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谈谈中国梦实践谈谈目标管理的功能和作用

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 作业
徐秋明(学员)
[提交时间:
答题内容:
浅谈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昆山市一中徐秋明
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提出的背景
从理论来源看,有效教学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1、什么是&有效&,什么是&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教师教+学生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2、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甚至可能是无效的,负效的。何种教学就可称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满足何种条件或具备哪些特征就可算作&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
(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肖川《有效教学的策略》
3、教学有效性的三重意蕴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践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何谓有效教学?能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教学;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 &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
语文课要留下鲜明的形象,留下鲜活的语言,留下至诚的情感,留下至真的感悟。
数学课要留下思维,留下数学意识,留下数学思想,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课要留下科学思维,留下科学思想,留下科学方法,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说,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二)有效教学的理念(5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三)有效教学的资源
1、什么是有效教学的资源
教学的&基本&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有学者称之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有学者称之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一书对&课程资源&的阐述是: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数量(师生比例)、图书馆、活动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等。
&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如果说&课程物质资源&所倚赖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一种固定化的、消费性的、&耗散材料&式的资源。那么,&课程人力资源&所倚赖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主动精神和人格品质&等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性的、生成性的、精神性的资源。
历来的有效教学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
2、&教材&的再度开发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比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本,等等。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大体能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
有时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3、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物质资源&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当&课程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对于那些物质条件已经饱和或物质条件已经限定的学校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课程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人力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
具体来说,&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至少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二是发挥教师&主动性&,通过教师的&主动学习&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三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来不断生成瞬时性的、不可重复性的课程资源。&&&&&&
4、反思教学&&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什么是&有效教师&?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有效教师可以有多种谈论的方式,也可以提出多种标准和期望。从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向尤其是&隐性学习&、&体验学习&和&热情求知&来看,真正的&有效教师&至少应该是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的基本使命是为学生的体验学习提供足够而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
而教师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学&转向&反思教学&,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师&走向&反思教师&或者&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只有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四)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5个方面)
1、有效备课
备深教材&&尊重教材,源于教材,质疑教材,超越教材。
备透学生&&了解学生,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
备好教法和学法&&活用教法,重视探究,讲求情感。
2、有效上课
教学目标&&层级化、任务化和问题化。
教学流程&&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多反复、严要求。
教师的主导性&&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3、有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
分层精选&&层次、数量和质量。
认真批改&&有布置,有检查,有批改,有反馈,有讲评,有订正。提倡面批。
4、有效考试
有效命题&覆盖面,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的比例大致为7:2:1。
细化分析&&数据统计、总结反思,拾遗补漏。
5、有效进行课外辅导
加强学法指导&&制订学习计划、阅读教材(参考书)、掌握学习规律、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听课、如何做好笔记、用好笔记。
分层辅导提优补差&&认真、热情、耐心,注意启发诱导,开拓思路。
(五)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4点)
美国著名教育家德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鲍里奇在其专著《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一是清晰授课: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二是多样化教学: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
三是任务导向: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四是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五是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专家的阐述表明: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这些道理,说说容易,做到则很难。但是无数成功教师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对理想课堂的探索思考和实践,我们完全能够有所作为.
鲍里奇教授讲的是高效率教学方法,鲍里奇教授认为,做好教学必须有几个方面的考虑。好的老师是一个flow teacher,表现在3个方面:rule(规则)、routing(教学有一定步骤)和no profile(低调,即面对一些课堂上调皮的学生,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本身。)好老师要在两个方面做好,一方面要在control和warm之间取得平衡,另一方面要能够social-organization,即把学生组织好。课堂要把握三个要点:
1)即管理;
2)教学方法要注意:即直接介绍的内容和需要发挥的部分;
3)要关注(内容)单元,而不是零乱的知识。
为此,有效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情意原则。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 、序进原则。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则。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则。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地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六)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6个方面)
& &有效的课堂&应当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它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在实践中尝试,在尝试中成长,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1、拓展有效的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它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
2、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新知,让学生在有效地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所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 &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所学旧知引入亦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以,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在学生心里产生了学习的强烈需要,就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学科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炼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的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的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才能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知识。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感悟中构建了新知,而且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才智,真正成了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拓展了思维促进了发展。
4、组织有效的合作方式
要培养21世纪创造性的人才,合作交流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虽然合作学习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但不能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目前,一些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其实,合作学习是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而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思维含量,扩大参与面,使各自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的共同财富,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各抒已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协作创新,实现自我调控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虽然说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不可代替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5、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想法,或提出一种疑义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6、运用有效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激励性的评价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教师要进行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与老师想法一样!&;如果答错了,教师要进行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喜欢爱动脑筋的学生&;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更要进行激励:&你真棒!&、&你的想法胜过老师!&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形成学习和反馈的良性循环。切不可对学生反馈的信息不作评价,让学生为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不注重激励与保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那是极为失败的教学。一个好的教师,从不吝惜表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从不随意批评,且批评有方、疏而不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随时闪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的风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对于学生的错误也应明确加以匡正,使模糊得以澄清,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友好的褒扬、正确的规范、善意的劝告,甚至暴风骤雨式的批评都是我们教育者可以灵活运用的一种手段。当然,学生毕竟还只是孩子,许多错误是可以原谅、理解的,但充满善意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批评并不等于不尊重和不相信学生,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孩子的精心雕琢。惟有如此,才是对教师责任的真正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总之,用好教材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设计适切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改变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优化讲练策略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引导帮助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支撑点, 教与学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缩小个体差异是有效教学的平衡点, 善处动态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 坚持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三、在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教学更精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存在着一些有效性尚待检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传统教学的&有效&经典陋习(4个方面)
1、单向灌输
既不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不顾学生学习可能性,倾自己所学,一味向学生单向灌输,而学生呢,只有专心致志听讲,认真做好笔记的份;只有教师滔滔不绝、滴水不漏、密不透风的讲解,而学生则在充当被动、消极、无奈的听众中似懂非懂、表情呆滞、恹恹欲睡,这是典型的&满堂灌&、&填鸭式&,是新课程所批评的,也是有效教学所坚决摈弃的。
2、机械训练
反对&满堂灌&,便代之以&满堂练&,同样类型的题目,反复练,不练到烂熟于心不罢休,不在举一反三、建立模型、启迪思维、激发兴趣上下功夫,旗帜鲜明地提出&练是硬道理&,光练还不够,更进一步&以考代练&,将其当作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率的法宝。而有效教学不仅强调教学效益,而且特别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堂堂练,节节清,周周测,月月考,可怜的学生啊,体会不到学习真正的乐趣)
3、教师表演
没有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而是过多地关照教师自身的感受,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正襟危坐,聚精会神,鸦雀无声,教师便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起点、可能和需要,考虑的更多的则是自己的表演与展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样的表演稍稍进步了些:美伦美幻的多媒体课件的立体展示既代替教师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4、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最典型的标志是&考什么教什么&,没有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便无所识从,生怕做了&无用功&,初中教学务必瞄准&中考&、高中教学务必瞄准&高考&,否则便是离经叛道,算不得成熟的教师;什么&全面发展&、&全人教育&、&三维目标&都被置于脑后,假如关注到一些&过程与方法&,过程便是解题的过程与规范,方法则是解法与考法。这样的教学效益,不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教学效益。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低效、无效教学(9个表现)
1、表面热闹,浅层参与
新课程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于是,唯&动&唯&活&唯&美&的景观迅速充斥课堂,教师的问题还未陈述完毕,学生们早已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教师的问题信手拈来,学生们的答案脱口而出;新课程倡导过程体验,辩论、游戏、课本剧便搬上讲台,一招一式惹得满堂喝彩,前仰后合。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动了,课堂是活了,学生参与度不可谓不高,课堂气氛不可谓不生动,但在这繁华与热闹过后,我们禁不住要问:效益如何呢?教师盲目追求提问次数,却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提问,学生们回答要么不假思索,要么非此即彼;课堂中学生讲的多了,动的多了,表演的多了,可是思考的却不多,探究的却不多;我们往往将热闹的课堂与成功的课堂划上了等号,却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们是否具有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们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熏陶,忽视了&让学生动起来&除了&激情飞扬、快乐洋溢&外还有&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深得吾心&&&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一时间,秧田式的课桌摆放不复存在,一个问题提出,同学们立即将小脑袋凑到一起,窃窃私语一两分钟,至于这个问题需不需要合作,合作成效如何,则被教者忽略。教师并没有将一个问题做任何铺垫,也没有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机会,便直接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同学们刚开始对话,老师就已经宣布讨论结束,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就交流,压根儿就交流不起来,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况且这种合作往往是被动的,学生的思维不具有主动性,其效果可想而知。
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有效参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2、忽视预设,教师缺席
新课程强调问题的生成,&解决一个问题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强调解放学生,张扬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百花齐放,&答案不是唯一的&;强调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的潜力一当爆发出来,其力量往往是惊人的&;强调建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教师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跟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新课程的对新课堂的这些要求无疑是正确的,可被许多老师误读了,主要表现一是忽略预设,因为课堂上有许多无法预料的未知因素,无论如何充分充分的预设,都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于是出现了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课前既无法预知课堂上会出现些什么,课后便无法测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教师缺席,新课程拒绝满堂灌,许多老师便谈&讲&色变,将&少讲&甚至&不讲&定为教学的原则,于是,本来一点就明了的简单问题,却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或者是抛出一个问题,务必追求开放,不停地重复&你说!&&你说!&,至于说了什么,哪些不够准确,哪些不够深刻,哪些尚欠严谨,老师都不置可否,都怕担上&灌输&、&填鸭&的罪名。孰不知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首席&地位,有位特级教师在上个世纪就曾说过:&教学的奥妙就在于该讲的讲、该问的问。&
3、把握不住学科素养本质
如生物课上成演讲、表演课。大量的文字阅读美其名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或干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抛弃一边,本末倒置。
4、教学目标:模糊化& 片面化
(1)目标模糊化
目标指向不明:随意性大,东一榔头西一棒,无主题变奏
目标设置过多:什么都想要,学生不知忙什么;目标设置过多等于目标&虚化&。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空中楼阁。
目标过大过空:一些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的问题,试图一次解决,不知小处着手,一点一点突破。看起来大气,究其实空有个大方向,根本落不到实处。
目标贯彻不坚决:教学环节互相割裂,脱离主目标的枝节太多,学教练不一体,不能贯穿始终。
(2)目标片面化:重知识轻人文;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能力。
5、教学内容:&丰富&与&歪曲&并存
如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料,环境教育、遗传变异、心理健康都在引用,学生会问:有直接关系吗?
6、教学方法:&热闹&与&不当&共生;&平等民主&与&不作为&同在;&活动化&与&轻松化&等同。
7、学习方式:形式化& 有形无实 例如:自主学习=自习=自己休息,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玩耍。
8、教学手段:无效化。
(1)饥不择食,随意引用视听材料
(2)舍本逐末,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件展示,扼杀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想象力
9、教学评价:简单化。如&好好好一切都好&;&棒棒棒你真棒&。 一味的表扬和赞赏跟一味的批评指责一样可怕。
四、有效教学的应然状态 (4个完美结合)
有效教学到底是啥模样?真正的有效教学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达到完美结合:
(一)学生的高度参与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的完美结合
北师大教授肖川先生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试想一下,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中相遇、相约、探寻,如果缺少了主动、积极、广泛的参与,如何形成认知的冲突、情感的交融和智慧的碰撞?欲使教学有效,必先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欲使学习有效,必先让学生高度参与,说、写、练是参与,唱、演、做是参与,&愤悱&而后启发更是参与。参与之功效是让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教师以平等的态度、赏识的目光、开放的胸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鲜活的氛围、真实的情景、多样的手法促进学生的参与效度。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把握一条:&放亦有度&。放而无度的课堂其实是教师的缺席,一堂课要通过哪里抵达何方,没有哪个学生比老师更清楚。教师永远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高度参与与教师的适时指导趋于和谐,才算是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既不是事事包办,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启发、指导、点拨、评价、矫正,起到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炼精要、升华情感、化繁为简、点石成金的作用,让师生对话得以持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刻,使教学目标迅速达成。只有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才能顺畅,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从懵懂走向顿悟,内心才有可能从迷惘变得敞亮。
(二)过程的科学预设与问题的合理生成的完美结合
余文森教授在《关于有效性的系列思考》一书中说:&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有效的教学源于教师高水平的预设,高水平的预设源于教师周密的教学准备,但是,教师如果预设过度,将课堂教学设计得丝丝如扣,便有可能使教学陷入固化的囹圄之中,机械、呆板,失去灵气与个性;极容易使教学主体错位,形成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套路。
欲使课堂充满活力,充分展现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应该创设情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而合理地生成,但是,如果生成过多或随意生成,必然会导致目标模糊,方向偏离,影响教学进程和目标的达成。
所以,有效教学主张科学预设与合理生成的和谐。
(三)共同目标的达成与个体差异的关注的完美结合
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在班级内发生的,所以,关于教学效度的愿景首先应该关照到班级全班同学可能共同抵达的目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面向全体。但是,班级内每个学生却又有着迥然不同的认知差异与学习可能性,我们的教学就不得不同时关照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无论是班级共同目标还是学生个体差异,其预设的依据仍然是研究他们的&现有发展区& 和&最近发展区&。班级共同目标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的保底目标,是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的一个高度,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个性化目标。
事实上,达到共同目标与个性差异的完美结合绝非易事,最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学会期待,因为教师的期待,才可能避免一部分甚至少数学生拥有&话语霸权&,因为教师的期待,才得以让那些跳一跳还够不着桃子的学生拥有在树下思考的机会。
(四)课程的长远规划与课堂的近期目标的完美结合
上面的论述大多都围绕单独的课堂教学展开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使教学真正有效,教师必须具有系统意识,就是把单节课置于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整个学段的教学系统中去规划。只有所处的整个教学系统有效的时候,某节课的有效性才会得以显现,同样,只有做到每节课都有效,整个教学系统才会有效。
五、从有效教学走向优效(优质)教学(6个特征)
&有效教学&这一说法,彰显得最强烈的是&量&,是&效能&&效率&,使人想到的是&有效&&高效&。至于&效果&&效益&等隐性的&质&,往往要靠&宣扬&&挖掘&才获得。
融合了质与量,关注了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优效教学&,把教学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凸现了出来,引用他人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脱离教育的教学,也没有脱离教学的教育&。
&优效教学&的&效&侧重于&基础性发展&,是指&有效&与&高效&。特别强调,在课堂&单位时空&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阶段任务完成中,师生互动成果的&生成&。其负面对应则是&低效&&无效&乃至&负效&。
&优效教学&的&优&致力于&发展性发展&,是指&优效&与&长效&。更多关注在终身学习进程中,教育对人的综合、持久、深沉的&影响&,关注技术、量化层面外教学的&品质&与&品位&。其宗旨为&百年树人&,对立面为&短期功利&。
&由此,我们不难归纳:优效教学的场域是宽广的&&它是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是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是学校与社会的统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一。优效教学的价值是重大的&&它是&量&与&质&的协进,是&显性达成&与&隐性养成&的协进,是&现场实现&与&终身发展&的协进,是&即时掌握&与&未来创造&的协进。
&一句话,是教育的品质与意义赋予了&优效教学&永恒的价值与崭新的活力。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教师评语:
浏览: 222 &&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