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室综合征的注意事项

  【摘 要】目的:探讨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对18饲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病情动态观察.早期行筋膜室切开减压?"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
2013年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目的:探讨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对18饲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病情动态观察.早期行筋膜室切开减压?加强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结果:肢体功能恢复正常17侧.功能部分丧失1例.无发生不良并发症。结论:密切细致的观察病情.良好的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 中国论文网 /6/view-5239519.htm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9-0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1]。我科于12―12共收治创伤、四肢骨折2268例,其中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18例,占O.79%。由于我们加强病情动态观察,及时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使患者避免了截肢的痛苦.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8~63岁,平均42岁。致病原因:车祸11例,机械伤5例,跌伤2例。单纯软组织伤4例.合并骨折14例。致病部位:小腿8例(胫腓骨骨折6例).前臂7例(尺桡骨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肱骨髁骨折1例。全部病例经确诊后,早期行切开减压术16例,非手术治疗2例。其中皮肤行初期缝合5例,延期植皮缝合11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17例,功能部分丧失1例。   2 护理   2.1病情动态观察及护理   2.1.1疼痛的观察骨筋膜室综合征初期.由于神经组织对缺血特别敏感,常表现为创伤后肢体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剧。指(趾)呈屈曲状态,当被动牵伸时,即引起剧痛。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减弱以至无痛感。本组病例表现为创伤后肢体持续性疼痛17例,1例尺桡   骨骨折患儿,人院时患肢肿胀,无明显疼痛,感觉消失。我们立即报告医师,考虑为骨筋膜室综合征,急诊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术后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由于处理及时而避免了截肢。   2.1.2远端动脉搏动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由于受累间隔区内肌力减弱,组织肿胀,使动脉与皮肤距离增大,脉搏相对减弱。本组病例中,远端动脉搏动较健侧减弱的有15例(占83.3%),3例患者远端动脉搏动存在,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而部分肌肉已发生缺血坏死,体温上升,报告医师后立即行清创减压术。我们认为远端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才不致延误病情。   2.1.3早期发现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征象当肢体受到外力的压迫后,筋膜间室内的肌肉出血、肿胀,使间室内容物的体积增加。由于受骨筋膜管的约束,不能向周围扩张,而使室内压力增高而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2]。护士必须掌握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机理,对创伤、骨折移位、复位和石膏外固定后的患者尤须提高警惕,密切观察。本组1例右尺桡骨骨折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患者,护士巡房时,发现右上肢疼痛,肿胀明显,并有散在水泡,末梢皮温差,即报告医师,予拆除石膏外固定,改用夹板外固定,并用前臂吊带悬吊患肢。   同时用20%甘露醇与消炎药静滴,1周后治愈出院,体功能活动正常。   2.1.4完善各项术前准备。记录出入量,尤其是尿量,以早期发现肾功能变化。注意不可抬高患肢,以防加重缺血。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及以往手术成功的病例,说明及时行筋膜室切开的重要性.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   2.2术后护理   2.2.1一旦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多数行切开减压术。本组16例手术患者.皮肤行初期缝合5例,其余11例行切开减压后,需延期植皮缝合。由于创面大?渗液多,我们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补充液体?保持酸碱平衡,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合理应用抗生素。   同时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索,低脂饮食?以增强体质。   2.2.2患肢的护理:减压后的肢体放置与心脏同等高度.这样有利于肢体血供恢复及防止再复发。我们注意保护伤口,每天配合医师伤口换药1次,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及颜色。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及时做好各项记录。   2.2.3做好一般护理工作,确保空气清新.注意开窗通风,室温保持在23~25 C,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房间2次.每次30min,尽量控制探视人数.减少人流走动。同时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3功能锻炼指导。功能锻炼为治疗性运动,可以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防止肌肉萎缩。术后第1天,我们就开始对患者进行规律性的指导,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的原则,鼓励患者多活动健康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患肢锻炼方法主要包括:①股四头肌等长等   张收缩:每次50下,3次/d。检查锻炼方法是否正确,可将双手放在髌骨两侧并推动髌骨,如不能活动,则股四头肌坚强有力。③直腿抬高5~10 cm,并保持1~3min,3次/d。③掌指关节伸屈活动:每次50下,3次/d。①前臂旋转练习: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第3周开始进行,把尺桡关节作为受力点,慢慢向前旋转,量力而行,不可强求。   3 讨论   通过对18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我们认为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护理技术,运用现代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早期发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征象,及时报告医师行筋膜室切开减压。同时加强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指导,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银露,郭晏同,王满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669-671。   [2] 吕青,常苗芳,医源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成因与预防,中华护理杂志,):782-783。   [3] 梁华,王庭凯,宿松。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与处理,实用护理杂志,):9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本文行家: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骨、骨间膜、肌间隔、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当骨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造成毛细血管灌注减少,低于组织成活所需要的血供水平,而产生的早期征候群称为骨筋膜室内压达血供水平综合征。(前臂65mmHg小腿55mmHg)可以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将引起组织局部缺血、坏死、功能障碍、缺血性肌挛缩等。
间室外受压因素:包扎过紧、石膏压迫、肿瘤压迫;
增加间室容积的原因:骨折、软组织损伤、挤压综合征、血管成形术、运动、补液、动脉穿刺、截骨术、蛇咬伤、肾病综合征、白血病细胞浸润、病毒性肌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引起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最普遍的原因是骨折,约占69%,另一个常见原因是软组织损伤。在软组织损伤基础上合并胫骨干骨折,发生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几率可达到75%。
发生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时,会降低组织血流量,确切的生理机制不明确,但是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水平上的效应已经被广泛接受。临界闭合压理论: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组织压增加,小血管跨壁压(血管内外压差)降低,达到血管壁内弹性纤维不在伸长的程度,会出现血管主动关闭,血流量减少或停止。
5P"征,无脉(Pulselessness)、疼痛(Pain)、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麻痹&(Paralysis)。
1:频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若及时恢复血供可不发生或仅发生少量肌肉坏死。
2:缺血性肌挛缩——不完全缺血恢复血供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常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如果继续发长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肾衰。
需进行筋膜切开术的阈值是灌注压(灌注压=舒张压-肌内压)小于30mmHg;
宁早勿晚,宁长勿短,宁深勿浅,宁左勿右
1.小腿间室
小腿前间室:胫前肌、趾长伸肌、足拇长伸肌、第三腓骨肌、胫前血管,腓深神经;
小腿外侧间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浅神经;
小腿后深间室:胫后肌、足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后血管、腓血管、胫神经;
小腿后浅间室: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腓肠神经;
小腿的四个间室示意图2.大腿间室3.足部间室:内侧间室、中央间室、外侧间室、骨间室;4.上臂间室5.前臂间室6.手部间室
参考资料:
[1] 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2008第六版.裴国献译.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创伤骨科主任。曾赴美国、韩国等研修骨折治疗,擅长各类骨折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在复杂骨折、骨不连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3年04期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摘要】:通过回顾性分析29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医务人员对该综合征早期诊断缺乏认识,对多发性创伤未作全面仔细检查,滥用止痛剂及对伤肢固定包扎过紧等,是导致骨筋膜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提高对四肢创伤病人的警觉性,注意动态观察伤肢的肿胀、疼痛、感觉及远端动脉搏动和皮肤颜色、温度等变化,可及早发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处理的依据,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473.6【正文快照】: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延误诊断或处理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后果。轻者肌肉挛缩,神经功能损伤;重者肢体坏死、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现将1986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29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3~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银露!100035,郭晏同!100035,王满宜!100035;[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喜岷,王前清,吴俊一,喻定刚;[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年12期
恽蓓,陈国良;[J];中国基层医药;2001年03期
,王福顺;[J];中国基层医药;2002年06期
王志伟,姬尚义,谭敏,计乐群;[J];中国基层医药;2004年03期
吕雪霞;林忠民;詹华;高志强;;[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2期
彭力辉,谢元财,夏来阳,叶波;[J];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12期
郑成坤;陈维荣;刘芬;蔡高阳;;[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王迪明,胡正光,文武,吴建平,李俊芳,邹祖清;[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9年06期
房巨波,王艾芹,朱建平,黄延翠;[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年01期
何跃明,吕新生,黄建华,艾中立,刘志苏,雷道雄,钱群,孙权,王波涌,江从庆,袁玉峰;[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申麒;蒋忠仆;任丽军;;[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申麒;蒋忠仆;任丽军;;[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高秀兰;;[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牟财国;沈洁;;[A];2007年浙江省周围血管外科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吴平;刘建;张忠涛;张栋;王宇;;[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崔虎山;;[A];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集萃[C];2007年
袁士涛;王竞;凌光烈;;[A];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集萃[C];2007年
梁宏涛;陆金根;曹永清;;[A];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集萃[C];2007年
黄河;陆金根;曹永清;;[A];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集萃[C];2007年
张燕生;代红雨;李薇;江春蕾;钟馨;刘仍海;郭文革;夏小马;;[A];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集萃[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丹;[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李选;[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杜锡林;[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田步宁;[D];中南大学;2007年
潘光栋;[D];四川大学;2006年
邢俊玲;[D];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
史留斌;[D];浙江大学;2002年
范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尚晓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杜心如;[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彦;[D];山东大学;2007年
李晶晶;[D];四川大学;2007年
魏世鸿;[D];兰州大学;2007年
邱冬梅;[D];四川大学;2007年
王洪亮;[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年
常晓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雒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经纬;[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侯量;[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龚勇泉;[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莫婷,周艳丽;[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李颖,史启铎,张殿举,魏明;[J];天津护理;2000年01期
倪颖,曹志萍,江汉群,张正望;[J];医师进修杂志;2001年01期
李秀岭,刘金玲,王双力;[J];中国骨伤;2001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其杉,徐华梓,林垂聪;[J];伤残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袁锡翔,赵文宽,陈杰;[J];中国骨伤;1999年06期
李康,黎君若,孙晓太,黄旭;[J];中国骨伤;1999年01期
张怡五,殷代昌,陈家臻,吴克坚;[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德琼;[J];医学临床研究;1985年04期
周秀华,王安加;[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吴伟菊;[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05期
李海兰;[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孔彩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金兰;[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胡佳娜;[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年06期
张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周玲;[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路菊;[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小清;;[A];第七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黄幸亚;袁东红;;[A];第三届全国核素治疗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梁英;李春艳;曹丽华;喻文波;;[A];第一届东方美容外科医师大会会刊[C];2003年
郭利琴;;[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刘立红;;[A];第九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徐兰珍;;[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八卷 护理分卷)[C];2006年
徐钧;;[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八卷 护理分卷)[C];2006年
李丽香;;[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八卷 护理分卷)[C];2006年
赖秀芳;;[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八卷 护理分卷)[C];2006年
严小敏;;[A];全国子宫颈癌暨湖北省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顾乃华 王一凡;[N];中国证券报;2000年
余工;[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中华护理杂志副编审
刘苏君;[N];健康报;2000年
杨帆;[N];金融时报;2000年
瑞金市人民检察院
钟海青;[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陈小琴;[N];市场报;2000年
车瑞海;[N];中国社会报;2000年
余知都;[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李月娜;[N];中国保险报;2001年
李立新;[N];中国老年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刘春梓;[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赵建国;[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韩琳;[D];四川大学;2006年
车军双;[D];山东大学;2006年
高伟;[D];山东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VSD负压吸引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应用1例报告
作者单位:
台州医院路桥院区手足外科
母体文献:
中华医学会2011年显微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
中华医学会2011年显微外科学术年会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在线出版日期: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筋膜综合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