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似杜雷丝包装,披萨上面拉丝的是什么写着 叫个不停 是什么东西

杜雷丝价格_今日最新杜雷丝价格行情走势 - 阿里巴巴
四川 成都市成华区
广东 深圳市
48~1439&盒
安徽 枞阳县
120~575&盒
浙江 杭州市
120~1959&盒
上海市奉贤区
上海市宝山区
15~99999&盒
&100000&盒
浙江 温州市
上海市奉贤区
湖北 武汉市硚口区
广东 深圳市南山区
江苏 徐州市
168~39999&盒
浙江 永嘉县
48~1007&盒
广东 深圳市
24~1295&盒
河北 石家庄市桥西区
24~2015&盒
河北 石家庄市长安区
北京市海淀区
广东 东莞市
湖北 武汉市江夏区
共100页到页
您可能还感兴趣的其他内容杜雷丝安全套,普通安全套,安全套,性商网
客服热线:021-9
说明:本网站的所有产品内容及图片非为针对消费者的广告,实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的产品介绍
您当前的位置: &
杜雷丝安全套
产品介绍:杜雷丝。杜雷丝:关爱女性同胞身心健康,抵制艾滋蔓延,让男同志们更安心。
杜雷丝安全套产品图片1
您可能对:更多
相关产品推荐
该会员发布的其他产品
该会员暂未发布其他产品!
联系人:欧阳 先生
联系电话:1
地址: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金村A区18栋1单元4楼
合作咨询:
合作政策:如果有意可以随时电话联系或是网上留言
合作条件:如果有意可以随时电话联系或是网上留言
合作对象:批发商,零售商《台湾的风俗人情》_优秀作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作文赏析
作文一:《转 云南的风俗人情》4500字转 云南的风俗人情
云南十八怪:十八怪之一:鸡蛋用草串着卖十八怪之二:米饭饼子叫饵袂十八怪之三:三只蚊子炒盘菜十八怪之四:石头长到云天外十八怪之五:摘人草帽当锅盖十八怪之六:四季服装同穿戴十八怪之七:种田能手多老太十八怪之八:竹筒能做水烟袋十八怪之九:袖珍小马有能耐十八怪之十:蚂蚱能做下酒菜十八怪之十一:常年都出好小菜十八怪之十二:茅草畅销海内外十八怪之十三:火车没有汽车快十八怪之十四:娃娃出门男人带十八怪之十五:好烟见抽不见卖十八怪之十六:溶洞能跟仙境赛十八怪之十七:过桥米线人人爱十八怪之十八:四季鲜花开不败-主要节庆及时间:"花山节"(苗族)农历正月初三"三朵节"(纳西族)农历2月8日"火把节"(白族、彝族)农历6月24日彝族火把节时间:农历六月廿四日1998年公历为8月15日1999年公历为8月5日2000年公历为7月25日地点:所有彝族聚居区,以路南石林和楚雄彝族自治区为最隆重内容:白天举行摔跤、斗牛、民族民间歌舞表演;入夜,围着篝火,手持火把,形成无数舞圈,随着古老的舞曲,尽情欢舞"刀杆节"(僳僳族)农历正月初八"盍什节"(僳僳族)1月"三月节"(白族)农历3月15-21日白族三月节时间:农历三月十五日~廿一日1998年公历为4月11日~17日1999年公历为4月30日~5月6日2000年公历为4月19日~25日地点:大理白族自治州内容:白族传统的物资、文化交流盛会,有民间歌舞表演、舞龙、赛马、对歌,盛大的土地特产品物资交流活动"目脑纵歌"(景颇族)农历正月十五"会街"(阿昌族)9月中旬"卡雀哇"(独龙族)农历12月"泼水节"(傣族)4月11-15日傣族泼水节时间:4月13日-15日(公历)地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内容:赛龙舟、放高升、游圆、丢包、泼水、民族歌舞、体育表演等活动-少数民族风俗佤族佤族男包头女对襟人口有34.7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沧海、西盟、耿马、双江、镇康、孟连等县。佤族为云南的古老民族。其先民属同秦时期"百濮"族群的一支。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妇女喜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衣服一律是对襟,有的在上衣外面还加上一块围裙。男性用黑布包头。身穿无领短衣。宽大短裤,赤足、身佩长刀。佤族木鼓可通鬼神切忌乱敲木鼓是佤族文化中极有特色的一种乐器。它用约2米长的整段粗树杆挖空制成。木鼓以一对为一组。一公一母。母鼓大,公鼓小。将上部的两侧挖空。一对木鼓共挖空四处。由于四处所挖的深浅不一,打时可
以发出四种不同的声音。木鼓可由一人独打或两人合打,也可四人共打。所析的鼓音根据祭祀、报警、跳舞等内容而有差别。佤族人认为木鼓是通神之灵器,平安的圣物。平时不能随意敲打。只有在较大的宗教、战事、节日喜庆活动时才擂鼓聚众,击豉通灵。僳僳族人口有55.71万人,主要分布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保山一带。僳僳族为氐江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怒江流域是僳僳族聚居中心,那里还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残余。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僳僳族信奉鬼神,相信除山、川、林、石有鬼以外,还有家神"海干尼丝"、灶神"哈尼拉"、猎神"苏尼"。每年秋收以后,全村共同祭祀灶神,每个村寨都有一两个巫师。怒江地区及维西一带的僳僳族每年十月过"收获节",人们煮酒杀猪,狂欢高歌一番。妇女的服饰一般是一件麻布衣服及齐膝的麻布裙子,发上饶着红布,上缀饰物,胸前有彩色料珠串成的项圈。男子穿长褂,宽短裤,还有大头巾裹紧盘着一条发辫。云南
十八怪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买。鸡蛋如此包装不易破碎,而且恰似省--
一件奇特的艺术品。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捣一捣再烤一烤,抹点酱还特别香,这种携带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饵块"。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炒盘菜。森林里草沟中,枝叶茂盛,养育出的蚊虫个头非同一般。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石林风光天下绝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仪。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用草编织而成的帽子当锅盖不仅捂得严,而且还能给食物一种清香。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长年温度不变的气候造就了人们衣着的多姿多彩。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险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妇女尤为能干。云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烟袋。这玩艺颇具科学性,既保持了旱烟的醇香,又用水过滤了其它杂质,而且声音很好听,"咕咚,咕咚"。云南第九怪,袖珍小马有能耐。这里土生土长的牲口个头小,但是能驮能爬山,本事非凡。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把蚂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黄,张嘴一咬:"咔嚓--"。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出产任何蔬菜。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云南人为自己出产的第一流卷烟感到自豪,却也为在自己家门口买不到而感到困惑。云南十三怪,茅草畅销海内外。山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改革开放使它们获得了新生。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山高路险,常常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劲使不上。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云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赛。近年开发出来的溶洞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美。云南十七怪,过桥米线人人爱。滚烫的鸡汤配
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呵,美丽的云南,祖国的边疆,永远盛开的鲜花迎接着更灿烂的明天~云南省--手工艺品云子云子即云南围棋子,是"云南三宝"之一。最初产于云南永昌府(今保山),古称"云扁"、"云窑子"、"永子"等,据史料记载,永子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为历代名人高士所钟爱,曾是向皇室进的贡品,有"永子之棋甲天下"的美誉。后传于昆明制造,品质益加精美,现在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云子的白子洁白如玉,黑子漆黑透碧,质地坚硬。色泽美观柔和而不剌目,造型古朴浑厚而不轻佻。拿在手上对光照视,白子呈淡黄色,黑子周边透出碧绿光环。平放在棋盘上又是庄重的黑白二色。捏在手指上,冬天感到暖和,夏天感到凉爽,是驰名中外的弈棋佳名。版纳地毯版纳地毯是昭通地毯厂产品,因其地毯图案多以反映西双版纳风光风情为主要特征,故名版纳地毯。昭通盛产绵羊毛,昭通地毯厂以当地的优质羊毛作原料,精心织造了一幅幅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版纳地毯,产品有100多个品种,图案有大象、孔雀等珍禽异兽,也有牡丹、山茶等奇花异卉。色彩艳丽多姿,工艺精良,产品远销欧美。筒帕"筒帕"一词为傣语,意为挂包,通常称为民族包。云南的傣、彝、哈尼、景颇、佤、僳僳等民族都有生产和使用筒帕的习惯和爱好。其中以傣族的筒帕历史最悠久,制作最精美。筒帕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对于傣族青年男女来说,还是相互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假如小伙子收到倾注了姑娘的心血、勤劳和智慧的筒帕时,就是获得爱的信息,需要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回赠对方。从此两相欢悦,直到结成美满的姻缘。筒帕是傣族织锦的一种,从最初的麻、棉纺织发展到现在的丝、手和棉混纺、它制作精致,式样美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不仅为边疆各族群众所喜爱,也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日益成为旅游纪念品中的抢手货。挑花剌绣挑花剌绣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妇女都擅长这种工艺,在昆明、路南石林、大理等风景区都有出售。挑花的手法多种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花、彩色丝线挑花;也有在同一产品上有挑有绣有补。挑花的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经过巧妇们千针万线的描绘,使窗帘、手帕桌布、挎包、衣服、虎头鞋、猫头鞋、背囊等用品上增添了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装饰,令人爱不释手,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斑铜工艺品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至今上有300多年历史。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
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砚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云南斑铜工艺品在造型上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特色,还吸取了云南青铜和中原青铜文化的艺术营养,并结合现代雕塑手法和先进工艺,在充分显示斑花特点的前提下辅以简洁洗炼的装饰图案,使其达到艺术的完美和统一。目前已形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瓶罐、炉尊、壁饰、器皿等六大类的斑铜系列产品。其浑厚古朴,典雅富丽,熠熠生辉的艺术效果,令人爱人释手,实为中、高档陈设玩赏之工艺佳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里斑铜作为主要陈列品展示了它隽永的艺术魅力。云南斑铜工艺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并定为同外国元首馈赠的国家级礼品,孔雀瓶、大犀牛、仿古牛、五型炉、孔雀明王、如来佛祖等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永久珍品收藏。云南省--风味小吃汽锅鸡云南建水是著名陶乡,其红土陶色泽可爱,工艺精细,红土陶的一大宗产品是"汽锅"。这"
实际上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锅,它外观似钵而有盖,揭盖一看,中央有突起锅"
圆腔通底,如火锅的上半。这一圆腔便是汽嘴,锅之内,使食物加热,蒸熟。这汽锅是云南菜的一大发明,而汽锅鸡最为典型。汽锅鸡先流传在滇南一带,相传是临安府(今建水县)厨师杨沥发明,成为滇中名菜。1947年传入昆明,在当时福照街上开设了第一家经营汽锅鸡的餐厅都备此菜。过桥米线云南名小吃,莫如"过桥米线"的推广最为成功,如今大江南北,都见高揭起它的名头,以云南风味为招徕。但不少地方的过桥米线,难免有桔生淮北之憾,要吃正宗的过桥米线,还是得在云南。到云南之人,无不被推荐首吃过桥米线,而昆明大大小小过桥米线的兼营或专营店,多如牛毛,虽未连锁,至少已连串,它们往往开列从五元到百元一套的过桥米线任君挑选,过桥米线大有从小吃到大餐、宴席发展的意味,不知幸耶不幸。过桥米线虽有无数花样,但其根本总在于一汤。以壮母鸡、老鸭、筒子骨熬汤,水与料为六比一,须6小时以上才好。汤要滤过,使其清彻,装碗要加味精、胡椒,上面浇鸡鸭油一层。这汤端上时切不可遽尝,因早有不知之人急于喝汤被汤烫伤唇舌食道的笑话,定要小心。云腿云腿位列中国特产有"三腿"之名,不仅行销国内,且在东南亚等地有盛名。云腿讲究"四秘"之法,形成了一套独特体系。"割秘"是割腿时讲究刀功,把猪后腿割成"琵琶式",油膜必剔除干净。"腌秘"是讲究乘鲜腌即所谓"血腿",虽隔一夜,必失其美味。用云南磨黑盐与川盐腌成风味有所不同,前者色艳,后者味香。盐分合适,云腿可藏二三年,其味由香转甜,极其美妙。"藏秘"是讲究保藏,而陈腿则不应使其透气。"食秘"是讲究各种吃法,特别用于提味效果极佳。云腿腌制到其表面稍现绿色时,在三个部位用大针刺入后拔出嗅品,达到"三针
清香"说明已腌制成功。此时剖开,鲜红牙白,色彩诱人,香味扑鼻,食之回味。荞坨用面粉为主,加入荞面制成面皮、色入馅心,烘烤而成。成品色泽金黄,椭圆形,酥软细腻,人口即化,甜润可口。鲜菊酥在传统滇式糕点的基础上,用菊花汁和鲜菊花配合调味,造型似菊花而成。成品,形似盛开的黄菊花,清凉适口微甜,菊花清香味浓郁。
作文二:《平山的风俗人情》3200字
平山的风俗人情
俗称过年,是一
年中最为隆重盛大的
节日。春节穿新衣、
放鞭炮、贴春联、吃
饺子、喝年酒。春节
前办年货,肉蛋奶鱼
及各种蔬菜准备齐
全。大年初一早饭吃
饺子,午饭丰盛齐全,
讲究吃鱼,吃年糕,以示吉庆有余,光景高升。晚辈给长辈拜年,未婚女子不拜。见面互呼“见面发财”、“过年好”。初二开始走亲戚,即晚辈给长辈拜年,也有访友串门的,表示友好敬重,祝福吉祥。建国初机关实行“团拜”。“文革”时把拜年当“四旧”扫除,人际关系淡漠,长幼无序。许多村庄春节期间唱“年戏”,庆贺五谷丰登,安乐太平。建国后春节搞“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给烈军属贴对联,打水扫地,清洁卫生。
旧时春节期间禁忌多,如大年初一,嫁出去的女子不许回娘家,小孩不许苦恼,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不许和别人吵架,不要打碎家具,如果打碎赶快说声“岁岁平安”,初一这天不准扫地,病人不能吃药。
平山的牛斗虎
在平山的春节、元宵灯节的民间花会中,独具一格、妙趣横生的“牛
斗虎”表演,非常引人入胜。
“牛斗虎”源于民间传说:古代的太行山麓有户农家,娶了个专横跋扈的儿媳妇,人称“母夜叉”。这个儿媳十分霸道,不但欺负年幼的小叔子,还虐待公婆,每逢年关就把年过花甲的公婆撵出家门沿街乞讨。
这件事儿被山里的老虎知晓了。有一天,老虎就下山找“母夜叉”算账来了。老虎在她家门前怒吼道:“你再胆敢把公婆撵出家门,我就先把你吃掉!” “母夜叉”吓得跪倒在老虎面前,一动也不敢动。
正在这时,恰巧耕地的老黄牛回来了,就和老虎厮斗在一块儿,几经较量,角斗有了胜负,那老黄牛怎是老虎的对手呢? 终于败下阵来。
这时的“母夜叉”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乖乖地又跪倒在老虎面前求饶地说:“你千万别吃掉我的老黄牛,我认罪,发誓再也不虐待我的公婆和小叔子了”。于是,老虎放过老黄牛。从此,“母夜叉”改掉了虐待老人的坏毛病,当地乡亲们再见面都不把她叫“母夜叉”,而是改叫做“一朵花”了。
传统的民间艺术“牛斗虎”分“过街”、“撂场”两种表演形式。
“过街”时,“老虎”、“老黄牛”、“公婆”、“儿媳”都只舞不唱,用锣鼓打击乐伴奏。“撂场”时,既运用舞蹈语言表现故事情节,又有合唱队伴唱和民间管弦乐队伴奏。其中老黄牛与老虎角斗时的舞蹈格外引人入胜。
民间艺术“牛斗虎”善意地揭露、讽刺、嘲笑了虐待老人的不道德行为,也间接地赞美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它在农村街头广场演出,倍受群众青睐。
饮   食
建国前,以玉米小米杂粮为主食。建国后生活提高。50.60年代主食仍以玉米面小米面为主。70.80年代,吃白面较为普遍,炒菜也多起来。白面制品以馒头为主。烙饼.面条.饺子.馅饼兼而有之,玉米.小米.红薯只起调节生活作用。县境东半部水源丰富,产有水稻,多吃米饭。西半部多用小米换大米.白面。
小吃有以下几种:
煎饼:圆形,呈薄状,可做汤用。近年街头小吃有“煎饼果子”
凉粉:加醋调味,夏天吃。
茶面:多冬季或春节期间使用。
丝糕:也叫:黄子,味鲜美,易消化粘糕:春节时各家各户均蒸此食品。
扒糕:切成小块加蒜吃。
腊月二十八王八抓街 早在20世纪初,每年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早饭后,花子(要饭的穷人)头就把召集一起的要饭花子、唱饭的等人领到衙门里讨令,县官就把官帽、官服脱下让花子头穿戴好,领上花子们到沿街商铺去收取钱物。因是惯例,各商家都已备好了,店主就立即送上,有花子头身后人接收。挨门逐户,一家不漏,大店多出,小店少出。若是遇到寒酸小气的或者不肯出钱物者,华子头两句好话不起作用后,即大发雷雷霆,飞起一脚就将货摊踢翻,身后花子们便发一声喊,一窝蜂似的扑向前来,将货物抢去。倘若店主出手打叫花子,即遭花子狠狠群殴,找到衙门去告状也没用。这种现象极少。这天叫花子们逢货拿物,遇饭吃饭,能喝酒的喝够,能吃肉的吃饱,个个红脖红脸,酒气冲天,肩上扛的,袋里装的,手里拿的,臂上挎的,头上戴的,身上穿的都是时新好货,至晚就到衙门里告谢,一帮人齐集大堂前,花子头将官服、乌纱帽等脱下,恭敬的双手递交县官,然后率众花子叩头
谢恩,回孤贫院后众花子将所取钱物尽数交出,由头领分发安排,以欢度新年。
平山的服饰风格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不同时代和地区,服饰有其不同的特点。它和社会风尚、物质生活基础、意识形态、经济地位等密切相关,从旧社会到现在,平山的服饰风格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衣服款式
清末至民国初期,无论男女老幼,衣色以青、蓝、黑为主。衣料贫富殊异,按其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富户人家多穿绸段皮纱等,并且绣以花卉。衣式如长袍、长衫为礼服。出门做客,外加马褂,以示庄重,最低也是洋布制作。而广大贫苦者,多用土布加以粗染。衣式:男性不论长衫、短袄内社外罩,一般都是圆领和大襟,从脖领处至右臂下缀铜扣或结蒜疙瘩扣。劳动者除夏季外,多是短袄、长裤。大襟式有长的——棉的叫袍子,单的叫衫子(或大衫儿);短的——棉的叫袄,单的叫褂子。
民国初年,除少数富户男子穿绸缎和细洋布长衫、马褂外,一般民众的衣料均为当地出产的粗布(又称土布)。夏季男褂多为小圆领,对开襟(少数人沿袭清代的偏大襟),缀5对蒜疙瘩
扣,口袋(多为双)明缝于前襟下部。女褂仍
为清代流传下来的款式:小圆领,偏大襟(一
般偏向右侧),自领口顺右前肩、腋下,沿大
襟缀5对蒜疙瘩或铜制纽扣,并在大襟覆盖的
小襟上缝个口袋,右手自腑向前下侧插进装取
东西。男女单裤同式:宽腿大裆,另上五六寸
宽的裤腰。穿时于前面折叠掩紧裤腰,系上粗
线织成的厚布腰带,俗称“掩腰裤”,前后不
分,一样能穿。男子夏装多为原白色或紫花色;女子兼有浅蓝色、蓝色及白底蓝线条或蓝方格诸色。冬季穿棉袄、棉裤(内絮熟棉),肥大臃肿,男女款式悉如夏装,颜色多为蓝、黑,口袋缝于前襟内层左右两侧(女子只留1个),开口于腑下的顺手部位,插手很方便。有的男子外套件偏掩大襟、长至脚踝的大棉大袍,或是较小棉袄稍肥大而前后左右均留衩口的对襟“扼领带,老年人还习惯在棉袍或“扼领带”之外系一条粗而长的布腰带,俗称“战带”。经常推车挑担、从事脚力者好穿“衩裤”,其样式如棉裤,裤脚前面及两侧与裤腰连接,后面臀部全部暴露,穿此裤必须内套单裤。女子棉袄外面常套件布衫,其色多为浅蓝色或靛蓝色。春秋穿夹袄、夹裤、其样式、颜色均如冬装,除夏季年轻人不绑裤腿外,其余季节,人们均习惯用寸宽、二尺半长的黑色绑腿带将裤管下端缠扎,俗称“绑腿”。
婴儿夏季穿“兜肚”,颜色多为红或大绿;冬(棉)及春、秋(夹),穿露屁股的“连衣裤”,上衣后襟带个能护住臀部的大
尾马,(或另做一块护臀布,上面系于腰);三、五岁
间,夏穿带松紧绳的裤衩,冬(棉)及春秋(夹)穿豁
裆“连衣裤”肩上相连,暴露胳膊,另穿插小袄;六、
七岁开始穿“掩腰裤”,对襟上衣,和大人的服式相同,
仅颜色较之鲜艳,“缯花”较普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改穿对襟褂的多起来,城镇青年逐步流行西式裤,即“一面穿”带左右兜的裤子;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城镇男子流行列宁装,出现中山装。妇女兴褶子罗裙,但为数较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青年男女,特别是干部、职工中学生衣服式样变化很大。干部男穿中山服、军便服,中学生穿制服,工人穿劳动服,女干部职工穿列宁服。冬季,无论男女多穿翻领短棉大衣。“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夏秋季多穿绿军大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服装开始趋向多样化。中青年男子上衣多穿西服、茄克衫、港服,下衣多穿筒裤、喇叭裤、牛仔裤、老板裤等。冬季,中青年男子多穿皮茄克或呢料大衣,中青年男子多穿短裤,衬衣或带袖汗衫,中青年女子多穿短袖衫、裙子、旗袍、短裤,着长筒长丝袜。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必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款式追求个性化,面料追求舒适感,而且讲究搭配、协调,款式各异、缤纷多姿的时装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装点着城市的街道。
作文三:《白山的【风俗人情】》1800字[
] 冬至进入数九寒天 九九消寒图蕴藏智慧
与夏天的“三伏”相对的,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数九”了,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好看的日历。就是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每划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5...
转自九紫飞星
15-01-07 22:52
中国婆媳关系难相处的心理根源
当婆媳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然而,抱怨婆婆的媳妇或抱怨媳妇的婆婆常常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婆婆还是媳妇,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比婆媳关系要好。不满的情绪出现后,婆婆和媳妇又都会出现一种归因偏误,那就是认为婆媳关系就是婆媳关系,永远不会变成母女关系。如果用真情来换取真情,婆...
转自茶香飘万里
15-01-01 23:24
故宫里所有建筑形式大全!
故宫里所有建筑形式大全!今天,我们就来细细数一数,故宫里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建筑。殿   殿是故宫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建筑体量往往也比较大。而故宫中的堂,其用途并没有明显的局限,除了像:内阁大堂、大佛堂这样符合“堂”本身用途的建筑外,还有用作园林建筑的遂初堂,作为寝宫的乐寿堂等等。门   门,顾名思义就是故宫内的门户。由于...
转自初心照影
14-12-14 00:37
酷似男女生殖器奇石组合亮相 标价1亿元(图)|奇石|民俗
酷似男女生殖器奇石组合亮相 标价1亿元(图)|奇石|民俗。喊价1亿元的奇石:生命之源。记者昨天在洪崖洞民俗风貌区里采访时,意外发现了一组被称之为《生命之源》的奇石,这3件奇石分别为男根、女阴和胎儿。收藏这组奇石的重庆大河工艺老板赵毅告诉记者,这组拣自三峡库区的奇石,虽然展出的时间不长,但每天来参观的全国游客络绎不绝。
14-11-16 10:29
男子觉得儿子像姐夫后发现妻与姐夫不伦 向其索抚养费
男子觉得儿子像姐夫后发现妻与姐夫不伦 向其索抚养费。刘宇清一家搬到福州,住进自己新房之前,和姐夫一家是上下楼邻居关系,那个时候的他偶尔回家,总发现儿子并不在自己家,而是被姐夫带回家去照看。“我先给外甥女打了电话,问我姐夫回家了没。”刘宇清说,自己和姐夫都在莆田上班,他知道当天姐夫已经离开莆田了,却从外甥女口中得知,对方...
14-10-22 17:10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快失传的东西,收藏一下吧,省得叫错了) 2011年06月06日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快失传的东西,收藏一下吧,省得叫错了) 2011年06月06日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快失传的东西,收藏一下吧,省得叫错了)2011年06月06日 星期一 14:39.家姊,舍妹。伯(叔)父(翁), 伯(叔)母(或婶母)愚表伯(叔),愚表伯母(叔母)注: 1、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尊辈,将"家"字换成"先"...
转自肖克东
14-04-21 11:27
渐行渐远——晒晒中国那些正在消失了的古代风俗
渐行渐远——晒晒中国那些正在消失了的古代风俗。
转自老阿更
14-04-06 21:38
当今社会两性关系顺口溜
当今社会两性关系顺口溜当今社会两性关系顺口溜 1.老婆与情人——老婆是家,情人是花;32.男人与女人做情人的女人令男人心疼,做妻子的女人令男人头疼。女人吻男人是一种幸福,男人吻女人是一种口福。42.五等美女——一等美女...
转自紫曦唯幂1
14-03-02 18:01
令人闻之色变的“蛊”究竟是什么东西?
《捕蛇者说》并非虚构。因为柳宗元对异蛇的描述有失真之处(指“触草木,尽死”一句),千百年来一直有人认为“永州之蛇”为虚妄,世上并没有“触草木,尽死”的蛇,所谓“异蛇”完全是为了说明“苛政猛于虎”的观点而杜撰出来的艺术形象。所谓蛇蛊、蝎蛊、蛤蟆蛊、泥鳅蛊、虫蛊等,其实就是养蛇过程中投放的蛤蟆、泥鳅、蚯蚓等常用蛇饲料。因...
转自钟家台
13-12-23 10:21
挂画细讲究,镇宅又降福
挂画细讲究,镇宅又降福挂画细讲究,镇宅又降福。
转自艺海漫游...
13-12-12 17:45
[1][2][3][4][5]
作文四:《蒙古族的那达慕的风俗人情》3300字蒙古族的那达慕的风俗人情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和节日,又是传统的体育比赛大会,多半在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那达慕"规模大小不一,大至一个盟(地区)、旗(县),小至一个苏木(乡)。人数少时有几百人,多的时候可达十多万人,大型的那达慕大会起码7-10天,小型为3-5天。
全区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那达慕。在会上进行摔跤、赛马和射箭等三项比赛,是蒙古族最为重视和最有组织的传统体育盛会。
"搏克",蒙古语"摔跤",意即"蒙古式摔跤",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队员需身着有固定民族特色的跤衣,身穿铜钉牛皮坎肩,头缠红、黄、蓝三色的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走狮子舞步,跳跃式入场。人们可根据参赛跤手身上的彩带数量看出跤手在历届比赛中夺冠的次数。出场时一位老人唱长调祝福,双方摔跤手挥舞上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亚军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赛马分快马赛和走马赛。各种赛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射箭是蒙古族古老的竞赛项目,有骑射和步射两种。
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慕起源】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
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三艺】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o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其足蹬马靴,腰缠一宽皮带或绸腰带,著
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比赛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比赛开始。
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不许抱腿。其规则还有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宦海沉浮录》云,"布裤者,专诸角力,胜败以仆地为定"。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耐力及强。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驯练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通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赛马为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参加者有时全是少年,有时不分年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赛马项目包括,1)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为胜;2)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3)颠马赛,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
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的又一项目,也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没有牲畜的贫苦牧民则仍依赖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活。
蒙古族射箭比赛分静射、骑射、远射三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静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意义】
今天,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
表彰先进。举行那达慕时,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或乘坐汽车、勒勒车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那达慕大会期间帐篷林立,组织广泛的物资交流会,以促进生产。晚上还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锡林郭勒盟地区举办的那达慕已成为全民健身和群众娱乐的重要活动。
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
那达慕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掘、抢救和保护那达慕,对中国体育史,乃至世界体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有重要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文五:《《各个地区的风俗人情》.doc》3100字各个地区的风俗人情
香港年俗: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江苏春节习俗: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xiǎng)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
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作文六:《论苏童作品中的苏州风俗人情》7600字第9卷第3期
2009年9月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ofNantongTextil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Vol.9,No.3Sep.2009
论苏童作品中的苏州风俗人情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215008)摘要:苏州对苏童童年、少年的影响巨大,也直接影响到苏童的创作。在苏童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苏州影像,如作品中的苏州风俗人情等。因为每一个写作者都离不开乡土,文学创作的故土情结是难以磨灭的,苏童亦然。
关键词:苏童;
中图分类号:I2文学作品;苏州风情文章编号:1671-6191(2009)03-0070-05文献标志码:A
苏童是从苏州走出去的著名作家,从出生到北上北京求学,苏童在苏州生活了18年。这18年间的苏州生活积累,为苏童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对苏童小说作品所描写的江南地域特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苏童在创作中,将他对故乡苏州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写到了作品里,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所体验的、能感悟到的南方生活。苏童小说为我们所提供的是富于地域特色的历史和现实图景。苏童通过他的小说,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小说空间。
苏童因小说作品的数量多和质量高,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学界的好评。苏童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个人天赋、独特的人文气质、丰富的创作想象、精妙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多样的创作类型,给广大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米》、《妇女生活》等被改编为影视剧相继搬上屏幕以后,苏童的知名度更是进一步提高。苏童作品通过对江南,对故乡苏州的小街、小河、高低不平的街道、低矮参差的房屋描写,体现出浓郁的苏州风情。
1苏童笔下苏州人的饮食习俗
在苏童的笔下,苏州的各种风味小吃随处可见。
在小说《红粉》中,苏童把苏州的特色小吃羊汤写了进去,苏童写道:“(冬天)秋仪走过一家羊肉店,听见店里有人喊她的名字,一看是瑞凤。瑞凤从店里跑出来一把拉住她的手说……硬把秋仪拉进羊肉店喝羊汤。原来瑞凤就嫁这家羊肉店的老板,秋仪扫了一眼切羊糕的那个男人,虽然肥胖了一些,面目到也老实和善。”[1]37在《城北地带》中,苏童写道:“素梅不希望任何人注意这辆三轮车,但事与愿违,在新开张的羊肉店门口,她看见一个腆着肚子的女人走出羊肉店,竟然是骚货金兰,金兰一边走一边打开手里的纸包,将一片粉红色的羊肉往嘴里送……”[2]101苏州的藏书羊肉在当地非常有名。藏书地名源于汉代名臣朱买臣的故事。相传,朱买臣出身贫寒,早年家贫,以打柴为生,就居于穹隆山脚下,他酷爱读书,为富人放羊,为避人嘲笑,就将书藏在穹窿山下的一块大石头下面。朱买臣的妻子嫌他家穷,就与他离婚,后来朱买臣官拜会稽太守,被汉武帝任为中大夫,前妻闻讯悔之莫及,遂请求破镜重圆,再续旧好,朱买臣当即以水泼地,叫前妻收覆起来,由此有了“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还引出了一出昆曲名剧《烂柯山·痴梦》来。后来,:(男,、,。
第3期孙其勇:论苏童作品中的苏州风俗人情71朱买臣所住的穹窿山下的村庄就叫藏书镇。藏书所产的山羊虽在江南,却没有腥臊的羊膻味,肉质细嫩,温补益气,是冬令大补佳品。藏书羊肉汤的制作看上去很简单,羊杀了,开膛破肚洗干净,放锅里煮。煮熟的羊肉捞出来拆下,羊骨头和羊肉汤就一直放在炉子上煨着。藏书羊肉吃起来更简单,你要多少,老板就切多少钱的羊肉给你,倒上锅里煨的汤,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就端上来了,端上来的羊肉汤还不算成品,是淡而无味的,下面的就要你自己来放调料了,味精、盐、醋、胡椒、青蒜末和鲜红的剁椒应有尽有,根据顾客的口味随意地增减。藏书羊肉兴于清代,盛于晚清,是苏州人喜欢的一道冬令美食。每当北风初起、寒意来临的时候,就会不知觉地发现苏州的很多小街小巷里,又响起了甜甜的吴侬软语,开始有羊肉汤的香味飘出。这时,三五知己坐下来,切上半斤羊糕,吃上一瓶沙洲老黄酒,食客们吃肉喝酒,吃得满面红光、头顶冒汗,高兴时还会划上两拳助助兴,好不潇洒。藏书羊肉在每年的秋天天凉时开始营业,到第二年春天结束。苏州人将羊肉做成羊糕,食肉喝汤健身补气。别的不说,只要看看苏州街头大大小小隔门相望的藏书羊肉店,就可以知道苏州人是多么地喜欢吃羊肉了。
苏州的点心在苏童的笔下也是有位置的。苏童在随笔《吃客》中说,“小三宝在吃的问题上执迷不悟,早晨他往市中心去,对老妇人说他去大公园打太极拳,其实打太极拳是个幌子,小三宝天天去老字号黄天源吃早点,有一次让一个邻居撞见了,看见小三宝面前放着一碗鸡丝馄饨、一只炒肉团子,还有一块白糖玫瑰方糕,小三宝当时不免有些慌张……”[3]228苏童在一篇叫《点心》的短篇小说里,写了四喜汤圆就有好多种配料,“有猪肉末、松子仁、花生仁”[4]。另外苏童还在《虚构的热情》这本随笔集里写有一篇也叫《点心》的散文,写一个叫“群众”点心店里发生的故事,这件事就是发生在苏童老家的街上。从两篇叫《点心》的文章来看,故事的梗概差不多,可以看出短篇小说《点心》是根据随笔《点心》写作的,短篇小说《点心》是在随笔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另外,通过这些作品还可以看出,点心店其实就是苏州人的美食之门,在这里有四喜汤圆、肉粽子、切面、馄饨、鲜肉大包、阳春面等。苏州的点心很多,苏童在作品里写了馄饨、肉团子、玫瑰方糕、四喜汤圆、肉粽子等等,没有到过苏州的读者对这些点心或许还很陌生,来到苏州吃过以后再来看苏童的小说,会从心底觉得苏童笔下的苏州点心太精美了,苏童小说太有苏州味了。
另外,苏童在小说里还写到了苏州的卤肉铺,他就在随笔集《虚构的热情》里写有《卤菜》一文,文中写到了各种卤猪头肉、卤猪舌头、卤白肉,应有尽有。关于苏州饮食的做工精美,相信看过同为苏州小说家的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的人,一定会对苏州的美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苏童写故乡苏州的美食———羊汤,写苏州的精美的小吃,他不但在一处作品里写,而且在多处写到喝羊汤、吃羊肉,可以说明苏童对家乡的美食是记忆深刻的,对家乡的物产还是记忆犹新的。苏州自古就是一座讲究享受的城市,在苏童的笔下,一碗精美的羊汤从明清吃到现在;黄天源的一碗鸡丝馄饨、一只炒肉团子,还有一块白糖玫瑰方糕,吃了多少代人。在苏童的笔下所展示的是苏州人所追求的饮食文化、人文风情。
苏童在小说中的本意是在告诉读者,苏州在20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里,由于物资的匮乏,这些小吃做得还是这样的精美,一点也没有偷工减料;而在今天,物质生活特别丰富的情况下,苏州的饮食做得更是精美。其实,苏童也在小说里向读者透露了一个信息:青少年时期没有吃到的东西,现在可以补回来,但对于已经失去的青春年华,只能在回忆中留恋。
2苏童笔下苏州人的喜庆民俗
苏童笔下的苏州喜庆风俗人情,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例如,苏州人家生孩子送红喜蛋,就非常有讲究,送错了,别人会笑话的。苏童在中篇小说《红粉》中写瑞凤告诉秋仪小萼生了个八斤重的儿子,并问“你吃到了红蛋了吗”[5]?在长篇小说《城北地带》中,苏童写道:“滕凤对李修业轻声地说,你应该多送三只红蛋给那个老妖婆。”[2]10在苏州,生孩子送红鸡蛋的习俗早已有之。每逢人家生孩子的喜庆日子里,主人家都会给亲朋好友、邻居发红喜蛋,这是苏州人由来已久的风俗。苏州人做红喜蛋的方法,就是从街上买来新鲜的,
72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年色,红喜蛋就做成了。苏州人送红喜蛋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生男孩的,不论亲戚远近亲疏,一律送五只红喜蛋,取五子登科之意;生女孩的,规格要比男孩降低一点,也不论亲戚远近亲疏,一律送三只红喜蛋,取女孩要贤惠,有三从四德之意。二说是生男孩生女孩给亲朋好友都送五只红喜蛋,都取五子登科之意,另外还要给一些邻居送三只红喜蛋,送五只红喜蛋的是相互有礼节上往来的亲朋好友,送三只红喜蛋的只是一般关系,没有什么礼节上的往来,如街坊邻居等。送三只红喜蛋只是告诉人家自己家里生了个小宝宝,不需要人家还礼,收到三只红喜蛋的人家只要说一些喜庆吉祥的话。这两种说法,几十年前的苏州人遵循的是第一种,现代人大多遵循的是第二种,现代文明是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孩也能考状元,送三只红喜蛋和五只红喜蛋的区别也符合现代人的交往准则。苏州人送红喜蛋的时间又有两个,一个是单满月即孩子出生30天满月时,家里请来亲朋好友摆上几桌酒席,同时给孩子剃满月头,在酒席上发红喜蛋;另一个是双满月即是孩子出生60天两个月时,家里也请来亲朋好友并摆上几桌酒席,同时给孩子剃满月头,在酒席上发红喜蛋。在《城北地带》中滕凤说要多送三只红喜蛋,就是要送两份三只红喜蛋的意思,是比一般的邻居要高看一眼的规格了。
苏童将苏州人生宝宝送红喜蛋的习俗写入作品,使他的作品浸透了浓浓的苏州街头里巷的人情味。苏童通过写苏州人中平凡的小人物,通过平常的事叙说着作品主人公表现在生活中的真实质朴的情感。通过送五只还是送三只红喜蛋这样的细节,写出作品中主人公在难言的哀痛之后便是久久地感动。苏童在作品中表现出只要相信真情,她就会永远鲜活在生命之中。
3苏童笔下苏州人的丧葬习俗
在苏州有老人去世时,在葬礼上亲朋好友们吃的饭菜有一个专用名称叫豆腐饭。据说,大多数苏州人信佛,但凡有老人去世,事主家都要请庙里的僧人做道场,儿女子孙亲朋好友要吃斋念佛,食物主要吃素食,豆腐便是素食中的一种,因此就将办丧事时吃的饭菜称为豆腐饭或者是豆腐斋,又叫礼事饭。
在苏童的笔下,长篇小说《城北地带》中写道:“香椿树街上怪事迭出,有一群妇女去打渔弄参加孙玉珠的葬礼,吃完了豆腐斋走出打渔弄时暮色苍茫……”[2]148另外,苏童在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中写道:“克渊想开了就不再牵挂火葬场的事情了,没有他克渊,梁坚也会变成灰的。唯一可惜的是葬礼后的一顿豆腐饭泡了汤,现在吃死人的豆腐饭是兴吃荤菜喝白酒的,克渊本来还打算好好地撮一顿呢。”[6]苏童在小说中写到苏州的葬礼习俗,说明这个场面在苏童的童年记忆中是特别深刻的,因此,在苏童的作品中有了死人这样的情节时,童年生活的记忆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作家的脑海里并流于笔端。克渊打算好好地撮一顿豆腐饭就是为了喝顿酒。通过这顿豆腐饭,苏童把克渊这个在社会上骗吃骗喝的小混混的人物形象写活了。
4苏童笔下苏州人的娱乐习俗
除了饮食之外,苏州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是人所共知的。苏州人大都喜欢听苏州评弹,人人喜欢听,人人喜欢唱,人人能哼上两句半。在苏童的作品中好多地方可见评弹的身影。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者南词,是苏州地区特有的区域性群众艺术,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我国通俗说唱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苏州评弹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表演的单档、两人表演的双档和三人同时表演的三档,一般以一人或者两人的表演较为多见。评弹的音乐除了具有一定规格的板式曲调外,还吸收许多其他民间曲牌及民间小调,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通过说白、唱词和伴奏的完美结合,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统的评弹唱腔,欣赏者讲究的是“韵味”两字,即使听不懂吴方言的欣赏者,也往往被其优美的声腔所陶醉,为之动情,为之倾倒。
苏童在作品中多次写到苏州的评弹艺术。在短篇小说《桥边茶馆》中,苏童写了两个酷爱评弹艺术的茶馆老板年盛卿和老板娘腊梅花,他们在自己的茶馆里请来评弹演员弹唱评弹,开茶馆听评弹,娱己娱,。
第3期孙其勇:论苏童作品中的苏州风俗人情73评弹,在水汽弥漫茶香浮动的日子里,懒散而享乐的茶客们在桥边茶馆里济济一堂,听一男一女两个背时的评弹艺人拍响惊堂木,一把月琴一把琵琶,一曲《长生殿》或者《林冲夜奔》,嘶哑的嗓音失去了华丽和美妙的声音,却保留着柔婉的苏州韵味。苏童写茶馆女主人老板娘腊梅花时,“她的眼睛直勾勾地盯住两个评弹艺人———主要是盯住那个张先生,忽然亮了,忽然又黯淡了,最后她的目光便像一泓多情的秋水泼在张先生脸上了”[7]155。因为茶馆老板娘腊梅花酷爱评弹,引起街头饶舌者的议论,老板年盛卿先用耳套堵起耳朵,最后忍无可忍放火烧了茶馆。在《红粉》中,苏童写道:“楼上住着的房东夫妇是唱评弹的,每天早晨都练嗓子,男的弹月琴,女的弹琵琶,两个人经常唱的是《林冲夜奔》里的弹词开篇。”[1]31因为老浦和小萼租住在房东家的楼下,而两人又喜欢睡懒觉,所以早上练嗓子唱弹词的美妙的声音就变为令老浦和小萼厌烦的噪音污染。苏童在随笔《关于冬天》里说,他自己不喜欢冬天,但他想起从前的某个冬天,“缩着脖子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听见街上的那家茶馆里传来丝弦之声,走过去看见窗户的玻璃后面热气腾腾,一群老年男人坐在油腻的茶桌后面,各捧一杯热茶,轻轻松松地听着一男一女两位评弹档在说书,看上去他们一点儿也不冷”[3]23。苏州人平时爱听评弹,苏童在短篇小说《木壳收音机》里说:“屋里的收音机换了一套节目,是弹词开篇《林冲夜奔》。莫医生一边擦着身体,一边听着陈旧得听过无数遍的弹词。林教头烧了马料房,顶风冒雪直奔梁山泊而去,评弹艺人在收音机里抑扬顿挫地说。”[7]264在随笔《女人和声音》里,苏童写了一个评弹艺人,“评弹后来在我们那里(苏童的老家苏州)是老调重弹,不光书场里,广播喇叭里甚至在一些茶馆里,都有有名的或者无名的艺人在那里不紧不慢地说,嗯嗯呀呀地唱”[3]64。苏童还写道,街上的有线广播里一如既往地播着评弹节目,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见评弹这种艺术是多么普及,多么大众化。
苏童在自己的小说作品中多处写到苏州评弹,至少可以说明四个问题:一是苏童对评弹艺术非常熟悉,也喜爱评弹这门艺术。二是苏童把评弹艺术写到小说作品中,就说明小说中的人物也熟悉或者喜欢评弹艺术。三是苏童的作品主要是依托苏州的风情来写的,因此暗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苏州。四是评弹是当时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听评弹是大众化的休闲方式。
5苏童笔下苏州人的节令习俗
苏童在小说里,还写到了许多苏州的节令民俗谚语。苏童特别感兴趣的是冬至节习俗,还曾穿插描写自己喝醉冬酿酒的经历。冬至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节令,苏州人在冬至节要吃冬酿酒(苏州人将喝酒称为吃酒)。苏童在随笔《关于冬天》里,写到“冬季混迹于大雪的前后,或者就在大雪中来临,江南民谚说邋遢冬至干净年,说的是情愿牺牲一个冬至节,也要过一个干净的无雨无雪的春节”[3]23。人们的要求常常被天公成全,冬至节时江南的街道上总是一片泥泞,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处于中国气候带的冷暖交会区域,刚入冬时暖湿多雨,造成冬至时雨水较多。苏州民谚中又有“干冬烂年”之说,说的是如果冬至日晴天,春节期间一定是阴雨连绵。江南人把冬至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要喝点冬酿酒①,吃点羊糕。苏童说过,在少年时,有一年的冬至节,父亲要他去打冬酿酒,打酒时他闻着冬酿酒实在是香,就在回来的路上偷偷地喝了几口,竟然就喝醉了。苏童在长篇小说《城北地带》中描写了打冬酿酒的情形:“冬至那天雪真的缓缓地袅袅婷婷地落下来,拎着空酒瓶前往杂货店打冬酿酒的人们都让雪片淋湿了头发棉袄,他们站在杂货店里拍打着身上的小雪片,一边抬头望着阴郁的天空,说冬酿酒还没吃,怎么就下起雪来了?又说邋遢冬至干净年,今年过年天气肯定好的。”“冬至夜就在米酒的醇香和醉酒者的踩雪声中过去了”[2]102。苏童在长篇小说《米》中写到,“米店的老板娘朱氏是在这年冬天过世的。之前她终日呆坐于店堂,用一块花手帕捂着嘴,不停地咳嗽,到了冬至节喝过米酒后,朱氏想咳嗽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了”[8]。苏童在自己的作品里不失时机地将苏州的民俗民谚穿插其中,为作品添彩。,,,ang,和。,,。
74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年6结语
在苏童看来,故乡苏州就是他创作的源头,苏州淳朴的民风,精致的生活,耐人寻味的风俗民情,是他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苏童写苏州的风俗民情,除了能为他找到创作的灵感之外,还能够给他带来精神的享受,通过回忆童年,回忆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表现出苏童对童年在苏州生活学习时光的留恋。青少年时期作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便在成年的回忆中如同打开的一坛陈年老酒,回味悠长,别有一番情致。苏童在自己的作品中多处再现故乡苏州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俗民情场景,表现了作者对童年、少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苏童不厌其烦地写故乡的风俗、民情、景色,是在塑造其作品中所刻意构建的南方形象,这是苏童所苦苦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这一点上,苏童受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的影响较深。福克纳用浓重的笔墨再现了美国南方的兴衰史,苏童用举重若轻的笔触营造自己刻意追求的南方写作。苏童在随笔《过去随谈》中说:“我从小成长的这条街道后来常常出现在我的小说作品中,当然已被虚构成‘香椿树街’了。街上的人和事物常常被收录在我的笔下,只有因为童年的记忆非常遥远却又非常清晰,从头拾起令我有一种别梦依稀的感觉。”[3]8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童笔下的香椿树街就是苏童的故乡苏州城北的老街。
参考文献:
[8]苏童.红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苏童.城北地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苏童.虚构的热情[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苏童.桥上的疯妈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57.苏童.妇女生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38.苏童.蛇为什么会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16.苏童.苏童文集———末代爱情[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苏童.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7.
(责任编辑:胡梅)
OnCustomsofSuzhouinSutong’sWritings
SUNQi-yong
(SuzhouPolytechnicalInstituteofAgriculture,Suzhou215008,China)
Abstract:SuzhouhasagreatinfluenceonSutong’schildhoodandyouth,,whichinturnaffectshiscreationdirectly.ManyimagesaboutSuzhoucanbefoundinhisworks,suchascustomsinSuzhou.Everywritercan’tgetawayfromhishometowninhismind;thecomplexbetweenliteraturecreationandhometownisinexistenceforever.ItistrueinthecaseofSutong.
Keywords:Sutong;literaturewritings;Suzhoucustoms
作文七:《浅谈汪曾祺小说的风俗人情》1900字摘 要:汪曾祺的作品大多在内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现他独特的文化情思。从他所描写的风俗民情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率性,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从他所刻画的人文画卷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从他所蕴含的民族情感中,我们品味到了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本文从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然画卷、人文画卷和民族画卷去探寻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和谐情感。   关键词:汪曾祺;自然;人文;民族;和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87-1   一、清新散淡的自然画卷   “我一定要把它写的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汪曾祺如是说。汪曾祺的创作理念就是把小说的美与清新的自然、风俗的描写结合起来。正如他自己所说,“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这种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   先看一个片段:   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   ――《大淖记事》   汪曾祺用他独特的简洁朴素的视角生动地为我们勾勒出了浓淡相宜的风景画。这些景色自然天成,景色随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变化,深深地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情怀。   正如在《受戒》中,作者描绘了小英子家清新秀丽的风光:“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他用自然、清雅的笔调抒写着对故乡的回忆,将秀丽与恬静,沉重融入乐观,构建出作者独特的理想境界。   二、质朴纯真的人文画卷   汪曾祺在很多文章中都表现出了想通过纯朴优美的自然境界的描写来达到自己对率性自然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或真实或隐约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质朴的人文性。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说,“他写的很多作品主要是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失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   请看一个片段:   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   ――《晚饭花》   汪曾祺对晚饭花开放的情景写成了一种艺术,一种真诚的生活艺术。作者尤其表现出了在《晚饭花》中李小龙对生活幸福的渴望。这种质朴的、纯真的却不执著的单恋表现在风俗景色中,但又不得不让然叹息,他们默默地生活,追求但不坚韧。作者想通过在作品中塑造的小人物在人文画卷中展现出平凡的、真实的可触的生活。也许淡得像一泓清水,但远比其笔下的阿庆嫂等英雄形象更具现实意义。   三、民族情感的抒情画卷   “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汪曾祺如是说。他是把风俗视为“民族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描画的。他认为,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有一定的人为情结的,整体上都反应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所感到的欣愉。   请看一个片段:   各种瓜果下来的时候,牛角酥、奶奶哼(一种很“面”的香瓜)、红瓤西瓜、三白西瓜、鸭梨、槟子、海棠、石榴,都已上市,瓜香果味,飘满一街。各种卖吃食的都出动了,争奇斗胜,吟叫百端。   ――《故里三陈》   这种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语言让人清淡平和,更让我们感受到民族风采的抒情性。风俗画本身是自然的、朴素的,但作者自己说,“我是主张搞民族形式的,但是说民族形式就是有头有尾,那不一定。我欣赏中国的一个说法,叫做‘文气’。”这种散发着民族气息的意象不得不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希望。   汪曾祺的小说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格,透过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对童年、故乡的回忆,展现着清雅秀丽的自然美、淳朴浑厚的人情美以及民族传统的人性美。从作家所描写的风俗民情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率性,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从作家所刻画的人文画卷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从作家所蕴含的民族情感中,我们品味到的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他在风俗人情中呈现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识都能体现出他的价值所在,让我们真正地体味到的是一种人情美、人性美。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2]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读书,1982(08).   [3]张灵.一位信守诗意的卓越“艺人”――当代文学源流中的汪曾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11).
作文八:《细说北京风俗人情的渊源》1200字东方“歌剧”---京剧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车喜班、春公班用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00年的发展历史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将京剧称作“北京歌剧”是因为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打、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同时,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们都获得了经典性地位。
脸谱---象征性格和命运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勇者;蓝脸和绿脸者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除颜色之外,脸谱的勾画形式也具有类似的有象征意义。例如象征凶毒的粉脸,有满脸都有白的粉脸,有只涂鼻梁眼窝的粉脸,面积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标志着阴险狡诈的程度不同。一般说来,面积越大就越狠毒。总之,颜色代表性格,而不同的勾画则表示性格的不同。
旧北京的天桥一带是北京平民的文化娱乐、饮食商业集中地区,过去天桥一带的生活今天都浓缩在新建的天桥乐茶园里了,是一座仿古建筑。大厅前设舞台,内摆黑漆硬木八仙桌椅,两厢有出售各种京味儿小食的门脸。身穿中国旗袍的服务小姐来回斟茶。代款也必须用中国的古旧铜钱----你可以在现场用现代货币兑换,真可谓是完完全全的旧时风貌。
茶园的节目也是一台“民俗大串演”。流传于民间的说唱杂耍,在这里依然有大批观众。最难得的是那种融洽热闹的气氛。二、三好友围坐一席,嘴里有吃的,耳里有听的,眼里有看的,精彩之处和着众人齐声喊几句“好!好!”---这时,你就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娱乐中北京人了。
春节---中国人的圣诞节
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一般在每年公历一、二月左、右。如同圣诞节之于欧洲人,春节在中国是头等重要的节目。在北京,春节的传统色彩最为浓厚。节日气氛从节前半个月就开始了,商店张灯结彩,延长营业时间,供应大量年货。最具代表性的是彩灯和各种节令食品。1993年,为了保障安全,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规,使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成为历史。
花会、庙会、灯会是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的隆重的民俗活动。规模宏大、声势浩荡,各种民间歌舞器乐,说唱表演和红火热闹的年货市场,是北京市民节日必游之处,也吸引着回乡的港台湾同胞和各国来客。地坛的雄狮锣鼓、天桥的杂绝活、白去观的打金钱银等,空竹、风车、大糖葫芦总上庙会上标志性的商品。1997年白龙潭庙会,7天里就吸引了120万人去观赏,足见其魅力。
作文九:《印度的奇异风俗人情有哪些》1500字
一、大便以后用水冲洗屁股,而不用手纸
印度的居民一般厕所都有冲洗设备,普通百姓大便时则手拿一口杯水,习俗规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这其实是一个好习惯。其好处首先痔疮的发病率大大减低;其次可以大量节约纸张,对保护地球资源、绿色工程的保护和发展,都极为有利。光这一项,就能节约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侨胞,认为有伤大雅,大都还不习惯,至今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习惯,仍然用手纸。
二、用右手付款印度人买东西付款时只用右手递钱,对方找零钱时也只用右手,绝不用左手。一个当地人若用左手付钱,那是很不礼貌的。其实,不只是付钱时有这个讲究,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递送其他东西(特别是礼品之类),若不用双手而只用一只手时,也应该用右手。
三、树叶当饭盆印度人在集体用餐时,吃饭用的饭盆常常是树叶做成的。这种盆儿由几片很大的整片树叶相拼叠而成,内外两层,树叶和树叶之间用比火柴棍还小的小枝条“缝”起来,叶盆呈圆形,周围还有一个翘起来的边缘,所以其模样和金属饭盆一样,而且所有叶盆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显然是由一个模子压制出来的。它有明显的优点:首先,仅由几片树叶制成,而热带地区大叶片多着呢!所以取材极容易,造价很低。其次,这种餐具很轻,且不怕摔碰,搬运方便,很适合集体和野外用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饭后处理容易,不用洗,一扔了事,而且很容易被大自然消化,基本不存在污染问题。至于卫生方面,其实,根本不用担心,本地人常常用这种叶盆吃饭并不闹肚子,外国人用了之后也没什么问题,所以大可以放心享用这种独具风情的树叶快餐盆!
四、饮用的是生水
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又普遍喜吃咖哩(印度咖哩世界第一)、生洋葱等,此类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他们喝生水的习惯。就是到了大饭店、大宾馆,首先给客人也是杯生水。一般人,尤其西方人听来感到是太不讲卫生了。但印度人民却像茹毛饮血时代的人类一样,适应了环境,加上常吃咖哩、洋葱等,可以有很强的抵抗力。如果人类锻炼到这样的地步,该为地球节约多少能源啊!
五、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六、“巨无霸”是羊肉的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别多。请印度人吃饭,先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则会很尴尬。严格的素食者,是连鸡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诚的印度教徒,吃饭前还要做祷告。
七、活埋儿童驱魔
这种让常人不可思议的“活埋”仪式在佩拉于尔村沿袭了已经足足57个年头了。参加这一祭祀仪式的儿童首先失去知觉,然后再被放入预先准备好的临时墓穴,用土完全掩埋60秒之后,再将他们挖出来。据说这是当地一种传统的宗教习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祭祀两位能够驱赶妖魔的女神。
那些村民们为了让心中的愿望早日实现,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孩子“活埋”。按照当地
习俗,被埋的女孩必须是青春期以前的女童,男孩子则不被强求参加这种仪式,所有孩子的年龄从4岁到20岁不等。
令人称奇的是,“活埋”仪式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被埋孩子的父母以及来自省里的政府官员也在一旁“神色从容”地观看。目光慈祥的住房和城市发展官员杜雷拉吉平静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这位祭祀仪式的主要嘉宾这样告诉记者,“我是应本次活动组委会的邀请出席这个盛典的,其他我也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
八、侧头表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们表示赞同或应允时,不是点头,而是将头向右边侧一侧。外国人起初常常误会。有的书上说印度人(包括孟加拉国人)用摇头表示同意。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侧头和摇头毕竟是不同的动作。印度人侧头表示同意时,有时动作幅度很大,连整个上半身都侧向了右边,这就跟摇头有更明显的区别了。
作文十:《西地球分享澳大利亚的饮食习惯及风俗人情》1500字澳大利亚的饮食习惯及风俗人情
澳大利亚联邦(英语: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简称澳大利亚。其领土面积7686850平方公里,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拥有很多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
1. 澳大利亚饮食习惯
澳大利亚人喜欢的美食标准和中国菜是很相似的,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是面类的主食,外加一些鸡鸭鱼肉等等。因为他们的饮食习惯受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烹饪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还要求每一道菜肴都要放上澳大利亚所独有的调料。
澳大利亚人非常喜欢饮料,其中饮用人数最多的是咖啡和红茶。在很多澳洲人的观念里,如果吃饭的时候不搭配一些饮料的话,那根本就不叫一顿饭!如果没有咖啡或红茶的话,他们会去喝葡萄酒和啤酒。除了饮料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尤其是荔枝、西瓜等水果更是大受欢迎!不管是水果还是饮料,他们都更倾向于甜的或酸的,在吃饭的时候边吃边喝。
澳洲人不怎么吃辣,如果你去澳洲寄宿在当地人家里,你是很难吃到辣的食物的。当然,如果馋了的话,可以走到大街上,那里有世界各国人来这里开的餐馆,各种风味应有尽有!一条街上,吃遍世界各地美食,也就只有在澳大利亚可以做到了。
每当下午三四点的时候,他们会找个地方去喝一会儿下午茶,泡上一杯花茶或者咖啡,再搭配一些甜点、水果沙拉,来充分享受整个下午的美好时光。
还有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在澳大利亚几乎人人都有吃保健品的习惯。
2. 澳大利亚风俗人情 澳大利亚人有个绝对无法通融的习惯:那就是每周日上午,一定到教堂(教堂数以千计)听道。澳大利亚人自古至今,一直严守“周日做礼拜”的习惯。一般欧美人士,周日一清早就去打高尔夫球,有时候,还利用打球的时候,大谈生意。亿万元的合约,往往在场上就“一言为定”了。可是你想在澳洲人身上来这一招,保证不管用。因此,要避免在周日上午约他们出来打球。
澳大利亚颇具独特的风情习俗。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澳大利亚的冬夏正好与位于北半球的我国颠倒。隆冬季节从北京去澳大利亚悉尼,那里却正是阳光灼人的盛夏。若到西澳还会遇到摄氏40-50度的酷暑。澳大利亚人房屋建筑的朝向也和我国相反,我国俗话说:“有钱不住朝北房”,但这句语在澳大利亚不适用。在澳大利亚,只有朝北的房屋,才冬暖夏凉。
澳大利亚人时间观念很强,会见必须事先联系并准时赴约。他们待人接物都很随便。如果你应邀到澳大利亚人家做客,可以给主人带瓶葡萄酒。最好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
澳大利亚人对兔子特别忌讳,认为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人们看到它都会感到倒霉。与他们交谈时,多谈旅行,体育运动及到澳大利亚的见闻。
澳大利亚不流行小费,但服务人员如果为你提供了额外的服务,可给适当的小费,数目不宜多。到商店里买东西不要讨价还价。坐车不系安全带是违法的,小孩也要系安全带。大部分旅馆的电话拨0是外线,拨9是旅馆总机。
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澳大利亚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别人先说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类。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男子多穿西服,打领带,在正式场合打黑色领结,达尔文服是流行于达尔文市的的一种简便服装。妇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穿裙子,在社交场合则套上西装上衣。无论男女都喜欢穿牛仔裤,他们认为穿牛仔裤方便,自如。土著居民往往赤身裸体,或在腰间扎一条围巾,有些地方的土著人讲究些,披在身上。他们的装饰品丰富多彩。
这里的男人们相处,感情不能过于外露,大多数男人不喜欢紧紧拥抱或握住双肩之类的动作。在社交场合,忌讳打哈欠,伸懒腰等小动作。
西地球编辑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雷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