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 艾青 向太阳第二三节怎样突出了太阳的光芒

艾青《向太阳》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谁知到关于向日葵和太阳的歌词或者是诗?_百度知道
谁知到关于向日葵和太阳的歌词或者是诗?
谁知道 谢谢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羡慕太阳的向日葵
向日葵仰着头
用羡慕的目光望着太阳说
你真好 每天都有人看着你
太阳擦擦汗说
我在天上必须定时走
不然人们会乱了时间的
向日葵听后怕了说
那你累不累
太阳说 这是我每天的功课
太阳说着下山了
向日葵听了低着头
〖阳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致太阳〗
...
关于向日葵的诗句是
剑门南面树。移向会仙亭。
锦水饶花艳。岷山带叶青。
文君惭婉娩。神女让娉婷。
烂熳红兼紫。飘香入绣扃。
特立古君子,沉吟大道旁
江山纵高鸟,箬笠挽斜阳。
秋月为谁满,菊花空自香。
平林感摇落,怀瑾一和伤。一 关于太阳的诗
采薪者歌》
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阳精蔽不见,阴光代为雄。艾青的诗:《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如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他以难以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他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他去
冬蛰的蛹虫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广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在远方
用钢铁和电力召唤着他
于是,我的心胸
当那些迷人的幻晕散了以后
你却找不到圆心
当那些醉人的光线退去以后
你却在暗夜里独自哭泣
也难怪,你从小就是一个健美的坯子
阳光雨露没少将你娇惯
你早熟地就将花蕾炫耀
过度地绽露是那么招摇惹眼
这些都是你不经意的情节
你在意的是如何围绕太阳旋转
过多的闪光的语言
让你释放了过多的灿烂
所以,在那粒初秋的露滴提醒你之后
你终于肯低头直面
赞美诗里总是会掺合着谗言
风光无限里总会有不着边际的虚幻
你想一想吧,蜜蜂飞来时总会抱怨你过大的脸盘
这是你的错吗,不是人称赞后的外延?
但是收缩自己已不可能了
经过的无论对与错都不能翻盘
低着头沉重地反思自己吧
一轮一轮地过滤自己的昨天
将那些众多的小黄蕊一点点看淡吧
你将灵智的花蕊树在心间
然后,在秋风窄起的时刻
关于太阳的诗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
朝日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壮年以时逝,朝露带太阳。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
《采薪者歌》
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阳精蔽不见,阴光代为雄。
《咏怀诗十三首》
清阳曜灵,和风容与。明日映天,甘露被宇。
朝云四集,日夕布散。素景垂光,明星有烂。
艾青的诗:《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如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他以难以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他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他去
冬蛰的蛹虫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广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在远方
用钢铁和电力召唤着他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五月天的歌<<小太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向日葵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艾青的 太阳的话 中诗歌中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_百度知道
艾青的 太阳的话 中诗歌中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
为您推荐:
太阳的话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艾青说:“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这是诗美的一种本质,诗美在历史车轮前进的滚动中闪现出来,在新的事物与旧的事物的搏斗中闪现出来。
1937年春,诗人写下了《太阳》。
诗人是敏感的。不论是在狭窄的小屋里,还是在上海嘈杂的大街上,诗人的感觉伸展着,穿透了日常生活中的繁杂现象,也穿透了个人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气氛,这气氛具有一种恢宏的伟大的色彩,这气氛触动了诗人的心,使这颗心激动起来。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处于大变革的较量中。一面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一切旧的势力,以及外国侵略者的势力,要把中国推入黑暗之中;一方是革命者们与劳苦大众,要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新世界。在这激烈的较量尚未明朗之际,诗人已...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艾青的《太阳》阅读答案 在线等啊 急i急i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艾青的《太阳》阅读答案 在线等啊 急i急i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
艾青的《太阳》阅读答案 在线等啊 急i急i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请分别概括3节诗歌的内容
2.诗歌的诗眼是那一句?为什么?太阳有什么象征意义?
“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太阳的到来,使诗人自己也获得再生,由此,使诗人确信了人类之再生.这里,诗人写“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使人看到了动作,也仿佛听到了声音.这一个“撕”字,把太阳的火焰之力,把“我”的决心之大,写得痛快淋漓.不仅和整个诗的格调协调,而且和前面那个“滚”字相呼应,加强了这首诗的力度.这首诗的“太阳向我滚来”一句,曾受到闻一多先生的质疑.闻一多先生认为这句诗不应这样写,这样写表现出了一种小资产阶级情调.按照闻一多先生的意思,应该写“我”向太阳奔去,才合乎道理.这里,我们不说闻一多先生是太苛刻了,就是从艺术的角度讲,闻一多先生的建议也不足取.因为很明显,我向太阳奔去,远不如“太阳向我滚来”有气势.因为“我”是很“小”的,且没有光彩,“太阳”是巨大的,且光芒万丈,“太阳向我滚来”才能表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势.而且,就诗意来讲,“太阳向我滚来?才符合诗的本意,这样写,“太阳”是主动的,也就是说,历史是主动的,“太阳”滚到现在,才使“我”和万物获得了再生的机会……
其实自己做作业才是好娃儿、、、  (),中国诗人,原名,笔名有莪加、克阿、林壁等,生于。早年留学,回国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成名作《》发表于1933年,这是他发表的第一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集。生平事略  艾青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其父蒋景鋆,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堂,是个有文化的,既封建又开明的中等地主。艾青出生后,被算命先生测为“克星”,被送到本村一位称为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里抚养。大堰河对艾青的恩爱胜于父母,这使他从小感染了中国农民的纯朴与忧郁。5岁时始回家进本村蒙馆开蒙,继而就读于乔山小学、育德小学和浙江省立第七中学。1928年夏初级中学毕业后,艾青考进绘画系。在院长、画家林风眠鼓励下,于翌年春天赴法国。后因家里中断经济接济,在巴黎一家经营中国漆的工艺美术小厂做工,工余自学绘画兼习法文,并大量阅读哲学和文学著作,包括俄罗斯的小说,苏维埃十月革命时期的小说和诗歌,以及法文版的现代诗。其中受影响较深的是比利时诗人的诗作。由文学作桥梁,艾青开始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过《》周刊主办的左倾集会以及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的活动。  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艾青于1932年1月启程回国,投入革命文艺运动,并潜心于诗歌创作,他的创作经历,大致有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艾青归国途中,写了《那边》等忧国忧民的诗作。1932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和画家江丰等人组织“春地艺术社”,举办“春地画会”,得到鲁迅的支持。7月间遭国民党密探逮捕入狱,手无寸铁的艾青被诬控为颠覆政府判刑6年。囚徒生活促使艾青从绘画转到诗歌创作:“我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诗成了我的信念、我的鼓舞的力量,我的世界观的直率的回声。”(《母鸡为什么下鸭蛋》)在狱中,他写了《芦笛》、《透明的夜》、《巴黎》、《马赛》、《叫喊》、《九百个》等大量诗歌。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使艾青一举成名。茅盾首先称赞此诗是“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论初期白话诗》)。1935年10月艾青被释出狱后,曾到江苏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半年,继又流浪到上海,创作了《太阳》、《》、《春》等为民族的命运歌唱的作品。1936年经友人资助在上海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这一阶段,是艾青从欧罗巴带回芦笛和歌唱“大堰河”的时期,是诗人的准备期也是成名期,并由此确定了一生的奋斗方向。第二阶段  从1937年到1945年。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高潮期。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艾青从到,后到、、桂林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员、陕西抗日艺本队队长,刊物《文艺阵地》编委,《》副刊《南方》编辑等职。1940年春到,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1941年春“皖南事变”后,奔赴延安,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并主编《》。他参加了,结识了工农兵群众中的英雄模范,创作中开始注重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艾青当选为模范工作者,并加入。抗战期间,有《》(1940)、《北方》(1942)、《火把》(1941)等9部出版。诗人从大半个中国的滚滚烽烟中汲取诗情,笔端呈现严酷的斗争,悲壮的画面,有着血肉之躯的人物,以及进取、乐观、昂奋的战斗精神,使艾青的诗作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排斥了种种与生活绝缘的雕琢气与意念化,把自己的诗作投入到争取进步艺术的前沿。第三阶段  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76年覆灭。这31年间,艾青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了诸多变化曲折。1945年9月,率华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到张家口,不久该团归并于,艾青任副院长,兼授与创作的课程。因忙于行政事务,创作相对减少。1949年1月北平解放,艾青又以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中央美术学院,还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筹备工作,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同年10月起任《》杂志副主编。1950年秋访问苏联,著诗集《宝石的红星》(1953)。1954年秋应邀到智利访问,有组诗《南美洲的旅行》问世。1957年初被聘任《》和《》的编委。不久,在反右派运动中,艾青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4月,艾青离开文艺界,先到黑龙江国营农场的一个林场落户,翌年又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年间积累了数十万字的创作素材。“命”中,艾青一再遭到批判斗争。1973年和1975年春因眼疾赴京治病,并在北京定居。在这一漫长阶段,艾青长期处于或誉或毁的十字街头,创作不如前期活跃。这期间写有抒情诗集《春天》(1956)、《海岬上》(1957)和叙事诗《黑鳗》(1955);其中组诗《南美洲的旅行》和长诗《大西洋》在国际题材的诗歌中令人瞩目。第四阶段  从1976年10月起,艾青重新获得自由写作的权利,出现了第二个创作的高潮期。1979年2月,艾青20年的沉冤终于洗雪,同年6月被增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1月当选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1985年3月,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自1979年起先后访问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艾青几年里写作并出版了《归来的歌》(1980)、《彩色的诗》(1980)、《雪莲》(1983)3本新诗集和一本新的论著《艾青谈诗》(1982),共创作长短诗200多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盆景》等。诗集《》和《雪莲》,先后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的全国优秀新诗奖。另有重要论文《中国新诗六十年》、《从“”谈起》等。家庭生活 艾青和髙瑛  高瑛,1933年出生在山东,1948年,在她就读于哈尔滨行知师范时,第一次从课本上读到了艾青的诗歌,时隔七年,高瑛从松江省调至人事科工作,方才初次见到了这位令自己在少女时代就已产生了翩翩浮想的诗人。1955年,高瑛正在一段苦涩婚姻的边缘徘徊,艾青也刚刚从一段破碎的婚姻中解脱出来。然而,两颗心灵间一见倾心的相互吸引,已经在心底滋长开来。于是,趁着一次外出郊游的机会,高瑛开诚布公,向艾青表明了自己未满十八岁就嫁给了一位同乡,并生有两子的婚姻状况。高瑛以为艾青死心了,结果,艾青后来却递给她一张小纸条,开始了两人的第一次约会。  高瑛正式向丈夫提出离婚,一年后,与艾青结为夫妇,并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艾未未。1957年“反右运动”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艾青被宣布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从大诗人变成了大右派,在艾青的回忆中,那是一段连人的尊严都没有的岁月,那是一段有很多人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日子,那一段,高瑛支撑着艾青度过。  在王震的保护下,高瑛随艾青离开多事的文艺圈,带着五岁的玲玲和不满一岁的艾未未,在新疆石河子地区落户后,1967年4月的一天中午,高瑛伴着艾青被造反派赶出石河子,押送到了素有“小西伯利亚”之称的144团,1975年5月,为治疗眼疾,高瑛搀扶着艾青回到了北京。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数的等待,终于爆开了无数的春的蓓蕾,1978年,艾青以诗歌《红旗》《鱼化石》,重返诗坛,1979年,艾青冤案得到平反,正式从新疆调回北京,后来还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两人终于结束了长达二十一年的颠沛流离。诗歌创作与主张艾青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  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大堰河──我的保姆》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农妇,为她的凄苦命运而抒发悲愤与不平,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衣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抗战时期的重要诗作《》、《》、《》等篇,忠实地记录了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创伤与不幸,为社会的底层和人民艰苦的斗争染上悲壮的色彩;另一首名篇《》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作于延安时期的叙事长诗《》,通过一匹马写抗日战争的艰苦与战士的英勇。在参加土地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布谷鸟》,反映了翻身衣民在回春的大地上幸福劳动的景象,渗透着诗人的欣喜之情。及至60、70年代间震荡中国大地的浩劫刚刚平息,艾青率先创作了长诗《》,以“”为背景,将愤怒和仇恨投向江青反革命集团,把深沉的哀思献给人民英烈,对“政治风暴浪尖上的海燕”──当代先进青年给予热情的评价。他众多作品的朴素雄浑的风格中流露着真实情感,以及力求变革现实的决心和勇气。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又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光、春天、、生命、火焰,不断出现于他的许多作品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等早期作品中,发出了“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煤的对话》)的朦胧而真诚的呼唤。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了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及其姐妹篇──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描写青年知识分子在人民大众的集体行动中坚定起来的叙事诗《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强烈地传达了抗战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来到延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诗人将对光明的歌颂和对新时代的礼赞历史地、具体地结合起来,歌颂了“把历史的重载驮在自己的身上”、去创造光明的革命领袖(《》),歌颂了含蕴着革命内容和力量、使世界“甦醒起来!喧腾起来!”的野火(《》),歌颂了在新世纪“早晨的阳光里,一刻也不休息”的“春姑娘”(《春姑娘》)。而在20年沉默中归来以后,基于对“光中也有暗”,“暗中也有光”的新的认识,艾青在他新作的长诗《》中,以真善美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观点,讴歌了“只知放射、不求报偿”,“大公无私、照耀四方”的光明,鞭挞了“凝固得象花岗岩”似的黑暗,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宇宙观、真理观和美学观,表达了“和光在一起前进,和光在一起胜利”的内心渴望。在黑暗时把希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是艾青作品的基本趋向;没有对光明的执著追求,便没有艾青的诗。  艾青作为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他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以新奇的想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以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太阳:“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溶进了深刻的感受,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诗人在《鱼化石》一诗中写了“活着就要斗争”这类抽象的观念,他是把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鱼化石,并通过对它的凝视,探索着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及至晚年,艾青的诗更为练达圆熟,形象更简洁明确,语言更质朴纯净,除继续保持真实与想象相结合的特色,又增添了深沉的思考和睿智的哲理,诗作趋于冷静、沉郁,更具内向的特点。  艾青把现实主义精神当作自己诗歌创作的原则,同时也不拒绝其他文学潮流中的艺术精华。他善于从、雕塑、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包括“”在内的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收有益的艺术养料,加以消化、吸收。作为现代诗人凡尔哈仑的诗中所描写的城市的兴起,农村的衰败以及由纯粹的个人感知走向集团的感情等思绪,同艾青当年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心境相似;他的诗里跳荡的时代律动,诗风的豪放、自由、开阔和出语的形象、明朗、尖新,也深刻地影响了艾青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艾青倾心于动荡而变革的时代,以大量的现代口语入诗,诗作中注重内容的象征性,形象虚实结合的对应性,结构的跳跃性,打断惯常的逻辑联系,以及“观念省略”等等抒情特点,都得益于现代艺术的膏粱,但本质和精神却是艾青对自己民族的生活、命运和前途的歌吟。艾青注意在诗中体现音乐效果,但这种旋律感是通过现代语言的自然音节和应合感情的内在节奏呈示的。他还在不少作品中,注重运用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用准确而鲜明的色彩描绘生活,从轮廓、线条、光泽、对照到画面的布局,同诗的意境浑然一体。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新诗发展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深沉关注,加强了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而又诗化了的语言,以对浮泛的喊叫的摒弃和对审美意象的自觉追求,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坚持新诗对时代对现实的从属性和新诗自身的独特性,以不受格律拘束自由流动的诗行。和众多的同行们一起,巩固了顺应时代、潮流、日益为群众所欢迎的自由诗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艾青的作品首先在中国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产生影响,许多抗战时期和开国以来成长起来的中国诗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艾青诗歌的启示,比如在民族解放的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七月”诗派的众多年轻诗人,几乎都接受过他的影响。  艾青同时又是中国新诗界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作品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与出版,在世界上享有声誉。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曾在他的回忆录里,称艾青为“中国诗坛的泰斗”(《我承认,我历经沧桑》)。  艾青不仅从事长期的文学实践,还根据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写了《诗论》及其他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的见解。  艾青认为,“诗与伪善是绝缘的”,诗人“必须有勇气向大众揭示真理”(《诗论》)。他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诗人也只有和人民在一起,喜怒哀乐都和人民相一致,智慧和勇气都来自人民,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诗人必须说真话》)他反对以个人自私的动机或看着“天气预报”去写“诗”。他认为忠于人民和忠于时代应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强调诗人必须有时代的使命感:“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  艾青主张用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观点去评价诗歌。他首先认为,“没有思想内容的诗,是纸扎的人或马”(《诗论·思想》),指出写诗“应该偏重在:它怎样以真挚的语言与新鲜的形象表达了人的愿望,生的悲与喜,由暗淡的命运发出希望的光辉,和崇高的意志,等等”(《诗与宣传》)。他进而认为中国新诗的主流,应是“以自由的、素朴的语言,加上明显的节奏和大致相近的脚韵,作为形式;内容则以丰富的现实的紧密而深刻的观照,冲荡了一切个人病弱的唏嘘,与对于世界之苍白的凝视”(《诗与时代》)。他反对某些人在中国丰富的现实生活面前闪避过去,或机械仿制外国诗的技巧,或一味摹拟中国古代诗词格律,或凭空制造奇瑰虚玄的形式,主张应当依照变动的生活内容而变换形式。为了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艾青还倡导诗的“散文美”,让诗自然地“服从自己的构思,具有内在的节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与青年诗人谈诗》)。艾青反复强调,要“以现代的日常所用的鲜活的口语,表达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赋予诗以新的生机”(《诗论》再版前言)。  艾青还指出:“诗人必须比一般人更具体地把握事物的外形与本质。”(《诗论·形象》)他主张自觉地运用形象思维于诗歌创作,“给思想以翅膀,给情感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给颜色以声音”(《诗论·诗人论》)。在《形象思维和艺术魅力》一文中,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方法的待征:“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把一切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可感触的东西”,“使所有滞重的物质长上翅膀;反之,也可以使流动的物质凝固起来”,在各种分离着的事物之间寻找到形象的联系。  新诗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也是文青的一贯主张。他认为不能把诗的民族形式狭隘地理解为这种或那种固定的模式,把民族语言也简单地理解为几个节拍或几个音组,而要看是否符合民族的精神、思想、感情、气质和语言习惯。“一个作品之具有民族气派,不是因为它仅仅在体裁上和别的民族的作品不同,而主要是由于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思想、感情具有民族气派”(《诗的形式问题》)。这种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艾青认为在多种多样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因此,他主张要有适应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各种形式的百花齐放。他自己在自由诗体的创作上比较得心应手,但不排斥其他诗体之长。艾青提出自由诗应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是在参错里取得和谐,是在运动里取得均衡,是在繁杂里取得单纯,自由而自己成了约束”的艺术见解。将古典和现代的诗美学的特点结合起来。他还从美学的角度,对民族的、多样的诗歌提出了总体的要求:朴素、单纯、明快、集中(《我对诗的要求》)。这些主张,引起了中国诗歌界的重视与研究。诗歌风格   青年艾青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较多地把个人命运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中去,传达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曾在他的回忆录中称艾青为“中国诗坛的泰斗”。   早年诗歌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  总的看来,在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平反后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五十年代他直接表现新生活及建设者的诗作,疏离已有的艺术个性,显得平淡,但保持着原有诗思的格局。取材域外的《维也纳》、《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为当时的出类拨萃之作。  七十年代末复出后,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他诗思如涌,大量篇什短小精悍,并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精心构撰的长诗。  他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笔名的由来版本一  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版本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相关阅读  艾青诗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艾青  “”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的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大堰河”,作者说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而她又是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的。这样的描述是来自生活的,但同时又赋予了“大堰河”以某种象征的意义,简直可以把她看作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者说是中国农民的化身。作者在描述“大堰河”的命运时,所强调的依然是她的平凡性与普遍性:不仅她的欢乐是平凡的,就是她的苦难也是平凡的,普遍的。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的养育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这样,在艾青的笔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与纠结)。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艾青的诗的宣言书:他至高无上的诗神是养育了他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普通人民,他(她)们的生命存在。在以后的诗里,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于是,他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光凝视着你,看你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这里的每一个字都震撼着读者的灵魂。诗人更写出了“游动于地心的热气”、“土地—农民”的复活:“我们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的血液”(《复活的土地》)。随着历史的前进,诗人终于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与解放:“云从东方来,天下雨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雨洒着冀中平原”,“到处都淋着雨水,到处都好像在笑”(《春雨》)。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光明颂是《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向太阳》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一至三节,“我”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这是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四至五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这是“现代化城市”里的“太阳之歌”,诗人所要追求与表现的是现代化社会的新的理想,因此,人们从太阳里所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六至七节,歌颂“太阳照耀下”的抗日解放战争新时代里,祖国山河的苏醒与人的新生。诗人着重抒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伤兵、少女、工人及士兵的形象,写出了他们新的精神面貌。八至九节,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与寂寞、彷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这首诗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黎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的时代的来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在这里,诗人正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与理想世界的呼唤者。                             ——(选自《》,1998年版)主要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1936,上海群众杂志公司   《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诗集)1939(自费印出);1942,文生   《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上杂 艾青  《向太阳》(长诗)1940,海燕   《旷野》(诗集)1940,生活   《诗论》(理论)1941,桂林三户出版社   《反法西斯》(诗集)1943,华北书店;1946,读书   《吴满有》(长诗)1943,新华书店;1946,作家书屋   《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文化供应社   《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桂林诗艺出版社   《雪里钻》(诗集)t944,新群   《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北门   《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香港海洋书屋   《走向胜利》(诗集)1950,文化工作社   《新文艺论集》1950,群益   《欢呼集》(诗集)1950,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   《》1951,开明   《新诗论》1952,天下   《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人文   《艾青诗选》1955,人文   《黑鳗》(长诗)1955,作家   《春天》(诗集)1956,人文   《海岬上》(诗集)1957,作家   《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署名纳雍,1960,新疆人民   《归来的歌(诗集)198O,四川人民   《艾育叙事诗选》198O,广东人民,1984,花城   《》(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   《艾青选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   《彩色的诗》(诗集)198O,江苏人民   《抒情诗选一百首》1980,香港时代图书公司   《艾青诗选》1982,外文   《艾青谈诗》(理论)1982,花城   《》(诗集)1982,浙江人民   《艾青抒情诗选》1983,文联   《雪莲》(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   《域外集》(诗集)1983,花山   《艾青》(综合集)1983,人文   《艾青短诗选》1984,花城   《绿洲笔记》(散文集)1984,四川人民   《启明星》(诗集)1984,百花   《艾青论创作》1985,上海文艺   《艾青选集》(1——3册)1986,四川文艺作品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
2.
3.
4.
5.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青太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