询问所怀疑的骗子&br&很随和的问一些问题也许得不到什么重要的线索,但很快就能看出对方的反应。如果他没有什么事情要隐瞒,行为举止会比较放松,但是如果他神情焦躁,紧张,那么就值得怀疑了。&br&&br&做背景调查&br&因为骗子习惯以假名行骗,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他们的真实身份。但是在他们周围撒网,他们就会现形。《三个同姓人中》,福尔摩斯通过对比个性情况,比如身高,年龄,种族以及警方记录里的出生地,追查到了骗子的身份是“杀手伊万”。这是个明智的方法,因为骗子老手之前很可能犯过法。&br&&br&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br&骗子不可避免的要求你做某样小事。如果你确定他们有欺骗企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就计,抓个现行。《红发会》中,骗子付钱让红头发外出办公抄写百科全书,目的是让他每天离家七个小时,如此一来一帮贼就可以在他家里挖地道,进入附近的银行金库。只有让盗贼们进入金库,才可以抓住他们,从而确证他们的罪行。&br&&br&&strong&如何找到密室&/strong&&br&查看可移动物体的后面。许多暗门藏在书架、大型衣橱或者全身镜后面。系统的搜寻房间,检查任何此类物体的后面。&br&&br&晃动的或者松动的地板也许就是伪装的暗门。&br&&br&敲打墙壁,空洞的回声证明有隐藏的空穴。&br&&br&测量房间的尺寸。通过测量整个房子的容积和每个房间的宽度,找到隐藏的空隙。&br&&br&用强光手电筒查看烟囱内部。某些烟囱是树状结构的,支道和主道用砖块隔开可以形成小的密室,能够容纳一个人,而不用担心被火烤烟熏。&br&&br&确认草地上不平的犁沟。有时候密室就在老房子的院子里,找到不平整的地方,钉下一个木桩,至少一米深,如果碰到什么硬的东西,就继续挖下去。&br&&br&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士一世执政时,天主教遭到法律的迫害。从十六世纪开始,许多英国家庭都开始设有一人大小的密室,目的是隐藏被追捕的神职人员。一些古老的英国伦敦大宅里这些密室依然存在,即所谓的“priest hole”(神父的密室)。&br&&br&&strong&生活比人们所能想象的要巧妙何止千百倍。&/strong&&br&
——《身分案》&br&&br&&strong&在这个世界上,你到底做了些什么,这倒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你如何能够使人相信你做了什么。&/strong&&br&
——《血字的研究》&br&&br&&strong&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疯癫的怪人,要是没有这种人,世界岂不是太单调了吗。&/strong&&br&
——《三角墙山庄》&br& 日
忽略不重要的事。
《血字的研究》中,福尔摩斯指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要了解,但并不意味着真的要去学习所有的知识。
华生对福尔摩斯不懂太阳系的构成感到很惊讶,福尔摩斯说出了下面的理论:"我认为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小小的空阁楼,应该有选择的把一些…
来自子话题:
我感觉,叠被子这个习惯应该是从农村生活沿袭下来的。(我所见识过的只有北方农村啊,南方农村没有访问过呢。)在农村,被子都是在炕上,因为人们睡觉就是在炕上嘛(废话),而炕不仅仅只有睡觉的功能,它还是一个活动场所。比如,吃饭的时候,餐桌就放在炕上;打牌的时候,也是盘腿坐在炕上打;客人来了呢,也是让客人上炕坐。要是不把被子叠起来,这些活动哪有地方呢。&br&&br&另外,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炕所在的地方既是卧室,也是客厅、餐厅,它并不是一个私密的场所,因此不能够随心所欲的把被子一堆了事,收拾整齐的被垛还承担着主人的面子工程呢。后来,有人进城了,开始的时候,房子还是很小,卧室与客厅还是没法分开,叠被子仍然是一个维持体面的需求,再加上农村生活的惯性,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再后来,房子大了,卧室终于独立出来了,被子也就解放啦!
我感觉,叠被子这个习惯应该是从农村生活沿袭下来的。(我所见识过的只有北方农村啊,南方农村没有访问过呢。)在农村,被子都是在炕上,因为人们睡觉就是在炕上嘛(废话),而炕不仅仅只有睡觉的功能,它还是一个活动场所。比如,吃饭的时候,餐桌就放在炕…
来自子话题:
可以试试看我们团队新出的
&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百度脑图&i class=&icon-external&&&/i&&/a&
开源免费,欢迎提issue&img src=&/f1fc31b44cf02a2e27d1a1ca0443a0cb_b.jpg& data-rawwidth=&1264& data-rawheight=&6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4& data-original=&/f1fc31b44cf02a2e27d1a1ca0443a0cb_r.jpg&&&br&&a href=&/preview/?shareId=3ubn82ohlo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百度脑图(KityMinder)&i class=&icon-external&&&/i&&/a&v1.2.0
正式公测,本次新增 天空(北京)蓝、浪漫紫、脑残粉等各种萌萌哒主题。还有插入图片、标签、切换布局、拖动节点等功能,欢迎体验拍砖。&br&&br&&img src=&/a8b6f50e87ae0cfd8640_b.jpg& data-rawwidth=&1040& data-rawheight=&5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0& data-original=&/a8b6f50e87ae0cfd8640_r.jpg&&&img src=&/5bddf601ebc_b.jpg& data-rawwidth=&1272& data-rawheight=&6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2& data-original=&/5bddf601ebc_r.jpg&&
可以试试看我们团队新出的
开源免费,欢迎提issuev1.2.0 正式公测,本次新增 天空(北京)蓝、浪漫紫、脑残粉等各种萌萌哒主题。还有插入图片、标签、切换布局、拖动节点等功能,欢迎体验拍砖。
来自子话题:
&p&涉及我的一个朋友,匿了。&/p&&p&首先反对楼上 &a href=&/people/li-zheng-gang-45& class=&internal&&李正罡&/a&
的答案,看这个账号就基本属于三无用户,给他点赞的也基本是三无用户;对于其答案中的数据:&/p&&p&
“世界直销协会联盟(WFDSA)统计: 1988年全球参与直销的人员848万,全球直销年营业额333.2亿美元;到2000年,12年时间里,增长到了3871万,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全球直销年营业额822.6亿美元;&b&2002年,全球直销人口为4727万人,年营业额857.6亿美元。&/b&而这只是参加世界直销协会联会直销公司的统计数字。”&/p&&p&
——本人不确定真伪性,但就从该数字来看,12年间,从事直销的人口增长了近6倍,但营业额却仅仅增长了2倍多一点,这还不考虑通货膨胀,如果考虑进去,几乎可以说营业额无增长,但却多处了近5倍的人员!这恰恰证明了我在直销集团中所看到的现象——从事直销的人,往往最后会变成重视“拉人”远超过“销售”。这正是直销的致命弱点同时也是其可恶之处。&/p&&p&作为正常的商业活动,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就是要把货物售出,并收回货款,获得利润。但正是直销这种模式,让人居然能够忘却(或者是假装忘却)这个常识,认为直销之精华,就在于“帮助别人成功”,于是大家都尽量拉人进来,“帮”(骗)他“成功”(拉更多的人)。&/p&&p&
这正是中国直销业的现状,不管刚开始怎么做,最后都会变得和传销一样。&/p&&br&&p&(看到楼上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319ffc47a& data-hash=&b319ffc47a& data-tip=&p$b$b319ffc47a&&@天问&/a& 的答案被折叠,深感此题下水军凶猛,他的答案甚好,值得耐心看完,在此贴上)&/p&&p&以下是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319ffc47a& data-hash=&b319ffc47a& data-tip=&p$b$b319ffc47a&&@天问&/a& 的答案:&/p&&p&&strong&【天问原创】直销根上的宿命及其消亡&br&&br&&/strong&(原创文章,版权必究!转载需要书面联系作者本人,并注明作者 天问,出处:&a href=&http://teven.ne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天问·问鼎天下&i class=&icon-external&&&/i&&/a& !)&br&对于一个20岁开始即浸淫于直销业的人,经过十几年不懈的实践与研究后,居然断然开始否定直销业。显然,这是直销业界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案例。&br&否定直销,首先不是否定直销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相应时代的合理性。否定直销,乃是针对当下的大时代背景下,直销已经成为一个老迈过时不合时宜的行销模式。&br&要理解这一点,当首先从直销业诞生的大背景下来分析。&br&&br&&b&1.直销诞生的背景&/b&&br&&br&早期的直销概念,更多是从推销的角度出发来定义的。它最早源于雅芳公司1886年的诞生,雇佣雅芳小姐来进行单层次直销,即Face 2 Face的推销。而具有现代意义的直销,亦即具有多层意义上的直(传)销,则诞生于1959年安利公司的诞生。&br&无论是雅芳式单层次直销,或是安利前身纽崔莱为滥殇的多层次直销,乃至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众多全球性的多层次直销公司的诞生(如永久、仙妮蕾德、康宝莱等),它们身上都带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即后工业时代下竞争惨烈的结果。&br&农业时代物资匮乏的结果,供严重小于求,“酒香不怕巷子深”。因此根本上也不可能诞生现代意义上的营销与广告宣传。&br&蒸气机的发明,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后果是生产规模化的提升。而这个时代的竞争,直接带来供开始等于求或者略大于求。现代意义上的商业竞争由此拉开序幕,人们开始有了对同类产品在品质上的甄别与追求。于是,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现代管理学开始奠基于这个竞争经验的基础上。&br&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以石油主要资源的汽车工业时代的到来。生产开始大规模化增长,战后的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力的竞争,直接带来了以菲利普·科特勒创立的现代营销学体系的确立。竞争的进一步惨烈,也催生了现代广告学的诞生。因此营销与广告几乎是一体两面,成为大企业之间竞争的最佳手段与砝码。&br&针对手中掌握开发有高品质产品,即无力参与大企业之间的营销管道与广告宣传竞争的中小企业及创业个人,由此进入到一个几被扼杀的瓶颈。而直销,正是诞生在这样一个低成本扩张、高增长发展的需求下。&br&历史已经久远,据说纽崔莱的老板卡尔·宏邦,当年在研发出第一款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后,虽钟情与自己的优质产品却营销乏术,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两位哈佛学子,才创造性的发明了目前在全球肆虐横行的多层次直(传)销行销模式。&br&这段历史被神话,有说是两个犹太人,有说是两个数学天才。但究竟是如何的,安利公司自己的历史中,也说得莫衷一是。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史实,都逃不脱一个现实:目的是为了把产品通过人员口碑的方式销售出去。&br&这个时代背景已经注定烙下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多层次直销,是一种典型人员销售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营销人员(推销员或曰直销商)来建立一个销售渠道,一个销售通路。&br&&br&&b&2.直销诞生的社会心理原理&/b&&br&&br&安利纽崔莱的多层次模式的诞生,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如安利的企业文化讲到的: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人人可为的独一无二的事业良机。&br&起初,如果你问及几乎所有的直销人为什么要参与经营直销这个行业。他们几乎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你:“产品太棒了!”&br&如果产品是如此的优质,几乎所有的使用者都会很快体验到一种生理上得到满足的快乐!这种生理上的快乐,必然会引发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一个社会诉求,那就是忍不住要去分享。这种社会心理诉求所促成的分享,无疑也再次强化了这个产品使用者的快乐。&br&直销,于是在这种看似极其合理的条件下诞生了。&br&那么,有人问为什么同样的生理与社会心理得到满足的机制下,为什么它是诞生在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或地区?这里题外话提一下,这也许与美国这个以基督教新教数百年传统有极大关系。众所周知,新教在美国大地上,正是利用家庭式聚会,见证神迹的分享机制,取得迅速的传播与发展。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的调整增长与竞争环境,正在为这种传教机制(本质就是分享)在在商业行为上找了更恰当的突破口与载体--多层次直销。&br&基于我们对那个时代大生产背景竞争环境的了解,因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一点,直销诞生在优质的产品没有办法推出市场时而发明。这种行销模式看似在彼时彼刻符合人性的社会心理机制的一面(记住,我说的是看似符合,后文有专门论述),从此引发了这个模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全球直销风行。&br&也只有了解这种多层次直销模式所诞生的社会心理机制,我们才会明白,这个模式最终为什么会被主流社会所抗拒和边缘化。&br&&br&&b&3. 直销为什么为价值体系崩溃&/b&&br&&br&如前所述,直销的诞生,我们可以这样简要的说明:左手因为产品优质满足生理需求而快乐;右手因为分享满足社会心理需求而得到快乐。&br&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很少有人去置疑其合理性,在两大快乐面前,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美国梦:一个靠个人努力,建立销售团队就能够白手起家创业,已经致富的美国梦。&br&这直销根上的宿命也由此而诞生,与之一体双生的老鼠会也因此而伴之诞生。也就是说,直销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走入了妖魔化并存的梦魇。&br&我们来看看,直销为什么让主流人群反感的根本:&br&&br&首先,直销的发明者将右手分享的快乐,设立为一种奖励制度的激励方式,通过对你的分享进行业绩考核而奖励。那么,细心的你会发现,其实你纯然天性的分享的快乐,已经在这里,被偷换成了“销售”的痛苦。然而大多数人对于产品的兴奋,对于这个事业机制宣导的梦想达成的兴奋,早已经掩盖了这个分享快乐被偷换的事实。&br&有统计表明,世界上97%的人抗拒自己去作销售,100%的人不愿意被人推销,这是人的天性使然。然而他们在作为一个优质产品的消费者的兴奋的同时,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去作专业的销售工作。却被这一样一个兴奋的创业机会导引到了狂热的地步。&br&可想而知,当他一腔热血地认为自己找到了世界最好的创业机会与生意,兴奋地与他的亲人好友分享这个事业机会时,他所必然面临的甚至高达100%的拒绝率的后果。&br&大多数(约占80%)偶然进入到直销业的人,在承受不了这份来自亲友的拒绝的压力下,选择了放弃。然而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自己的放弃寻找自己的原因,他们更多愿意把放弃归结为这个销售模式的不可行,甚至归结为一时冲动,上当受骗。因为,他们急于获得原来的亲友们的接纳与认同,急于重新回到生活的舒适区。而他们的举动,又强化了原本不理解和抗拒这一销售模式的更多主流社会人群的人。这便是多层次直销最初带给从业者的原始痛苦。&br&如果说这点原始痛苦不算什么,那么接下来那些少数的(约占20%)不愿意就此放弃他们梦想和这个生意的人,更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甚至是魔鬼之路。&br&这少数人他们继续在他们的梦想的道路上前进。然而,很快他们发现,同样的资历背景、能力水平,加上同样在努力,有的人花半年可以获得非常丰厚的收入,有的人花上两三年收入却原地不动,甚至停滞不前。总结教训,找到的第一个原因首先就是别人的团队领导人、推荐人优秀,自己的团队领导人、推荐人能力不行。于是他们进入到了第一次在直销业中的成长轨迹--内部洗牌。&br&重换团队的经验与结果很快得到验证,一家优秀的直销直销公司,需要有跟随优秀的团队来成长。然而,很多人不久又发现,自己所选择的这家初恋的公司,极有可能在其他公司的冲击下,显得不尽如人意。要命的是,原来和自己同一战壕的团队成员,在跳槽到其他直销公司后,很快便赚得盆满钵满,让人羡煞!&br&原因何在?经验的再次总结,让他们发现原来直销企业并非一家,在竞争中直销企业主开始不断地将给直销商的佣金拔出比加以提高,或者降低获得难度。而面临这样的竞争背景下,明智的选择当然再次选择一次优于自己原来公司的直销企业合作。这便是直销业中的第二次成长轨迹--公司洗牌。&br&谈到这里时,我们会发现,直销业最初那个左手快乐与右手快乐的本质,正在随着直企业内部与外部竞争的加剧,开始出现一些质的变化。&br&首先,产品在直销商甚至直销企业的竞争环境下,开始显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奖金制度却显得越来越需要调整到最优状态。什么是奖金制度的最优状态?拔出比?难易度?于是,你搜索近半个世纪以来直销行业中制度的变迁,你会发现全世界惊人的一致。那就是:&br&从归零制到累积制,从极差制到层级制,从太阳线到矩阵制,从矩阵制到双轨制……从40%拔出到50%拔出,从50%拔出到60%、70%、80%、……甚至,最后到返本还利、电脑公排。&br&产品在这个时候变成什么?它只是一个信物,一个参与这个游戏的信物,一个在江湖上厮杀的帮派腰牌。制度恶性竞争的最后,必然全面走向老鼠会,走向彻底的、赤裸裸的金钱游戏。直销业,从此成为赌场。&br&走到这一步,整个直销行业的价值体系已经全面崩溃。&br&这便是,全球的直销行业走到世纪末的梦魇。&br&&br&&b&4.直销的归宿必然是在演进中消亡&/b&&br&&br&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多层次直销史,笔者甚至把目光拉到了1886年雅芳的诞生单层次开始,研究到2003年当时在国内横行的一些炒作公司与老鼠会企业。笔者通过总结惊人的发现,全球直销其实经历了以直销制度变迁为表现的三大成长波:&br&零售(推销)导向,以雅芳、玫琳凯、嘉康利等早期单层次直销为特点。&br&推荐(拉人头)导向,以安利开始,从康宝莱、永久等级差制多层次直销为特点。&br&消费导向(会员)导向:以美安、慕立达等层级制、双轨制为特点。&br&有意思的是,随着竞争的日渐加剧,老牌的单层次直销企业如雅芳、玫琳凯、嘉康利为了追求如同安利的多层次模式下的成功,纷纷开始把自己的单层次模式开始向多层次模式修正。而安利、康宝莱等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终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开始向锁定终端的消费向倾斜。而新派的公司,则纷纷将目光伸向了这些老派直销企业的销售精英,它们认为,只要能够争夺到这一批成功的经销商,就可以直接将“管道”(营销渠道)夺取过来。&br&然而,如前所述,直销企业的渠道争夺,直接带来直销企业针对直销商高额佣金比的竞争,几乎所有的直销企业与经销商团队,都把眼光放到了如何扩大销售额、提升业绩上。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各大直销公司经销商为了冲业绩与奖衔而大量囤货。新派公司似乎更有高招,为了有效解决囤货、降低“成功难度”问题,直接将入会门槛增加为大单高门槛,以求快速扩张与快速致富。&br&然而,这一切都是舍本逐末。不断追求高额利润与快速致富的结果是,产品被一再漠视化甚至是虚无化,甚至带来了更多的极端现象,如中国大陆的异地传销、金融传销……赤裸裸的老鼠会行为,已经让所谓的合法企业与地下传销企业之间失去界限。这也是笔者去年专文提到的,在中国大陆已经是全面“拿牌的老鼠会时代”的到来。&br&这一切,使得直销业开始形成一套内部运作的法则,完全从真正有价值的“制造商~通路商~终端消费者”营销链条上脱离出来,变成了一个投机的赌局,一个博彩的游戏。自我圈子化、边缘化的结果,必然导致越来越离社会主流群体越来越远,奔向了一条必然死亡和不可救赎的道路。&br&直销行业究竟如何涅磐?如何纾困?&br&当内部无法寻找解决方案时,必然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来洗礼。&br&随着21世纪的到来,谁也没预料互联网的诞生,更加速了直销企业的死亡。这场措手不及的信息革命,迅速使所有为了高额佣金比而价格虚高的产品,通过直销难民对囤货的倾销,通过有组织的黄牛党的运作,都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回到了真实的价值规律上。&br&直销之癌,由此已经病入膏盲。各大直销公司经销商领袖,只能带着团队走马灯似地转换公司以求重新洗牌,而不是开拓新生市场;而主流社会对于直销这个圈子陈见亦愈渐根深,最终是越来越不待见,嗤之以鼻。&br&值得注意的是,从本世纪初以来的中国大陆市场,由于进入WTO与直销立法的原因,这个行业表面看来似乎开始重新恢复生机。实际上,这不过是中国大陆市场滞后,经济不平衡的一种特殊表现。&br&如果失去了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的大环境理性思考,还一昧沉醉在这种表面的繁华与虚荣中,必然会奔向死亡而不自知。如果你已经洞烛先机,你其实已经可以得出结论:直销的丧钟已经被互联网所敲响!&br&不破不立。直销行业,惟其再造,跳出直销本身的宿命,彻底地进行一次根上的涅磐,方可能有真正的出头之日。作为一种商业上的行销模式,或者只能消失掉,只能重新定义才是可行之策。&br&笔者曾在2003年即创造性地在中国大陆提出了一个概念--【直“消”】,并在2006年赋予其崭新的两重内涵:消,是消费的“消”,消失的“消”。&br&可以预见,在互联网时代,直销企业如果期望自己优质的产品获得市场的接受与认同,首先必须迈过价格虚高这一关。真正的回到消费者受益的原点。右手快乐的妖魔化与根上的宿命,是该结束的时候了。&br&洞烛未来的最大痛苦在于,你可能是先知,也可能是先烈。究竟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可以带来直销业的整体解决出路?它是否已经被创造出来?是否已经存在并成功?&br&这是个问题。&/p&
涉及我的一个朋友,匿了。首先反对楼上
的答案,看这个账号就基本属于三无用户,给他点赞的也基本是三无用户;对于其答案中的数据: “世界直销协会联盟(WFDSA)统计: 1988年全球参与直销的人员848万,全球直销年营业额333.2亿美元;到2000年,12…
来自子话题:
无意者讽其智商,有意者斥其人品。
无意者讽其智商,有意者斥其人品。
来自子话题:
之前某校友总结了正常人进入精神病院须知:&br&(1)保持冷静( 你可能是被家人骗进医院,也可能是被强行要求入院的)&p&(2)正常人进入精神病院一般情况下可能被误认为是躁狂症&/p&&p&(3)不要害怕有人会伤害你 (想客服恐惧 可以尝试服从)&/p&&p&(4)医生和病人永远不会成为朋友,切记&/p&&p&(5)不要太执着的对任何人特别是医生称自己没病&br&&br&(6)试着在病区内交一个知心朋友(看运气,这条可以跳过)&/p&&p&(7)病区里面有很多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多多和他们聊天&/p&&p&&br&(8)千万不要纠缠医生要求出院(墙上写着反复纠缠医务人员出院者是暴力行为的先兆&_&#)&/p&&p&(9)病区内很多人由于患病 思维都不太正常(例如:躁狂症患者有可能会偷袭你,强迫症的患者可能会藏你的眼镜) 要学会忘记一些不愉快的事&/p&&p&(10)可以与躁狂症(他们都很聪明)患者交朋友,远离抑郁症病患(这类人极度自私) &/p&&p& (11)极度无聊时可以找轻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玩(游戏规则是:扮演他想象中的角色 警告:切忌违反游戏规则)&/p&&p&&br& (12)最有可能被服用的药物是维思通(药品说明书详见百度知道)在医生加大剂量后,你可能会感觉视力模糊,男生可能还会感觉阳痿...&br&&br& (13)和护士、护工搞好关系&br&&br& (14)病区内的作息时间表&br& ========================&br& AM 6点起床&br& AM 10点半吃药&br& AM 11点吃中饭&br& PM 2点半 家属探望时间&br& PM 6点吃晚饭&br& PM 7点服药 &br& ========================&br&&br&(15)病区内可以进行的娱乐活动有 跑步(小跑)、看报、看书、下棋、斗地主、唱歌(切忌医生查房的时候不要唱)&/p&&p&(16)自己的书一般藏在枕头或床垫底下 &br&&/p&&p&
(17)每周五可以洗澡,一般是比较开心的时刻&br&&br&(18)家人来看望时 一定要装可怜&/p&&p&&br&(19)乖乖的一般14天左右就可以出院,做不到第(5)、(8)条则很难说你哪天出院了&/p&&p&(20)里面没有镜子,自恋的人可能会觉得很无聊&/p&&p&(21)尝试锻炼身体&/p&&p&(22)极度无聊时,可以尝试吓哭一个实习MM(当然也要付出代价:( )//此条可以略过&/p&&p&&br&(23)里面可能有很一些年轻漂亮的实习护士MM: )(记住是实习护士而不是正式的护士),试着和她们聊天,你的心情会好很多!&/p&&p&&br& (24)里面一些素质低下的护工可能蛮不讲理,不用理会他们&/p&&p&(25)远离一个长的象小猪的护士,她为人很刻薄&/p&&p&(26)可以向家人要一个MP3&/p&&p&(27)病区内如果进入一、两个中度躁狂症病患 尝试和他们聊天 你会发觉很有意思&/p&&p& (28)你在里面才能真正体会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p&&p&(29)出院后,切忌对医生说自己没病 否则要吃半年的药&/p&&br&&p&内容系转载,原帖由“维思通”发表于西祠胡同,原帖地址:&a href=&http://www.xici.net/d.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正常人进入南京脑科医院(住院部)后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整理中)&i class=&icon-external&&&/i&&/a&&/p&
之前某校友总结了正常人进入精神病院须知:(1)保持冷静( 你可能是被家人骗进医院,也可能是被强行要求入院的)(2)正常人进入精神病院一般情况下可能被误认为是躁狂症(3)不要害怕有人会伤害你 (想客服恐惧 可以尝试服从)(4)医生和病人永远不会成为…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梦梦见坐飞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