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苹果最好吃啊?,山东海鲜哪里最好,还是陕西的?

频道头部广告调用
@陕西·志丹:原汁原味的苹果最好吃
志丹县本地演员出演的小品《榆树南迁》 网友“陕西虎牙”摄
红都组合《酒曲》
网友“拍得乐”摄
沙建勤说:“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
记者 鲁鹏飞
“《挂红灯》是我最喜欢的,演员都是我们志丹人,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沙建勤拿起桌上的苹果比划了一番,“就像这苹果一样,原汁原味,吃着才好吃。”
沙建勤说自己工作几十年,从“美工”一直干到原志丹县文体广电局局长,“一辈子都在文化战线上”,“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
月工资34元的“美工”
“我1973年参加工作,1980年进入县文化馆工作到如今退居二线,在文化战线上他待了几十年。当时在文化馆是一名美术干部。”沙建勤笑着说,“说是个‘美术干部’,大家口头就叫‘美工’,也说不上具体做啥工作,就是每天按照上头说的搞宣传,宣传、画画、写字,什么都干。”
“文化馆的办公设施最初就是五口窑洞,文化馆总共就七八个人,美术干部的工作就是搞好美术、音乐、文艺创作。县级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都是‘一专多能’,但当时基本停留在‘写字画画、吹拉弹唱’上面,文化这个概念很窄。”
“那时候苦多了,工资一个月34元,宣传用的纸八分钱一张,广告色都要我们自己去走好远买,哪像现在什么都是现成的。”
“那时每个单位有一两把自行车已经不错了。自行车就是单位的‘公车’,几个同志轮流着用。”沙建勤就骑着“公车”去各乡镇做文化工作。夜晚走山路时孤单害怕,“我一路按着自行车铃响着给自己壮胆。”
靠着“公车”,沙建勤与同事们建立起了志丹县最初的3个乡镇文化站,后来增加到了5个。
“抢”回来一座塔
1997年,这个曾经的“美工”已经是志丹县的文体广电局局长,文物保护是当时首先上手的工作,甚至“抢”回来一座塔。
“当时听说与甘肃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宋代砖塔,当时大家都说是自己的,咱为了把这塔保住,想办法筹集了几万元,争取到这个砖塔,哎呀,你不知道,从山上办那个塔的时候把人累死了,拉了好几十个架子车,几十人把那塔一点点从山上弄下来。”
沙建勤说,文物保护有了成果,就想着得搞活动,把文化氛围搞上去。逢年过节成了文化发展的兴奋点。陕北人特别看重正月十五,志丹组织了很多活动,两年一次歌咏比赛,五年一次文艺调演,丰富的文化活动“激活”了志丹人的艺术细胞。
“一周放映一场电影、一月组织一台晚会、一季举行一次运动会、一年举办一次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晚上广场上很热闹,几乎天天有文化活动,这生活多有味儿。”沙建勤说,“终于有了能拿出手的东西,这下算是有家底了。”
志丹人也渐渐觉得,文化这颗“苹果”越来越有味儿。不过,他们并不满足于只是“草根文化活动”的红红火火。
“以前工作是让你怎样怎样,现在是我要怎样怎样,这是时代发展的变化。”沙建勤说,2000年之后,志丹文化发展开始有了品牌精品意识。
&& 相关文章
·····
&& 发表评论
右侧调用-广告
右侧调用-本站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哪里产的苹果最 好吃。。山东还是陕西!!!农民朋友请进_苹果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80,528贴子:
哪里产的苹果最 好吃。。山东还是陕西!!!农民朋友请进收藏
新疆阿克苏
= =富士山。
赣南脐橙有人知道吗?
烟台红富士
山东红富士有名气好吃的话'各人口味了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陕西彬县我会说吗?来吗来我请你。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一、引言
  自从1984年中国改革水果购销体制、对水果实行市场放开和多渠道流通的政策之后,中国水果生产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水果已经成为中国种植业第三大产品,中国水果总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就苹果而言,作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苹果浓缩汁重要出口国,中国的苹果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2008年,中国苹果年产量为2985万吨,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40%以上(FAO,2009)。从1985年到2008年,中国苹果产量增长了约7倍(国家统计局,2009)。
  中国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四大产区,其中,渤海湾产区和黄土高原产区是两个最适宜苹果生长的地区(田世英,2004)。陕西和山东是这两大苹果生产区域的代表省份,也是国内两个最大的苹果生产省份,两省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2008年,陕西省和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分别为53.1万公顷和27.6万公顷,产量分别为745.5万吨和763.2万吨(国家统计局,2009)。
  在中国苹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异化趋势,其中,以西部内陆的陕西和东部沿海的山东两个地区最为典型。尽管陕西和山东两省的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苹果生产,但是在经历30年的发展后,陕西和山东苹果产业无论在发展模式还是产品格局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化趋势,并表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征。首先,两省生产苹果的市场定位和销售存在差异明显。山东苹果产业带有明显的出口导向特点,鲜果销售所占比例较高,并且很大一部分鲜果直接出口,而陕西苹果主要在国内销售,并且果汁加工成为陕西苹果的重要销售渠道;第二,两地区苹果生产管理投入和产出水平差异明显。虽然两省总产量十分接近,但陕西苹果单产只有山东苹果单产的一半左右。
  山东和陕西两个苹果产业为什么会在发展途径和产业发展模式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就此问题,目前学术界还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解释。本文试图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剖析山东和陕西两省苹果产业发展模式异化的过程和原因,并分析由于发展路径的差异对两省苹果生产管理和销售途径的影响,进而提出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促进两省及中国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路径依赖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对路径依赖的讨论最早始于大卫?保罗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A.David Paul,1975)。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大卫?保罗和阿瑟(W.B.Arthur)用路径依赖方法研究技术变迁,路径依赖理论逐渐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后,诺思( Doug-lass C.North)将路径依赖理论从技术变迁领域引入到制度变迁研究领域。目前,有关路径依赖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多层次,学者们从技术创新、制度演化、社会历史、区域发展等许多不同学科视角对路径依赖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由于路径依赖的复杂多样性,学者们对路径依赖的定义纷繁多样,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有很大差异。路径依赖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阿瑟将路径依赖作为动态经济过程的非遍历性( non-ergodicity)来加以定义,他认为,如果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次序无法以100%的概率实现同一种市场结果,那么这个经济系统就是路径依赖的( Arthur,1989)。大卫?保罗认为某一过程的路径依赖后果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佳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改变,即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自我强化趋向”( David Paul,1994)。路径依赖最为通俗的解释是“人们在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Liebowits and Margolis,1995)。曹u玮等对有关路径依赖的理论概念进行了梳理和比较,认为尽管不同学者对于路径依赖概念的理解有所差异,但也有一些共识,主要表现为:路径依赖强调了系统变迁中的时间因素,强调历史的“滞后”作用。这种“滞后”作用既有可能是历史事件的结果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本身内在的性质(内在的规则和秩序)造成的(曹u玮等,2008)。路径依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就过程来说,路径依赖是一个非遍历性的随机动态过程,它严格地取决于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小概率事件);就状态来说,路径依赖是一种“锁定”,这种锁定既有可能是有效率的,也有可能是无效率的。
  在关于路径依赖的众多研究中,罗马内利和科希那借助区域产业认同的概念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做了分析( Romanelli&Khesinna,2005)。他们的研究明确了区域产业认同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区域产业认同会影响对区域集群资源分配的流向。
  三、山东和陕西苹果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异化原因分析
  罗马内利和科希那的研究与中国苹果产业集群及苹果市场发展的轨迹高度契合,路径依赖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现阶段苹果产业的布局,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区域苹果产业发展路径差异的内在原因。
  从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发展过程带有明显的加工产业主导的色彩。陕西省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放开水果市场的激励下,开始依托自然资源优势,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苹果产业。到1996年,全省苹果面积已经发展到了50万公顷,苹果产业成为陕西省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但从1996年开始,国内市场趋于饱和,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开始有所下降,其苹果栽植面积由1996年的50万公顷降到2000年的40万公顷。2000年,陕西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苹果产业发展(赵贵宝,2006)。之后陕西苹果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特别是苹果加工业发展迅速。陕西省苹果的较大一部分(产量的35%)流向了果汁加工产业,果汁出口在近几年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8年,陕西苹果汁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50.5%,2009年上升到51.3%(商务部,2010)。然而,相对于陕西省苹果汁的大量出口,陕西鲜果出口量却始终处于低位徘徊状态。2008年,陕西省鲜果出口量仅2.3万吨,占其苹果产量的0.3%,占全国鲜苹果出口量的2%。
  与陕西省不同,山东省的苹果产业发展带有明显的出口导向特征,大量鲜果出口对山东苹果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山东是中国较早开始苹果鲜果出口的省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少量出口苹果鲜果,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山东苹果的出口迅速增长。2010年,山东省出口苹果占全国苹果出口总量的46. 3%(商务部,2010),远大于其苹果产量占全国的比例。相较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对苹果品质的要求更高,不仅对苹果的外观、品质要求较高,而且对农产品食品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在高价格的刺激下,山东果农更注重对苹果生产的投入,以提高苹果的质量。为了提高苹果的质量和出口竞争力,山东省大力发展无公害苹果种植,山东栖霞市于2001年就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首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市)之一。目前,仅栖霞市每年苹果套袋50多亿个,2009年底建立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 33万公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苹果园面积400公顷(李晶晶,2009)。增加苹果生产投入,提高苹果品质是出口导向型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高品质的苹果也使得山东苹果在国内鲜果市场上受益。
  比较陕西和山东两地区的苹果产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山东省得益于其出口导向,苹果产业定位在了一个相对高端的消费市场。早在苹果市场发育的早期,山东由于交通条件便利等因素,开始有小量苹果出口,随着中国不断融人世界市场,苹果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山东苹果产业和苹果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进口国对苹果的质量要求较高,因而山东农户苹果生产管理投入更大,苹果的产量和销售价格也较高。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苹果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国内消费者对苹果的消费数量增加趋缓,但是对苹果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出口为目标市场的苹果也更加符合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即使价格相对较高,依然能够被消费者接受。以出口为导向的区域产业认同对山东省苹果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山东不同,陕西苹果产业由于高度依赖于加工业而逐渐被限制在了一个相对低端的市场。苹果加工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陕西省苹果产业和市场的发展。陕西省的苹果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是山东苹果种植面积的两倍,但其产量基本与山东省的苹果产量持平。陕西省的苹果主要以国内销售和果汁加工为主。苹果加工产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低于出口和现代超市等销售渠道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价格也相对较低。而相对较低的苹果价格也极大地降低了农户对苹果生产的投入积极性。虽然陕西苹果生产拥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优势,但是水果优果率低大大削弱了其在鲜果市场的竞争力,尤其是限制了陕西苹果进入国际和国内高端水果市场。陕西省通过果汁加工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解决了农民苹果销售问题,但是,在目前国内消费者对高质量的苹果需求迅速增长的新形势下,该产业路径的“锁定”也严重制约了陕西省苹果质量的提升和品种的更新,成为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四、发展路径差异对农户苹果销售和生产行为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理解路径依赖对山东、陕西两省苹果产业的影响机制,我们深入分析了路径依赖对两地苹果种植农户的苹果销售和生产行为的影响。
  (一)两省苹果种植户苹果销售行为差异
  由于山东和陕西的苹果产业发展路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户在苹果的销售渠道上也出现较大差异。作者调查表明,虽然通过小商贩售出苹果都是果农苹果销售的主要渠道,但是直接通过批发商销售苹果已经成为山东农户销售苹果的重要渠道(17.9%~20.8%】,而陕西农户2007年通过批发商销售苹果的农户仅占6%,2008年也只有6.8%。此外,批发商所收购的苹果最终一般都是被销售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等较大城市的高端市场或者国外市场,所以,两者在批发商渠道上的差异也能够体现其产品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力差异。调查也表明,山东和陕西农户苹果在是否直接销售给加工企业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山东,几乎没有农户将苹果直接销售给苹果加工企业,而陕西年有7%~8%的农户直接将苹果销售给加工企业。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山东和陕西两省农户不仅在苹果销售渠道上存在较大差异,在销售地点上的差异更为明显。调查表明,山东农户在自家田头或家门口销售苹果的比例只有1.9%~3.6%,而陕西农户在自家田头或自家门口销售苹果的农户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56.6%和65.9%。山东绝大多数农户在本村村头、村部或者本乡镇销售苹果,在这两个地点销售苹果的农户2008年占苹果种植户的91.1%,2007年占92.6%,而陕西农户在本村村头、村部或者本乡镇销售苹果的比例2008年仅为31.1%,2007年只有38.1%。这也表明,山东省的苹果销售已经形成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农户苹果的销售已经有比较统一的市场设施,提高了农户销售苹果的便利性。
  苹果销售渠道和销售地点的差异,也导致了苹果收购商在苹果质量要求和苹果收购价格的差异。相较于2007年,山东和陕西两省苹果收购商对苹果质量的要求普遍提高。例如,在山东省,2007年有87.2%的苹果收购商对其收购的苹果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这一比例在2008年提高到92.2%。尽管陕西省的苹果收购商对收购质量的要求在2008年有所提高,但与同期山东省相比,苹果收购商对苹果质量要求的比例仍低于山东省约1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山东省大部分苹果用于鲜果出口或者国内超市销售,对质量的要求更高,而陕西省大量苹果用于加工,对质量要求较低。以果径要求为例,山东、陕西两省在不同的年份果径变化不大,但是横向比较,山东、陕西两省苹果果径有较大差异,山东省70mm以上果径的苹果约占其产量的80%,而陕西苹果果径大多集中在70mm.以下,果径在70mm以上的仅占销售比例的40%左右。苹果质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销售价格。2007年,山东苹果的农户价格平均在3.2元/公斤,而陕西省苹果销售价格只有2.3元/公斤。2008年,两个省苹果销售价格依然存在较大差异,山东省农户苹果的平均销售价格为2.5元/公斤,而陕西省仅为2.0元/公斤。造成苹果质量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然因素、苹果品种等因素引起的,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户对苹果的生产投入和管理差异。
  上述的分析表明,由于受产业发展模式分化的影响,山东和陕西两省苹果销售存在较大差异。山东苹果批发市场发育相对完善,农户可以通过把苹果直接卖给批发商以缩短销售链条,获取更高利润,而陕西大多数农户在自己田头或自家门口坐等收购商上门。山东大多数农户通过农用车等交通工具经过短途运输将苹果售出,提高了农户苹果销售的主动性和议价能力,而陕西农户采用坐等收购商上门收购,销售渠道较为分散,削弱了农户与苹果销售商的议价能力。
  (二)两省农户苹果生产的成本收益比较
  山东和陕西两省农户苹果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的差异,导致了两省苹果生产农户在生产管理和生产收益上的显著差异。从2007年到2008年,山东农户苹果种植的亩均投入显著高于陕西,其亩均总投入是陕西苹果投入的2倍以上。例如,2008年山东省苹果种植户的亩均投入成本为3881.7元,而陕西省农户苹果种植的亩均投入成本是1478.8元。在各项投入成本中,山东农户在农药使用、套袋摘袋、灌溉、施肥等各个阶段的投入均大于陕西农户,尤其是劳动投入,按劳动日投入天数计算,山东省苹果种植农户的劳动投入量是陕西农户投入的3倍以上。苹果生产的高投入也使山东省苹果的亩均产量明显高于陕西省。我们的调查表明,2008年山东省平均每亩苹果的产量为2553.3公斤,而同期陕西省苹果亩均产量仅为1790.6公斤。
  在不同的年份,山东、陕西两省苹果每公斤售价和净收益出现了有趣的变化。山东苹果的售价和每亩收益在2007年和2008年变化幅度较大。在出口形势较好的2007年,山东每公斤苹果的售价达到3.2元,其苹果生产的亩均收益达到4376.2元。由于2007年苹果生产的高收益激励农户在2008年加大了对苹果生产的投入,但是由于在2008年苹果价格出现回落,山东省农户苹果生产的每亩净收益降至2501.4元,较上年的收益下降43%。陕西苹果的生产成本、售价和每亩净收益在2007年和2008年变化不大。2007年和2008年陕西省苹果的亩均收益分别为2162.2元和2102.3元。造成山东和陕西省苹果生产净收益在2007年和2008年产生较大变化的原因是:山东苹果以生鲜水果销售为主,苹果销售的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因而其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更为明显;而陕西苹果用于加工的比例较高,作为鲜果销售的苹果也以低端市场为主,受市场影响相对较少。
  五、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路径依赖发挥着重要影响。虽然某一区域形成某种产业发展路径在刚开始时可能为某些初始条件所影响,但这种影响一旦发生,产业发展的路径就会沿着一条相对稳定的轨迹演化下去,即使有更佳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从而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自我强化趋向”。
  本文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山东与陕西两省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差异,及其对两省苹果生产和销售的影响。研究表明,山东和陕西的苹果产业受初期生产和市场条件的制约,在发展初期阶段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并导致两省苹果生产和市场产生逐渐分化。山东省由于海陆和陆路交通较为发达,在市场化改革的初期就开始苹果出口,由于出口苹果质量的要求较高,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农户不得不增加投入,以提高苹果质量,山东苹果较高的品质不仅赢得了国际市场,而且也为其占领国内鲜果市场赢得了先机,相较于国内其他产地出产的苹果,山东苹果依赖其高品质取得了更高的市场价格。而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区域,尽管其拥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受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出口比例始终较小。为了促进苹果产业的发展,陕西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鲜果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果汁加工对苹果的外观等质量要求不高,不利于苹果质量的提升,进而打压了陕西省苹果的销售价格。苹果种植农户也因此缺乏增加生产和管理投入的积极性。
  (二)政策建议
  山东和陕西苹果产业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路径,这两种路径对两省苹果的生产、销售产生了深远影响。两省对各自模式的选择与定位与其在早期的比较优势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山东和陕西的苹果产业在不同的发展路径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种对发展路径的长期依赖也对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内优质鲜果的需求市场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速成长,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行动,解除路径依赖对产业发展的“锁定”,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以提升苹果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树立高质量品牌意识。山东和陕西苹果都处于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状态,小农户很难进入现代流通渠道。尽管中国苹果在国际鲜果市场和果汁市场都占有优势的市场份额,但是,中国苹果鲜果和果汁产品都没有跻身国际高端市场行列,这一方面源于中国苹果及其加工品在品质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早期发展对低端市场的依赖制约了中国苹果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有利于打破这一瓶颈,并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户苹果的生产质量。
  2.依靠现代科技,加强质量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中国苹果产业是在苹果长期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对苹果质量及安全的要求势必会不断提高。尽管在市场的诱导下山东等地的农户开始自觉地加强苹果质量管理,但是单独依靠市场力量实现食品安全依然存在较大难度,相关地方管理部门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质量指标体系,指导农户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实现苹果的无公害生产,提高苹果质量,赢得国内外市场。
  3.加强和完善苹果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县或乡级范围内建立有利于农户直接销售苹果的市场设施,形成有效率的产区和销区流通体系。同时,通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苹果生产农户和苹果购买商提供苹果提供可靠的苹果供给、销售和价格信息,减少因市场信息不完善导致的苹果生产农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作  者:&&&&&&&&&&&&出  处:单  位:&&&&经济类别: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 ()& ()& ()& ()& ()& ()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烟台苹果好吃还是陕西苹果好吃? - 种苗业
- 久久信息网
&&&&&&&&&&
烟台苹果好吃还是陕西苹果好吃?
进入空间>>:
编号:533549
发布人:zgytpg &&
电子邮件:
公司名称: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桃村镇东涝都村
联系人:王经理
发布时间: 12:18:39
发布人IP:113.128.196.18
所在地区:山东 烟台
分享信息:
现在市场上我们经常听到的苹果最代表性的地方就是烟台苹果和陕西苹果,可是他们两个地方的苹果有什么差距呢,哪里的苹果更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呢。陕西苹果主要种植在海拔较高的西北地区,由于海拨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所产生苹果色艳、味浓、糖分高、硬度大,喜欢很甜的口味人,建议选择陕西苹果食用,但是陕西苹果的味道比较浓,再加上它的糖分好,所以汁水不是很多,也不是很脆;烟台苹果的主要特点就是脆甜,口感好,而且果子大,色泽好。对于现在生活的需要还是烟台红富士苹果更受到欢迎。烟台栖霞育苗基地主要针对苹果苗的培植,大批量供给,有需要的可联系我们
公司网址:
联系电话:(王经理)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久久信息网看到的,这样我会给你较大的优惠!
信息由用户自行发布,采用请谨慎,我们鼓励您当面交易。 久久信息网只为传递信息,我们不做任何双方证明,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信息转载,请标明来源于。
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在陕西死在山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