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热不可逆矩阵过程与多方过程的区别?是不是绝热不可逆矩阵过程就可以是多方过程??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11.2.4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在线发帖幸运送福利,奖品一波接一波 恭喜:&&
如何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在单位只学不干
整天学习 就是啥工作也不
为什么总是底气不足呢?
干了这么多年工作,印象中好像没有一件工作是完完全全由自
查看: 2691|回复: 5
注化09年基础考试大纲
阅读权限30
积分帖子主题
注册海川与360万海川共分享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化工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
一高等数学
  1.1 空间解析几何
  向量代数 直线 平面 柱面 旋转曲面 二次曲面 空间曲 线
  1.2 微分学
  极限 连续 导数 微分 偏导数 全微分 导数与微分的应用
  1.3 积分学
  不定积分 定积分 广义积分 二重积分 三重积分 平面曲线积分 积分应用
  1.4 无穷级数
  数项级数 幂级数 泰勒级数 傅里叶级数
  1.5 常微分方程
  可分离变量方程 一阶线性方程 可降阶方程 常系数线性方程
  1.6 概率与数理统计
  随机事件与概率 古典概型 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字特征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 方差分析 一元回归分折
  1.7 向量分析
  1.8 线性代数
  行列式 矩阵 n 维向量 线性方程组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二次型
  二普通物理
  2.1 热学
  气体状态参量 平衡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压力和温度的统计解释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 理想气体内能 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功 热量 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应用气体的摩尔热容
  循环过程 热机效率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熵
  2.2 波动学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简谐波表达式 波的能量 驻波 声速 超声波 次声波 多普勒效应
  2.3 光学
  相干光的获得 杨氏双缝干涉 光程 薄膜干涉 迈克尔干涉仪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单缝衍射
  光学仪器分辨本领 x射线衍射 自然光和偏振光 布儒斯特定律 马吕斯定律
  双折射现象 偏振光的干涉 人工双折射及应用
  三普通化学
  3.1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原子核外电子分布 原子离子的电子结构式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概念
  离子键特征共价键特征及类型 分子结构式 杂化轨道及分子空间构型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分子间力与氢键 分压定律及计算 液体蒸气压 沸点
  汽化热 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2 溶液
  溶液的浓度及计算 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及计算 渗透压概念
  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 电离常数及计算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水的离子积及PH 值
  盐类水解平衡及溶液的酸碱性 多相离子平衡 溶度积常数 溶解度概念及计算
  3.3 周期表
  周期表结构周期族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关系 元素性质及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
  3.4 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及计算 反应热概念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 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速率常数与反应级数
  活化能及催化剂概念 化学平衡特征及平衡常数表达式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计算
  压力熵与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3.5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写法及配平 原电池组成及符号 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
  标准电极电势 能 斯特方程及电极电势的应用 电解与金属腐蚀
  3.6 有机化学
  有机物特点分类及命名 官能团及分子结构式 有机物的重要化学反应加成 取代 消去
  氧化 加聚与缩聚
  典型有机物的分子式性质及用途甲烷 乙炔 苯 甲苯 乙醇 酚 乙醛 乙酸 乙酯 乙胺 苯胺
  聚氯乙烯 聚乙烯 聚丙烯酸酯类 工程塑料(ABS) 橡胶 尼龙66
  四理论力学
  4.1 静力学
  平衡 刚体 力 约束 静力学公理 受力分析 力对点之矩 力对轴之矩 力偶理论
  力系的简化 主矢 主矩 力系的平衡 物体系统(含平面静定桁架)的平衡 滑动摩擦 摩擦角
  自锁 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重心
  4.2 运动学
  点的运动方程 轨迹 速度和加速度 刚体的平动 刚体的定轴转动 转动方程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刚体内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4.3 动力学
  动力学基本定律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的条件 质心
  质心运动定理 质心运动守恒的条件动量矩 动量矩定理 动量矩守恒的条件
  刚体的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转动惯量 回转半径 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功 动能 势能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 惯性力 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 达朗伯原理
  单自由度系统线性振动的微分方程 振动周期 频率和振幅 约束 自由度 广义坐标
  虚位移 理想约束 虚位移原理
  五材料力学
  5.1 轴力和轴力图 拉压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强度条件
  虎克定律和位移计算 应变能计算
  5.2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剪切虎克定律 剪应力互等定理
  5.3 外力偶矩的计算 扭矩和扭矩图 圆轴扭转剪应力及强度条件
  扭转角计算及刚度条件 扭转应变能计算
  5.4 静矩和形心 惯性矩和惯性积 平行移轴公式 形心主惯矩
  5.5 梁的内力方程 剪力图和弯矩图 q Q M 之间的微分关系 弯
  曲正应力和正应力强度条件 弯曲剪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 梁的合理截面 弯曲中心概念
  求梁变形的积分法 迭加法和卡氏第二定理
  5.6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数值解法和图解法 一点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 广义虎克定律
  四个常用的强度理论
  5.7 斜弯曲 偏心压缩(或拉伸) 拉弯或压弯组合 扭弯组合
  5.8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公式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临界应力总图和经验公式 压杆的稳定校核
  六流体力学
  6.1 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6.2 流体静力学
  流体静压强的概念 重力作用下静水压强的分布规律 总压力的计算
  6.3 流体动力学基础
  以流场为对象描述流动的概念 流体运动的总流分析
  恒定总流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
  6.4 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
  实际流体的两种流态层流和紊流
  圆管中层流运动紊流运动的特征
  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边界层附面层基本概念和绕流阻力
  6.5 孔口管嘴出流 有压管道恒定流
  6.6 明渠恒定均匀流
  6.7 渗流定律 井和集水廊道
  6.8 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
  6.9 流体运动参数(流速流量压强)的测量
  七计算机应用基础
  7.1 计算机基础知识
  硬件的组成及功能 软件的组成及功能 数制转换
  7.2 Windows 操作系统
  基本知识系统启动 有关目录文件磁盘及其它操作 网络功能
  注以Windows98 为基础
  7.3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 数据 变量 数组 指针 赋值语句
  输入输出的语句 转移语句 条件语句 选择语句 循环语句
  函数 子程序(或称过程) 顺序文件 随机文件
  注鉴于目前情况暂采用FORTRAN 语言
  八电工电子技术
  8.1 电场与磁场
  库仑定律 高斯定理 环路定律 电磁感应定律
  8.2 直流电路
  电路基本元件 欧姆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叠加原理 戴维南定理
  8.3 正弦交流电路
  正弦量三要素 有效值 复阻抗 单相和三相电路计算 功率及功率因数 串联与并联谐振
  安全用电常识
  8.4 RC 和RL 电路暂态过程
  三要素分析法
  8.5 变压器与电动机
  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常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
  8.6 二极管及整流滤波稳压电路
  8.7 三极管及单管放大电路
  8.8 运算放大器
  理想运放组成的比例 加减和积分运算电路
  8.9 门电路和触发器
  基本门电路 RS D JK 触发器
  九工程经济
  9.1 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现金流量 投资 资产 固定资产折旧 成本 经营成本 销售收入 利润
  工程项目投资涉及的主要税种 资金等值计算的常用公式及应用 复利系数表的用法
  9.2 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和参数
  净现值 内部收益率 净年值 费用现值 费用年值 差额内部收益率 投资回收期 基准折现率
  备选方案的类型 寿命相等方案与寿命不等方案的比选
  9.3 不确定性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点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敏感因素
  9.4 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
  工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目标与工作内容 赢利能力分析 资金筹措的主要方式 资金成本
  债务偿还的主要方式 基础财务报表 全投资经济效果与自有资金经济效果
  全投资现金流量表与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 财务效果计算 偿债能力分析
  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特点(相对新建项目)
  9.5 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的概念内容与实施步骤 功能分析
  十物理化学
  10.1 气体的P V T 性质
  10.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0.3 热力学第二定律
  10.4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10.5 化学平衡
  理想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 实际反应的化学平衡
  10.6 相平衡
  单组分系统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 二组分系统液固平衡 三相分系统
  10.7 电化学
  电解池 原电池和法拉第定律 电解质溶液 原电池 电解和极化
  10.8 表面现象
  表面张力 润湿现象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和毛细现象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 等温吸附
  溶液表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物质
  10.9 化学动力学基础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复合反应速率与机理 反应速率理论
  10.10 各类特殊反应的动力学
  溶液中反应和多相反应光化学 催化作用
  10.11 胶体化学
  胶体分散系统及其基本性质憎液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乳状液 泡沫 悬浮液和气溶胶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十一化工原理
  11.1 流体输送机械
  液体输送设备 离心泵 其他类型泵 气体输送和压缩设备
  11.2 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流态化和气力输送沉降 过滤 流态化 气力输送
  11.3 液体搅拌
  机械搅拌装置和混合机理搅拌器的性能 搅拌功率 搅拌器的放大
  11.4 传热
  热传导 两流体间的热量传递 对流传热系数 热辐射 换热器
  11.5 蒸发
  蒸发设备 单效蒸发 多效蒸发
  11.6 气体吸收
  气液相平衡 传质机理和吸收速率 吸收塔的计算 填料塔与填料
  11.7 蒸馏
  二元系的气液平衡 蒸馏方式 二元系精馏的设计型计算 板式塔 多元系精馏
  11.8 固体干燥
  湿空气的性质和湿度图 干燥器的物料和能量衡算 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 干燥器
  11.9 液液萃取
  概念及萃取操作的流程和计算 萃取设备
  11.10 浸取
  概念 设备及过程的计算
  十二化工过程控制
  12.1 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的组成
  12.2 被控制对象的特性
  12.3 工艺参数(压力流量温度液位)的主要测量及转换方法 原理常用仪表的基本工作原理 特点
  性能指标 使用场合 误差分析
  12.4 显示仪表
  自动电子电位差计的测量原理 数字式显示仪表的基本组成及使用方法
  12.5 自动调节仪表
  常用调节规律的输入输出关系特性 特点及应用
  12.6 执行器
  执行器基本组成 气动薄膜调节阀的结构特点及应用 调节阀的流量特性
  调节阀的气开气关形式及控制器的正反作用选择方法
  12.7 简单控制系统的工艺设计
  12.8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过程控制计算机接口技术知识和过程控制计算机硬件
  软件技术知识
  十三化工设计基础
  13.1 工艺设计
  工艺设计和工程设计涵义 类型及分类 不同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及其主要工作顺序
  化工设计的前期工作内容 工作顺序和具体要求 厂址选择
  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 工艺计算内容和要求
  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基本方法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
  工艺流程设计主要任务(技术合理性) 工 艺流程设计方法和工艺流程图绘制
  车间的平立面布置图 设备布置基本内容 工艺建筑设备 对车间布置基本要求
  管道布置图和管道布置 一般要求和基本规范 管道常用配件
  各种管子和阀门规格材料 性能及用途
  13.2 工艺设计安全
  工艺设计安全性涉及的安全因素
  消防防爆防毒劳动安全卫生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性要求
  13.3 工艺设计经济分析
  工艺设计经济合理性应分析的因素 基本内容和一般性要求
  设方案评价的要求和准则 评价的一般方法
  十四化工污染控制基础
  14.1 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工业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综合利用知识
  14.2 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的一般方法
  非均相废水的处理技术和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焚烧知识
  14.3 废气处理
  化工废气处理的一般方法
  废气中颗粒污染物的净化技术以及气态污染物的吸收吸附
  催化转化等净化技术和焚烧知识
  14.4 废渣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污泥浓缩和脱水 有关固化 热解 焚烧技术知识
  14.5 环境噪声控制
  噪声控制基本概念 声源性质 声压和声速的表示方法 声场中的能量关系
  噪声控制的一般方法 吸声 隔声和消声器基本知识
  工业区和居民区等各类场所噪声控制的范围和要求
  十五化工热力学
  15.1 热力学状态参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5.2 功热量和内能
  15.3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多方过程的应用
  15.4 气体的热容焓和熵
  15.5 热力学过程循环过程和热机效率
  15.6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与不可逆过程熵
  15.7 立方型状态方程逸度和逸度系数
  15.8 理想溶液正规溶液和无热溶液
  15.9 活度系数混合性质偏摩尔性质超额性质以及超额Gibbs自由能与活度系数的关系
  15.10 低压汽液平衡中总压及汽相组成计算共沸点
  15.11 液液平衡以及根据液液平衡数据求活度系数
  十六职业法规
  16.1 我国有关基本建设建筑房地产城市规划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16.2 工程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
  16.注册化工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基础考试参考书目
  一高等数学
  1. 同济大学编高等数学上册下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
  2.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线性代数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
  3. 谢树芝编工程数学矢量分析与场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陈家鼎刘婉如汪仁室编概率统计讲义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普通物理
  程守诛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年
  三普通化学
  1. 浙江大学编普通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
  2. 同济大学编普通化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年
  3. 刘国璞编大学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年
  4. 余纯海齐昌瑶编工程化学东北林大出版社1996 年
  四理论力学
  1. 同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年
  2. 谭广泉罗龙开谢广达范第峰编理论力学第二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年
  3. 华东水利学院编理论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年
  五材料力学
  1. 孙训方胡增强编著金心全修订材料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年
  六流体力学
  1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教研室水力学电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
  2 郝中堂周均长主编应用流体力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年
  七计算机应用基础
  1. 徐惠民等编计算机基础与因特网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年
  2. 谭浩强田淑清编FORTRAN77 结构化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年
  八电工电子技术
  1.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上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
  2. 罗守信主编电工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
  3. 程守洙江之水主编普通物理学下册第三版 电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
  九工程经济
  1. 傅家骥仝允桓主编工业技术经济学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 吴添祖主编技术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物理化学
  1.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一化工原理
  1. 天津大学编化工原理天津科技出版社
  十二化工过程控制
  1. 历玉鸣主编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十三化工设计基础
  1. 倪进方主编化工过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十四化工污染控制基础
  1. 蒋展鹏主编:环境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汪大翚主编:化工环境工程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十五化工热力学
  1. 童景山主编化工热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十六职业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
注册化工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分科题量时间分数分配表  上午段
  高等数学 24 题 流体力学 12 题
  普通物理 12 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 10 题
  普通化学 12 题 电工电子技术 12 题
  理论力学 13 题 工程经济 10 题
  材料力学 15 题
  合计120 题每题1 分考试时间为4 小时
  下午段
  物理化学 12 题
  化工原理 24 题
  化工过程控制 4 题
  化工设计基础 8 题
  化工污染控制基础 3 题
  化工热力学 6 题
  职业法规 3 题
  合计60 题每题2 分考试时间为4 小时
  上下午总计180 题满分为240 分考试时间总计为8 小时
资料文件共享
已有&0&人打赏作者
阅读权限90
积分帖子主题
官方从来没有发布基础考试大纲吧?你这大纲可信吗?
积分帖子主题
这个就算真的 好像也没什么大用 所有知识点都说到了&&
还有就是和天大复习教程的每章前面的大纲一模一样
阅读权限60
积分帖子主题
这个和08的一样啊,我看见一份09的没有物理了啊,换成热力学了。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阅读权限90
积分帖子主题
这个怎么跟我同学在浙江人事网上的链接下载下来的上午段大纲不一样,连试题分布也不完全一致!
估计各个省有细微的差别
阅读权限55
积分帖子主题
和我之前在别的地方看到的也不一样呢
到底哪个为准呢?
这个泵上的软管是啥子。。。干吗用的安全漫画(8.22)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阀门的执行部位怎么拆跳车后透平的调速阀和抽气阀如何关闭安全生产十大怪现象,是不是这样?
下面哪种捕捉方式可用于捕捉一条线段的中点A. 端点
D. 象限点**** 本内容被作者隐藏 ****
论坛事务&&
广告投放&&
媒体运营&&
广告及事务: 0& 媒体运营:
论坛电子邮箱
&(电子信箱及QQ客服24小时受理咨询,电话工作日09:00--17:00受理咨询)
360万海川人 欢迎您的参与 化工技术交流第一社区,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版权所有 海川网-海川化工论坛 -2004第十二章 气体动理论与热力学46 三亿文库
第十二章 气体动理论与热力学46
§12.6理想气体在各种过程中所做的功 一.等体、等压、等温过程中的功 由于等体过程中的体积不变,因而等体过程中气体对外界不做功。 在等压过程中,由于压强不变,即P=恒量,所以等压过程中气体做功为 v
在等温过程中,温度不变,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νRT知P1V1?P2V2?PV,其中P,V为状态1到状态2之间的任一中间状态的状态参量。由(13.46)式可得 1A??PdV?P(V2?V1)v2?v?V
二.绝热过程中的功 1.绝热过程的过程方程 在与外界没有热交换情况下发生的状态变化过程,叫作绝热过程。为了计算绝热过程中气体对外界所做的功,必须知道绝热过程中的过程方程。 绝热过程中的过程方程: A?PdV?11v2V2V2dVP1V1dV?P??RTln(V2V1)1V1?V1VV
PV?C1 这一关系式叫泊松公式。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由此还可得到 ??1????1?C3 ?C2,
TV2.绝热过程的功 1,V1)开始,经准静态绝热过程到达终态(P2,V2)。 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初态(P绝热过程的功 ?VV
例2。 如果一条绝热线和一条等温线相交,试证明绝热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等温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图)。
11AQ??V2PdV??V2PPV1?1V1?P2V2dV???1V?
解:由绝热过程方程两边去微分:VdP??PV???1dV?0 dPP)Q???V
由等温过程方程两边去微分:VdP?PdV?0
dPP)T??V 得到dV
因为??1,所以绝热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 (等温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三.多方过程中的功 实际发生的过程,既不能实现完全的热功转换,也不会完全与外界绝热,其状态变化过程中的P、V关系可以一般用
PVn?C 来表示。满足上式的过程称为多方过程,n称为多方指数。 与求绝热过程中的功类似,多方过程中的功A为
七.理想气体各准静态过程的主要公式 表13.3给出了多方过程及其它各种特殊过程下的功、内能增量、吸收热量和摩尔热容的表达式。 理想气体各准静态过程的主要公式
过程 过程方式 系统对外做功 内能增量 吸收热量 摩尔热容 AQ?PdV?11V2V2PPV1n1V1?P2V2dV?n?1Vn 等体 v?恒量 0 vCv(T2?T1) vCv(T2?T1) iR/2 等压 等温 p?恒量 P(v2?v1) vRTln(v2/v1) p1v1?p2v2y?1 vCv(T2?T1) 0 vCp(T2?T1) Q?A 0 Cv?R ? 0 T?恒量 等热 PVy?恒量 vCv(T2?T1) 多方 PVm?恒量 p1v1?p2v2n?1 vCv(T2?T1) v(Cv?R)(T2?T1)n?1n?1 (n?1) n?yCvn?1
内容提要: §12.7循环过程 一.循环过程
二.逆循环和致冷机 三.卡诺循环 §12.8热力第二定律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 目的与要求: 能分析、计算循环效率。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 重点与难点: 计算循环效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思路及实施方案: 讲解循环过程时,应介绍在历史上,热力学理论最初是在研究热机的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研究热机的工作过程,引入循环过程的概念。研究循环过程的规律在实践上(如热机的改进)和理论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讲解循环效率时,应说明:从热机的观点来说,总是希望将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尽可能多的用来对外做功,提高热能的有效利用率。循环效率就是反映热机热能有效利用率的一个物理量。 讲解卡诺循环时,应介绍卡诺是一位兼有科学家素质的工程师。它出色地运用了“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提出了循环过程的理想模型――卡诺循环。 还应强调:一个任意循环总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微小的卡诺循环所组成。 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时,应重点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独立于热力第一定律的。还应强调开尔文说法也可表述成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其内容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实际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因此彼此是等效的。任何一个反映热力学过程不可逆性的实验事实都可以用来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述。也就是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可以有很多种。用否定形式表述和表述形式的多样性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同于其它物理定律的特色。尽管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反映的实质却是共同的: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教学内容: §12.7循环过程 一.循环过程
1.循环过程 循环过程就可以在状态图上用一个闭合曲线表示。工质经过一次循环,内能不变。 (1).正循环(热循环) 循环过程沿曲线的顺时针方向进行。这样的循环是工作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并对外做功,称为正循环或热循环。作正循环的机器就是热机。 (2).逆循环(致冷循环) 过程沿闭合曲线的逆时针方向进行,外界将对系统做功而系统向外放出热量并使系统的温度降低,这样的循环就叫做逆循环或致冷循环。按致冷循环工作的机器就是致冷机。 2.循环效率 设在一次正循环过程中,系统从称为高温热源的外界共吸热Q1,向称为低温热源的外界共放热Q2(绝对值)。由于工质经过一次循环后又回到初态,所以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工质吸收的净热量(Q1?Q2)应该等于它对外做的净功A,即
A?Q1?Q2 这就是说,工质以传热方式从高温热源得到的能量,有一部分仍以传热的方式放给低温热源。二者的差额等于工质对外做的净功。 循环效率亦称热机效率,定义为
例1。设有1mol单原子理想气体,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1)在P-V图中表示该循环过程; (2)求循环效率。
??Q?Q2QA?1?1?2Q1Q1Q1
解:(1)a ? b为等压膨胀过程, b 图中表示该循环过程如图。
? c为等体减压过程; c?
a为等温压缩过程。在P-V? b为等压膨胀过程:吸热Q1?CP(Tb?Ta)?CPT0 ? c为等体减压过程:放热Q2?CV(Tb?Tc)?CVT0 VQ3?RT0lncRT0ln2Va
a为等温压缩过程:放热 ??1?
循环效率:二.逆循环和致冷机 致冷循环过程中工作物质将向外界放出热量并使系统的温度降低,达到致冷的目的。电冰箱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致冷机。 三.卡诺循环
Q2?Q3C?Rln22(1?ln2)?1?V?Q1CP5
卡诺循环是工作物质只与两个恒温热源 交换热量的准静态循环。我们计算以理想气体 为工作物质的卡诺正循环的效率。由两个等温 过程a→b和c→d可得 V2?V1
VMQ2?RT2ln3?V4
Q1?MRT1ln由绝热过程b→c和d→a得 ??1??1
T1V1两式相除,有 ??1?T2V4??1
V1V4 于是,卡诺正循环的效率为
由此式可知: (1) (1)
卡诺循环的效率只与两个热源的温度有关; (2) (2)
两热源的温差越大,卡诺循环的效率越高; (3) (3)
可以通过尽量提高高温热源温度T1,降低低温热源温度T2来提高热机效率。 由上式可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由于高温热源温度T1不可能达到无穷大,低温热源温度T2也不可能达到绝对零度,因而卡诺循环效率η<1。 §12.8热力第二定律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以下两种典型表述: (1)开尔文表述: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只从一个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其它物体不发生任何变化。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结论有个前提,即工作物质必须循环动作和其它物体不发生任何变化,这就要求此过程中外界和系统均不能发生任何变化。如果工作物质所进行的不是循环过程,那末使一个热源冷却做功而不放出热量是完全可能的。例如在气体等温膨胀中,气体只从一个热源吸热,全部转变为功而不放出任何热量。但如果只是这样做功,工作物质不可能回到初始状态。开尔文表述揭示了功热转换的不可逆性,即唯一效果是热全部转换为功的过程是不可能实现的。 (2)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它影响。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自动传向低温物体。热力学第二定律却说明热量不能自动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因此克劳修斯表述揭示了热传导过程进行的方向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我们之所以在热力学中要把做功及传递热量这两种能量传递方式加以区别是因为热量具有只能自动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方向性。 (3)用反证法证明两种表述的等效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与克劳修斯表述的等效性说明由一个过程的不可逆性可以推出另一个过程的不可逆性,即自然界的不可逆过程是互相关联的。 例13.15用反证法证明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是不可逆的。 通过此例的讲解可再一次说明反证法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12.8热力第二定律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三.熵的概念 四.自组织现象
§12.9 输运过程 一.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二.内摩擦现象(粘滞现象) 三.热传导现象 四.扩散现象 目的与要求: 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了解熵的玻耳兹曼表达式。 了解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了解气体中三种输运过程的物理本质及其宏观规律和微观定性解释。 重点与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熵的概念;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输运过程。 教学思路及实施方案: 讲课中应重点说明:从微观上看,任何热力学过程总包含大量分子的无序运动状态的变化。热力学第??1?Q2T?1?2Q1T1
一定律说明了热力学过程中能量要遵守的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则说明大量分子运动的无序程度变化的规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既然是涉及大量分子的运动的无序性变化的规律,因而它是一条统计规律。也就是说,它只适用于包含大量分子的集体,而不适用于只有少数分子的系统。尽管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很多种表述法,但熵增加原理就是统一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教学内容: §12.8热力第二定律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从功热转换来看,功热转换的方向只能自动地沿着从有序到无序,即无序性增加的方向进行。 从热传导来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说明热传导只能自动地向着系统无序性增加的方向进行。 由上分析可知: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这是不可逆性的微观本质,它说明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 三.熵的概念 为了用数学形式表示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本质,我们引入热力学概率的概念。我们将一个宏观态中所包含的微观态的数目称为这种宏观状态的热力学概率,用Ω表示。因此,热力学概率越大,标志着该宏观状态对应的微观状态越多,亦即系统内分子运动的无序性越高。而热力学概率为极大值的状态也就是一定条件下系统内分子运动最无序的状态。所以热力学概率Ω是分子运动无序性大小的量度。 一般地讲,热力学概率Ω是非常大的。而且,如果系统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组成,某宏观态下每一部分的热力学概率分别为?1和?2,则整个系统的热力学概率为
???1??2 即热力学概率不是可加量。这两点给计算带来不便。为了便于理论上处理,1877年玻耳兹曼用下一关系式定义的熵S来表示无序性的大小。
S ∝ lnΩ 1900年普朗克引进了比例系数k,把它写成
S?kln? 其中k是玻耳兹曼常数。此式称为玻耳兹曼熵公式。 熵具有以下性质: (1)由于对于系统的某一宏观状态,总有一个热力学概率Ω值与之对应,因而也就有一个熵S值与之对应,因此熵是系统状态的单值函数,系统的状态确定了,熵也就完全确定了。
(2)和热力学概率一样,熵也是系统无序性的量度,或者说是系统混乱度的量度,系统的熵越大,其混乱度越大。 (3)由于在一定条件下,包含微观状态数目最多(Ω取最大值)的宏观状态即为系统的平衡态,所以,系统的熵越大说明系统越接近于平衡态。即从宏观意义上讲,熵是系统接近平衡态的程度的一种量度。 (4)由于孤立系统内自然发生的过程总是向着热力学概率Ω增大(无序度增大)的宏观状态进行,所以在孤立系统内自然发生的过程也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直到熵达到最大值为止。这个结论叫做熵增加原理。即
ΔS>O 自然界的不可逆过程有许许多多种,每一种都可以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熵增加原理就是统一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四.自组织现象
近年来,对世界秩序性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普利高津和哈肯。普利高津应用热力学的方法建立了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用统计原理创立了协同学。这些学科,用系统而严密的方法,探索了世界秩序的辩证转化。指出,有秩序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变成混乱;无序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变为有序。从而把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统一了。 许多系统都和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的叫做封闭系统,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叫做开放系统。现代的研究表明,当外界对系统的影响超过一定的限度,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发展过程可以发生突变,导致系统内部有序度的增加。这种系统内部由无序变为有序,使其中大量分子按一定规律运动的现象叫自组织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激光中的自组织现象。 当前,耗散结构和协同学的理论引起了各门学科和各行专家的极大重视。认为它们“协助人类解决了科学上一项最扰人又似是而非的问题。” §12.9 输运过程 一.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联系客服:cand5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逆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