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伤寒论》里的小建中汤用量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3两,甘草2两(炙),大枣12个,芍药6两,生姜3两,胶饴1升。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桂枝加大黄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桂枝大黄汤(伤寒论)
桂枝 白芍 大枣 生姜 炙甘草 大黄
桂枝加大黄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去皮) 大黄6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切)
甘草6克(炙) 大枣3枚(擘)
  【用法】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的功效方理
【功效】祛风泻实。
&& 【组成】三两,白芍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二两。
&& 【用法及用量】用法如桂枝加芍汤。
&& 【与原方关系】桂枝汤倍芍药加大黄二两。
【方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 【主治】(1)感冒而大便不下者。
&&&&&&&&&&
(2)习惯性便秘患者之感冒者。
【历代医家方论】尤在泾说:“若大实大痛者,邪气成聚,必以桂枝加大黄。越陷邪而去实滞也。夫太阴,脾脏也。脏何以能实而可下?阳明者,太阴之表,以膜相连。脏受邪而腑不行则实,故脾非自实也,因胃而实也。大黄所以下胃,局限以下脾哉。”
王泰林说:“腹满时痛,不过伤太阴之气;大实痛,则邪气结于太阴,而转属阳明之燥实矣。”
陈修园说:“桂枝加大黄者,以桂姜升邪,倍芍药引入太阴,鼓其陷邪。加大黄运其中枢,通地道,去实满。枣、草助转输,使邪悉从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方理】本方实际为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本太阳病,医反下之,伤其中气,故出现脾胃之候。虚者则腹满时痛,实者则大实大痛。脾胃之候,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故其归途,当因人而辨之。同为一“下之,何而有虚实之分?盖由人之本虚本实也。桂枝加芍药汤,用阴和阳之法也。更加大黄,以下通阳之法。故桂枝汤者,至桂枝加芍汤为之一变,至桂枝加大黄汤为之二变,为一路三歧也。名太极图者,为一卦三爻也。此为表中有里,里中有虚,虚中有实也。经云: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此之谓也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 一、下利(慢性菌痢)
刘渡舟医案:林某某,男,52岁,日就诊。大便下利达一年之久,先后用多种抗菌素,收效不大。每日腹泻3~6次,呈水样便,并挟有少量脓血,伴有里急后重,腹部有压痛,以左下腹为甚,畏寒,发热(37.5℃左右)舌红,苔白,脉沉弦。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少量吞噬细胞。西医诊为“慢性菌痢’’。辨证:脾脏气血凝滞,木郁土中所致。治法:调脾家阴阳,疏通气血,并于土中伐木。桂枝1O克,白芍30克,炙甘草1O克,生姜1O克,大枣12枚。服汤2剂,下利次数显著减少,腹中颇觉轻松。3剂后则大便基本成形,少腹之里急消失,服至4剂则诸症霍然而瘳。
按语:患痢日久,致脾胃不和,气血不调。腹泻而痛,里急后重,痛则不通,为脾家气滞血瘀之象。脾为土,肝属木,脾家气血不利,而使肝木之气不达,故其脉见沉弦。又因久利伤阴,气血郁滞,脾阴不和,故见舌红。治用桂枝加芍药汤以调和脾胃,疏通气血,益脾阴,平肝急,兼能疏泄肝木。本方用于太阴病之下利、腹痛,别具一格,正如李东垣所说:“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之炒法也。”临床运用本方时,如能抓住脾胃不和,气血不利和肝木乘土三个环节,则用之不殆,历验不爽。
& 二、下利& &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男,36岁。患慢性痢疾,多年屡治不愈。大便下利兼有红白粘液,里急后重,每日三四次,伴腹满疼痛拒按。脉弦有力,舌绛苔黄。此脾胃气血不和挟有阳明凝滞之实邪,积邪不去,则下利不能止。治法当加大黄以通腑气,扫除肠中腐秽。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1O枚,炙甘草6克,大黄6克,3剂。嘱一次煎煮顿服。服药后大便畅利,泻下皆粘腻臭秽之物,而后下利日渐轻缓。
按语:本案辨证要点是在桂枝加芍药汤证的基础上,又见腹痛拒按,脉按有力,舌绛苔黄等实证。
& & 三、便秘
祝谌予医案:周某,男,62岁,1972年9月初诊。1970年3月患急性肺炎入院治疗,一个月后痊愈出院。此后体力衰弱,纳食甚少,每日不过四两左右,大便每每十余日一行,或服番泻叶,或用开塞露,始能解下大便,都如球状,颇以为苦。刻诊:纳少腹胀,大便难解,每解如球状,形体瘦弱,唇暗口干但不多饮,舌质红,脉沉细。诊为大病后阴液大伤,肠枯不润,以桂枝加芍药汤为主方加当归、肉苁蓉:桂枝9克,白芍30克,甘草6克,红枣5枚,生姜3片,当归15克,肉苁蓉30克,6剂。
服药1剂,大便即下,腹不痛,胀亦消。连服6剂,每日均有大便,但量不多。食欲增,精神好。随将原方加5倍量,研为细末,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一丸,以巩固疗效。
按语:桂枝汤有滋阴和阳之功,加芍药则滋阴力更强,盖阴充则肠润,阳和则肠通,而大便徐下矣。
& & 四、产后腹痛
赵正良医案:唐某,女,27岁,日诊。产后15天,大便不行五天,小腹疼痛急剧,恶露6天前已尽。刻下腹痛剧烈,急迫难忍,有针刺感,夜间尤甚,扪诊拒按,压之更甚,无便意感,舌红少苔,脉象沉弦,诊为产后瘀热不行,阳明结滞。治以通瘀行滞。方用桂枝加大黄汤加味:大黄、益母草、桂枝各15克,赤芍、白芍各18克,丹参30克,甘草6克,生姜少许,大枣1O克。急火煎煮。顿服疼痛立止。
按语:产后多瘀多虚,恶露闭阻过早,瘀血内结,络脉阻滞,故小腹刺痛。又大便五日未行,则有阳明燥热内结之象。此胞宫与阳明俱病,两邪相加,故疼痛不已。用桂枝加大黄汤以行血消瘀,通阳明之实。加丹参、益母草在于增强活血行瘀之功,瘀去阳明得通则疼痛自已。
& & 五、太阳阳明同病
曹颖甫医案:庆孙,7月27日。起病由于暴感风寒,大便不行,头顶痛,此为太阳阳明同病。自服救命丹,大便行而头痛稍愈。今表证未尽,里证亦未尽,脉浮缓,身常有汗,宜桂枝加大黄汤。川桂枝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3克,生川军9克,生姜3片,红枣3枚。
& & 按语:用方与病证丝丝入扣,焉能不效?
& & 六、呃逆
王子融医案:杜某某,男,38岁,O日初诊。患者日与友人聚宴,宴前进食冰镇西瓜、汽水,宴中饱食,畅饮,外以电扇吹风。翌日晨起即现呃逆频作,影响睡眠、饮食、工作,感全身皮肤拘紧,恶风,汗出(以双下肢为著),低烧,体温37·2C左右,胃脘部不适,大便秘结。曾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未效。7月1
O日患者要求中医诊治。刻诊:上述症状仍存在,舌质淡红、苔中部厚腻略黄,脉浮沉取有力略弦。证属内伤外感,寒热相杂,营卫失和,胃气上逆。治当解肌发表,清泻胃肠,平肝降逆。方用&伤寒论》桂枝加大黄汤加味。处方: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1
5克,大枣3枚,生大黄6克,砂仁6克。3剂。水煎服,药后进热粥一碗以助药力。
次日,患者诉,昨晚如法服药后,全身津津汗出,呃逆随之而止,当晚安然入睡。今日解稀便二次,略感肠鸣不适,皮肤微感拘紧。嘱其不必尽剂,原方去大黄,再服一剂,以尽外邪。后以香砂养胃丸善其后。
按语:本案呃逆,乃外受风寒,内阻腑气所致。发热、汗出、恶风、脉浮,为伤寒表虚证;胃脘不适,大便秘结,则与腑实证类似。桂
枝加大黄汤以桂枝汤疗表虚,以大黄通肠胃实邪,正与本案病机相合,故用之即效。于此可见仲景方妙义无穷之魅力。
& & 七、风隐疹(荨麻疹)
顾介山医案:苏某某,女,32岁。主诉:患荨麻疹已达五年之久。开始时每年发五六次,后来逐年加剧。今年起愈发愈频,竟至没有间歇。曾大量注射过葡萄糖酸钙、内服苯海拉明及驱风、活血之中药多剂,均归无效。症状:遍身有大小不等的疙瘩块,抓痒无度,此伏彼起,日夜无宁静之时。在发作剧烈时,特别怕冷,身必重裘,大便一直两天一次,且燥结难下,腹微痛。处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3克,生姜9克,大枣3枚,大黄9克,全瓜蒌12克,麻仁12克服上药后约3小时,身痒渐止,疙瘩亦渐隐没,周身微汗,大便畅通,症状全部消失,迄今已半月余,未再发过。
按语:畏寒怕冷,身必重裘,太阳证未罢;大便燥结,腹中微痛,阳明证已露。太阳阳明同病之候。夫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明主肌肉,邪侵太阳阳明之间,外郁肌肤而发痒疹。故以桂枝加大黄汤表里双解,邪去则疹消。
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活人书》:关脉实,腹满,大便秘,按之而痛者,实痛也,桂枝加大黄汤。
2)《济阴纲目》:治腹中寒热不调而大痛。
3)《方机》:寒下已止,而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4)《类聚方广义》:治痢疾发热恶寒,腹痛,里急后重。
5)《方舆》:痢疾初起有表证,腹痛而里急后重不甚者用之。此表证比葛根汤证为轻。又,痢疾初起,用桂枝汤而腹痛稍剧者,宜用此方。又用于痢中之调理,其痛剧时,先用以和痛也。
6)《经方实验录》:庆孙,起病由于暴感风寒,大便不行,头顶痛,此为太阳、阳明同病,自服救命丹,大便行而头痛稍愈。今表证未尽,里证亦未尽,脉浮缓,身常有汗,宜桂枝加大黄汤。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一钱,生川军三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
(2)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主要应用于感冒腹痛、慢性肠炎以及疹出不顺腹痛的治疗。如王氏报道1例感冒发热(38.3&#℃)3天,身冷有汗,恶寒后则身热,经中西医治疗仍不愈,大便二日排,腹部胀满,舌苔薄黄,脉浮紧者,取桂枝加大黄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2g、甘草6g、生姜10g、大枣四枚、酒大黄9g、麻黄10g、杏仁10g。服1剂后,汗出排便,热退身爽,服2剂诸症消失而愈&1&。尉氏治疗1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者,脐腹部满痛已4年之久,近月腹痛加重,大便溏薄,日三四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沉弦。治以温化寒湿,疏导气血。方拟桂枝加大黄汤加苡仁,水煎服。连服6剂后,腹痛除,大便正常,再进3剂,诸症皆去,随访2年未见复发&2&。亦有报道治疗疹出不顺,伴腹满拘痛,二便不利者,服桂枝加芍药大黄汤后,疹子收而病愈&3&。顾氏用本方治疗顽固性荨麻疹1例,疗效甚捷。患者荨麻疹反复发作已达5年之久,且愈发愈频,竟至没有间歇,经多方医治均无效。遍身有大小不等的疙瘩块,搔痒无度,不能安睡。剧则恶寒甚,身必重裘,大便燥结难下,二日一次,腹微痛。处方:桂枝9g、芍药9g、甘草3g、生姜9g、大枣3枚、大黄9g、全瓜蒌12g、麻仁12g。服药后约3小时,身痒渐止,疙瘩亦渐隐没,周身微汗,大便畅通,症状全部消失。随访未再复发&4&。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
《名医经方验案》桂枝加大黄汤证
二、太阳阳明合病
庆孙七月二十七日,起病由于暴感风寒,大便不行,头顶痛,此为太阳阳明同病。自服救命丹,大便行,而头痛稍愈。今表证未尽,里证亦未尽,脉浮缓,身常自汗,宜桂枝加大黄汤。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生川军三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经方实验录》中卷)
三井某,年二十有余,腹中拘急,大便硬,饮食如常,但欲眠不能眠,来请诊。诊曰:“子不能眠者,非心气之所为,其病在胃中。”《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也,乃与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一剂而知,九剂而愈。(《三三医书·第一集·第25种·先哲医话》)
李某某,男,36岁。患慢性痢疾,多年屡治不愈。大便下利挟有红白黏液,里急后重,每日三四次,伴腹满疼痛拒按。脉弦有力,舌质绛苔黄。此证虽然脾胃气血不和,但又挟有阳明凝滞之实邪,积邪不去,则下利不能止。治法:加大黄以通腑气,扫除肠中腐秽。
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10枚,炙甘草6克,大黄6克。三剂。
嘱一次煎煮顿服。服药后大便畅利,泻下皆黏腻臭秽之物,而后下利日渐轻缓,(刘渡舟等。经方临证指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
五、风隐疹(荨麻疹)
苏某某,女,32岁。
主诉:患荨麻疹已达五年之久。开始时每年发作五六次,后来逐年加剧。今年起愈发愈频,竟至没有间歇。曾大量注射葡萄糖酸钙、内服苯海拉明及祛风、活血之中药多剂,均归无效。
症状:遍身有大小不等的疙瘩块,抓痒无度,此伏彼起,日夜无宁静之时。在发作剧烈时,身必重裘,大便一直两天一次,且燥结难下,腹微痛。
处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3克,生姜9克,大枣3枚,大黄9克,全瓜蒌12克,麻仁12克。
服上药后约3小时,身痒减止,疙瘩亦渐隐没,周身微汗,大便通畅,症状全部消失,迄今已半月余,未再发过。(顾介山。桂枝加大黄汤治愈顽固性荨麻疹。江苏中医。)
浅谈桂枝加芍药汤方证相应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中医院中西门诊部)张雷
桂枝加芍药汤出处于《伤寒论》,为温里剂,其功温中缓急。组成为桂枝(10克) 芍药(30克) 甘草炙(10克)
大枣(5枚)生姜(15克)。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伤寒贯珠集》云: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药所以安伤下之阴也。按《金匮》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亦邪陷阴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药,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胶饴者,以其腹满,不欲更以甘味增满耳。《古方选注》云: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1味倍加3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阳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1.原因不明的腹痛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日·矢数道明
  内XXX,43岁,女。初诊1982年1月。营养一般,50体重公斤,自发病后已减轻5公斤。主诉腹痛,1980年10月发病,历经内、外、妇科检查,均未发现特殊所见,但腹痛、恶心及37℃左右微热却持续存在;最后经癌症研究所诊断为胃、肠、胰腺均下垂并有游走肾倾向。腹痛部位不固定,下腹部及脐旁均发生过,横卧位时疼痛减轻。排气多、时有腹鸣、便秘倾向,常服番泻叶。面色稍带苍白,脉弱,血压120/80mmHg。腹部稍虚,腹直肌轻度紧张,有胃内停水,脐左右到下腹部有压痛。根据“腹满时痛”而投给桂枝加芍药大黄(0.5克)汤。服药1个月后,大便顺畅、腹痛半减;2个月后疼痛基本消失;3个月后生活已正常而舒适,腹力已复原,不再有疲倦感。
  桂枝加芍药汤条文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虽很简单,却是就用广泛的处方。龙野一雄氏就本方之适用症举出“虚证而腹满或腹部钝痛者”、“虚证而以硬结为主,或腹满或钝痛者”、“急性阑尾炎并发限局性腹膜炎而呈虚证者”、“原因不明之腹痛而呈虚证者”等等。这类患者为数是相当多的。就是说,桂枝加芍药汤用于虚寒腹痛,其临床表现大致为:脉及腹力均弱,腹直肌轻度紧张,或部分腹肌拘挛,硬结,因积气而至腹胀感、经常腹痛等,此时用本方大多奏效。
2.阑尾术后腹痛用桂枝加芍药汤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日·矢数道明
吉XXX,47岁,男。初诊日。体格、营养、面色均一般,脉弱,血压低为120/70mmHg、主诉14岁时作阑尾炎手术后遗留下迄今未愈的腹痛。初发阑尾炎时曾用冷却法镇痛,其后因再发方做了手术;术后发生粘连,腹痛不止,又做二次手术。当时说可以治好,但结果术后毫不见效,遗留至今。肠内积气、有腹鸣、腹痛恼人。腹部因手术而绷紧、有压痛,因积气而稍胀满。”腹胀时有疼痛“,属于疝痛之一种,投给桂枝加芍药汤一周后,长期遗留的开始减轻;1个月后腹鸣、腹痛均消失,自称如同换成新人一样。2个月后体力恢复,腹部有力,血压130/80mmHg,全天工作不感疲倦。患者认为此方与自己身体吻合,故自愿继续服一段时间。
3.下腹部隐隐作痛用桂枝加芍药汤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日·矢数道明
相XXX,51岁,男。初诊1987年6月。由东北地方专程来求诊,体形肥胖。
当时主诉为20余年的鼻茸,经常喷嚏不断、鼻涕、鼻塞,病院建议手术,本人不肯,忍受了20年之久。投经小青龙汤加云芝3克后,鼻病明显好转。患者属神经质,曾大量翻阅汉方医书,并坚决要求告知所服处方名称,告知后,颇为满意。后因经过良好,故停药已2年。今年3月又来信称,2个月前,两侧下腹部及胁腹部有不适感、原因不明地腹胀并隐隐作痛,发作次数日见增多。右下复部可触及板结样硬物,腹中积气、腹胀,大便每日一次。据此,寄出桂枝加芍药并注明处方内容。服药1个月后又来信称,服药第3天起,下腹部的隐隐作痛已减轻,其后不久完全消失。胁腹部不快感已基本消除,睡眠很好。认为本方十分有效。
4.手术后乙状结肠狭窄用桂枝加芍药汤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日·矢数道明
大XXX,59岁,男。初诊1984年3月。患者过去做过多次手术,27岁时作痔的手术、40岁时因胃溃疡而开腹、57岁时再度作痔的手术、同年5月又因乙状结肠狭窄接受了两处手术。体格、营养、面色一般,手术后有腹部不适感,食欲减退、排便困难。51体重公斤,初诊时血压150/90mmHg,无明显腹痛。腹诊脐周围及乙状结肠部有抵抗压痛,及投给桂枝加芍药汤。服药后,食欲见好,大便顺利,体力增强。12月时,体重增至55公斤,血压也稳定在130/80mmHg。年末时打过高尔夫球,未感疲劳。因服药后全身舒适、状态良好,故仍在继续服药。
根据日·矢数道明老师应用桂枝加芍药汤经验,临床学生以经常腹痛、脉弱、为辩证要点,尤其应用此方治疗虚寒性慢性肠道疾病颇有心得。
桂枝加大黄汤证
杜某,女,34岁,奇村人。脘腹疼痛四年有余,短则二日,长则月余发作一次,多由触冷感寒而起。服理中丸,有效时多,无效时少,家中常备此药,然疼痛终未远离。
发作时剧烈难忍,上逆呕吐,持续一二时,当出现肠鸣、矢气或大便后,疼痛减缓,乃至消失。疼痛休止后,饮食起居一如往常。今晨起早着凉,疼痛又作,服理中丸3粒,痛不见缓。时余在奇村分院坐诊,视其面色白中带青,舌淡红润。苔薄白腻。切其脉,沉缓有力。诊其腹,腹肌紧张,脐上动悸,脐左拒压。
观其脉症。此属寒积腹痛,理中丸为虚寒而设,寒积则非其所治。服之痛减者,寒邪暂去故也,久服不愈者,积滞未根除也。治当温下并行,刚柔相济。温下之方,余喜用《伤寒论》之加汤及《金匮要略》之附子汤。今患者呈挛急样疼痛,且腹中上逆冲迫,显以加汤为妥。方中桂、姜辛温以去其寒,刚猛以荡其滞。芍、草之柔以缓其急。
10g 20g 炙草6g 川军10g 10片红枣5枚二剂
二诊:药后泄泻黏秽甚多,五日中腹痛再未发作,脐左压痛消失。遂改用加芍药汤善后。半年后,杜某陪友就诊,知疾未萌。
桂枝加大黄汤的运用思路与方法
【方药歌诀】&
桂枝加大黄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共
&&&&&&&&&&&&
脾络不通有瘀滞,腹满大痛此方宏。
【学用导读】&
运用桂枝加大黄汤,如以实证为主,可加大大黄用量;若以虚证为主,可加大大枣桂枝用量;若以疼痛为主,可再加大芍药用量。
【中医辨证】&
脾虚瘀络重证:脘腹胀满痛,甚者剧痛,固定不移,或大便不畅,或饮食不振,舌质淡或紫,脉沉。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临床桂枝加大黄汤,以主治脾虚瘀络重证为基础方,以主治心胸瘀阻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脾胃气滞,血行不畅,浊气内结,气机壅滞,以此而演变为脾瘀络阻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脘腹胀痛,固定不移,或夜间加重,舌质淡或紫,脉沉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慢性胃炎,胃术后疼痛不休,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桂枝加大黄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等,都必须符合桂枝加大黄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冠心病,三叉神经痛等。
【中医治法】&
温阳益脾,祛瘀通络。
  【方药西用】&
具有促进肠胃蠕动、抑制肠胃平滑肌兴奋、保肝利胆、抗心肌缺血、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处方用药】&
桂枝去皮,三两(9g)&
芍药六两(18g)&
大黄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
随证加减用药:若血瘀明显者,加桃仁、延胡索,以活血化瘀;若气滞明显者,加柴胡、木香,以行气化滞;若食少者,加山楂、莱菔子,以消食下气;若脘腹疼痛者,加丹参、郁金、香附,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煎服方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证研究】&
脾胃气机壅滞,血脉运行不利,瘀血内生,脉络不通,则脘腹胀痛,固定不移;脾气不调,浊气壅滞,则大便不畅;胃气不降,则饮食不振;舌质淡或紫,脉沉均为脾络瘀结之征。其治当温阳益脾,祛瘀通络。
方中桂枝温阳益脾,化瘀散瘀行滞。芍药通络泻瘀,缓急止痛。大黄通畅气机,泻瘀降浊。生姜温中寒散,调和脾胃,协调气机升降。大枣益气补脾。甘草补益中气。
【使用禁忌】 脾胃虚弱证,慎用本方。
也谈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的证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建中汤(《伤寒论》。)
您的位置 :
> 历代同名方剂汇总 > 方剂详细信息
小建中汤处方来源:《伤寒论》。
同名方剂汇总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小建中汤_小建中汤的组成、功效、方解、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_医学百科
请选择字号:
目录1 拼音xiǎo jiàn zhōng tāng2 概述小建中汤同名约有五首,其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9g、6g、4枚、18g、9g、30g,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因、不足所致的证,是治疗虚劳里急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慢性肝炎、、、性等属中虚不和者。3 《伤寒论》方之小建中汤该方剂有分泌、保护胃黏膜等,而且对螺旋有抑杀作用,因此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应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该类疾病时有必要配合西药药十十十治疗,疗效可能更好。除了对的直接保护作用外,该方剂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并且有抗作用,这可能是其对慢性肝炎治疗有效的主要机理;也可能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理;该方剂的镇静、镇痛作用可能是其治疗神经衰弱的主要机理。3.1 方名小建中汤3.2 别名、、、3.3 组成桂枝3两(去皮),2两(炙),大枣12个(擘),芍药6两,生姜3两(切),胶饴1升。
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4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
芍药(酒炒)18g、桂枝(去皮)9g、炙甘草6g、生姜切9g、大枣4枚、饴糖30g3.4 功效主治《伤寒论》方之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因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所致的虚劳里急证,症见腹中时痛,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弦;或心中悸动,不宁,面色无华,或,等。
虚寒,营卫不调,阴阳不和,或土虚木乘所致的虚劳里急,虚烦,、,。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低热等病,因如上所述者。3.5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1升,1日3次。
水煎,入饴糖,更上微火,温服。
前5味水煎后加饴糖后微火使之,每日1剂,分3次服。3.6 用药禁忌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忌、、生葱。必自利,证非者乃可用之。3.7 方解方中饴糖甘温质润,温中,和里缓急,为。芍药养血,缓急而止痛;桂枝祛寒,温凉共用,一散一收,调,共为。炙甘草甘温,助饴糖以补虚,合桂枝则辛甘养阳,配芍药又酸阴;生姜、大枣温胃,升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共为佐。全方辛甘酸合用,酸甘以柔肝缓急,使阴阳,营卫和谐,虚劳所发之热能除,体现“”法。诸药合用,使中气健,化源足,气血生,营卫调,则虚劳诸证可解。
本方中桂枝、芍药之比是1:2,以芍药柔肝以止痛,桂枝温阳而祛寒,芍药同甘草相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桂枝同饴糖相伍,辛甘养阳。
虚劳里急一证,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所致,故腹痛喜温欲按;中虚则化源不足,阴阳俱乏,无以奉心,则虚烦心悸;则。证虽不同,但病因则一,即以中焦虚寒为主,理应温中补虚为法,温建,和里缓急止痛。方中饴糖甘温质润入脾,气而善,焦而缓急止痛,故为君药。芍药养阴而缓肝急,桂枝温阳而祛虚寒,2味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合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合营。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用以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共为佐使之用。6味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中气健,化源足,肝脾调,阴阳和,里急腹痛,虚劳发热,心悸虚烦自除,故方名“小建中汤”。3.8 运用1.本方是治疗虚劳里急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腹痛喜得温按、面色无华、舌淡、脉弱或弦细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若不足者,加、以益气补虚;者,加以;寒重者,加、川椒寒;稀溏者,加健脾。若面色萎黄,倦怠,属者,去饴糖,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3.使用:者禁用本方;呕家、满者亦不宜使用。
4.虚劳《》:施某,20岁,而弦细,时而,不足,与诸虚不足小建中法,六钱、炙甘草三钱、生姜四钱、桂枝四钱、胶饴一两(去滓后化入)、大枣()四枚,煮三杯,分三次服。服六后,诸皆见效,阳虽转而虚未复,于前方内减姜、桂之半,加柔药(大生地、、)兼与护阴。
5.腹痛《实验录》:王某,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自上,脉虚弦,微,此为,小建中汤主之,枝三钱、大白芍六钱、生草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饴糖一两。
6.吐血《吴鞠通医案》:胡某,31岁,劳伤吐血,汗多足麻,六脉弦细不数,小建中汤主之,白芍六钱,甘草(炙)三钱,生姜五钱,桂枝四钱,胶饴(后入)一两,大枣(去核)三枚,煮三杯,去滓后,将胶饴化入,上火二三沸,搅合匀,分三次服。服七剂后,汗减,足麻愈,食少。再服七剂后,诸症皆愈,惟未止,于原方中加云苓、而愈。
7.咳嗽《》:某,色柔,不足,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防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己过病所,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小建中汤主之。
8.《湖南中医杂志》():资某,男,58岁,患黄疸一年余,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巩膜微黄而暗滞,软弱乏力、心悸,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实验室诊断:。乃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予温中补虚,益气生血,: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9g,大枣20枚,生姜3片,30g,当归6g,水煎去滓取汁,纳饴糖120g口服,每日一剂,服20余剂后诸症悉除。
9.小儿《千家妙方》:孙某,女,4岁,尿频月余,一日几十次,每次量少,喜甜食,食量不大。一般,较瘦,神情不活泼,面色稍苍黄,腹部较紧张。诊为,,予小建中汤。十剂后,尿频好转,每日减至二十多次,面色转红。继服原方加黄耆七剂后,尿频愈,每昼夜小便仅十次左右,食量增,面色红润,体力增强,活泼,较前体胖。3.9 现代适应证
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属中医阴阳不和者,可加减用之。3.9.1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是最常见的原因,慢性肝炎多由乙、丙、丁3型肝炎急性期转变而来,凡病期超过半年,或乙、丙、丁3型肝炎或携带者再次出现肝状体征、肝功能异常者,或虽病史不明,但理或症状、体征、符合慢性肝炎均为慢性肝炎。由于肝脏肿大,汇管区出现不同程度炎症、肝小叶,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化、障碍以及,可致道功能障碍及胀满等症状。3.9.2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二者均会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在正常黏膜损害、防御和过程中,胃酸及分泌增加,是损害的直接因素,继而发生,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十二指肠球部、胃角或胃小弯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构成,上面覆盖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溃疡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可达层,溃破时引起,穿破浆膜层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钝痛、、胀痛等,尤以空腹时为著;性发作,秋冬季为多,发作具有节律性,查体可见上腹部局部轻压痛。3.9.3 神经衰弱发病与精神过度紧张或等因素有关,使抑制功能不足而出现、、易、、入睡困难或浅或;其次是大脑皮层功能不足,表现精神不振、没、乏力、注意力涣散、力下降、工作难以持久等,上述两种情况也可同时存在;但要除外某些,如脑等引起的。3.9.4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原因至今尚不明确,与其发病的因素可能有感染、、等化学因素以及长期接触X线镭及放射性等。多数学者认为发制是免疫异常;造血异常及造血缺陷,是异常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造血功能低下,减少,、出血、感染,治疗有效。3.9.5 功能性发热功能性发热多见于青年女性,可能是由于自主功能紊乱所致。也可见于,临床主要表现为比正常人升高0.3~0.5℃,一般不超过38℃,热型多有相对规律,日间温差不大于0.5℃,晨间、午前往往较下午为高,体力活动后体温不升或下降。患者常有、划痕症、怕冷、失眠等自主状。3.10 药理作用3.10.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君药饴糖中医文献记载其能缓中、补虚、、,现代只知其是从粮食糖化后制成的一种糖,对胃肠的药理作用尚待研究。臣药芍药所含芍药苷及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胃酸分泌,芍药苷与甘草FM100合用时有协同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芍药能抑制兴奋所致肠管收缩,抑制副交感神经末梢乙的释放,剂量增大则作用增强。桂枝有芳香作用,其所含能促进胃肠,使肠中腐败之气体得以排除,而不引起下痢;酸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桂皮油则除健胃作用外还能缓解肠道痉挛。甘草FM100和异甘草素等能抑制肠管运动,解除乙酰胆碱、所致,因此具有样;提取物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增进胃黏膜细胞合成和释放具有肾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甘草对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游离酸度和总酸度降低,并能胃酸,降低胃液酸度,促进消化道上皮;能促进及而具有抗溃疡作用。有报道治疗100例早期胃溃疡6周后90%病例获良好效果。剂能促进胃黏膜合成内源性,显著保护胃黏膜,防治性胃溃疡;6-姜辣醇及6-姜辣烯酮对胃肠有松弛作用;生姜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和镇吐作用;生姜可弱化胃蛋白酶作用而作用,对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降低其对淀粉和的消化功能。大枣、饴糖含丰富的、、、、各种、黏液质和,对有增强营养、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3.10.2 对肝胆功能的影响君药饴糖含、、蛋糊精,对肝脏有营养保护作用。有报道用芍药总苷治疗乙肝85例,标志物转化的总有效率为63%,说明其对HBV复治有一定抑制作用。白芍、甘草合用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81例,1.5个月后72例,说明白芍、甘草合用有利胆、退黄、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实明白芍对多种实验性模型均有显著的保护效果,白芍能使急性肝损伤时SGPT下降,肝细胞及坏死恢复;对肝脏嗜酸性变性和坏死有,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类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变,并减轻间质性炎症,抑制肝纤维再生,从而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甘草酸类可直接抑制引起肝细胞损害的的作用,从而膜,减少其内各种酶的释放,因而有利地改善了肝功能;同时甘草黄酮可显著抑制急性肝损伤ALT升高及LDH活性升高,降低MDA含量,抑制谷胺甘肽的耗竭,还能抑制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而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甘草酸对HBV还有直接抑制作用;临床用治疗330例,有效率70%。大枣也有保护肝脏功能的作用。生姜油、姜辣醇和姜辣烯酮能显著防治肝损伤,并有显著的利胆作用。3.10.3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臣药白芍能扩张冠状,增加营血流,对抗所致心肌缺血,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同时能扩张血管、降,抑制及四烯酸诱导的聚集,还能减轻血小板血栓湿重,抑制。桂枝所含桂皮醛能使血管扩张,改善外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可显著降低、β-脂蛋白、;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均有抗的作用,同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甘草叶中所含黄酮组分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强度比强大17.7倍;甘草有抗作用;甘草次酸能缩肌范围,并有AT1的激动剂样作用。生姜有兴奋、血管运动的作用。大枣、饴糖所含糖类、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心脏也有营养作用。3.10.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臣药白芍水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其是白芍总苷,白芍总苷对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化酶和脂氧酶途径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体内、体外试验表明白芍总苷对功能呈机能和浓度依赖性双相调节作用,可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同时白芍总苷对、免疫及均具有双相调节作用,使亢进者降低,使免疫功能增强者下降,从而使免疫功能恢复;更重要的是:芍药总苷对--轴的功能具有双相调节作用,这可能是其调节免疫功能的另一途径。桂枝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甘草所含甘草酸不仅具有样诱导作用,而且能增强的活性;不仅能抑制脱颗粒而具有抗过敏作用,而且能增加和的重量,增加网状的活性,并使产生显著增加;甘草Lx还可降低量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的吞噬功能;甘草甜素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强ConA诱导的分泌IL-2的能力;甘草次酸可升高淋巴细胞比率;甘草酸二胺可提高INF-α水平;β-甘草次酸是经典途径的抑制剂;更重要的是甘草可兴奋-垂体-轴而产生样作用,从而具有抗炎、促进、解热作用,其允许作用则可大大提高机体调节能力,使其他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使机体代谢及各项功能恢复平衡,此即为其“固本”的治疗作用。生姜醇提取物能明显改善免疫功能,升高脏器指数,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能拮-HT,抑制所致肠管收缩。大枣也具有提高体内单核-系统的吞噬功能及强壮作用;大枣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分解,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素和溶血空斑,增强巨噬细胞TNF-α、IL-1、NO的分泌能力。这些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在治疗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可能起到积极作用。3.10.5 抗炎、抗氧化作用白芍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IL-1、TNF、PGE2等炎过度分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对多种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炎症的渗出、、肉芽增生等不同阶段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白芍总苷,其抗炎作用还与其浓度和功能依赖性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同时芍药总苷不仅对性肝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还有功能依赖性免疫调节效果。这些作用可能也与芍药总苷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双相调节作用有关。桂枝能抑制致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组胺生成及释放,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抑制补体活性,抑制PG合成及释放,清除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炎症的通增加,水肿及棉球肉芽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桂枝与芍药联合其抗炎作用协同而增强。甘草具有或样抗炎作用,其不仅对一般炎症,而且对免疫性炎症均具显著影响,其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对炎症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效果;甘草还有清除超氧阴、抑制H2O2所致溶血作用,能对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生姜也有抗炎消肿作用,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姜提取物、姜辣醇、姜辣烯酮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组胺MDA产生,抑制H2O2所致溶血。大枣所含大枣多糖可显著提高及活力,降低脑匀浆、肝匀浆及中LPO水平,清除自由基及全血化学发光中的活性氧。3.10.6 镇静、镇痛、解热作用臣药白芍所含芍药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能延长戊的睡眠时间;其所含牡丹酚可显著延长的睡眠时间,芍药总苷还通过作用于高级中枢而有显著的解热、镇痛和抗作用。桂枝所含的桂皮醛有显著的镇静、镇痛、抗惊厥、解热作用,甘草所含FM100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甘草酸静滴可提高缺血再酶、脑活性,减轻。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均有显著的镇静、抗惊厥作用。故该方剂可能对神经衰弱所致失眠有一定治疗作用。3.10.7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臣药白芍煎剂对多种有抑制作用,如志贺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草绿色链球菌、、及杆菌、、、、、假单胞杆菌等,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等10余种皮肤也有抑制作用,并且有直接抗病毒作用。桂枝煎剂对金黄色及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及常见的致病肤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所含桂皮醛对有抑制作用,对、孤儿病毒及埃柯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及滴虫有抑制作用;甘草酸类化合物还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甘草多糖能抑制水疱性口炎病毒、Ⅰ型、病毒等;甘草酸抑制、、合胞病毒能力强;甘草酸单胺能HIV;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能抑制肝炎病毒;甘草提取物还能杀灭。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肺炎链球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滴虫、堇色毛癣菌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对有。3.11 各家论述①《》:脾者,土也,处四脏之中,为,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是以建中名之焉;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健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②《》: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脾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至腹痛,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行于为使。建中之名于此见焉。
③《》:此上逼于心脾,于中更加饴糖,取酸苦以平肝脏之火,辛甘以调脾家之急,又资其以和中也。此方安内攘外,泻中兼补,故名曰建。外症未除,尚资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称曰小。
④《》:桂本血药而辛温散邪,恐其动血,故以芍药护持,不能随桂外泄,得甘草之甘温,而和诸邪,姜、枣之辛甘,而和荣卫诸气,为风伤卫之首方,参入胶饴一味,取稼穑之甘,便为建中专药,所以寒伤荣之尺中脉微,虚寒之里,咸赖乎此,允为虚羸之圣法。小建中为诸建中之母,本表药,藉胶饴之甘温入脾通津。
⑤《》:建中者,建立中焦之也。盖土为之主,脾为四脏之本,即洪范建中立极之义也。中气虚馁,脾弱不运,不行,致心中悸动,故以建立中气为急也。谓之小建中者,以风邪未解,未可以参、术补中,只加胶饴,倍芍药于桂枝全汤,和卫解郁之中以稍裨中土,故谓之小建中汤。芍药性虽酸收,既无,在所不计,谓其益脾,能于土中泻木,故倍用之。饴糖为米糵之上品,能和润中州,中气既和,得解,则心中之悸烦自止矣。
⑥《》: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为里急,为,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热和合成剂,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台而,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⑦《选注》: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之阴。芍药、甘草有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⑧《金鉴》: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也。名曰小建中者,谓小小建立中气也。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故仍以桂枝和营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温复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州建立,营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烦可除矣。
⑨《》:小建中汤之义,全在抑木扶土。当从吴氏之说,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温里,桂枝,用各有当也。且肉桂杀木,合芍药以制肝,又用姜、枣、甘草、饴糖之甘温以补脾,斯中州之阳气发舒,而尽退矣。
⑩《湖南院学报》():小建中汤非治中焦虚寒之方、阳之剂,方中药与助阳药并用,而前者的份量超过后者,其意不在“求阳”,以补脾阳之虚,而在于滋养脾阴。故重用饴糖、芍药滋脾阴之品为君,以甘酸化阴,补虚养血,缓解急迫,其中饴糖的作用是滋润,而非温补;白芍配甘草甘缓和中,饴糖伍大枣滋脾阴;少佐桂枝、生姜甘温益阳,使,以刚济柔之意。综观全方,具有酸得甘助以,辛甘化液以滋脾,阳生阴长。脾土得润,中气自立。共奏育阴健脾,补虚缓急,调养气血之功。把本方当作温中剂,有悖仲景原意,与临床实际运用也有一定距离,因此,似应将本方归入剂中。3.12 附注芍药汤(《外台》卷十六引《古今录验》)、桂心汤(《》卷九十一)、建中汤(《伤寒明理论》卷四)、桂枝芍药汤(《》卷四)。3.13 歌诀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3.14 摘录《伤寒论》4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小建中汤4.1 处方芍药(三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胶饴(一大)4.2 功能主治着《》之小建中汤主治伤寒涩,弦,腹中,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自汗者。4.3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钟,去滓,下胶饴,再煎化,不拘时服。4.4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5 《便览》卷一方之小建中汤5.1 方名小建中汤5.2 组成官桂、、干姜、甘草各。5.3 主治《便览》卷一方之小建中汤主治腹痛。5.4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温服。5.5 摘录《便览》卷一6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小建中汤6.1 方名小建中汤6.2 组成芍药6两,桂心3两,甘草(炙)2两。6.3 主治《》卷四方之小建中汤主治喘而发热,皆动,日渐瘦削,由客热乘肺,或因饮食失宜,气不转而气急,误服热药,熏肺而遂喘,颊赤咽燥,其脉细数。6.4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6.5 制备方法上为散。6.6 附注与同服。6.7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四7 《幼科发挥》卷三方之小建中汤7.1 方名小建中汤7.2 组成白芍药(酒炒)、炙甘草各等分,肉桂减半。7.3 主治《幼科发挥》卷三方之小建中汤主治小儿脾胃中气。7.4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白饧1匙,再煎1沸,温服。7.5 制备方法上为末。7.6 摘录《幼科发挥》卷三7.7 参考资料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6.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8. 词条小建中汤由banlangfengchuile合作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